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電子文本、電子出版、線上閱讀
張毓玲、黃婉玉、郭峻宏、謝杏芬
本文轉載自南華出版所網頁http://www.nhu.edu.tw/~publish/researches/course/cultural_study/a.htm
數位化是未來必然發展趨勢,電子書、線上閱讀也是大勢所趨。等待界面成熟後,數位化出版將會逐漸取代傳統編輯、印刷的出版模式。電子出刊會是什麼樣的風貌?編輯、作者、讀者在角色扮演上將會有麼什麼樣的改變?扮隨隨選列印、線上閱讀的發展,讀者的選擇權大大擴充,傳統作家與編輯的角色,已經逐漸為讀者所取代。未來,線上即時互動的結果,編輯會被作者與讀者壓縮到有限的空間中,「出版」一事,也將會有不同風貌,因應數位化時代的來臨,出版學應該要主動出擊,才能在未來一波新的數位化競爭中,為作者與讀者創造雙贏的局面。
~~翟本瑞
第一部分:報告內容全文
壹
、前言
貳、閱讀介面
參、閱讀行為和態度
肆、數位時代的新文類─超文本
伍、線上出版
第二部分:同學心得及相關主題推薦
第一部分:報告內容全文
壹、前言:
新趨勢新名詞──電子文本、電子書、電子出版、線上閱讀
上述新名詞,各專家的解釋眾說紛紜,未有明確及統一定義,也由於此報告偏向出版文化面的探討,所以於此不再贅述,請參閱:
■〈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黃羨文,漢美,1997年6月,頁31-34)
■〈網路電子書讀者之使用動機與行為研究〉
(游仕偉,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論文,2001年6月,頁34-39)
貳、閱讀介面
一、何謂電子書?
其實仔細觀看「電子書」這概念,是相對於紙本書而言的,當然在以前電子書的概念和實體未出現前,書就是書,並不會特別的說「紙本書」。而現在我們所指的「電子書」雖然定義上有些許的不同,但是總體歸結出來卻有兩種概念:一是電子文本型態;一是電子閱讀器,也就是指閱讀載體而言,其實兩種概念常常被混用,果真要分個清楚的界線,似乎也還未達成一個共識。
黃羨文1將電子書分類成四種:
(一)依其本身提供的設備及使用的資訊類別者;
(二)依其所提供的功能者;
(三)依其出版時所使用的載體不同者;
(四)依其內容來區分者等方式。
周正賢2指出「所謂的電子書不一定具有『書』的形式,而是以各種附有屏幕的設備(device),結合特定的軟建讀取數字化的文字內容,來取代過去的紙張閱讀。它可能是個人計算機、家中的電視,或者是專門為電子書開發的特殊產品,甚至是行動電話。」
而本報告要談的電子書偏向指所使用的載體而言,也就是閱讀的介面,如記錄在磁片上的磁片型電子書、記錄在唯讀光碟(CD-ROM)上的光碟型電子書、可以隨身攜帶的掌上型電子書,或是直接在電腦系統上發展的電腦系統電子書等。所以在這裡歸結出所謂電子書的內涵,至少需包含以下條件:
■包含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媒體形式
■數位形式、電子載體
■大量儲存空間
二、閱讀介面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本報告的電子書的概念若要成立,勢必是將紙張視為紀錄文字的載體,那麼從古到今的所謂的閱讀介面如下:
(一)天然的物質:龜甲、獸骨、竹木片、縑帛、石料、皮革、樹皮、結繩記事……
(二)紙──麻紙、蔡侯紙、今日所使用的各式紙張
(三)個人電腦:bbs介面、www
(四)電子書閱讀設備(Reader Device)
Robert3指出「基於殷尼斯的觀念,麥克魯漢依據人類可接觸到的媒體所產生的感覺模式,將人類歷史分為三個時期。第一階段是口述傳統的時期,是從人類獲得口語能力開始,到5000年前讀寫能力的出現為止。第二階段是讀寫能力的時期,包含了書寫的發明,到電的發現,以及以電報形式使用電力為主。這個書寫階段可再進一步劃分為三個時期。首先是書面象徵符號的出現,其次是語音字母系統的發明,最後是印刷機的發明。第三個傳播階段是電子資訊流通的時代,是從1844年電報問世至今。」
從口說傳統時代轉變至書寫時代時,各種書寫的媒材佔了很大的重要性,無論是美索不達米亞的黏土板、埃及和希臘羅馬的草紙卷、希臘羅馬時期晚期和中世紀初期所使用的羊皮紙抄本,或是由中國傳至西方世界的紙張,當我們用來書寫的媒材逐漸變輕,也就變得越來越容易攜帶,而印刷方式也允許書本多樣複製,使書本的成本降低,同時增加其普及的功能。而進化到今日電子時代,閱讀的載體反而變得笨重了,而且閱讀上還有很多的阻礙需要解決,當然科技還在發展,說不定未來可以變成像紙一樣輕巧,可是容納的資料變多了,這不是空想,現在的科技一日千里,相信指日可待。
三、電子書的閱讀介面
電子書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的科幻小說中;而第一本電子書變為現實並出現在市場上,是在90年代後期,是美國線上出版社(Online Originals)用3Com公司出品的掌上型電腦出版的Palmpilot。
現在市面上較普遍的電子書閱讀介面,有以下三種:
(一)pc介面
(二)PDA:
Palm是世界上最流行的PDA,因而還出現一個新名詞叫Palm經濟(Palm Economy),但後來由於微軟加入市場競爭,PocketPC成為Palm最大的對手。Palm的產品如Palm公司2000年2月22日發布的新產品Palm IIIc、Handspring 推出的VisorPrism;CassiopeiaE-115是Casio與微軟PocketPC(Windows CE3.0)同時推出的PocketPC掌上電腦。
(三)電子書閱讀設備(Reader Device):
如美國著名的三款電子書:SoftBook、Goreader、Rocket ebook。
2000年初美國雜誌的調查顯示,目前e-book的閱讀工具中,pc佔了72%,而其他PDA手持閱讀器只佔28%。但該雜誌同時指出,伴隨著PDA手持閱讀器的分辨率提高、價格降低、閱讀屏幕增大,並由於其獨有便攜功能,使其將更能成為e-book讀者的首選工具4。
朱永紅5指出「自從1995年最早的Reader Device──SoftBook和Nuvomedia問世,加之世界三大出版巨頭時代華納、西蒙及蘭燈的快速反應,Reader Device的使用者從1998年的740萬人猛增到1999年的1700萬人,2000年則達到2600萬人。平均每年以100%的速度發展。
其實人在選擇資訊知識載體以及閱讀方式時,對於Reader Device資訊儲存量大、檢索功能強、多媒體呈現形式的功能,不會不感興趣,但是從國際上Reader Device的銷售情形來看,並沒有非常理想,其牽涉的層面很多,一來價格太貴;二是螢幕設計的尺寸和閱讀時都未符合人性化;三是可供閱讀或下載的內容選擇有限;四是網路下載的速度及付費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電子書的市場,Adobe和微軟已形成一場激烈角力競爭,而掌上型電腦龍頭Palm合作的Netlibrary也在一旁磨拳擦掌了。因為他們都明瞭出版商客戶一定會以市場的大小,來決定用哪一種電子書格式發行自己的電子書內容。微軟在2000年11月興致勃勃地宣稱他們新版的“Microsoft e-book Reader”公開的第一天就有10萬人下載,Palm馬上表示他們有700萬個客戶,Adobe’s Acrobat4.05也號稱有1億6000萬個用戶。
以下將Adobe和微軟的電子書做個比較:
|
Adobe |
微軟 |
文件形式 |
|
XML |
閱讀設備 |
Acrobat Reader4.05 |
Pocket PC、Reader for Windows |
字型顯示技術 |
Adober Cooltype |
ClearType |
四、和紙本書比較之優缺點評析
(一)優點:
■多媒體形式:包含文字、圖片、影像、動畫、聲音等方式呈現。
■巨大容量:一部個人電腦或PDA,所能儲存的資料,遠超過傳統媒介的負載量,至少可保留傳統資料300冊以上的資料,更不用說透過網路連線所能搜尋的資料。
■快速檢索和連結:因為超連結(Hyperlink)的功能
■環保:因為紙張需要紙漿,站在環保的角度對大自然樹木的生存有很大的威脅,不過此說法也有可議之處,因為人們的閱讀習慣還尚未更改,很多人都會在電腦下載檔案之後再列印出來閱讀,其實並沒有節省多少印紙張,所以說較環保可以節省紙張的說法還有待商榷。
■攜帶方便:對於此點我們並未完全同意,因為相較於紙本書,電子書還算略重的,況且就方便性而言,因為是電子型態,所以還是會存著小心翼翼的心態,而無法像紙本書隨意丟置桌上或床上。
■免除傳統出版的成本,且避免了遭退架的命運之後,傳統書籍在倉儲和陳設的費用。賓至剛6指出「…(省卻)以上(傳統)的流程,如果放在電腦檔案的傳遞上,假設一種交易情形是:作者寫好一本書,你可以用印刷品10%的費用,直接從作者的手中取得,作者的獲利一點也沒有少,消費者得到的知識內容也沒有少,但是交易價格卻整整少了90%,交易時間也提升到『即時』,而且不管脈多少書,都沒有庫存壓力!」
(二)缺點
■價錢高居不下:相對於紙本書,無須再購買閱讀的介面,而且現在的電子書閱讀器都還算新科技的發明,價錢都不便宜。
■技術問題:閱讀介面不人性化、電子文件格式(如Adobe和微軟無法相容)
■內容改進的空間仍大:所謂多媒體形式的呈現,現在也多停留在宣揚口號的階段,當前的內容仍停留在傳統書籍的電子化,也未善用其超連結特性。
■消費習慣和心理:大眾仍習慣於閱讀紙本書,而且多數人對新科技的普及仍存有抗拒的心態,一方面習慣不易更改,另一方面則是對不熟悉事務的恐懼感。
■閱讀習慣:長期盯著螢幕閱讀會對眼睛造成負擔,傳統的閱讀習慣和經驗,在線上閱讀並不適用。
■新的價值觀未建立:通常讀者有一種炫耀性心理,尤其是購買一大套大英百科全書擺放在架上的心態,即使是從不閱讀,至少能讓訪客有種敬佩的心態。換成一張光碟便失去其代表的意義了。
■加密技術及版權問題:檔案數位化之後複製或下載變得很方便,得考慮加密的問題,但保護機制太過似乎又會阻礙一般人購買的慾望,而且從智慧財產權的角度考量,如何在保障作者的原則下又不阻礙知識的散播,是一項兩難的課題。
五、深度思考
■從書寫傳統過渡到網路時代,文字所面臨的真的只有訊息載體的改變?
