3電子商務與新經濟

(選自Manuel Castells的The Ineternet Galaxy第三章)

施榮龍、曾子旂、葉允斌、沈昱全、黃雅慧、劉燕青、余小玲等整理

1990年代網際網路開始快速、廣泛的應用在商業上,網際網路改變了供應商和消費者對產品生產管理、生產程序、企業間的合作、融資和證券評價等商業實務上的運作方式,準確的應用電腦網路科技成為提升生產力和競爭力的關鍵。據調查,2000年在美國約有4000億美元的交易是透過網際網路完成的,電子商務快速的發展,預估在2003年,全球B2Bbusiness-to-business)的貿易量將達到6兆美元的規模。另一方面,網際網路的使用,也成為企業員工之間、員工和管理者之間密切合作或是管理方面的重要工具,而整個商業組織必須建立一個以網際網路科技為基礎的架構來連結顧客與供應商。就網際網路在商業上的發展看來,已不僅是dot.com的經濟模式,而是一個電子神經系統的網絡經濟模式。

這樣的新經濟模式最初是由如Yaohh!、亞馬遜、e-Bay等網路公司透過邊做邊學(learning by doing)的方式逐步建立起來的,資本市場看好這個新經濟模式的願景,並且在當時創造許多驚人的價值與財富,而金融投機客也加入這樣的新經濟中,提供了充沛的資金來源。

新型態的電子商務,在管理、融資、創新、生產、配銷勞工關係以及顧客關係上,明顯地是築基於網際網路之上,換句話說,新型態的電子商務以網際網路為交流的媒介基礎和資訊的處理程序。這樣的資訊社會的轉型對整個經濟系統產生影響,如比在價值創造過程、價值交換以及價值分配等面向的轉變,而這種轉變亦依照其型態特質,重塑了勞資關係。本章將從四個面向來探討這樣的轉變:

一、企業型態的轉變;

二、網路與資本市場的關係;

三、網路經濟下工作和彈性勞工的角色;

四、由勞動生產力所帶出的網路經濟(e-conomy)的創新

網路企業:電子商務的組織模式

1980年代起,透過網際網路的應用而興起的網路企業(network enterprise),依照每個網路企業運作的不同模式,可歸納出下列四種發展狀況:一、大型企業內部運作的去中心化,以水平合作、競爭的方式來達到共同的目標;二、中小企業特過彼此的資源整來達到目標;三、中小企業透過網絡連結來擴大規模以及大型企業去中心化、分散的經營模式;四、大企業間的策略聯盟和合作。

這邊所指稱的網絡企業並非是企業間的網絡或是企業內部的網絡,而是一種互相依賴的經濟活動。當這些企業成為資本累積的單位,財產權、管理策略和商業實務就會以另一種特殊的網絡模式呈現,而這些網絡的彈性和適應性有賴於持續的科技創新來應映快速變化的市場。

這種複雜的網絡結構是以微電子為基礎的資訊、通信網絡。自1980年代電子資料交換系統、電話、傳真機的使用,就開始重新架構一個新的商業組織、營運模式。電腦通訊網路正好能夠進一步的提供新經濟模式對於時間選擇、高產能、快速、互動等方面的需求,線上公司(on-line company)是最早利用這些特性來經營的企業。另一方面,內部網路的建立,對於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互動關係,建立一個新的互動管道。

從思科、戴爾電腦、諾基亞、Zara案例分析,思科的競爭力和生產力來自其特殊且創新的經營模式,透過網路,思科建立彈性化、快速、低庫存等營運模式,同時也建立和客戶之間的互動網路,而在研發、技術創新上的努力,也帶來相當大的效益,而戴爾電腦的委外代工、網路下單等經營方式,Zara透過全球網絡即時的針對市場需求推出新款服飾,這些例子說明了網絡在企業經營模式上所帶來的結構性轉變與效益。

電子商務有兩個本質,第一、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第二、以網際網路連結生產者、消費者和服務提供者,提供一個互動的平台。網絡即是訊息(the network is the message),網絡是互動、吸收資訊以及全球性的分配生產、消費的重要能量,從客製化的模式為例,網絡為客製化帶來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品質、效率以及滿足顧客需的好處。

網際網路對於網絡企業的影響,可從下列五個層面來分析:包容性(scalability)、互動性(interactivity)、彈性管理(management of flexibility)、商譽/商標權(branding)、客製化(customization):

