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tst.ios.sinica.edu.tw/itst/paper/huang-3.htm
書評
《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的空間》
黃厚銘
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
如果不注意這本書的 英文書名或中文副標題的話,可能會忽略了這是一本主要在探討網路空間的書籍。我指 的不是篇幅,而是論證的重點。在這本書裡,作者以其通俗科學寫作與宗教知識的背 景,極其淵博地追溯了藝術史、科學史、乃至於神學、哲學史的發展。分別從西方透視 法的發展、天文學的演進、乃至哲學家們的宇宙哲學對空間的構想,挖掘這些變化背後 空間觀的變遷,主張網路空間恢復了西方長久以來隨科學發展而逐漸褪去的心物二元論 傳統。她認為早期西方哲學思想最大的特色在於把物質與精神對立起來的二元宇宙觀, 而且在思考人類的本質時,偏重於精神面。
二元論思想落實到空間觀時,所展現出來的 是把世界看成是由靈魂所在的心靈空間與身體所在的物質空間所組成,而且從中世紀甚 至文藝復興早期為止,無論是哲學、藝術、還是科學都是以精神面的宗教信仰為其終極 關懷。直到科學革命展現出來的效力使得人們將注意力的焦點轉移到物質世界之上,而 精神世界則因為無法被科學地研究,以致於消失在我們的視野及思想中。展現在空間觀 上則是物質空間的擴張壓縮了心靈空間,人們不再認為世界是由心靈與物質兩種空間所 構成,而我們頭頂的天空中,也不再有上帝或天使的存在。但網路空間的形成卻挑戰了 對於空間的一元化物質性構想,網路空間雖以物質為基礎,主要卻是由資訊、位元、乃 至於思想、想像等構成,進入網路空間時,物理上的身體不須跟著移動,這使我們再度 察覺到在可見的物質空間以外,另一種多維度的心靈空間的存在。
作者認為,正因為網 路空間恢復了過去神聖的心靈空間在我們認知上的位置,一些對網路空間抱持著樂觀期 待的人們,總是不禁地使用帶有宗教意味的措詞來談論網路,網路便成了這些人心目中 的新天國。這種對網路的宗教式崇拜恰好反映出現代人空虛的心靈世界,這也解答了網 路熱潮背後的心理需求。她雖然在立場上反對過去物質空間壓縮心靈空間的狀況,但也 不贊成抽離網路空間的現實世界基礎,一味地美化網路空間,無論是雪莉.特克的《虛 擬化身》從後現代立場來歡迎平行多元的自我認同,? > 峎O威廉.米契爾的《位元城市》把網路構想為自由平等的公共領域,作者都以相當 的篇幅給予詳盡的述評,並提出反證。儘管如此,作者仍然肯定網路最可貴的特質就在 於可以形成人際關係的網絡,重新恢復一種具有共同性的社群。
循此,我認為網路空間 的心靈性質恰好使我們發現,現代都市社會物理上擁擠的空間,反而襯托出人與人之間 遙遠的心靈距離。與其說網路空間的出現是人們追求神聖性的反映,倒不如說,網際網 路之所以會脫離原來的國防用途,而朝向人際關係上的挪用,其實是人們以網路隔離作 用的保護為前提,利用其連結功能尋求與他人心靈接觸的表現。
此外,如果說物質空間 是由上下四方來加以組織的,且不同方位有其個別的象徵意義甚至層級劃分,相對地, 心靈空間應該是由垂直的上下所表現,尤其是超過人類視野範圍以外的極上與極下。因 此作者認為但丁的描繪可以代表傳統上對心靈空間的區分,在上的就是上帝等神靈居住 的天堂,在下的則是可怕的地獄。同樣地,心靈空間性質的網路空間雖然常被表徵為神 聖的殿堂,另一方面卻也常被視為罪惡的淵藪。然而這本書在試圖揭露網路熱潮背後之 心理需求時,卻沒有解釋為何網路也同樣引人疑慮。心靈空間既有天堂與地獄之分,以 及煉獄的存在,於是網路恢復了我們對心靈空間認知時,也不能不沾染上另一個心靈空 間的次領域——地獄的污濁。網路空間既有其物質基礎,也具備精神性質,它不是天 堂,亦並非地獄,而毋寧是介於此世與彼世、介於心靈空間與物質空間的煉獄,一個我 們在其中努力學習營造美麗新世界的希望之地罷了。
其實,有關網路正負面影響的爭論 可以說已經是汗牛充棟,而作者對網路人際關係特質的分析也不算獨到。儘管如此,這 本書最重要的貢獻應該是條理明晰地把網路背後的空間意涵深入且又別開生面地剔透出 來,除了觀點與內容都相當有趣以外,書中所使用的圖片也都能恰當地發揮說明的效 果。譯筆也堪稱流暢,可惜的是書中所提到的其他國內已有翻譯的著作,如《數位革 命》、《虛擬化身》,或是慣用的譯名,如霍金、涂爾幹等,多半未能根據既有的中譯 來加以翻譯,以致於對一般的讀者可能增加了參照時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