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一份課堂的導讀與整理
周美智、鄭掬文(南華大學教社所研究生)
第一章
緒論
在人類的歷史上,不分地區、種族與階級,女性都是一種附屬的地位。自從十五世紀開始,西方開始有了專門論及婦女的權利與價值的文章。但真正開始具有社會運動的雛形,卻是遲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革命女志士古傑所發表的「婦女權力宣言」,婦女運動到此才有明確的抗爭對象與目的。所以,雖然婦女運動到今日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可是他帶給世人的啟發與迷惑卻是最具震撼性的。
第一節
女性意識的覺醒
在父權體制長期的宰制之下,一直將女性視為男性的私有財產,而不能展現其之聰明才智,在中古歐洲,比較聰明的女性可能會被冠上女巫的標誌,在古代的中國,也一直強調「女子無才便是德」,更有所謂的三從四德,女性一直不備當成是一個完整的個體,而只是一個附著在男性身上的菟絲花,就連大文豪盧梭也是如此的認為。
沃爾斯考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在1792年發表了「女權的辯護」一文中,對盧梭有諸多的批評,盧梭認為,一個女子永遠也不能自認自己可以獨立,他應當被恐懼、害怕、膽小所控制,表現出可愛乖巧的一面,無論何時男子想要輕鬆休閒的時刻,他要風情萬種地做出賣弄的姿態,成為富於誘惑力的尤物,才是男子的良伴。沃爾斯考夫特認為這種說法實在荒謬之至,一個偉大的人物,竟會在此種主題上,充滿男性自大與肉慾的思想。
他認為女人應該被視為具有理性動物的行為能力,不應將他們視為依賴他人而存在的畜類,教養他們應該涵養他們的心智,給予崇高的原則與訓練,使其經由自覺而依賴人性本身的尊嚴,教育他們如同男子一般,接受挑戰而非滿足需要
,使他們成為更好的一性。
米爾(John S. Mill,1806-1873)與他的妻子泰勒(Harriet
Taylor)在1861年共同完成了「論婦女的附屬地位」。文中提到,婚姻使女人成為合法的奴隸;在吳爾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的「莎士比亞的妹妹」一文中,莎士比亞的妹妹茱底絲,她和莎士比亞一樣是非常聰明、一樣富有才華。茱底絲不想嫁給父親安排的對象,於是逃婚到了倫敦,但她的遭遇和一樣到了倫敦的莎士比亞有著天壤之別,沒有人相信他的才華,而最後自殺了。雖然這並不是真實的故事
,但卻讓我們感到在莎士比亞那種瞧不起女性的時代,只要你是女性,縱然你有在多的才華,也不可能會有機會發揮。
第二節
女性主義的定義
「女性主義」的英文字feminism,是源自於法國的feminisme。根據柯德教授的研究,1880年代創立第一個婦女參政權會社的法國女子奧克雷最先提出了這一個詞彙。但在1890年代,法國婦女團體或婦女刊物雖然時常引用它,但是溫和派的婦女平權倡導者往往要與他保持距離,自稱她們的組織是「女性的」而非「女性主義的」。直到二十世紀初年「女性主義」才被法國各派爭取婦女選舉權運動者所接受。
西蒙.波娃認為女性主義是指獨立於階級鬥爭之外,專門位女性問題而奮鬥的主義。她認為女性主義者是在結合階級鬥爭,但獨立於階級鬥爭之外,力求改變婦女處境的女性----甚至男性。吉爾曼(Charlotte
P. Gilman)在「婦女與經濟學:男女經濟關係為社會進化的一要素之研究」中提到,女性主義為全世界婦女的社會覺醒。凱特(Carrie
C. Catt)對女性主義下了這樣的定義:反抗舉世用法律或習俗強行阻擾婦女享有自由的一切人為障礙。她並說:像啟蒙思潮與民主政體一般,女性主義是一種進化,沒有領袖,也無須組織,而且因各個地區的特殊需要與特定的宗旨而有不同的含意。
第二章
女性主義理論的九大流派
不同時代、地域、文化情境下產生的女性主義理論受到主流思潮的影響,而衍生出各種的流派,各流派之間有其推演發展的歷史脈絡,特別是早期的女性主義,脈絡十分清晰。
各流派女性主義在歷史淵源、分析方法和主張上固然有基本的差異,但其目的都在批判、改造父權文化,所以差異之外也多有重疊、神似之處,所以乃根據女性主義的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及特質劃分為九大類: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存在主義女性主義、基進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女性主義、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女同志理論、後殖民女性主義及生態女性主義。
第一節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
壹、歷史背景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乃指由自由主義思潮發展而來的女性主義思潮。自由主義興起於十九世紀的西歐,以英國政治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層面上,自由主義挑戰當時君權神授的理念與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指出政府的統治必須得到人民的同意;在經濟層面上,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的勃興,舊有的封建制度對旅行、金融、貿易交易的種種限制也受到新興中產階級的挑戰,以自由之名,爭取更多的經貿機會與累積個人財富的機會。十七、十八世紀的女性主義者將自由主義的理念與主張加以延伸,擴張到婦女身上以及私領域的性別關係。她們認為,如果政治領域裡的君權神授是不可以忍受的,那麼為什麼家庭裡,仍保留著男性家長的絕對權威呢?
