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高年級學童資訊素養教學之研究(提綱)
蔡禹亮―南華大學教社所研究生
第一章、緒論
政府將民國八十七年訂為「終身學習年」,表示朝向著學習時代的來臨。放眼現況社會正是資訊蓬勃發展的契機,因此,資訊素養的能力養成,自然成為個人發展終身學習技能上不可或缺的必備能力。因此,為因應如此快速變遷的社會,學校所教授知識的方式與型態也將不同於以往的模式。資訊素養的具備與否,便關係著是否能夠善加整合利用各種教材與資訊,也關係著我們下一代的學生是否能夠具有尋找、利用、整合各式資訊周邊的能力。因此,資訊素養已成為現在所急需培養的能力。(Betty,1995)
再者,教育部在民國八十七年九月份公佈的「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提及將於民國九十年開始實施,其中對資訊教育的能力運用更是名列的要項。因此,配合新的國小課程實施,內容的多元化,教師如愈能善用資訊資源對教學能力的幫助也就愈大,同時學童若是能提升資訊素養能力也將會更有利於往後的學習。所以,身為教師應當積極提昇個人及學童的資訊素養,方能為承續推動國家資訊發展計畫的大業。
雖然資訊教育絕不是教育全部,但是沒有資訊教育的基礎教育一定是沒有前瞻性的教育規劃。(吳文中,1980)因此,重視資訊素養教學的教育,是當前的契機與重要課題。
第一節:研究動機
教育部為了推展國民小學資訊教育,八十八年度的「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對全國中小學的資訊教育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這一個整套的方案,內容包括了補助縣市網路中心連線機房及設備費、運作維護費及業務推廣費、建置各校至少一間電腦教室、每校二十萬元軟體採購、每校三十萬元網際網路設備、建置教材資源中心、補助教師資訊能力培訓費等。在這個方案裡,政府共追加預算六十四億七千二百三十萬元,並於八十八年六月完成預算執行。因而,我們可以瞭解到,目前全國中小學的電腦相關設備,已經相當完備而且整齊。不論是硬體、軟體、網路等該有的都有。沒有城鄉差距,只有數量的多寡不同而已。(徐瑞奎,2001)(詳細請參酌附錄一)
政府所投資的設備與培訓經費,皆是企盼能夠加強各級教師的資訊科技能力,以先提升師資陣容來強化教學成效。顯見教學中所注重的資訊能力已逐漸的在抬頭當中,再者,俗語常說道,「給他一條魚,不如給他一根釣竿」,足見傳統知識提供者的角色,似乎是愈來愈不太符合資訊快速變遷的社會學習模式,因而,培養學童具有資訊素養能力以及改換教師的角色變化是符應社會潮流趨勢的。
因此,在面對資訊科技迅速發展的同時,如何建立國小學童的資訊素養及如何培育迎接新知所要具備的基礎,該是未來教學的主要課題,在這當中教師所扮演的應是不可或缺的決定性角色。加上國小學童的學習能力強,可塑性又高,目前又無升學壓力,如能從小就培養學習查詢資訊、組織資訊、利用資訊、利用與評估資訊的方法,將會使其受用無窮的。(Allan,2000)
以往對於「資訊素養」這個概念所從事的研究,大都是以瞭解該一名詞的意義與內涵而已,實際針對教學法的研究則相當有限,且在國內對於國小學童的研究並不多見,然因,現今世界的資訊脈動是如此活躍,學童又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因此,此研究正顯出值得探索之處。
加上政府投資了大量的金錢在於硬體相關設施上,也同時推動各縣市政府培訓相關資訊教師的各項在職訓練計畫,然而實際上教師們在教學的成效是如何呢?這真是一個令人好奇的事情,因為在觀察各校的資訊教育實施上,幾乎是呈現出「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的現象發生,著實令人擔憂如此百家爭鳴現象是否將會造成往後學生學習上的落差。
第二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學童資訊素養教育成效,因此,採用被北市國教輔導團所肯定的教學法,也就是俗稱大六教學法。期盼瞭解學童在藉由採用資訊素養養成教育的六大學習方法的設計後,對於提升資訊素養的成效情況做一瞭解,以此比較教師在原本的教學方法與採用資訊素養養成的教學方法的差異情形。
企盼能提出比較的建議並驗證資訊素養養成的重要性,並以建議提供教師從事教學法上的參考,以期能夠為資訊教育的推廣找出更多的實際教學方法例證。
第三節:研究限制
本研究擬採用問卷及測驗來進行調查,將參酌之前有關研究的問卷加以修改期能符合本研究所需,並將根據所得出的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師在教學上的參考。但本研究仍有下列研究上的限制。
