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腦網路對教養方式及親子互動

關係影響之探討

 

陳俞霖  南華大學社會所

黃玟萃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系

 

目錄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步驟

第三章                 預期結果

第四章                 訪談資料分析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在二十世紀下半葉,電腦科技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飛快進步,其介面設計由傳統的指令輸入到視窗的發明,越來越接近人類的思考模式,希望藉此改進人和電腦之間的雙向溝通成效。多媒體電腦的產生,將各種知識性與娛樂性的光碟帶入家庭,人們透過電腦享受如同電視電影般的聲音、動畫、影像和互動效果。到了90年代網際網路(Internet)的開展,進一步增加了電腦本身的功能並改變了人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模式。電腦不再僅是處理、運算與儲藏資料的記憶體,更成為人與人間的溝通管道。透過電話與光纖網路,訊息經由e-mailbbsftpgopherWorld Wide WebWWW)的方式傳遞更為無遠弗屆;而人們從中不但可以交談,甚至可以購物、娛樂與社交,儼然形成另外一個社會(柯淑芬,1998)。資訊科技瓦解了傳統時空的限制,建構起一個無所不在的全球網路,深入我們的生活,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同時,網路也使得我們的思維以及我們對世界的感覺產生了改變,形成數位化的思維與數位化的生活。換言之,資訊科技所架構的網絡社會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李鐏龍等譯,1997)。

在政策上資訊產業更是政府擴大內需計畫中的龍頭,而普及中、小學電腦教育便是帶動內需的重要方法,也深受國內資訊產業重視,卯足全力爭取旗下產品在中、小學電腦教室擴大內需案中獲得青睞的機會。經濟部與資策會推廣服務處也推出「網際網路擴大內需」的動作,並在簽約儀式當天同時進行網路家庭聯絡簿系統聯合推廣儀式以及百萬店家上網總動員計劃績優合作單位頒獎典禮,希望藉由網路家庭聯絡簿的普及使用和推動百萬商店與家庭上網來擴大網路的使用人口(石依華,1998)。另一方面行政院也成立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N I I)小組負責推動學校及家庭的網際網路應用;建構共用的資訊內容並促進學校與家庭上網互動的計劃;同時催生在立法院中推動N I I 相關法案包裹立法審查(胡玉城,1996)。

在政府NII資訊通信基本建設計畫方案全力推廣下,台灣網際網路使用人口爆發驚人的成長潛力。根據FIND中心(網際網路資訊情報中心)統計資料發現,台灣連網戶在1996年僅有36萬左右的人口;到了1998年底,即突破3百萬使用人口大關,繼而在19996月,再次以4百萬亮眼新頁揭開台灣網路發展新序幕。三年來平均維持每半年50%以上的成長幅度,使我國上網人口的比例提昇至18.2%,有可能超越英國,擠進全球排名第九大。在亞洲諸國中,亦與新加坡同列上網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超越香港、日本及南韓(石依華,1999)。在經濟部技術處NII科專計畫委託資策會推廣處FIND中心進行的「我國網際網路用戶數調查統計」,截至8912月底為止,我國網際網路用戶數已達到626萬,成長率達5%,上網普及率成長到27%根據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在1999年針對網友網路使用行為所做的調查顯示,網路人口成長主力集中在1625歲的青少年,佔全部網友5成以上的比例。至於上網的地點,有50%的青少年最常在家上網,三分之一在學校,其餘有的在朋友家、公共場所、或其父母親的工作場所(陳珮雯,1999)。

另外,依電腦業者統計,年齡12~19歲的族群,和年齡20~29歲的族群,一共佔去73%的國內電腦消費市場(周祖誠,1994)。因此不論是電腦的購買或使用,青少年都是不可漠視的重要消費群之一。

青少年之所以會喜歡上網,常常是因為網路多媒體效果以及許多的娛樂、社交、學習等功能而造成其沉迷於網路世界中,例如:一名患有網路上癮症的17歲美國高中生強森,他每天至少花六個小時上線,一個小時讀電子郵件,晚飯後還一直玩電腦遊戲直到凌晨三、四點才休息(蕭羨一,1996)。根據調查(陳珮雯,1999)有18%在家上網的青少年表示他們在上網時會停止手邊其他的活動,所以當青少年花費時間在電腦網路或電玩上時,自然地便會減少參與其他活動的時間,包括許多與父母親互動的時間。像以往可能在家中全家人一同吃飯、看電視時,經常是增加家庭成員彼此互動與了解的時刻,但是卻因為網際網路上的許多附加功能,使得電視不再是全家人焦點所在。青少年即使不看電視也可以吸收到各方面的資訊與訊息,尤其還可以獲得到針對他自己所想要的個人化資訊。甚至可能因對網際網路的熟悉而被冠以許多正面的特質形象,這些對於正面臨希望表現自己的青少年而言更具誘惑。此外,也有護校的女學生,為了網路上結識的澳洲男友而隱瞞父母親遠赴他鄉會情人,因而造成家人恐慌。所以網路可能改變家人互動模式及社會形構的現象都是我們不能予以忽視的。

在多元化的社會結構型態中,與個人關係最密切的就是非家庭莫屬了。它不但是社會最基本的組織之一,每一個人從出生到人間,大都接受家庭的扶養,並且學習到社會文化的價值與生活技能。家庭不但是最重要的社會化機構,也透過面對面的情感交流,而形成了對個人最重要的初級團體,所以可以說影響一個人最大的團體就是家庭。然而隨著社會結構的轉變,家庭結構也起了變化,連帶的主要維繫家庭的親子關係也隨之轉變,這種由雙親與子女互動所構成的人際關係的改變更是對家庭而言產生了許多的影響。在傳統家庭中,父母的權威是很大的,子女一切都僅能聽從安排,但是到了現代家庭中,核心家庭的普遍,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再加上受到西方化與社會平等觀念的盛行,使得家庭的權力核心由父母轉向子女。

根據調查使用網路者年齡層約在16~25歲之間為最多,且其從事的活動以「查詢資料」為最常做的事。由此可知,因為網際網路內容的豐富性與多元化,使得大多數使用的青少年們不再像傳統,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要詢問父母的意見或請求協助(例如:生理問題、第二性徵的出現、學業問題、感情等)。也由於網路「匿名性」的特質,使得青少年更能夠在網路中暢所欲言的說出自己所遭遇到的問題,而不需有所顧忌,所以他們往往可能會選擇利用網路資源來解決所遭遇的問題。但是這時候他所得到的答覆,對其是否為正面的影響?這就是其中可能潛藏問題所在了,況且這也可能會間接影響了親子之間彼此了解與互動機會。

網際網路發展的近幾年,當新一代的孩子在面對多元價值社會時,與父母所擁有的傳統價值間有了很大的差距,這可能會深深影響到上下兩代間的親子關係,因此若父母與子女都無法適時調整自己的角色以適應社會變遷,則會對家庭成員造成人格與行為發展的負面影響,所以了解網路介入家庭後對親子互動關係有無影響,是目前迫切需要的研究領域之一。

