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化角度看台灣香蕉產業—
以重構旗山的發展史來探討
郭文智-東吳大學社會所研究生
壹、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七月,返回家鄉旗山鎮溪州鄉探望奶奶,她已有七十歲高齡了,但仍穿上沾滿「香蕉奶」的工作衣,在不到半分地的蕉園上繼續栽培著香蕉。而當時正值香蕉的量產期,也是國內聲援香蕉的時刻,因為台灣今年發生嚴重的滯銷,產地的價格一斤很少超過三元的,可稱上血本無歸。令人詫異的是,素有「香蕉王國」美譽的台灣,因為什麼緣故,會發生滯銷的狀況。
說明:以旗山來探討的原因--在於台灣的香蕉產業,原以台中和高雄地區為主,八七水災之時,台中地區蕉園損失慘重,香蕉種植遂逐漸以高屏一帶為重心,其中尤以高雄的旗山鎮最為著名。不少蕉農因種植香蕉而致富,經濟與社會地位令人刮目相看,旗山更有「香蕉王國」的美譽。
所以探討旗山的發展史,對於重構香蕉產業發展,具有關鍵性的作用。一方面比較是否合乎文本的說法,做出相關的佐證;另一方面可以更深刻的瞭解香蕉產業的興起與衰落,所帶來的影響,病從全球化的角度,探求是否有因應的措施,可以重現「香蕉王國」的美名。
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
(一)經由香蕉產業的歷史考察,瞭解其興起與沒落的原因,而沒落的轉折點是什麼?
(二)香蕉產業的發展,對哪些相關的行業,帶來影響,比如:文本所分析,香蕉產業的興盛連帶使附近的茶室,生意興隆;香蕉生產旺季時,碼頭燈火通明,連陸上運輸,也生意蓬勃等。另外對台灣的經濟有哪些實質的助益?
(三)政府對於香蕉產業發展的態度,有哪些措施是幫助其發展的。
(四)加入GATT與WTO後,會造成的衝擊會有多大?政府有哪些措施是對此產業有實質的助益的。
(五)台灣香蕉的競爭優勢為何?近年來主要和哪些國家競爭。
(六)從全球化的觀點,觀看香蕉產業的興起與沒落,並尋找出路。
1.
1研究背景
香蕉是台灣目前最大宗之外銷新鮮農產品,在亞熱帶氣候條件孕育下,台蕉香甜可口,風味獨特,為其他熱帶產蕉國家之生產者望塵莫及,廣被國內外消費者喜愛,數十年來外銷日本一直持續不斷,於1960年代栽培面積達四萬多公頃,年外銷曾達二千六百萬箱之最高紀錄。惟自1970年代,外因菲律賓蕉的崛起,內有黃葉病之發生,產量每下愈況。及至近年又因生產成本提高、勞力短缺等不利因素栽培面積降至五千餘公頃,與60年代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1.
2如何提升競爭力(黃新川,民87)
要保持競爭力,必須提高香蕉產量、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則有賴於研究發展提升香蕉栽培管理技術,今後的研究發展方針包括(一)選育優良黃葉病抗病品種,(二)擴大組織培養育苗規模,大量培養健康種苗,(三)改進栽培管理技術,生產高品質香蕉,(四)開發不同風味品種,(五)設置專業區或集團蕉園擴大單位生產面積。
1.3香蕉外銷興起與沒落的歷史分期(附錄一)
一、創業時期(1910~1923)
二、日據時代之發展時期(1924~1941)
三、戰時衰退時期(1942~1945)
四、重建時期(1946~1962)
五、特盛時期(1963~1967)
六、受菲蕉強烈競爭外銷不景氣時期(1968~1976)
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產量達二十萬公噸,遂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與破壞,使產量劇減。旋因政府及青果生產團體積極輔導蕉農復耕增產,並展開運銷業務,使產量增加甚速。自1950恢復香蕉輸日後,生產更活躍。只因在1950年至1962年間日本輸入香蕉所需支付之外匯管制甚嚴,至台蕉出口大受限制。惟至1963年四月開始,日本政府宣布解除此種限制,實施香蕉進口自由化,於是台蕉銷日不受限制,促使台蕉的增產。但大約自1970起,菲律賓香蕉大量外銷日本市場,台蕉遭受強烈競爭,迫使產量有趨緩的現象。
貳、文獻探討
2.
