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場景》中女性角色的文本表演
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碩士班 王莞茹
摘要
《婚姻場景》(Scenes from a Marriage)是瑞典知名導演英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的作品,敘述一對表面上幸褔理想的中產階級夫婦-約翰與瑪麗安,約翰是大學教授,瑪麗安是一名律師,兩人在生活、工作、家庭與性之間掙扎,逐漸出現裂痕,導致約翰外遇,兩人各自展開新生活;多年後兩人再見,協議離婚之餘,彼此對於對方的改變皆感到訝異,相處起來也比從前更沒有包袱,最終他們傾瀉完多年婚姻生活帶給他們的壓力及對彼此的不滿後,兩人正式離婚,但意外地更珍惜這段感情。全劇分為八景,分別為<訪問>、<早餐>、<娜拉>、<小孩>、<寶拉>、<重逢>、<約翰的辦公室>與<尾聲>,從美好婚姻到婚姻破裂,再以不同身分相知相惜,道盡男女關係的各種樣貌,也看到了人生的許多無奈。
本論文根據《婚姻場景》劇本中所提供的線索,先就文本做分析,以「結構」與「議題」為兩大分析的主軸,將故事的情節與思想作完整的剖析;接著再以「外在背景」與「內在動機」兩個面向,分析女性角色-瑪麗安的內在性格,並透過角色在劇中的貫串動作找到其最高任務,完成演員在創造角色時最重要的工作。筆者透過劇本分析的動作,一方面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這個精采的女性角色,一方面藉著整理案頭功課的程序,提供演員準備角色時的參考。
關鍵詞:婚姻場景、瑪麗安、英瑪•柏格曼
壹、 前言
人類各種行為當中,最迷人者即是表演。如果不侷限於單一意義,則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個演員。每當我們竭力去影響別人的思想或行為那一刻,我們就是在表演。[1]筆者接觸表演已有將近十年的時間,這十年間參與了大大小小的演出,每一次都覺得對表演有了新的領悟,但大部分的人卻只見這表面的迷人,例如漂亮的履歷與掌聲,卻不知道這樣的成果,是絞盡腦汁去理解、創造、溝通、嘗試、檢討與改進所換來的。
筆者曾在排練場被同劇組的演員問到:「你是怎麼準備角色的?」一時之間不知該從何說起,於是開始思考著,從接到劇本到演出結束這段期間,的確有一套程序是必須按部就班完成的,不是有了情感就可以表演,如同不是會浮水就能游泳一般,表演確實不僅是藝術,更是一門技術,否則這個問題根本就不存在。沒有純熟技巧、不進行練習、不具備技術的藝術是不存在的。[2]而且舞台的真實並不同於生活的真實,在舞台上,即使是謊話,也必須使它在劇場中變真實,然後才能成為藝術。史坦尼認為,「必須啟發演員的想像力,訓練他們如何培養情緒,然後技巧的使情緒再現。實際生活裡的真實,不可以一成不變的搬到舞台上去,必須經過技術,否則,不能成為藝術。」[3]
許多戲劇大師都再三強調分析文本的重要,並認為演員比其他專業藝術家們更需要在家裡做工作,[4]美國知名的舞台演員烏塔•哈根在她的著作中提到:
準備角色的最首要的事是什麼?……現在-在你做任何事之前-請先把整本劇本讀完。這個再明顯不過的的建議,是針對那些沒有這麼做的演員。……有些表演者非常渴望開始「表演」,他們會在還不知道第一場戲是怎麼一回事之前,就開始「帶著情緒」大聲唸台詞,更不用說他們會怎麼處理這齣戲了。[5]
姚坤君也在其著作《演員功課》中提到,分析文本的三大功用:提高工作效率、找出角色定位、幫助劇組人員溝通,在在說明了此項工作的必要性。本論文即由此著手,從「回家功課」做起,也就是獨處時的功課,研究特定的社會、故事發生的場所與背景、探索角色、與劇中人的關係及發生的事件。
