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與虛擬組織
郭宣靆(南華大學出版所研究生)
本文譯自:Janse,
Wendy, Wilchard Steenbakkers and Hans Jägers.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Virtual Organizations.”
eJOV 1:1, 1999. (可至下列網址下載PDF檔)http://www.virtual-organization.net
本文主要在闡明電子商務與虛擬組織之間的關係,並連結兩種不同類型的虛擬組織與兩種功能不同的電子商務而成一模型。本文主旨在點出電子商務是有層級性的概念。最後藉由一個簡短的「虛擬社群發起者」之個案研究,將虛擬組織與電子商務之間關連起來。
一、介紹
在文獻回顧的部分,我們將虛擬組織(VO)與電子商務(EC)放在一起討論,因為我們認為這兩者之間是彼此相關的。Zwass(1991)說道:「電子整合導致了我們對於公司定義產生劇烈的轉變,由於虛擬公司的出現,原先公司將產品運輸到市場的關鍵因素已經由製造產品或提供服務的能力轉移到公司能否維持與往來企業的關係網絡。」
在本文,我們將指出,雖然虛擬組織與電子商務各自有其關係產生,但這種關係不是顯而易見的。主要可以從我們對於虛擬組織與電子商務在概念上的不同詮釋中看出。
本文主要的貢獻在於我們提出了電子商務在不同的虛擬組織概念下有不同的功能產生。在第二部分,我們將簡短介紹虛擬組織的出現與各種說法。第三部份則延續第二部分繼續討論電子商務的兩種基本模式。在文章最後,我們將以一個模型來說明兩種不同虛擬組織當中的電子商務發展。
二、虛擬組織
2.1虛擬組織出現之原因
在文獻當中,可以發現許多設計虛擬組織或是將各種活動/流程結合於虛擬組織而非傳統組織當中的理由(Matthijsse,
1998)。以下歸結何以要結合相關活動於網絡化組織的原因:
◎ 對於彈性化的需求增加,而且核心競爭能力通常只能透過和外在夥伴的合作而獲得(Prahalad
and Hamel, 1990);
◎ 透過分享資源給合作夥伴來達成對效率的需求
彈性
環境與組織的劇烈變動,使得彈性成為一種必需品。長久以來,我們發現組織只專注於他們所擅長的的核心競爭能力。創造附加價值給顧客的流程已經變的越來越複雜,其中包括對於各種知識的結合。個別組織不需要達到某種規模,而是依賴彼此間的合作(Volberda,
1998)。團體的組織成員之間,結合彼此的核心競爭能力(知識)來提供或製造某種產品/服務,形成一個虛擬組織。核心能力的分享與確保知識的連結是成員共同合作所達成創新的關鍵(Hinterhuber
and Levin, 1994; Volberda, 1998, Jansen et al., 1998)。
效率
為了能快速回應環境的需求,合作變的越來越重要。當成員分享彼此的資源,較佳的使用方式便能夠產生規模、經驗上的優勢,進而促成效率的提升,並減少對於競爭對手力量的過度敏感。共同執行活動還能有效分散、規避(財務上)風險。
2.2
兩種對於虛擬組織概念的詮釋
在去年(譯註:1998年)虛擬組織研討會中,我們使用一般定義來描述虛擬組織(Jägers
et al., 1998)。在組織理論的文獻當中,常常討論各種組織型態與理想組織型態之間的相似性。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組織能夠滿足理想組織型態的全部條件。虛擬組織也是如此。所謂的虛擬組織是建立在各種虛擬程度的特徵上(見表一)。也就是說,從「虛擬性」的角度來談(Metens.,
et al., 1998, pp. 64)。
虛擬組織:
◎ 邊界跨越
◎ 互補核心能力/資源共享
◎ 知識分享
◎ 地理分布
◎ 參與成員的變動
◎ 成員間的平等性
◎ 電子通訊
表一:虛擬組織的一般特徵
此外,就「虛擬」在文義上的程度差別,我們有必要將虛擬組織區分為兩種不同的型態(見表二)。在一方面,虛擬組織的概念可以是「看似存在」,這樣一來,雖然顧客以為他們在和一個組織打交道,事實上,他們是和一群由網絡結構所組成的組織打交道(Van