1研究流程;
口述歷史 |
|
全球化 1.
台灣加入WTO的影響 2.
菲律賓的競爭… |
重構旗山鎮 發展史
|
比較 驗證 |
探求台灣香蕉 產業興衰史 |
|
日本市場 1.
市場開放程度 2.
對香蕉的需求 |
在地條件 1.氣候、品質(黃葉病的影響) 2.青果社的角色 3. 時代變遷(包括工錢上揚) 4. 政府角色? |
文本分析 |
註:藉由文本分析的內容,提供口述歷史訪談的架構。
流程解釋—全球化是直接的影響台灣香蕉產業的發展,與日本的市場開放、或政策的制定等,但影響的面向在哪裡或程度多大,正是有待探討的;另一方面,香蕉是一種農產品,所以在地條件,有氣候、品質(為何從前受日本人如此喜愛),時代變遷的因素,工資上揚等。而台灣以農立國,至今以轉型成代工技術密集的產業,是否政府對其農產品的重視程度,已不再有關愛的眼神了,這一點,可經由探討香蕉產業做進一步的比較分析。
2.2
理論基礎
一、全球商品鏈
根據Hopkins和Wallerstein的定義,商品鏈(
commondity chain)為「一組勞動與生產過程的網絡其最終結果是一個以完成的商品」。在現今全球資本主義時代,生產體系和國際貿易相互整合,使得整個商品網絡囊括了初級原料供應網絡、生產網絡、出口網絡以及行銷零售網絡等;除了促成經濟活動的國際化之外,整個商品網絡也呈現全球性的分工整合。商品鏈也就成為所謂的「全球商品鏈」(Global
commondity chain)模式。
為了解跨國生產安排的特性,除了須探究其地理分布之外,還必須分析其組織形態,也就是必須探究初級料供應商、工廠、貿易商和零售商等不同經濟代理商之間的關係連結。由於發動整個全球商品鏈的統合結構不同,可以將全球商品鏈區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生產者驅動」(producer-driven)的商品鏈以及「購買者驅動」(buyer-diiven)的商品鏈。生產者驅動的商品鏈是指,由在控制生產體系當中扮演核心角色的跨國企業或是整合性產業(工業資本)所驅動的商品網絡。這些產業大多數都是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的產業,如汽車產業、電腦業等。在這種商品鏈中,零組件的國際外包是很普遍的,特別是在最勞力密集的生產過程中。購買者驅動的商品鏈則由大型零售商、品牌銷售商和貿易公司(商業資本)扮演中樞角色,他們在不同的出口導向國家建立分散的生產網絡。其典型的產業主要是勞力密集和消費財為主的產業,如成衣業、製鞋業等。在這種商品鏈中,通常都由第三世界國家工廠獨立完成產品,而不只是完成零組件或最終成品的一部份(Gereffi
& Hamilton, 1996)。
此外,Gereffi和Hamilton也強調鑲嵌網絡(embeded
networks)的重要性。商品鏈的全球性分工,是將生產過程中的某一個環節交由一個地區的廠商負責,而之所以將此環節交由這個地區的廠商負責,是有其社會關係及社會制度的基礎。也就是說,全球商品鏈得某一個環節要落實在一地,必定是落實在其社會關係及社會制度之中,以及其經濟組織的類性。例如,日本和南韓的企業傾向於垂直向度的網絡(vertically
controlled networks),台灣則傾向於水平向度的網絡(horizontally
controlled networks)。
二、國家競爭優勢觀點
Michael
Porter認為,在國際間經濟競爭日益劇烈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不可能在所有的產業上都佔盡鋒頭。因此,國家對於企業競爭力的影響必須放在一個或產業的環節中來看。而任何一個企業想要在產業中搶得或是保持優勢,不斷的改善和創新成為必要的條件,Porter想解釋的,就是國家環境究竟能不能提供企業改善和創新的動力。
因此,Porter提出了「鑽石體系」模式。有四個環境要素會影響企業創造競爭優勢的速度:
1.
生產因素:一個國家在特定產業競爭中有關生產方面的表現
2.