貳、基本理念
一、理性
自由主義認為人類的共同本質是理性,這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之處,主張女人的本性和男人一樣,是人性(human)與理性(rational),而非生殖性(sexual)。
二、自由主義與個人主義
人存在世界上的目的與意義,必須由個人決定,而非依賴他人的權威與意見,自主(autonomy)與自我決定(self-determination)就是自由主義所崇奉的原則,也就是不受別人干涉,自己決定自己的生存目標。
三、平等
「平等」是自由主義的核心原則,洛克認為每個人都有權去從事她所喜歡的事,並不受他人的干擾;同樣地,她也必須尊重他人的權利與自由,不去干涉他人的事。所以個人必須去遵守法律與平等的原則。
平等有二個面向,第一個面向是接受束縛的平等,也就是說大家要接受相同的法律限制;第二個面向是機會的平等,每個人均有均等的機會追求自我發展並發揮自我的潛能。
參、自由主義對女性主義的影響
女性主義沿襲自由主義的理念,將之推廣到女性身上。首先,婦女是人具有理性。理性是婦女以及所有人類的共通本質,而婦女的性別是次要的。根據自由、自主與自我的決定原則,女性主義認為女性生存的目的必須以自我實現、自我潛能發展為優先。女性的自我就是存在的目的,而非為了做妻子與母親才存在,就好像男性是為了父親與丈夫的角色而存在。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在概念上強調個人主義以及自我優先,同時在經驗層次上又肯定家庭對女性的重要,這是其務實特性以及理念本身的內在侷限。
肆、代表人物
一、瑪麗.沃爾斯考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
沃爾斯考夫特認為女人和男人一樣具有理性。其主張女性要發展理性,培養獨立自主的人格,同時她不特別支持女性參與公共領域的生活,她認為只有少數特別優秀的女性才會從事政治,大多數的女性是在家庭領域裡去追求理性與獨立。要達成理性與獨立,首先,女性要有一技之長,能取得經濟獨立;其次,法律必須承認男女平等,女性也擁有財產權,而非附屬於丈夫。
二、瑪格麗特.芙樂(Margaret
Fuller,1810-1850)
芙樂主張女性在法律地位和世俗生活裡的權利,並更進一步從存在哲學的觀點,強調女性有追求內在自由的權利。所謂的內在自由,包括心靈的充實、智識的成長、理性與創造力的激發。
芙樂認為母職是女性生活的部分而非全部,女性必須超越特定的家庭關係去追求自我成長。她特別指出女性自我成長的目的並不是要成為一個稱職的妻子與母親,而是為了自身的豐富與充實。
三、約翰.史都特.米爾(John
Stuart Mill,1806-1873)
米爾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中的婚姻關係,猶如主人與奴隸的關係。米爾將政治哲學裡的公共領域的契約概念擴充到婚姻的關係,認為婚姻關係必須經由當事人同意,在平等條約下訂定共同的生活方式。契約的精神就是自主與自我決定,契約婚姻使女性不會在違反自身自由意志的情況下結婚。米爾主張女性應該有一技之長與經濟獨立能力,這樣才不會為了長期飯票而無奈的走進婚姻中。
此外,應該解除就業市場對女性的各項限制,由能力來決定,使社會運作更有效率。米爾與沃爾斯考夫特及芙樂一樣,認為一般女性婚後應該以家庭為主,不需要外出工作。但是那些特別優秀的特殊女性,應該不受任何阻礙,發揮她的才能,甚至和男性一較長短。
四、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1921-)
傅瑞丹繼承了十八世紀以來自由主義的基本主張,而同時又更加強調女性在公共領域的參與。
傅瑞丹指出父權社會的文化機制竭盡所能地塑造一個快樂、滿足的、幸福的家庭主婦形象,使得女性自幼就嚮往這個形象,並把自己的一生寄託於家庭與婚姻的關係。然而,這個理想的形象,只是個迷思。傅瑞丹鼓勵女性放棄以家庭主婦的形象作為自我的認同,不過她並未提倡女性在實質上放棄家庭生活,而是在家庭與事業間取得平衡。傅瑞丹認為女性可以同時兼顧家庭與事業,而以事業為主。
第二節
烏托邦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
壹、烏托邦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興起的社會脈絡
在1830年代「社會主義」的含意為:「一種創新的社會制度,重視社會性、合作、友善,反對自私、競爭、個人自利自足;社會嚴格控制財富累積與私人財產;經濟平等或至少社會認定的才德(merits)或分配報酬」。
這股欲打破資本主義經濟,尋求社會新秩序的思潮誕生於十九世紀前葉,歐洲正從農業轉型到工業資本社會,政治制度處於極度騷動時期,思想上則是受到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社會瀰漫著一股相信理性,注重實驗,強調人性由社會環境決定的樂觀主義。社會主義即抱著這種信念,相信人類的理智可以設計一種理想的社會組織,並且即刻付諸實行。
直接促成社會主義誕生的第一個歷史事件是1765年瓦特發明蒸汽機,引發工業革命,人類邁進機器操作的時代;鼓勵社會主義思想萌發的第二個歷史事件是法國大革命,發生於1789年歐洲從此脫離封建的就時代。
在法國大革命之後,1796年原始社會主義者巴博(G. Babeuf)提出了廢除私有財產方能建立政治與經濟平等的論述。十九世紀前半葉,主要的社會主義者在英國有歐文,在法國有聖西門及傅立業。歐文認為競爭是罪惡之根。其主張消弭階級以重組工業社會成為共享財產,自治合作的社區。傅立業倡導土地與財產用有,興建以農業為主的小型結社。聖西門繪制了一個由菁英治理的工業社會,沒有私有財產,社會地位不以財富而定,階級對立消失,人人皆有平等受教的機會以成為管理階層菁英。
社會主義思想從1830到1848年逐漸從玄談轉變為政治運動。1848年馬克思與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譴責資產階級以自由主義的哲學為藉口,漠視勞工階級的生活慘況,並且合理化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道德性,製造一種社會平等的假象。他們稱呼他們的立論為「烏托邦社會主義」。
烏托邦的社會主義堅持唯有兩性在知性、權利與財富上皆達平等,社會主義追求的人性全面改造的目標方能實現。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則悖離這項理念,強調社會的不平等的根源在於階級剝削,枉顧性別壓迫。
