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南華大學學生與父母溝通模式之研究  

蔡佳憓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

目錄:

壹、前言... 2

貳、文獻探討... 3

一、父母的傳統觀念... 3

二、新世代的轉變... 4

三、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 5

四、良好的親子溝通... 5

參、研究方法... 6

肆、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 7

一、受訪者基本資料與分析... 7

()、性別... 7

()、年齡... 7

二、問卷分析... 7

()、整體分析... 7

1、管教方式方面... 7

()、父母嘮叨與否... 8

()、父母專制與否... 8

2、溝通方面... 9

()、針對部分問題作性別差異分析。... 15

伍、結論與建議... 16

一、結論... 16

二、研究限制... 18

1、樣本限制... 18

2、調查方法... 18

參考文獻... 19

附錄一... 20

壹、前言

從新聞報導事件中得知,國中女生懷孕了作父母的卻是最後一個知道的,還有高材生跳樓自殺,父母也不明白為什麼從來物質不缺,功課頂呱呱的子女就如此了斷自己的生命。一般父母總是自以為很了解孩子的個性,就如孫悟空再厲害都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也常替孩子貼上標籤。紐約市專攻家族與兒童治療的社工西賽說:「在孩子身上妄冠頭銜,往往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與距離。」(林青青譯,1990)。父母也常有以偏概全的能度來看待自己的小孩,例如有的孩子反應比較慢,就替孩子冠上了「笨蛋」或是「呆瓜」等字眼。

就傳統的中國家庭觀念,服從父母即是孝道,而在八十年代孝道仍是深被社會讚許的一種德行,而且父母拋不開中國情懷,父母即是天,父母說的一定是對的,即使不對,做子女的也不可有任何表示或反駁。因此,許多父母會認為現代的子女簡直是無法無天,竟然敢頂撞或反抗父母所說的話。而所謂的反抗,是指親子雙方的互動關係,父母為何會覺得孩子在反抗他們呢?必因父母感到孩子不聽話,覺得逐漸罩不住孩子的時候,便有一種孩子「反抗我」的感受(盧桂櫻,1994)。

鍾思嘉(1997)指出,在親子互動中,常發現父母跟孩子溝通有了問題,不是說了不恰當的話,就是不知如何說。「代溝」,指的是兩代之間差距,父母常抱怨現代的子女不尊重他們,而子女也總是抱怨父母太不了解他們,使得原本和諧的家庭時起爭端。其實一般家庭大部分都有「代溝」的問題,因為父母不知該如何和子女溝通,因而常用命令的口氣引起子女的反叛心。可是以反方向想,做子女的又曾幾何時,主動的找父母聊天呢?尤其是在現代的社會,雙生涯家庭愈來愈多,父母都必須工作,因此家人很少有時間聚在一起。所以,在社會變遷的影響下,家庭的傳統功能逐漸減少,父母時常忽略親子感情的培養,導致親子關係每況愈下。

加上父母的權威主義逐漸式微了,許多父母已講求民主式的教育方式,只是有的卻是表面上的民主,在私底下仍處處干涉,而最終的目的仍是「關心」。再者,過於民主開明的養育方式,又導致家庭變成了飯店,「孩子出去就像丟掉了,回來是撿到的」。

父母要的是子女服從和尊重,子女要的是實際的關心和被了解,而往往在權威主義與角色訓練的雙重作用下,親子之間很難進行自然而深入的溝通,因而嚴重妨害了彼此的了解及成長。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要探討當前大學生對父母管教方式的看法,以及與父母溝通之模式。擬用計量的研究方法,採抽樣問卷調查方式,但因限於人力、財力和時間,僅先以南華大學學生為例。另外,亦希望藉由此研究結果,可以讓父母了解子女們的想法,以及對父母如何和現代的子女作好良好的溝通關係提供建議。

貳、文獻探討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相處的態度,會因為彼此的價值觀、生活習慣而有所不同,甚至更有所爭執。本文就四個角度來分析:一、父母的傳統觀念;二、新世代的轉變;三、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四、良好的親子溝通。

一、父母的傳統觀念

在父母的眼中,子女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儘管子女已經結婚生子,做父母的一輩子都在擔心子女不會照顧自己的生活。因此,父母仍然希望子女能留在家中,可以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身為父母,總是願意為子女犧牲奉獻一切、省吃儉用,一定留給子女最好的;深怕子女餓了、受凍,因而從小到大,無微不至的呵護著。白天怕小孩穿得不夠多,晚上又擔心小孩夜裡踢被子而著涼,連小孩子吃飯也得連哄帶騙(謝麗玉,1993)。因此,凡事總是由父母一手包辦,又一會兒擔心這,一會兒操心那的,每天的心思都花在子女身上。