需求條件:本國市場對於該項產業所提供產品與服務的需求
3.
相關產業和支援產業的表現:該產業的相關產業與上游產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
4.
企業的策略結構和競爭對手:企業在本國的基礎、組織和管理形態,以及國內市場競爭對手的表現。
鑽石體系是一個雙向強化的系統。任何一項因素的效果必然影響另一項的狀況,當企業獲得鑽石體系中任何一項因素的優勢時,也會幫助它創造或提升其他因素上的優勢。
在國家環境和企業競爭力的關係上,還有「機會」和「政府」兩個變數。機會因素可能會調整產業結構,提供一國企業超越另一國企業的機會。而政府對於產業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政策和法律(Porter,
1990)。
參、研究方法
重建旗山的發展史,除了文獻的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口述歷史,經由對訪者的訪談,不但可以對香蕉產業的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而且可以針對文獻所沒有探討的問題,做相關的探討與佐證。其訪談對象:十五名,包括三名蕉農(包括農民領導者)、三名青果社的社員(包括青果社的社長)、二名當地農會會員、二名當地民眾、當地政府二名以及二名茶室的受訪者。希望藉由以上的受訪者的訪談內容,做一個客觀地陳述。而訪談以十至十二題,時間以一個半小時內為原則。
研究對象--而採用旗山鎮作為研究對象的原因,不單是產香蕉最著名的勝地外,更本著有濃烈的鄉土情感,對其人文方面有更深的關懷。
3.1全球化
除了黃新川所指出的如何增加香蕉產業的競爭力之外,應從全球化的觀點分析,尋找出路,而要尋找出路,必須先釐清下列問題?
3.2有待釐清的問題
1.
日本對香蕉的需求量?什麼原因導致對台灣香蕉的需求量減少?是否純粹是價格因素,所導致台灣香蕉競爭力減少;還是台灣本地的因素居多,比如工資上揚,年輕一輩的不事生產,導致產業沒落?
2.
為何菲律賓的香蕉具有競爭力?
肆、結論與未來突破方向
從本研究中所探討的的問題中(第1頁),作一個綜合性的論述,當然,不管從一個經濟史的角度或全球化轉變的角度,尚待突破解決的問題,仍很可觀,似乎從以下的參考資料仍不能做一個很好的交代,表示可努力及發展的方向,仍很遼闊,但是儘管如此,筆者仍想從歷史的脈絡及全球化的轉變中,對台灣的香蕉產業的興衰勾勒出發展的輪廓,並試圖說出未來應走的道路。
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台灣與日本的頗有淵源,在一八九五年六月七日,日本近衛師團佔領台北城,樺山總督以芭蕉果實兩箱獻給民治天皇,註定台灣香蕉日後命運,在日本人的統治之下,北蕉成為日本人統治台灣二十年內發展最快速的果樹生產。而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至一九四七年初,台灣與日本沒有貿易往來,台灣的對外貿易轉以大陸為主;日本則由盟軍佔領,除接受美國的救濟外,對外貿易幾乎完全中斷。但是日人酷嗜甜食,而日本國內並不產糖,產糖地僅北海道一處,其每年所產的甜菜糖又只二、三萬,而日本每年的消費量卻在一百萬公噸以上,且因受到戰爭的影響,世界糖業生產萎縮,形成戰後時期的「糖荒」,而美國並無食糖供應日本,盟總唯有尋求多年來作為日本食糖主要來源地的台灣,所以在一九四七年三月,盟總與中央信託局簽約,購買台糖二萬五千噸。台糖銷日為台日為台日貿易重開的橋樑,因此隨著台糖銷日,台日貿易開始活動起來,但是當時的台日貿易並不活絡,因為彼此對外貿易的限制都很嚴格。
但隨著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准許台灣以香蕉、鳳梨、赤糖、香茅油、檜木等二十三類物資,交換日本的紡織品、農具、五金、杉木、雜貨等五十四種貨品
