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子商務之消費者行為

 

 

傳管所研二李佳純、黃才容  

 

n        資訊社會的特質與知識工人

資訊科技進入人類生活後演化出一連串的變遷,影響所及包括社會生活及經濟生活,不同的學者對於這樣一個新的社會型態有不同的看法,如:

Peter Drucker:後資本主義社會(post-capitalism)

Jencks:後現代(post-modernism)

Daniel Bell:後工業時代(post-industrial)

Alvin Toffler:第三波(the third wave)

Jean Baudrillard:消費社會(consumer society)

Manuel Castells:資訊社會(informational society)

最主要的特色,即在於以知識作為最主要的經濟資源及資本,技術密集之下,只有知識創新才能有所獲利。於是,新的生產方式之下,知識工人興起。追求工作自主性、彈性工時、工作尊嚴,資訊高速公路的出現則使這樣的構想具體化。

1.外包式生產流程

2.網絡式企業組織

3.生產分眾化

4.彈性專精

 

n        消費符號化

當消費者不再是一群整齊劃一的普羅大眾,有著強烈的欲求表達自我,消費品的多樣多變便創造出豐富的符號,消費符號也成了消費社會最主要的特質。一個消費者會將他的文化符號傳輸出來,化成自己的氣質品味,表現在消費行為上,市場的需求於是多元,分眾消費時代來臨。

 

n        新消費者

1.個性化消費下多變而破碎的市場樣貌

2.個人生產

3.快速反應配銷

4.產銷合一

 

n        傳統媒介與互動式媒介行銷策略之差別

1.          傳統行銷傳播模式:傳送者     信息    接收者    回饋。

2.          電子商務的交易特色:將中間商(intermediary)由市場運作中除去,讓製造者(producer)和交易者(consumer)藉著電腦介面直接交易。

 

n        傳播科技挑戰傳統行銷策略觀念,分眾理念帶動關係行銷,一對一行銷取代大眾行銷模式。

 

n        關係行銷(Relationship Marketing)/ 一對一行銷之特色

1.          行銷策略之發展從大眾行銷,發展到分眾行銷,在發展到一對一的關係行銷,以消費者為核心的行銷策略躍居主流。

2.          買賣雙方的互動關係與消費者的忠誠度為其核心主題。

3.          交易過程中賣方不再掌握「4Ps」的資訊優勢,買方可以主動出擊尋找所需產品的最好價格。

4.          交易內涵之質變:

由賣方主宰之勸服效果轉變為建立與消費者長久之關係;

相費資訊的掌握因電子中介商的出現轉移至買方。

5.          關係行銷/一對一行銷:經由互動媒介建立行銷人和顧客的對話管道。買賣雙方必須平等對話、相互學習。

6.          Shcth提出消費者行銷的實行條件:

(1)在產品多元及少量的市場,比較可能先實行;

(2)需要精密資訊科技的配合,提供適切產品為個別消費者解決難題;

(3)將行銷資源分配給作具價值的消費者,和他們建立互動管道。

7.          以消費者為核心的行銷策略必須有資訊科技的配合才能實踐,即資料庫的建立,行銷人員藉由科寄予最有價值的客戶群建立長久穩定的供需關係,以贏得最大的網路經濟效益,故其關鍵因素在於顧客的忠誠度,E-Loyalty

8.          促進「顧客黏度(stickness)」為網路媒介首要行銷目標之一。此即虛擬社區的經營概念。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