一、文獻上的限制
由於國內外對資訊素養的主題大都以圖書館利用教育有關,針對國小學童在資訊教育教學法上的研究有限,因此,本研究將對於有關論述資訊素養培養教育的相關文獻納入,以建立本研究之理論基礎。
二、樣本上的限制
因考量人力、物力、及時間上的限制,對於樣本取得與施測的便利性,特地協商嘉義縣內埔鄉地區願意配合進行Big
6 教學法的教師,因此,樣本隨授課教師的班級而受限制。
三、方法上的限制
本研究採用問卷及測驗方式,且在每個教學單元完成後實施測驗,假若課堂上課時間超過預期時,將可能影響學童作答的進行,此外亦無法掌控受試者當日的出席狀況。
第四節:重要名詞解釋
一、素養
是用來描述「人與外界能做合理溝通」的一種狀況;素養也用來表示「人與外界能做合理溝通」所需要的技能。而素養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傳統所謂識字的意思,即是個人具備讀、寫、算的能力,以適應生活的需要;另一類是功能性的素養,是指個人擁有某些特定的功能,並能依自己的生活需要設定的目標,以順應在家庭、工作、社區等社會生活的角色扮演。而依據美國圖書館學會對「資訊素養」所下的定義,為培育國民具備瞭解資訊的價值,在使用資訊時能有效地查詢資訊、評估資訊、組織資訊與利用資訊的能力。
二、資訊素養
「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這個名詞是由美國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學會主席Zurkowski
於1974年提出,他主要是指個人具有找出、評估、與利用各種不同來源資訊的能力(賴苑玲,民88)。根據McClure
在1994年提出的定義,認為資訊素養應涵蓋傳統素養(Traitional
litracy)及傳統的圖書素養(林美和,民76年)、電腦素養(Computer
literacy)、網路素養(Network literacy)和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四個層面的能力(McClure,1994)。(黃雅君,2000)
三、電腦素養
大約在1960年代後期由電腦科學學者所倡議,
一般的內涵為程式設計、電腦科學簡介、應用軟體、電腦網路、電腦與社會。也就是說「認識電腦,並瞭解電腦與社會間的互動關係」。也有的定義為資訊處理的演進;電腦的硬體與軟體、資料的表示法、程式基本概念、基本資料處理、電腦的運用、中文資訊處理等。
第二章、文獻探討
教育部於八十二學年度即執行「改善各級學校資訊教育四年計畫」,八十三年九月公布國小電腦課程,八十五學年度實施。此外,教育部電算中心於八十六年起開始執行「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希望達成全方位資訊教育環境,普及全民資訊教育。因此,學校成為重點推動的對象。教育部配合擴大內需方案辦理中小學資訊教育基礎建設,除了補助中小學資訊教學的硬體設備外,並且要求教師必須接受資訊素養的培訓,具備電腦的基本知能。(請參考附錄二)因此,在資訊社會的潮流與政府政策的推動下,使得教師必須要設法提升本身的資訊素養,以因應資訊時代的來臨。
在相關研究的定義中,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這個名詞是由美國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學會主席Zurkowski
於1974年提出,它主要是指個人具有找出、評估、與利用各種不同來源資訊的能力。資訊素養知能:根據McCulre1994年提出之定義,係涵蓋圖書館素養知能、電腦素養知能、網路素養知能及媒體素養知能等相關知識的瞭解程度。(王貴珠,2000)
Doyle(1992)明確指出,「資訊素養」是指個人具有蒐集、評鑑、利用各種資訊的能力。林美和歸納「資訊素養」概念為:
一、獲取新資訊的知能。
二、擬定研究問題的能力。
三、利用各種媒體檢索資訊的能力。
四、尋找、選擇、評量、組織、利用與創造資訊的能力。
五、批判過程與評鑑結果的能力。
McClure(C.R.McClure)對資訊素養的定義,指出「資訊素養」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能夠解決資訊問題的能力,他涵蓋了四方面的素養:(Bennett,2000)
一、傳統素養(Traditional
Literacy):
傳統圖書館之利用教育,其涵蓋的項目與內容有認識圖書館環境、圖書館的類型與功能、圖書資料的類型與功能、圖書資料的分類與排架、圖書館的目錄組織、讀書或研究報告的撰寫。