然而,就在父母無微不至的照料下,卻也限制了子女的活動空間。林麗雲(1991)指出,有些父母,總是高舉著「愛」的令旗,約束自己的兒女,控制自己的兒女。做父母的可以擁有無限的權威支配子女的學業、事業,甚至婚姻。父母一向可以理直氣壯的讓子女好好聽從他們的安排,在「說一就是一」的權威下,子女總是面臨了最大的挑戰。余德慧(1987)指出,子女往往用雙面性格來應付這種場面,他們從家庭中學習到如何隱藏自己的想法,並如何減少父母的控制-辦法是:陽奉陰違。由此可以看出,在傳統中國的家庭中,父母的地位總是高高在上,不可頂撞的,做子女的永遠只有「服從」的命。只要大人說話,小孩子就不能插嘴,好奇也不能問,否則父母就會不高興(張倩儀,1997),也就是所謂的「小孩子有耳無嘴」(台語)。而父母所做的任何事,都會被認為是為子女著想。

再者,傳統中國家庭裡,對父親來說,所謂的職責便是賺錢養家糊口;對母親而言,只要做個全職的家庭主婦,洗衣、燒菜、把家裡整理乾淨就是盡責了。但是,如果要父母敞開心胸,和子女坐下來談談心、互相溝通、了解子女的心事,就可是很大的難題了。父母總是無法和子女好好溝通,只是一味要求子女的服從。因此,父母也總是覺得無法知道自己的小孩在想些什麼,總是感到無法掌握子女的心思;然而,卻又不去做些改變,甚至不知道該做什麼改變(余德慧,1987)。導致最後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隔閡愈來愈大,而不知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

二、新世代的轉變

一波又一波的留學風潮,造成西方文化觀念迅速在國內成長,融入新生代的想法並與中國傳統式孝道合而為一。中國式孝道強求子女順從父母,不問孩子的意願;而美國人不重孝道,只求尊重個人、獨立自主(余德慧,1987)。甚至有些家庭會要求兒女成年後便搬出去,自立更生不再提供金錢上的援助。

在歐美地區,孩子們自小就被訓練自己的事要自己解決,且被當成大人來看待。父母親與孩子的關係也慢慢轉換為平行朋友關係(謝麗玉,1993)。因此親子之間的關係皆是相互交流的;反觀東方社會的絕對威權制度,讓子女無法和高高在上的父母親做相互的交流和溝通。

除了外來文化的傳入,工業化和科技化也帶來了社會的變遷,使人人必須加緊腳步以跟上社會的轉變。傳統社會的制度已不適用於現今的社會,家庭規模縮小,散居各地,每個人都必須為了求學、就業、經商而離鄉背井,獨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已不再只是單純家庭關係的改變,而是現代維生的必要條件(謝麗玉,1993)。加上父母雙雙外出工作,想讓家庭擁有更好的物質生活,因此造成許多孩子從小就當起「鑰匙兒童」,想找父母聊個天都沒有任何的機會。

在這樣的轉變之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相處模式起了相當大的變化,尤其是青少年。在這個時期裡,同儕之間的認同感十分強烈,子女於是向外尋求慰藉與認同,也更因此造成了父母對子女的不了解和子女一直逃避的心態(陳美儒,1996)。項秋萍等(1995)指出子女從朋友那兒得到的,是父母無法給孩子的:如自尊、平等、成就感、崇拜等主觀感受,子女從朋友那兒,可以清楚感受到自己「很行」,不是「菜頭」。

再者,社會的進步讓許多父母認為學業對子女而言是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下,在子女的求學階段中,父母總是特別重視子女的學業成績。因此今天的孩子,只要把書讀好,不作壞事,父母就滿意了。但當孩子長大之後,父母卻又發現很多孩子只知道念書,但不知如何待人接物,也不知何謂感恩和惜物(項秋萍等,1995)。然而,亦有許多子女在父母的極度重視學業之下,產生了壓力;即使對念書一竅不通或毫無興趣的孩子,也必須服從父母,好好的努力用功讀書,無形中更加造成親子間的不和諧。

三、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

Anthony Wolf (繆妙坊譯,19971998)指出,人和人相處總是會有溝通上的問題,而產生問題的癥結可能來自子女,可能來自父母,也可能來自子女和父母的相處模式。

在社會變遷的影響之下,家庭的傳統功能逐漸減少,已不再是一個生產、消費、教育、娛樂及宗教崇拜的單位。且進入現代工商社會以後,權威主義逐漸式微,父母的管束已不再像往日般嚴厲,子女對雙親漸少畏懼(林麗雲,1991)。因此,當父母要求子女幫忙做一件事時,子女若不是拖延時間,就是乾脆不做,這時往往讓父母感到生氣而和子女起了衝突。