Aken, 1998; Arnold et al., 1995)。這裡的虛擬組織實際上是由穩定組織所組成的,合作對象相當特定。Palmer和Speier認為這是一種「持久性虛擬組織」(Palmer
and Speier, 1997)。這種組織通常有一個核心成員制定合作規範。眾所皆知的例子就是網絡式的戴爾電腦和亞馬遜網路書店的營運方式。
在另外一方面,「虛擬」可以是「潛在存在」(Davidow
and Malone, 1992)。這是屬於一種動態的網絡型態,通常在顧客下訂單或提問的那一刻,組織才開始共同採取行動。組織成員之間的合作關係是臨時短暫的(Palmer
and Speier, 1997)(雖然也可能具有持久的特徵),領導權是分享的。在許多討論虛擬組織的文獻當中,所採用的大多是第二種定義(Byrne,
1993; Goldman et al., 1995; Ten Have, 1997; Jägers
et al., 1998)。
|
穩定型虛擬組織 |
動態型虛擬組織 |
合作的持續 |
永久 |
臨時 |
界線 |
清楚界定 |
模糊/流動 |
隨機應變的能力 |
無 |
有 |
資訊傳播科技(ICT) |
可能 |
可能 |
核心成員 |
明顯 |
無 |
表二:兩種不同型態虛擬組織之明顯特徵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Bultje, 1998: p. 21)
三、電子商務
3.1
電子商務之定義釐清
為了闡釋電子商務的概念,我們將討論兩個呈述句,並從中解決定義上的問題。
「事實上,電子商務等同於使用資訊傳播科技(ICT)於組織之間。」
一個常用的電子商務定義是:「透過電子方式做生意」,正如同我們工作坊的宣言。這個定義是如此的空泛以致於我們可以舉出一連串事物;幾乎任何的活動或流程都可以落在做生意的範圍之內。包括了所有的商業活動。這意味著藉由廣泛常用的定義,我們可以稱幾乎所有活動為商業活動。至於「電子」這個詞和「做生意」是同樣的含糊籠統;「透過電子方式」是個廣義的用語,同樣不適用於任何產生的問題。我們現今常用的「電子商務」很少涵蓋這麼廣的領域。不然的話,可能用電話叫一份達美樂比薩都可以算是電子商務了;接下來,讓我們看另一個呈述句。
「電子商務有一個實務層面的意義:透過網路進行買賣。」
這個定義相對來說狹窄了許多,而且主要指涉商業的買賣。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可以解讀為介入終端使用者與供應者之間的交易。然而,終端使用者有時候常被排除在電子商務的概念外(詳見電子商務資源中心)。在這樣的情況下,「電子的」形容詞指的是「媒介」:網路。買賣的過程不僅僅是介入交易當中,搜尋要比交易來的重要的多。此外,交易最重要的部分—付款,在電子商務中也可視為是獨立的要素。雖然很多文獻都有特別提及到付款的問題,但這幾乎與組織結果無關,因此,我們在這裡並不加以討論。
我們特別要注意最後這個呈述句所談到的媒介。網路只是電子商務使用的眾多媒介之一。這個媒介特別適用於所謂的B2C(公司對顧客)往來。對於B2B(公司對公司)而言,電子郵件、電子基金轉帳、電子文件管理、EDI或工作流程處理也許更有用。這並不意味網路的媒介重要性沒有持續增加(Hoffman,
Novak and Chatterjee, 1995)。這裡定義的電子商務,最主要是強調組織之間的複雜往來(連結)。
以上兩個敘述,從廣義到狹義,點出了電子商務的基本意義。比較常用的電子商務定義以Zwass說的最貼切:「電子商務是透過電傳通訊的網絡從事企業的資訊分享、維持企業之間的關係以及進行企業之間的交易。」(Zwass,
1991)從電子商務的實際功能而言,這兩種說法都成立,特別是當我們以虛擬組織的角度來看電子商務時,功能顯然比定義要來的重要的多。
3.2
電子商務的基本功能
在本文,我們認為電子商務主要可區分為兩大功能:
◎ 視電子商務為流通管道
◎ 視電子商務為市場地點
這些功能常在文獻當中提及(Cf.