二、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
自從圖書館的館藏資料類型從紙本書籍資料擴大為非書資料以後,對於一些不屬於文字印刷形式之館藏資料的利用,就構成了媒體素養的本體,其涵蓋範圍有認識各種媒體資料的特性、操作各種媒體工具的能力。
三、電腦素養(Computer
Literacy):
在資訊化時代裡,有許多的事情是藉由電腦來完成,因此有關電腦操作的素養與基本能力也是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其涵蓋內容為資訊處理的演進;電腦的硬體與軟體、資料的表示法、程式基本概念、基本資料處理、電腦的運用、中文資訊處理等。
四、網路素養(Network
Literacy):
網路素養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培養網路素養的能力,除了具備基本的電腦素養能力之外,還應包括網路之基本概念、網際網路與地區網路之緣起、發展與現況、網際網路的功能、網路資源的類型、全球資訊網之介紹、檢索資訊之步驟、檢索策略。
社教雙月刊73期以「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為主題,其中吳美美闡明資訊素養是大環境的產物,資訊素養具體而言,可分別從「內在」的能力和「外顯」的能力兩方面來解釋;於內,能思考釐清問題所在,能分析所需要的資訊是什麼、能正確解讀資訊、分析、合成、組織有用的資訊;而表現於外的能力包括:知道資訊資源的所在、知道如何獲取資訊、能夠用合適的方式將組織及內化的資訊呈現出來、能利用資訊解決相關的問題。
此外有關國民具備資訊素養能力指標方面,國民資訊素養能力指標如下:(王貴珠,2000)
一、資訊素養基本能力:
1.
讀、寫、算的基本能力。
2.
依據資訊需求研擬問題。
3.
傳播資訊的能力,例如參加網路討論群。
4.
電腦使用與操作能力。
5.
使用網路的基本能力,例如E-mail、Netscape、Gopher等。
6.
使用電腦應用軟體能力。
7.
具備網路基本概念,例如上網指令操作、網址的概念。
二、國民資訊素養中級能力
1.
熟知獲取資訊管道能力。
2.
實際問題組織資訊的能力。
3.
資訊準確性與完整的判斷能力。
4.
資訊運用於決策的能力。
5.
評估資訊價值的能力。
6.
檢索與使用各種資訊媒體的能力。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的 Michael Eisenberg 提出在台灣如何使用大六法(Big 6)來改變教與學的方式:(1)教與學多元化:分析問題、適當的檢索策略、找出問題答案及評鑑結果。(2)教師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3)培養不同的學習與解決問題方式。(4)最重要的是要與生活結合,方亦收事半功倍之效。SCILS/Rutgers
University 的 Kuhlthau
則強調資訊素養在資訊時代中對教育的重要性,在資訊時代的學習是如何不同於還未有電腦時,以及圖書館及圖書館媒體專家在資訊時代學校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民國八十八年五月份由教育部委託台灣師範大學所舉辦的「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會議中
Eisenberg 發表有關六大資訊技能(Big Six Skills,簡稱Big 6
)的構成要素及特性,針對資訊問題解決的歷程包括:問題界定(Task
Definition)、資訊查詢策略(Information Seeking Stratrgies)、找尋與查詢資訊(Location
of and Access to Information)、利用資訊(Use of Information)、綜合資訊(Synthesis)及評估(Evaluation)六大步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編,1999)
一、界定問題:解決資訊問題過程中第一個步驟即是要認知資訊需求的存在,決定資訊問題及界定資訊查詢的目的。
1.
定義問題(Define the task of the information
problem)
2.
確認所需的資訊(Identify the information needed
to complete the task)
二、資訊查詢策略:針對之前已界定的資訊問題,決定找尋資訊資源的種類與策略
1.
確定所有可能的資源(Brainstorm all possible
sources)
2.