筆者選擇英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的《婚姻場景》(Scenes from a Marriage),作為演員準備角色時分析的依據,此劇本改編自1973年同名的電視電影,舞台劇的版本於1981年在德國首演。此劇非大家公認柏格曼的巔峰時期所作,但該劇本仍然於1974及1975年,受到影評人協會「最佳劇本獎」的肯定,拍成電視劇也頗受好評。筆者曾於台灣藝術大學第三十六屆實驗劇展中詮釋這個劇本,飾演女角瑪麗安(Marian)並獲得了演員獎的肯定;《婚姻場景》道盡了兩性關係中男女的各種面向,兩性間各個階段的相處問題、模式與角力在將近三個小時的演出中一覽無疑,全劇由兩名演員-一男一女獨撐全場八景,能夠挑戰如此經典又深刻的寫實文本,是身為演員莫大的榮幸。
以下篇幅中,筆者將使用當年演出時的譯本-唐山出版社出版,鴻鴻翻譯的《婚姻場景》,透過劇本研究角色,希望能在有限的經驗中,整理出一套演員準備角色的歷程,一方面期待能讓更多人認識這個角色,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提供演員排練過程中準備、詮釋角色之參考。
貳、 作品介紹
《婚姻場景》的作者英瑪•柏格曼,是瑞典知名的電影與劇場導演,他曾拍過五十多部電影,被譽為近代電影最偉大且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ㄧ。柏格曼從40年代開始拍電影,電影主題以討論人性深處的善惡掙扎為主,接著轉向愛情婚姻,之後才在名作「第七封印」,將主題轉移到在人們面對死亡時的恐懼。最後在1982年中的「芬妮與亞歷山大」改變風格,轉向寬恕與超越生死之愛。
柏格曼曾比喻電影是他的外遇,而劇場則是忠實的妻子。他於1976年離開故鄉瑞典,轉任慕尼黑市立劇院的專職導演。在五部戲的製作之後,他推出一個極具野心的計畫:改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和史特林堡的《茱莉小姐》,和《婚姻場景》同時演出-長達四小時的《娜拉-茱莉》在市立劇院的大舞台搬演,而三小時的《婚姻場景》則在對街123人座的小劇場。柏格曼戲稱這系列不是「三部曲」而是一個「三角形」,表現男女關係的三種面向。
《婚姻場景》改編自他1973年的同名電視電影,舞台版由柏格曼親自掌舵,1981年於德國首演。導演從電影劇本中抽取人物和段落,重新整理發展後,聚焦於約翰與瑪麗安之間的糾葛,因此從頭到尾台上只有這對夫妻。《婚姻場景》的題材、語言十分貼近日常生活,卻句句精闢,八個場景清楚呈現八個不同階段的情感關係,極易引起共鳴。《婚姻場景》敘述一對外人眼中的理想夫妻,被生活中瑣碎的各種問題,諸如來自雙方父母的壓力、生活一成不變、性生活不協調等等給壓垮,以致丈夫外遇,女方被迫獨立生活,找到自我後決定離婚,最終兩人脫離了夫妻的名義,又重新走在一起。
柏格曼堅持,真正的劇場必須提醒觀眾他們正在看一場表演。他招認:
我一直不喜歡佈景、服裝、化妝、還有一堆工作人員。我最中意的其實是排練場的燈光、暫代的道具、演員身穿他們的排練服。此時我們的想像力才得以參與創造。一旦道具化妝服裝通通就位,一切就成了事實。而事實,只會限制我們。(英瑪•柏格曼X)
正因這樣的堅持,使得柏格曼的作品在型式與內容上,異常地真實,讓觀眾在客觀的思考中,觀照自己的人生。
參、 文本分析
一、 劇本結構
孫惠柱於《戲劇的結構》中,將戲劇形式分為五大類,分別為:純戲劇式結構、史詩式結構、散文式結構、詩式結構及電影式結構。了解劇本的結構,有助於演員了解劇本架構後,清楚劇情的走向與起承轉合,可以得當地分配演出能量,有效傳達每個段落所要傳達的重點。以下將以表格說明劇情走向,再一窺《婚姻場景》的劇本結構,段落大綱如下:
場次 |
大綱 |
第一場<訪問> |
瑪麗安與約翰接受婦女雜誌的訪問,他們分別介紹了自己的年齡、工作、家庭背景與相識到結婚的過程,最後,記者派姆太太要瑪麗安對幸福、忠實與愛情發表自己的想法。 |
間奏1 |
約翰走進,閱讀著一本婦女雜誌,他和瑪麗安的婚姻生活被報導得十分甜蜜,約翰轉而向觀眾敘述接著將要呈現稱為「眼不見為淨的藝術」之平凡生活,預告著即將引爆的爭執。 |
第二場<早餐> |
