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知識&線上學習

 

袁薏晴  南華大學教社所

 

知識管理是利用技術使資訊能切乎需要,並且不論存在於何處,我們都可取用。必須針對適當情況,以適當方法,應用適當的技術,始能有效地達到此目的。

知識管理結合了尋找、選擇、組織及呈現資訊系統化流程,可增進員工對企業資產的理解與運用。

-取自微軟網站[1]

因此,我們了解到「知識管理」是能使人員運用知識的一種機制,並使人員能夠在特定情境中採取有效之行動。根據王如哲的說法[2]:「知識管理頗能符合當前時代的基調,亦即資訊和通訊科技正普遍流行,知識被指認為是『重要的資產』(key asset),以及新的工作組織類型正在轉變知識的生產、分享和評價方式。換言之,資訊喊通訊科技加上新的工作組織等於『知識管理』。當關注的焦點再於資訊喊通訊科技時,知識管理係指取得並傳播『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所代表的知識。」。隨著資訊社會中快速流通的資訊,近年來「知識」掛帥備受青睞,很多人相信只要擁抱知識,任何人、任何企業、任何組織都能夠在資訊時代中擁有一席之地,但究竟什麼是知識?

歷年來對於知識的討論佔據了哲學思想史中大部分的基礎,在哲學領域中,那足以與形上學分庭抗禮、同樣基本、並駕齊驅的就只有知識論這一門學問。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近代思潮中笛卡兒、休模、康德、馬雷夏、以及胡塞爾之哲思,兩千多年來始終沒有定論的知識論論戰,讓我們面對如此浩瀚的思辯中,並不敢輕言為「知識」下一個合適的定義。更何況經過歷史的不斷演進與現今流行的重新定義後其實很多關於知識的討論也漸變得值得商確。在資訊時代中,不斷更新與快速流通的資訊中,我們對於傳統「心物合一」與「心物二元」的知識討論,也許伴隨著資訊的大量累積是有重新檢證的必要,而資訊與知識的劃分也有許多值得討論的空間。

John Seely BrownPaul Dugid《資訊革了什麼命?》[3]中的討論,也許可以提供我們一個關於「資訊與知識」比較簡易與清楚的說法。

第一是知識通常存在於人身上,也就是說,在一般人心目中,資訊是獨立、不假外求的,知識則好像多半要跟人產生關聯。

其次是知識由於依附在人身上,要分開就比較難。我們把資訊當做自給自足的存在,可任意尋找、取用、紀錄、擁有、傳遞、遺失、累積、計算、比較,以及放入資料庫等。相反地,知識便不是那麼容易運送,接收及量化。它很難擷取,也很難傳遞。舉例來說,你可以請人傳送資訊或指點你到哪裡找資訊,可是知識就不行。

第三,知識的施與受之所以如此困難,原因之一是知識需要經過消化。知識不是像東西一樣可以拿在手上,我們必須加以消化吸收。一定要能夠瞭解喊相當程度的認同,才可獲得知識。我們常會得到相互矛盾的資訊,卻不太會有相互衝突的知識。

根據這樣的說法,使我們瞭解到資訊與知識的最大不同,在於知識是必須經過消化、驗證而內化於個人的經驗;但資訊卻是一種文字與符號的呈現,或是訊息的表徵。知識是專屬於個人的;資訊是流竄於大眾的。而或許我們會質疑,線上更新迅速的網頁資料,是否真的是知識的獲取,或是一種知識的學習呢?

    知識是指一些能用於創新、解惑、解決問題的技術及技能,它可在存在於書本、著作、圖書館、電腦,以及人的腦海及技術上。

    知識由經驗累積,研究、探索、測試而產生(歸納法);也可以基於理論,推理演譯(演譯法)。兩者皆須驗證(實證法) 。

    知識有別於資訊。

    「昨天你的營業額有多少?」

    「為什麼昨天的營業額那麼多或那麼少?」這是經過分析的數據,構成資訊。

    「為什麼下雨天與晴天比較,我們的營業額會有這麼大差別?我們可以如何配合天氣」,調校人手,減低平均生產成本?」這種經過數據數集,分析形成資訊,又能把不同資訊組織起來,尋求關係,用於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的認知和技能,就是知識[4]