。而在台灣省政府原擬的輸日計劃中,輸出第一位是糖、第二位是香蕉、第三位是鹽;而談妥的貿易計劃中,輸出第一位是糖、第二位是鹽、第三位是米。但就米香蕉而言,米在台灣省政府的原計劃中並不打算輸出,據報導顯示米的加列是日方主動建議的。而香蕉的輸出額,與原本計劃有段差距,但在訂定的計劃中,除了米之外,農產品僅有香蕉、鳳梨等一項,也與日本欲保護其國內農產生產有關。
整體而言,一九五0年簽訂的台日貿易協定,對當時皆屬於經濟重建恢復期的台灣與日本而言,無疑是注入一劑強心針。他奠定了雙邊貿易記帳貿易的基礎與貿易計劃的制度,在雙方缺乏外匯。預謀外匯之際,彼此以記帳貿易為骨幹、依照貿易計劃的規定,行輸出入貿易。
此外,在貿易協定簽訂後,有關貿易技術問題,經濟部會同有關機關與台灣省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商討決定,對進出口貨品的分配,除特定貨品應由公營外,可交由民營者,則盡量予以民營。(比如糖、米、鹽、肥料等是公營,赤糖、香蕉、鳳梨等是民營)。隨著台日貿易協定的簽訂,台日間貿易亦步入正軌。
剖析歷史與政治因素,從全球商品鍊加以分析,在提到商品鏈的同時,國家角色的問題?台灣香蕉產業的競爭優勢?隨著台灣加入WTO整個市場的變化,或是說商品鏈是否會發生結構性的變化?都是很耐人尋味的。從上列的歷史的陳述,台蕉的輸日,有其歷史淵源,但受其戰爭及政治、經濟面的考量下,而有所調整,不僅是台灣方面,日本本身也有其考量。但都造就1963-1967年特盛的重要關鍵。
而國家在整合資源方面,起著非常大的功用,在高雄港建造香蕉冷氣庫,創造外銷競爭優勢。民國四十三年,工人將外銷的香蕉於碼頭露天堆置,日曬雨淋,品質大受影響,高雄港務局(地方政府)遂在三號碼頭興建二層樓之香蕉棚一座,於民國五十二年完成啟用。而香蕉出口季節在每年的二至七月,三號碼頭香蕉棚雖可避免香蕉日曬雨淋,但因南台灣氣候炎熱,為確實保鮮,有預先冷藏之必要,乃於民國五十四年完成三十一號碼頭香蕉冷氣庫。這是臺省爰命外貿會香蕉小組邀請高雄港務局、台灣青果公會及台灣青果聯合社等,共同籌商建立香蕉冷氣庫,為遠東最大冷氣庫,對香蕉品質的保存,對於外銷有其功不可沒的影響。Michael
Porter認為,在國際間經濟競爭日益劇烈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不可能在所有的產業上都佔盡鋒頭。因此,國家對於企業競爭力的影響必須放在一個或產業的環節中來看。而任何一個企業想要在產業中搶得或是保持優勢,不斷的改善和創新成為必要的條件,Porter想解釋的,就是國家環境究竟能不能提供企業改善和創新的動力。所以單以一個冷氣庫的建造,並不能以現今的眼光小看之,那是國家對於產業的優勢所不斷創造的結果,而相對於高雄港務局的能力,也只能做到香蕉棚的地步。
政府對於產業的競爭力,提供再造的可能性,但是也要產業本身具有優勢和競爭力才行,從裕隆汽車的發展可見一般。
而在「在地條件」中,青果社對於外銷香蕉的功能是什麼?台灣省青果運輸合作社供應外銷香蕉的分社有五個,為高雄、屏東、台中、東台、嘉南分社,蕉農在蕉園採蕉後,以棉被襯墊搬運到集貨場,以水漕水洗、擦乾、切把、過磅、裝卡車運到高雄港三十一號碼頭,由工人每五天輪由一班由卡車卸至鐵板台,堆高機進儲攝氏十三至十六度的冷氣庫,裝船時用堆高機運至碼頭,以利外銷。可見青果社的功能在於負責整個外銷的業務,從集散至裝箱到外銷,已經建立起完整的生產網絡,從青果社於八十二年度接受中央補助辦理「外銷香蕉集運自動化計劃」,在集貨場利用動力輸送帶,將香蕉一箱箱送到卡車上的改良型棧板,到碼頭後利用堆高機將香蕉運進冷氣庫,再運至碼頭裝進船艙,期能使整個集運過程中所產生的擦壓傷減至最低程度,同時也提高在碼頭的卸貨效率。換句話說,青果社對於外銷香蕉的「良率」,不于餘力的努力,期能維持較佳的競爭優勢。(但是對於青果社的組織及運作,仍有補強的空間
)
