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數位時代中的語言霸權

社會所 劉燕青

 

古埃及人所使用的文字,通常稱之為「象形文字」,是已知世界中最古老的幾種語言之一,從西元前4,000年到11世紀間,正是古埃及文流傳的精華歲月。古埃及人喜歡將象形文字刻印在石碑上,利用它們記述了近5,000年以上的歷史,這項不平凡的文化紀錄,遠遠超過人類其他地區的語言發展。[1]西元391年,拜占庭(Byzantine)皇帝西奧都西斯一世(Theodosius I)頒布敕令,強行關閉了帝國境內所有的非基督教神廟,在佔領區原本已經式微的古埃及文化,終於被迫走上毀滅之路。接下來的數百年間,阿拉伯回教文化大量入侵埃及土地,取代了以太陽神為主的法老制度,崇拜太陽不再出現在傳統宗教儀式中,法老也伴隨者金字塔成為黃沙湮沒的古蹟遺址。由於古埃及的文字、語言逐漸失去傳承,長達數千年的傳統宗教變為回教,終於徹底宣告了古埃及文明之死。

 

由於世上無人了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意義,使得考古學界在探索古埃及文明的進度一直有限,也造成古埃及文明蒙上了一層紗,充滿了神秘感。直到拿破崙的軍隊在尼羅河畔的羅塞塔村,發現了已有千年歷史的羅塞塔碑,刻著同一文本的三個副本,分別以古埃及通俗文字、埃及象形文字及希臘文書寫,以這個羅塞塔碑文字的對照為鑰匙,考古學者得以了解古埃及的文字意義,也才能解開藏在文字背後的古埃及文明意義。

 

這樣的文明死亡故事令人覺得婉惜,但絕大部份的人都不知道類似古埃及文字之死的事實就在我們目前的世界中發生,而死亡的速度是超過我們所能想像的快速。美國語言學家克勞斯(Michael Krauss)曾在10年前預言:「現在全世界大約有六千種語言有人說,在50年以後,就會有一半的語言沒有人說了。」意思是說,在50年以內,如果環境沒有改變,就會有3千種語言消失。而[2]另一名語言學家赫爾(Kenneth L.Hale)1990年在澳洲所進行的語言調查中,已可以看到克勞斯的預言可能成真,赫爾調查了90種澳洲原住民語言,其中有70種在部落的各年齡層都不再經常使用了。1992年,克勞斯在美國國會的專家小組中指出,美國原住民語言也陷入同樣的命運,175種中只有20種例外。根據最新版的《民族誌》[3],世上還有7202種語言在使用中,其中有440種語言將在一、二個世代之內滅絕。

語言消逝的趨勢越來越顯著[4],越來越少數人使用的語言瀕臨絕種﹔表面上看來,人類語言逐漸「大同」的潮流也許是個健全的趨勢,可以消弭族群間的緊張關係,促進全球貿易。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上有幾千種語言正在消失中,我們可以發現到,大部分語言消失的例子,都是小社群(往往無意識地)選擇使用主流語言的結果,因為他們相信,那樣做會提昇他們的社會或經濟地位﹔而網路的出現更加速了語言、文字的「統一」。

 

圖一﹕受威脅的語言

白色十字﹕最近滅絕的語言

白點﹕垂死的

黃點﹕瀕臨滅絕的

藍點﹕有滅絕之虞的

(http://www.sciam.com.tw/read/readshow.asp?FDocNo=120&CL=19)

 

全世界共有一千多種的文字在使用,但是可以在網頁上使用的語言不到四十種,其中又以英文為主流。根據AtHome Corp. Internet上大約六億個網站所做的統計發現,超過72%的網站其主要網頁均以英文為主要內容,其次是日文佔7%,與德文佔5%,這樣的比例或許正好反映出國力強弱,經濟實力與技術研發能力,因為相對使用人口更為眾多的西班牙文、中文及法文網頁,卻僅各佔1%~2%之間;顯示已開發國家在網路上的影響力遠遠凌駕第三世界開發中國家與地區,若僅以數字而論,相去不只天壤之別![5]

 

目前電腦作業系統中,Windows98只支援38種地域文字,而WindowsXP系列也不過是支援100出頭的不同語言文字﹔而目前在努力推廣的網路作業系統的MSN Explorer也只提供了英文、巴西文、中文(簡體)、中文(繁體)、捷克文、丹麥文、荷蘭文、芬蘭文、法文、德文、希臘文、匈牙利文、義大利文、日文、韓文、挪威文、波蘭文、葡萄牙文、俄文、西班牙文、瑞典文、土耳其文等,共22種的語言版本杭。