同時,由於電腦網路的興起是近幾年的事,故大多數父母對此一新興科技的熟悉度遠不如子女,使得許多為人父母者根本無法掌握到孩子的行為與活動。從日前發生的網路色情與網路犯罪等層出不窮的問題中也不難看出網路取代電視的趨勢。這對父母而言,在管教上又何嘗不是一種新的挑戰?它亦可能造成家庭親情產生前所未有的危機。尤其因為現代父母教養子女的方式無法以承襲往日父母親的教養方式就可以因應的,因此我們更應該加強對網際網路興起所可能產生親子關係之變化來做更詳盡的研究。

綜合上述之動機,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藉此能了解,目前電腦網路介入家庭之後,對親子間的互動方式可能會產生哪些變化?而父母又如何來加以因應與面對?最後更希望研究結果,能夠提供未來對此主題有興趣者為基礎,繼續進行更有系統之研究。以便達成解釋、預測未來社會可能發展的新型態家庭親子關係,並提供相關訊息給家庭中成員,期望減少電腦網路的興起對親子關係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並調整、適應彼此的角色變化,而能共同面對這資訊社會的來臨。

在面對這麼多由網路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卻因研究腳步無法跟進,故仍存有許多疑問。於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針對以下幾個問題來進行探討:

(1)       電腦網路的興起,對父母在教養孩子方式或行為上是否有所變化?

(2)       電腦網路的興起,對於家庭中親子互動關係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3)       當電腦網路介入家庭之後所可能引發的親子關係變化,父母與青少年是如何看待與因應這改變呢?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步驟

一、   抽樣方式與樣本來源

胡幼慧(1996)認為質化研究所抽的樣本,必須以能提供「深度」的資料為標準,並傾向從以往的經驗和理論的角度出發來選擇樣本。由於質化研究者重視動態過程之特質,故在抽樣上亦須具備「彈性化」和「隨研究發展而演變的特質」,即下一個樣本可能會視已進行的狀況和需要而定,以避免重複的現象。

故本研究擬採用滾雪球抽樣(snowball sampling)方式。滾雪球抽樣是針對特定的母群體成員難以界定時適用。其程序是先蒐集目標母群體的少數成員,同時向這些成員詢問資訊,以找出其他他們認識的母群體成員,也就是以研究參與者的建議來找出其他符合研究條件的對象之累積過程。

本研究是屬於探索性研究,且訪問的對象是以高雄地區的家庭為主。雖然使用滾雪球的抽樣方式有失其樣本的代表性,但是由於目前並無資料可顯示出哪些家庭中是否擁有電腦;再加上研究經費、時間、研究者能力等等的限制,所以研究對象就只有透過人際網路,從身旁的朋友、親戚介紹的方式開始去接觸符合本研究條件的研究對象。

在本研究中定義的青少年是指13~18歲的人為主。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為,家中擁有電腦,並有使用電腦習慣之青少年及其父母。因為本研究主要係為探索性研究,故在蒐集青少年家長資料時,將會以其父母的受訪意願為主。亦即,若父母雙方無法一起接受訪問,則只需任一位家長願意接受訪問即可。

 

二、   變項測量

(1)        親子互動:

家庭體系的結構是由一些交互影響的角色所建立的,親子則是此交互影響重要的一 環。父母與子女在家庭中以情感的交流,相互的信任和共同的價值取向,結合成一股內聚的向心力量。若父母了解子女身心發展的需求,並予以適當的滿足,子女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和情緒的安全,其子女較能正面的發展;反之,其子女則可能產生適應問題(鍾秀華,1997)。因此本研究定義親子互動為:「父母與子女平日相處的情形,和其所感受到對方態度或行為的認知。」

(2)        父母的教養方式:

即教養態度包含態度層次與行為層次。態度是指父母對教養子女所持有的知識、信念、情感和行為意圖,行為則是父母在教養上的實際表現和做法。因此本研究為父母的教養方式提出一個定義:「父母透過直接與間接的親子互動,表達並傳遞父母內在的情感、認知、價值觀念等人個特質,透過與子女的互動,表現在訓練、教育及養護子女上的一種方式。」(樊聯仁,1999)。

(3)        上網青少年:

指青少年懂得如何連接上網,且有能力自己在網際網路中進行瀏覽網頁的動作。

 

三、   資料的蒐集

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方式來進行蒐集的資料,其主要的特點是在進行訪問前會預先設計訪談大綱(interview guide),將所有與研究有關聯的主題納入其中,來作為訪談過程的基本問題或內容,並依據真實訪談的情況及受訪者的反應來適時調整問題與內容之順序,且讓受訪者以自己的語彙做反應,表達出個人本身的經驗、感受、態度等,並以開放性問題為主要原則。此外訪談過程中,研究者會事先徵得受訪者的同意進行錄音。另外,訪問的地點是受訪者的家中,除了一方面可以藉由家中的互動情形、互動場域及其他非口語化的線索來了解實際的狀況外,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減少受訪者不必要的麻煩。

本研究之所以選擇質化研究深度訪談為主要的蒐集資料方法,是因為其特質與本研究的主題和目的有關,具有下列幾項特色(陳倩慧,1996):

(1)         重視事實的本質:質化研究者最主要的努力就是在於追尋研究參與者的內在觀點,和研究場所內各種事物的本土意義。因此質化研究能夠真正的重視研究參與者的主觀性、價值判斷、對事件的意見及感受,強調深入了解人們對事物不同的解釋,並且試圖將個人意見、感受加以討論、分析、整理,使其成為一種概念。

(2)         強調事實的整體性:質化研究以當事者為主,重視當事者週遭種種的關係,並對研究情境的多元化層面蒐集資料,藉此來關注到研究現象的整體脈絡。

(3)         了解互動的過程:仔細的探討人與人、人與事之間複雜的互動與互相影響的結果。質化研究不在了解事實表面的因果關係,而是著重研究過程,重視活動的意義與價值。

(4)         研究自然的情境:質化研究過程是在自然的情境中進行,以自然情境為資料蒐集主要及直接來源。因此質化研究是一種自然的研究方法,研究者不企圖操縱研究情境或加以限制,而是以整體性和開放性的觀點來廣泛的蒐集當時當地的資料,所以研究的過程相當的有彈性。

(5)         質化研究的進行程序是非標準化的歷程,研究目的不是為了探討因果性、絕對性,而是以探索、發現和歸納的邏輯為導向。

而本研究採質化研究之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方法的理由有以下4點:

(1)        目前有關電腦網路與親子關係之間的資料並不多,因此需要探索性的研究來做初步的了解。而且在對於使用者的數量與分布都無法明確的情形下,量化分析並不適用。所以唯有透過與其面對面的接觸才能對親子之間的互動關係有更深一層了解。

