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人際交往的虛擬信任機制

網路空間的人際交往.序》

 

我與少華先生結識,印證了「網路空間的人際交往」特性。

雖然從小在台北長大,但二十多年來一直待在中南部,回台北時來去匆匆,鮮少參與太多活動,典型的自我放逐性格。我不認識少華先生,蘭州大學深居內陸,與北京、上海、廣州、甚至重慶,大概也都很不一樣,地理位置與南華位於嘉義一般,在地理位置上大概不能算是中心。傳統人際關係交往模式,這兩個人很難碰在一起,更不要說是合作或建立起某種信任機制了。

二○○一年八月間,少華先生透過網路,送了封電子郵件給我。信中提及看了我們E-SOC Journal上的文章,得知我另寫有兩篇相關論文,因研究故,希望能參考。由於內碼系統不相容,我們所有信件都只能透過附加檔中簡繁轉換才能進行,雖不方便,但仍可溝通。此後,透過電子郵件,就網路文化相關的看法與文章多所交換,也分享著彼此的學習心得。從他信中,我也知道大陸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蘇州大學及蘭州大學都有人關心此一研究領域。

我請政大厚銘兄幫忙代購幾本台灣地區網路文化研究相關書籍寄去,少華先生也常關心E-SOC Journal與《資訊社會研究》編輯工作,甚至也還賜稿助拳。在蘭州大學《重塑自我的遊戲:網路空間的人際交往》簡體字版尚未出版前,他就先傳了其中幾章的電子檔給我參考,並表示出書後會寄一本給我,我當然很歡喜,可以先拜讀相關研究,藉此亦能瞭解大陸關於網路文化研究的近況。事實上,少華先生對台灣學界在資訊社會學領域的認識相當深刻,從其參考書目就可見出。若非透過網路,這些彼此瞭解的工作,都不會這麼順利。

少華先生四月二十五日來函告訴我書已出版,當天已經寄出,不日即可收到。南華社研所本來就計劃編輯《資訊與社會叢書》,而這本書也實在值得讓台灣學界參考,故興起編印繁體字版的構想。當晚回信,我探詢出版的可能性,沒想到少華先生一口答應,除了承諾解決版權問題外,並表示可以對部份內容加以修改。我則表示:「資訊社會學相關著作如果一年內不出版,許多東西就過了時效,與其不斷修改,不如持續研究與寫作。」少華先生也同意我的看法,事實上,他刻正進行的《網絡空間的自我認同》一書,就是本書深化的研究。

我們都同意將原書明顯編排錯脫之處校訂後,即由南華社研所編印繁體版刊出。透過電子郵件往返,五月二日即確定版權、書名、內容等相關細節,隨即進行編輯工作。直到編輯、校對、完稿、ISBN申請都完成,甚至連序言都已在五月八日定稿,繁體字版眼看著就將出版了,而透過傳統蝸牛遞送(snail mail)的簡體字版郵包,還沒寄到我手上呢!若非透過互聯網,本書不可能以現在的形式、這麼快的速度出版印行。

到目前為止,我沒見過少華先生,直到編輯作業中向他要了作者資料,才有了初略的認識,這時才發現兩人研究興趣有著許多相似性。這象徵了網路的影響範圍無遠弗屆,資訊處處流動;另一方面更代表著虛擬空間中,人際互信機制有時比起真實社會還要來得更強烈。更重要的是,透過互聯網,人們不再受到傳統時空的限制,而能建立多元複雜的人際關係。沒有書面契約、沒有保証人與長期的互動,僅僅透過多次電子郵件附加檔的傳遞,就能建立出真實社會都不見得能達成的信任機制,電腦輔助溝通肯定值得研究。這是個「十倍速的時代」,網路讓所有人際互動都能加速,對文化創造與價值型塑,都會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本書放在《資訊與社會叢書》第一冊,意義非凡。

透過本書的刊印,南華大學與蘭州大學已經建立了值得信賴的互動關係,未來,無論是在虛擬與真實關係上,肯定會有更進一步的合作。

謹以本文,紀念一段虛擬的情誼!

翟本瑞寫於南華學海堂2002/5/8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