貳、烏托邦社會主義女性主義思潮(1820s-1840s)
十九世紀曇花一現的烏托邦社會主義並不是一個整合的運動,有關女性主義的論述各家不盡相同,也稱不上嚴謹,但基本上有幾個共同的訴求:廢除私有財產制、提倡愛情自由、革除婚姻家庭制度、組織公社及打破男女分工。
參、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
密契兒.貝雷(Michele Barrett)指出所謂的馬克思女性主義的重要性在於女性主義者可以吸收馬克思對自由主義一針見血的批判,由此覺悟婦運奮鬥的目標在追求婦女與全人類的解放,而非政治上的零碎改革。
肆、馬克思主義對現代女性主義的影響
馬克思理論對現代女性主義深具影響的有二大部分:一是歷史唯物論及一些相關的概念,如:人性、意識型態、階級意識及假意識等;二是現代資本分析,其中以異化、實踐及價值決定論對女性主義最具影響力。
一、歷史唯物論、人性
自古西方一直存在著唯心論與唯物論之辯。唯心論將理念或意識視為唯一動力。馬克思受到十八世紀唯物論者赫爾巴哈(Holbach)及十九世紀唯物論者費爾巴哈(Feuerbach)的影響,認為人類受環境塑造,否認理念的優位或自主性。
歷史唯物論主張每個歷史時期的產生方式將形成特定的經濟結構,制約著當代的整個政治、社會與精神生活----意即當代的意識型態的形成。歷史唯物論否認永恆普遍的人性存在,主張人類的需要、興趣與能力是歷史與社會的產物,受到某個時代的生產方式的制約。
傳統馬克思以歷史唯物論為基礎,主張男女不平等的關鍵在於資本家對婦女具體而為的經濟剝削。現代女性主義猛烈攻擊這種立論是一個粗糙的經濟決定論
,完全忽略的父權體系的角色。女性主義者認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論失之偏頗,重視由男性控制的公領域的生產活動及生產關係,忽略的私領域的再生產活動及二性社會關係。女性主義歷史唯物論探討生產與再生產活動間的辯證關係,主張婦女受壓迫的物質基礎不在階層,而是在兩性的分工制度。
二、階級、階級意識及假意識
馬克思對階級的概念有三個層面:一是從人與生產資源的關係來看;二是勞資階級之間的社會關係是建立在前者對後這的經濟剝削;三是客觀上屬於無產階級或資產階級者,必須再主觀上自覺到彼此是同一個階級,且對另一階級懷有敵意,使構成階級。
假意識相對於階級意識,形容工人受到社會強勢意識的影響,不自覺自己被剝削,無法形成階級意識,因此無法形成階級。
現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者常以婦女比擬無產階級,呼籲女性發展出我群受到壓迫的真實意識,擺脫假意識,不在認同有利於男性的父權的意識型態。
三、異化
異化就是對本該有親密關聯的人、自己、物與自然感到疏離,因而覺得生命缺乏一種意義。馬克思認為是資本主義造成人們普遍的疏離感,疏離感使人失去活力。
有些現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認為女人比男人感受到更深、更多的疏離感,女人與家務勞動、自己的身體及男性的親密關係,皆處於異化狀態,因為女人是被編派去從事這些工作以滿足他人的需要,凡是別無選擇的工作就是異化勞動。有些女性主義持相反的論調,宣稱資本主義社會,公領域是異化的世界,家庭才是唯一未被污染的淨土。
四、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再資本論中區分了三種經濟價值: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及剩餘價值。馬克思由此進一步發展出勞動價值理論,解釋市場產品及資本家獲利的價值。
五、實踐
實踐是指人類有意識的活動,目的在改變世界。馬克思認為「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為的真實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
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運用到實際革命運動時,強調提昇勞工的自覺,促其萌發一種被壓迫的階級意識。自1960年代以來,婦女運動也採用類似的自覺運動。
伍、恩格斯的<家庭、私有財產與國家的起源>(1884)
在<家庭、私有財產與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恩格斯駁斥當時主張核心家庭是自然的,兩性不平等肇因於生理差異無法避免之說,強調自古以來婦女在婚姻
、家庭、政治與社會上所享有的權利,總被其經濟地位制約著,且受歷代大環境的生產方式所決定。
恩格斯認為婦女所受的壓迫完全是階級的經濟壓迫,並沒有「純性別的壓迫」
。所以一但生產工具公有化,階級藩籬撤除,兩性皆平等參與經濟活動,即無不平等對立的關係,受壓迫的情境即將消失。
結語
馬克思主義拋給女性主義一個基本的命題:婦運的目標在爭取女權而已嗎,抑或是婦女解放以結合階級與種族革命,並達到全面改造經濟、政治與社會的目標?恩格斯也留給女性主義一個重要的遺產:性關係、婚姻制度與家庭形式都是某個歷史時期的產物,有各式各樣的可能、可變與可塑性。
第三節
存在主義女性主義
存在主義女性主義以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為代表作。其在全面的探討自古以來女人再男性掌控的世界淪為第二性的處境,挑戰所有本質論的女性主義與反女性主義,提出的「女人不是生成,而是形成」。這本書主要論述的有三個方向:性別差異的起源、性別差異及不平等的內容及衍義與兩性如何生活。
壹、與女性主義相關的存在主義概念
一、存在與他者
沙特將黑格爾的存在的二種形式----觀者與被觀者的雙重自我稱之為「自體存在」(pour-soir)。自體存在意指人與其他萬物皆具備物質存在性,就如人的身體或其他動、植、礦物,各有其客觀,固定的物性,可經由視、聽、嗅、觸覺來感知。
波娃延伸了這個觀念,而闡述男人視女人為他者,來鞏固自己的存在。
二、存在先於本質
沙特的名言:「存在先於本質」,意指人類不具備永恆、客觀、共同的人性。
波娃及沙特他們肯定每個人的未來是開放的、有無限可能的,個人的任何行動,所包含的是環境的力量與個人的主體性。
三、他者
黑格爾認為心靈要視身體為他者,自我需要視他人為他者,以便定義自己為主體。沙特沿用、擴展了黑格爾的觀點,認為意識還有第三種存在的形式----
Mit-sein或稱為Being-for-Others。這是一種與他人相處的意識,其作用是:本來一心一意「為自己」的自覺存在,很弔詭地,必須直接或間接地化別人為他者來確認自己的主體性。