訪問結束六個星期之後的某個晨間,瑪麗安與約翰一邊做運動、吃早餐,一邊討論著如何推辭星期天與瑪麗安父母的晚餐聚會,結果瑪麗安與母親通話後,還是得赴約。之後瑪麗安提議明年夏天一起去旅行,又經過一番沒有結論的討論之後,約翰出門上班。 |
間奏2 |
瑪麗安朗讀易卜生《玩偶家庭》第三幕中的一段台詞。 |
第三場<娜拉> |
約翰與瑪麗安觀賞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回到家後,他們討論著女性主義的話題,回想起年輕時參加社會運動的熱情,兩人針對「兩個在一起住久的人是否會開始厭倦對方」,以及性生活的問題進行爭辯,最後瑪麗安要求約翰道歉,約翰道完歉後求歡不成,瑪麗安離開去看小孩。 |
間奏3 |
幾個月之後,約翰的敘述暗示一個不尋常的夜晚即將登場,在週而復始、了無新意的生活裡發生了一件新鮮事。 |
第四場<小孩> |
約翰與瑪麗安如往常一樣躺在床上看書、吃點心,瑪麗安告訴約翰她懷孕了,兩人討論著是否要把小孩生下來,瑪麗安希望將小孩留下,但又希望可以聽聽約翰的想法,約翰說多個小孩也不錯,最後他們決定要多一個小孩,但兩個禮拜之後瑪麗安將小孩拿掉了。 |
間奏4 |
瑪麗安在他們的夏季別墅等待約翰,約翰前兩天都留在城裡,暗示觀眾平靜的深夜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
第五場<寶拉> |
約翰告訴瑪麗安他戀愛了,對象是寶拉。約翰坦承一切,並告訴瑪麗安他明天下午要和寶拉一起離開前往巴黎,而且可能會離開半年以上,瑪麗安要求約翰給她機會挽救婚姻,並開始談起寶拉。隔天他們起床,瑪麗安替約翰收拾行李,他們交代一些生活雜事,之後約翰離去。瑪麗安在約翰離開後,撥電話給好友費德利夫妻,希望他們可以勸約翰多留一會兒,沒想到他們早已知道約翰外遇的事,卻從來沒告訴瑪麗安。 |
中場休息 |
|
第六場<重逢> |
兩年過去了,約翰在某天下午安排了一次約會,約翰告訴瑪麗安,克里夫蘭的一所大學邀他去做三年的客座教授,而他不會帶寶拉一起去,他已厭倦寶拉。瑪麗安提議可以談談離婚,並告訴約翰這段時間她的經歷與轉變,約翰求歡被瑪麗安拒絕,他們平靜下來後,瑪麗安念心理醫生要她紀錄的某篇日記給約翰聽,但約翰睡著了。當晚約翰留下來陪瑪麗安。 |
間奏5 |
約翰斬釘截鐵地告訴觀眾他們決定離婚。 |
第七場<約翰的辦公室> |
約翰與瑪麗安決定辦理離婚手續。約翰感冒了,瑪麗安心情很好,她挑逗約翰,他們在約翰辦公室的地毯上做了愛。 |
間奏6 |
約翰敘述他們第一次在地毯上做愛。 |
|
相較於瑪麗安對於離婚的堅定,約翰反而猶豫了起來,他們先是為了生活瑣事起了爭執,之後感嘆起今非昔比,然後約翰告訴瑪麗安他客座教授的工作沒了,他大吐苦水,但瑪麗安卻對此事無感,覺得解脫,接著大肆抱怨起他們一直以來因性生活不協調產生的問題,以及家庭與社會給她的壓力,他們大吵過後,瑪麗安叫了計程車準備離開,約翰不肯離開也不許瑪麗安出去,兩人僵持著,最後約翰動手打了瑪麗安,瑪麗安還擊,兩人一陣扭打,長久停頓後,他們簽妥了離婚協議書。 |
間奏7 |
在約翰和瑪麗安兩人的交叉敘述中,時間來到了七年後,約翰與瑪麗安皆已再婚,但對象不是彼此,他們的配偶都出門旅行了,兩人在夏季別墅中約了見面。 |
第八場<尾聲> |
瑪麗安與約翰靠在雙人床上敘舊,瑪麗安說他們在慶祝二十週年,他們討論著彼此的伴侶,平和地分享著彼此的不同。之後瑪麗安做了惡夢,他們承認了生活的混亂,接著在討論愛的話題中,互道晚安。 |
透過以上表格的整理,筆者將《婚姻場景》歸類為「散文式結構」,因為它完全符合了此結構強調人物多過情節,以生活的零碎片段拼湊出一種整體氛圍的特點。
散文式結構中,情節僅是人物性格的歷史,旨在強調情節決定於人物;奧尼爾(Eugene Gladstone O’neill, 1888-1953 )說的更乾脆:「我不需要情節,有人物就夠了」。[6]這類結構的代表契訶夫也表示:要使舞台上的一切和生活裡一樣複雜,又一樣簡單。[7]由此可見散文式結構中,角色是最重要的戲劇元素,需要帶出事件,整體氣氛也控制在角色互動之間,演員遇到此類結構的劇本,需在人物上加倍著墨,因為這是一切的核心。《婚姻場景》通篇除了一開場的記者派姆太太及無需出現的兩個小孩外,其他時間全由約翰與瑪麗安這對夫妻,從日常對話中帶出事件、推動情節,而且劇情線並非單一地直線發展,筆者無法將此劇作簡單定義為一對夫妻決定離婚的過程,加上上述柏格曼對於看劇場表演必須帶有客觀角度的堅持,服裝與佈景亦沒有浮誇的必要,只要寫實從簡,其他一切細節,諸如時間的流逝、關係的改變、思想的辨證等,都在角色的互動之間顯現了。