Hoffman et al., 1995; Steinfeld et al., 1995)。Zwass(1991)區分成不同層次,即所謂的後設層次(meat-levels)。第一層次關切的是電子商務所必須具備的基礎建設。第二層次處理的是服務部分,有部分與發行管道的功能一致,也就是本文的重點之一。最後,Zwass保留了第三層次的產品與服務。此一最終形式即視電子商務為市場地點(Zwass,
1991)。總體而言,本文所區分的兩個層次大致與Zwass相似。我們所界定的模式也許略受侷限,這是因為我們真正關切的是虛擬組織的部分。
3.2.1
電子商務為發行管道
當電子商務被視為是流通管道,其強調的是其中介的媒介功能。這意味著產品與服務透過異於一般管道的方式流通。許多服務與產品適用於此方式:
◎ 可透過電子傳輸的產品與服務(Hoffman
et al., 1995),例如保險保單;數位資訊產品,如新聞、文章、數位影像或是音樂,允許完整複製備分且幾乎免費的代價透過網路來生產或流通。網路劇烈地降低產品與流通的邊際成本(Bakos,
1998)。
◎ 附加價值相對而言較低且品質不需要實際看到或摸到的產品、服務(書籍、CDs)。
對這些產品與服務而言,電子商務「提供了有效的管道來廣告、行銷或是直銷某種產品與資訊服務。」(Hoffman,
Novak, Chatterjee, 1995)在電子商務為流通管道所涵蓋的功能裡面,有幾項功能是根據國家電傳通訊與資訊委員會(NTIA)而來的。
◎ 與政府商業往來的通訊(如電子稅務歸檔);
◎ 傳遞電子商品(如資訊)
在與政府溝通方面,電子商務是被視為另一種替代性的流通管道,使得效率能夠提升的前鋒表率。所謂的數位資訊傳送,也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傳遞,更包含了電子商務為流通管道的部分。一般而言,這是被視為提供網絡新機會的基礎功能,附加價值的產生是藉由將公司的價值鏈移動到不同的階段,進入到資訊處理的程序,既省錢又省時(Rayport
and Sviokla, 1994)。
3.2.2
電子商務為市場地點
將買方和賣方連結起來並把產品帶進市場乃是電子商務之市場地點功能。市場地點的概念比起流通管道更為廣泛。前者偏向收集資訊、比較價格、獲取建議或是將買方和賣方連結起。把電子商務視為市場地點乃意味著在行銷、特許市場成為部達、傳播訊息於各團體、賣方、建議者和(未來)買方之間的一個全新的觀點。電子市場最顯著特別的功能在於電子客戶社群(通常稱為虛擬社群)。這些社群的誕生標誌著權力由原來的製造商轉移到顧客手中:「社群從事資訊收集與資訊散播的行為。」(Venkatraman
and Henderson, 1998, p. 38)。同樣地,在這裡網路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原本的產品形式甚至歷經了改變。與他們在傳統的類似角色對比,電子市場中已浮現的兩種趨勢改變了這些產品的形式:(a)個人化與客制化產品提供的增加,(b)以資訊為基礎的產品組成集結或分散的形式以符合顧客之需求,使得定價策略獲得更有力的支持(Bakos,
1998)。
總結來說,電子商務在市場地點方面具有以下幾個基本功能:
◎ 連結買方與賣方,例如電子購物中心、電子基金轉帳、拍賣場所,如Ebay;
◎ 傳播訊息以件計費,例如www.telequest.nl、
www.computeresp.com
或是 www.pricewatch.com
;
◎ 客戶搜尋,例如行動電話的搜尋(www.gsm.nl);
◎ 獲得產品品質建議,例如戴爾電腦及合購者給予電腦組裝和內建配備的意見;
◎ 組織虛擬社群,提供求助專區,例如產品常見問答集(FAQ)專區(Pinnacle)
四、應用電子商務於虛擬組織(反之亦然)
4.1
VO-EC(虛擬組織—電子商務)關係模型
決定採用電子商務為另一種或附加的流通管道來發行商品或提供服務都是基於效率的考量。用電子方式提供(無論受否透過網路)商品或服務(或供應鏈中的半成品)的(劣)優勢可以和現存的管道作一(劣)優勢比較。我們認為電子商務的這種功能是被穩定的虛擬組織所採用。畢竟,這些虛擬組織的活動脈絡多少來講,是相對穩定的。對於效率的追求乃是此類組織所以存在的主要原因,且在選擇流通管道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透過ICT的溝通連結,組織之間的夥伴關係得以維持、實現,而電子商務的流通模式往往是首要之選。所謂「以網路為基礎的虛擬組織」,例如BOL或亞馬遜網路書店這類組織的夥伴關係(顧客與虛擬組織參與成員)維持,都是經由網路達成的。
強調點 |
虛擬組織類型 |
電子商務之類型 |
效率 |
穩定 |
流通管道 |
彈性/創新 |
動態 |
市場地點 |
表三:VO-EC(虛擬組織—電子商務)關係
