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arning
by Myself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袁薏晴
一、前言
網路的出現讓人們震撼,學習從此進入一個全新的世代,人類的學習方式產生了有趣的變革,非線性的學習,跳躍的思考,全球的互動,有生命的資訊流,這是21世紀的開頭,人類學習的曙光[1]。
在資訊時代伴隨著推陳出新的知識洪流中,任何一位想成功的現代人都無法忽視學習的重要,這意味著,在這波日新越異、瞬息萬變的資訊更替中,能夠有效的在網路上各式流竄的資訊文本中,掌握、整合、吸收、並學習到對自己有用知識的人,就能在各領域中脫穎而出,而學習的地點將不再為過去的學校、教育體制所壟斷。事實上,學習的過程是一種充滿愉悅的經驗,不過過去的學習經驗卻主導於龐大的國家教育體制中,個人似乎因而欠缺自發學習的機會,伴隨著全球資訊網路快速的成長,全球網路空間就像一個匯成人類所有智慧結晶的生命體,透過了線上的聯結,人們可以輕易的搜尋到所需的資訊,全球資訊在彈指間可以與你共享。
根據資策會Good2U線上學習網站的彙整,將目前主要的線上學習方式分為四類[2]:
(一)瀏覽式
瀏覽式的教材是屬於最直覺式的HTML表現方式,如同
電子書一般,在現實社會中,它就像是老祖先至今所使用的教科書一樣,將所欲傳遞的知識以平鋪直敘的方式,配合文字、圖形來表現出來,然而由於Web網頁的多媒體特
性,使得即使是純粹平鋪直敘的瀏覽式教材,也能夠藉由有限的聲音、影像、以及像Flash等的多媒體技術,來增色
相關的內容。瀏覽式的教材設計、主要適合應用在有老師
引導的課程,如此才能加值教材本身的效果,而達到線上學習的目的。
(二)模擬式
模擬式教材主要是藉由教學素材的特質,模擬其教學活動的進行,讓學員能夠在最接近
的教學情境下,建構自己的智能,增加學習效益。並利用多媒體方式,將此機構模擬呈現,學員可在這些機構裡獲得與相關的知識,讓知識獲得有所貫通與聯想。模擬過程中
若有操作錯誤的地方,系統便回立即的回應產生,達到即時回饋的功能,修正使用者使
用錯誤的地方。而淺顯易懂的內容更幫助使用者了解教材的內涵,脫離電腦恐慌症。
(三)演講式
演講式教材是採用類似Powerpoint簡報軟體來播放教材
的教學方式,但它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一般我們所熟悉的簡報軟體都是在個人電腦的環境下來播放,亦需搭配主講人的旁白,方能使簡報內容清楚明暸。演講
式教材則是以動畫、投影片及錄製好的旁白聲訊檔,
結合現今在網際網路上相當成熟的傳輸技術-串流式
傳輸,使用者僅需藉由瀏覽器,便可以隨時隨地收看
到這份聲光效果俱佳的教材,學習效果自然可比傳統
教材提升許多。
(四)群組互動式
這類課程重心放在分組討論等活動中,或透過線上的網民發表與分享意見的方式,促進學習者在學習內容上的深度思考。
線上學習直接挑戰的就是現實體制中直線單向的課堂講述,虛擬時空的非線性跳躍學習,讓學習者旁徵博引;多人互動的即時對談、討論空間,方便學習者腦力激盪、模擬情境,無論是批判性的網路論戰或鼓勵性的贊同與提問解答,都會激勵彼此做更深入的思考與興趣;而多媒體的界面學習,讓學習者產生更生動與真實的體悟;網路上天涯若比鄰的世界性視野,也讓學習者的想法更為開闊;線上的學習從文字、圖像、影片、聲音、程式設計到虛擬實境都有可能,更增添了學習的興趣與效果;此外,線上的無限內容搜尋機制更是一項方便學習的最佳利器,只要輸入想查詢資料的關鍵性字眼,就可以即時獲得成千上百筆,更豐富於過去圖書式的資料內容,這一切對於學習者來說都將產生了新的衝擊。
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統計,國內線上學習市場的規模今年約3.8億,明年將倍數成長至8.9億,資策會估計,隨著個人學習習慣的改變,以及學習介面的成熟,三年後整個市場更將達到30億元的規模[3]。
由研究單位IDC的預估,全球線上學習的市場規模,在未來兩年內,預計可以成長三倍以上。此外,Cisco對全球線上學習市場規模所進行的調查,發現到西元2005年,全球將有85%的教學活動在網路上進行,其中,更有70%的受訪者認為網路教學效果將優於傳統教學活動[4]。
以目前來看,似乎各界對於線上學習的模式仍抱有相當大的期望與美景,因此,在這波熱鬧滾滾的線上學習革新中,我們將如何善用科技而提昇我們的生活與學習模式,而線上學習究竟能帶來什麼樣的衝擊與創新?是我們以下所要討論的重點。
二、資訊教育挑戰傳統教學?