(2)        質化研究視人為主動的個體,在現實社會中不斷構築自己,因此它著重了解個人對人、對物、對環境所賦於的意義。而本研究主題就是以父母及青少年的主觀認知、看法為出發點,看他們如何詮釋與看待之間的互動情形,所以適用於質化研究的訪談及分析方法來作為研究工具。

(3)        由於本研究企圖了解電腦網路介入家庭對父母與青少年之間的互動關係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及影響,同時也探討父母對其的因應方式及改變的過程。因此唯有透過質化研究方法才能對現象的相互依賴性、複雜性及整體社會脈絡有深入的了解。

(4)        考量研究對象的關係:因為親子互動的場域以家庭中為最多,所以訪談的地點是在其家中。分享生活化的經驗對他們來說會自然一點,也較不會有困難產生。

   

四、   訪談大綱

如同前述,本研究採取半結構式的訪談導引法來進行訪談,亦即研究者事先擬定所關心的幾個訪問問題及順序,如此的清單可以確信所有關聯的主題均已被含括其中,然後在根據真實的訪談情境中依循研究者與受訪者之間的互動,來調整訪談的方式與順序。

至於訪談大綱的擬定,是基於訪談之前所閱讀的相關文獻及個人研究興趣擬定而成的訪談初稿,在與指導教授討論之後加以修正,在進行試探性訪談後,以了解實際訪談時在訪談問題之內容、詞句、順序及其他可能發生的問題,然後再參酌試探性訪談的受試者之意見以及研究者的訪談心得來加以修正,進而定搞。

研究倫理亦是研究者在訪談進行中需要謹慎處理的另一項問題。May(引自林昭溶,1998)指出訪談是個互動的過程,其潛在的互動問題如:尷尬、生氣隱私權被破壞、誤會、意見衝突等,是可能發生的,因此必須考慮這些問題並且要為受訪者著想。除此之外,「保密」亦是質化研究者必須謹慎處理的,因此蒐集的資料中若有涉及傷害到受訪者之內容,則會秉持不透露出受訪者之真實身份為主要原則。

 

第三章  預期結果

(一)因為電腦網路的多媒體(影音、圖形等)和多功能特性(瀏覽網頁、遊戲、應用軟體的使用等),子女沉溺與電腦之間的互動,這樣的結果可能產生與父母的互動時間相對的減少了。

(二)電腦網路的興起,雙方在接受外界的資訊知識上,有明顯的數位落差問題存在,因此父母在教養孩子方式或行為上與傳統教養方式上會有所差異:由以往的權威式教養方式,轉向民主式教養方式。

(三)由於現代社會的快速變遷,再加上近幾年網際網路的迅速崛起,父母不再像傳統社會,在教養子女上可以依循著上一代的教養模式來對待孩子,因此父母需在雙方互動過程中學習如何增進與子女間的情感關係。

(四)電腦網路的興起,對於家庭中親子互動關係產生了變化。父母在許多關於電腦科技的知識上需轉向請教子女,雙方藉由角色的互換(教者與被教者),彼此互相學習,進而在學習上父母不再一味的擁有主導的地位。這一轉變,更加助於家庭中親子互動的親密性。

 

第四章  訪談資料分析

一、訪談樣本簡述

訪談樣本的來源,是採用滾雪球的抽樣方式。訪談對象是以三個家庭為主,經由身旁的人士介紹而尋得。第二章曾說明過,雖然這種方法有失樣本的代表性,但是由於目前並無資料可顯示出哪些家庭中是否擁有電腦;再加上研究經費、時間、研究者能力等等的限制,所以研究對象就只有透過人際網路,從身旁的朋友、親戚介紹的方式開始去接觸符合本研究條件的研究對象。但是在訪談的過程中我才發現到這樣的方式對這個研究來說是有幫助的,因為三個家庭都是經由人際網路介紹的,我經由長時間對他們接觸和了解後,才開始個別進行訪談。在訪談過程中,三個家庭的配合度都很高,加上對他們已有初步的了解,所以在和他們應答的過程中,我能夠很快的就進入狀況並融入他們,也比較能觀察到訪談者的談話形態和心理狀態並把它紀錄下來,對於第一次進行質性研究的我來說,這樣的經驗真的是對我有莫大的助益!

接下來,讓我們來進入這三個家庭吧!第一個家庭訪談到的是張姓的青少年以及他的母親,在以下簡稱張家、張同學、張媽媽。張同學是男性,家位於彰化地區,家裡有三個孩子,張同學是最小的一個(17歲,唸高中三年級)。父親的學歷是初中,母親則是小學,父親平時因為工作的關係鮮少在家,所以選擇張同學及張媽媽作為訪談的對象。

第二個家庭訪談到的是葉姓的青少年以及他的母親,以下簡稱葉家、葉同學、葉媽媽。葉同學是男性,家位於高雄地區,家裡有五個孩子,葉同學也是最小的一個(16歲,唸高中三年級)。父親的學歷是專科,母親是小學(現在正在唸國中補校),父親剛好也是因為平時因為工作的關係比較少在家,所以選擇葉同學及葉媽媽作為訪談的對象。

第三個家庭訪談到的是林姓的青少年以及他的母親,以下簡稱林家、林同學、林媽媽。林同學是女性,家位於台北地區,家裡只有她一個孩子,她現在18歲,唸五專四年級。父親的學歷是專科,母親是高中。父親也是因為平時因為工作的關係比較少在家,所以選擇林同學及林媽媽作為訪談的對象。

二、訪談大綱

(一)訪談對象:父母

    <教養方式、親子溝通>

1.您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是?您是如何訓練他和教導他的?

2.您的小孩現正值青少年時期,你用什麼方式和孩子溝通,您是否了解他在想什麼、喜歡什麼、需要什麼呢?

<電腦網路>

3.您是否有使用過電腦?如果有,請問您是從什麼時候學會的,最常使用電腦的什麼功能?對於電腦的功能了解多少?

4.您家中為什麼會買電腦?

5.您對於電腦網路的看法?

<電腦網路對教養方式、親子互動>

6.您是否了解您的孩子用電腦做什麼?最常使用電腦的什麼功能呢?

7.您會請教子女關於電腦網路方面的知識嗎?如果會,這樣的情形是否有助於家庭中親子互動的親密性?

8.您的孩子會主動跟你討論電腦網路的事嗎?如果會,這樣的情形是否有助於你們之間的親密性?

9.您有因為電腦網路的興起,而改變教養孩子的方式嗎?

10.您覺得您的子女會因為用電腦,而產生和您互動時間減少的情形 嗎?如果有,您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二)訪談對象:青少年

    <教養方式、親子溝通>

1.您父母對你教養方式是?他們是如何訓練你和教導你的?

2.您父母用什麼方式和你溝通,青少年期您覺得他們是否了解你在想什麼、喜歡什麼、需要什麼呢?

