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同儕的型塑過程及對青少年次文化影響之探討
陳惠玲 南華社研所
本文架構
同儕團體對青少年的影響
↓
青少年次文化
↓
青少年對新傳播科技的擁抱
↓
青少年使用網路行為調查
↓
網路同儕形成之因素
↓
網路同儕對青少年可能產生的影響?
?
網際網路對青少年異性交往影響之探討
?
網際網路中「網路語言」次文化
研究目的:
?
了解當前青少年與網友認識交往的過程?
?
網路同儕的影響力對青少年行為、思想觀念、生活型態、學習、互動、認同對象轉移等方面如何展現?是否型塑出不同的青少年次文化?
?
網路同儕是否造成傳統同儕間互動關係改變?其影響力能否凌駕於傳統同儕的影響力?
﹝一﹞
同儕團體對青少年的影響
(1)
同儕團體決定小孩行為和人格特質
(2)
青少年尋求獨立的過程中,將注意力轉移至同儕團體
(3)
因為彼此處境相同,而提供情感支持、行為楷模、參考團體等功能
(4)
與同儕擁有良好互動關係,可增進自信心、並肯定自己的價值
﹝二﹞
青少年次文化
(1)
形成次文化的基本要素:青少年得以聚集形成青少年團體
(2)
青少年次文化反叛成人或主流文化嗎?
(3)
不同於主流文化的次文化需要同儕團體的支持
﹝三﹞
青少年對新傳播科技的擁抱
(1) 面對新世代社會變遷的影響
(2) 比其他生命階段的人更具可塑性、對新事物的好奇心
(3) 為追求同儕團體的認同
(4) 網際網路近年來逐漸取代傳統電視媒介
﹝四﹞
青少年使用網路行為調查
(1)
以交友聊天、日常生活資訊搜尋、打發時間、使用傳訊工具〈e-mail、icq等〉為主。
(2)
線上活動會帶入到現實生活中,因此和朋友的互動行為會受到影響。
(3)
青少年自主權提高,而較無限制與約束。
青少年的思考邏輯、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不再取決於長輩。
﹝五﹞
網路同儕形成之因素
(1) 網路的互動特性〈缺乏情境線索、網路匿名性、彈性同步〉,使青少年型塑出網路同儕團體。
(2) 青少年在交友過程中,不再被動受制於地理環境因素,反而可以主動尋找志同道合的網路同儕。
(3) 透過情感交流與經驗分享,發展出網路友誼。
(4) 使用成員的穩定性,加上接觸頻繁,容易讓玩家有充分的確定感而能去信任他人。
(5) 網路資訊豐富,可幫助青少年解決問題,而不需向父母諮詢。透過尋找答案過程中,結交各式各樣不同背景的朋友,進而形成參考團體。
﹝六﹞
網路同儕對青少年可能產生的影響
(1) 網路社群中成員彼此發表看法或互相幫助、給予肯定,進而加深個人對團體的認同,發展出團體意識,形成團體獨特的風格。
(2) 網路空間使用不同身分代號,呈現多重人格,有助於青少年自我統合的多樣性。能夠藉由網路來了解自己的價值觀、目標、生活風格、需求。網路中形成的性格會轉移到真實生活中,並對其產生影響。
(3) 網際網路提供自由擬想的社會情境,滿足青少年發展獨立自主空間的需求,並且也促使他們得以模擬演練成人社會,以及青少年次文化對他們的期待。
l
網際網路對青少年異性交往的影響
(1)
青少年友誼本質的變化:同儕團體從原本同性的同儕轉變到異性交往。
(2)
青少年階段與異性交往會受到同儕壓力、流言,以及父母師長的壓力。
(3)
性別在網路的重要性。
(4)
網路提供青少年在此場域中進行兩性互動實驗,並提供模擬交往、認識、瞭解對方處境的好機會。
l
網際網路中「網路語言」次文化
(1) 現代青少年將網路語言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2) 網路文化的內涵:網路經驗、語言符號系統、互動倫理規範
(3) 「我的語言的界限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
(4) 當前網路語言的特色:
1、
生動風趣、簡潔省事、人情味濃、個性化強。
2、
多樣化的體現,滿足網友們交際的需求。
(5) 網路語言現象特點分類:(整理自盧諭緯,1998)
?
另類書寫
?
長話短說
? 符碼轉換
?
嘆詠之聲
?
笑不笑有關係
(6) 顛覆傳統的新網路溝通的方式:
I、 縮短時空距離,建立無障礙的人際交往關係
II、 除去社會束縛,得以自由、直接、大膽表達
III、 在言談結構、話輪轉換規則異於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