現代家庭中最大的隱憂是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太少。父母和孩子都是早出晚歸,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而在下班放學之後,不是一起看電視,就是各做各的事。因此,能夠坐下來親子談心的時機,已經變成千載難逢了(林家興,1994)。

除此之外,有的父母認為由於沒有時間陪伴子女,因此也就盡其所能地滿足子女的需求,來彌補親子之間的和諧關係。只要是子女想要的東西,即使父母認為不恰當,也可能在子女的軟硬兼施下屈從(鍾思嘉,1998)。但是,當父母有一天拒絕了子女的要求或無法再次滿足子女的需求時,親子之間的衝突就又開始產生了。

若父母與子女不能體驗到彼此角色的不同,而一昧的保持傳統或追求現代,親子之間常難有深入的溝通,因而嚴重妨害彼此的了解,進而難以發展親子之的細微的感情。反之,若親子之間皆能擺脫角色扮演的形式關係,彼此以真實面貌相處時,便能有較融洽且平等有交流的關係。唯要注意的是,長時間的缺乏溝通,往往會變成一種習慣,如果不加以重視,可能不僅讓親子關係走下坡,對子女未來的成長,將會造成另一種潛栘默化的行為模式。

四、良好的親子溝通

溝通是彼此了解的最快方式(Wolf 繆妙坊譯,19971998),且溝通的作用在於增進親子之間的瞭解和感情,不是用來蒐集孩子的生活情報的。更何況,親子溝通是父母與子女之間分享彼此談話經驗,縮短彼此想法與做法的歧見,以促進愈快相處的一種家庭溝通活動。因此,黃德祥(1994)指出,家庭是一個社會體系,健康的家庭需要有良好的親子溝通,尤其親子之間需要有密切的情緒接近,相互支持與鼓勵,才能促進青少年正常發展。

現今許多青少年常抱怨父母不了解他們的感受,並且都不能聆聽他們的看法,這是親子之間衝突的主要原因(黃德祥,1994)。因為許多家長和孩子講話的態度和方式,往往是上對下的形式,並且希望藉著和子女談話去說服或改變孩子,這是對溝通的誤解。父母倘若能多花點時間,多傾聽子女的心聲,分享子女的喜怒哀樂,就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減少親子之間的衝突,也能讓子女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與關懷。畢竟,溝通的目的在於瞭解對方,而不是去說服或改變對方(林家興,1994)。

張老師(1993)指出,許多時候用口語的表達更能讓子女清楚的知道父母是真心愛他們的。因此,當問題發生時,父母應清楚表達自己的愛,讓子女和父母之間能互相包容,有所共識,如此問題就比較容易解決。「愛」必須用心來經營,而親子之間的愛更是需要培養的。「溝通」,可以讓親子關係更加融洽,也可以讓子女的成長更加完善。

家,是子女永遠的避風港,而父母更是家庭中最重要且影響子女成長主要人物。如果父母和子女無法保持良好的溝通關係,那麼兩代之間的差距將會愈來愈大,產生的問題更多。呂素美(1999)指出,要了解孩子的世界,做父母的要先教育自己。了解外界的新資訊及社會潮流。要有敏銳的洞察力,正確的判斷力;更要給孩子健康的引領,且亦步亦趨地陪著孩子成長。因此,多用心在彼此之間的溝通,了解子女的心情,將會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摩擦,讓家庭更加和諧。

而根據王連生(1992142-143)指出,父母與子女口語溝通的能力與行為符合如下的要則,自然能獲得良好親子溝通的效能:

1要用實際合理的言辭,不要誇張事實,也不要損傷子女的自尊心及降低其對父母信任感。

2不要用情緒化的言辭,演變成惡言的爭吵。促成親子關係不可收拾的僵局。

3要用清楚具體的意辭,不要模稜兩可或含混不清,徒增親子之間的誤解誤會。

4不要說重話,也不要言之無物,前者破壞親子懇談的氣氛,增加彼此相談的火藥味,後者促成疲勞轟炸,易失親子交談的耐性。

5要善用幽默的表達,言談輕鬆風趣,以提高及分享親子之間談話的興趣。

6不要各說各話,無益於親子相談溝通的效能。

7要善用肢體語言,力求言行一致,然能增益親子溝通的效果。

8不要陳腔濫調或僵硬粗俗,以免引起子女心中不悅感受及其沉默無言以對。

因此,親子溝通也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只有在兩者用心去維繫,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也才能更增進彼此間的了解。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訪問調查研究法,以〔南華大學學生與父母溝通模式之研究問卷〕(見附錄一),訪問南華大學學生,為大學部一到四年級的學生,年齡1924歲(平均年齡約20歲)。