<電腦網路>

3.您是從什麼時候學會電腦的,現在對於電腦的功能了解多少?

4.您家中為什麼會買電腦?

5.您對於電腦網路的看法?

<電腦網路對教養方式、親子互動>

6.您的父母是否了解你用電腦做什麼?最常使用電腦的什麼功能呢?

7.您的父母會問你關於電腦網路方面的知識嗎?如果會,這樣的情形是否有助於你們之間的親密性?

8.您會主動跟你的父母討論電腦網路的事嗎?如果會,這樣的情形是否有助於你們之間的親密性?

9.您父母有因為電腦網路的興起,而改變教導你的方式嗎?

10.您覺得您使用電腦網路,與父母的互動時間有沒有減少?如果有,您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三、訪談結果分析

<教養方式、親子溝通>

(一)您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是?您是如何訓練他和教導他的?(訪談母親第一題)

您父母對你教養方式是?他們是如何訓練你和教導你的?(訪談青少年第一題)

訪談結果(詳細紀錄如圖一):

張媽媽在張同學進入青少年期之前會適當的體罰,但是在他進入青少年之後的教養方式改以溝通為主。張同學形容張媽媽的教養方式是鐵的紀律,愛的教育,這個家庭屬於傳統的教養方式。張媽媽很了解自己的孩子,小孩在訪談中也表露出自己能感受到母親的愛;惟張家父親在這家庭中卻比較沒有扮演教養的角色,因為工作的關係,張爸爸鮮少回家,回到家亦不會與孩子談話,故張家孩子們對他是敬畏的,甚至覺得有疏離感。

葉媽媽的教養方式和張家差不多,但葉家父親並不像張家父親幾乎很少和孩子交談、關心他們,他仍然會適度的教養孩子。

林家母親因為其孩子是獨生女,加上林同學本身在先天上就有一些輕度的聽覺障礙,所以林媽媽從小到大幾乎都不體罰她女兒,教養方式是屬於比較民主開放式的,但父親扮演的教養的角色在這個家庭亦不明顯(比較嚴謹,很少開口)。

 

 

張家

葉家

林家

母親

基本上順其自然的讓他們發展,但是有不對的地方,仍是會用處罰的方式教育他們,並不會太過於溺愛或寵孩子;在課業上,不會加以要求成績要多好,只要求回家後要先把作業做好才能做其他事;在品行方面,要求他們做事要腳踏實地。而現在,小孩已經長大了,為了讓他們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教養方式也比較放寬,要求反而不像小時候嚴格

我盡量用講道理的方式來教導他,希望能誘導他在各方面不至於偏差。像他現在步入了青少年階段,我也常常和他溝通,有時候為了讓他獨立,遇到一些問題會請他父親教導,而他父親大多利用機會教育的方式,遇到問題或發現重要議題時,適時的給予他一些意見

我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是以鼓勵代替懲罰為主,任何事情我都希望她多嘗試、多學習,從小到大幾乎不曾體罰過她。她若做的好,我會獎勵;若做不好,我會用口頭糾正

青少年

小時後教導的方式比較嚴謹,做錯事也會適當體罰,事情的對錯要求分明,尤其是我們待人接物的禮節更是嚴格要求。原則上,任何事會依我們的興趣去發展,很信賴我們,也很關心我們;課業上,以鼓勵為主不會強迫我們唸書;生活上,晚上不能太晚回家,不能沉迷於電動。總而言之,父母的教養方式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鐵的紀律,愛的教育」

在上高中之前,是以處罰的方式居多,就和傳統比較嚴厲的教養方式差不多;但在我上了高中之後,就比較沒有這麼嚴厲了,變成用理性的溝通或用身教示範等等方式

從小就對我很信任,任何事都讓我多嘗試多學習,教養方式是比較民主開放的,家規也很明朗化,對我不嚴格但亦不放縱,因為我本身有輕度的聽覺障礙,母親對我愛護有加,也會適時舉生活上的例子教導我做人處世的道理,在我遇到挫折或難過的時候都會在我身邊,所以在家裡我覺得很溫暖

(圖一)

 

(二)您的小孩現在正值青少年時期,你用什麼方式和孩子溝通,您是否了解他在想什麼、喜歡什麼、需要什麼呢?(訪談母親第二題)

您父母用什麼方式和你溝通,您覺得他們是否了解你在想什麼、喜歡什麼、需要什麼呢?(訪談青少年第二題)

訪談結果(詳細紀錄如圖二):

張家在孩子進入青少年期之後改用聊天、溝通的方式教導而不再體罰,母親的角色也由權威者變成如朋友一般,儘管這個家的互動還算不錯,但因為孩子在外面唸高中,平時住在宿舍,一個禮拜回家約兩天,這樣的情形還是讓他和母親的距離拉遠了,從訪談資料中就可見出端倪,例如:張同學覺得母親比較疼哥哥,母親卻全然不知他有這種想法以及母親覺得漸漸不了解他在想什麼、需要什麼等等。雖然張同學也覺得母親不了解他在想什麼、需要什麼,但幸好母親還是知道他喜歡做什麼,這樣至少張同學和母親之間的距離還不算真正太疏遠,只是缺少溝通的機會。

葉家亦是在孩子進入青少年期之後改用聊天、理性溝通的方式教導而不再體罰,母親和父親的角色也都權威者變成如朋友一般。但是奇怪的是, 儘管葉家也是溝通互動蠻頻繁的家庭,問到是否了解葉同學在想什麼,母親說不太清楚,葉同學也覺得母親不太清楚(和張家一樣)。不過,葉同學唸高中後還是住在家裡,母親對於他需要什麼、喜歡什麼顯然的就比張家清楚。

林家的教養方式是我訪談三個家庭案例裡比較特別的,因為母親從小就不體罰孩子,而是採用民主開放的方式教導,讓她多嘗試、多學習,這樣的方式直到她現在青少年時期也是一樣。難得的是,林同學認為媽媽不但知道她喜歡什麼、需要什麼,也了解她在想什麼;而他母親則是覺得不太清楚他女兒在想什麼,但是她女兒喜歡什麼、需要什麼,她可就清楚的很呢!