 

目前的網際網路雖然號稱是無國界,但80%以上的.com、.org、.gov註冊位址,都是登記在英語使用地區內,九成以上為英文網頁,僅有極少部分為特殊族群開發的其他語文網站。而在1998-2000年間,英文網站成長450%,日文420%、法文375%,德文250%,其他語文的成長率則十分有限,無怪乎許多業者提議,聯合國訂定「英文」為全球正式網路語言。

 

無可否認的,英語的普遍化有其數百年來長期的環境背景,從18世紀以來不列顛的日不落帝國,不但在政治經濟上建立了橫跨東西半球的殖民地,更成功的以語言文化統一了自倫敦、印度、新加坡到華盛頓的全球屬地,而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繼起成為超級強權,英語的影響力也自然更上一層樓,從經貿、學術、科學到最新的資訊科技,莫不以英文為正式交流用語;而電腦語言無論是早期的DOS到最近的UnixLinux也自然而然的是以英文寫成。因此,“語文”有時反而成為許多不諳英語人士進入資訊領域的一大障礙。

 

語言符號學家艾柯(Umberto Eco)即說道:「當今英語取得首要地位,乃是一連串歷史情況所致。它因大英帝國的商業及殖民擴張而開其端,接著又因美國在經濟上及科技上的霸權而使其確定。當然也或許有人會說,英語的成功乃是它有豐富的單音節字,可以使它易於吸收外來語和創造新語。不過,如果當年是希特勒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美國則是化成一個香蕉共和國聯盟,那麼,我們今天就可能是使用德語,而非英語為國際性的媒介語言了,而日本在香港機場的電子產品廣告也將是用德語而非英語。」語言由非語言因素所決定,今日的美國繼承了昔日的大英帝國,而成為全球超級強權,除了超級軍力外,更重要的乃是它擁有超級經濟力、文化力與傳播力。在這種「力」的支撐下,它的語言當然也就取得強勢的地位;從事國際經濟活動者,來往的金錢多半以美元結算,不會英語者難免會遇到較多的困難;學術研究報告如果不是以英文發表,其影響力必然大打折扣。現實的考慮,使得像前法國殖民地越南這樣的國家,也都在最近宣布,它的外語教學由法語改為英語。截至目前,已有七十多國將英語列為官方語言,一百多國將英語視為最優先的第二外語[6]

 

民族學家和文化人類學家常說一句話:「語言就是文化。」這句話是說,語言是文化的符號,人類是靠語言來溝通意思和傳承文化的,所以語言的意義系統可以說就是文化的內容。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馬提索夫曾說:「語言是社群文化最重要的元素。語言死亡了之後,那個文化的特有知識就喪失了,觀察世界的一扇獨特窗戶就關上了。」化和語言,是脣齒相連的整體。大部分的原住民族群文化都是以自己的語言、以口耳相傳的傳說來進行傳遞,要是他們的語言滅絕了,大部分口耳相傳的傳統都會隨之消失,包括故事、寓言、有關當地環境的知識,甚至獨特的世界觀。一種語言文字不只是溝通、對話、書寫的工具,它也代表了一種文化深層的世界觀、價值觀,如果一個語言消失了,即使像埃及人留下了金字塔、和無數的象形文字,可是再也沒有人能真正理解這些埃及文字和文明的內涵。

 

在不同文字使用所造成的文化各有其差異性,網路已經篩選出何種的文化是屬於強勢的文化。先進的國家借由文字的篩選,建立起自己的語言霸權,將自己文化的價值觀、思考模式、與世界對話的方式散播給其他文化地區的人,進而使這些地區的人認同此一文化。這樣的文化侵略是受方主動、非強迫性(或許是限制、強迫接受,但對方卻不認為自己是被控制了),換句話說這樣的方式是更容易使人接受、更不易察覺。

   



[1] http://home.pchome.com.tw/togo/foxstudio/main/index1.htm

[2] 〈搶救瀕臨絕種的人類語言〉,吉布斯(W.Wayt Gibbs)文,王道還譯,

《科學人》雜誌中文版第8(200210月號) p49~56

[3] 位於美國達拉斯的世界少數民族語文研究院(SIL International),是重要的語言研究機構,其所出版的《民族語》(ethnologue),是最接近世界語言全記錄的資料。

[4] 見圖一

[5] 〈非英語網頁勢力有待勃興〉,沈蓓芬,2001/2/27(http://www.find.org.tw/0105/focus/0105_focus_disp.asp?focus_id=169)

[6] 〈英語屬於世界,世界不屬於英語〉文﹕南方朔(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677/677-137.html)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