本研究問卷內容的形成與發展是根據研究目的編製而成,共有十八題;分別針對南華大學學生是否願意和父母溝通、溝通之中是否有言語衝突、通常是由於什麼原因和父母產生溝通上的衝突、南華大學學生對於親子之間的衝突會用什麼態度來解決,以及南華大學學生認為和父母之間的溝通不良是因為什麼原因等問題來作此份問卷。

本研究採取隨機抽樣方法進行調查,抽樣過程是以120份問卷,發給南華大學大學部一至四年級的學生,而由這些問卷中得到100份有效問卷和20份無效問卷,因此以100份有效問卷進行資料的結果分析。

肆、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受訪者基本資料與分析

本研究以隨機抽樣法進行分析,獲得有效樣本為100份問卷調查結果,茲將收集到之樣本特性說明如下:

()、性別

受試者以女生人數居多;所得之樣本數為女生56人,男生為44人。

()、年齡

受試者年齡介於19~24歲。

二、問卷分析

這一有關於子女與父母溝通關係的研究,對象是針對於南華大學學生,並得到了有效問卷100份,以下就是針對所得的有效樣本資料結果所做的分析。另外,也分為兩個部分加以分析:()、整體分析。()、針對部分問題作性別差異分析。

()整體分析

本研究在整體分析部分又分為1、管教方式方面和2、溝通方面分析問卷結果。

1、管教方式方面

1到圖4呈現的是南華大學學生對父母親管教方式的看法。圖1和圖2顯示南華大學學生認為父母親是否嘮叨的結果,而圖3和圖4顯示南華大學學生認為父母親是否專制的結果。

()、父母嘮叨與否

1和圖2顯示出南華大學學生對於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否覺得嘮叨,而圖1中顯示子女覺得父親嘮叨的有22%,覺得不嘮叨的有36%,而覺得還好的有42%。在圖2中顯示出子女覺得母親嘮叨的有36%,覺得不嘮叨的有19%,覺得還好的則有45%。由此可見子女覺得父母親的管教方式對他們來說大致上都還能接受。然而,如果拿圖1和圖2來比較,則會發現母親明顯的比父親嘮叨。

()、父母專制與否

3和圖4顯示出南華大學學生對於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否覺得專制,而圖3中顯示子女覺得父親專制的有20%,覺得不專制的有39%,而覺得還好的有41%。在圖4中顯示出子女覺得母親專制的有12%,覺得不專制的有43%,覺得還好的則有45%。由此可見子女覺得父母親的管教方式對他們來說並不致於太過專制。然而,如果拿圖3和圖4來比較,則會發現父親管教子女的方式明顯的比母親還要專制。

因此,從圖1到圖4可顯示整體來說現今子女對於父母的管教方式是介於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父母親是否對他們嘮叨(圖1和圖2)或專制(圖3和圖4),對他們來說約八成左右的子女覺得還好及不嘮叨,而約有八成以上的子女覺得父母的管教方式還好及不專制。由此可見現今父母已不像傳統般的對子女行使權威主義的管教方式,因此,脫離了高高在上、以上制下的角色後,這對於親子的溝通互動模式將容易有進一步的發展。另外,從圖1和圖2的比較中亦可明顯發現母親較父親嘮叨,多了14%;圖3和圖4相比較後也可發現到父親較母親來得專制些,多了8%。由此可看出父母親在家中所扮演的角色仍有所不同,這和傳統社會中男性在家中通常扮演著工具性的角色,而女性則通常扮演著情感性的角色似乎仍有所關聯。而這也意謂著現今父母親的角色扮演仍多少延續著傳統社會中所期待的性別角色的扮演。

2、溝通方面

5呈現了和父母溝通時意見不合的原因。根據圖5的分析結果得知南華學生與父母意見不和的原因,前四項分別是:生活作息23%、功課18%、交友16%、金錢及未來志向各為13%。由此可見許多父母親與子女在日常生活溝通上容易出現意見不和而發生摩擦或爭吵。現今,隨著休閒、娛樂事業的蓬勃發展,學生的夜生活也變的多采多姿、豐富生動,日常生活作息的觀念和行為態度逐漸與父母所期待的有所差距。加上父母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因此對於子女們的課業和交友情形多有干涉和要求,進而造成兩代溝通的行為模式成為僵化的局面,而彼此間的衝突時而可見。

當子女和父母意見不同時,是否會願意對父母表達自己的看法呢?圖6顯示出南華大學學生願意表達看法的佔了38%,不願意的有9%,而會看情形或不一定表達自己看法的比例佔了53%。由此項統計結果顯示出,當子女和父母在溝通上有意見不同的時候,大部份的子女不一定會表達出自己的看法。

另外,亦可由圖6中看出仍有38%的子女願意表達出自己不同的看法,這與不願意9%的子女多出了29%,這代表了有較多數的子女在處理親子互動的關係中,還是傾向於較具有建設性而且可以增進關係的反應。

