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學習與學習成效--
以網路社會學課程為例
歐貞延、陳俊升
南華教社所
一、
學習型態的改變
學習型態的改變:傳統→現代
傳統(學習階段觀):三R(Reading、Writing、Arithmetic)、藝徒三階段教育(學徒→技師→師傅)。
現代(學習連續觀):安德魯˙葛洛夫(Andrew Grove,Intel的領導者)提出「十倍速時代」。有關學習的觀念有幾個新的重心[1]:
(一)學習並不是單屬於某一年齡群的事;
(二)終身學習已經漸漸成了現今社會的共識;
(三)我們已經意識到我們一生可能不只從事一種工作或行業;
(四)即使我們一生都在同一種工作或行業裡,但每一種工作的內容也必須面臨經常更新的情境。
二、
傳統學習與線上學習【歐貞延整理】
|
傳統學習 |
線上學習 |
學生 |
被動的接受者、吸收者 學習課程內容 |
主動學習者、建構者、發現者 學習如何學 |
教師 |
課程講解者、學習灌注者 |
課程設計者、學習指引者 |
課程內容 |
固定、資料有限 |
變動、資料豐富 |
課程設計 |
單一課程設計、缺乏變化 |
課程設計多樣化 |
互動方式 |
面對面互動、同步、師生互動 |
非面對面互動、同步或非同步、多人參與討論、對話 |
評量 |
紙筆評量、重視總結性評量、評量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結果、評價對象有限、靜態評量 |
多媒體評量’重視過程評量、對學生的主動性、自控性、學習的效果進行評價、評價對象廣泛、動態評量 |
特質 |
1、固定人、時、地 2、教師中心(教師是教學的專家) 3、單向線性注入式教學(線性學習) 4、學校教育(正式教育) 5、單一、齊頭式教學 6、自主性、立即性與互動性弱 7、學習型態固定、資料累積不易 8、學生學習、階段性教育 |
1、不限人、時、地 2、學習者中心(人人是創造學習的專家) 3、非單向線性注入式教學(超媒體學習) 4、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 5、個別化教學(依個別差異學習) 6、自主性、立即性與互動性強 7、遊戲行動中學習、資料庫的建立 8、全民學習、終身教育 |
三、
e學習、e閱讀與e化圖書館
e學習:遠距教學、電腦輔助教學、電子郵件、聊天對話室…等。
e閱讀:電子書、電子期刊、新聞群組、光碟字典…等。
e化圖書館:虛擬圖書館、數位美術館…等。
四、
線上學習成效與評量
根據資策會Good2U線上學習網站的彙整,將目前主要的線上學習方式分為四類
[2]:
(一)瀏覽式
(二)模擬式
(三)演講式
(四)群組互動式
洪明洲提出線上學習成效有四[3]:
(一)能觀察與紀錄學生的學習行為,並評估學生客觀的學習表現。
(二)能讓學生樂於在網路上進行各項學習活動,並讓學生有良好學習收穫。
(三)能減少學生作弊動機與行為。
(四)有進於一般教學者(更多學生、充分資料、學生資料庫)。
<南華大學亞太所網路教學建議書>中指出「具體的學習效果」應包括兩類
[4]:
(一)客觀的學習效果:包括測驗成績、完成進度時間、學期分數等。
(二)主觀的學習收穫:包括學習滿足、成就、偏好等。
根據上述觀念,對網路教學課程設計,採取下列的教學評估標準
[5]:
(一)能合乎網路教學基本規格
1、是否具備完整的教學功能,包括公告、教材、討論、作業、線上考試或點名、考試?
2、是否給予同學每位詳細的教學活動時程?
3、是否有客觀之學習評量,能藉由電腦的各項紀錄,得出同學的整體表現與學習成效?
4、是否有學習同儕與師生交流之功能?
5、是否有教學系統使用說明與解惑之功能?
(二)能觀察與紀錄同學的學習行為,並評估同學(客觀的)成績表現。
(三)能讓同學樂於在網路上進行各項學習活動,並有(主觀的)學習收穫。
(四)能減少同學作弊動機與行為。
五、
線上學習的困境與挑戰
(一)性別、年齡、地區、語言…等所造成的學習困境。
(二)對電腦的熟悉程度。
(三)學習心理的改變。
(四)蒐集與運用資訊的能力(數位落差)。
(五)內容的可信度。
(六)對健康的影響。
(七)情意學習的問題(孤寂感、無力感)。
六、
以網路社會學課程為例
學習型社會
歐貞延、陳俊升
南華教社所
一、學習型社會的概念
何謂學習社會?