而日本對香蕉的需求是如何?且消費地是否有差異?大抵而言,日本對香蕉一年四季皆有需求,但各季之消費量有明顯地差異,1987-1992年日本香蕉月別輸入量,各月份平均輸入量以4-6月最多,分別為670萬箱、706萬箱及647萬箱;而12月及1月最少,平均僅400萬箱及154萬箱。日本進口之香蕉乃經由京濱、阪神、九州及北海道地區四大港口輸入,各地在1989-1992年間之輸入量依次為京濱、阪神、九州及北海道。除了北海道外,其他三地近年之全年輸入量相當穩定。就香蕉產地國別而言,京濱、阪神、九州皆進口台蕉、菲蕉及厄蕉,但各港口之產地國別比重不同。非雖居前述三輸入港之最大比例,但其僅約京濱與阪神輸入量之70﹪左右,且比重逐年降低;但九州卻幾乎是菲蕉的天下,其供應量歷年皆佔九州總輸入量之百分之九十以上。而台蕉輸日以京濱地區為主,阪神次之,然後為北海道、九州。其中台蕉佔京濱及阪神香蕉總輸入量之比重遠不及菲蕉及厄蕉,但在其九州超過厄蕉,而北海道幾乎是台蕉的天下。
一般而言,大多數生產香蕉供應外銷的國家均以大面積企業化經營,大者達數千公頃,小者亦有數十公頃,在栽培管理上可進行空中噴藥、索道運蕉等作業,不但節省人工,也可提高香蕉的品質。台灣香蕉栽培面積屬小農制,平均單位生產面積僅0.5-1.0公頃,近年又因面積減少,小蕉園更形分散,增加集貨上的困難,易導致果皮擦壓傷嚴重而降低商品價值。不僅如此,台灣目前農村勞力短缺、工資昂貴的不利條件下,經常發生僱工上的困難,生產成本也無法降低。而近年來,台蕉在日本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為菲律賓香蕉,兩相比較,菲蕉每年每公頃平均產量高達50-60公噸,每天工資約台幣150元;而台蕉每年每公頃之平均產量僅有30-35公噸,工資高達1000元以上。加以菲蕉在企業化經營管理下,到貨外觀漂亮,台蕉則擦壓傷嚴重。若從以上各點評估,台蕉實在無法與菲蕉相抗衡;但實際上近幾年台蕉在日本市場的售價高出菲蕉兩倍之多,仰賴的是台蕉的特殊風味。
Porter所提出了「鑽石體系」模式。有四個環境要素會影響企業創造競爭優勢的速度,除了生產因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和支援產業的表現、企業的策略結構和競爭對手,在國家環境和企業競爭力的關係上,還有「機會」和「政府」兩個變數。如何創造新的「機會」,是筆者所極欲探討的,因為台蕉發展從壟斷日本市場(一九五0年起),隨著時代的變遷,工資上揚,利潤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可直接間接影響農人耕種的意願,而國外機械化與大面積的耕種,在利潤上有較大的爆發力,而「機會」到底在哪裡,必須從全球商品鏈(Global
commondity chain)加以分析,基本上台蕉的輸日,是「購買者驅動」(buyer-diiven)的商品鏈,
當初台蕉輸日是由於政治考量因素,爾後外銷事務落入青果社所掌控,日本透過青果社洽談香蕉輸日事宜,而台蕉再台本地發展出一套協力網絡,從採收至包裝、運貨、裝船等,不僅如此,會與地方政府合作,如何提高香蕉的良率,比如「香蕉研究所」的設立,即是為了防止病蟲害、開發出新品種而設立的。等到菲蕉(1970年代之後)加入競爭之後,商品鏈產生變化,台蕉面臨競爭,利潤大不如前。如今,政府即將加入WTO,農產品勢必遭受衝擊,但筆者認為這是台蕉的機會所在,一者台蕉的市場主要是外銷,所以在內銷方面,衝擊理應不大,然而開放市場後,台蕉可藉此打進韓國或歐美國家的市場(當然品質仍需要求);二者台蕉輸出量不如菲蕉,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認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從品質著手,種質不重量的方式參與競爭,在既有的生產網絡再加以妥善的規劃,減少香蕉的損毀率與不必要的開銷。確保台蕉的獨特風味,攻佔新的市場,同時青果社的功能應再擴大,具有行銷的能力,開拓新的市場,台蕉也許有第二春的機會。
筆者認為台蕉的沒落(相對於興盛期而言),有其經濟的因素,歷史的因素等,錯綜複雜。正如台灣傳統產業為何沒落?如果只說經營不善或沒利潤可言所導致,都只是化約而無法窺見其問題的核心,而研究的可貴,是對問題的核心作一個妥善的交代,甚至有不錯的外在效度,能解釋許多相關的現象。筆者認為許多問題仍然需要再釐清與加強,不管從商品鏈的角度等,都必須要與文獻或口述歷史作進一步的考察。
伍、研究限制
1.