第二類型的虛擬組織直接導向創新與彈性(見表三)。對等的夥伴彼此分享他們的知識和技巧,以期滿足(臨時短暫的)顧客之需求和(或)發展產品服務時,組織/夥伴所缺乏的知識和技巧,並將之導入市場。這種類型的虛擬組織更注重電子商務的市場地點功能。因此,對於顧客的意見、想法,能夠透過虛擬社群估量推算,參與的成員則經由網路獲得提供建議給顧客的機會,而參與成員的新產品、服務開發也可透過電子的方式完成。Linux作業系統的發展是這類動態虛擬組織的最佳典範,是「潛在存在」的,直接導向創新與彈性。數以千計的自願專家(電子商務的市場地點功能,結合共同利益組成的參與者)經由網路大大地提升了原有的品質。
根據研究(OLM,
1998)顯示,人們平均有三到五個分別領域的興趣,而且會投入一些時間或金錢。這些領域稱為「需求列組」(need-clusters)。藉由開發電子商務的市場功能,可以用最吸引人的方式滿足客戶的需求。和這些有特別嗜好的人做溝通與經驗分享,是當中最重要的因素。實務顯示,單一公司是不可能適切地滿足這樣的「需求列組」(OLM,
1998),這也就解釋了合作的必要性,透過各種形式、交換不同夥伴、依賴目標團體與「需求列組」,簡而言之,就是透過動態的虛擬組織。這同時也指出為何這麼多組織對於網路感到失望,因為在他們自己的網站上,仍然沒有合作的夥伴來共同滿足一般(不具名)的顧客需求。因此,有越來越多的公司與其他對象合作,尋求網站的的更好發展以吸引某種「需求列組」,讓夠多的目標團體能長期支持、光顧其網站。他們也會涉足各個不同的網站,去接觸到可能的目標團體。
管理與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的兩種基本功能都需要各自的運作模式。當電子商務成為流通管道,一個中心團體(虛擬組織當中的核心夥伴)負責訂定規則並監管電子商務的執行。當電子商務成為市場地點,由一個或多個虛擬組織為滿足某種需求而起源於該市場地點,此時就必須有新的領導模式。在此模式裡,沒有任何主要團體,他們與不同團體(有時候是顧客,有時候是產品、服務的開發者)採取變動的決策發起模式共同來完成活動。在電子商務為市場地點時,權力的均等是很明顯的。
電子商務:一個分層的概念
由我們所提出的模型結合了虛擬組織間的關係與兩個明顯的電子商務功能,乍看之下似乎是靜態的。組織(或稱網絡/虛擬組織)選擇了某部分的電子商務功能並牢牢地固守著。我們想指出組織的網絡可以是穩定的,也可以是動態的虛擬組織。如此一來,就戴爾電腦和供應商之間所維持的穩定而持久之關係而言,戴爾電腦可說是穩定的虛擬組織,或諸如此類;不過當戴爾電腦和其夥伴為了開發新點子、產品和(或)服務而建立的一種新型態之臨時關係網絡,戴爾電腦同時也是動態的虛擬組織。我們同時也在虛擬組織戴爾電腦中看到兩種電子商務的基本功能。在一方面,電腦僅透過網路來販售(流通管道),在另一方面,網路密集地連結顧客(現在以及未來)與供應商,既能提供建議,也能交換訊息,諸如此類。(市場地點)
其次,在實務方面,當第一階段的改變結束後,電子商務接下來將是明顯地從流通管道變成市場地點。我們預期那先原先只考慮將電子商務作為額外流通管道的組織與網絡組織不久將發現電子商務的第二層功能。Zwass(1991)認為電子商務是有層次的。在電子商務進階到以市場地點為主之前,一個有效率的基礎架構與基本功能應該先準備待緒。Zwass暗示著一個「有層級架構的電子商務」(Zwass,
1991)。Venkatraman與Henderson也同時指向其動態性層面。他們描述出一個模型架構,即組織是從三個不同階段邁向一個完全虛擬化的組織方式。在最後一個階段的模型,跨組織的合作將成為主流,關注焦點將集中在一個社群相當活躍的市場地點(Venkatraman
and Henderson, 1998)。真實世界的電子市場系統主要提供有價值的一些特色點,這些特色點是超越價格與產品特性之外的。舉例來說,飛航訂位系統除了有市場相關的功能外,還額外地提供訂票與競價的服務功能。(Bakos,
1991)。
組織還必須了解的是,成為市場地點的電子商務與作為流通管道的電子商務在管制上市有所不同的。穩定型的虛擬組織必須了解到,若是採用以市場地點為主的電子商務,則必須在組織類型上調整為動態型的虛擬組織。英代爾奔騰公司(Intel
Pentium)的例子告訴我們,採行市場地點式的電子商務甚至不需要由組織或網絡本身來處理各項事務:「使用英代爾處理器的社群緊密交織成一張訊息的網,討論關於英代爾奔騰晶片的各種問題,並促使英代爾去採取行動。這種由「使用者網絡團體」(Usenetgroups)所支撐的社群,迫使英代爾對於產品作一種啟發式的再思考。如此一來,英代爾很明顯地是採用市場地點的方式來經營電子商務。英代爾現在在該公司網站內設有一個新聞討論群組(newsgroup.intel.com),並積極地參與顧客的團體」(Venkatraman
and Henderson, 1998, p. 38)。
4.2
本節將以電子商務作為市場地點的功能加以討論。[1]