散文式結構的美學,在於美即是生活本身,現實的美高過藝術的美,它並不修正現實,並不粉飾現實,而是再現它,充作他的代替物。[8]散文式結構用以統率全劇的就是在這內在的成分-理想、主題、情調,而且它的特點是必須完全不著痕跡地滲透在生活化的全劇的每一個細節中。這正體現出既追求生活的理想,又強調生活本身即是美這種美學觀的特色與價值。[9]《婚姻場景》全劇透過約翰與瑪麗安之間的關係以及心境上的轉變,揭示人的精神生活,呈現現實本身內容上的美,而非形式上的美;這樣的戲劇氛圍中,沒有英雄式的主人公,也沒有明顯兩大勢力的衝突,反而是雙方的拉鋸,在彷彿靜止的結構之下,去暗示潛伏的危機,利用現實生活的再現去真切地反映衝突,其著眼點是從整體上反映出一個社會局部的面貌,比如從婚姻生活中反映男女相處與生活上的困境,無論那一段落的氛圍是惆悵、無奈、充滿希望還是矛盾,都在在顯示了生活的真實,完全體現出曹禹所說的「用多少人生的零碎來闡明一個觀念」[10]。
《婚姻場景》的八景分別取自婚姻中的幾個片段,每個片段以該段的主要發生事件命題,在場景與場景中間,挪用了樂理上的編曲概念,加入間奏,使場與場之間產生了緩衝的空間,並且承先啓後,藉著演員簡單俐落的呈述,時而演員本身,時而角色,在一個扮演與投入的模糊地帶,彷彿提醒了觀眾,這是一齣可能關於你我的戲,誠如柏格曼所說:「沒有一種藝術像音樂一樣,和電影有如此多的相同之處。」[11]一部音樂作品無論是交響樂、歌劇還是插曲,都要在時間的延續上一點一點的鋪展,而這種對於時間上的拓展,正是音樂藝術的最大特點,因此被稱為時間的藝術。同樣的,劇場裡形塑了特定的空間,觀眾被引領至一個有別於現實的時空,也正是種時間、空間的藝術;劇作家在劇本的鋪陳上,放入了音樂創作的思維,使整齣戲如樂章一般,有輕、重、緩、急,以及呼吸,隨著時間的流動,建構出曲式的優美於無形,這也再次說明了散文式結構中,強調角色帶出整體氛圍,佈滿生活細節而緩緩前行,如音樂篇章般的特點。
演員了解劇本結構是重要的,因為每種不同的結構,演繹的方式會不同;純戲劇式結構為了推動劇情,有時一定程度的戲劇性表演是必要的;詩式結構則應將劇本主旨放於角色之上;而散文式結構,是要透過開誠佈公的真實,要台下的觀眾看看自己的生活有多糟、多無聊,然後在了解以後去創造另一個更好的生活,所以演員的表演必須逼真而不容過火,否則會因為失真而造成觀眾疏離,也就失去這個結構的美了。然而《婚姻場景》長達三個小時的演出,若光是真實是無法維持觀看者的專注的,因此,接下來了解劇本主旨與角色動機,將是更重要的工作,如此才能更強調重點,適時地在不著痕跡的表演中,給予觀眾深刻的共鳴。
二、 劇本議題
《婚姻場景》的主題是很明確的,柏格曼藉由人生最重大的過度儀式:婚姻,來探討自我價值的追尋、生活與愛;然而這些皆是人生永遠的課題,所以階段性將是表演的重點;劇作的八個段落皆有其獨立性,每個片段都是影響關係進入下一階段的重要片刻,話題也繞著這三個主題運轉。根據上表整理出的情節發展,可以看出各段的重要事件,與欲傳達的主旨:
第一場-「訪問」所呈現的是,在有旁觀者的狀況下,一對表面上沒有大問題,實際上卻暗潮洶湧的理想夫妻,如何在訪談中維持美滿的形象,主要的動作在於維護與揭露的拉鋸。
第二場-「早餐」立刻攤了上一場的牌,前面建立的美好假象,立刻被現實的無奈所推翻,而這些無奈來自於生活瑣事的累積,兩大來源就是工作與家庭的壓力。
第三場-「娜拉」的開頭,對照了娜拉與瑪麗安的心境與處境,最後引發了對於性生活的爭論,都為下半場的劇情埋下伏筆。這一場透露出了女性的自覺與在婚姻中的定位,結尾的言歸於好,對照第七場瑪麗安的爆發,更顯無奈。