7呈現南華學生在「是否有和父母溝通失敗的經驗」。由圖7顯示出僅有7%的子女和父母沒有溝通失敗的經驗。由此可以發現親子溝通關係中,由於失敗的經驗,容易讓子女不想再和父母有任何進一步的溝通,因此更別談好好的坐下來聊天和談心了。所以,倘若父母想了解子女心中的想法,就必須先要有良好的溝通關係,如何不讓溝通總是出現失敗而導致親子互動發生衝突,這或許就必須先學習溝通的技巧了。

當子女在和父母溝通失敗時,若產生了言語上的衝突,那子女又會採取何種方式來解決呢?圖8顯示出南華學生和父母在溝通過程中出現言語衝突時通常會採取「假裝接受父母意見敷衍了事」的處理方式(33%)。由此可見多數的子女想以平息爭吵的方式避免父母在耳邊嘮叨,因此假裝順從父母的建議,而是否有去遵循則又是另一回事了。所以,當父母親以為自己的孩子已被說服,其實他們根本不知道子女們「陽奉陰違」的心態。也因此父母總是不會知道子女心裡的想法,表面上親子間的衝突得以平息,但彼此間逐漸有了無法跨越的距離,代溝因而產生。

9呈現出「南華大學學生在和父母發生溝通不良時,會採取何種方式來解決」。而圖9的統計數據可和圖8一起做比較,在和父母在溝通出現言語衝突時,多數的子女採取「假裝接受父母意見敷衍了事」(33%);而和父母溝通不良時,多數的子女則採取「算了,不去理它」(45%)的方式解決問題,而實質上這兩種的溝通方式根本無法解決問題所在,因為這只是一味的選擇逃避,而親子之間問題的癥結永遠存在。Caryl RusbultShelley E. Taylor, Letitia Anne Peplau, David O. Sears, 張滿玲譯,1999)探討人們對關係不滿意時所採取的各種反應方式,而提出四種對不滿意時常見的反應模式:說出、忠誠、忽視和離開。從圖8和圖9中可以發現,子女和父母在親子溝通互動中發生不愉快時,子女所採取的方式便是Rusbult所提出的忽視和離開,而這兩種反應方式對親子之間的關係是最不好的,因為不論是忽視或是離開都是一種逃避問題的心態,根本無法讓親子之間的關係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反而更容易使得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隔閡愈來愈大。

10呈現了「南華學生認為在和父母溝通失敗時多半是誰的錯呢?」圖10中顯示子女認為「雙方都有錯」和「看情形/不一定」的比例各佔了44%。當雙方所持的看法和立場不同時,每個人都會希望改變對方的態度,使對方想法能和自己相同,以減少認知上的差異。而在溝通過程中,如無法使對方接受自己意見,產生衝突則是在所難免,當衝突產生時,也代表著溝通的失敗。由統計結果中可以發現,南華學生對於親子間溝通失敗的責任,並不會歸究於任何一方,而是採取較中立的態度,需看情形而定。所以學生對溝通失敗的看法仍有理性的思考,而不會消極的用負面的情緒把所有失敗的責任都歸究於父母。因此,若要解決溝通失敗的問題,其實只要父母和子女雙方都能多去感受對方的感覺和傾聽對方的意見和想法,彼此間的摩擦和衝突便會減少。

當親子溝通失敗時,最大的原因是什麼呢?圖11顯示出南華大學學生認為溝通失敗最大的原因是兩代價值觀的不同(23%),子女無法認同父母的想法,認為父母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在認知上無法取得共識。由此可以發現子女常把親子間溝通失敗的問題歸因於由於兩代之間價值觀的不同,因此,子女總是認為父母永遠不會了解他們在想些什麼,也就不會想去找父母溝通或談心了。另外,負面的情緒,亦是造成溝通失敗常發現的原因之一。從圖11中可以發現,南華學生有19%認為溝通失敗的原因是「雙方都在氣頭上」,由此可見,在親子互動過程中,若有了負面的情緒,則無法產生良好的溝通情境。

12呈現了「子女比較喜歡和父親溝通,還是喜歡和母親溝通」。根據圖12顯示出南華學生有47%的子女比較喜歡和母親溝通,遠超過父親35%。而這也正意味著嚴父慈母的傳統觀念到現今仍深值人心,父親一直是權威的表徵,無法在子女面前扮演出情感性的角色,所以當子女在尋求溝通對象時,自然而然地母親就成為最適當的人選了。

當子女和父母之間有溝通上的因難時,他們會怎麼處理呢?圖13顯示,南華學生和父母之間有溝通困難時,他們通常會自己找方法來解決(43%),可見子女仍會自己努力去尋求和父母可以維持良好互動關係的方法,這對於親子溝通關係中是不錯的現象,這或許也是身為父母者應學習的地方。然而從圖13中亦可發現,仍有27%的子女會選擇放棄溝通,或有26%的子女會找同學討論。這會使得親子間的問題無法解決,且造成兩代之間代溝愈來愈深,差距愈來愈大。