60年代,法國著名教育家保羅﹒郎格朗
70年代,赫欽斯
90年代,彼得﹒聖吉
據此,學習型社會可以簡單的說是由社會中的每個人,每個有學習意願的人們、實際付出學習行動的人們,環繞著以學習為互動核心,所建構而成的一種社會型態。
二、學習型社會的底蘊--訊息與知識
三、學習型社會的形成---一個社會變遷的觀點
(一)技術因素:
硬體方面--電腦處理速度的提昇、網路架構的發展、通訊介面的日新月異。
軟體方面--視窗作業系統的人性化、瀏覽器程式的多媒體化。
整體趨勢--單機、線性處理?多機互連成網、多工非線性處理。
(二)經濟因素:知識經濟、數位經濟、科技經濟。
(三)觀念因素:人力資本、智力資本、知識資本、數位資本。
(四)互賴關係:社會系統觀,經濟、觀念因素強化學習重要性,技術則加速了學習速度。
(五)文化傳播(cultural
diffusion):全球化的影響在各種文化(商業、政治、戰略)間持續醞釀,在不同文化(東、西方)間發酵。
除上述之外,未來的資訊戰爭型態,也間接的對學習型社會具推波助瀾的影響。
四、全球學習型社會的建構腳步
美國
歐盟
日本
新加坡
中國大陸
台灣
五、學習型社會下的一些社會學思考
(一)家庭(學習型家庭):[7]
(二)政治(學習型政府):
(三)經濟(知識經濟):
(四)教育:
(五)文化:
六、建構學習型社會的困難與挑戰(含學習型社會下可能的社會問題)
(一)學習的障礙:缺乏創新的個人與組織、保守的文化特質。
在個人方面
在組織方面
(二)數位落差:
硬體、軟體、支援網絡在質與量上所形成的社會階級、社會流動、新型態的失業人口、文盲、貧窮等。
七、如何建構一個學習型的社會(代結論)
學習型社會的建構工程是複雜而遠大的,如何在千頭萬緒中找到最佳的方法,也一直是各國政府、企業組織所努力的方向,以下提出幾項原則:[8]
(一)建設學習型政府,發揮示範作用,並為創建學習型企業,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
(二)創建大批的學習型企業。對現有的各類企業進行改造與整合,努力將各類企業建設成為學習型組織。
(三)有計劃地籌建各類學習型中介機構,如資訊中心(知識庫)、圖書中心、學習研究組織、民間機構(如讀書會)、執業資格培訓中心等。
(四)企業要制定學習型組織的培育計劃,使創建工作科學化、系統化、高效化。
最後,諸如學習上的障礙的去除、數位落差的消弭等也是在這些原則之外急需被納入整體規劃中的重要思考。
上述四項原則,主要是針對目前的社會情況而設計、架構的,其重點在於「學習」,然而未來的學習型社會,其重心必將落於「社會」,如前文所述,因為資訊技術的日新月異,未來的學習將會在資訊社會的架構下,經由各式各類的資訊輔助工具來進行「學習」,例如電腦媒介溝通(CMC: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增強實境(Augmented reality)、遠距實境、代理人軟體、甚至晶片植入人體等科技的應用,將讓學習者能以「量身打造」的課程進行學習,這種學習模式的變遷將突破目前由學習者遷就社會所提供的制式的學習模式,而進入一個由社會來因應學習者的需求與學習上的習慣來為學習者量身打造最個別化的學習。這樣的轉變將勢必扭轉目前我們對學習概念的各個面向,甚至將掀起另一波的學習革命,創造出所謂「新學習時代」的來臨,屆時,人們的學習將以百倍速進行,也將是一種「三無」的學習--「無時無刻的學習」、「無所不在的學習」以及「無所不學的學習」。
學習型社會的定義是會隨時代不同而變遷的,從保羅﹒郎格朗、赫欽斯、彼得﹒聖吉,在到未來資訊型態下的學習型社會,都讓我們深切的體會到,不管學習型社會的概念如何的被定義,如何的在「學習」與「社會」之間擺盪,「知識、學習、人、社會」,此四者仍將持續的彼此纏繞與相互激盪在柏拉圖、聖奧古斯丁、笛卡爾的對話、懺悔、與沉思之中。
再把討論的焦點拉回二十一世紀吧,二十一世紀是學習的世紀,學習社會下的人們將因學習而富有,因不學而貧窮。歌手游鴻明的「愛我」一曲中有段描述還滿貼近目前或未來學習型社會下人們與學習之間的關係(只要把詞中的「愛我」改成「學習」),於文末摘列,與君共賞。
....愛我
因為妳我變得好富有
擁妳懷中被愛佔有 那種滿足是一切都比不過
愛我 沒有妳我變得好貧窮
在人事中少妳左右 我想我連什麼價值也沒有...