選擇最佳資源(Select the best sources)
三、位置與途徑:找到資訊資源並且從中檢索特定的資訊
1.
尋找資源(Locate sources)
2.
尋找資源內的資訊(Find the needed information
within the source)
四、利用資訊:依據之前已界定的資訊需求以運用查得的資訊
1.
閱讀資訊(從事如寫、聽、看等)(Engage
in the source read,hear,view,touch)
2.
摘要相關資訊(Extract relevant information)
五、綜合:整合、組織、與重新組裝資訊以滿足前述問題的需要
1.
組織從多數資源中所得之資訊(Organize
information from multiple sources)
2.
呈現資訊(Present the information)
六、評估:評估資訊問題解決過程是否滿足資訊的需求。
1.
評鑑結果(有效性)(Judge the process
(efficiency))
2.
評鑑過程(效率)(Judge the product
(effectiveness))
由於目前資訊科技業的蓬勃發展,人人使用電腦的機會大增,並且在生活中仰賴電腦的機會也陸續的普遍,有的即會把電腦與資訊視同為相同的概念,但這兩者之間仍是有差異的存在。以比較淺白的比較說來,電腦所強調的是技術面的,也可說是資訊科技方面,因此,電腦素養的養成教育,所較為偏重的會是在於技術的嫻熟與進步。而資訊素養所強調的是在於用的部分,是在於整合、分析、判斷與利用上。
電腦素養大約在1960年代後期的電腦科學學者倡議,學校應加強電腦素養課程,至美國召開「1985年國家電腦素養目標」的研討會中以謀求共識,幾乎認為電腦應與讀、寫、算等3R的基本能力並列為4R,將電腦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物理、化學等科目,並列為新的基礎學科。然而,最為中所公認的電腦素養的內涵不外乎五個範圍:程式設計、電腦科學簡介、應用軟體、電腦與網路、電腦與社會。簡而言之,即電腦素養的主要內容是「認識電腦、應用電腦、並瞭解電腦與社會間的互動關係」。(吳正己、邱貴發,1984)
李隆盛教授認為,在目前資訊社會態勢下,廣義的「資訊素養」指:有目的性之資料蒐集與處理的基本能力。狹義的資訊素養則等同「電腦素養」。(郭鍠莉,1984)
第三章、研究方法
本研究係採用實驗教學法,以問卷調查及學習測驗等方式進行資料收集,以Big
6教學法為自變項,以學童的學習成效為依變項。在實驗的分組方面,係依照班級上課時間的不同,區分出控制組與實驗組來進行研究對照,於研究的初期即對兩組學童進行基本資訊能力瞭解,以作為前測工作準備,接著於教學單元中即對實驗組進行符合Big
6
教學法的步驟安排課程設計,並於每教學單元完成時立即對於學童進行成果施測,以做為學生學習成果的紀錄掌握。事後比較兩組學童的學習成果有無明顯的差異情形,並比較學童前後測的成果來瞭解學習的成效。
第一節:研究對象
將以嘉義縣內埔國小五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於利用上電腦課時,對實驗組採用符合Big
6
的教學設計來進行實驗教學,控制組維持教師原來的教學模式,藉此比較學童的學習差異。
由於該地區屬於偏遠山區學校,鄰近並無網路咖啡商店等可以提供網路資訊服務的場所,大抵學童的家長也以務農為主,故,學童的學習管道來源與成長背景並無明顯差異,在實驗的控制上較易掌握,且在預期上也較能呈現出教學法的成果差異度。
此外,對於國小五年級學童的認知能力,在心理學的發展上是屬於成熟階段,因此,對於採用Big
6 教學法的策略,在認知能力的展現上應屬足夠。
本研究中的樣本人數,在控制組與實驗組部分各有一班,每班人數各為25與26名學童,且課程為同一位授課教師,藉此以避免因授課教師不同而產生複雜的實驗變項控制問題。
而教師的專業能力背景為師大工教系畢業,且執教已經六年,在該校專任教授電腦課程已達三年,且本身曾參加教育部補助中正大學開班的電腦輔助教學設計課程、網路管理進階班課程,並已完成自費修習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第二專長學分班。所以,師資的教學經驗與資訊能力皆具有相當高的程度。
第二節:研究工具
由於本研究係採問卷及自編學習測驗設計,於研究初期即進行基本資料蒐集的問卷設計及基本資訊能力測驗,此外,在參與課堂觀察時得準備筆記資料與錄音設備,以作為記錄進度與課程安排設計之用。且每單元教學實施時,將以書寫海報教學流程為輔助教學的教具。並於每教學單元完成後,再度進行學習成效測驗。