14呈現了「子女通常會找誰傾吐心事」。根據圖14統計顯示出,南華學生通常會找朋友同學傾吐心事,其比例高達52%,更比父母高出了46%,且由圖13中顯示26%的子女當和父母有溝通上的困難時,會找同學討論,由此可顯示出台灣的學生儘管知識型態的提高但是對於親子溝通仍存有些許的障礙。這或許和地緣環有關,尤其對於離家念書的子女們來說,朋友和同學似乎比起父母更接近,也更容易有情感上的支持。但這卻是父母必須思考的地方,親子之間的關係也許亦容易因雙方的距離遙遠而更難維持彼此間的情感互動關係,當然也就更容易造成溝通時的摩擦了。另外,從圖14中亦可發現到子女除了自己會解決自己的事外(18%),也會找自己的兄弟姐妹訴說心裡的事(15%)。因此顯示出兄弟姐妹總是比父母更容易談心,也更容易獲得情感上的相互支持。

15呈現的是「子女是否希望和父母當朋友」,而圖16所呈現的是「子女是否希望分擔父母的心事」。根據圖1516的顯示結果超過60%的子女皆表示希望能夠分擔父母的心事(71%)並且希望與父母為友(68%),因此這可以顯示出子女與父母之間彼此還是互相關心的,只是由於兩代之間的成長背景不同而導致彼此的認知和想法皆有所差異,所以無法單憑溝通上的衝突就否定子女對父母的愛。父母總是認為子女一直在反抗他們,或是覺得子女們不應該對於大人們的事了解太多,因為那只會更讓子女擔心等等。可是,在子女心中,能和自己的父母親一同分享心中的事,這是一種情感上的相互支持與維繫。如果父母只是一味的做個高高在上的長輩,這對於子女來說,將只是一種壓力,反而更容易缺少親情的滋潤。

從圖1到圖16中的結果,可以發現到現今的子女對於親子溝通仍然未有良好的互動模式,更也可以看出子女心中的矛盾。當其心中想和父母像朋友般的聊天談心,分享彼此的心事時,但實際上卻又覺得父母和自己還有所距離;加上曾有過溝通失敗的經驗後,更容易有了放棄溝通的念頭。因此,只要下次溝通衝突再起,只好假裝接受父母的意見敷衍了事,或是乾脆不去理它。如此日積月累的情況下,親子間怎會有良好的溝通模式和互動關係,自然是彼此間的隔閡日益增大。到了最後,父母總覺得子女的心愈來愈難以理解,而身為子女者,更覺得父母永遠無法知道他們真正的需求,只好放棄親情的慰藉而向外尋求另一情感上的支持了。

()、針對部分問題作性別差異分析。

此一部分是針對性別的不同對某些問題加以分析,雖然這一部分不是本研究的重點,但筆者亦想知道男女性別的差異是否會對溝通造成影響。因此,我們針對四個問題加以分析:是否願意對父母表達自己的看法(圖17)、喜歡和父親或母親溝通(圖18)、是否希望和父母當朋友(圖19),以及是否希望分擔父母的心事(圖20)。

從圖17到圖20中顯示出性別的差異在親子溝通中並有造成很大的影響,在這四個問題中可以看出,男女在問題的答案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性。圖17顯示出不論是男生或是女生,當其和父母意見不同時,都不一定會對父母表達自己的看法。在圖18中可以發現男生和女生都比較喜歡和母親溝通;另外,也顯示出男生都喜歡和父母兩人溝通的比例比女生高(31.82%),比女生高出了13.69%;而女生在比較喜歡和母親溝通的比例上亦高出了10.89%,由此可以說明母親對子女來說,一直是情感上可以依附的對象。當然對男生而言,或許是因性別相同而比較不會排斥和父親溝通,但女生就似乎比較難和父親談心或分享情感了,但相對的則會喜歡和母親溝通。在圖19和圖20中顯示出男生和女生都希望能和父母當朋友,也希望可以分擔父母的心事。由此可見在子女心中,不論是男是女都希望能和父母有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因此,如果父母也願意和子女一起分享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事,相信親子間必定能有良好的溝通和互動的關係,更容易享受親情之樂。另外,卻也由圖19和圖20中進一步比較發現出,女生希望和父母當朋友的比例明顯較高(75%),相當於男生的59.09%多了15.91%;而女生希望分擔父母的心事的比例也明顯比男生高出了17.21%。因此,明顯看出女生和父母溝通的意願較高,且比男生更需要和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社會的快速變遷,是否讓親子關係受到衝擊?我們根據研究結果的分析與發現,進行綜合討論,並做出相關的建議以供參考。