包容性(scalability:網際網路在應用上並沒有許多技術性的障礙,因此可在企業網絡廣泛的應用;

互動性(interactivity 多面向的資訊系統和決策在交易中為供應商、顧客、承包商和員工提供互動的基礎,有助於提供品質更好的資訊以及對商業政策、針對合作伙伴作較好的調整;

彈性管理(management of flexibility:可以精確的掌控每個上商業計畫與目標,去中心化以及和合作伙伴的多重互動是主要的關鍵,網際網路並提供了企業整合的基礎;

商標(branding:商標可說是提供顧客和投資者一個價值的符碼(品牌認同與品牌知名度),特別是生產、製造全球化下,商標有助於連結產品的創新和最終價值。

客製化(customization:這是新商業型態的重大變革,客製化使企業能針對市場、客戶的需求提供多樣性的生產、消費選擇,並且可針對特殊性、個別性的訂單,量身定作。

    網際網路對於網絡企業的影響是替網路企業在創新、生產系統及市場需求上,提供革新的力量,以達到獲利的目標。

網路社會中的電子商務與市場價值

電子商務的資本市場是在網路公司與全新經濟型態的發展下開始的。這個市場是受到高度人為控制的一個金融市場。2000310日科技類股狂跌,雖然股市通跌,但是這並不能消除那些科技公司的異常價值,包括過去十年間存活的dom.com 公司。不管如何,90年代世界各地充斥的網際公司,靠著高科技部門的生產,也改變了整個市場了氛圍,更是新的經濟刺激物。Castells 駁斥這成長的情況,而且也抵制下列這種想法:我們是在一個挑戰重大法律的經濟結構下。  

在歷史的紀錄與經濟的理論中,我們可以發現價值總是又上又下,循環不已。然而這個問題背後,真正要回答的是--何時?有多少?與為什麼?所以要解答這個問題應該去了解過去十年的市場結構與規定。

我們所目擊到的是全球的發展是一個互動的金融市場,靠著運用新的資本規則與股票價值來成立的公司網絡作互動。如同知識經濟變得越來越靈活、有力,靠著國際間的資本流動與經濟交易,致使金融市場愈趨向完整性與普遍性。然而,電腦網絡的貿易系統是一個經過蛻變的貿易金融市場,而且這也在網絡經濟世界中發展出一種新的規則。接著我將逐步說明我看法。

首先,我將描述關於資本市場於電子商務發展的革新結構。原先資金大量聚集的舊金山,因為網路投資的型態,致使整個投資市場型態的改變。這個高度成長的模式結合了科技革新、商業創造力與資金籌措,正是靠著這個力量,致使市場充滿了可期待性。當然這並不表示公司的形式全部轉為網路上的虛擬公司(如雅虎、亞馬遜等等),這只是強調了一種新形式的成功,一個舊公司藉著轉變來適應這個新的經濟型態,也藉此來吸引消費者的認同(如同Nokia 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以上這種新的經濟型態是進入新經濟時代的一把鑰匙,我將把它的特徵描述於下。首先,這是一個增加全球化與相互依賴的過程,它橫跨了兩種金融市場(新、舊)。它的金融內部機制依靠的是網絡所搭建出來的科技力量,並藉此使全球的貿易確實交易、互動著。這個全球性經濟市場的整合是藉由國家內部之間,甚至是國際的互動整合而成。

第二,電子商務是蛻變中的金融市場。交換市場本身就是電子的(網路交易的)。各國的股票金融市場藉由電子網絡的結合造成了全球性的相互影響情況。這裡我們想知道:「為何在電子商務的世界中,全球的經濟交易之間是有關聯的?」,原因有三:

首先,因為從世界各地動員而來的投資者會增加整個金融市場空前的價值積累。第二,網路上的資訊成為了投資者的重要決斷關鍵。第三,透過網路的金融交易買賣是較佳的方式,如同交予線上投資經紀人的形式。最後,投資者藉著網路的隨時掌控,可以將市場的高低起伏作一個隨時的、緊急的投資處理。所以,藉著這種新的商業貿易形式,相對的,擁有較佳的電腦計算能力就會擁有力量。當然價值是唯一決定經濟行為過程的基礎,而投資是使股票升值的途徑,而不是收入或營收。所以大量的投資對其股票會有升值的加分作用,例如:Nokia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這個例子中,我們發現回顧到傳統的價值標準下,在20002001年中,金融市場是有高度成長的而且投資者的動作都是以網路的速度進行著。在這一個例子中,我們看到金融市場的開放性與全球化之下的經濟行為建構,而這些部分都將與我們的生活融合為一,致使我們的生活中更加數位化。