根據學者Abram(1997)他將知識視為一個連續體,來敘述資料、資訊、知識三者之間的關係及其管理,在此連續體中資料會轉化為資訊,資訊也會轉化為知識。他說:「資料是原始的事實,本身並沒有脈絡或意義可言。.。而資訊是在一特殊脈落下的資料或知識知有形描述,通常是一些終端使用者導向的產品,諸如書籍、雜誌文章或研究報告。.。而知識是在個人角色、學習行為,以及經驗脈洛中的資訊。」[5],也就是透過知識轉化的這樣一個過程中,人們學習、將所需要的知識資訊,透過紙本,在資訊時代中則為網頁、螢幕而呈現出來的資訊,再由學習者本身對於資訊的擷取而轉化為個人化的知識與行為。雖然面對資訊的洪流中,也許我們較難精確的掌握到所需的資訊,但在搜尋與自學的過程中,我們已經逐漸將線上的資訊,轉化為個人內在的知識,而達到學習的功效。而目前的四種線上學習型態中,事實上線上的知識是包含了顯性與隱性的資訊所在,波隆尼(Polanyi)曾指出[6],「知識來自於兩種基本變化:隱性(tacit)和顯性(explicit),顯性知識可見諸於書籍和文件、白皮書、資料庫和政策手冊之中;相對地,隱性未分類編碼的知識則源自員工大腦、顧客經驗,以及過去人類的記憶。」,這樣的說法,讓我們很清楚可以看到,之前對於線上學習所做的分類之中,每一個層面都達到顯性與隱性知識資訊的提供,也達到顯性、隱性知識的學習,例如像第一個層面中的學習線上化,在遠距教學或線上學習網站中,本身及提供許多的顯性知識讓學習者查詢與讀取,更包含了線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內化個人隱性知識的講授傳輸;而第二層面虛擬社群中的交流互動,同樣的也具有顯性的文本資訊的供給,例如線上張貼的討論文章與網友們非即時的線上回應與解答,而其中更在這樣的表露過程中也包含了個人基本架構的引性知識;至於第三層面的平日的學習,或許則較偏向一些顯性文本閱讀式的瀏覽;最後第四層面的集體學習,就是顯性與隱性交流的最大表現,在團體的互動進行中,交換彼此所搜尋的資訊、文本,在集合不同成員的隱性知識,合作出現上的團體成果。因此,資訊、知識在線上學習的過程中,無所不在,而人類也將透過不同方式的學習,達到能讓學習者深化內容的知識。在資訊時代的學習不只是使用電腦、蒐集資訊的能力而已,更是指透過電腦與網路科技來分析研判、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的能力。

目前,線上學習主要分為:

一、                透過網路將學習線上化-這是一種屬於教學媒介的轉變型態,似乎是將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搬到線上實施,有固定的線上學習課程、老師、學習內容與進度,和同步或非同步的教學講授,是一種將知識數位化的程序中透過電子媒介、打破時空障礙的學習方式,例如,現在實施的遠距教學、線上學習網站….等等。

二、                虛擬社區的非正式學習-就目前來說,線上的學習已經不再僅只是單純的在傳統教學中搭配一些網路的輔助教材或一些學習網站上的課程開設,或許整個在上網瀏覽、觀看、對話的過程中,都已經達到了某種程度的學習效果。不過,線上學習除了快速即時的在家資訊獲取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線上處處即是的社群團體魅力,任何一個網頁、BBS留言版、新聞討論群組、多人聊天對話室、ICQ傳輸通訊、電子郵件群組、線上的新聞討論區、或是新興時下所流行的即時連線遊戲、MUDs….等等,都是虛擬空間中社群團體的一個展現,而通常透過社群同儕得緊密聯繫與互動中,能即時獲得最新與最有效率的即時資訊。

三、                平日的學習-是只在線上隨意瀏覽的過程中,所潛移默化、或能引起興趣稍作停留的資訊,有許多的人,他們就是很自然會在空閒時間上網閒晃、這邊看看新聞、那邊看看論壇或是線上的電子閒書,或是遊蕩在一些線上的買賣空間或電子書店等,更有許多純粹到校園BBS站中,選擇有興趣的議題,進駐瀏覽得網友們,而這樣的行為模式更是佔大多數;或是平日E mail的收發過程中,也常常能在那些轉了千百轉的轉寄信件中,獲得有用的訊息與資訊,如之前常常在線上流傳的關於911攻擊事件的討論、或是一些警告女性防狼的手則、還有很多電腦中毒的防治信件、與一些生活息息相關卻鮮少人知道的常識性知識….等等。

四、                集體學習模式-這樣的學習模式將是未來的主導,透過組織學習,線上的即時合作交流中,達到最佳的學習功效,以下面這個例子來說明[7]

珍娜對著電腦說話:「PC,call Christine」,Christine立即出現在螢幕,珍娜迫不及待把從動物園拍回來的數位照片檔案,置入電腦放映,興奮地分享拍攝到的蝴蝶。Christine也想把在大自然圖書館下載有關亞馬遜雨林的資料秀出來。珍娜再度下令:「PC,link Christines project」亞馬遜河雨林躍然眼前,兩人就在網路上合作進行生物課的家庭作業。珍娜滑動著滑鼠存取資料,Christine把它存檔進學校資料庫,以備下星期一學校報告時可以取出……