口述歷史研究法的熟悉度。
2.
本研究認為,若有辦法參閱日本的文獻,從他人角度觀看台灣香蕉產業的態度或看法,能夠提供更全面性的了解。
參考資料:
林滿紅,〈茶、糖、樟腦與晚清台灣經濟社會之變遷1860-1895〉,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民64
廖鴻綺,〈貿易與政治:台日間的貿易外交(1950-1961)-以台灣所藏外交部檔案等為中心之探討〉,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6
蕭清仁,《歷史月刊》,〈早期台灣香蕉產業及經濟發展的貢獻〉,民86.12,p
45-50。
林享禎,《歷史月刊》,〈香蕉黃金小鎮—旗山〉,民86.12,P58-61
許文富,《歷史月刊》,〈台灣青果運銷合作社與台灣香蕉產業〉,民86.12,p
51-57
蔡平里,《歷史月刊》,〈從傳入至興盛—台灣芭蕉種植簡史〉,民86.12
,p 34-44
劉淑
,《史耘》,〈戰後台灣與日本的香蕉貿易網絡(民34-62)‥以青果運銷合作社的競爭為中心〉,民88.09,p81-140
萬鍾汶,《果農合作》,〈日本香蕉消費需求之特性〉,民88.03,p16-20。
黃新川,《果農合作》,〈香蕉產業之研究與發展〉,民84.10,p4-17
張中訓,《東吳歷史學報》,〈口述歷史理論與實務初探-以臨溪社區錄音訪談為例〉,民89.03,P91-146
孫樹根、莊淑姿,《農業推廣學報第十五期》,〈新史學及其在社會學上之應用〉,民87.12,P107-127
張家銘、葉秋玲,《東吳社會學報第七期》,〈台北大稻埕布業之發展:1860-1980〉,民89.03,P1-38
張家銘、吳政財,《東吳社會學報第六期》,〈奇蹟與幻象:台灣汽車產業的發展經驗〉,民86,P1-44
張家銘、徐偉傑,〈台灣產業發展與全球化省思〉,發表於「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民89
Porter,Michael E.
1990 《國家競爭優勢》(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李明軒、邱如美譯。台北:天下文化。
Gereffi,Gary and Gary
G.Hamilton
1996 “Commodity
Chains and Embedded Networks:The Economic Organization
of Global Capitalism.”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conomic Governance and Flexible
Production in East Asia,October3-6,
Taiwan,Hsinchu.