在網路經濟中工作

假如金融市場的價值提供了公司表現的底線,那麼勞工它留下生產力來源、革新與競爭。而且,勞力在上線中比起依靠能力學習、方法、與提供資訊的經濟更形重要。因此,公司商號已接納資訊的召集,將網路視為魅力的貯藏所以結合所有內容的目的。另外,它也給勞力異外的壓力。在網路經濟勞工需要會技術的內容與處理大量的資訊,組織它、關注它,並且將它轉變成為明確的知識,適當的任務與工作過程的目的。

這種勞工必需是具備高教育以及能夠主動。然而勞動力的質不是簡單的以教育年資來測量,而是它的教育類型。在網路經濟的勞工必須能夠調整自己,不論是在技巧上、知識上與思考根據在商業環境演進上工作的變化。自我規劃勞工要求某種型式教育,累積股票知識與資訊的中心可以擴充和變更遍及他的工作生活。而且這種教育系統需求的結果,不斷的塑造與再訓練再學習的過程遍及成人的生活。在網路經濟要求專業人員的生涯發展網路學習,最重要的特色是學習的過程,學習如何學習。

然而,自我規劃的勞工不能在傳統、精密的商業環境中展開它的性能容量。在網路公司,上線或是未上線的,都是根據協力合作系統的統治集團,與工作者與管理者之間開放與簡單互動,交叉部門與不同水準的公司,網路企業扮業著網路工作者,使用網路才能,與他們自己智力資本的配備。

人才是在網路商業產品中關鍵因素,每一件事情根據吸引能力與有效使用才幹的工作者,在這種競爭、稠密的勞工市場,公司依靠的大量誘因來保留他自己最好的雇工,除了賞金、獎品、獎金、免費贈品外,最重要的吸引雇工謀略是股票選擇權,來分享公司的結果,這就是員工與公司成功的因果關係的線。

股票選擇權的付款形式,實際上非常的有益於公司,不僅因為它可以幫助保留勞工,也因為公司可以減輕薪水負擔。除此之外,在美國,公司可以扣除股票選擇權價值的稅。

自治團体、複雜情況以及一個虛股順延而下的合作社所有權來自於價值:完整實行商業計劃。超過合約的栛議。例如矽谷公司的員工工作超過每週65的小時準則。

在工業年代將行政機構分成局後,工作自治的歷史再生,在小商業發展中愈加顯著,通常他的組成個人工作像是顧問、專員以及承包商,他們累積自已的資金,藉由投資自已工作公司的股票。

在電子商務演被自我規劃的勞工重要角色,已經導致這種類型的勞工在大部分動力工業與全球地區的短缺。從矽谷到各地,尋找工程師、電腦程式設計師、專業人員、金融分折師、這樣的需求改變的市場。

然而,大量的女性從大學畢業,投入有薪工作,提供較大的有關技能,易操縱與自律的勞工,尤其當網路經濟要求時。儘管在法人組織世界中存在著性別歧視,女性也確實創造實質價值在所有職業結構水準。縱使在1990年代薪水跟男人之間仍有差距,但是女性進入勞工市場的組織是不可避免的原則趨勢,尤其是發展新的經濟。這影響了家庭生活與全面的社會結構。

另外一個人才供應主要來源,特別是在美國更明顯,就是移民,藉由給與特別的簽證或是從他們自已國家上線工作的方式。甚至許多這種移民在取得永久居留權時,建立他們自已的公司。

有趣的是,在Saxenian的研究和其他指標題示,移民至矽谷的人未必喪失他們自已的原有國籍。他們一創立公司就立即建立顉導技術/商業中心,以及建立加州與其他國家之間橋梁。

確定一件事,並不是所有的勞工不是在網路經濟就是在電子商務都是自我規劃的勞工,作者在早期作品提出區分自我規劃勞工與一般性勞工,一般性勞工具体化工作,在生產過程中,不會習得特別技巧、能力,可以被機械或是其他一般性勞工取代,也不依賴他們個人的素質,這樣的結果來自於社會和個人智力資源投資的缺乏。所有的素質應該有大學水準的訓練,在技術進展的自我規劃的技巧,還有社會組織分配工作優先權,以給予訓練。當知識與資訊遍及世界,就會變成自我規劃的勞工。