根據Net-Value指出,「國內網路族群主要以電子郵件(email)的使用,新聞瀏覽,以及網路聊天的使用為主」[8]。而這些互動的形式,也符合上述四種學習分類的方式,是網友們活動的大宗,這四種方式的分類,主要是將整個網際網路當成一個虛擬的學院,在其間互動的人們,是無時無刻不在學習的,學習的線上化課程開設、虛擬社群互動其中的交流學習、平日網頁瀏覽、資料搜尋與E-mail信件的閱讀、而第四種集體學習的形式,更是未來線上學習的主導趨向。由於網際網路並不是只有一種環境,而是伴隨著介面的不同產生了許多不同的互動方式,在不同的場域中,似乎會影響我們表現出不同的行為來。而線上學習也是如此,網際網路多重介面的特性,提供給有心搜尋資料,想學習的網友們,一個相當多元與豐富的世界。但除了廣義的所謂上線之後,任何在線上的瀏覽、互動中,所獲得的學習之外,資訊時代中,更有許多國家、政府、教育機構意識到線上學習的必然性,而致力於推展這波未來的學習主流-線上學習網站或虛擬學院的創設。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程介明熟練地操作簡報軟體,指出科技可能帶來的危機與轉機:「資訊科技將使我們習以為常的教育難以為繼,但是,資訊科技也將讓我們反璞歸真,塑造真正的教育。」[9]

全球目前已經加入了這場資訊革命,而要弭平各國間的資訊差距,各國莫不掀起一場線上學習的新浪潮。在2000年的1120日,由法國總理克雷松女士發起、歐洲聯盟主辦的「兩千年歐洲網路週」Netd@ys Europe 2000),共計有來自歐洲與世界各國超過十五萬所學校與文化機構,熱烈參與網路週的各項活動與主題展覽。從「千禧年捍衛勇士」(各國小學生上網發言討論如何保護地球與太空的環境)、「包容的藝術」(青少年在網路上透過繪畫、標語和影片,表達對於族群與文化融合的看法),到「學區上網同步學習」(德國西巴伐利亞地方學區五十一所小學利用網路進行共同單元學習),運用網際網路與新媒體最為教學與學習上的資源,數千件包羅萬象、多采多姿的互動式計劃在網路週發表成果,讓世人一賭線上技術在教育與文化上的應用[10]

而在眾多網路教育推手中,做的最出色之一的是在美國東岸波士頓的思科網路學院(Cisco)。在實體教育和虛擬教育雙管齊下,世界各國的人從網路上可以修課,修完二十堂課後,可以參加思科的考試訓練。目前已經有二萬一千位學生註冊,四千一百人已經畢業,畢業生可以找到年薪五萬到七萬美元的工作。這個薪水相當於一位任教十年的老師。思科也在很多高中及大學設立訓練計劃。平時學生自己在網路上學習思科擬定的課程內容,有專任老師指導。在聖地牙哥的高科技高中裡,就有一間實驗室,思科供給電腦及網路設備。十六歲的年輕人,利用課餘的時間,照著網路指示,一步步學操作維護思科網路設備,有問題,可以隨時問旁邊的老師。這種受教方式,由學生控制進度,老師在旁協助,將是未來教學主流。[11]

除了上述這些由國家所推動的學習革命的例子之外,在世界各地更有許多的學校,甚至班級也致力於線上學習的推動。在幽深的山谷中,原來圖書館只有1930年代留下來的書,西維吉尼亞的一百高中,自從每個學生配備一台手提電腦及無線上網設備後,可以再任何時地,拿到最新資料,網路使得「學習民主化」。聖地牙哥高科技高中,學生在一排排白色電腦前,打下這個學習自己要學的課程及要達到的目標,老師希望他們自我控制學習。….。麻州哈德遜中學學生再外出參觀時,當場就用掌上電腦把報告寫好,傳回學校的電腦中,還沒回學校,作業就已經做好了。父母再家可以從電腦實況觀賞到子女在學校做的電視節目。(吳怡靜(2001):130)佛格森小學五年級學生正在輪流打電子郵件,每一班學生都與另一個國家另一班小學生通信。….。他們每星期墊子郵件來往兩三次,互告訴對方這一星期發生的大事。「他們學電腦,瞭解時勢,也學作文,一舉數得。」教師珍妮特說(吳怡靜(2001):141~142)。