現代學校教育體制是隨著大工業對勞動力提出的要求而日益壯大起來的,學校的規模大,人數多,採用班級授課制,但它不能解決社會需要的矛盾,也無法處理好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的矛盾(張文軍1999:10)[5]。
因此,當我們重新對現代教育進行檢視時,現代教育似乎是為因應市場的需求,而實行知識分化的一個場所,專業的分化日漸嚴重、國家機制又對學校、教師和學生施行一貫化的學習監控、標準化的學習測驗,我們一開始時把兒童分批送入學校、編到各班級中,為他們開設統一的課程,採用一條鞭式講述法教學,讓他們獲得社會所許可的規範與價值。這使得我們全民教育機構所培育下來的兒童就如罐頭工廠所加工出的一個個製成品,我們的兒童漸漸成為不完整的個體,也欠缺自主性,學生所獲得的片面知識,也讓我們的孩子學的多、但卻學得雜、學的沒有系統,也欠缺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嚴重的是,我們的學校在這樣的體制之下成了知識生產的唯一途徑,孩子到了學齡進了學校,等受完了應享的施教年限之後,脫離了學校,似乎也脫離了學習的機會。或許,仍有少數孜孜不倦的好之者,對於新知的掌握仍抱有主動學習的精神,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進了職場,也等於受教里程的終了!
事實上,教育與學習是隨處即是、處處可尋的,孩童在不用我們教育的情況下,就可以自己模擬爸媽的角色扮演,而玩起家家酒的遊戲,他們透過這樣的過程習得家庭角色中各司的職責;當我們每天閱報、收聽廣播、觀看電視、甚至與人互動時,我們也都是在這樣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而學習,有時透過這些方式所獲取的資訊,更是甚於學校機構所教授的來的實用、來的完整、來的容易吸收,但可惜的是過去由於我們的刻板印象,我們把教育與學習混為一談、認為教育=學習,學習=學校,當我們這樣畫上學習的等號時,我們替自己封閉了學習、求知的道路,就算生活中充滿隨處即是的知識,我們也不知道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去學習,因為,過去我們似乎都陷入了只有學習學校教的、寫成書籍的知識,才稱為學習,忽略了也許對人來說更重要的是在「做中學」的實地操演過程中,那潛移默化、深入人心的知識。
但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我們漸漸發現過去那墨守成規、學院式的刻板知識,由於資訊的大量累積與更新,而資訊時代流動與即時性的特質,讓各式各樣透過文字資訊碼所展現的訊息,瞬息萬變,更充斥於市場之間。時代一下子變動的太快,當我們還來不及抓住之前的東西時,卻已被如洪流般滾滾而來的資訊給淹沒了。因此,在資訊時代中,人們開始對這龐大且無法消化的流動資訊產生焦慮,這樣的資訊焦慮,似乎也導因於我們過去的學習習慣與態度而來,我們的學習是透過學校、透過所謂的教育而來,因此,過去我們要學習的知識,也是現成經由前人日積月累、流傳千古而來的精華,在我們的觀念中,學習就是再容易不過,老師教、學生學,這似乎使我們每個人喪失了主動求知的能力,也就是說資訊時代人們之所以那麼容易產生所謂的資訊焦慮,或許是因為人們失去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面對這樣快速的資訊流動時,人們不僅不知從何下手,也無力從何下手。