OLM社群行銷公司屬於OLM辦公室負責線上行銷bv的旗下子部門。該公司負責開發網路概念下的主題團體與目標團體。其視野已經涵蓋了具有虛擬社群特色的團體,是基於一種精明的行銷概念。除了希望能夠接觸更多的目標團體,深入當中,更重要的是如何留住這些團體。為了達成此目標,OLM社群行銷已經發展出,而且已經應用了線上行銷的概念,將該公司的網站設計成一個聯合許多目標團體而成的「虛擬組織」。首先,該公司提供一個相當充裕的環境讓具有共同興趣的人們可以透過該公司的網站交換各種經驗。網站留住的人越多,透過這些興趣相同的人所分享的經驗與評論也就越多,而且越來越重要,甚至比專家意見更具有影響力。目標團體的共同興趣也引導了購買某些產品的需求。為了滿足這些需求目標,OLM社群行銷公司也提供線上商店在網站供應部門。這種可行的行銷概念提供參訪者在具有吸引力的環境下購買某種產品和服務的機會。加入該網站的公司不僅可以有選擇地且通常是個別地接觸到目標團體,他們也可以了解該目標團體的流動情形。唯有當目標團體的需求能夠在該網站獲得滿足之後,他們才會對該網站產生親密的聯繫。也因此,除了將更多的空間分給資訊的傳播者之,根本沒有多餘的空間留給廣告商。公司所可以加入該網站的本質與態度取決於該網站所必須提供給這些公司的事物以及這些公司的目標。
這樣的市場是OLM公司的主要觀念。根據Jongmans先生的說法,這個電子市場比起一般商店或連鎖店,更像是一個傳統市場。藉由提供網路上便利的交易市場設備,虛擬社群的參與者可以滿足其需求與利益。其根本的思維是,人們對於產品的興趣遠勝過對公司的興趣。重點在於,要先能夠區分各種購買流程的差異性。購買流程是由兩個極端點所構成:
◎ 那些明確知道購買目標、希望盡可能地直接從中了解的人們
◎ 那些有廣泛興趣但潛在購買需求仍有待開發的人們
在下圖(圖一)中,虛擬社群與傳統公司的位置都可以在連續光譜的購買流程中找到定位點。
圖一:虛擬組織在購買流程中的位置
和OLM共同從事虛擬社群經營的公司例子:
◎ Retail One。這個虛擬社群提供給機會給任何對網路商務感興趣或投身其中的人。該網站的目標是透過充足且具有話題性的資訊來刺激資訊商務(i-Commerce)的發展,並提供機會給直接投入或尚未投入該行業的對象,同時與他們建立關係。藉由創造資訊商務平台,把該業界、同好結合起來,讓所有的使用有機會彼此學習與交換經驗。其合作對象包括了@Home、康柏、Getronics、ICOM、KPN
Telecom、Lost Boys Interactive、Makropolis、微軟、飛利浦、PTT Post和Roccade
Megaplex。
◎ Student Online。新的Student Online網站提供高等職業教育與大學的交流園地。他們可以找尋與學業相關的資訊並節省時間;他們還可以與其他學生、講師、系所、職員與各種研究機構進行接觸。任何加入的人都可以擁有免費的個人網頁,這個網頁創造了無數的機會。Student
Online是由KPN Telecom與SURFnet發起的。
◎ SportWeb。荷蘭第一個快速成長的虛擬社群。積極的跑者、自行車者以及同軸溜冰者都可以找到有趣的訊息,並且在網上溝通。他們本身的貢獻促使網站不斷擴張。公司有絕佳的機會進入這些龐大的目標團體。
◎ SmulWeb(Tuck-in Web)。SmulWeb是一個熱愛健康、美食、佳釀喜好者網上會談的絕佳場所。SmulWeb和我們目前所熟悉的任何事物有很大不同。它提供與烹調享樂相關的多元廣泛資訊,如飲食與健康、內食、外食、窈窕瘦身等。資訊不僅取得方便,也很容易儲存。除此之外,還可以傳送食譜、搭配菜單、創意調酒與評鑑餐廳。
五、結語
由於資訊與傳播科技的進步,虛擬組織越來越適合發展。活動與流程散佈於地理位置分散的各個組織成員與顧客之間,產生了合作上的問題,但藉由資訊傳播科技(ICT)的幫助,這些問題都獲得了解決。事實上,在文獻當中,ICT是促成虛擬組織發展的釣餌。我們在本文描述的一個模型,這個模型是由穩定與動態兩種虛擬組織型態和兩種基本電子商務功能所結合產生的。電子商務會快速地朝向成為市場地點的功能發展。此種發展肇始於賣方(虛擬)組織以及其他團體,像是買方、使用者或其他利益團體(如環保團體)。無論電子商務作為市場地點的起源為何,在管理這樣一個組織時,必須注意的一點是,必須意識到合作與領導的組織形式是很龐大的。穩定的虛擬組織會轉變為動態的模式、權力的均勢會變的更平等、知識的分享將逐漸地成為合作機制的重要因素。
參考書目
Arnold, O., Faisst, W., Härtling,
M., Sieber, P., Virtuelle Unternehmen als Unternehmenstyp der Zukunft [The
virtual organization as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future], in: Handbuch de