它對整個社會文化存在哪些潛在性的衝擊?
■如何看待數位形式的出版品?站在智慧財產權的角度,它應該如何被保護
?站在知識傳播和共享的角度,它應該被無限制的下載或複製嗎?
參 閱讀行為和態度
一、新的閱讀習慣
根據美國Pew新聞媒體調查研究中心的調查,美國新聞報道的主要受眾,特別是年輕、受教育程度高和尋求金融信息的新聞受眾,轉向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的人數正越來越多。調查發現,三分之一的受訪者目前至少每周上網閱讀一次新聞,而兩年前這一比例為五分之一。15%的受訪者每天都上網閱讀新聞,這一比例是兩年前的三倍。(CCIDNet 2000年06月13日)
電子報或是電子閱讀媒介的興起,多少改變了某些人閱讀的習慣,無須等待早晨報紙的送達,或是準時收視電視的整點新聞,隨時上網,無論是中時電子報或是聯合新聞網都能提供最新的消息。《明日報》宣停刊之後,作家孫偉芒以及《一週網事》的編輯蔡明哲在明日報停刊後表示,過去一年多網路已經取代他閱讀紙及看電視的機會,成為他資訊首要來源,而他的閱讀習慣早已被《明日報》給改變了,即使《明日報》不再,閱讀習慣也不會再重回傳統報紙、電視等媒體7。
二、閱讀思維的改變
翟本瑞8指出「閱讀報紙只是諸多閱讀活動中的一項,電子報改變人們的閱報行為模式,同樣的,其他閱讀行為也會因為電子媒介的出現,而產生一些改變……然而,改變的不只是閱讀習慣,閱讀方式的轉變,會造成閱讀心理上的轉變,以及對知識接受模式的改變。麥克魯漢名言:「媒介即訊息」,指出閱讀媒介的改變,會對訊息傳播,以及接收模式造成全面性的改變。」
現階段關於傳統和電子型態的閱讀習慣做探討的文章,多針對兒童。孫建中9指出人的思維模式一般都是從具體到抽象。對兒童來說,正處於形象思維比較發達、抽象思維尚在培育的階段,用鮮活的形式表達知識,是兒童認知過程中必要的手段。一個立體的、全方位的學習環境和過程,即所謂的情境教學,才是一個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和認知能力的教學方法。電子讀物完全能夠替代這個過程。不過他又指出,網路(電子)型態閱讀習慣會造成兩極化的傾向:
一是幼稚化傾向:依賴圖像而疏於文字、依賴口語而疏於文字表達、依賴形象而疏於邏輯等等,早熟的身軀伴隨著晚熟的思維。
二是成人化傾向:由於科技和多媒體效應,畫面與音效使兒童可以逾越識字難關,直接進入成人世界,閱讀某些「兒童不宜」的電子讀物。
概略而言,紙媒或平面媒體其閱讀路徑是線狀的,呈直線路徑;已制定的範圍中,創造性思維被限制,易形成不良的思維習慣。而所謂的電子讀物能提供放射型的樹狀或網狀閱讀路徑,可以直線閱讀、比較閱讀、尋找閱讀等;其放射型閱讀途徑,它運用平台向電腦的其他系統延伸的特點,史的讀者既可縱向探索,又可以橫向比較,還可以交叉、重疊、轉折、反向地研討。其開放式的環境,讓思維容易處於活躍的狀態。
以下製個粗略比較的表格,供作參考:
傳統閱讀習慣 |
網路(電子)型態閱讀習慣 |
1. 直線型閱讀路徑 |
1. 放射型的樹狀或網狀閱讀路徑 |
2. 制定的範圍 |
2. 開放式的環境 |
3. 創造性思維被限制 |
3. 思維容易處於活躍的狀態 |
4. 讀者被動接受現有的文本 |
4. 讀者可主動重新建構文本 |
三、網路閱讀的限制
(一)相關技術:
硬體相關技術發展尚為成熟,使網路閱讀談不上舒服也並不普及;或內容的豐富度和深度都不足,多媒體的互動成為一種待改進的目標
(二)網路閱讀內容:
網路閱讀內容,主要還是紙本文字的形式,還未將多媒體的概念引入,和閱讀書本沒有多大的差別。心理學研究指出,螢幕閱讀最佳的篇幅是不超過兩個螢幕的資料,所以不宜閱讀太過常的文章,而應偏向實務的、工具性的內容。
(三)交易機制、版權(智慧財產權)
交易環境尚未成熟,創作者的著作權益難有保障。
(四)服務型態:
新的閱讀型態,應該配合新的服務型態,產生額外的附加價值,否則難以吸引人們做新的嘗試,或改變傳統的閱讀習慣。
(五)閱讀電腦螢幕的困難:
Morkes & Nielsen10指出網頁與傳統平面媒體之所以有差異,主要的原因之一在於網際網路使用者通常必須要透過電腦螢幕才能看見網頁的內容。由於一般電腦螢幕解析度、亮度及對比的問題,一般人閱讀電腦螢幕上文字的速度,平均約只有閱讀報章雜誌等平面媒體的速度的四分之一。
(六)網頁(螢幕)的長寬限制11:
一是寬度,因為要考慮螢幕的規格及常用的列印紙張的大小。前者需注意螢幕可容納的空間問題,否則使用者必須被迫上下、左右地捲動螢幕,很容易造成瀏覽的不便。後者因為使用者常為了方便閱讀或留存記錄,而將特定的網頁內容列印下來,所以必須考慮可能的列印效果。
二是長度。一邊轉動視窗捲軸,一邊閱讀網頁的內容,不但很容易令使用者厭煩,網頁本身更會因為向下轉動,而無法繼續顯示頁首的標題、重要圖片或導覽設計。
四、深度思考:
(一)前進或後退?
柏拉圖的《對話錄》中寫著這樣一段神話寓言:當創造文字的赫米斯帶著他的發明,興高采烈地覲見太陽神阿波羅時,阿波羅不喜反憂說地說:「這不是注意而是損失,以後的人們將只能依賴文字,而不再相信自己的記憶了!」當人們習慣了多媒體環境下的聲光影音呈現後,是否也喪失了對純文字的本能及感動?
■從文字的閱讀模式轉變為多媒體綜合感官的認知,固然可以讓我們重新開發全方位的認知能力,然而聲光效果太過的結果,有沒有可能造成認知不足或扭曲的結果?當電子書提供的功能性閱讀,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形成過程,是否也改變了人們固有的邏輯思考?
■如果你有小孩,你希望他在接觸書本之前先接觸電腦或其他電子設備嗎?
(二)閱讀的革命:讀者為王
電子書帶來一場閱讀的革命,它不只是平面資料的電子化,不但能整合文字、聲音和影像,透過超連結,書中的文本已經成為超文本(hypertext)了,任何一頁書都可以成為一座圖書館,在閱讀「理想的」電子書時,每個讀者都有重組編碼的權利,藉著閱讀的活動,同時亦參與書與文字本的編輯與意義建構過程,成為一個「知識管理者」,將原先在書寫傳統中應該屬於讀者權利諸項,將逐漸歸還給閱讀人(電子書與新的閱讀習慣/翟本瑞)
■如果巴特的「作者已死」觀點落實於網路世界,那麼所謂「原創」的概念如何定義?相對於紙本的世界,還有沒有所謂的「初版」的詞彙存在?
■若讀者和作者的界線已模糊,我們如何看待網路及出版業裡「守門人」這個角色?