第三節:資料處理
初期的問卷可作為瞭解學生的基本資料參照,瞭解是否有特殊個案存在,若是有必要的話,將進行除外計量。一般狀況下將把每個學習單元結束後的測驗答卷,採用統計分析,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共變數分析,及皮爾森相關分析。以比較實驗教學後原來的教學方式與Big
6
教學法的成效在兩班的差異情形。並比較實驗組該班前後測的成績,來瞭解是否經由教學法的安排不同而能夠有明顯提升資訊素養能力的成效。
第四節:研究步驟
由於本研究係採問卷及自編學習測驗設計,因此,先行與該授課教師溝通聯繫,瞭解原本該班級學童家庭背景狀況,並將於研究初期先以問卷方式調查學童家庭的情形,以及學童接收資訊教育的相關訊息來源和是否有其他非學校所教授的管道途徑,並且進行基本資訊能力測驗,以瞭解兩班學童的前測成績可作為日後比較後測的基準。且將於每週二、五兩天教師授課時進行觀察,也將和授課教師進行課程設計的安排,在原教學單元目標不變的情形下,重新調整符合Big
6
教學法的教學單元設計,並於每週四共同商討星期五實驗組的授課事宜。
待完成初期測驗後,即進行每週二、五兩天的教學觀察,並於每週四與教師對教學單元設計,並於每教學單元結束時進行自編的學習測驗卷,以瞭解學童的學習成效,題目將採用選擇與問答的題型,以瞭解學習成果及學後心得,以進一步瞭解學習的狀況。
目前的規劃,在課程設計的呈現方面,將以海報書寫出符合Big
6的教學流程,請老師配合教學實施,並於課後再度檢討教學後的意見,以期能夠順利推廣下一階段課程設計。
並企盼能於下學期開學時再度進行施測,以瞭解學童學後遺忘的情形。
進行研究之步驟流程順序為:
一、首先與該校授課教師先行溝通學童特性及教材與教法。
二、編擬問卷,瞭解學生家庭背景資料以及接受學習資訊教育的來源。
三、編擬起點能力測驗卷,瞭解學童資訊基本能力。
四、與授課教師洽商每個階段學習單元設計。
五、每週觀察,以瞭解授課教師教學進度以利進行測驗。
六、於每個單元實施後進行學習測驗。
七、統計學生測驗的學習成果,並與授課教師討論教學教材設計。
八、繼續進行各單元測驗。
九、彙整各次的測驗成果進行比較統計。
十
、於下學期開學後再度進行測驗,以瞭解學後遺忘狀況。
第四章、研究結果
各單元學習成果的比較。
第五章、參考書目
吳文中(1980),〈從資訊教育融入各科談教師資訊素養的困境與因應之道〉,《資訊與教育雜誌》,第79期,頁31-38。
徐瑞奎(2001),〈網路資源應用在校園裡〉,《研習資訊》,第18卷,第2期。
黃雅君(2000),《台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知能及相關設備利用情形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教育部(1998),《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指標》。http://163.26.110.129/1029.htm
2001.10.01。
賴苑玲(2000),〈國小實施資訊素養教育之實驗研究—以台中市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書院季刊》,第45期,第18-38頁。
王貴珠(2000),《中央警察大學圖書管使用者資訊素養問題研究》,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編(1999),《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台北:編者。
吳正己、邱貴發(1984),〈資訊社會國民的電腦素養教育〉,《教社雙月刊》,第73期,頁13-18。
郭鍠莉(1984),〈專訪李隆盛教授—談資訊素養教育〉,《社教雙月刊》,第73期,頁23-24。
Allan
H.K. Yuen(2000), Teaching computer programming:A connectionist view
of pedagogical change. ,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44(3),p.240-253.
Bennett.
Blythe A.(2000), Internet Resources for Library Media Specialists and
Children’s
Librarians.Eric
Digest.U.S.;New York. ERIC#:ED448783. November.