第四場-「小孩」算是壓垮他們婚姻的最後一根稻草,要與不要多一個小孩,這件事情可大可小,但最終瑪麗安一語道破,問題與小孩無關,與他們兩人有關,最後決定要留下小孩卻又墮了胎,光這個舉動又再次顯示他們貌合神離,預告這段婚姻早晚會亮紅燈。
第五場-「寶拉」是一個重大轉捩點,探討的主題是外遇;然而這一場的結尾他們不再維持表面的和平,約翰選擇離去,對於瑪麗安而言,接下來要面對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生活,是危機也是轉機。
第六場-「重逢」顯示出了兩個一起生活一段時間的人,彼此關係的微妙,兩個人愛與不愛、過得好與不好、分開還是繼續,似乎已無法用世俗的觀點去定義,完全隔絕了一段關係黑白分明的可能性。
第七場-「約翰的辦公室」進入到了離婚的階段。在簽下協議書前,兩人如同解脫般的在地板上做愛、之後互相怒罵、扭打,是兩個角色自開場以來最真實、直接的溝通,著實諷刺。
第八場-「尾聲」說明了每段關係與生活的循環,生活還是混亂、愛依然無法明確定義、自我仍有待追尋,但有別以往,可以稍微淡定,即使掙扎,也較從前優雅認份。
八場戲,在八年間看到人生的縮影,講墮胎的段落叫小孩、講外遇的段落叫寶拉、講離婚的段落也不以離婚命名,因為一個動作的背後,還有太多動作以外的問題在發生,但不外乎關於自我、生活與愛;這個劇作偉大的地方在於,它幾乎道盡了所有人在一段愛的關係中所面臨的困境,筆者認為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劇本的議題中找到共鳴,然而每個演員的生活背景不同,詮釋出的味道也會不一樣,這也是《婚姻場景》有趣且困難之處。
肆、 角色分析
一、 外在背景
外在背景包括角色的生活背景、環境、條件,其中包含了角色的年齡、個人特質、家庭成員與其特徵及人數、工作的內容和性質、既定的生活習慣與模式、曾經發生過的重大事件、還有財力及婚姻狀況等等,這些線索往往出現在舞台指示,或者是其他角色的客觀描述之中。
外在背景可以幫助演員推敲出內在的想法,或幫助猜測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比如角色若是一名老師,又是家中的老大,下面還有五個弟妹,家裡還有一個生病無法工作的媽媽,在以上四項外在背景中,就可以想像出這名角色的內心有幾種可能:她有養家的重擔所以可能渴望嫁個金龜婿、她外在的堅強或許只是保護色而內心很想逃離這一切等等,至於確切的動機,就看劇本中發生的事件而定了。以下是《婚姻場景》劇本中,找到有關瑪麗安的背景線索:
場景 |
頁數 |
背景交代 |
第一場:訪問 |
3 |
瑪麗安與約翰有兩個女兒,分別是十二歲的依娃和十一歲的卡琳 |
|
他們的家具擺設顯示他們為中產階級 |
|
5 |
約翰說瑪麗安身材不錯 |
|
|
瑪麗安三十五歲,約翰大他一歲 |
|
|
約翰說他們都來自小康之家 |
|
6 |
瑪麗安的父親是律師 |
|
|
瑪麗安是七個小孩中的老么 |
|
|
瑪麗安在律師團裡工作,研究家庭方面的法律,多半處理離婚這類的事件;她先生約翰是一名大學教授 |
|
7 |
約翰與瑪麗安並非一見鍾情 |
|
8 |
瑪麗安在十九歲時有過一段婚姻,對象是一個流行歌手,她生了他的小孩,但夭折了,之後他們離婚 |
|
9 |
約翰與瑪麗安剛交往時並不愛對方,他們同居六個月後結了婚,在外人眼中他們是一對理想夫妻 |
|
第二場:早餐 |
19 |
瑪麗安有做晨間運動的習慣 |
20 |
每個星期天他們都會與彼此的父母聚餐 |
|
23 |
瑪麗安與約翰的姐姐會一起去看服裝表演,也會去上約翰母親的法文課 |
|
25 |
瑪麗安以好女兒的語氣與母親說話 |
|
27 |
約翰與瑪麗安會一起去看劇場表演 |
|
第三場:娜拉 |
39 |
約翰與瑪麗安年輕時曾一起參加社會運動 |
|
約翰說瑪麗安年輕時沒現在溫和,是個壞脾氣的鬼靈精,像個社會學家迷死人 |
|
40 |
他們的性生活有問題 |
|
第四場:小孩 |
50 |
瑪麗安與約翰睡前會看書、吃點心 |
51 |
瑪麗安懷了約翰的第三個小孩 |
|
63 |
瑪麗安拿掉了她與約翰的第三個小孩 |
|
第五場:寶拉 |
64 |