(三)新出版經濟模式
隨選閱讀(on demand reading)。閱讀的未來?──先到購書網站,可以選定主題,讀者再選取想閱讀的頁數及內容的深淺渡,就可以挑選真正適合的文章,所謂未來個人閱讀的美景。(電子書給閱讀一個新定義/周正賢)
■這樣的未來會實現嗎?目前會面臨哪些困境?
(四)網路文化
不同的文化差異,不同網民閱讀模式自然也就有所不同,能從網頁閱讀到的內容和資訊當然差別就很大。甚至,不同的網民所採取的根本就是不同的閱讀方式。而不同的閱讀方式,就決定了網民建構自己的虛擬文化所依循的條件,所處情境不同、條件有異,於是,網民就被分割在不同的數位分隔區塊中,形成了不同的數位次文化。讀者的背景與閱讀方式決定了文本的特性,同樣的,網際網路使用者的心態與價值觀亦決定了網際網路的特性與風格。網際網路改變了人們對文化的建構與消費,其中,網路的使用習慣與擴張步調又是以美國白人、中產階級、男性的消費模式來建立的。(網路閱讀與行為模式改變的社會學考察/翟本瑞)
■你曾想過你置身於怎樣的網路文化中、使用著怎樣的網路語言嗎?
肆、數位時代的新文類-超文本
一、超文本的由來
早在1945年,Vannevar Bush因有感於知識的爆發恐怕非人腦記憶所及,遂發展出一套延伸記憶的方法-Memex(Memory Extension)[1]。雖然當時並沒有使用「超文本」一詞,但在Memex系統中,它是可以讓讀者循著個人喜好來閱讀,也就是目前超文本的觀念。直至1965年泰德‧尼爾森(Ted Nelson)[2]受 Bush 研究的啟發,創造了「超文本」(hypertext)這個名詞。將其解釋為「在一空間中存在著許多包含各種資訊的眾節點(nodes),透過節點之間各種不同類型的鏈結(links)將之串連成為一個網路,超文本系統就是管理及呈現此一資訊網路的系統。」[3]
不過超文本是一直到1980年代才廣為研究,主要是個人電腦已開始盛行。按尼爾森對新名詞的說法,Balasubraman學者在1994年也提出對超文本的看法,「一種新型態的複雜資訊管理系統,利用電腦將各類型的資訊分解成有意義的資訊區塊,儲存在不同的節點中,使用者可以依個人需要及目的,藉由節點間的鏈結在整個資料庫中瀏覽及檢索。這個系統允許人們從各種不同的媒體如文字、圖片、聲音、視訊、動畫和程式,相互參照、鏈結及共享資訊。」[4]
因此,我們可以推論出,節點是資料,鏈結是彼此相互參照的功能;超文本資料庫可視為節點與鏈結所形成的網路系統。故,將關鍵名詞列為下圖:
![]() |
因此,根據超文本一詞之由來,具備節點與鍵結兩項基本的組成與功用,與傳統文本迥異。其主要原因來自科技的介入,以下將針對傳統書寫文本與目前新興超文本做比較分析。
二、傳統文本與超文本之比較
郝明義曾說網路出現,起初的本意,仍然是為了方便文字的交換與傳播,然而,卻註定要踏上一個顛覆文字的路程,即是顛覆以文字來認知世界的過程[5]。為什麼得踏上顛覆文字來認知世界呢?因為在電腦科技輔助之下,人類閱讀的內容不純粹是文字或圖畫,有聲音、動畫、觸感等等,超越的是我們長期以來對文字閱讀的經驗,而這些將可在「超文本」的內容體驗。
若要比較傳統文本與超文本,可從文本內容、表現形式及閱讀習慣來分析。傳統文本是以書寫及印刷為媒介,其文本內容是固定的,因此讀者的閱讀是單向、被動接受文本中作者欲詮釋的主題,因此文本被視為一個獨特的、完整的與自主的文本體系,讀者必須運用他與作者共同擁有的語言知識來理解作者的意思[6]。
然而,在超文本中除了多媒體之應用外,包括了互動式的敘事結構,提供讀者實際參與並介入書寫的可能。簡言之,脫離了作者的單向詮釋權,容許讀者介入並且隨意詮解,使得讀者也和書寫者一樣,享有生產文本意義的權力。形成一種開放性的流動空間,展現它的多變性,作者也可與讀者互動,獲得即時回饋,繼續其超文本創作[7]。
閱讀的習慣也將由線性轉為非線性閱讀,讀者在讀與寫的思考模式將會有所影響,另外,從被動接受改為主動重新建構文本,拉近了讀者與作者間的距離,並增添兩者在文本上的互動性。因此,須文蔚將這樣的轉變特色,如個人化、去中心、新文類、以及讀者詮釋權力的增強,描述為皆具有強烈的「後現代狀況」特質[8]。
以下表格是藉著文獻資料將傳統文本與超文本相對的特徵整理之結果:
傳 統 文 本 |
超 文 本 |
1. 線性(按頁數閱讀) |
非線性(具有超鏈節) |
2. 單一性(圖、文) |
多面性(圖、文、聲音、動畫) |
3. 固定的路徑,不易迷失 |
不固定的路徑,易於迷失 |
4. 不變動的書寫文本(非開放) |
多變動的的書寫文本(開放) |
5. 讀者被動接受文本 |
讀者可主動重新建構文本 |
6. 互動性不高 |
互動性高 |
7. 有限制性 |
提供創造性 |
不過,顯而易見的是作者與讀者間的界限將會模糊。再者,作者、讀者與文本三者間的關係又會如何發展?
三、三角關係:作者-文本-讀者
若依目前超文本的特性,我們發現到作者、文本、讀者三者之間的關係正產生不同以往的變化與結果,使用者可根據自已所需來鏈結相關內容,進而發展出個人的閱讀路徑,而且可以利用不同的路徑探索取得同樣的資料。它,顛覆傳統文字印刷直線行進的方式,允許讀者任意選擇節點以自組閱讀過程。因此,Landow認為超文本是以讀者為取向的文本,傳統文本的閱讀理解是從頭到尾,而超文本是可以讓讀者採用不同的閱讀方式獲取所需的資訊。[9]那麼,作者呢?他將不再具有文本的獨裁性,他的作品將受到挑戰與重新建構的危機,文本也不再是唯一表現的形式。
陳徵蔚在《聯合報e世代文學報》發表文章中指出讀者與超文本之間的關係[10]:
在超文本中充滿了無數的超連結
(hyperlink),這些連結隨時將原本單一線性且穩定不變的閱讀線切割、打斷,只要點選超連結,隨時可以離開原本的閱讀主線,進入另一段敘述之中,而且不一定要回到原文裡,讀者可以從任何一個地方開始閱讀,在任何一個地方結束,超連結將敘述切斷,卻也同時將這些文字碎片重組成全新的意義,只要讀者進行選取,就可以像電影剪接一樣,自行製造新的敘述。
當文本還有再創造再重新書寫的可能時,文本不再是作者一人的作品,而是參雜讀者的構思,於是三者之間的關係漸趨複雜,即是作者、讀者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了。因此,陳思齊同學於論文(《超文本環境下敘事文本類型與超文本結構對閱讀之影響》)中建議,若三者之間的角色能達成一平衡狀態,如此意義的建構及創造才能完全,也可能解決在超文本空間中遊歷迷失的問題。[11]
以下表格根據陳思齊同學的論文,將作者-文本-讀者三者間過去與現在的關係所作的粗略整理:
|
作 者 與 文 本 |
讀 者 與 文 本 |
過去(1980年代前) |
n 具有權力,強調具有真實地反應真實的權力。 n 文本是作者深刻情感的表達。 |
n 讀者被動地接受文本,從中領略作者欲表達或論述的想法與觀點。 |
現在(超文本) |
n 否定文本的固定性,並且質疑作者在文本上的權力。 n 作者仍是「創造」的關鍵,在超文本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能夠引發讀者的創造力。 |
n 具有建構事件的能力。 n 不再被動接受文本的意義,挑戰作者所掌控的文本空間。 n 也具有重寫事實的能力。 n 建構及創造出個人化的敘事文本。 |
因此,讀者在作者創作的引導之下,文本將更貼近讀者本身,讀者也有了重新建構事實與故事的發展機會。然而,這樣的文本真的就是「理想文本」嗎?