勞動關係變形的一個基本原則是一般自我規劃與一般勞工的適應性、彈性。商業網路工作形式、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上線工作的技術能力,對個人或公司,導致一個雇用關係易操縱的形式發生。以前全職、契約型的工作會消失,而形成一種如何自我雇用,part-time的工作、臨時工以及副契約與諮詢的方式。

工作彈性,雇用形式可變性,不同的工作情況與賦予勞動關係個人化是電子商務的系統特色,從這個新經濟的中心,與操縱的勞工實行趨勢散布到整個勞動市場,貢獻新的社會結構形式,這是作者在網路社會概念下給與的特徴。

 

生產力、創新與新經濟

如果有所謂的新經濟的存在,它將是來自於生產力成長的劇烈波濤。就算沒有生產力的急速上升,我們仍然可以聲稱那是一個技術上的革命,但並不一定是新經濟。近幾年來經濟學家間對於生產率的實際革新有熱烈的討論,如同對於他們的來源一般。生產力的測量總是難以處理的,有三個主要的原因使他特別的尤其複雜。多數人從是服務業,但服務業的勞工生產力是最困難被測量的;統計學的範疇(產生於工業年代)在測量資訊經濟上仍不夠成熟(舉例來說,至1998年為止,美國勞工部門實際測量的花費主要在軟體面,如「消費」,而非在投資);商業行為在製造與配銷的全球網路。所以生產力的計算應該考慮到生產力在整條價值鏈的分佈(這是在目前計算方法之外)。增加這些因素之後,經濟歷史學家在技術革命與它們對企業造成衝擊之間觀察到一個時間落差的存在,而這個生產力的矛盾已經困擾了經濟學家很多年。

然而,近年來美國在統計範疇上的改變以及更好的計算程序,似乎意味著資訊科技的巨量投資(與以網路為基礎的組織改變連結在一起)導致了大量的生產力成長。就經濟理論而言,畢竟單指生產力的增加,能解釋一個經濟能力的長期高度成長(幾乎完全就業、獲利增加、以及低通貨膨脹),就如同美國在1993~2000年末。在19851995年之間,美國勞工生產力每年以1.4%的幅度成長;在1996~2000年,它的成長率是之前的雙倍(成長到2.8%)。在1999年第二季到2000年第二季的12個月之間,勞工生產力以令人驚訝的5.2%成長。即使2000年到2010年的股價下跌以及顯著的預測修正認為投資、創新、生產力以及經濟的成長將會減慢,許多不同的評估仍然都預測2000年到2010年會有2.3~4%的突出成長率。到2000年第四季目前為止,在美國經濟成長速度明顯下降之中,勞工生產力以2.4%的年成長率成長(比前一期要低),不過仍然足夠使2000年整年的成長率達到4.3%。即使使用一個較低的門檻值(每年2.3%左右)來預測未來的生產力成長,也將會實質超過美國過去20年表現(為新經濟的來臨提供一個基礎)

根據Stephen OlinerDaniel Sichel在華盛頓聯邦準備銀行所做的研究,以及哈佛的Dale Jongerson和紐約聯邦的Kevin Stiroh所做的研究,以及其他的研究,我們結論出:資訊科技的投資以及電腦產業的高生產力,已經成為了刺激生產力成長的決定性因素。的確,資訊科技部門在90年代其生產力以每年24%成長。根據歷史紀錄,新科技的創新者跟製造者是最先使用新技術,就如同最先訓練他們的員工和改變組織一樣。因此,早期的使用者得益於生產力的成長。但隨著他們的商業模式擴充到其他部門(隨著新科技),生產力也跟著成長。這觀察於600個美國公司於1987~1994(Brynjolffson and Hitt,2000):他們證明了組織的內部零散化和組織的網路形式是資訊科技增加生產力的必要條件。Lucas(1999)也以他一系列的研究為基礎指出:組織由資訊科技投資的獲利有許多種形式。並不是每個投資都能測量它的報酬,但在定位產商的產品、程序與市場上,資訊科技通常是一個關鍵因素。

簡言之,90年後半期,美國在資訊科技之設備與軟體的投資有急劇的增加,佔了2000年總商業投資的50%。這個伴隨著組織結構改變的投資,似乎是解釋勞動成長力提升(是價值創造與新經濟基礎的最終來源)的關鍵性因素。