modernen Datenverarbeitung 32, 1995, pp8-23.
Bakos, Y., The Emerging Role of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on the
Internet, in: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Vol. 41, No. 8, August 1998, pp.
35-42.
Bakos, Y., A Strategic Analysis of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in: MIS
Quarterly, Vol. 15, no3, September 1991, pp. 295-310.
Bultje, R. M., Striving for flexibility, the implementation of ERP
in virtual organizations, afstudeerscriptie[Master’s
thesis]TU Twente, 21 October 1998.
Davidow, W.H., Malone, M.S., The virtual corporati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New York, 1992.
Goldmann, S.L., Nagel, R.N., Preiss, L., Corporate to compete:
building agile business relationships,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96.
Have, S. Ten, F. Van Lierop and H.J. Kühne,
‘Hoe
virtueel moeten we eigenlijk zijn?’
[‘How
virtual are we actually supposed to be?’]in:
Nijenrode Management Review, No. 4, May/June 1997, pp. 85-93.
Hinterhuber, H.H., Levin, B.M., Strategic networks—the
organization of the future, in Long Range Planning, Vol. 27, No. 3, pp.
43-53
Hoffman, D.L., Novak, T.P., chatterjee, P., Commercial Scenarios
for the Web: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JCMC, Vol. 1, No. 3, 1995.
Jägers,
H.P.M., Jansen, W., Steenbakkers, G. C.A., Characteristics of Virtual
Organizations, in: Proceedings of the VoNet workshop, Bern, April 27-28,
1998.
Matthijse,
R.P.H.M., Management van informatie-infrastructuren: een kwalitatief onderzoek
naar regiebesturing van ICT tussen organisaties,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o management of ICT
between organizations], Ph. D. Thesis TU Eindhoven, Eindhoven, 1998.
Mertens, P., Griese, Griese, J., Ehrenberg,. D., Virtuelle
Unternehmen und Informationsverabeiting [Virtual organizations and data
processing], Springer, Berlin, 1998.
OLM 1998, E-Commerce is meer marketing dan verkoop [E-commerce is
more marketing than selling], OLM, February 1998 (Cf. http://www.olm.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