四、超文本是否為理想文本?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曾提出「理想文本」(the ideal text)概念,事實上與現今超文本小說的形式是相當類似,理想文本「具有永遠沒有結尾之文本特徵(perpetually unfinished textualiy)」,或者可描述為如同一本沒有清楚界限的書(Frontiers of a book are never clear-cut)[12]。對於巴特而言,「理想文本」是一種相較於傳統文本更有利於讀者拆解並且方便重新排列連結的高可塑性「文字模組」,它就如同樂高積木所堆出的作品一般,隨時可以拼湊成形,又隨時都可以分解為最基本的形狀素材,供玩家創造無限可能。
同時,李順興教授(網路文學研究者之一)也以羅蘭巴特的「讀者文本」(readerly text)和「書寫者文本」(writerly text)概念來呼應超文本的特徵。他說,「讀者文本」指的是供讀者單向消費的文本,不具(意義)生產力,讀者僅能接受或拒絕;「書寫者文本」則允許讀者成為一(意義)生產者,享有同於書寫者創造意義的樂趣[13]。因此,超文本符合了後者的「理想」文本情境,因為一旦透過讀者自由選擇閱讀路徑,文本的意義即產生且是掌握在讀者手中。所以,李教授擴大了羅蘭巴特的原意,讀者不只是意義的生產者,而且是直接參與文本生產。就理論上而言,「書寫者文本」無疑是更理想的文本。
然而,超文本是否就是理想文本?這其中仍有許多尚未成熟的環境待解決與釐清。根據前段所述,超文本和羅蘭巴特的理想文本在實踐與理論上相呼應,不過,巴特所談到的文本閱讀主要是靠讀者的自由詮釋,基本上「文本」本身並不會因為詮釋方式不同而有隻字片語改變。但超文本則不同,讀者可以任意重組、改造,文本形式被完全顛覆破壞,敘述順序徹底被打亂,因此超文本提供的不再只是詮釋自由,而是文本重塑的自由。[14]
當閱讀路徑成為多向時,李順興教授質疑這樣的理想文本究竟成就了什麼形式的理想閱讀感受?讀者在其中的閱讀路徑選擇雖然眾多,基本上仍是先天設定,自由選擇變成一廂情願的幻想。[15]
伍、線上出版
電腦未普及、網路未發達的時代,人們處理資料或資訊的記載皆經由傳統紙本書印刷出版,最終是呈現在讀者面前。然而,網際網路的快速起飛,資料或資訊改以電腦或終端設備傳輸至線上每位讀者眼中,對出版業而言,它省去了運送、庫存與紙張印刷等費用。
一、何謂線上出版(online publishing)
基於網路快速傳輸訊息的特性,促成虛擬空間線上出版的發展,即是,數位時代下的「線上出版」是因應網際網路發展出來的新興出版方式,例如以電子郵件發送的線上即時資訊報導、電子報、電子雜誌、電子書等等。
目前尚未有「線上出版」的定義,除了線上出版這四個字的說法,還有數位出版、電子出版、E出版、網路出版等名稱,眾說紛紜難以界定。淡江大學邱炯友教授從電子出版的發展史作進一步分析,依其製作處理過程與載體的不同,歸結為四種類型[16],其中的線上出版(或稱為網路出版和虛擬出版)為電子出版種類之一。
新絲路網路書店執行長朱偉忠則將「線上出版」分成三大事業體系,第一個是1999年開始發展的「網路書店」,透過網路來販賣實體書,第二是2000年積極發展的「POD服務」
(Print
On Demand),第三個則是「e-book電子書」[17]。所以,對朱偉忠先生而言,線上出版的範圍包了網路書店、POD服務及電子書。朱先生認為個人線上出版將來一定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不論是e-Book或是傳統的出版品,只要是變動性大的出版品,都有可能成為線上出版的一環[18]。
天下雜誌媒體總監張寶芳認為網路的特性是數位化,電子書的概念和目前實體書固定一本的概念有所不同,是有如水一樣的動態,比方說你可以在網路上挑十本書,各只選擇你要看的部分內容,組合成一本你想要的書,是十分個人化的服務[19]。所以,線上出版業者不能只是把原來實體的內容搬上網路,應是發展隨選閱讀(on-demand reading)的機制,不僅是讓讀者以更合理的價格取得所需,也能成就出版物型態的多元化,進而發展出版業新的經濟模式。
於此,大致歸結以上說法,目前出版界所談的線上出版應是著重在出版功能與通路的多元化,可在虛擬空間找到另一新興出版活動,如同十五世紀活版印刷術的發明帶動了出版大量的生產與知識普及。
那麼,線上出版具有哪些特性?又,它與實體出版有何區別?
二、線上出版的特性與意義
利用電腦傳輸線上出版品,不但節省印刷材料與時間,提高出版速度,而且讀者隨時可在網路訂購,若是定期發行刊物如電子報,讀者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閱讀。或者,作者將文字內容數位化,讀者再透過網路下載閱讀並付費,美國的史蒂芬.金即是利用自己的網站提供電子書下載,同時,網站也是他與讀者互動的管道。當史蒂芬.金有任何想與讀者們說的話,都可以藉由網站發表,而讀者的問題也會在網站中回覆,對於作者、讀者而言相當方便。
再者,讀者可以藉由網路與出版社直接互動,選擇其想閱讀的內容,進行閱讀、檢索、摘錄、存儲等等,而出版社則可依篇幅大小、作者名氣、該篇受歡迎程度等等,向讀者收取不同的價格。與實體出版不同的是,線上出版業者將會從網路上發掘作者,而作者生產內容的流程主要是透過網路完成,創作內容則有可能出版紙本書與電子書,例如,痞子蔡本人與《第一次親密接觸》。
在法國Forum系列出版公司的創辦人尼可拉斯.菲利浦(Nicolas
Philippe)開站的網路出版社Manuscrit.com,首先以線上出版方式,販賣當代作家的新作品,之後再尋求傳統出版方式編輯出書。到目前已出版將近四百篇作品,有二十種左右的分類,以一般書價的三分之一線上銷售[20]。目前在台灣的中國時報和聯合報系,透過電子文件的製作,將可以利用線上傳輸來賣所謂的電子書,不僅可以省去許多物流的困擾,也可以減少中間商的抽成,使得售價降低,如此將可達到出版商和讀者雙贏。
在此,將線上出版特色(與實體出版相較之下)歸納如下:
1. 節省印刷材料與時間
2. 減少物流困擾,提高出版速度
3. 交易型態改變,通路多元化
4. 出版品較豐富
5. 讀者線上訂購、閱讀(隨選閱讀)
6. 讀者與出版社可直接互動
7. 新興網路作家崛起
8. 創作內容可有兩種方式出版
因此,當消費者可依照自己的需求來選擇出版品呈現的方式時,為目前線上出版業帶來重要意義,例如消費者從線上出版業訂購一本書,他所拿到的,不一定是一本厚厚的書,它可以是分成數期傳遞的電子郵件或電子報,可以是光碟、特定規格的電子書,或者根本什麼都沒有拿到,而是必須依靠線上出版業者所給予的帳號與密碼登錄網站,以閱讀他購買的書籍。另外,遠流出版公司總經理李傳理也提出,線上出版必須提供讀者四種需求:隨選閱讀(read on demand)、隨選下載(download on demand)、隨選印製(print on demand)、個人化閱讀服務(reading service on demand)[21]。
從上述可知,網際網路帶來另一波出版的機制,線上出版整個出版發行過程及手段都可在網上完成。簡言之,線上出版品的內容形式是電子書(具超文本特性),讀者或消費者以隨選閱讀之習慣來購買出版品,其交易則透過網路書店完成。
三、線上出版遠景看好乎?
