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研究網路文化?
翟本瑞(南華社會所教授)
網際網路的普及,也還是這幾年間的事情,對台灣學術界,都還算是全新的經驗與體會。然而,以研究生碩士論文,以及這兩年研討會的文章發表情況來看,網路文化已經成為各個不同學科共同關心的重要議題,研究人員與文章愈來愈多,研究領域日漸豐富,水準也日益提昇。各個不同主題都有人注意,也願意花費時間深入探討,真是值得高興之事。
然而,就網路文化此一領域而言,目前仍存在一些問題,使得許多研究無法更為細緻地發展。學界沒有將此一領域與主題視為一獨立而值得重視的客題,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既有研究人員沒有持續開授不同課程,學界未能有效累積客觀研究成果,都使得有興趣研究此一議題的朋友裹足不前,無法深入而持續地鑽研相關論點。雖然,每個人都有著某種程度的網路經驗,但是,沒有人能夠真正全面體驗並參與所有的網路空間,所以就無法具體而微地分析網路文化。然而,網路文化又是那麼具體地在我們面前展開,深刻到我們無法默視其存在。對學界朋友而言,這就是最大的挑戰,一方面每個人的體驗與感受都很片斷,但另一方面,這些體驗與感受又真實到無法讓人不探究它,我們需要有系統地針對網路文化加以反省。
網路已經不再是年輕人的文化了,它逐漸入侵到日常生活的不同領域之中,即使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必須承認其影響的深遠。前些日在清華大學舉辦的網路與社會研討會中,清華人社院院長黃一農教授就表示,他平均每天花費超過兩個鐘頭在網路上,尤其是在eBay網頁中搜尋古籍寶貝,可見網路影響之廣遠。
既然網路文化是那麼值得深入研究,我們應該如何認識網路文化的特性呢?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其重要性,並有系統地組織、整理相關研究,以期對網路文化有初步的認識,如此,才能奠定認識網路文化的基礎,也才不致產生許多研究態度上的偏失。其次,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優良的學術研究傳統,讓每個對網路文化有興趣的人,都能踏在以往研究基礎上,更深入地探討網路文化的意義與特性。
不幸的是,學界現有關於網路文化研究仍然嚴重不足,至少對於中文學界而言,可供參考與閱讀的資料仍然相當有限。如果沒能建立起一個累積的基礎,那麼所有的研究都要再從零點開始,無法有效地達到學術累積目的。對每個研究而言,也都是相當可惜之事。我們需要的是建立一個屬於本土社會關於網路文化研究的傳統。
我們又是何等幸運,可以在網路文化正在孕育之際,就參與關於網路文化的研究,為此一研究傳統的奠基,貢獻一些心力。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體認到此一議題的重要性,因而有計畫地推動一些工作,希望能將原已存在但散在各處的研究力量整合,藉以建立一個新的研究取向並累積一些研究成果。具體成果如下:
1) 編輯《網路社會學通訊》(E-Soc Journal,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藉電子期刊的方式,彙整一些關於網路文化的初步想法,以及可供研究參考的資料。當每一個子題累積到一定數量時,想要瞭解某一特定主題的人,就有可供參考的資料。目前,《網路社會學通訊》稿件並不僅局限於網路文化相關議題,但是,每期出刊,都有一定篇幅比例關於網路文化的討論。我們也相信只要持續編輯下去,一定可將《網路社會學通訊》經營成一個提供多元意見彙整的公開園地,對此一領域的豐富性定會有些積極貢獻。
2) 編輯《資訊社會研究》(http://www.nhu.edu.tw/~society/jccic.htm)有審稿制度的學術期刊。本刊是台灣唯一以網路文化為研究主題的專業期刊,刊登關於資訊社會、傳播科技與網路文化等相關議題之學術論文及研究記要,冀望透過期刊發行,促進關於網路文化此一新興領域的研究。文章涵蓋資訊科技、網路文化、虛擬社區、電腦輔助溝通、資訊心理、數位經濟、虛擬組織、網路倫理、網路研究法、網路自由、管制與隱私、虛擬權力、數位落差等新興研究主題,凡與網路文化、資訊社會相關研究議題,都為《資訊社會研究》所歡迎。從第五期起,《資訊社會研究》將由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及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合編,論文水準與外界評價都在持續提昇中。