 

 

張家

葉家

林家

母親

溝通方式亦是順其自然的溝通,孩子大了總有他們自己的想法,不需太過於限制。至於了不了解他們在想什麼,我是覺得他功課壓力變大了;他變的比較注重外表,愛美,喜歡打球,玩模型等等;他的需求,並不是很了解

我會用聊天的方式,當他在家或有空時,坐下來好好的和他談一談。至於他在想什麼,他是比較少和我提到,但他喜歡什麼或需要什麼我就大概都知道了

為了不妨礙她的身心發展,我的做法是讓她自由發揮,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而我則扮演像朋友一樣的角色,從旁協助、指導。當她有困難或遇到挫折時,我會給予適當的鼓勵和建議;當她得志時,我也會嘉獎並教導她不要得意忘形。因為女兒現在是青少年時期,有些事她只放在心中,我雖然不是非常清楚他的想法,但是她喜歡什麼、需要什麼我就比較清楚了,因為我們家就只有他一個孩子,所以我們之間互動的機會很頻繁

青少年

現在長大了,母親和我們的溝通方式更開放了,和我們就像朋友一樣。和母親溝通很容易,我也會自然的對母親說出心裡的話,除非我的想法母親不贊同,不然大致上,和她還蠻有默契的。但是我覺得,最近父母似乎比較不了解我的想法,總覺得我以同儕為重心,比較叛逆,情緒起伏大,衝動固執。其實在我心裡,雖然行為上比較偏向同儕,會和他們一起出去玩,但我還是以家裡為重心的,並不是我不喜歡待在家,而是父母總是不了解我,又比較疼現在讀大學的哥哥,我覺得很生氣,所以才故意叛逆的。至於她是否知道我喜歡什麼,我想她應該是知道我愛運動吧!

理性的溝通。但我覺得他們不太了解我在想什麼、喜歡什麼,不過,我缺什麼他們知道

因為我是家裡唯一的孩子,母親待我非常好,在現在青少年時期,母親給我的感覺就像朋友一樣,所以我幾乎所有的事都會告訴她。因此不論我在想什麼、喜歡什麼、需要什麼,我想她應該都知道吧

(圖二)

 

<電腦網路>

(三)您是否有使用過電腦?如果有,請問您是從什麼時候學會的,對於電腦的功能了解多少?(訪問母親、青少年第三題)

訪談結果(詳細紀錄如圖三):

    張媽媽從來沒用過電腦,而且在訪談之中可以知道她對電腦一點興趣也沒有,也不想學;葉媽媽在結婚之後才用過電腦,而且是孩子教他的,讓她在閒暇之餘可以用來玩遊戲,不然葉媽媽平時是不會用到電腦的;林媽媽也在結婚之後才用過電腦,但她和葉家不同的是,她是因為工作所需才學電腦,而且電腦的基本功能都會,所以她算是三家裡面對電腦最了解的家長。

    張同學是在高中二年級才學會電腦的,對於電腦的了解並不是很多,最常用電腦玩小遊戲;葉同學學會電腦比張同學早一些,在國中時候因為家裡裝電腦,就已經開始學電腦了,所以對電腦的了解也比張同學多,葉同學最常用電腦上網抓圖片;林同學是所有人裡面最早學電腦的,也是對電腦最了解的人,因為國小二年級的她就有電腦可用,在當時資訊還不普及的時代,算是相當幸福的了。

 

 

張家

葉家

林家

母親

從未使用過電腦,亦沒有興趣。 電腦可以玩遊戲、打字

有用過電腦,是近幾年來因為孩子教我我才會的。平常我是不用電腦的,所以對電腦根本不太了解,甚至連開機、關機,我的孩子教了我好久,我還是不太會用呢!如果有用電腦的話,也只是拿來作一些消遣,例如玩電腦上的麻將遊戲等等

有。我是在結婚以後才學會的,因為工作必須處理文書的事務,需要用電腦key in 一些資料,所以我才開始學會用電腦。我最常使用的是office系列的功能,對於電腦的了解不多,但基本常用的大致都會

青少年

高二,上課用,工藝課老師教我們電腦的一些基本指令。我會使用word一些簡單的功能、會上網、會玩小遊戲;最常用電腦玩電動遊戲

國中,我對電腦的基本功能都了解,最常用電腦來上網(抓圖片)

我國小二年級就會用電腦了,所以我對電腦基本的功能都蠻了解的,甚至電腦壞了我都自己想辦法修理呢!我最常用電腦的office系列和上網收集資料等等

(圖三)

(四)您家中為什麼會買電腦?(訪問母親、青少年第四題)

訪談結果(詳細紀錄如圖四):

    張家是在張同學高二的時候,因為他的哥哥上大學打作業要用而買電腦;葉家是在葉同學國中的時候,因為他的姊姊唸專科打作業要用而買電腦;林家最早,在林同學國小二年級時就買了,而且就放在她的房間,她和他母親一致認為這個先接觸電腦的機會,和林同學現在對電腦這麼了解有很大的關聯。

 

 

張家

葉家

林家

母親

他的哥哥買的,因為作業上的需要而買

我三女兒在上課當中必須用到電腦,所以我們家就買了一台

因為當我學會電腦時,覺得也應該讓孩子學一學,畢竟將來她還是會用到,所以我在她上小學時就買了一台,放在他房間裡,讓她自己去摸索。遇到對電腦不懂的問題時,她會自己去找書或是請教別人,我覺得這樣的方式對她學習電腦是有幫助的(不過當時我家的電腦並不能上網,直到她現在念五專時,我才讓家裡的電腦能夠上網)

青少年

哥哥上大學之後買的

我姊需要用電腦,所以在我國中剛學會用電腦的時候,我家就已經買了一台了

一開始是因為對電腦很感興趣,但當時還小,媽媽真的買了一台放在我房間,現在因為要交作業所以常常用電腦

(圖四)

 

(五)您對於電腦網路的看法?(訪問母親、青少年第五題)

訪談結果(詳細紀錄如圖五):

    誠如上面所述,張媽媽對電腦一點興趣都沒有,所以當我問到她這一題的時候,因為她對電腦網路沒什麼概念,所以回答不太出來;葉媽媽對電腦也是不了解,她對電腦的觀念來自於他的孩子,所以當時回答的也是有點勉強;林媽媽因為工作的關係,每天都會用電腦打字(但沒有上網),所以對電腦方面的資訊比較了解一些,談到對網路的看法,她除了說出方便等優點,也提到了惡質網站等缺點,她尤其擔心這些不良網站會影響青少年的身心發展!