線上出版在一、兩年前持續直線發展,當時在美國有史蒂芬.金成功的案例,因而促成未來線上出版可能大好的時機。國內出版業者在這一波網路潮下,在去年的4月新絲路網路書店、拓墣科技、優碩資訊、一宇數位科技、華文網線上文化事業集團、凱立國際、創智文化共同發起全球華文線上出版聯盟,結合了內容、軟體、硬體、e化、通路、策略以及創投與周邊產業而成,希望一網打盡提出電子書的完整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這是出版業界努力求生存的方向,似乎對電子書的前程相當看好。
然而,並非人人都是史蒂芬.金。我們必須體認到虛擬世界雖然充滿各種可能性,但所有的行為還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它所帶來的便利與快捷的確提供人們更多選擇,但在這之中卻有些問題正逐漸形成中,更是傳統出版專業人員的挑戰。因此,邱炯友認為對傳統出版者來說,電子出版的模式必須是更能延續傳統出版的價值及生命,否則出版產業的轉移,將令傳統出版商退出未來的出版市場,而導致資訊行業的形成與內容丕變[22]。
第二部分:同學心得、相關網站或推薦
傳管所 陳怡樺
89312005
電子書成為網路電子時代出版的新趨向。點子書概念的出現類似於將書籍從生產、包裝到銷售過程,搬移至電腦與網際網路中完成。在這過程中省去了過往龐雜的處理手續,也增添了書籍個人化的多元型態。讀者可以參與書籍編排的過程,體驗完成書籍參與感,並得到一份完全屬於自己,且獨一無二的書籍資料作品。
此外,電子書還揭示了一個書籍文化的新契機,人不再只能在紙面印刷中閱讀知識,原有的與書對話更擴張為與電子文本對話;過往的手翻紙頁的書卷聲成為滑鼠click科技聲。電子書的出現增添了閱讀型態的多元性,並不全然會取代傳統書籍的空間。
然而電子文本及電子出版呈現了一種新型態的電子閱讀文化,在電子化的場域中重新訓練讀者長篇的連貫性文本閱讀,帶起一種別於傳統的段落式的閱讀習慣。閱讀方式的改變,產生不同的閱讀氛圍,人與場域互動蘊含了特殊的文化意含。因此新的電子文本帶起的不僅止於科技的閱讀型態,更是引發新文化與新思維的激素。###
陳玉珈
【推薦網站】
傾向文學人文雜誌
雜誌網路版,有各期目錄及部分文章線上閱讀,包括有與奚尼、桑塔格等。
http://home.kimo.com.tw/qingxiang1989/
朱珊玉
電子書、電子文本、線上閱讀它應該是網際網路盛行下的產物,而其不過是顛覆消費者長久以來的閱讀習慣。長期以來,我們的閱讀習慣與模式,總是固定在紙本閱讀,有著固定的文本,但電子文本的出現卻改寫了這個歷史,它夾著可在線上創作的優勢來挑戰傳統市場的消費者,它滿足了人們創作、編輯成冊的慾望,使得每位消費者均擁有當作者的權利。除此之外,它更為出版市場帶來極大的威脅,它有著儲存便利、不佔空間之利,更可以隨機讀取,甚至於可依興趣、心情來作組合編輯…等均是其優勢。惟電子書、電子文本、線上閱讀發展至今時間相當短暫,大部分的消費者仍無法接受這樣的閱讀模式,就像之前老師把電子檔傳給大家,相信很少人士直接在電腦上閱讀的,除了不習慣外,更有系統不支援的困擾,使得大部分人都把它印出來再說,很顯然地,我們的閱讀習慣依舊停留在紙本閱讀,但不可否認的是電子文本是一個新趨勢。
劉建毅90332018
隨著線上閱讀的普及,「電子書」現象說明了作家和出版商巧妙利用了網路的工具性格,企圖改變著作發表和書本印刷這兩條傳統的知識傳播途徑。「電子書」是以電子形式存放內容,讀者透過電腦或PDA等閱讀器來閱覽,由於電子書可以支援影像及聲音,使書本更加生動,是人類閱讀歷史上非常有潛力的一項閱讀方式。而這股數位閱讀風,也使得不同格式需以不同的閱讀器來瀏覽,有Adobe
Acrobat Reader、微軟電子書Reader、Neovue
Reader等,也引起業者開發出線上下載、隨選出版、隨選列印、會員交換電子書等服務,以吸引讀者並培養新的網路閱讀習慣。在美國,這種新的閱讀經驗已逐漸被讀者接受。根據
Anderson Consulting(現已改名為
Accenture)公司在
2000年發表的報告,電子書的前景相當樂觀。報告中預測,到2005年美國電子書的閱讀人口可達
2800萬人,市場規模約是全美圖書市場的十分之一。
「出版」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是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而變化著,而當載體、型態以及製作方式的改變,就會順勢改變整個出版工作的內容。很多人同學表示是不習慣長時間的坐在電腦前閱讀網頁資料,但資訊恐慌症的我,即便眼睛酸疼卻也還是乖乖的坐在電腦前面,透過滑鼠不斷連結。為了適應線上閱讀,電子書的發展已經開始趨於人性化,目的就是在於吸引非網路世代族類。從虛幻到回歸傳統,電子書原本是存在於虛幻的數位空間裡,然而,它卻極力地模擬人類的感受空間。邱炯友於「電子出版與未來」一文中提及的,「出版」是一種文化與資訊之「傳播」過程和成果;「資訊」需要借重「傳播」始有其意義;而網路上呈現出的資訊資源與網路化電子出版品已難以區別。出版、傳播與資訊三者之關係將密切整合,其意義將愈趨一致。
如同上禮拜課堂心得所提及的,網路的興起革命了生活,顛覆了思維,乃至修改了人類的心靈模式。如果說人類心靈的滿足,來自於書本的閱讀,那麼由網路世代的閱讀行為,又將引起閱讀版圖什麼樣的變化呢?五年級同學會不習慣網路閱讀,卻依附舊有思維,趕赴數位補習班;相較於六年級生悠遊網路世界,網路革命的不僅是思維,而是一種生活形態。
參考資料:邱炯友,電子出版的未來,佛教圖書館館訊第23期,2000年。
邱振中 90332014
1946年美國發明了電腦(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為數位時代濫觴,至七○年代則因軍事需求出現了網路(network),資源開始透過電腦分享;迄今,網路技術發達,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個人電腦。因此,文字的傳播形式開始有了變化,數位化而成的電子文本與電子書,在網路或光碟中更多了互動文本與多媒體的功能,以不同的載體表現,震撼了世上的出版業與愛書人。
這項衝擊,我直接連想到傳播史上的二大發明對舊媒體產生的恐慌:廣播與電視。廣播的發明,對電報與報紙造成威脅,有人預言這二項媒體勢必會消退;而電視的出現,廣播業與報社也曾叫苦連天,但事實証明這些媒體至今仍然存在,電報的祕密性、報紙的保存性、廣播的便利性以及電視的及時性,各司其所長。
然而以銷售紙本書為主的出版業是否依然能像前二次傳播衝擊一樣,成為屹立不搖的媒體呢?這個問題得回歸到網路身上。自從網路出現後,又是另一波傳播史上的巨變。這個巨變又引發了所有媒體的恐慌,因為網路發展至今,已可取代任何媒體的功能性。文本在網路上有明確的及時性更新、有資料庫的加密與保存功能,更有無遠弗屆的便利性;如此強大的功能,其滲入大眾使用的時間比電視出現的滲入期還短,這也難怪各媒體會產生恐慌。
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的生活標準是網路生活模式,因此,各媒體也逐漸察覺事實,紛紛往網路方面做線上及時與資料庫面向發展。回到出版業而言,似乎也無法逃離網路的衝擊,國內的學者專家也認為,在網路發展下,最大的產業衝擊會在出版業發生。而出版的形態也逐漸面臨轉形中;淡江大學資圖系主任邱炯友教授提到:「電腦與出版領域的結合在於徹底改革傳統的機械式印刷與出版過程……《出版》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是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而變化著,而當載體、型態以及製作方式的改變,就會順勢改變整個出版工作的內容。」
資訊時代來臨相對帶來的是一種新形態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也會和科技相繼發展。紙張的使用因為文本與書籍電子數位化後得以節省,在環境保護上值得記上一筆,相對的新形態的載體呈現了另一種新的閱讀使用習慣,人是一種習慣的動物,而電子文本、電子書籍以及線上閱讀,會成為新的思維與習慣,紙張不會因為數位化衝擊而消失,誠如麥克魯漢所言,被淘汰的舊媒體,並不會隨著新媒體的出現而消失無蹤,反而醞釀出一種懷舊的距離美感,最終以藝術品的形式而保留下來。此時,紙張即成了「過時的技術」,成為一種藝術品。
所長在理論課時一再強調,面臨資訊爆炸與數位化科技,出版業在未來很可能是以一種文本交換中之機制的形態存在。之於此,我的感想是,不論出版是否會用到”版”(因現有無版印刷之技術)或者能否達成”出”的目的(因網路電子文本互動以及作者界線模糊),出版或者文本交換中心還是一種以文本服務為中心的產業,因此,在學術的建立或實務的發展中,新的文本發展思維才是學界與業界研究的方向。
參考資料:
1.
Joseph Straubhaar , Robert LaRose 著,涂瑞華譯,《傳播媒介與資訊社會》,台北市,亞太,1996。
2.邱炯友著,〈電子出版的未來〉,《佛教圖書館館訊》,第23期,2000年9月。
吳麗娟 90332006
對數位技術美學潛力有所體悟的人而言,在數位環境中不求形式變化的創作行為,等於是糟蹋數位工具。
----李順興,超文本閱讀空間之評析--兼論非線性敘事議題
對於「超文本」會造成「文學死亡」,而電子出版會導致「傳統出版式微」的種種威喝恫嚇說法,我一向是持樂觀態度漠視之的。總以為如我一般老古板的守舊派人士----紙本書的擁戴者,必不在少數;總認為,電子出版、超文本再怎麼風靡盛行,還不是會有「紙本」的印刷出現在書市架上?而且,電子文本講究種種花俏的技術運用,根本上就與我的閱讀體質不合,除了有搜尋的目的,否則,很本能地,我就會自動過濾閃躲掉它們的侵襲,就更罔論要去適應電子文本非線性閱讀的開展(放)模式,所帶給我的資訊轟炸式的壓迫感與焦慮感了。
不過,李順興在〈超文本閱讀空間之評析----兼論非線性敘事議題〉一文中的論述,倒是第一次讓我感受到「電子文本」這個文本的可親性。他除了以文學本身具有的「質的累積」的特性,來打倒電子互動媒體(電腦)導致文學死亡的說法外,更視「電子文本」所特有的形式上的種種創新變化,為文學的「質」的累加----是以其「非線性」的「結構形式」更豐富了文學以「形式」對內容的想像空間提供了具象的操作體驗!而最能說服我「接受」超文本所有花俏設計的呈現、點綴或特殊效果的,莫過於文前摘要引言。
李順興更進一步指稱,超文本這種也可視為是文學「質的累積」之一的形式創新,在創作者或讀者對連結的操作、點選的反應都趨於制式化的時候,創新性會趨於停止,而超文本的形式也會趨於標準化,如此,超文本作品的藝術焦點也有可能會回歸到傳統的文學觀點----以文字的想像空間為經營首要。也當然,還是會有有創造力的創作者,可以把工具性的的媒介,變化出不凡的藝術效果。
很難說,這篇嚴肅探討「超文本」的文章,對我之所以會是可親的,原因還是在於它是以「純文字」的紙本展現在我面前的,而且,它探討的,是關於嚴肅的敘事議題:線性的、非線性的、形而上想像的,以及「想像」超連結操作的效果----對文字意境的加分效果。
我其實還是著迷在純文字的想像空間裡。
參考資料:
李順興,超文本閱讀空間之評析----兼論非線性敘事議題
http://audi.nchu.edu.tw/~intergrams/intergrams/031/031-lee.htm
郭宣靆
90332019
閱讀不只是閱讀
書本不只是書本
人類閱讀的歷史由來已久,從安靜沉默的聽眾,到高聲朗誦的吟遊詩人,到文字的閱讀者,到本本的創作者,最後進入了虛擬的超文本幻境。原本清楚的聽∕說、讀 ∕寫活動,作者∕讀者身分區別,已逐漸模糊。在面對日益龐雜紛亂的網路閱讀空間,我們需要採取一番新的界定與不同維度的省思。
「閱讀不只是閱讀」,閱讀是心靈的成長與延伸;「書本不只是書本」,書本是心靈交流互動的媒介。成長與延伸的方向可以不同,交流互動的媒介也可以改變,但是心靈就是心靈,是跨越五千年與一萬年都能感受到的精神能量。
對於「電子文本」、「電子書」、「電子出版」、「線上閱讀」,我們都像瞎子摸象般的迷惘與無知,我們太充忙於下定義、翻文獻、找資料,卻迫不及待地想對世人宣稱:我們發現了大象的樣子。大多數人的迷思在於:認為「電子文本」就是把紙本書的內容數位化;「電子書」就是數位化的文本;「電子出版」就是用數位平台的技術,將文本內容數位化,並導入電子商務的模式來經營出版;「線上閱讀」就是「上網路閱讀」。
這就好比對一個從未見過「文字書寫」的人說,「書本」就是把說的話記錄下來,差別只在於有沒有「文字符號」而已。這種論調現在聽起來,自然覺得可笑;但對照我們目前對「電子文本」、「電子書」、「電子出版」、「線上閱讀」的想法,不也是五十步笑百步嗎?
