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與社會叢書出版緣起】
假如人類不再是萬物之靈!
題目蠻像科幻小說的情節。以往,我總認為科幻小說只是為了滿足人們心理的需求而構造出來的夢境,一點也不真實,更難登大雅之堂。然而,近幾年來生物科技與網路文化發展迅速,每天總有新的衝擊,於是,想法也就逐漸有些改變。
重新回顧科技發展史,其中大部份情節與科幻小說的描述,有著驚人的類似性,彷彿一部人類科技史,就是一部科幻小說實現的歷史。一方面,科幻小說的作者基於既有科技的最新知識,可以比凡夫俗子更早預視科技的發展;另方面,科學家思想的軌跡,常常是順著科幻小說的想像而開展,心力投注的方向,自然就是科學發展的方向。於是,科幻小說也就成為一部科技的未來史。
固然,科技始於人性,所有科技發明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改善人類生活,但是,科技對社會與文化所可能產生的衝擊與影響,就不是發明之初所能想像到的。科幻小說裡的諸多情節,也正就是針對科技可能對社會產生的正負面影響而發,提醒人們科技潛在的作用力。
口語表達、書寫文字、數學、科學、電腦、網際網路,Logan認為這六種「語言」的使用,都對人類社會產生全面性的影響。尤其是這一波結合電腦與網路的革命,將會全面性地改變人類社會與文化風貎。按照摩爾定律對晶片運算速度發展的推估,2020年左右,一部個人電腦的運算能力就能達到人腦的程度;2060年左右,一部個人電腦的運算能力將會相當於當時全球所有人類100億個大腦的總和。如果電腦具備感情與價值且能自主運作,為何它不能取代人類的地位?這還是就單機而言,假設電腦與電腦間運用網路系統整合成一個龐大複合體,其運作能力更是無法估量。橫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場即將來臨的革命,即將因量變而達到質變的臨界值。人類什麼時候不再是萬物之靈?大約是在距今20到60年後的某一刻,而這個變化將會在10年之內逐漸感受到。
對大部份人們而言,網際網路的普及還是很短的經驗,大家也都還停留在瀏覽網頁與虛擬社區的感覺之中,對於增強實境、人機界面、自主網絡等觀念仍相當模糊。我曾指出資訊社會學至少有下列四種不同的研究取向:
1)
用網路來探討各種社會現象,將網路此一媒介拿來作為認識存在真實世界中的社會現象之參考。
2)
探究虛擬空間中的各種虛擬現象,凡是在真實生活中存在的事務,都可以在虛擬世界找到其對應項,故可以進一步分析虛擬現象的類型與運作方式。
3)
探討真實生活與虛擬世界間的差異,進而檢討真實生活對虛擬世界的影響,以及虛擬入侵後現實世界的改變。
4)
從科技未來的角度,探討網際網路終將有一天具有思考、情緒等能力,而人機界面的分野逐漸消失,人類文化有一天可能會消融於網際網路之間。
二十年後,可能只剩下第四種取向還有意義。然而,學術不是一天就能成就的,為了開展資訊社會學,前三種研究取向仍相當有意義。我們看到資訊社會學的重要性,但對此一領域在研究資料與文獻上的不足感到苦惱。它的發展速度遠超過我們認識它的速度。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編輯《網路社會學通訊》(E-SOC Journal,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電子期刊以及《資訊社會研究》兩份刊物,即是希望能夠推動關於資訊社會學及網路文化的學術研究取向,我們相信此一研究領域不只是諸多研究取向「之一」,很有可能會成為最重要甚至唯一的研究取向,屆時,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都將全面改寫。單單靠兩份刊物推動此一領域當然有所不足,因此,南華社會所願意規劃《資訊與社會叢書》的編輯作業,希望有計畫地出版資訊社會學及網路文化研究相關書籍,以利此一領域的發展。
有一天,再回頭看看學界這些年的努力,我們希望這些工夫都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