    張同學對於電腦網路的看法是很方便、很好玩、資訊很流通,但是他不太喜歡某些整天沉迷於此的人,因為張同學本身並不會整天沉迷於電腦網路,而且他知道有很多不好的網站隱藏在網路中,他雖然曾因好奇心上去看過,但是他坦承有很多網站充滿著血腥、暴力和色情,若經常上去,久而久之很容易被影響;葉同學也覺得網路資訊很流通,葉同學每日花在電腦的時間(約半小時)比張同學(沒有每天固定使用)多,而且葉同學大都是用網路來抓資料和圖片的,所以當提到網路的壞處時,他馬上就想到電腦病毒會毀了他辛苦收集到的資料;林同學也是覺得網路很好玩,可以互通有無,免費得到許多資訊,林同學每天也是花約半小時在電腦網路上,和葉同學一樣。林同學還提到對於網路上的不信任。三個同學對電腦網路的看法在優點上幾乎是大同小異,但是在缺點上,三個人的看法則是迥異的。

 

 

張家

葉家

林家

母親

電腦啊!我對他並不了解,需要用就用,不需要就別用吧

老實說,我對於電腦網路並不了解,只是覺得它有時候查資料還挺方便的,像我都會叫我兒子上網幫我查統一發票開獎的號碼等等;至於其他的,我就真的不太知道了

我覺得電腦提供不少方便,讓許多事情都簡單許多,不但可以減少抄寫需要用的人力、節省尋找的時間,還可以把大量資料存起來,節省空間!但是我不喜歡網路上某些不良的網站,沒有經過篩選就放在網路上,容易誤導青少年

青少年

很方便,很好玩;若是沒有電腦的話,資訊就不會這麼流通了。但網路是虛擬的一個場域,若是沉溺在當中就比較不好;而且網路上某些資訊不容易經過篩選,被不適合的年齡層觀看的話,會有礙身心發展

很好啊!資訊流通方便,正所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我覺得,用這句話來形容我對電腦網路的看法,再適合也不過了!但是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電腦網路對我來說雖然很方便,我卻很怕網路上流行的病毒,因為它把我好不容易收集來的資料都弄不見,也把我電腦弄壞好幾次,害我多花費了很多心思在這上面

很好玩、很新奇,可以免費就得到許多資訊,這是我覺得電腦網路還不錯的地方;但是網路上還是充斥著各種招搖撞騙的網站,我到現在還是不能接受網路購物,因為我很怕被騙,對網路交易沒有信任感是我對電腦網路比較負面的想法吧

(圖五)

 

<電腦網路對教養方式、親子互動的影響>

(六)您是否了解您的孩子用電腦做什麼?最常使用電腦的什麼功能呢?

您的父母是否了解你用電腦做什麼以及你最常使用電腦的什麼功能呢?

訪談結果(詳細紀錄如圖六):

    張家的回答比較一致,張同學和母親都是回答玩電動,雖然張媽媽不喜歡過問關於電腦網路方面的事,但還是知道張同學最常用電腦玩電動;葉媽媽覺得葉同學最常查資料和玩電動,但不知道他大部分上網是在抓圖片,葉同學似乎也不想讓媽媽知道;林媽媽雖然在平時上班時常用電腦,但回到家之後是不會去碰電腦的,加上電腦在林同學房間,所以林媽媽並不是很了解林同學最常用電腦做什麼。

 

 

張家

葉家

林家

母親

打電動!

查資料、打電動吧!我並不反對他玩電動,除非考試到了,他不唸書一直玩我才會禁止

我只知道他會用電腦上網查資料、寫功課,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青少年

我想他們都知道我最愛用電腦玩遊戲

他們應該不知道吧!他們只知道我在上網,不知道我在上網抓圖片

不太知道吧

(圖六)

 

(七)您會請教子女關於電腦網路上的知識嗎?如果會,這樣的情形是否有助於家庭中親子互動的親密性?

您的父母會問你關於電腦科技的知識上嗎?如果會,這樣的情形是否有助於你們之間的親密性?

訪談結果(詳細紀錄如圖七):

    經過了前面幾題的訪問,做了一些整理比較之後,後面這四題(七、八、九、十)就開始進入本論文的核心議題-電腦網路對教養方式及親子互動關係影響之探討。問這一題的目的是想了解電腦網路對親子互動關係的影響,也就是說,想看看父母會不會因為想和孩子的距離拉近或增進互動,而想辦法去了解電腦網路這個新興話題。結果顯示,張媽媽完全不會主動問張同學關於電腦網路的事,據張同學說,因為張家務農為主,張媽媽又只唸到國小畢業,平時把所有重心都放在家務和佛教上面,有很多新興的資訊都不願接觸,更不想去了解。張媽媽認為只要做好家庭主婦的事就好,其他的事對她來說就沒有那麼重要。所以以張家來看,因為張媽媽並不會主動詢問張同學關於電腦網路的事,所以對增進他們的互動關係是沒有影響的。

    葉家這題的情形和張家差不多,據葉同學所述,葉媽媽也是唸到國小畢業而已,有很多新興的資訊也是不願接觸,所以她也不會主動問葉同學關於電腦網路的事。所以以葉家來看,對增進他們的互動關係也是沒有影響的。

    林家的結果和以上兩家不同。林媽媽會主動和林同學討論關於電腦網路的事,而且她覺得這的確對增進她們的互動關係有幫助,但是林同學的看法和媽媽有些不同,林同學覺得媽媽雖然有問過她關於電腦網路的事,但是沒問過幾次,因為媽媽到了家之後也是幾乎不碰電腦的。所以以這題來看,林媽媽覺得有增進親密性,林同學則覺得對親子互動沒有太大的影響,兩者的看法有一些落差。

 

 

張家

葉家

林家

母親

不會,對電腦沒興趣,電視就看不完了,還管它什麼電腦

不會耶!因為我本身對電腦不了解,所以也不會很想問他們關於電腦方面的事

會,我覺得有幫助我們的親密性,因為我可以更了解她在想什麼,也可以讓她感覺到和我距離越來越近

青少年

不會問,就算我們自動教她,她也不想學,甚至會排斥

不會

會問,但是很少問。因為我們還算親密,加上我媽根本沒問過我幾次,所以,如果以這題來看促進親密性的話是沒有太大的影響的

(圖七)

 

(八)您的孩子會主動跟你討論電腦網路的事嗎?如果會,這樣的情形是否有助於你們之間的親密性?

您會主動跟你的父母討論電腦網路的事嗎?如果會,這樣的情形是否有助於你們之間的親密性?

訪談結果(詳細紀錄如圖八):

這一題的目的也是想了解電腦網路對親子互動關係的影響,也就是說,孩子會不會主動和父母討論電腦網路的事,父母的反應又是如何,這樣會不會增進親子互動。結果顯示,張同學一開始會嘗試和媽媽主動討論,但是媽媽總是遇到這個話題就逃避,甚至拒人於千里之外,所以,久而久之張同學就不再主動和媽媽討論關於電腦網路的事了。然而,張同學其實是希望母親也可以多了解一些關於電腦網路的事,才不會誤會他只拿電腦來打電動而已。這樣的現象,在張家來說,對於增進親子互動是沒有幫助的。

葉家情形和張家差不多,母親都不喜歡聽關於電腦網路的事。但是葉同學還是會主動教母親,雖然葉同學覺得母親沒興趣學,對增進親子關係沒什麼幫助,但是葉媽媽卻覺得葉同學主動告訴她這些,還是對親子互動有幫助的。

林同學和媽媽幾乎是無話不談,電腦網路方面也不例外。雖然在上一題中,我們已經知道媽媽不會主動和林同學討論電腦網路的事,但是當林同學主動和媽媽討論這方面的議題時,媽媽卻會和她開心的討論、仔細的聆聽,所以在這題的結果顯示雙方都覺得這對促進親子互動是有幫助的。