四、第二性
波娃在第二性的導論中,從存在主義的基本理念切入,開宗明義地點出:己/他之別是人類思想的一個基本類別,而從一開始,男人便為自己正名為「己」,女人則為「他」。
五、女人的命運
要了解女人所受的壓迫為何未如此獨特,波娃首先探討女性是如何成為第二性的。<第二性>一書中共分為二卷,卷一為<事實與迷思>,卷二為<女人今日的生活>。卷一的第一部份即為「命運」,分別重審心理、生理分析及歷史唯物論者所提出的性別不平等的肇因。
六、神話
神話可以用來交代難以解釋的現象,簡化複雜的事理,或將不合理的現象合理化。波娃花了許多的心力來分析男人如何創造神話/意識型態來對女人耳提面命,使他們安於其位。就從各民族的創造神話來看,大多數都反映出共同的信念
:女人的他者角色是自然、永恆的,不像奴隸還有翻身的機會,可以反客為主;男人永遠也不需要像奴隸主那樣,感知他和奴隸的彼此瞪視,互為對方的他者;因為女人之為男人的他者,是絕對的,而非相對的。
七、女人的經驗
在卷二<女人今日的生活>中,波娃企圖從女人一生各階段的實際經驗,來呈現出他們是如何被塑造成為女人。
貳、對存在主義女性主義的商榷
對於存在主義女性主義許多人有著批評。首先,有些批評者認為如:自覺存在、自體存在、超越等觀念並非直接源於女人的生活經驗,而是哲學家的抽象思考產物,因此第二性並不是大多數女性可以接近的。
其次,批評者認為波娃所探討的女性真實經驗太以她自己----法國白人資產階級為中心,並暗示這是舉世皆然的女性經驗。其三,波娃對女人的身體的態度傾向負面。最後,波娃太全面接受以男性為常模的價值觀,她要女性接受男性的價值,卻未相應要求男性接受女性的價值。
第四節
基進女性主義
基進女性主義的重點在於:主張女人所受到的壓迫是最古老、最深刻的剝削形式,且是一切壓迫的基礎,並企圖找出婦女擺脫壓迫的途徑。她所談論到的議題多與女人切身相關,包括:性別角色、愛情、婚姻、家庭、生育、母親角色、色情、強暴,乃至於女人的身體、心理等,處處都直接觸及女人的身心,發出女人最赤裸的聲音。
基進女性主義誕生於1960年代末、70年代初,主要的發源地是紐約及波士頓。她是從男性的新左派的陣營中發展出來的。她們主張婦女的受壓迫是所有種族的、經濟的、政治的壓迫根源,必須加以根除,否則將會繼續生長各種壓迫的枝椏。因此,消弭婦女所受的壓迫將創造一個新型式的革命性變化,遠勝於任何改變。是以,「基進」一詞一方係指教新左派更根本的革命立場,另一方面也暗示較自由派女性主義更廣泛、深入的進步性。
以下便從父權制度、性別角色、生育角色、性及批判等五個單元來介紹基進女性主義。
壹、父權制度----壓迫的根源
從男性主導的運動裡撤退出來的基進女性主義者發現:父權制度或是男性支配,才是婦女受壓迫的根源,而非資本主義。
一、葛瑞爾----女人是被閹割了的
在葛瑞爾的<女太監>一書中,其基本理念:女人是被動的性存在,因為她是被男人閹割了。
二、米列----性即政治
米列在<性政治>這本書中提到「性即政治」,並使用「父權制度」一詞來指涉世界上許多地方控制女人的事實。米列指出父權制度誇大了男女的生理差異
,以確保男性擁有支配的角色、女性擁有附屬的角色。社會藉著性別角色刻板化的過程,使婦女接受她們的次等地位。而父權制度的主要支柱,是米列所說的「性政治」,這是一套藉著個別男人的支配各個女人之方式存在的人際權力制度。男女之間的關係,一如政治生活中男人的關係,是一種支配與附屬的關係,米列認為男性與女性的關係是所有權力關係的典範,但她是藉著性關係來表達,她通常被拿來與愛相提並論,而非權力。社會藉著經濟、心理、法律等方式使婦女屬於男人,但這種控制的最終行使是在臥房。
三、戴力----創造「婦女生態」
戴力在<在聖父之外>一書中論道,基督教的整套象徵系統本質上是壓迫女性的。戴力認為所謂的「現實」是藉著言語建構起來的,因此她要採取激烈地摧毀或解構言語的方式來呈現女性存在的真實現象,並重獲婦女語言的力量,她稱此過成為「『新字詞』之旅」。
貳、性別角色----從陰陽同體到婦女本位
在七0年代初,性別被基進女性視為受壓迫的主要根源,有關理論專注於性別角色分析,並欲以陰陽同體(androgyny,或譯為中性),取代兩極化的兩性。七0年代中期起,陰陽同體受到排斥而發展出婦女本位觀,女性異質不再被認為是婦女壓迫的根源,反而被視為婦女力量的來源及解放的種子,也是社會變革的契機。
一、擁抱陰陽同體論
早期的基進女性主義者看出婦女受壓迫的根源是性別制度,便努力思索去除或擺脫這個制度的方法。她們的解決之道有二個取向:一是排除性別區分,朝陰陽同體文化努力;一是不與男性發生關係,即拒絕或改變異性戀制度,採取性別分離主義,女同性戀主義乃是最徹底的方式。
二、生理性別vs.社會性別
米列借助其他作者的研究,來說明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是分開的二個概念。在生理上,一個嬰兒的性別在出生時即可看出。然而在心理上,一個人要再十八個月大時方有性別認同,換言之,這是文化上在後天所獲得的。社會性別的意念獨立於生理的事實,它是社會加給個人的期許、屬性、行為等等的集合。
三、佛蘭曲----「重新闡釋」的陰陽同體
佛蘭曲(M. French)和米列等人一樣,視父權制度為一切壓迫方式的絕佳典範,視性別主義(性別歧視)為先於其他所有主義的「主義」。她從人類社會的演化過程來探索父權制度及男女特性的形成,並論政支配的權力是支持父權制度的奴役性意識型態,而共享快樂是可以破解父權制度的解放性意識型態。
四、維蒂格與朵金----追求無性社會的極致
法國基進女性主義者維蒂格(M. Wittig)與美國基進女性主義者朵金(A.
Dworkin)都認為人類生理實體本身是社會建構的。維蒂格認為女人並不構成一個「自然團體」,女人做為類別是一個「人為的(社會)事實」。朵金亦認為,我們總將人概念化成為一定是男的或女的,是扭曲了人類有非常多樣的跨性特徵的事實。她和維蒂格抱持著相同的目標,就是追求一個無性別社會的極致。
五、婦女本位觀
普遍的頌揚做女人,包括女人的成就、文化、精神、同性戀,還有身體,特別強調女性固有的力量,以及與生理有關的創造力。女性的生理與心理便成為婦女解放力量的來源。
六、分離主義----創造女人文化
某些基進女性主義採取與男人決裂的方式來解決婦女受壓迫的問題----即分離主義,其中色彩最鮮明的無疑就是女同性戀者。
這些分離主義者致力於創造婦女空間與婦女文化,一方面避開父權制度與男人所加諸婦女的傷害,並進行療傷,一方面提供能真正滿足婦女之需求的機構,包括婦女醫療中心、婦女教育方案、被毆婦女庇護所、婦女事業,乃至於婦女書店、婦女餐廳等。
參、母親角色----要它或不要它
一、費爾史東----反對生理母親的身分
在<性的辯証論>一書中,費爾史東(S.