陳怡安 南華社會所
為提昇在數位時代來臨的競爭力,縮短減少城鄉數位落差、以及推動終身學習的目標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來臨的今天,最重要的一項課題。線上學習
(eLearning),又稱為網際網路學習
(Internet-Enabled Learning),可以在節省成本條件下,提供更快、更有效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也可以清楚地展現學習過程中的每個參與部分。此外,相關研究顯示,透過網路學習的學生比起接受傳統教授學習方式的學生,具有較短學習曲線並可獲得較佳學習記憶速度。
線上學習提昇了學習成效,學習時間可自主應用,使得學習的機會均等。互動性、個人化是線上學習的最大特色,不限時空的同步學習,有別於過去傳統的學習模式。它提供人們優質的網路學習環境,網路平台依照各階層的需要,不同程度的課程、練習活動還有能力評量一應俱全;並且可以隨時掌握學習者的學習進度及評量成果。學習活動在網路中進行,強調個人化。個人的學習速度、能力、知識、方法,都可以作為調整。隱匿的學習方式刺激發言,資源共享使得學習者透過群組、討論區的更深入的討論。
課程的結構歸劃是線上學習之重點,豐富、多樣、實用且切合教學與企業需求的線上課程才應是主角。事先評估e-Learning 的目的,希望達成的效益為何?一套有效推動的時間表、事先規劃人員、預算來搭配組織的經營目標與訓練計畫,都是必須審密考量。透過線上學習,需要學習的人能夠不受地域限制,享受如臨現場、身歷其境的學習方式,也讓知識的傳遞能夠無遠弗屆。網路與學習結合,學習者能夠創造知識,進而傳遞、蓄積知識,才能在數位化時代中贏得契機。
陳俞霖
南華社會所
資訊社會所面臨的網路線上學習的模式十分多元化,主要約略可分為兩大類: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若說未來必定會朝著學習型社會邁進的話,不論是正式或非正式教育都不能有所偏廢。然而以目前線上學習發展情形來看,似乎是更有利於非正式學習的發展。
提到網際網路,就一定得要提到它的特性,因為他的特性所引發的一連串連鎖效應不斷的在發酵,並發揮他的影響力。「匿名」與「連結又隔離」的互動特性,讓網民得以揮別傳統束縛,而有所發揮。認同感在社群所展現的力量,除了商業經濟不斷利用外,我認為在線上學習與教育中,更可以利用這股認同感力量讓目前處於膠著的線上教育,找出一條可行的路徑。
當我們承認學習主動意願強弱與否對於一個人的學習成果有正面影響時,那我們就得承認網路社群中,認同感是網路中一項很重要元素,因為它絕對是出於個人本身自願且主動的情況下才會產生的一種心理作用。如果線上教育能夠成功的型塑出認同感的效果,則教育的意義將會產生很大的變革。
N世代是一個感覺的世代,既然重感覺,那麼想要學習的知識,並將不會再是傳統般刻板且硬邦邦的知識,如何才能符合自己想要的知識,並可以靈活運用它,這對於N世代來說才是更重要的。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虛擬社群能夠在年輕學子中,如此蓬勃發展的原因?因此我們要問,要如何做,才能讓N世代真正喜歡學習,並對學習這一件事產生認同感呢?在學習型社會中,活到老學到老將會是一種必然的趨勢。而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只有夠好、夠新鮮的東西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他們也只對喜歡的東西有真誠。
因此若我們一味的使用傳統或是既有的觀念強加在青少年身上,不但得不到正面成效,且很可能產生負面效果,這都是當前積極研究線上教學的學者要不斷念茲在茲的一件事。有許多公力單位,投入了大筆經費、人力、時間,但卻都見不到成效,反而一些私人網站,因為抓住了年輕學子的口味,而讓他們學習到了更多更有趣的事情。例如,電腦知識社群、興趣嗜好社群、專業學術社群,及一般討論區針對所有個人疑問所做的解答與回覆等等,都是一種新型態學習的型態。那麼,究竟學習是什麼?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怎樣的模式才叫做真正的學習呢?相信在未來都會有所變革與轉型。
傳統死板的填鴨式教育,能否被活潑自主性的線上教育與學習所取代?亦或兩者能夠相輔相成多為彼此產生加分的效果呢?網路學習與教學目前發展仍屬急待開發的領域,它一直有個備受重視的問題:究竟遠距教學或線上教育與學習,它的效果及實行成效在未來是否可行呢…等等問題?才是我們真正要關注的挑戰。
目前關於線上學習與教育的分類十分複雜,並沒有一套清晰的分類模式,若可以將學習的性質先做區分,將會有助於未來在線上學習與教育上的討論與分析,且亦將會更有成果。
郭宣靆
南華出版所