 

 

張家

葉家

林家

母親

會,他曾教我怎麼用電腦放影片,可是我並沒有興趣學

他的確會主動和我討論電腦網路的事。他都會很想把好玩的、家務之餘可提供休閒的遊戲介紹給我參考,也會順便教我如何開機、關機、開啟檔案等等。這樣的過程的確有助於我們之間的親密性

會。當然有助於我們的親密性。因為她平時除了會告訴我生活中的欣喜和挫折外,電腦網路的新聞和時事之探討也變成我們的話題之一,藉此我們聊天的機會又更多了

青少年

不會,因為我媽對這個議題沒興趣,所以我也不想主動和他們討論

會。但是我母親不喜歡聽關於電腦方面的事,也不喜歡這類議題,所以對我們的互動沒什麼幫助

會。我平常什麼事都會跟我媽說,我很喜歡電腦,所以關於電腦網路的事當然也會和我媽討論囉!而且我覺得這有助於我們的親密性,因為媽媽雖然不會主動問我,但是當我和她討論時,她也會和我討論,所以我覺得和媽媽的距離更近了

(圖八)

 

(九)您有因為電腦網路的興起,而改變教養孩子的方式嗎?

您父母有因為電腦網路的興起,而改變教導你的方式嗎?

訪談結果(詳細紀錄如圖九):

這一題的目的是想了解電腦網路對教養方式有沒有什麼影響。結果竟然三家的六個訪談對象的答案都是一致的,就是沒有改變。我們來深入看看訪談的內容吧!張家的教養方式在前面就曾詳述過,一開始是屬於傳統式的教養,父母是權威,若不守規定會受到體罰,進入青少年之後,改用溝通的方式來教導。至於並沒有因為電腦網路而改變教養方式的原因是,母親因為不願意接觸新資訊,認識的字也不多,根本對電腦沒興趣,所以也沒有因為想藉由和子女在電腦網路方面的議題有多一點的互動而改變教養方式。雖然張家的教養也是由傳統權威式變成民主式,但是並不是因為電腦網路的關係,是因為張同學已經進入青少年的關係,所以才改變教養的方式。

葉家也是一樣,雖然教養方式的確由傳統權威式變成民主式,但是也不是因為電腦網路的關係,而是因為葉同學進入青少年的關係,所以才改變教養的方式。

林家很特別,因為從一開始就是民主式的教養方式,母親並不是權威,而是從小就和孩子一同成長、一同學習,所以電腦網路雖然讓她們互動增加了,卻沒有讓教養方式改變。

 

張家

葉家

林家

母親

沒有,教養方式就是讓他自由發展,並沒有因為電腦網路興起而改變我的教養方式

沒有

沒有。我從她小時後教養的方式就一直是民主開放的方式了,到現在還是一樣,並沒有因為電腦網路的興起而改變孩子的方式

青少年

沒有,還是一樣的教導方式,只是會希望我不要太常玩電腦而耽誤正事

沒有

沒有

(圖九)

 

(十)您覺得您的子女會因為用電腦,而產生和您互動時間減少的情形嗎?如果有,您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您覺得您使用電腦網路,與父母的互動時間有沒有減少?如果有,您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訪談結果(詳細紀錄如圖十):

    第八題已經問過了電腦網路會不會增進親子互動,這一題的目的則是想了解電腦網路會不會減少親子互動。張家母親認為並沒有減少親子互動也不會影響親密性和感情,因為張媽媽還是會找張同學聊天,只是不聊電腦網路的議題而已。然而張同學自己本身則覺得還是有減少一些親子互動,因為他雖不至於沉迷於網路,但有時電腦還是會在無形中取代電視,有了電腦就不太想看電視,因此以前會和母親討論劇情的互動時間,現在有時候會拿去花在電腦上,所以互動還是有減少一點。

    葉家這題的答案是電腦網路並沒有減少親子互動。因為葉家比較特別,電腦就放在客廳,所以葉青少年就算要用電腦,家長也都在旁邊,互動是不會減少的。葉媽媽和張媽媽一樣,也會主動找葉同學聊天,所以電腦網路不足以影響他們的親密性和感情。

    林家因為媽媽鼓勵林同學什麼事都要多嘗試、多學習,加上林同學從國小二年級就有電腦了,所以她並不會沉迷於電腦,現在平均花在電腦時間也不會太重。所以電腦網路在林家的影響,不但沒有減少互動,反而還增加互動!

 

 

張家

葉家

林家

母親

互動時間並沒有減少,但是我擔心他有了電腦網路後,花太多時間玩電動而耽誤課業,或是玩到三更半夜不睡覺而妨礙身體健康。我對他使用電腦網路擔心的就是這些而已

沒有

不會,如我上面所說,互動時間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還增加我們的親密性呢

青少年

有減少,因為有了電腦之後就不想看電視,以前我們還會一起討論電視劇情等等,現在這種互動的機會的確有因為使用電腦而減少

沒有,因為電腦在客廳,所以用電腦時還是會和父母聊天

沒有

(圖十)

 

第五章      結論

在本研究中,共有幾點發現:

一、父母對電腦網路普遍不熟悉。

訪談結果顯示,張媽媽完全不會主動問張同學關於電腦網路的事,據張同學說,因為張家務農為主,張媽媽只唸到國小畢業,平時把所有重心都放在家務和佛教上面,有很多新興的資訊都不願接觸,更不想去了解。張媽媽認為只要做好家庭主婦的事就好,其他的事對她來說就沒有那麼重要。所以以張家來看,因為張媽媽並不會主動詢問張同學關於電腦網路的事,所以對增進他們的互動關係是沒有影響的。

            葉家的情形和張家差不多,據葉同學所述,葉媽媽也是唸到國小畢業而已,有很多新興的資訊也是不願接觸,所以她也不會主動問葉同學關於電腦網路的事。所以以葉家來看,對增進他們的互動關係也是沒有影響的。

            林家的結果和以上兩家不同。林媽媽會主動和林同學討論關於電腦網路的事,而且她覺得這的確對增進她們的互動關係有幫助,但是林同學的看法和媽媽有些不同,林同學覺得媽媽雖然有問過她,但是沒問過幾次,因為媽媽到了家之後也是幾乎不碰電腦的。所以以這題來看,林媽媽覺得有增進親密性,林同學則覺得對親子互動沒有太大的影響,兩者的看法有一些落差。

 

二、青少年都會嘗試與父母討論電腦網路,希望藉此讓父母更了解他所從事的活動,親子間對電腦網路認識有明顯落差。

  訪談結果顯示,張同學一開始會嘗試和媽媽主動討論,但是媽媽總是遇到這個話題就逃避,甚至拒人於千里之外,所以久而久之,張同學就不再主動和媽媽討論關於電腦網路的事了。然而,張同學其實是希望母親也可以多了解一些關於電腦網路的事,才不會誤會他只拿電腦來打電動而已。這樣的現象,在張家來說,對於增進親子互動是沒有幫助的。