由此看來,目前各國對於線上學習的推展都小具規模與雛形,不管是利用網際網路系統輔助教學,或是直接在線上學習課程的開設,甚至如前所說的平日利用網際網路搜尋與學習,對於目前的教育來說都有相當大的衝擊,也提供了人們更多的學習機會,線上學習的過程中若落實於傳統的教學,則教師的角色將會產生很大的改變,過去的一言堂式的教師講述權威,在線上的教學中,必須由輔助、輔導角色所取代,教師是協助學生學習的人,而非傳輸知識的唯一途徑,教師可以引發學生得學習興趣,但重要的是學生必須在線上自學的過程中、自動自發、主動學習,達到更高的學習成效,在資訊時代的知識獲取,是依附於學習者不斷的將資訊透過擷取、吸收、深化的途徑,成為個人內隱的知識。或許伴隨著資訊時代中快速更新的資訊,不禁讓我們多少產生了某種程度的資訊焦慮,但在這個時代中學習對於資訊與知識的獲取,已經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傳統學校教育所教授的照本宣科式的教材,是不敷實用的,真正的學習是透過自學的過程,反璞歸真的教育;真正的學習是學習者引發興趣,在生活或操作的過程中遇到疑惑,自行解答、自行學習的過程。在網際網路中,資訊、知識&線上學習已融為一體,不管何時何地,例如像工作中的人遇到問題,他不必在百忙之中抽空去圖書館或資料室中搜尋需要的答案;學生遇到課程中不懂的部分,也可以上網搜尋;或是直接在線上完成學校的作業;在家工作者也可以利用網際網路隨時對於有興趣,關心的時勢議題獲得即時消息,甚至針對自己的喜好而學習;有心繼續深造的人,可以利用網際網路在繁忙的都會生活中繼續獲取必備的知識。而這些談的都是線上輔助學習的方式,但有沒有可能未來人類的一切學習、教學都是透過網際網路、全球資訊網來完成的呢?根據一項調查顯示[12]

55%的同學認為「上網學習」大於「教授講課」,有8%的同學認為「教授講課」大於「上網學習」,37%的同學認為兩者差不多。這項學習收穫的方式,與學生的成績高低無關,亦即,不管學期成績的高低,多數修課學生的學習主要收穫來自上網學習。詢問填答問卷同學:「我還是喜歡傳統教室上課,更甚於上網學習」,「喜歡傳統教室上課」(答「同意」者)只有7%,有超過一半(53%)的學生「喜歡上網學習」。

這項研究顯示,線上學習確實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有超過一半的學生喜歡上網學習。在資訊時代中,學習者必須在這樣穿流的過程中,透過自學與不斷精進的動力,獲取最即時、最豐富的資訊,深化於個人內在,翟本瑞曾說過:「網路時代來臨,學生所需要的不是對網路操作的客觀瞭解,而應該是藉著與網路互動,協助建立對世界及知識的理解,以同時面對虛擬與真實的世界。」[13],要達到線上學習的真正功效,資訊、知識、學習在這樣的過程中或許已經不再如果去般的涇渭分明,也不在僅只是將傳統課程搬上網際網路中的一種迷思,網上穿流的資訊經過獲取就是知識,而這樣的過程或許也就是學習。



[1] John Seely BrownPaul Dugid2001),《資訊革了什麼命?》,台北:先覺出版。P.127。

[2] 王如哲(1999),《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台北:五南圖書。P.31。

[3] John Seely BrownPaul Dugid2001),《資訊革了什麼命?》,台北:先覺出版。P.129~130。

[4] 易進博士,〈知識經濟、知識管理〉,(http://www.wwchallenge.com/Publications/Articles/knowledge1119.htm),2001/12/12。

[5] 王如哲(1999),《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危例》。台北:五南,159~161。

[6] 王如哲(1999),《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危例》。台北:五南,165。

[7] 吳怡靜(2001),《網上學習:如何幫助孩子成長向前》。台北:天下文化,P.32。

[8] 聯合新聞網 | 資訊科技 | 網際網路 | http://be1.udnnews.com.tw/2001/4/13/NEWS/INFOTECH/INTERNET/241333.shtml),2001/12/13。

[9] 吳怡靜 等著(2001),《網上學習如何幫助孩子成長向前》,台北:天下文化,P.14~15。

[10] 吳怡靜 等著(2001),《網上學習如何幫助孩子成長向前》,台北:天下文化,P.22。

[11] 吳怡靜 等著(2001),《網上學習如何幫助孩子成長向前》,台北:天下文化,P.68。。

 

[12] 洪明洲,〈網路教學課程設計對學習成效的影響研究〉,(http://slow.ccu.edu.tw/project/MCH.htm),2001/12/13。

[13] 翟本瑞(2001),《網路文化》,台北:楊智文化。P.195。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