在法國大革命之前,「自由、平等、博愛」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在網路革命時代來臨之前,「虛擬閱讀」也像是一句空洞的口號;然而曾幾何時,「自由、平等、博愛」已經成了普世的價值;而比書寫文本更貼近真實文本的超文本「虛擬閱讀」,也成了日用而不自知的閱讀模式。
「書寫文本」的模式是:我們將閱讀的經驗或生活的經驗,透過「出版」機制,發表出來,讓其他人了解或分享我們看法,然後產生一種影響力,進而啟發其他人也有創造文本的意願,向鏈子一般,透過書寫文字,不斷地促動新文本的產生結合。「電子文本」的模式是:我們將閱讀的經驗或生活的經驗,直接在「網路」虛擬空間發表,並很快地與他人產生互動,共同創造出新的文本出來,並留下紀錄在這虛擬的空間。而這個紀錄可以被無限制地複製、傳送,甚至重新改寫,再重新複製,一直持續不斷下去。每一個文本,都含有其它文本的DNA,會自行分裂、複製、繁衍,沒有人可以(也不應該)來掌控這樣的虛擬世界,即使是最原始的慾望,都應該得滿足,被絕對地保護。
「後現代」的社會,就是一個「虛擬」的社會。法律在此失去了正當性,中心與邊陲不復存在,霸權論述失去了力量,心靈得到了最後的解放,一個新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大同世界」將在某個將來,獲得實現。
未來的語言與文字,會逐漸地透過編碼而融合,最後能夠為眾人所理解且接受的「符號」,將成為最有影響力的溝通媒介,那肯定是一種「心靈」的符號。在這樣一個美好的世界尚未來到前,只能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黃靖真 90332001
在遠古時代,人類藉著語言、表情、姿態來傳遞訊息及知識。而紙張及印刷術的發明,得以將人類的語言和文字大量複製與傳播,開啟平面傳播媒體的漫長歲月,直至今日,將報紙與書籍仍是一般大眾獲取資訊的主要來源。不過由於此傳播無法承載聲音與動態影像,而在經歷了廣播與電視的挑戰後,如今又面臨了新的競爭者—電子書。
電子書簡單的定義就是「數位化格式的書籍」,它將文字、圖片、影像、聲音等數位化,儲存於磁片、IC磁卡或光碟,我們可利用電腦、掌上型閱讀機閱讀。亦可透過網路通訊網路使具有強大通訊功能。電子書具有查閱快速方便、體積輕薄短小、結合文字聲音、可立即查詢相關聯資料庫、可與閱讀內容交談等特色,它所提供給人們的是一項革命性的閱讀學習利器與方法,將加速人類學習與創新。電子書的發明與應用等宣告閱讀學習新時代來臨,未來它的內容將像累積數百年歷史的印刷書一樣,而其超強的閱讀學習功能則是圖文印刷的書本所無法可及的。
電子書以及電子出版,這些新興媒體,讓消費者又多了不同的選擇,雖說它帶給人們許多方便,但是還是有許多難以突破的關卡,如使用者習慣的建立,有些人原始的情感,像是紙張的觸摸、逛書店或找書的樂趣,都不是可以輕易的被改變的,另外還有收費、付費、智慧財產保護種種配套方案,都在摸索、未成形的階段,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人或一個機構,有能力提供這些問題的答案。所以電子書的出現應該是提供使用者的另一種選擇,而不是取代傳統;這種狀況就有點像是多年前數字錶的出現,因為是新興的科技,同樣的也有人認為會取代指針錶,但時間證明並沒有取代,相反的提供消費者多一種的選擇,電子書的出現對於使用者而言只是多了一種閱讀的方式。
電子文本、電子書、電子出版、線上閱讀,這些真的會是將來出版的主流嗎?從科技發展的角度,這必然是完全擋不住的趨勢。雖說這些新科技牽涉了許多的、內在深沈的文化、文明傳承因素,不能用單純的科技力量來看待問題,但可以確定的是,不管電子書要到何時才能成熟,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力量,加入這個已經非常激烈的戰國市場。
延伸閱讀:
電子書對印刷出版業的沖擊
http://www.cgan.com/science/publish/multimedia/EBOOK.HTM
陳櫻慧90332010
心得:
身為出版學中的一份子,在面臨時代的轉變及科技進步的環境中,最常需要去探
索的一個重要課題,大概莫過於電子書到底是否能夠成“書”的問題了。隨著E
化時代的成形,許多生活模式都受到了很大的轉變及挑戰,就連流傳幾世紀的紙
本書也正在瀕臨存在與否的議題中被討論。不論是電子文本、電子書、電子出
版……等,前前後後牽扯著許多版權、使用者付費、讀者閱讀型態……等議題的
產生,電子化的出版行為改變了傳統的印刷及發行方式,電子出版品透過了和紙
本不同的載體來進行資訊及文本的傳達,不同的載體改變了讀者一般的閱讀習
慣,到底“書”是一種載體?還是一種型式?一直是目前大家所關心的。
但是前陣子藍燈出版社的電子出版品遭作者控告的案件,其審判結果或許可以暫
先當作在司法下對於電子出版品的認識及接受度的一種廣泛的參考值,但其實這
種參考標準也是來自於人們對於以往所認識的紙本書所比較而來的,只是因為電
子出版牽扯到太多面向的問題,使得人們也就無法以較簡單、宏觀的態度來看待
電子出版品,但是在科技快速的變遷下,電子出版品的增加及使用的廣泛勢必會
愈演愈烈,只是背後還有許多問題仍無法馬上解決,“地球村”的概念使電子出
版品背後意味著更多尚需解決的問題。
時代、環境本來就是在不停的變化中成長、進步,電子出版品的產生只是世代演
變中重要的一項轉折,也是人類在科技快速進步中所必經的路程,人們太習慣用
自己熟悉的思考去看待新的事物,所以只記得批評、忘了去看;記得曾在網路上
看過一篇小小故事:有位小女孩跟爺爺說「蘋果裏有星星喔!我切給你看!」爺
爺看著小女孩拿著刀準備“橫”切時,他連忙阻止「蘋果要直著切!」但小女孩
堅持橫切,結果,因為她的橫切使得蘋果中的果核變成五角型的星星狀,爺爺才
恍然大悟,原來他一直以來因為都習慣用同樣的思考方式切蘋果,所以一直沒發
現蘋果中其實藏著一顆燦爛無比的星星。
或許,在大家反對電子出版品改變紙本書的閱讀習慣及價值時,重新跳出框框思
考電子出版品可能帶來的更多好處,畢竟,所謂的“價值是因為長期的累積而慢
慢形成的,而電子品版將會產生的缺點正是需要我們積極克服的,而非一味批
評、反被自己蒙上了眼,阻礙了進步。
推薦網站:
政府電子出版品暨資訊之開發與應用:英國著作權觀點之省思
http://www.lib.ntu.edu.tw/pub/univj/uj3-4/uj3-4_7.html
政府對扮演出版者角色的主客觀感受與對整體人文科技環境之體認,不僅影響政府出版品的外在表現形式;更影響政府資訊的實質內容。知識與資訊可否為商品,在於人為之設計與加值,而非本質之屬性使然,政府資訊公開原則亦將是建立公共資訊系統的必要過程。本文主要探討單一政府資訊傳遞與政府資訊服務合理化之設計與應用,借英國實例印證電子化政府出版品/資訊之開發原則,除包括政府出版品和資訊應該開放給民眾查檢使用之政策思考外,並就電子化政府出版品的資訊加值要求、資訊資產登錄(Information
Asset Registers; IARs)系統、及政府電子出版品等相關著作權問題略作分析與建
李靜宜 90332012
對電子書的未來,基本上,有兩種迥然不同的態度。一是對其充滿信心,一是對其充滿抗拒。有信心的人以為,電子書這種可節省實體紙張使用、儲存空間、又可方便下載的閱讀方式,勢必成為未來主流。抗拒的人,戀戀不捨地輕觸紙本書的紙頁,怎麼也無法忍受,人類數千年來的閱讀習慣,有可能在未來徹底地被改變。
但,抱持何種態度,才是較正確的呢?
