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經濟的不平等發展導致社會的排除效應

社會所 劉燕青

 

在過去的廿多年間,各國進行國際貿易的程度確實不斷增長,各國的經濟關係互相依存,成為了全球化的重要層面。在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七年間,富裕或已發展國家的出入口總額佔國民生產總額(GDP)的比率不斷增加,由27%升至39%;而發展中國家也由10%升至17%(世界銀行[1],2000)。在一九九O年至一九九九年間,各地區的的貿易均有增長,其中尤以東亞及太平洋區、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區,以及歐洲和中亞區增長最大。(世界銀行,2001)

 

雖然全球經濟體系形成,國際間貿易活動大量增加,但是我們清楚的觀察到,貧窮國家並未能憑國際貿易而增加經濟所得、改善在全球經濟中的困境,全球的貧富差距反而不斷地擴大。2000年,20個最富裕國家的人均收入是20個最窮國家人均收入的37倍,這比40年前的差距擴大了1倍(世界銀行,2001)﹔全球最富有的20%人口擁有全世界收入的82.7%,而最貧窮的20%人口則只擁有全世界收入的1.4%。明顯地,貧、富國家在參與國際貿易的過程中,走向不同的道路。

在貿易利益的分配中,各國的所得有明顯的差距。事實上,每交易一元,高經濟收入地區得到八角,中等經濟收入地區為一角七分,而低經濟收入地區只有三分(樂施會,2002)[2]這反映出貧窮國家參與國際貿易時,仍有重重障礙,以致未能分享國際貿易的成果。

全球經濟正藉由數位化的發展,經濟貿易突破了地理疆界所給予的限制,不但使工業製造流程透過網路加以重組,更讓金融操作利用網路系統發揮其最大的流動性,但全球資訊經濟的成果卻只有少數國家得到利益。數位化的結果讓社會變得更不均等,生產規模與技術上的差異的造成了更大的不平等性,資訊基礎建設各地不均等,享有資源亦大不相同。正如Manuel Castells所言﹕這是一個龐大的排除計劃(不論是明顯的或潛藏的),將資訊、生產及市場集中於具經濟價值的人口區域,而以不同的方式處置其它的部分;至於處置方式的人道程序則依據個別社會的性質而異[3]

世界銀行依人均國民收入,把世界劃分成四類經濟收入區域:

 

我們在將此圖與另一張代表網路發展程度的圖表來做一個比較﹕

 

 

 

 

 

 

 

 

 

 

 

 

 

 

 

 

 

 


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到,越是一個高經濟收入的地區,其網路發展的速度越快,而網路發展越快的地區,就越容易在國際貿易當中得到較高的利潤﹔如此惡性循環下的果,我們發現低經濟收入地區及較低經濟生入地區將被全球經濟體系所排除,喪失經濟自主的權力。

 

何為社會排除呢?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是由歐盟委員會所構思提出的社會政策概念,並受到聯合國國際勞工局所採用﹔社會排除指的是在由社會制度和價值所架構的社會標準中,某些個人及團體被有系統地排除於能使他們自主的地位之外[4]。社會排除原本是指資本主義社會中剝奪個人成為勞工權力的過程,在這裡我們則擴大它的含義,指的是在全球資本經濟體系中,某個團體(包含地區或國家)被有系統地剝奪了自主性的能力及權力。

 

在網路世界中,被資訊化資本主義視為無價值且無政治利益的地區,財富與資訊的流通跳過這些地區繞道而行,甚至連人們於今日世界中溝通和創新、生產與消費乃至生活的基本科技設施都被剝奪了。這個過程導致社會/區域所排除和接納的地理分布極度不均,並使得大部分的人無法經由資訊科技的全球網路累積財富、資訊及力量。

~Manuel Castells,《千禧年之終結》[5]

 

這些被資訊化資本主義、全球資訊經濟體系所排除的地區,它雖然是全球的一份子,甚至於站有多數的全球人數,但它卻沒有權力或可能去參與討論全球未來的走向,它是一個被決定、受宰制的社會體。

 



[1] The World Bank Group (http://www.worldbank.org/)

[2] (http://www.oxfam.org.hk/chinese/cyberschool/01)

[3]Manuel Castells著,《認同的力量》(資訊時代:經濟,社會與文化 第二卷),夏鑄九等譯,台北:2002,唐山出版,p126

 

[4] Manuel Castells著,《千禧年之終結》(資訊時代:經濟,社會與文化 第三卷),夏鑄九等譯,台北:2001,唐山出版,p71

[5] Manuel Castells著,《千禧年之終結》(資訊時代:經濟,社會與文化 第三卷),夏鑄九等譯,台北:2001,唐山出版,p72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