溝通是為了增進親子之間的了解和感情,而且透過溝通,父母才能真正知道子女的需要和內心感受,以及所遇到的問題,幫助子女解決他們的難題(林家興,1994)。因此,溝通帶給親子之間很好的情感交流,並讓雙方更加了解對方。

根據本研究發現,南華大學學生大多數都希望能和父母親當朋友,也希望分擔父母親的心事:由此看來,現今的子女也很重視親子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的關係。只是,多數的南華學生也認為在現代社會的快數變遷中,造成了兩代價值觀的不同,讓親子關係有了差距,而無法和父母溝通。所以,如果和父母溝通時有了言語衝突,大多數的南華大學學生會「假裝接受父母的意見,敷衍了事」。或許,這讓親子雙方減少了衝突,但卻也造成了子女容易傾向「陽奉陰違」的態度。不過,也有38%的子女在和父母意見不同時,也會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因此,可以讓父母了解子女究竟在想些什麼,由此可見這是個好現象,更是親子溝通關係中好的開始。

再者,本研究也發現,93%的南華大學學生有和父母溝通失敗的經驗,另外也有27%的子女和父母之間有溝通上的困難時,會選擇放棄溝通。如果子女消極的放棄溝通,而父母以因忙於工作,分身乏術;如此一來,兩代之間的「代溝」將愈來愈大,且更加造成子女向外尋求慰藉與幫助的動力。在此,也由本研究中發現,52%的南華大學學生通常會向同學或朋友傾吐心事,只有6%的子女願意和父母談談心事。由此得知,父母在情感的交流上,逐漸喪失了影響力,尤其是當子女離家念書時,同儕的友情比起親情更易獲得,因此容易使得親子之間的互動變少,溝通更加困難。

在本研究中可得知,現代的父母已不像傳統的父母那麼專制且具有威權。但親子之間卻通常會為了日常的生活作息而意見不合,所以有時讓親子關係起了衝突。林家興(1994)指出,溝通的目的在於了解對方。而Mitch Finley(覃筱安譯,1994)也指出,家庭生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創造愛和維持愛的關係,而溝通和聆聽就是親子之間最重要的事了,因此,如果為了日常生活中瑣碎的小事,而引起了親子間的衝突,反而更容易讓親子關係漸走下坡,且失去了親子間原有的那份甜蜜的感覺。如果父母和子女能多花點時間,聆聽彼此的內心的感覺,利用時間相互溝通,必定能提昇親子之間的良好關係。

Mckay等(陽琬譯,19971998)指出,父母在聽子女說話時,必須解讀子女話中真正的含意,以及內心的感受,不能只依照子女說話的表面意思去解讀,而要從說話的內容中瞭解子女真正的心意。如此一來,才不會造成子女一味的假裝接受父母的意見,而有了「陽奉陰違」的態度。

另外,由於多數的南華大學學生認為「兩代價值觀的的不同」是造成溝通失敗的原因。因此,父母要多和年輕人接觸,多了解和多吸收新一代的資訊和事物。如此一來,便能有更多的話題可以和子女一同分享,也更加減少誤解和言語上的衝突,當然也會逐漸減少兩代不同價值觀的差距。

另外,在本研究中更發現,47%的南華大學學生比較喜歡和母親溝通。這種親子關係從傳統到現代一直沒有改變。或許是因為父親的威嚴讓子女不敢親近,也可能是男性比較不像女性一般細膩,懂得子女內心的需求。無論如何父親都應該多試著和子女建立起溝通的橋樑。雖然大多數的父親可能都忙於工作,但回家時,不妨多和子女聊聊天,了解一下子女最近的狀況,多關心、多接觸,久而久之子女也將會喜愛和父親溝通。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除了在人力、財力和時間上有所限制之外,另從下列兩方面陳述本研究之限制,期能對類似研究有所助益。

1、樣本限制

由於人力和經濟上的限制,無法大量的取樣,僅能以100份問卷作為有效樣本,因此研究的效度誤差會比較大。

2、調查方法

採用問卷調查方法的好處是比較節省時間和人力。缺點部分是無法更深入或更進一步瞭解南華大學學生對兩代價值觀不同的看法或某些人為何放棄溝通等問題。如往後再從事進一步的研究,也可以加入面對面的訪問調查的方法,以使研究能更加探討深入的細部問題。