約翰與瑪麗安在斯德哥爾摩郊外的海邊,有一棟夏季別墅 |
79 |
瑪麗安不需要鬧鐘都會自動醒過來 |
|
85 |
瑪麗安會幫約翰剪指甲、整理行李、弄早餐 |
|
第六場:重逢 |
104 |
瑪麗安看心理醫生,並與他上過兩次床 |
105 |
瑪麗安在醫生的建議下,開始紀錄腦中的東西 |
|
110 |
瑪麗安的日記中透露出,她們家都是姐妹,她從小就在母親的嚴格管教下,成為一個順從、隨遇而安、討人喜歡的女孩 |
|
第七場: 約翰的辦公室 |
123 |
瑪麗安與約翰談離婚時,第一次在地毯上做了愛 |
126 |
瑪麗安總會提醒約翰小孩的生日 |
|
130 |
約翰認為他們的女兒愚蠢、放縱、沒大腦、懶惰、自私 |
|
149 |
約翰與瑪麗安離婚了 |
|
第八場:尾聲 |
151 |
瑪麗安的生日是九月九號 |
152 |
瑪麗安與約翰在一起二十年了 |
|
158 |
約翰認為瑪麗安應該去搞政治 |
以上整理中我們不難看出,透過瑪麗安的職業是一名律師、家教甚嚴、以及不錯的男人緣這些描述,再加上約翰的玩笑話,可推測她是外貌、形象姣好又優雅的新女性。另外她生活規律、家庭美滿、經濟狀況不錯、做事有調理,表面上擁有了所有女人想擁有的一切;但劇本中也提供了一些影響她人生想法的重要資訊,比如她離過一次婚、她是大家庭中的老么、她有一個嚴母等等,至於確切的影響為何,在分析完內在動機後,將一併做探討。
二、 內在動機
(一)
劇本中提供的線索
角色的內在動機,是構成及串聯角色種種行為的關鍵,它造就了角色的外在行為,也被外在背景左右;內在動機可以由角色的情緒、觀點、選擇、對事物的想法與感覺中看出端倪,相較於外在背景呈現的客觀事實,內在動機要從較為主觀的言行中做探索,以下是《婚姻場景》劇本中,瑪麗安動作中流露出的線索:
場景 |
頁數 |
言行的線索 |
第一場<訪問> |
5 |
瑪麗安受訪時不吝惜表現出對約翰的誇讚與依賴。 |
8-9 |
瑪麗安十九歲時閃電般的短命婚姻,和約翰的戀愛史,顯示她對愛情的大膽瘋狂、衝動且投入。 |
|
11 |
瑪麗安肯定地說,如果每個人從小就懂得關心別人,世界會變得和現在不一樣。 |
|
13-14 |
瑪麗安認為自己是幸福的,認為幸福就是知足、不要有任何改變,但奢求休假。 |
|
15 |
瑪麗安對忠實的定義與態度是有所保留的。 |
|
16-17 |
瑪麗安講到對愛情的看法時顯得不安,她希望可以再單純、溫柔一點,然後轉移了話題。 |
|
第二場<早餐> |
20 |
瑪麗安對於每週日與雙方父母的聚餐感到厭煩。 |
22 |
瑪麗安對於自己生活已經被一塊塊規劃好感到焦躁。 |
|
|
瑪麗安認為約翰不懂她在煩惱的是什麼。 |
|
23 |
瑪麗安表達了她想離開並逃離所有邀約的念頭。 |
|
28 |
瑪麗安思考著外遇的問題。 |
|
29 |
瑪麗安很期待去旅行。 |
|
31 |
瑪麗安想改變生活現狀,但又有許多現實的顧慮。 |
|
32-33 |
瑪麗安告訴約翰她不覺得生活無聊,覺得活得很起勁,但對於約翰對生活提出的懷疑感到不安。 |
|
35 |
瑪麗安以強烈表達對約翰的愛意作為話題的結束。 |
|
第三場<娜拉> |
36 |
瑪麗安對《玩偶之家》中娜拉覺醒的台詞很有共鳴。 |
39 |
瑪麗安年輕時非常熱衷於社會運動。 |
|
42-44 |
瑪麗安對於他們性生活的問題感到苦惱,並認為那是她的錯。 |
|
45-47 |
瑪麗安在爭論後渴望得到約翰的安撫。 |
|
第四場<小孩> |
51-53 |
瑪麗安渴望聽到約翰對於多一個小孩的真實想法。 |
56-63 |
瑪麗安激烈地說服約翰她要留下小孩,並將這歸為愛的問題,最後他們達成共識要留下小孩,但瑪麗安認為問題與小孩無關,而與他們兩人有關。 |
|
63 |
瑪麗安兩週後仍拿掉了小孩。 |
|
第五場<寶拉> |
65-68 |
瑪麗安在渡假別墅迎接約翰時,顯得很興奮雀躍,因心情放鬆所以表達出對生活的簡單嚮往。 |
68-70 |
瑪麗安對於約翰坦承外遇的事,顯得無言以對、不知所措,但異常冷靜。 |
|
71 |
瑪麗安看到寶拉在約翰身上留下的印子,並沒有立刻崩潰。 |
|
75-76 |
