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傳播角度看網路媒體霸權
南華大學社會所
劉燕青
在1998年電影「桃色風雲搖擺狗」中描述美國大選的前十日,競選連任的總統捲入了白宮女實習生性醜聞風波中,為了轉移民眾的注意力,白宮與好萊塢的製作人合作,以電影的拍攝手法,利用影像在媒體上演出了一場美國與阿爾巴尼亞之間的戰爭及創造了一位戰爭中的英雄,而總統的誹聞案被這些事件掩蓋而順利當選。。在2002年的「虛擬偶像」,敘述一個落魄的導演為了東山再起,創造出史上第一位的虛擬偶像席夢,受歡迎到所有的大眾都蒙蔽了他們的判斷事物的能力,大眾愛她愛到瘋狂,附和她的任何見解、同意她的任何作為,沒有人相信她是被虛擬出來的幻覺。
在這兩部電影當中,我們看到了媒體對人們操控的力量。隨著科技的進步,媒體資訊、影像的呈現更能隨心所欲,透過精心設計,一個畫面往往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力量。由於網路多了許多其他附加功能,以及網際網路與其他傳統媒體比較起來的媒體近用門檻低了許多,使得人們常常忽略了網路也是一種媒體。
根據美國Cyber Dialogue及迪士尼的Family.com聯手進行的調查發現,網路在美國家庭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相當受歡迎的新興媒體,90%表示網路是他們消遣娛樂的重要工具,77%的受訪者表示因為使用網路而減少了看電視的時間[1]。至於台灣方面,根據AC尼爾森行銷研究公司日前指出,目前台灣地區12-60歲的民眾在網際網路的接觸率為33.3%,約有527萬人(2000年10月-2001年3月),相較於1997年的6.6%,約93萬人大幅度成長,是所有媒體中成長最快速的新興媒體[2]。
由於現代人們對傳統媒體的媒體識讀力提升,使得人們會警惕自己,分辯媒體所給的訊息是否有所偏差、自己是否受到媒體所操控。網路越來越成為我們生活中接收資訊、了解這個世界的重要媒體,由於我們太接近網路這個媒體,卻對網路所給予的訊息缺乏戒心,從不曾懷疑網路上也存在著一種操作、一個霸權。
任何事件或活動要成為一個注意的焦點,要成為媒體傳播的訊息時,訊息或事件本身必須「被框架」,意指被媒體置入某種公眾能夠理解的意義脈絡中;框架(frame)可以被定義為「媒體內容的中心組織概念,不但提供媒體事件的情境,而且透過篩選、強調、排除與精緻化的手段,提供閱聽人議題的定義」[3],框架在許多時候是先經由文化權勢菁英建構,經由媒體傳送、教育公眾。在「被框架」的過程中,也代表了一種認知、價值上的篩選,選擇事件、訊息中何者該被凸顯,何者卻被湮蓋了﹔媒體不但告訴你該如何去思考一件事,來告訴你該想什麼事。
在傳播學的討論中,左右媒體內容的影響因素有﹕來自個別媒體從業人員的影響、來自媒體例行常規的影響、來自媒體機構的影響、來自非媒體機構的影響(其他社會力量的影響)、意識型態的影響等。由以上的五個主要影響因素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到個人的認知以及當地社會的共同價值觀,對於決定媒體內容有非常重要的主觀認定,換句話說就是一個地區本身的文化將決定當地的媒體所呈現出何種的內容。
隨著科技的越來越發達,媒體不再被拘限於當地,它突破了地域性的約束,靠著衛星的發達,全球上所有的人成了媒體傳播的對象,而不再限於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在這一波全球媒體的發展過程中,由於許多因素的原因,ex﹕媒體本身的資金、科技…等,這些佔有優勢條件的媒體,成了全球性的強勢媒體,大部份的全球媒體多為西方歐美媒體,而網路這個新媒體也存在這個相同的問題。
根據美國Network Wizards公司最近公佈的全球連網主機網域調查(Internet Domain
Survey),全球連網主機數至2002年1月已達1億4734萬部,較上半年成長了17%,與前一年同期相較,則成長了34%。從連網主機的網域名稱分布來看,屬於網域.net下的連網主機達4,776萬部,佔全球主機32%;.com的主機則有4,452萬部,佔有率30%;而其他網域名稱的連網主機數佔有率則都不到6%。
若由連網主機的網域所屬國家別來看各個國家的網路主機發展情形,美國的連網主機數仍高居世界第一,若不計美國在.net及.com等網域所佔的主機數,光加總美國專用的四個網域.us、.edu、.gov、.mil下的連網主機數即有1,200萬部,佔全球近10%,若再加上美國組織在其他網域登錄的主機數,則美國的連網主機數量將更可觀。美國之後排名全球前十名的國家網域名稱依序為jp(日本)、ca(加拿大)、de(德國)、uk(英國)、au(澳洲)、it(義大利)、nl(荷蘭)、tw(台灣)及fr(法國)。
圖一、全球連網主機數Top 10國家[4]
Thomas L. Mcphail曾在其所著《電子殖民主義(Electronic Colonialism)》[5]一書中闡釋昔日帝國的建立有三個時期:第一是希臘羅馬時代,以軍事征服為特徵;第二是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的宗教擴張運動;第三則屬十七世紀機器重大發明開始至二十世紀中期的重商殖民主義。而我們現今所處的1950年代以後的後工業時代,則是經由傳播硬體、進口軟體以及伴隨而來的工程師、技術人員、相關資訊彼此所建立的依賴關係,另行建立起一套外國的規範、價值、期望,可能或多或少改變本國的文化和社會過程,這就是所謂的「電子殖民主義」。
在Gerbner所提出的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主要是討論電視對閱聽人的影響,「電視機已成為家庭的重要成員,在大多數時候告訴人們許多故事」,他認為電視已經取代了其他活動,成為資訊、觀念與意識的主要來源。長期觀看同一套電視訊息的結果,觀眾將被電視機灌輸一套共同的世界觀、角色認知與價值觀[6]﹔在網路中,我們一樣可以看到這種效果在。在西方強力的科技、共通語言為後盾之下,西方的資訊得以大量地在網路世界中快速的傳播,傳播以西方為本位的價值觀到世界各地,灌輸其他地區的人有關西方為主的價值觀。其他地區的閱聽人在長期的資訊來源不均衡的情況下,大量地接收以西方文化為主的訊息,在長時間之下,將會建構出西方世界相同的世界觀、認知,這就如同一種另類的帝國侵略,造成全球文化的不均衡。
如果網際網路是我們認識世界得一扇窗,我們該如何選擇看出去的窗戶?我們可以在有限的範圍中選擇,所以我們誤認為我們是完全自由的。我們選擇了窗戶後,卻無法選擇從窗戶看出去的景物,久而久之我們卻認為世界就是窗外的景物。許多人認為在網際網路的世界中,已經擺脫一切的框架、一切的控制,得到資訊的解放、完全的自由,不過一切只是活在虛假的自由中,事實上,我們依然受到許多的壓迫、控制。
[1] 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disp.asp?news_id=1327
[2] 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disp.asp?news_id=1549
[3] Werner J.Severin等著,《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羅世宏譯,台北﹕2000,五南出版,p.354。
[4] 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disp.asp?id=37
[5] Thomas L. Mcphail著,《電子殖民主義》,鄭植榮譯,台北﹕1994,遠流出版。
[6] Werner J.Severin等著,《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羅世宏譯,台北﹕2000,五南出版,p.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