張文軍曾說過:「在後現代主義者看來,人,應該是豐富多樣,作為幫助人成長的教育,應該是開放的、沒有固定的模式的」(張文軍1999:41)。而資訊時代網際網路發展至今,線上的即時資訊獲取,似乎已成了現代人最方便、也最快速的學習方式之一,線上學習的多元性、即時性、整合性、便利性與濃縮性,似乎提供了一個最符合人性的學習場域。也許我們會質疑,這樣快速變更的資訊,淘汰率過高的資訊,真的有其獲取的價值所在嗎?而我們先前的刻板學習習慣是否足以應付這樣的資訊洪流呢?或許當我們這樣看待網路時,我們仍低估的所謂線上學習的可能性與機會所在,今日的線上學習除了提供隨時隨地想學習或臨時為了交報告、寫作業找資料外,整個網際網路空間更是像一個超大型的虛擬圖書館,不管是任何的網頁、網站、校園BBS版、對話聊天室、ICQ、MUDs、線上遊戲、甚至虛擬國度中等等,在線上隨處所發散的訊息,當我們閱讀、當我們互動其中時,其潛移默化的機制就已經在引導我們學習。但也許我們仍疑慮於也許潛移默化的學習在我們的現實互動也是存在的現象,那如何說線上、虛擬空間的學習就一定充滿機會與革命的意義?當我們思考這樣的問題時,發現也許下列的特色視線時所無法取代的線上學習特質所在:
1.
打破現實空間的學習障礙與隔離-在資訊流竄的網際空間中,傳統的時空限制已經不再約束我們的學習方式,隨處可循的知識、訊息,只要你連的上線都可以獲取,不管是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可以學習。
2.
互動學習-事實上在線上的學習並不單純的是一些學習網站課程的開設,或網頁瀏覽,在線上的學習其實有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習者可以交換彼此的意見、分享彼此的看法,透過即時或非即時的討論,教學相長專業成長。這是過去權威教學講述中所較欠缺的學習型態。
3.
人人是創造學習機會的專家(利他主義)-在線上的互動經驗中,我們往往可以發現到許多樂於與人分享意見或表達看法的網民,甚至常可以看到的是線上留言版中,只要有一個人提問就會有許多熱心的朋友提出相關的解答;還有很多網民會製作與自己專長、能力、興趣有關的網頁資料,提供有興趣的人查詢,而這樣的利他助人行為在線上是非常常見的現象,人人可以成為提供知識的人,更幫助了網際空間資訊的累積與方便學習者查詢與學習。
4.
模擬生活的學習-網際空間事實上就像是一個模擬真實的社會,在人與人的互動中建構出生活的型態,而線上的資訊更是包羅萬象,所有與人類、生命、自然、宇宙、科學…等等有關的形形色色的知識都可以找尋的到,而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在線上互動的學習者年齡層也都逐漸的降低,甚至如雪莉.特克《虛擬化身》中所談到的:「熱中於網路上的角色扮演遊戲的使用者,會慢慢地將現實世界的生活視為網路世界上任何一個視窗當中的世界一樣,也就是說,現實世界也祇不過是另一個視窗而已。」[6],因此,網際的生活事實上對於許多人來說就像是一種生活型態,而透過此中行動於生活中的學習,或許更能掌握學習中的自我學習、融入知識而成為生活實作的學習型態。
5.
非單向線性的注入式教學-線上的學習並不只是單向的網頁劉濫工作而已,再與人線上的互動經驗與閱讀文字式的討論中,都可以獲得相當多的資訊。之間線上的學習網站雖較欠缺即時討論的部分,不過目前多數的學習網站,以能提供了更多的即時解答與多人對話討論的功能,開啟更寬廣的學習空間;並積極建立線上的學習社群,提供學習者更多的討論與發表的機會。
6.
