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郵寄問卷調查使用之限制(上)
翟本瑞(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電子郵件早已成為人際溝通重要的媒介之一,它的方便性和即時性,讓人際溝通與訊息交換,產生前所未有的便捷性。相對於電子郵件的快速與免費,傳統郵件寄送被譏笑為「蝸牛郵件」,除非不得已,否則網友寧可選擇電子郵件當作溝通媒介。電子郵件也逐漸取代傳統郵件的大部分功能。其中,傳統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中,關於郵寄問卷部份,也逐漸為電子郵寄問卷所取代,成為研究人員最方便的工作,甚至成為明日研究方法之星,頗有取代傳統郵寄問卷之勢。
的確,電子郵件免費、方便、迅速等特性,都是其他工具所無法取代的,如能配合線上網頁作答等方法,不但能夠節省大量時間,更能利用程式上的設計,免除鍵入時間人力的浪費,直接進行統計分析。使用電子郵件的網友,因而也就常常會收到電子郵件的訪問。即以網頁問卷調查為例,2001年3月13至14日在蓋世搜尋引擎(http://gais.cs.ccu.edu.tw/)首頁所列,就有下列11項網路問卷調查,可見各研究機構使用電子郵寄問卷及網路調查的普及:
中正大學資管所:生活型態與數位化商品問卷調查
(2001/3/1--3/14)
高科大財管系:網路銀行相關議題 (2001/2/6--3/31)
中央警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警察機關網站瀏覽者問卷調查(2001/2/26--3/10)
高科大財管系:網路銀行相關議題 (2001/2/6--3/31)
國立東華大學企研所:消費滿意認知問卷調查
(2001/2/22--5/31)
元智資管所:資訊科技人員生涯發展策略之研究
(2001/3/6--4/6)
淡江大學傳播研究所:電子郵件使用者的轉寄行為問卷調查
(2001/3/12--25)
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住宅購買意願研究
(2001/3/10--4/10)
中正大學資管所:網路銀行顧客滿意度衡量指標建置之研究
(2001/3/5--20)
國立台灣科大EMBA:網路電話市場區隔與定位之研究
(2001/3/6--18)
中正大學電傳所:網路隱私概念問卷調查 (2001/3/14--27)
如比較不同調查方式,電子郵件調查具有下列優點[1]:
1) 快速:可在很短期間到適當數目的回函;
2) 填答問卷時間具彈性:受訪者可在任何時間作答;
3) 彈性:問卷內容修改方便;
4) 生動:可以多媒體呈現;
5) 資料取得精性:不需人工輸入資料,電腦可檢查填答是否完整並除錯;
6) 可排除重複填答現象;
7) 訪問人員干擾較少;
8) 較具私密性;
9) 容易進行回訪並建立固定樣本(panel)。
但其缺點如下:
1) 代表性:作答者可能有特定背景,無法代表所欲調查對象;
2) 自我選擇問題:某些特性影響作答意願會影響調查結果;
3) 回收率過低;
4) 結果之推論性有限;
5) 成本結構的特性:雖然便宜,但品質可能有問題。
其中,代表性的問題是最被詬病的,可再區分為三項檢討:第一,網路調查填答者是否偏向特殊的人口組成?第二,填答者使用網路的經、能力、習慣等網上行為,是否異於其他網路使用者?第三,填答者對網路媒介的立場態度或價值觀,與其他網路使用者又有什麼不同?[2]換句話說,網路使用者與非網路使用者代表不同族群,雖然同為網路使用者,但作答者與非作答者仍有相當大差異,因此,網路問卷的作答者,無法代表一般群眾。尤其是在網路使用尚不普及的地區,上網者,以及上網並作答者,代表了某特定族群,無法全面代表社會大眾,致使網路問卷調查在信度與效度上都大打折扣。
由於我們對網際網路的整個母體所知有限,透過電子郵件來探討一般性議題,或是探討網路特性及行為模式的議題,都會有其限制,無法得到充分的代表性。如果說大部分人都將電子郵件所寄發的問卷當作垃圾般刪除,我們又將如何依賴電子郵件來進行研究?這在病毒氾濫的今日,更是值得我們深思。(未完待續)
[1] 蔡承志、林禎舜、蔡麗瓊,〈電子郵件調查穩定度的探討〉,收入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工作室主編,《新世紀調查研究的課題──方法、對象與倫理,第三屆「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10/19-20,台北:南港,頁51-55。
[2] 傅仰止,〈電子郵件聯繫的抽樣方法比較:網際網路調查與個人網絡抽樣〉,收入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工作室主編,《新世紀調查研究的課題──方法、對象與倫理,第三屆「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25,見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