在世界的其他區域,資訊科技的投資和網路的散佈都發展得非常迅速,尤其是在北歐、西歐以及亞洲的工業化國家。然而,這些勞動生產力改變的效果(測量於國家經濟的等級)還沒被觀測到,除了芬蘭與瑞典之外。一個綜合的因素可以解釋這件事:一個過時與不適當的統計學範疇;資訊科技在總資本存量佔較小的比重(在德國與日本大約佔3%,而相較於美國佔7%);以及歐洲產商在組織改變與勞動彈性嚴重落後的事實。總之,電子商務的個案研究(例如:生產力的統計和資訊科技部門的收入/勞工比)似乎都點出同一個方針。如同新經濟是一個全球化的經濟,如果電子商務被美國的國境所限制住,它的擴張最終將會停止,導致生產過剩的危機(因為它的生產力將超過全球市場的成長)。在日本的DoCoMo、台灣與韓國高科技產業的新企業網路、北歐行動通訊產業與服務的快速成長、法國與德國汽車產業以網路商業模式為中心的再造、荷蘭與德國微電子產業重整的出現,以及美國以科技為領導之生產力成長競爭的出現。我相信如果這些趨勢確實是根源於商業模式的轉變,和資訊科技的擴散,它們將克服2000~2001年的沉滯吧。但這需要對新商業週期的管理,如同我將在本章節後面所做的分析。

由電子商務帶領的新經濟並不是一個線上經濟,而是一個被資訊科技所驅使的、依賴可自行程式化的勞動、以及被電腦網路所組織的經濟。這似乎是資訊時代勞動生產力成長的來源。如果勞動是生產力的來源,勞動的創造力以及商業組織的效率最終將會依賴創新。創新是高技術勞工的工作,以及創造知識組織的存在。創新的程序也將會轉換進入資訊經濟之中,如同網路的使用在創新的實現中扮演了基礎的角色。

e-conomy中的革新

在建基於知識的e-conomy中,資訊和無形的事物如影像和連結以及革新是最根本的功能。創新是依賴藉由打開資訊的通道的知識所促進的。資訊是連結到電腦資料處理線上的,在先前章節中我對開放資源變動的分析中提到在革新的過程中合作和打開門路是必要根本的角色。當一個網路影響效力的成果、憑藉管道和報酬遞增在資訊經濟中時,那合作和革新的關係是可以隨著Brian Arthur(1994)的傳統的經濟學的理論被分析的。

網路效果:有許多的節點在網路中,包括市區與郊區,網路的利益可以到每個獨立的節點。

憑藉管道:經由一個革新被實現的前提,技術的軌道將會趨向這藉由革新而顯著的路徑,這給了革新的發現者和早期採納者們一個決定性的優勢:此也就是在新經濟中以商業競爭為特徵的贏者通吃的系統。

報酬遞增:在一個以革新為基礎的經濟裡早期處理過程階段的投資成本是很高的,然而將革新具體的實現在產品時其邊際成本就會立即的下降,例如:要生產一種新軟體或新藥,那研究與開發的成本通常是很高的,所以第一片磁片或第一顆藥丸或許要花到十億,然而第二片磁片或第一盒藥的花費便可能是微不足道的。

讓我們現在應用這些機制到一個開放原始碼的系統且藉由線上互動之幫助的革新過程中。一個高品質的產品如:軟體程式,是由網路的集體成就而被生產的。一個成就是每一個參與者從其他人慷慨貢獻的成就中所的到的報償而來的,所以革新仍是智能勞動的產品,是集體共有的智力。這些革新應用的憑藉管道的特徵給予革新的網路的過程之參與者一個有利條件:他們是第一個採用者、使用者、學習者,並且可以從這個創新路徑裡被發展的過程中知道更好種類的產品。所以在新經濟中革新的過程是漸漸的遷移至合作的、開放原始碼的網路裡。商業如何由於合作的生產革新來製造收益?藉由有計畫的應用、行銷服務、包裝和定做,如Red Hat處理Linux、IBM處理Apache。不然藉由行銷在開放原始碼技術中表現不錯的配備如Sun Microsystems 處理Java和Jini。