Firestone)主張父權制度是歷史基礎是「物質的」,即男女生理事實,她認為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於生殖功能的不同。所以他主張發展出由女人控制的生育科技將婦女從她們的「生理的暴虐性」裡解放出來的方法。
二、克里歐----母親是被造成的
克里歐認為,母親的身分是建立在三個看法上的迷思:所有女人都必須是母親、所有母親都需要小孩、所有小孩都需要她們的母親。克里歐認為它們是社會與文化制約的產物,都是具有壓迫性的目的。母親並非生成,而是被造成的。
三、芮曲----肯定母親身分「經驗」的部分
芮曲在<女人所生>一書中指出,男人對女人的生殖力是妒忌而害怕的,因為他們瞭解「地球上所有的人類都是女人所生的」,瞭解女人具有獨特的創造生命的力量。她將母親角色這個觀念區分成:「經驗」與「制度」。芮曲認為母親角色本身是具有創造與快樂的潛力,造成婦女受奴役的根本,不是婦女的生育能力而是社會的政治經濟體制。因此她認為:應該摧毀的是母親角色的制度,而非廢除母親的角色。
肆、性----男女支配關係的關鍵
一、性是男人權力所在
基進女性主義者認為,女人的性是為了男人而存在,男人的性並不是為了女人存在的事實是在明白不過,只要想一想「娼妓制度是為了誰存在?」、「色情是為了誰存在?」、「誰強暴誰?」、「誰性騷擾誰?」及「誰毆打誰?」的問題即可明白。他們不認為有正確的法律與政治制度,異性關係就會平等;她們也不認為只要有正確的經濟制度,異性戀關係將不會是剝削的、疏離的、壓制的,基進女性主義者相信,除非性能夠重新加以構思、重新加以建構,否則女人將永遠附屬於男人。
二、女同性戀主義----與男人毫無性關聯
基進女性主義者認為,女同性戀主義是內心排斥父權制性的取向的外在標誌
,而非單純個人的抉擇。許多女同性戀者亦聲稱:女同性戀不只是性偏好而已,也是一種政治獻身;有的甚至論說:為了徹底奉行女性主義,女人必須成為同性戀者。
三、強暴
布朗米勒(S. Brownmiller)在<違反我們的意願>一書中論道:強暴是父權制度的秘方。葛里芬(S.
Griffin)也認為強暴是社會控制、支配婦女的主要力量,她說,強暴是少數男人為許多男人的利益而犯的罪行,因為大多的男人都在利用女人對強暴的恐懼。
四、色情----爭議不斷的議題
所謂色情,是以圖片或言詞對性器官及各種不同的性交方式作生動的描繪所構成的性露骨的材料。
基進女性主義者認為色情是助長男性支配的一個特別惡劣的因素,色情也越來越成為她們的一個中心議題。她們企圖去揭露色情的真正性質是有意貶低女性並使女性附屬於男性,並且尋求法律途徑或法律外的手段來消滅色情。
五、出現反色情女聲
反色情者將色情表達或描述分成二種:一為色情文藝(erotica,從希臘字eros而來,意為愛情或創造原則),一為死亡文藝(thanatica,從希臘字thanatos而來,意為死亡或破壞原則),二者重大差別在於1、色情文藝是經性關係的雙方是完全同意的,thanatica則否;2、色情文藝鼓勵雙方以完整的人相待,死亡文藝則鼓勵男人待女人如物品。而女性主義反色情者反對的次死亡文藝,又稱暴力色情。
五、葛里芬、朵金----色情本身就是檢查制度
葛里芬及朵金認為色情本身就是檢查制度,她封住了女性真正的聲音。朵金主張,只有當色情不存在時,女人才是自由的。
六、朵金與麥金能----以反歧視法為基礎反色情
朵金與麥金能認為,色情不以平等為前提,導致男人看輕女人,使她們對待女人如次等公民、不完全的人。她們說,色情應該被當成違法民法、違反公民權來加以控制。
結語與批評
基進女性主義是緊繞著婦女性別角色而發展的。早期的基進女性主義者認為婦女受壓迫的根源在於性區別,但逐漸地,基進女性主義者發現男性普遍的暴力才是問題的所在,之後女性的生理特徵,被視為解放婦女力量的來源與種子,深為女人成為一件可歌頌的事,婦女文化也因而誕生。
傑格(A.
Jaggar)認為它缺乏明確而有系統的政治理論,而且決定論的色彩太濃,忽略了有關社會、歷史、經濟的層面。
喀可斯(J.
Cocks)認為基進女性主義將自己界定為對立於男性文化,而使自己永遠陷入反叛之中;認為男人是理性的,等於放棄了一個對抗父權制度的武器。
埃胥坦(J.