容易發展適性的個別化教學-過去傳統的學習型態中,由於施行大班教學的結果,教師無法兼顧每位學員的個性與群性,提供適性化的個別教學,由於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速度不同,所形成的個別差異問題,並無法在過去的教室中兼顧到;而線上的學習,傾向依個人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學習者可以針對個人的需求與能力學習自己需要的知識與技能,而線上的交學者也可以依照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發展配合其能力的教學方式,較能在不妨礙其他學習者的情況下,幫助不同的學習者學到所需的知識;此外,在整體而言的廣義線上學習中,流動的資訊網就是一個最大的學習場域,因此,不同程度與發展的學生,隨時都可以依自己的步調找尋與學習所需的教材與知識,我們似乎可以說線上的學習是一種「為每一個人量身訂做的學習方式」。
7.
遊戲行動中學習-在線上的互動經驗中,提供許多交流的經驗,也許是生活的對談、也許是單純的打屁聊天,無形中都潛移默化存在影響個人「社會化」經驗的不同看法;有許多的經驗顯示,學習在無壓力與自由的情況下,能達到最佳的學習功效,線上的學習經驗就是一種處於最佳遨遊知識寶庫的自學行動,在此種與他人互動與主動的興趣引導下,事實上卻能吸收最多的訊息與寶貴的資訊。
8.
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目前由於資訊網路的普及,幾乎可以達到處處可上網、家家能上線的普及情況,而線上的學習更是一種不分年齡、不受時空限制的學習方式,線上即時新聞的閱讀、圖書資訊的找尋、專家網展的建立、留言版上的對談、多人互動的交流,只要連的上線,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網際線上學習的一員,過去政府所提倡的終身學習宣導,礙於學校教育的體制,施行效果並不顯著;而許多大學進修部、推廣教育、社區大學也由於時空限制而推展不易,但進入資訊學習時代中,事實上整個網際空間就是一個大教室,打破年齡、種族、時空上的諸多限制,只要有心學習,線上似乎就是一個最佳的學習機會。
這是過去在我們現實環境中較為欠缺的特質,現實的學習我們大多是處於被動的情況下去接受一些訊息,但當我們想主動瞭解一些資訊時我們必須走出家門去搜尋我們想知道的東西,或是去求教一些這方面的專家或朋友,但在網際網路時代中,線上學習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人們對於所欲求的資訊不必再像從前大費周章的費了許多功夫才能找到我們需要的知識,連上了線,整個龐大無邊際的網際空間就是一座知識的寶庫,隨時隨地我們想了解或查詢的東西,線上的作業就能幫我們完成,甚至能搜尋到早已在現實世界中喪失的資訊內容,處於資訊時代中,線上的作業使得過去流傳的所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這樣的情況真的實現了。
三、線上自我學習-
在認知結構學習論中,由於布魯納特別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索,認為從事像變化中發現其原理原則,才是構成學習的主要條件,故而被稱為發現學習[7]。
發現學習(discovery
learning)所指者是學生在學習情境中,經由自己的探索尋找,從而獲得問題答案的一種學習方式[8]。