Betty
J. Turock.(1995),Who Will Driver National information Polic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p.4-10.
附錄一
「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重點作內容如下:
一、補助中小學資訊教學軟硬體設備:使所有國小均有電腦教室,並以上電腦課時一人一機為目標。
1.
補助國中小建置電腦教室、補助達成一人一機目標及舊電腦設備汰換。
2.
補助國中小學校購置教學軟體費用(每校二十萬元)。
二、學校連線設備建置及偏遠地區學校通信費用:使所有學校均可專線連接網際網路。
1.
補助國小電腦教室網路建設費用每校三十萬元。
2.
補助偏遠地區國中小學校通信費用每校十萬元。
三、補助中小學在職教師資訊應用培訓費用:使所有中小學教師均有機會進行基本資訊素養之培訓。
1.
補助國民中小學辦理教師資訊應用培訓費用。
2.
補助各縣市政府辦理資訊素養培訓費用(對象包括教師、主任及校長等)。
四、補助設置國民中小及高中職資訊教育軟體與教材資源中心,充實中小學學科網路教材。
五、補助資訊推廣重點學校購置二部可移動式電腦費用,每縣市四所重點學校每校十萬元,並請各校將執行成果公布於網站上。
六、推動台灣學術網路到中小學,補助各縣市教育網路中心、連線機房及各網路中心設備費、運作維護費及業務推廣費等。
七、補助無障礙電腦工作站供特殊學校使用。補助九所師範學院購置電腦教學設備。
「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完成後,目前全國各校都應該有以下的設備:
項目 |
規格 |
說明 |
電腦 |
處理器350MHz以上 記憶體64MB以上 硬碟4GB以上 |
每校至少一間電腦教室,上電腦課時,學生一人一機。電腦教室內具備有教學廣播系統,可同步廣播教學內容或VCD、DVD影片至學生端螢光幕。每台電腦皆可透過寬頻網路專線,連上網際網路。每台電腦具有硬體防護系統(再生功能)。 |
網路 |
寬頻網路 |
每校皆可透過寬頻專線,連上網際網路。全校至少有一部網路伺服器,架設學校網頁,並提供教師及學生電子郵件帳號及網頁空間。 |
印表機 |
雷射、噴墨 |
每間電腦教室,每十台電腦配置一台印表機。至少有一台雷射印表機。 |
掃描器 |
A4 |
每間電腦教室一台。 |
數位相機 |
100萬像素 |
每校至少一台。 |
軟體 |
合法軟體 |
除隨機合法版作業系統外,每校二十萬元購買軟體,含工具軟體、電腦輔助教學軟體、應用軟體、VCD等。 |
附錄二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短期指標』,教師應該具備的資訊能力下:教育部(1998)
壹、資訊課程專業素養
一、能使用電子郵件及瞭解網路禮節。
1.
會管理、收發自己的電子郵件。
2.
瞭解網路禮節。
二、能尊重智慧財產權
1.
能尊重智慧財產權,不仿冒、不翻製別人軟體教材。
三、能瞭解電腦為一般教學工具。
1.
瞭解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
2.
會電腦操作、並利用電腦做教學活動。
3.
會利用電腦工具做班級事務工作之處理。
貳、套裝軟體及應用軟體操作素養
一、會使用電腦輔助軟體與網路資源。
1.
瞭解CAI的效益與範圍。
2.
能利用CAI軟體做各種輔助教學活動。
3.
會簡易上網操作,並使用瀏覽器。
4.
會上網搜尋網路上的補充教材。
5.
能下載、複製、編輯、存檔所搜尋的網路資料。
6.
能利用網路教材配合各科做教學活動。
二、會系統管理及學生資料處理。
1.
會利用電腦處理學生成績。
2.
使用電腦出試題並將試題上網。
三、會系統操作及相關應用。
1.
會中文輸入及文書軟體操作。
2.
會操作電腦教室教學網路廣播系統。
參、各科應用網路教學基本素養。
一、能利用網路資源進行教學活動。
1.
利用網路配合各科教學活動。
二、能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參與互動式教學。
1.
會指導學生上網利用網路學習。
2.
能利用網路作班際、校際之聯絡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