參考文獻

王連生(1992)。親子溝通的理論基礎之分析。「親職與幼教」。台北:師大書苑。

林青青譯(1990)。我們在孩子身上貼了標籤了嗎?「父母親月刊」,第63期,第7-11頁。

林麗雲(1992)。「中國人的新孝觀:親恩與回報」。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林家興(1994)。如何與孩子溝通。「天下無不是的孩子」。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林惠瑛(1995)。「屋簷下的戰爭」(第一章)。台北市:杏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余德慧(1987)。「中國人的父母經:黏結與親情」。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陳美儒(1996)。「了解青少年的心(輯二)」。台北市:健行文化。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項秋萍、張慧中、胡正文(1995)。「愛家手冊」。台北:千代文教基金會。

張倩儀(1997)。「另一種童年的告別: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後回眸」。台北市:台灣商務。

張老師(1992, 1993)。「孩子你在想什麼?-親子溝通的藝術」。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郭靜晃等(1999)。了解孩子的世界-父母子女之間(呂素美)。「親子話題」。台北:揚智文化。

鄭慧玲(1985)。「家庭溝通」。台北市:獅谷出版有限公司。

盧桂櫻(1994)。「做溫暖的父母」。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謝麗玉(1993)。「中國人的養育觀」。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鍾思嘉(1997)。「親子EQ」。台北市:希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鍾思嘉(1998)。「二十一世紀的親職教育」。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Mckay; Davis; Fanning(陽琬譯,19971998)。「人際溝通」。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Finley Mitch (覃筱安譯, 1994)。「家庭萬歲」。台北市:海飛麗出版有限公司。

Shelley E. Taylor, Letitia Anne Peplau, David O. Sears(張滿玲譯,1999)。「社會心理學」。台北:雙葉書廊。

Wolf Anthony (繆妙坊譯, 19971998)。「愛與規範不衝突」。台北市:遠流。


附錄一

南華大學學生與父母溝通模式之研究問卷

各位同學大家好:

這份問卷為這學期社會心理學的期末調查報告,主要是藉著這份問卷了解您與父母親之間溝通關係的一些看法,所以希望您能確實回答。而此份問卷純粹作為學術研究用途,絕不外流,請安心並詳細的填寫此份問卷。您的協助與合作對此研究十分重要,謹在此,先致上誠摯的謝意。

、請問您的性別?

□男生     □女生

、請問您的年齡?

20歲以下    20-24    25-29    30-34    35歲以上

、您覺得您的父親管教方式嘮不嘮叨?

□非常嘮叨    □嘮叨    □還好    □不嘮叨     □非常不嘮叨

、您覺得您的母親管教方式嘮不嘮叨?

□非常嘮叨    □嘮叨    □還好    □不嘮叨     □非常不嘮叨

、您覺得您的父親管教方式專不專制?

□非常專制    □專制    □還好    □不專制     □非常不專制

、您覺得您的母親管教方式專不專制?

□非常專制    □專制    □還好    □不專制     □非常不專制

、相處難免有意見不和的時候,您和父母通常會因為什麼事而意見不和(可複選)

□衣著打扮    □交友    □金錢   □生活作息   □功課   □未來志向

□從來沒爭執  □其他               

、碰到和父母意見不同時,您願不願意對父母表達您的看法?

□願意    □不願意    □看情形/不一定

、如果和父母溝通過程中出現言語衝突,您通常會怎麼處理?(可複選)

□停火,下次再溝通   □改變溝通方式(如寫紙條)  □大吵一架後離開

□聽從父母建議       □假裝接受父母意見敷衍了事  □從無言語衝突

□其他             

 

10、您有沒有和父母溝通失敗的經驗?

□常常有    □偶爾     □沒有(請跳至12繼續作答)

11、如果和父母之間發生溝通不良時,您會怎麼解決?(可複選)

□和父母當面說清楚    □算了,不去理它    □用別的方式溝通(寫信)

□透過第三者          □其他             

12(只問溝通失敗者)您覺得溝通失敗多半是誰的錯?

□父母    □自己    □都有錯    □不一定/看情形    □都沒錯

13(只問溝通失敗者)您覺得溝通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可複選)

□自認未受尊重        □父母太過威權,自以為是    □兩代價值觀不同

□父母欠缺溝通技巧    □自己態度不好              □父母態度不好

□雙方都在氣頭上      □自己欠缺溝通技巧          □其他            

14、您比較喜歡和父親或是母親溝通?

□父親    □母親    □都喜歡    □都不喜歡

15、當您發現和父母之間有溝通上的困難時,您會怎麼辦?

□找同學朋友討論    □尋求專家的幫助(如老師)    □放棄溝通

□自己找方法        □其他              

16、如果您有心事要傾吐,您通常找誰說?(可複選)

□父母       □朋友同學    □自己解決    □學校老師

□專家學者   □兄弟姐妹    □網友        □親戚

□其他             

17、您希望和父母當朋友嗎?

□希望     □不希望     □看情形

18、您希不希望分擔父母的心事?

□希望     □不希望     □看情形

 

問卷到此結束,非常感謝您的協肋!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