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發的學習方式似乎能導出最佳的學習效果。過去教學模式中,首重的就是學習興趣的引導與動機的引起,但由於過去講述式的教學偏誤,一般的學習者所獲得的多是注入式的教學而來的片面知識,也無發引發學習者深入探討的學習機會,更無法提供學習者主動學習的效果。線上的學習多是在學習者自發的情況下,主動搜尋、主動深入知識的內容而獲得更多的收穫與啟發。
Western Governors大學是一個新興的虛擬大學,他們使用科技的方式來傳達給學生一些他們從傳統課堂上所無法學習的知識。這個學校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在他們已經了解與知道的知識上在做一番進階的加強,透過自我教導、或自己透過任何的其他方法去獲得我們所要的知識。課堂中沒有教授、課程表、教科書、或必修的學科,學生透過通過一些簡單的標準化測驗或繳交足夠的獨立研究方案來向學校證明他們學到的資訊[9]。
事實上早在1990年代,我們早已提出利用網際網路連線自我學習的概念,而也切實的施行過,引起很大的迴響,姑且先不論最後WGU究竟達到多少的學習成效,重要的是這種強調自我提昇、自我學習的教學理念,正是我們今日所談的線上學習的精神所在。在過去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常強調「類化」的學習態度,也就是將過去已經具備的舊經驗與先備知識,來學習新的事務與知識。而線上學習其所著重的精神也在於,透過自我一連串的提問、搜尋、教導自我、與自我學習的過程中,將「類化」學習特質發揮出來,不斷將舊經驗延伸擴張,並將新學到的知識貫穿於自我的知識脈落中,也因此這種能自動自發、自己領會融通的知識,更能深化於每一位學習者的學習成效。作家Don
Tapscott曾說[10]:
...當小孩在線上時,
他們閱讀、思想、分析、批評和鑑別-
來創作他們的想法。孩童透過他們操作線上活動的過程中來理解到過去所構築的傳統童年記憶。他們應用科技技術來玩、學習、通訊和作為一個孩子該有形式之間的關係,在電子交互的世界中提升、發展。
也就是說,孩子透過在線上的瀏覽、互動中,他們才真正理解到過去兒時童年記憶中所構築的一些事物與現象,透過線上的學習來為過去的舊經驗注入新的生命與新的時代意義。比如說,一個對模型組合相當有興趣的孩子,再過去的學習經驗中也許儲存在他的記憶中是一些基本的組合方式,或是一些零碎的模型玩具的常識性知識,但是當他透過線上搜尋開始尋找相關的訊息時,他所能獲得的旁的資訊,並不是一般的我們所能想像的,各事關於模擬玩具、組合玩具的討論群組,由上線的玩家所得的經驗分享、專家意見過程中,更容易去掌握到自己不足與欠缺的地方,而此種自發性的學習,也類比過去的經驗中可以分享一些現有的想法,透過一來一往的討論過程中,深化與提昇相關知識的掌握。
因此,線上學習在此種自發與自我的主動學習中,容易產生新舊經驗的相互聯結,更能增進學習的效果。就目前來說,透過線上學習網站每週固定時間,有各科老師在網上為學生們即時解惑、回答學校課堂上或自修不解的問題。或者上網站的留言板找其他救兵、再不然利用網站會員ICQ(即時傳訊),找線上同伴討論功課,分享心得,相信每位學生皆會有不同收穫,在線上學習網站的自我學習環境中,每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時間來調整學習進度和難易度,真正實現「自我學習」的精神,達到適當學習的目標。
四、線上的社群支援