Elshtain)則認為,基進女性主義的錯誤在於主張男性與女性在本質論的層次上是兩種生物,即男人是邪惡的,女人是無辜的。艾森斯坦在綜觀的女性主義簡短的歷史後認為,基進女性主義已陷入僵局。她認為只有進入男性界定的世界裡,而且依女性本位來改變它,基進女性主義才能跳脫僵局前進。
第五節 精神分析女性主義
壹、佛洛伊德:性與性別特質建構的精神分析觀
佛洛伊德把性本能的變化分為五個階段:
年齡 |
階段 |
0~1.5歲 |
口腔期 |
1.5~2.5歲 |
肛門期 |
2.5~6歲 |
陽具期 |
6~12歲 |
潛伏期 |
12~18歲 |
青春期 |
一、在陽具期時,幼兒必須經歷伊底帕斯情結(the
Oedipus complex)的產生與解除。小男孩與小女孩的過程是不同的。
以小男孩來說,小男孩在很小時就把情感投注到母親身上,直到有一天小男孩對母親的性的願望變得強烈,發現父親阻撓這些願望的實現(例如:父親與母親是相愛的),於是發展出伊底帕斯情結,因此他對父親產生敵意。小孩有時會尿床,大人會用各種方法禁止,小男孩產生閹割的焦慮,這是因為他看到異性的性器官所產生的連結。這也決定小男孩此後跟女人的關係,他將懷著恐懼,或勝利者的鄙夷,看待這遭受殘害的生物。
以小女孩來說,佛洛伊德認為「小女孩就是小男人」。所以,像小男孩一樣,小女孩所愛的第一個人是女人,這個「小男人」發現異性的性器官比自己的性器官大多了,落入陰莖欽羡,認定自己和別的女人,都比男人低一等。小男孩的優勢傷害了她的自愛,小女孩放棄了大量的主動性,被動性佔了上風。
二、男主動/女被動、男主控/女被控、男施虐/女受虐
小男孩由於害怕失去陰莖,而學會控制本能衝動,形成強固的超我;而小女孩以為,閹割是已發生的,以致她欠缺動機,僅能形成微弱的超我。所以,陽剛、主動的男人,有較大量的意識,較強的超我和自我,較擅長運用現實原則,較能伺機主動出擊,獲取享樂原則的實現或本我願望的滿足。陰柔、被動的女人則受到較多的壓抑,超我和自我都較微弱,對現實原則的掌握能力較差,心靈能量無法主動向外發出,反而往內壓抑,以致於心靈,甚至身體,成為一種受虐的癖性。
貳、拉岡:陽具與語言的連結
拉岡(Lacan)認為,一個人進入語言是由於一種根本性的疏離,這種疏離來自主體內部的分裂。
一、主體的分裂
嬰兒在六個月開始透過視覺經驗,認出自己被反映出的形象,並與之認同,意識到自己是獨立於母親的個體。另一方面,這個階段(鏡像期,the
mirror stage)的小孩是邊搖晃學步,邊牙牙學語,他感受到理想自我與真實自我是有差距的,此時,思之「我」與所思之「我」分離,造成主體的分裂。
二、以陽具作為優位意符
當孩子在「鏡像期」之後,進入主體之間交流的象徵秩序,拉岡稱之為「父親之法則」(Law-of-the-Father)或「父親之名」(Name-of-the-Father)。父親之名源自父親的、父權法則、父親的性質,是法律,是父權的語言,以陽具作為優位意符。拉岡以為,陽具之所以被選擇扮演這個角色,是因為「它是性交的真實」。小孩發現,母親的慾望是陽具,因此小孩依據「是陽具」和「有陽具」的區別,來發展他或她的性別關係位置。選擇「是陽具」的,會藉著為裝拒斥她的屬性,使她本身變得可慾,等同於慾望的意符,即陽具,以便吸引另一性。而「有陽具」的,一方面以其陽具滿足對象,另一方面,他本身對陽具的慾望,則會促使他不斷尋找能夠以各種方式表示陽具的「另一個女人」,如此造成男人的普遍不忠誠。
參、克瑞絲緹娃:女性閹割與愛
一、女性閹割
拉岡闡釋佛洛伊德的理論,男性的分離取決於得知「母親沒有陽具」、「母親沒有她所欲之物」、「陽具是可能喪失的」。女性的分離則有賴陽具的介入,另一性的陽具向她宣告她己被閹割,於是她轉而貶抑自己的性別、崇拜另一性別。在克瑞絲緹娃眼中,這一切都是必要的,而且是好的。
二、異倫理
如此,女人才能藉著對男人、對孩子的愛,走出自體,否則她無以感受愉悅與愛,也不再做「愛之源始」,世界也將失去那發揮著維繫、延續、安定作用的愛。所以,克瑞絲緹娃讚許女性/母性的愛,她稱之為「異倫理」(herethics),並認為它有極高的意義和極大的力量。
第六節 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和其它流派的關係
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以下以「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稱之)是晚近的政治傾向,理論或應用都仍在發展中。它和基進派女性主義一樣,認為古老的政治理論如自由主義或馬克思主義,都無法充分解釋婦女受壓迫的原因,而在發展新的政治經濟理論時,除了受馬克思主義、基進女性主義及精神分析女性主義影響外,也對這些理論有所批判。
壹、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和自由主義女性主義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認為,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要求的平等、平權(例如:職業婦女要求的同工同酬、產假等),不可能資本主義社會中運作,因為這違反資本主義社會的利益和價值,而且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忽略性別角色分工的現象,亦即忽略婦女在所謂私領域中的日常勞務(例:養育小孩、照顧家庭成員生活的價值)。不同於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在既定社會體系的改革,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要革命性地,建立一個新的社會體系。
貳、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和馬克思主義
一、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對「生產活動」的認定分析不同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對「生產活動」的認定分析不同。傳統馬克思主義認定的「生產」是滿足物質需要的食、衣、住等交換價值(exchange
value)的生產,而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認為,婦女在家庭所做的「再生產」(reproduction),如:性、孕育、養育等,也是「生產」,絕非傳統馬克思主義認定的只具有使用價值(use
value)不具交換價值。
二、馬克思主義是「性別盲」
此外,馬克思主義分析資本主義如何使工作領域和家庭領域分離,及何以家務勞動逐漸失去經濟價值,卻無法解釋為什麼從事家務的是女性,在外工作的是男性,而不是顛倒過來。而且馬克思主義認為,只要讓婦女就業可以解決婦女的問題,可是家務並未社會化,婦女得承受就業與家務的雙重勞務負擔。又婦女除了在家庭內從屬於男性,在工作職場中也是從屬地位,但馬克思主義無法解釋原因。所以,現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這種男人的世界觀,無視於父權制度對婦女的壓迫,是「性別盲」。
參、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和基進女性主義
一、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和基進女性主在「父權社會」的理念不同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同意基進女性主義的「父權社會」理念,認為父權社會中,條條權力大道通向男人,女人只能在家中或從事低薪、較無聲望的工作。但是,基進女性主義傾向認為,父權社會是一種普遍、一致的現象,忽略個別文化的差異。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則認為,父權社會是一組男人之間互相依賴和團結的社會關係,這種具階層性的社會關係是可以改變的。基進女性主義認為,女性相對於男性自成一個階級,強調所有女人的共同性──性與生養育是社會基礎。但是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認為,個人生活經驗不只是性與性別形塑,也由階級、種族、國家等塑成,並企圖解釋及解除所有壓迫的關係。