在這個合作、革新、服務等的邏輯裡顧客就是生產者他們藉由他們的行為提供了關鍵性的資訊,而且她們的需求促進了電子公司不斷的修改他們的產品和服務。在顧客導向的商業經營裡,互動的能力隨著消費者當作關鍵資訊的來源而變成了一個商業模型的必要成分。如此革新中的合作、應用與服務的競爭好似在新經濟中的分工。這個道理也出現在電子商務的內部經營中。在一個公司內連線作業的工程和開放門路的經營系統,准許工作者去組織特別的合作體系當他們的任務有需求時。當資訊和互動被組織到特別的網路裡時顧客和供應者甚或是競爭者開始進入這網路。我(作者)在前文有探討到這網路模型的經濟收益。但是這裡有些不同:藉由擔保所有牽涉生產經營過程中信息的即時回饋,革新是被試驗在開端:因為所有參與網路其增加收益的普遍關注中,產品和過程要不斷的革新他們自身。這些發展正引起一個在資源的產生與侵占下,資產的關係間和生產的關係間此兩者間關係的新模型。這裡有互助的場域和公共侵占。連結到競爭的場域和私人的侵占。然而這些傾向仍是初期的,牠們或許預示了一個革新的社會邏輯、生產力和經濟成長的全然的轉變。

新經濟及其危機

電子商務(e-Business)不僅限於線上的生意,而是一種新的經濟型式,包含了所有的商務活動,當然也包括網路及其它的電腦網絡所構成的生產過程及實體交易。電子商務在新經濟中漸漸浮現,主要是由自我規劃(self-programmable)的勞工、科技創新、財務市場評估為其新經濟之動力,而在所有的經濟體裡,勞動生產力是發展的動力;創新是生產力的起源,但這些卻都受到網路的影響而有所改變,網路是組織網絡化、資訊加工(information-processing)及知識時代裡不可或缺的媒介。電子化經濟已漸漸從舊經濟走向新經濟,而其中的不規則因素令人們感到威脅,而我們更需要瞭解新經濟的衰退機制與其危機所在,即可發現商業週期的新型態。

新經濟的出現,引導科技高成長,準充份就業及通貨膨脹低一段時間以後,伴隨而來的是衰退,並引發經濟危機。這樣的情況發生在美國1990年代中期,而1990年代後期,世界上其他經濟體亦有動態的階段,如歐洲。在2000310日,科技類股跌破了原有的面值,包括後來一年經濟成長遲緩。

新經濟的出現是以強有力的勞動生產力、競爭廠商的增加做為創新的基礎,而此創新包括科技、製程、生產;新資訊傳播科技,尤其是普及的網路與電腦網絡是新經濟在資訊加工和傳播的必備基礎,而網絡化的製程在管理上和組織上更具有效率、更加彈性。科技革新帶來更多元產品以供應市場需求與社會需要,如行動電話透過衛星成為最熱門的通訊產品;互動式電視還在等待其頻寬夠大負載更多的內容時成為最能收益的商業。

創新本身就包含了三個因素:一、在科學、科技和管理上的新知識創造,其包括公私部門良好的研發系統以供應創新的基礎。二、高教育的自動規劃的勞動者可善用新知識以增加生產力,而自教育體系畢業的質能和量能在美國是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三、企業家有意願承擔將商業計畫轉化為商業表現的風險,這不僅展現出企業家文化,也是開啟企業家主義(entrepreneurialism)的社會建構。移民的狀況和新公司的成立也在美國加州和紐約等區域相當常見,或是公司變賣後卻大為獲利,如Nokia的重整過程,Jorma Ollila將所有資產投注於行動電話和網絡基礎建設,雖然風險很高但後來證實是可獲利的,這就是企業家精神。

儘管這些企業家如何大膽,但最新的科技和有構想的商業企劃都需要錢,這也就是為什麼融資是新經濟的基石,而資金的來源是股市和風險資本,如果生產力和競爭力是沒有通貨膨脹的高經濟成長的因素,那麼創新就是新經濟的動力,而金融卻是一切的來源。股市中潛在創新的高度評估和風險資本的預期是透過流動資本營運而來,這些包括機構性的投資者,如退休金。