瑪麗安發現這段婚姻中,她不知道的事很多。 |
|
77-78 |
瑪麗安要求約翰給她機會去挽救婚姻。 |
|
79-83 |
瑪麗安要約翰跟他談外遇對象寶拉,並且針對外貌、性徵與性生活提問,她要求見寶拉,又要約翰與她做愛。 |
|
89 |
瑪麗安希望約翰離開之前可以答應她,他會再回家。 |
|
90 |
瑪麗安選擇向朋友求助,但完全不能諒解朋友已經知道約翰外遇,卻將她蒙在鼓裡。 |
|
第六場<重逢> |
91-92 |
瑪麗安跟約翰久別重逢見面時,有特別打扮過,而且很緊張。 |
97 |
瑪麗安聽完約翰厭倦寶拉的說詞後,態度冷靜地提議離婚。 |
|
98-100 |
瑪麗安坦然承認他們分開的這段時間,更改了家裡的格局、換了新電話,並且有了情人。 |
|
101-105 |
瑪麗安聽約翰發表言論,與分享自己感受時,皆顯地泰然自若。 |
|
107 |
面對約翰突如其來的求歡,瑪麗安反彈強烈,有點歇斯底里,她認為自己是老實型的人,只容許專一的愛情,希望與約翰保持現在這樣美好的距離。 |
|
108 |
瑪麗安強烈拒絕約翰更熱切的愛撫。 |
|
109-110 |
瑪麗安的日記中透露出,她從小就在母親的嚴格管教下,成為一個順從、隨遇而安、討人喜歡的女孩,但她認為自己是醜陋、笨拙又言不由衷的。這樣的作假、隱藏、沉默影響著她與男人的關係,她只想取悅他們,她對自己是誰徹底無知,而當她要去找出自己確實想做什麼時,感到強烈的興奮。 |
|
111-112 |
瑪麗安要約翰回家,她不會傷心,但約翰離開房間後她顯得沮喪,最後她主動留下約翰過夜。 |
|
第七場 <約翰的辦公室> |
115 |
瑪麗安在旅行前總是感到興奮。 |
116-117 |
瑪麗安很理智地在處理離婚相關事宜。 |
|
121-122 |
瑪麗安認為自己對約翰感覺自由自在了,並主動挑逗了約翰。 |
|
124-125 |
瑪麗安對於約翰不能乾脆簽下離婚協議書,忽然情緒失控。 |
|
130 |
瑪麗安在約翰抱怨完他們的女兒後,對於今非昔比感到憂傷、困惑。 |
|
134-137 |
瑪麗安對於兩人性生活不協調的事一直耿耿於懷,她認為從他們不再做愛之後沒有一件事是對的,之後她大肆抱怨自結婚以來一直忍受著家庭與社會的要求與埋怨,她再也不想過這種生活了。 |
|
140 |
瑪麗安冷靜地回憶起他曾經哭著跟約翰磕頭哀求他回心轉意。 |
|
|
瑪麗安憤怒地告訴約翰他很低能、可悲,並且曾夢想把他殺了,而現在能全部告訴他她感到很痛快。 |
|
144 |
瑪麗安老實告訴約翰,她家裡有個男人在等她,而他不會告訴這個男人他們做過愛。 |
|
148-149 |
瑪麗安勇敢面對約翰的瘋狂,最後他們大打出手,簽字成功。 |
|
第八場<尾聲> |
150 |
相較於約翰,瑪麗安對於他們各自再婚之後的幽會,顯得較為自在。 |
152 |
瑪麗安對於她與約翰生活了一整段成長的時間,感到很感動。 |
|
155 |
瑪麗安贊同約翰需要跟一個有母姓本能的女人交往。 |
|
|
瑪麗安認為她與現任丈夫亨利之間的婚姻只有性關係。 |
|
|
瑪麗安認為她自由了。 |
|
158 |
瑪麗安認為她靠嘗試、感覺與經驗去承受身邊的一切。 |
|
|
瑪麗安喜歡群眾,喜愛交涉、評估、妥協的工作。 |
|
161-162 |
瑪麗安認為他們的生活一片混亂,卻不知該怎麼辦。 |
|
163 |
瑪麗安沮喪於她沒有愛過任何人,也沒有被愛過。 |
|
164 |
即使約翰表示了他愛瑪麗安,她還是感到懷疑。 |
綜觀以上所有的條件,除了看出瑪麗安是一個外在條件與家教皆良好的職業婦女,還能觀察出她感性、有時歇斯底里的特質,除此之外,就以上劇本的脈絡看來,筆者觀察到瑪麗安一些慣性的行為傾向,更近一步的分析與具體舉例如下:
(一)
瑪麗安在面對負面的話題時,直覺的反應是以正面的態度作回應。
瑪麗安在第二場大篇幅地抱怨生活被規劃好的無力感,並且想逃離煩人的聚會去放長假,但當約翰問她覺不覺得生活無聊時,她回答不會。對話如下:
瑪麗安:我希望我們能躲在床上抱得緊緊的一整個禮拜不下來。讓我們都好好痛哭一場。
.
.
.
約翰:你覺得生活無聊嗎?
瑪麗安:不會呀。這種問題!你會嗎?