肆、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與精神分析女性主義
精神分析女性主義認為,兩性的性別認同和行為模式(如:男性被置於公領域,女性於家庭私領域)根基於潛意識,不受經濟、政治變革的影響,而且認為這是普遍的、一致的,不受時期與地方的影響。
伍、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理論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認為單一的反資本主義或反性別壓迫,都無法達到經濟正義與兩性平等,必須二者並進。所以,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發展理論策略時,產生兩種取向──雙系統理論與統合系統理論。
一、雙系統理論
(一)非物質的父權社會分析+物質的資本主義分析
裘利.米契爾是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先鋒,她對家庭的分析大都是非物質的,亦即是精神分析、意識型態的。家庭中非物質的部分由人類深層心理決定,除非深層心理改變,否則婦女追求社會上再多的平等也無法改變婦女處境。這是因為男女在潛意識心理皆深受陽具符號宰制且形成社會對女人的態度,所以這態度要改變並沒有那麼快。米契爾認為,父權社會的意識型態模式和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是兩個領域,應以馬克思主義策略顛覆資本主義,以精神分析策略顛覆父權社會。
(二)物質的資本主義分析+物質的父權社會分析
哈特曼的雙系統理論分析是物質的資本主義分析加上物質的父權社會分析。她對父權社會的物質分析,起源於對傳統馬克思主義的不滿,傳統馬克思主義主要以婦女和生產的關係解釋婦女的壓迫,這顯示現在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者傾向於專注勞工婦女的研究,但是,哈特曼指出,並不是所有婦女(如:家庭主婦、退休婦女、非就業婦女、就學婦女等)就是勞工。雖然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者,認為家庭主婦為資本家做了偉大的生產工作,但這只是把女性與男性的關係包含在勞工與資本家的關係中,不僅資本家從婦女參與勞動市場中得利,男性──丈夫、父親在家中也得到個人服務。
哈特曼不贊同米契爾以男女受意識型態控制來分析父權社會的運作,她認為男性對女性的控制在於限制女性擁有重要經濟資源,控制女性的性,特別是生殖力(這是社會重要的生產資源之一),控制具體的表現如:一夫一妻異性戀、女性的生養家務工作、女性對男性的經濟依賴、女人討好男人以免被拋棄或解僱。所以父權社會主要在物質領域運作。
父權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兩體系交互運作時,會有利益衝突,因為資本家需要女工、童工,而一般男性又希望把自己的妻兒留在家中。為了解決這個衝突的妥協方式,是由資本主義提供男性勞工「家庭薪資」(family
wage)。因為「家庭薪資」能使婦女和小孩留在家中,男性勞工可以得到婦女較好的照顧,受教育的小孩也比不受教育的小孩能成為好工人,對資本家或男性勞工,都一舉兩得。今日的婦女為維持充裕生活,不僅擔負勞動市場與家庭的工作雙重負擔,還只能擁有從屬地位。所以,哈特曼說,男性控制女人的欲望至少和資本家控制勞工的欲望一樣強烈。
二、統合系統理論
(一)愛瑞斯.楊與性別分工(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楊強調統合理論要以女性主義的性別分工分析,取代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她認為資本主義是有性別偏見的,它一直是一種父權社會,工人並非男女可以互換,資本主義決定了誰(如男性)是主要勞動力,誰(如女性)是次要勞動力。以性別分工來分析,前資本主義至資本主義經濟時期,婦女地位如何相對降低:前資本主義時期,婚姻是「經濟夥伴」關係,妻子有自己的財產,和丈夫共同經營生意,不期望依賴丈夫,後來資本主義來臨,區分工作和家庭領域,以男性所在的工作場所作為首要勞動力,婦女所在的家中作為次要及後備勞動力,而降低婦女的地位。
(二)愛力生.傑格的異化(Alienation)和再生產
愛力生以異化或疏離概念,取代階級概念。婦女從事性、再生產等,並非依婦女需求,而是滿足男性,異化使男人在工作中退化成勞務工具,使女人在家中成為讓男人歡愉的工具。
傑格根據異化觀念的精義,認為每一位婦女在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時,都以一種性別方式與相關的人疏離。例如:婦女聲稱瘦身是為了自己,其實是為了男性,逐漸地,身體成為「東西」或機器,女人和自己疏離,女人的身體對男人或自己而言,都成了客體。因此傑格相信,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婦女的壓迫來自她與每一件事、每一個人,特別是她自己的異化狀態,是資本主義社會下婦女經濟依賴,及人際關係貧乏的產物。
第七節 女同志理論
女同志運動多與男同志運動與婦女解放運動有關,以下就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三個時段分述其發展脈絡:
70年代的女同志運動,以「女同志女性主義」(lesbian
feminism)為主流,一般被視為基進女性主義的主力,強調男/女分離的政治路線。在基進女同性戀者合撰的〈女人認同女人〉,可被視為此時期最具代表性之宣言:
何謂女同志?女同志是所有女人憤怒集結的爆發點。她是一個女人,從很小開始就想成為更自由、以自己為主體的、完整的人,那是她的心聲,卻為社會不容。......女同志是一個標籤,喝令女人乖乖留在原地。女人聽到這個字,就知道自己踰越了那可怕的性別界限。......。女同志是男人發明出來的標籤,指向那些膽敢跟他一較長短、挑戰他的特權(包括對女人的性特權),竟敢以自己的需要為優先的女人。
我們的新認同必須從女人出發,而不再奠基於與男人的關係。......。女人的解放運動若不正視異性戀結構,只好繼續費心處理與男人的個別關係改善親蜜關係,讓他改邪歸正成為「新男性」,妄想這樣我們就是「新女性」。
80年代的女同志運動是為了反駁70年代「去性慾化的」女同志身分提出的,80年代初以女同志的S/M(Sadomasochism,玩虐/扮虐)為中心所引發的「性論戰」,乃是性自由女性主義者對部分基進女性主義者反色情路線之批判。
90年代的同志運動更為多元開放,出現「queer」一詞(酷兒、怪胎或變態),一方面企圖打破「女」同志與「男」同志所預設的性別二元對立,另一方面也質疑女同志與男同志性身份建構中的「異性戀vs.同性戀」之二元對立,企圖開放出更多有志一同的同志集結。
第八節 後殖民女性主義
一九九五年世界婦女大會召開期間,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婦運者之間有很大的歧見,例如:第一世界女性主義運動側重性/性別分析,而第三世界則是重視安全飲用水和健保。這凸顯了後殖民女性觀點與西方女性的關卡重點不同。
後殖民女性主義在1980年代之後才蔚為風潮,這並非表示以往無此類的論述,而是反映出非白人女性學者在傳統權力架構中的弱勢地位。後殖民女性主義論述者,並不同意引用「女性主義」一詞,認為這個名詞是源自西方白人婦解運動過於狹隘,忽略女性主義的抗爭不必然是男人與女人的戰爭,也忽略複雜的經濟剝削問題。對許多非白人女性而言,性壓迫的問題核心不在男性對女性的剝削,殖民壓迫才是問題的癥結。性意識的批判不能只放在兩性關係來思考,更與特定女性族群在全球經濟、政治、殖民結構密切關聯。只是女性主義一詞尚無其他較好的名詞替代,仍沿用之。
壹、「女人之間」的權力、殖民關係
後殖民女性主義最重要的主張,是拒絕將女性受壓迫的問題單純視為父權壓迫。許多後殖民女性主義者認為,在西方強勢媒體的推波助瀾下,第一世界白人女性主義者佔全球女性主義牛耳的地位,武斷決定女性主義抗爭重點,不顧其他種族、階級女性與其不同的需求。莫汗娣(C.