John M.Talbot
“Regulating
the Coffee Commoduty Chain: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e Coffee Cartel”
報紙
聯合報,香蕉豐收、價格重挫跌至歷年最低、估計高屏滯銷超過兩百萬公斤,
民89.6.22
聯合晚報,香蕉大滯銷、產地1公斤五角菲蕉搶地盤,民89.6.21
附錄一:
|
年份 |
栽培面積(公頃) |
生產數量 |
外銷數量 |
||
公頃 |
箱數 |
箱數 |
佔總產量% |
|||
創業時期 |
1910 1911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1922 1923 |
679 716 1,476 1,587 1,446 2,472 2,928 2,895 3,419 2,609 3,926 5,963 3,678 12,445 |
9517 10469 7216 13462 12251 23779 30966 29186 37716 24021 36229 51707 78840 113027 |
594813 654313 451000 841375 765688 1486188 1935375 1824125 2357278 1501328 2264313 3231688 4927500 7064188 |
321121 464027 398479 336406 549827 701077 1228210 1685594 1800099 1424112 874416 1644207 3168063 4822026 |
53.99 70.92 88.35 39.92 71.81 47.17 63.46 92.41 76.36 94.86 37.42 50.88 64.29 68.26 |
日據時代之發展時期 |
1924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
18,165 17,036 16,761 14,485 15,219 13,789 11,851 13,789 16,429 18,650 18,489 19,957 21,849 21,232 20,839 19,509 18,639 21,613 |
175171 160585 166783 134341 141466 118600 130068 160196 165244 175534 181451 193481 203705 218589 201651 181968 169265 190871 |
10948188 10036563 10423938 8396313 8841625 7412500 8129250 10012250 10327750 10970875 11340688 12092563 12731563 13661813 12603188 11373000 10579063 11929438 |
6859026 5729739 7933833 6533988 6830658 6141811 6597942 7701414 5976324 7321653 6707601 9286758 9110886 10525392 8894088 9113704 8113704 5672802 |
62.65 57.09 76.11 77.82 77.26 82.86 81.16 76.92 57.87 66.74 59.15 76.80 71.56 77.04 70.57 80.13 76.70 47.56 |
戰時衰退時期 |
1942 1943 1944 1945 |
20,323 16,189 14,149 5,687 |
196440 141902 64778 32153 |
12277500 8868875 4408625 2009563 |
3392226 1582905 57768 7914 |
27.63 17.85 143 0.39 |
重建時期 |
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
10,202 15,445 17,900 16,238 14,679 14,738 15,689 12,718 12,459 10,672 9,573 11,270 13,838 12,962 12,709 14,751 14,874 |
53412 124357 110447 98427 117278 100008 106856 96101 98008 84677 58696 92466 111266 104474 114216 129669 135260 |
3338250 7772313 6902938 6151688 7329875 6250500 6678500 6006313 6125500 5292313 3668500 5779125 6954125 6529625 7138500 8104313 8453750 |
130758 627807 1686024 841695 775788 1762176 2721500 1428188 1935271 1707882 1262649 1751991 2625771 2948088 3040290 4781649 3596529 |
3.
92 8.08 24.42 13.68 10.58 28.19 40.75 23.77 46.91 32.27 34.42 30.32 37.76 45.15 42.59 59.00 42.54 |
特盛時期 |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
21,167 31,429 40,387 47,942 50,479 |
132489 267898 460094 527721 653800 |
8280563 16743625 28755875 32982563 40862500 |
3790629 12561111 21092238 23138250 26673212 |
45.78 75.02 73.35 70.15 65.28 |
受菲蕉強烈競爭外銷不景氣時期 |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
48,653 47,501 43,155 35,521 24,751 22,561 18,407 14,097 13,443 |
645467 585531 461829 470595 366411 422546 333628 196585 213446 |
40341688 36595688 28864313 29412188 22900688 26409125 20851750 12286563 13340375 |
24092857 26105813 15133946 20763120 15173397 15777370 8904484 6609379 5585615 |
59.72 71.34 52.43 70.59 66.26 59.74 42.70 53.79 41.87 |
資料來源:栽培面積與產量採自歷年《農業年報》。
外銷數目多採自歷年《台灣青果年報》並參照海關之《進出口貿易統計年刊》
註:本省外銷香蕉原用竹簍包裝,每簍裝鮮蕉48公斤,惟自1969年起改用紙箱包裝,每箱裝蕉16公斤。
958 |
|||||||||
713
|
|
|
696 |
|
|
|
|
|
|
|
|
|
|
|
|
633 |
|
|
|
|
|
|
|
398 |
602 |
|
540 |
480 |
|
|
|
|
|
|
|
|
|
|
341
|
|
|
|
|
|
|
|
|
|
|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86-1995
外銷箱數 單位-萬箱(12公斤/箱)
資料來源--黃新川,《果農合作》,〈香蕉產業之研究與發展〉,民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