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事實上大部分的情況都是處於團體中而進行學習的,而過去的學習除了單純的知識講授外,對於孩子來說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同儕團體中所進行的潛移默化的學習經驗累積。D.R.Shaffer[11]曾指出:「同儕是孩子社會能力的促進者。」,也就是說,同儕團體的成員是在與相似地位的人互動,如此能更自然地傳播各種新的訊息與觀念、行為,而其接受的程度,也是相較於一般的知識講授為高的。因此,這裡所強調的概念就在於學習中所謂的「社群支援」關係,依照John Seely Brown&Paul Duguid兩位的說法[12]:「交談與做事,溝通與實務,是不可分割的。交談可使彼此瞭解對方的工作,工作則使彼此能夠溝通,在做與說的過程中,創造、學習、分享及使用知識,也是密不可分的。」,當我們加入一個團體中時,重要的是透過團體溝通與互動的過程中去掌握一些資訊與知識,在學習社群中或許人人都在提供經驗與不經意的內化學習,所以也許社群團體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或多或少提供或發散一些個人的訊息,而當團體成員需要協助時,社群必也能發揮同儕互助的精神提供某些層面的物質上與精神上的援助。
就目前來說,線上的學習已經不再僅只是單純的在傳統教學中搭配一些網路的輔助教材或一些學習網站上的課程開設,或許整個在上網瀏覽、觀看、對話的過程中,都已經達到了某種程度的學習效果。不過,線上學習除了快速即時的在家資訊獲取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線上處處即是的社群團體魅力,任何一個網頁、BBS留言版、新聞討論群組、多人聊天對話室、ICQ傳輸通訊、電子郵件群組、線上的新聞討論區、或是新興時下所流行的即時連線遊戲、MUDs….等等,都是虛擬空間中社群團體的一個展現,而在虛擬空間中透過Patricia Wallace在《網路心理講義》一書中所談到[13]:「在網路上的人願意幫彼此小忙,有時甚至是大忙。有人詢問訊息,通常很快就會有人回覆。有許多人願意提供協助,是大家會參與論壇的主因。」,這也是網路社群中之所以有如此緊密連結的主因,線上的即時與互動特質,讓身處於各種不同文化、時空背景的人因為網址的連結而群聚於一樣的空間中,甚至因為彼此的回應與交流建立出一個凝聚程度相當高的社群團體,在線上我們很容易透過不同的搜尋引擎就可以找尋到與我們有相同興趣、志同道合的朋友,並透過不同文化差異的背景之下交換出不同的心得意見,例如一些愛車族、愛鳥族或是一些旅遊美食喜好者,線上就是一個充滿著無限資訊的地方,透過一些網民們的心得分享,線上就能建立出一套相當完整的討論介紹,甚至會加上個人的評價給分,而透過了這樣的過程,對於相關事物有興趣的人也就能從這些網民們的留言中搜尋到許多珍貴、可靠的訊息;或是透過一些新聞群組、BBS留言版中不同的文字與論戰,發現到一些不同的另類討論,在線上互動的過程中,由於匿名的效果,讓人很容易去提出問題,也很容易去回應一些相關的問題。在現實中,我們會因群眾壓力或團體人數的考量,減低了我們提問或助人的意願,Patricia Wallace就說過[14]:「網路能支持、鼓勵自我表露與超人際溝通,促成人際間的依附與親密,同樣的網路特質,也讓網路(尤其是支持性論壇)再求助時,變成自我表露的好地方。」,根據這樣的說法,我們很清楚的看到在網路上其關鍵因素就在於網路的匿名性讓線上的利社會行為更容易就顯現出來,再加上時空距離的打破,線上的社群團體或許相較於現實的生活中是少了些規範,而多了些情感的交流與意見的討論的,當人們越勇於表露自己,在社群的支援之下,我們更容易去把問題說出來或是透過成員的表述,達到某整程度的學習。而此種匿名與提供發言的機會,對於一些在各領域學有專才的人來說,都是一個相當好展露所學的機會,常常我們在線上會很容易的就看到當我們拋出一個問題時,不用多久的功夫就可以獲的雪片般的回應與解答,網路提供一些熱心的專家相當大的舞台,透過助人學習中期望的效應,也能讓這些熱心的專家更致力於相關問題的資料找尋,與不斷的自我學習來滿足各式各樣的提問者,如此教學相長、即時互動的過程中,線上社群的學習展現是一門不容忽視的議題。
五、結語-線上學習潛力無窮?