T. Mohanty)認為,西方女性主義論述者的思維架構中,第三世界女性=保守=傳統=無知,無形中複製了殖民論述的基本理:西方=前進=文明=理智思考,被殖民的非西方=落後=野蠻=黑暗=無知。常見的女性主義訴求:「女人愛女人」、「女人支持女人」,真的是如此嗎?因此,後殖民女性主義強調,女人之間因種族、階級、文化等因素的差異,必須被納入女性議題來探討,不可只強調性別認同,忽視女人認同中的其他組因素:種族歧視、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
貳、女人與國家
基本上,後殖民女性主義對「國家」的態度是採取雙向批判:從女性角度批判與後殖民角度批判。
以女性角度批判來看,女人在國家建立的過程中,擔任生育、文化傳承(例如:母語、飲食文化)、國家的象徵、以「捍衛婦孺」作為說服男人作戰來保家衛國的理由、直接參與國家戰鬥。當國家在抵抗殖民動員時,國家解放運動鼓勵婦女走出傳統私領域,積極投入殖民戰爭,但殖民抗爭結束,婦女仍得回到傳統父權制度。
以後殖民角度批判,殖民批判與種族批判雖然是後殖民女性主義的重要議題,但是,但男性不必然是女性的敵人,而是必需攜手共事的同志。例如:非洲南部的國家,因種族隔離政策造成男性有色人種必須因工作,與家庭分離,女性必需獨立負擔養家育兒的困境。所以,對這些地區的婦女而言,她們的壓迫剝削問題不能只歸究於性別因素,更與殖民架構的政治、經濟有關。
第九節 生態女性主義
生態女性主義是一個認同女人的運動,關心「商團戰士對地球及生物的殘害,以及軍方戰士所掌握的核武威脅。」大致來說,生態女性主義不僅關心公害防治與生態保育,更進而探討女性與自然雙重被宰制之間的意識型態關聯性,並企圖解除所有的宰制關係,追求人與自然的永續共存。
生態女性主義者並未特別從本質論的觀點強調男女差異或女性特質,由於在西方文明中,女人常與大地、自然相提並論(例如:想像宇宙為一女體,孕育生命,人如同植物,來自母體並回歸母體,循環不已。),受到同等對待,成為控制、占用、分解的對象,類似的處境使女人對自然發展出憂戚與共的認同感。生態女性主義者從事生態保育,不是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不是為了「使地球成為一個安全、適於現在人類,乃至後代子孫居住的理想家園」,而是以己心度物心,尊重萬物原貌,避免破壞天然野趣。
生態女性主義者有一些共同信守的通則如下:
一、共生互敬的新社會
當前社會需要根本改造,新社會型態的標準包括:互助、關愛、非暴力、多樣性文化、普遍參與、非競爭、非層級化組織、整體性思考,以及自然資源的循環使用與永續保存。部分生態女性主義者甚至反對在當今資本主義父權社會中追求與男性平等分享特權。
二、敬重自然
萬物皆有其內在價值,欲完成社會改造,需先敬重自然與所有生命。
三、生物中心觀
主張以生物中心觀取代人類中心觀點、工具主義價值以及機械論,人不應該設法駕馭或控制自然中之非人部分,反而應當與之互惠、配合。自然資源,如水、空氣、土地等不應私有化,反而應由人類共同維護,使其再生。
四、公共與個人層面同時改革
改革不僅需要在公共政治層面進行,也必須在個人的、人性的層面進行,建立相互尊重的關係,否則改革只能做到權力轉移而已。
五、揚棄二分法認知
二分法不但抹煞差異之間的連續性,更產生層級化、排斥而非包容的效果、宰制與敵對的關係。因此自由主義者及左派皆宣揚理性與進步,視自然為對手,欲以科技技征服自然,為人所用,或以此換取人的解放的態度,生態女性主義者難以苟同。我們揚棄理性與非理性、主體與客體、自然與社會文化的二分法,自然是主體、活生生的物質,而非隨時等待人類取用的原料。
六、以行動實踐
當前社會中充滿了以權力為基礎的關係及過程,這個現象也反映在我們私人關係中,我們必須時時以行動來體現我們的價值觀,不是以加入父權「遊戲」的方式來改變,否則只是推助當權者逕行壓迫他人與破壞環境.。
第三章
參考書目
顧燕翎主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逢振(1995),《女性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陳引馳譯,格蕾.格林、考比里亞.庫恩(1995),《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板橋:駱駝出版社。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子宛玉(1988),《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台北:谷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