葉家情形和張家差不多,母親都不喜歡聽關於電腦網路的事。但是葉同學還是會主動教母親,雖然葉同學覺得母親沒興趣學,對增進親子關係沒什麼幫助,但是葉媽媽卻覺得葉同學主動告訴她這些,還是對親子互動有幫助的。

林同學和媽媽幾乎是無話不談,電腦網路方面也不例外。雖然在上一題中,我們已經知道媽媽不會主動和林同學討論電腦網路的事,但是當林同學主動和媽媽討論這方面的議題時,媽媽卻會和她開心的討論、很仔細的聽她說,所以結果顯示雙方都覺得這對促進親子互動是有幫助的。

 

三、電腦網路現階段並無明顯影響到父母教養青少年的方式。

訪談結果顯示,張家教養方式在前面就曾詳述過一開始是屬於傳統式的教養,父母是權威,若不守規定會受到體罰,但進入青少年之後,改用溝通的方式來教導。至於並沒有因為電腦網路而改變教養方式的原因是,母親因為不願意接觸新資訊,認識的字也不多,根本對電腦沒興趣,所以也沒有因為想藉由和子女在電腦網路方面的議題有多一點的互動而改變教養方式。雖然張家的教養也是由傳統權威式變成民主式,但是並不是因為電腦網路的關係,是因為張同學已經進入青少年的關係,所以才改變教養的方式。

葉家也是一樣,雖然教養方式的確由傳統權威式變成民主式,但是也不是因為電腦網路的關係,而是因為葉同學進入青少年的關係,所以才改變教養的方式。

林家很特別,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是民主式的教育方式,母親並不是權威,而是從小就和孩子一同成長、一同學習,所以電腦網路讓他們互動增加了,卻沒有讓他們教養方式改變。

 

四、電腦網路介入家庭之後,並無明顯影響到親子之間的互動關係。

  張家母親認為並沒有減少親子互動也不會影響親密性和感情,因為母親還是會找張同學聊天,只是不聊電腦網路的議題而已。然而張同學自己本身則覺得還是有減少一些親子互動,因為他雖不至於沉迷於網路,但有時電腦還是會取代電視,有了電腦就不太想看電視,因此以前會和母親討論劇情的互動時間,現在有時候會拿去花在電腦上,所以互動還是有減少一點。

                 葉家這題的答案是電腦網路並沒有減少親子互動。因為葉家比較特別,電腦就放在客廳,所以葉青少年就算要用電腦,家長也都在旁邊,互動是不會減少的。葉媽媽和張媽媽一樣,也會主動找葉同學聊天,所以電腦網路不足以影響他們的親密性和感情。

                    林家因為媽媽鼓勵林同學什麼事都要多嘗試、多學習,加上林同學從國小二年級就有電腦了,所以他並不會沉迷於電腦,現在平均花在電腦時間也不會太重。所以電腦網路在林家的影響,不但沒有減少互動,反而還增加互動。

由上述結論可知,電腦網路對於親子之間的互動及父母教養方式並無明顯的影響,之所以有這樣結果產生,可能與研究者的能力、時間等研究限制影響有關,並且在受訪者的取樣上,仍屬初探性研究為主,因此並無嚴格的篩選研究對象。然而對於這樣的結果,除了研究限制因素外,亦有可能是因為電腦網路興起時間短,所以無法發現明顯的變化,但是不可否認的,這樣的研究,仍須經過持續的觀察與研究,才能有更進一步的發現與檢討。

 


參考文獻

Earl Babbie1998年)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李美華等譯)。台北市:時英。

王鍾和(1995)。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子女滿意與青少年行為表現。教育部訓委會八十三年度專案研究計劃。



石依華(19981223日)。網際網路也擴大內需,網路家庭聯絡簿施行可帶動家庭上網,﹝網頁﹞。PC home Onlinehttp://www.pchome.com.tw/news/1998122319991020日﹞。

石依華(19990129日)。全球上網人口已達158百萬,台灣上網人口密度居全球第12位,﹝網頁﹞。PC home Onlinehttp://www.pchome.com.tw/news/1999012919991020日﹞。

石依華(19990330日)。台灣上網人口平均每月成長17萬人,﹝網頁﹞。PC home Onlinehttp://www.pchome.com.tw/news/880330/19990330-61999/10/20﹞。

李雪禎(1996年)。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欣怡(1996年)。高中階段青少年及其父母、老師對青少年發展任務觀點差異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祖誠(19941109日)。電腦族探索。聯合報,46版。

姓名不詳(19990806日)。國內網路用戶數突破四百萬!學術與一般撥接用戶穩定成長,企業連網率達四成,﹝網頁﹞。資策會推廣服務處。

林昭溶(1998年)。國中生親子衝突歷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淑芬(1999年)。網際網路虛擬實境中使用者行為與設計議題之初探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主編(1996年)。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胡玉城(19961024日)。由學校到家庭一網打盡:推動三百萬網際網路人口N I I 民諮會要借力使力。工商時報,14版。

孫曼蘋(1996年)。中美青少年家用電腦使用對其家庭生活影響之比較研究。「媒介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

孫曼蘋(1996年)。青少年家用電腦使用之研究-質化研究法出探,(網頁)。中研院社會所。http://itst.ios.sinica.edu.tw/seminar.htm2000210日)。

張傑誠(19990608日)。西元2002年,兒童與青少年將在網路上消費金額將達到13億美金,﹝網頁﹞。PC home Onlinehttp://www.pchome.com.tw/news/1999060819991020日﹞。

陳倩慧(1998年)。家庭扥育服務的品質:家庭保母的角色、家庭系統,及與家長互動關係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珮雯(19990518日)。網路人口年齡層仍偏低,廣告主不妨突顯產品年輕化的特性﹝網頁﹞。PC home Onlinehttp://www.pchome.com.tw/news/1999051819991020日﹞。

陳皎眉(1989年)。少年十五、二十時:青少年的壓力與適應。台北市:桂冠。

黃君瑜(1994年)。青少年與父母間動力關係之探討:從「契合理論」觀點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修全(1997年)。青少年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行為-個體化、與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樊聯仁(1999年)。不同年齡子女對父母教養方式之比較。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明君(20010321日)。台灣網路潛在人口明列亞太地區前茅。(網頁)。網際網路資訊情報中心。

蕭羨一(19961202日)。上網成癮 你別不相信。中國時報,10版。

謝俊清(1997620日)。資訊、資訊科技及其運用。謝俊清(召集人),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期末研究報告

鍾秀華(1997年)。桃園地區國中生之心理健康研究:親子關係、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之影響。私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貸美(1995年)。社會變遷下的價值取向與家庭教育。教師天地76,頁39-42

     蘇健文等(1995年)。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