不管你願不願意接受線上學習、無論你是不是數位落差的受害者、儘管你質疑網路學習的成效或是抗拒全球學習型社會的來臨,你都不可避免地捲入了網路的漩渦當中,尤其當整個社會即將成為「網路社會」的組織架構型態,身為社會一份子的個人,實在很難置身事外。
就學習的部分而言,我們除了必須學習生存技能(非「本能」),還必須學習生活的知識(非「資訊」)甚至是更高層次的生命意義與價值(非「認知」)。顯而易見的,電腦網路可以透過各種的介面引導與功能設計來幫助人們學習「外顯」(客觀)理性的知識(心智的)、連續的知識(非此時此地)、數位的知識(理論);然而,對於「內隱」(主觀)經驗的知識(實質的)、同步的知識(此時此地)、類比知識(實務),則有著難以克服的溝通障礙;當然,學校的課堂式教學,也有著不可避免的學習缺憾,並非電腦網路所獨有。而雖然目前主要還是由學校機構來掌管「教育」的職能,並透過「文憑」的授與,一方面藉以鞏固社會制度,一方面也得以傳承知識與文化,不過,這種早已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義務教育」、「考試評鑑」、「教師培育」與「課堂學習」等制度、模式,在早期只有貴族階級可以受教育的社會當中,應該是不可思議的現象。同樣地,在不久的將來,隨著網路技術的精練與普及,學校的課堂式教學,必然被視為一種不經濟、落後、沒效率的方式。
若你用知識品質將逐漸低落、粗糙作為反對的理由,試想當初貴族階級不也曾經以同樣的理由來譏諷中低階級無法「正確」理解知識,更遑論「善加」使用知識。諸如此類的貴族式論調,今日聽起來只會覺得荒謬可笑,但似乎每當一種新的媒介產生革命性的席捲浪潮,就很難不看見「既得利益」階級義正言詞地站出來抨擊新媒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與社會恐慌。然而,電腦網路影響所及,不單單是某個階級或是某個區域,而是廣泛地改變了整個世代、甚至是整個世界,其速度之快、影響範圍之深廣,已經不是單純學習品質的問題,而是關於學習意義的重新定義。
如果電腦輔助面對面溝通的科技進步到只是一個小小的晶片,裡面包含了所有的「學習知識」與「溝通程式」,你還要花十幾年的時間學習基本的聽、說、讀、寫或是花長時間來記憶背誦惱人的文章與單字嗎?也就是說,原本人類的腦袋要用來裝很多創造知識的「基礎資訊工具」(如語言、資料),電腦的智慧型代理人程式可以完全代勞,人類被更進一步地要求從事較為高階的知識創新或是自我實踐的工作。也許不是全人類受益,也許有很多人被犧牲,也許人人都是哲學家的世界即將到來,也許知識的落差與對立愈形嚴重,但無可避免的是:網路的量變造成質變,會再由質變影響量變,屆時,那將是一個全新的「網路智慧型學習社會」。
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劉恆佳
南華社會所
網路的快速進步,改變了一般人閱讀與消費的習慣,從傳統的逛書店到現在隨時隨地可上網流覽、訂購自己需要的書籍,才不過數十年而已,我們的生活竟然有如此大的轉變,面對如此便利的資訊生活,除了自我充實相關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凡事莫過量,適度的減壓對現代人來說,也是一種需要。以上是一些心裡感言,提供同學、老師另一角度的思考。
線上出版及線上閱讀,其實指的就是電子書的相關訊息,電子書的出現直接威脅到傳統實體書的商業利益,電子書之所以蔚為風潮,在於利用電腦充分搜尋資料與連結網站的功能,將既有的實體書轉化為多向文本的方式進行資料連結。(摘錄於黃厚銘老師--電子書的軟體邏輯)所謂的多向文本即以一種非線性的書寫形式,文章本身不拘形式,讀者與作者可隨時進行藝文交流,例如網路詩、多向文本小說等。另外像大英百科電子書,對知識的保存與流通遠超過實體書的實用性。隨著電子書的呈現的方式趨於多元化,容易發生此現象,即因電腦作業
系統的改版,而無法執行電子書的功能,另外低廉的複製成本與盜版問題,也是造成電子書市場的嚴重威脅。
[1] 詹宏志(1999),《E時代》,台北:巨思文化。
[2]
引自袁薏晴,<E-Learning
by Myself>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8/18-18.htm),2002/05/06。
[3] 翟本瑞(2001),《網路文化》,台北:揚智文化。
[4] 引自<南華大學亞太所網路教學建議書>,(http://www.ap.nhu.edu.tw/cybersun/recommdation/),2002/5/5。
[5] 引自<南華大學亞太所網路教學建議書>。
[7] 引自<學習型家庭理論與新課題>,(http://www.cfe.ntnu.edu.tw/shome03/shome03-4.htm),20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