事實上,除了網路完全滲透至讀者的生活中外,各種電子書的載體也在不斷研發中,有一天,那些軟硬體技術可能都將不會是問題。而且,習慣是件可怕的事,當讀者漸漸習於電子書的閱讀方式後,抱怨電子螢幕不適閱讀、難以適應的聲音,也許就會慢慢減少了吧!
那麼,紙本書呢?我覺得,它們應該不會消失不見,只是減少,或是以另一種「古典」的方式存在著,成為另一種閱讀的形式。因為眷戀紙本書的人仍然會存在,因為一直以來便是如此。文化之類的價值,不是物種的生存與淘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無法套用在其上的。我是這麼覺得。
姑且不以讀者的身分,感慨地看待電子書的大好未來,遲早都將進入出版業的我們或該冷靜看待電子書的趨勢,密切注意它的發展。同時,思索未來出版的定位,即早做好準備。
張毓如 90332011
電子書被預測為未來一般大眾的閱讀方式已經有一段時間。技術已經成熟,也有許多資訊廠商預期這會是一塊大餅,不論是載具、製作軟體、販賣經營網站、加密程式等等,在這個流程中會需要的元素,都有人投入心力,似乎是歡欣鼓舞的迎接電子書的世代到來。到現在,電子排版的過程中若要將實體書轉換成電子書,就像在Word存檔那麼容易;電子書的載具或平台標榜著接近閱讀實體書的經驗,甚至在翻頁虛擬翻頁的聲音;擔心電子書容易自行複製的業者也被告知128位元的加密有多麼令人安心;即使你不知該將電子書放到哪裡賣,也有網站等著你的出版品去充實他們。真可謂是「萬事俱全,只欠東風」。
可是東風在哪裡呢?中華電信在2000年計畫籌設一個電子書城,結果無疾而終;由松崗電腦投資而創設的漢世紀立志要成為一個大型的電子書資料庫,可是如果你上它的網站查詢,會發現大部分的電子書都是松崗自己出的。為什麼出版社會對這樣的一個創新如此卻步?儘管在廠商說明會中,各廠商信誓旦旦又拿出各項佐證來說服出版業者,電子書的市場和實體書的市場並不會有太大的重疊,反而是新的商機。事實可以證明出版業者並未被說服。他們似乎認為痞子蔡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也不過是個特例。而在新的閱讀習慣尚未建立的今天,貿然投入這個市場,好一點可以成為別人的借鏡,慘一點就只是炮灰而已了。不過這也只是現況而已,就像我們上個禮拜討論到的網路書店,它的前瞻性很高,現階段卻不賺錢,最大的作用是培養民眾上網消費的習慣。電子書的現況相同,但是它可能要等到我們養成閱讀螢幕的習慣時,才比較容易被一般大眾接受吧!
林薇瑄90332017
1999年秋天在舊金山召開的全美出版業會議,以「下個世紀的閱讀與出版」為主軸,會中討論焦點集中在電子書上。會中,微軟技術發展部門副總裁柏拉斯(D.Brass)甚至大膽預測:「十年之後,以數位形式出版的書籍將超過傳統印刷書籍,到了二○一八年,甚至完全被電子書所取代!」
出版界快速的朝向Web發展,無庸多言,出版界的改變帶進了大量湧入的評論家、預測家、哲學和社會學沈思,及投資方面的未來趨勢預言者和其他有興趣的相關人士。這些辯論通常可以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種是科技方面的問題:
如何才能改進及執行版權的保護?
如何才能利用可行的科技來製作吸引人的內容?
如何才能對個人的文章實行金融交易(小額付款)?
另一方面是管理的問題:
如何才能建立一個線上出版組織?
如何才能選出一個線上出版業的各種不同部分裡能確保成功的模式?
如何才能滿足線上的客戶及保有他們的忠心支持?讀者閱讀習慣之改變適應速度?
屬於中間的是到底線上出版的定義為何的爭論。
電子書是否侵犯了作家的著作權?我綁架了維梅爾(The Music Lesson)一書的作家韋伯(Katharine Weber)表示,作家們應該對合約中的遣詞用字更加謹慎,並對再版事宜隨時保持警惕,以保護自己的權益。 以上的一些相關問題都必須得到成熟的機制運作,和整個社會大眾的適應習慣等都互相配合之下,在華文電子出版領域,電子書有了共同的標準,在相容性的基礎上,建立良性競爭關係,讓華文資訊能夠充份電子化並廣為流通。
參考資料:多元即時良好服務e時代指日可待
e-paper
張澄清 89332012
對於未來世界的想像,我們習以為常的運用腦海中現有的知識圖像,對未來世界做臨摹。但是電子科技的進程,為我們的生活加速,現在的我們已失去了對未來世界的想像能力。
電子科技與印刷出版的接軌,不過就十幾年的光景,最早介入的是生產的部分,桌上型出版系統(DTP),創造了印刷製程上的精進,之後又運用在物流管理與資料的儲存,傳統生產技術逐漸被電子工具取代。網路的興起,對於傳統又起了一次顛覆作用,企業家的想像,在網路書店與電子商務中看到了雛形,在虛擬世界逐步落實。
電子書、電子文本、電子出版絕對不是侷限於資料形式的數位化而已,單把紙本形式轉換為電子訊號,或是只侷限在載體的運用。
我們總習以為常以自身的角度來觀察世界,了解世界,線上閱讀習慣的養成並非絕不可能,當世代交替,一切的不可能都將成為習以為常,並創造出另一個不可能。
郭峻宏89332013
電子文本、電子書、電子出版、線上閱讀,又是電子的什麼什麼的了,雖然我是電器狂,但是對於加上電子兩個字的事物或者活動,多少都是會有一點反動,位元改變了原子的世界,而將電子套在過去熟悉的事物上則又變成另一種新形態的產物,並且似乎這種產物,也隨著時間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多的規則、越來越的捉摸不定,但是,人們總是習慣掌握一切,的確也有許多的人等不及給電子的什麼什麼的下新的定義、界定新的範圍、防範於未然等等,而事實上電子的什麼什麼的也不斷的成長、混亂,昨天你確定的,今天可能就不是這樣子了,那明天呢?至少我們應該要有勇氣確定的是,這些電子的什麼什麼東東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更便利。
其實,關於電子的什麼什麼的,最早接觸是在大學(電子計算機例外),上述的名詞中第一個聽到的是電子出版,而其他則是陸續隨著求學及科技普遍的過程中逐漸聽到,電腦軟硬體的進步下,出版流程出現了革命性的DTP(Desk
Top Publish)桌上出版,也將出版的製作流程帶入了電子出版時代,縮短製作流程及時間,提升了效率與品質,電子出版將過去許多原子所組成的工作以位元取代,從此當人們可以將出版的工作在0與1的訊號下完成時,隨著軟硬體設備即網路架構的普及,與出版相關的點點滴滴,開始可以以0與1訊號來表現,也就是一連串的相關名詞都套上了電子兩個字,像新型態的電子文本、電子書等等,並且使人們的生活、習慣、價值觀有了改變,讀書、看書不只只是用手拿著書用眼睛看還可是看著電腦螢幕用手指按滑鼠改變頁面,儘管有人擔心有人開心但是改變就是逐漸在形成了。
人們從不習慣到開始習慣這些電子活動花的時間不長,但是是不是人們也開始不習慣回到過去所謂的傳統情境下了呢?一切都事物都開始變得輕、薄、短、小。是的,這些電子的什麼什麼的東東是給了現在的我們無比的便利,但是也可能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什麼,當知識變得隨手可得或者迅速膨脹甚至是可以切割時,提升了人們的選擇性及涉入深度,而知識還能可貴嗎?或者學習的意義還存在嗎?我想即使可以研究,這也不是個可以想當然爾的難題,當然,這也是以後的問題了,因為這世界上的事人們能順利掌握的實在是太少了。
謝杏芬
89332014
電子文本、電子書、電子出版、線上閱讀,這主題,相關的報導、論述、研究報告有許多,而且持續進行當中,大家除了談論現在,也紛紛預測未來,似乎這是一個不可檔的趨勢,無人可抗拒。
這也使人產生了許多的聯想,如果我是一個作者,我可能要因此改變部分的書寫形態,因為在超文本的結構下,不能期待讀者會讀完整篇文章,而且會看到文章的那一個部分,也無法預期。
而且文字也可能是變成動態的,隨著情緒及事件的表達而有不同的型態,跳頁太方便了,如果不做點怪,那能吸引目光。
如果我是出版出者,我決不同意「中介者」消失的說法,入口網站就是最大的中介者,而基於社會的分工,篩選與分類的人決不可缺席,從事路徑指揮的人也不能缺席,否則在浩瀚的網路世界中,多數人將迷航。
身為一個讀者,真希望一頁書就是一個圖書館的日子快出現,而且必須是有聲、有影像,也有單純文字,可直排、可橫排,還有許多我臨時我可能想到形式,如此,不論在樹下、車子中、午後的陽台、工作時……,不分時地,想聽什麼,想讀什麼都可以直接取得,如果有人問我:「這還叫『書』嗎?」我會說:「Who
care?」
黃婉玉
89332009
2002/01/09
電子文本、電子書、電子出版、線上閱讀