資策會預估,未來線上學習將朝向個人話量身訂做,以及由單向傳輸提升為互動教學的趨勢[15]。
現階段的線上學習,不僅無法滿足業者謀生的需要,更無法吸引學習者主動求學。從虛擬社群轉型成為線上學習業者的旭聯科技,近日針對網站會員進行一項關於線上學習的問卷調查,從7173份有效問卷中發現,目前國內18到35歲間的網路人口中,只有約11%曾透過網路進行學習﹔至於起因,則有一半以上是透過學校提供相關學習課程,換句話說,主動求學的比例並不高。
更值得注意的是,調查同時發現目前曾參與過線上學習的人,對於學習效果的滿意度評價,似乎並不高,回答「非常滿意」與「還算滿意」的比例加總起來僅有11.2%。相形下,回答「非常不滿意」與「有一點不滿意」的比例卻高達66%。
而究竟怎樣的課程因素,是滿足學習者的關鍵?根據調查資料顯示,影響網友參與網路學習的因素中,若以1-5給分,網友最在乎的因素依序是「課程設計吸引力」(4.2),「學習時間與效果」(4.2),「有無認證或授與學分」(4),「學費合理性」(3.9),「個人電腦配備」(3.6),「個人學習習慣」(3.6),「主辦單位聲譽」(3.5)。
不過根據這樣的調查顯示,國內目前的線上學習方式,仍固著於線上學習網站所開設的課程學習。而事實上,這樣的觀念是有所偏誤的,線上的學習處處可尋,也時時可學,應是一種不侷限於固定型態的將學方式,而由於這樣觀念的誤差,導致目前許多的學習網站雖抱著遠大的美景而多雷聲大雨點小,並未達成多大的學習效果。
隨著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線上教學所欠缺的最大限制面對面的互動,早已不成為線上學習發展的問題,隨著3D影像、模擬時境的新興高科技產物,再加上早已流行的視訊通訊軟體,線上面對面的交流與學習,也以打破了過去的窠臼與線上學習的瓶頸。況且線上的學習應被定義為廣泛的線上資訊汲取與透過互動的過程中所學到的潛移默化經驗,線上學習不僅方便、更影響深遠。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寬頻通訊的加速,線上的活動已經逐漸入侵我們的生活,甚至成為不可或缺的層面,而線上的學習更在這樣有形的瀏覽與互動中,凌駕現實的學習脈動,線上學習正全面衝擊我們以往的學習方式,引發思考與反省果去傳統學習的缺失,重要的是線上學習更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線上的聲光媒體、多元互動與破除時空界線上的諸多優勢,正將我們的學習帶入一個新的紀元。
而更重要的是,線上的學習其潛力在於「線上自我學習」的部分,透過主動探索的自發學習,引起動機在學習情境中自發活動,擺脫過去學習中僵化的知識灌輸,由於學習出於自身意願,帶出更豐富與有價值的求知學習慾念,此種俯拾即是的資訊導向自我探索,也正是線上教學其價值、發展的特色所在。
[1] 〈什麼是線上學習?〉,(http://www.good2u.com.tw/good2u/homepage/tutorial/line.htm
),2001/11/09。
[2]
〈GoodU2網站的教育機制:教材規劃師篇〉,(http://www.good2u.com.tw/good2u/homepage/tutorial/line6.htm),2001/11/09。
[3]
〈.COM情報/究竟誰在「線上學習」?,2001/10/03〉,
(http://www.ettoday.com/2001/10/03/752-1202403.htm),2001/11/09。
[4]
〈線上學習網站市場潛力無窮,2000/10/31〉,
(http://www.find.org.tw/trend_disp.asp?trend_id=1122),2001/11/09。
[5] 張文軍(1999),《後現代教育》,台北:揚智文化。P.10。
[6] Sherry Turkle(1998),《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分認同》,譚天、吳佳貞譯,pp.iv(導讀)。
[7]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pp.214。
[8]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pp.215。
[9]
〈A
VIRTUAL STUDENT TEACHES HIMSELF〉,Edupage,05/07/99,
(http://www.ee.surrey.ac.uk/Contrib/Edupage/1999/05/05-05-1999.html#6),2001/11/05。
[10] 〈Is the Internet Affecting the Social Skills of Our Children?〉,(http://www.sierrasource.com/cep612/internet.html),2001/11/05。
[11] D.R.Shaffer(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p.687。
[12] John Seely Brown&Paul Duguid(2001),《資訊革命了什麼?》,台北:先覺出版,p.135。
[13] Patricia Wallace(2001),《網路心理講義》,台北:天下文化,p.215。
[14] Patricia Wallace(2001),《網路心理講義》,台北:天下文化,p.226。
[15]
〈線上學習市場
今年成長11.3﹪〉,(http://ctnews.yam.com/news/200109/11/183304.html),2001/11/13。
[16]
〈.COM情報/究竟誰在「線上學習」?,2001/10/03〉,
(http://www.ettoday.com/2001/10/03/752-1202403.htm),2001/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