為何股票的評估史無前例地高?Castells認為股市評估機制大多受到資訊過量的衝擊,其包括傳統經濟指標,而這些來源相互結合後也會對於投資者行為造成影響,不過主要的評估過程還是在於期望值(expectations)以及長期較高價值的期望。實際上,投資者是投注在科技的革新上,因為新科技和新商業模式的早期生產者和採用者(adopters)在未來市場上都是贏家。雖然是風險性的投資,但由於經濟體的創新發展導致潛在的網路效果以刺殺新型態的商業模式成長,而每個投資者的預期報酬是遞增的。然而,新經濟要維持高成長、創新與生產力也要快速地成長必需仰賴穩定的投資以及新投資者的高度期望,但在投資者無法區辨風險的情況下,商業案子和不合理的風險將會造成投資上的翻轉而失敗。如2000-2001年的Dot.com公司股票下跌。

Castells指出「市場調節」(market adjustment)是投機的金融泡沫(financial bubble)的希望。這裡的bubble隱喻著迷思或欺騙(misleading),因為自然的市場均衡已被互賴的全球金融市場快速運作,以及複雜的資訊風暴(turbulences)即時處理過程所取代。針對此,Castells提出1996-2000年與2000-2001年做比較,2000年由於資訊風暴的影響,市場的預期產生了變化。大部份的Dot.com公司敗在他們的商業模式,由於B2C(Business-to-consumer)的電子商務低估了成本和送貨到府的複雜性。另外,將廣告視為在免費內容網頁上的主流型式是完全失敗的,因為網路相較於電視是大不同的,不過網路上卻可做到客製化(commercialization)的目標廣告(雖然這樣可能侵犯到顧客的隱私權)

資訊科技產業的科技再造增加了不確定性的程度,從PCInternet,以及現在付予高度期望的行動網路(mobile Internet),在Castells的觀察裡,短期內科技和商業困境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如美國市場。在歐洲,許多公司為了付給政府行動電話的UMTS執照,必需負擔大筆金額,而這些主要電傳公司的財務狀況常是讓市場緊張的因素。

2000年,資訊科技公司在成長率上明顯下跌,也是因為千喜年危機(Y2K crisis),主要是許多公司及公部門的系統必需轉換到下個新科技並終結原有的軟體1,如此竟使得許多公司在市場上表現緊張,如Cisco便讓投資者不看好而盈餘過低。當然,影響市場最大的是機構投資者或是銀行,他們對於資訊科技公司的信賴將會左右該公司股票的升貶值。

另外,政治的不穩定也是市場的不確定性來源之一,如日本在2000-2001年間,由於政府管理不當加上貪污而引起金融危機2,雖然日本的經濟體是全球第二大(應該是指東亞一帶是以日本為首的經濟體制),但卻無法拉抬它自身的不景氣狀態;美國總統選舉期間的肥皂劇(指的應該是布希和高爾的開票結果的問題)也增加投資者的不確定性以無法順利進場。

最後,金融市場在高速運作下,商業機構與經濟專家學者的價值和觀點也會對期望值、資訊與投資者的參與產生影響。經濟學者對於新經濟是甚為悲觀的,而對於泡沫化經濟的結果卻是經濟學家們樂見的預言;在傳統上,公司的領導角色和經濟學家所扮演的是互補的角色,但在新經濟中,公司的領導者需要不停地定義新經濟,提高投資人對於資訊科技的投資,並維持高生產的成長率,如Alan Greenspan的角色;但經濟學者大多對於不確定的新經濟自我預言都是不樂觀的,如Michael Mandel預言網路將會衰退。

Castells對新經濟提出分析的模式:如果沒有IPOs,或沒有股市的買賣、股價高成長的預期,就沒有所謂的風險資本投資與企業家精神主義的存在,而創新則是生產力與市場競爭力提升的動力。Castells也試圖對網路泡沫化的結果提出解釋,而他贊成Mandel的看法,認為股市的波動會同步影響商業循環,因為投資和創新的循環正是股市波動的原因,而創新循環及商業循環的金融循環匯流正是強化循環上升或下降的動力。Castells舉了Cisco Systems為例。

總之,Castells認為新經濟是建立在創新文化、風險文化、經驗文化,以及未來希望的文化上。只要這文化能夠從個人的舊經濟中脫離出來,將會有成功的機會;然而,價值創造過程的知識和經驗脆弱可能引發在下個新經濟階段的個人新哲學。


horizontal rule

1此即所謂的蛙跳理論,各公司希望系統在一次升級後便可不須再投資,於是在1998~1999年時過渡投資,前景一片看好,但到了 2000年時由於系統的需求量頓減,引起市場表現不佳。

2日本的經濟危機主要原因有二:由於黑道干預金融市場,熱錢流入;加上自由經濟改革不當,於是產生金融危機。

第三十期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