3) 編輯《資訊與社會叢書》(http://www.nhu.edu.tw/~society/book.htm)。有鑑於要深入瞭解網路文化相關議題,全面而充份地討論,不能僅止於期刊論文,還要能更深入而廣泛地探討特定主題,書籍是更為全面介紹的工具,書籍編印還是相當重要的工作。坊間雖然已有一些翻譯著作,介紹相關主題,然而,國人研究成果有系統地出版卻仍不多見。這固然與出版業不景氣,出版商不願印行學術著作有關,但優良而可成為一系列的著作仍不多見,編輯上也有一定的困難。南華社會所排除各種困難,編輯《資訊與社會叢書》就是希望提供學界可資閱讀並進一步深化研究的系列書籍,讓對網路文化研究有興趣的朋友,有可供參考的文獻,讓相關研究方便取得。目前,該系列出刊六冊,介紹如下:
網路的崛起,使媒介不再只是傳遞資訊的工具。互聯網塑造了一個全新的社會生活空間和交往環境,人們能夠在其間進行社會互動,而不只是交換資訊。作為一個跨地域跨時限的人際溝通與互動空間,互聯網打破了傳統面對面互動的人際交往模式,塑造了以身體不在場?基本特徵的全新人際交往模式。本書提出了一個立足于後現代視野的解釋範式和架構,嘗試對網路空間人際交往模式的社會基礎、社會結構、社會機制、社會問題及社會後果,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並據此重新省察和反思人的觀念及網路人的觀念。
2. 《數位年代的女性啟蒙》
這是一個虛擬空間中女性自我認同與尋求行動意義的反省、建構過程,在本書中,筆者希望藉由呈現線上的言談類型與本身的個人文化中的女性啟蒙經驗,本著反省與行動的立場,從情感、女性發聲、性,三方面探討網路空間所能帶來的性別衝擊,揭露出網路文化新型態社會的文化省思與女性在網際空間中性別角色的努力與改變,這是一段個人經驗的呈現,也是一段故事的真實紀錄。
3. 《連線文化》
各種不同的連結與超連結方式,構成了一張複雜的意義關係網。其中,網際網路的連線,更對社會文化產生了全面性的影響,改變了日常生活各領域的風貎。本書從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哲學等不同角度,檢視連線文化與真實生活間的關聯與相互影響,並揭露網路文化所具有的特性及其未來發展方向。
Cyborg不是最新產物,但它卻在網際網路、機器人產業、人工智慧、生化科技同時大步躍進的年代,有著更深且廣的意涵。表面而言,它似乎為人類帶來無窮希望與夢想,但其背後又隱藏了那些潛在意義?本書試圖從此一綜合概念出發,就增強、入侵與一統三個階段,針對科技急速發展的現今社會提出警語及深刻反思。
在二十一世紀數位生活啟動之際,青少年成了領導這一波數位熱潮變革的主角。N世代青少年透過網路媒介的使用,改變人際互動的模式,並創造一種新興網路溝通語言。相較於以往情境因素對於自我認同型塑的侷限性,在數位時代經由「我們都是同一掛」的「網路同儕」認同感之追尋,將可能徹底重塑青少年認同的歸屬與發展過程。本書藉由了解青少年社會化歷程,與認同歸屬模式的轉變,進一步描繪未來割裂與極化自我本質的可能性。
線上遊戲顛覆傳統遊戲,全面地改寫遊戲對玩家的意義。遊戲世界有如人生縮影,玩家們沉浸於富含趣味性、即時互動性、角色扮演的虛擬社群中,實現了夢想,滿足內心的需求與渴望。本書從遊戲的特色、玩家的需求滿足、利益社會等不同的觀點談線上遊戲的魅力,並探討線上遊戲引發的遊戲成癮、電玩暴力等問題,作為人們面對未來遊戲新紀元之省思。
這些工作都還只是初步努力,離成熟學科建立的標準還有段距離;然而,總要有人抛磚才能引得他人之玉,南華社會所希望能藉帶頭作用,提供各界對網路文化研究的關心。雖則如此,就現階段而言,南華社會所所彙整的這些關於網路文化研究文獻,仍然是中文學界最值得參考的一批資料。
我們歡迎並鼓勵學界朋友給我們支持與批評,畢竟,這些心力如能得到大家的迴應,那就都是值得的了!
其中,還真的有不少值得參考的文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