2002/01/15 出版與閱讀的未來
ps.我把兩次的心得一起寫了...sorry
為了9號的報告,我獲得了很多關於PDA、Reader Device新產品的資訊,但是說真的,我都沒有使用過。我對新科技的反應是很遲緩的一個人,就像可以走路我就不騎腳踏車的道理一般(這譬喻好像有點怪怪的......)。關於電子書或是出版的未來,其實我並沒有辦法有太多的想像,一來可能創意不足,二來是我覺得我很滿意現在閱讀的現狀,對未來唯一有所渴求的,只希望未來書目(或知識)的取得能夠更方便、更輕鬆。像現在在實體書店買書,因為每個書店陳列和分類的方式都有很大的差異,常常為了找一本書得花上不少的搜尋功夫,最怕詢問店員之後,得到一句:「抱歉,我們這裡沒有這本書喔!」當然,有人會問,何不上網路書店購買呢?實在是,還是喜歡當場翻閱書籍的感覺啊!真希望未來科技的發展,能夠考慮到我們這種遠古恐龍、食古不化的人的心態。
昨天老師上課的時候談到未來一個狀態,就是以後缺乏哪些知識,在腦袋插個電就可以補充完畢......我倒想起了小叮噹的漫畫,其中有一則關於「記憶麵包」的故事,就是將書上頭的文字複製在麵包上,吃了麵包就可以完全記憶了...這樣的想像對我來說比較人性化一點,而且很吸引人,不過就是會有太飽之虞就是!(笑)
說來說去,我之所以不去對出版或閱讀的未來有任何想像,其實只是一種鴕鳥的心態,因為我很滿足現狀啊,真怕改變得太快,終究會失去習慣的閱讀方式。而科技就是有這種「魔力」,像以前我怎麼會想到,那麼喜歡用手寫信的我,現在已經非常依附e-mail了......?不過昨天我閱讀一篇文章,突然也有很多感觸。作者在敘述他的同事Midkiff死後產生的一些問題。在收拾他的遺物時,才發現他的辦公室很簡單,他沒留下任何紙張文件,所有的檔案都存在電腦中。作者突然有所感觸,他說:「Midkiff遺留的實體東西,某些將被扔掉,其他的可能被打包,帶走。但這些東西至少可以留存,與原來的同事共存一段時間;只因為這些事物是物質的,他們有本質、味道與texture...」我想起了他所愛的人的感受。如果是我,我會很失望的,我竟然沒有辦法摸觸他曾在辦公室隨手塗鴉的紙張、那些他可能不小心打翻飲料被咖啡透過的泛黃的文件、他的字跡、猜想他寫某些字句的時候有著什麼心情、他留下的味道......?再也沒有辦法體會了,只有冷冷的電子檔案。都電子化了之後,真的美好嗎?
最後寫一些無關的,就是我昨天閱讀了一本書叫「時間地圖」(Robert
Levine著/台灣商務/1997),推薦給大家看。這是一個心理學(也算社會學)教授所寫的書,寫人們對時間的觀念、不同的生活步調而導引出差異頗大的生活文化。我覺得他真的是一個很能掌控讀者情緒的人(不過或許他天生幽默),字裡行間都跳動著幽默的因子,昨天我在誠品站著閱讀時,從頭笑到尾,很像一個精神異常的人...不過我的重點還是在於此書很容易閱讀,對於他闡述的觀念「對時間觀念和節奏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文化現象」很感興趣。以後別人再覺得我的動作太緩慢的時候,或許我可以請他閱讀這本書,誰叫我在一個悠閒的小鎮生活了近20年呢?我們只是生活的節奏不同喔......
1 黃羨文,〈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台北:漢美,1997年6月初版,頁34。
2 周正賢,〈電子書給閱讀一個新定義〉,中華印刷科技學會會訊,2000年3月(http://www.cgan.com/book/publish/huixun/no_54/in6.htm)
3 Robert K. Logan著,林圭譯,〈第六種語言:網路時代的新傳播語彙〉(The Sixth Language:learning a living in the Internet age),台北:藍鯨,2001年12月初版,頁47。
4 曹陽,〈e-Book商業模式探索〉,中國電子出版,2001年8月,頁20。
5 朱永紅,〈期待跨越──寫在e-Book大潮前的報告〉,中國電子出版,2001年8月,頁11。
6 賓至剛,〈關於網路書局二三事〉,2001/12/31,(http://www.ecpress.com.tw/aboutnetbookstore.htm)
7 《一週網事》12(6),2001/3/1(http://dns.hungryowl.com/netwatching/old/vol-12_no-6_01-03-01.html)
8 翟本瑞,〈網路閱讀與行為模式改變的社會學考察(初探)〉,2001年(www.nhu.edu.tw/~society/E-J/14/14-3.htm)
9 孫建中,〈電子讀物與兒童的認知能力〉,中國電子出版,2000年第6期,頁44-45。
10 Morkes, J. & Nielsen, j.,”Applying Writing Guidelines to Web Pages,”http://www.useit.com/papers/
webwriting/writing.html,1998
11 趙美慧、黃朝盟著,〈.com的策略規劃與設計〉,台北:商鼎文化,2001年1月初版,頁150-153。
[1] http://www.grandsoft.com/gim/003/dww31.htm 2002/01/02
[2]
泰德‧尼爾森,一九三七年生。一九六○年,也就是他二十三歲時,開始構思超文字的構想。一九六三年,他創造hypertext和hypermedia這兩個字,並在一九六五年發佈。
泰德‧尼爾森現在在日本Keio大學以及英國Southampton大學任教,教授「環境資訊」以及「多媒體」兩個科目。摘自陳豐偉的文章,http://www.eroach.net/revolution/17.htm
(2002/01/02)
[3] 陳思齊,《超文本環境下敘事文本類型與超文本結構對閱讀之影響》,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八十八學年度。
[4] 同註3。
[5] 郝明義,<閱讀的風貌>,《網路與書-閱讀的風貌》,第1期,2001年7月,頁23。
[6] Abrams, M.H.(1979) ‘How to Do Things with Texts’ Partisan Review, 46:565-580, p.566.
[7] 林淇瀁著,《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2001,頁217。
[8] 同註7,頁205-206。
[9] 同註3。
[10]陳徵蔚,<破碎的故事─從紙本、影像到超文本>,《聯合報e世代文學報》。 http://www.wei1105.idv.tw/lit/fragmentarytext-3.htm,2002/01/03
[11] 同註3。結論中說明三者之間角色的平衡狀態,超文本文本本身的目的在於「創造」,而不是「限制」。作者是「創造」的關鍵,在超文本中扮演一引導者的角色,引發讀者的創造力。讀者在超文本空間中的任務就是主動地去鏈結相關的節點,建構及創造出個人化的敘事文本。
[12] 同註3。
[13]
李順興撰,<什麼是「理想文本」?追尋「理想文本」──並掉念網路接龍先驅>,《中國時報開卷版網硌閱讀區》,1998/10/15,http://benz.nchu.edu.tw/~garden/hyp-crit/hyp-waxweb.htm
[14] 同註13。
[15] 同註13。
[16] 邱炯友,<電子出版的歷史與未來>,《佛教圖書館館訊》,第23期,2000年9月,頁6。四大類型分別為:桌面出版、視訊系統(包括Teletext或Videotex)、光學出版(Optical publishing,包括了微縮資料與光碟等)、以及網路出版(或稱為虛擬出版和線上出版)。
[17]
陳青文,<線上出版分網路書店、隨選列印、電子書3階段發展-新絲路網路書店執行長朱偉忠>,《電腦報》,香港報導,2000/09/20。http://www.ithome.com.tw/Interview/20000920.html
2002/01/06
[18]
朱偉忠,<從網路書店看知識的傳遞>
http://www.cgan.com/science/publish/NETPUB/nbtoknowlege.htm 2002/01/03
[21] 游仕偉,<多媒體的結晶,超連結的閱讀>,《出版學刊》,第3期,2000年8月,頁5。
[22] 同註16,頁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