約翰:我不曉得。
瑪麗安:我一直感覺活得很起勁。(英瑪•柏格曼 27-32)
另外,兩人討論到在一起住久的兩個人是否會開始厭倦對方,瑪麗安立刻回答「我們沒有厭倦」;約翰坦白他外遇之後,告訴瑪麗安他厭倦她的早餐、性生活及他們的女兒,瑪麗安回答「這麼多年來,我一定一直都做錯了」。由這些對白中可以看出,瑪麗安是一個還沒勇氣去接受改變,透過否認負面能量,去給予自己及對方希望的女人。
(二)
瑪麗安和伴侶討論事情時,無論過程如何,一定企圖和平收尾。
瑪麗安第二場大肆抱怨之後,和約翰討論起生活是否出了問題,約翰要出門去上班前,瑪麗安對約翰說:
我好喜歡好喜歡你,你知道嗎?你不曉得我多怕失去你。我應該常跟你說這種話,我知道那對你很重要。我怕我做得不夠好。我會設法改進。你這麼可愛。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歡你。(英瑪•柏格曼35)
第三場在討論完性生活的問題後,瑪麗安也以撒嬌的方式要約翰道歉,最後合好;第五場約翰要和寶拉出國前,瑪麗安又一貫地再三保證他們可以重新開始、可以打破過去的老習慣,並保證她不會再有任何怨言;第六場兩人重逢後,瑪麗安主動提起離婚,最終又主動留下約翰;以上都說明了瑪麗安常是挑起話題的一方,又不喜歡正面衝突,並依賴表面上的安撫,以為事情就此解決。上述兩點可能都與瑪麗安的職業是律師跟家庭教養有密切的關係。
(三)
瑪麗安本質感性、沒心機且優柔寡斷,但她是勇敢、積極,有能力讓自己過得更好的。
在上半場<訪問>到<寶拉>之間,筆者看到瑪麗安利用女性的撒嬌、母性、敏感、溫柔與任性來維持兩性之間的權宜,這是一種生活情趣,亦是造成對方壓力的原因。然而到了下半場,離開約翰之後的瑪麗安,展現了另一種風貌,她戀愛、她改變了家裡的格局,她不耍手段地承認她心中一直放不下約翰,並且主動提出離婚。第七場兩人在談離婚時,瑪麗安面對現實的勇氣前所未見,她道出了多年來一直隱忍著的痛苦,從父母跟社會的眼光、到生完小孩無法再做愛卻又理性安慰彼此的假象、到她對約翰外遇真正的感受,都顯示兩人分手之後,瑪麗安有別於以往一味逃避問題的慣性;第七場的結尾,瑪麗安強勢面對約翰的惱羞成怒:
瑪麗安:事實上,這正是我可以從你這種人身上預期的。奇怪的是,多少次我警告那些做妻子的不要單獨和她們犯錯的丈夫辦理離婚手續。我必須承認我沒有想到會落到這種地步。
約翰:閉嘴!
瑪麗安:你以為我害怕?你想知道的話,我對你想幹什麼一點都沒興趣。
約翰:我叫你閉嘴!(他打她)
(她還擊……)(英瑪•柏格曼 148-149)
而第八場尾聲的間奏中直接指出,瑪麗安對於兩人再婚之後的幽會,比約翰來的享受多了,可見瑪麗安雖然有女性的依賴面,但必須獨立時,她比約翰勇敢、堅強許多。
以上可見,瑪麗安在有婚姻的狀況下,是個具備工作能力的小女人,但她經常渴望溝通,卻又拒絕面對真相,在希望生活穩定又有樂趣的同時,常顯得無理取鬧;而在脫離婚姻的過程中,瑪麗安卻有勇氣與韌性去開創新生活,但又保有原本的溫柔敏感,只是少了屈就而多了自我。
在找到外在背景與內在動機之後,接著可以為瑪麗安找到她在《婚姻場景》中的最高任務,以及主要的戲劇動作。在劇本議題為「一段愛的關係中,探索自我、生活與愛」的前提之下,瑪麗安的最高任務是「得到圓滿的人生」,而主要的戲劇動作,在上半場是「瑪麗安希望從婚姻中獲得安全感與樂趣,所以努力維持婚姻」,下半場則是「瑪麗安要獲得真正的穩定與自由的人生,她選擇離婚」。史坦尼認為劇本的一切任務與演員的一舉一動,都是為了完成角色的最高任務而存在的;在找到最高任務、戲劇動作,又明白角色性格之後,演員就可以這些理性地分析為基底,在排練場上感性地自在發揮了。
伍、 結論
本論文透過《婚姻場景》的文本與角色分析,依據劇本中所提供的線索,整理出一套準備女性角色-瑪麗安的案頭功課。文本的分析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劇本的主人公常常是受劇作家個人意志的牽引來到舞台,而不是出自動作情境的需要,[12]演員不可能脫離角色生長的背景去憑空塑造角色的形象,年代與地域的不同,其思想、文化、形體的質感、語言的斟酌等都會呈現出不一樣的感覺。年輕演員常常陷入外在飽滿而內在空虛的窘境,往往是由於對文本的不理解,而用情緒掩飾自己的不知所云。
在台灣,並沒有一套訓練演員的完整體系,也沒有哪一派的方法是主流,表演課程大多師承國外再行實踐和改善,但就寫實表演而言,還是有一基本的脈絡可循,雖然過程中仍因個人經歷跟習慣而有不同的詮釋,但經過前人經驗的整理,依然可以通過一些必經之路,達到角色的立體與成功。本論文透過文本分析,了解劇作家所要傳達的宗旨,找到角色主要的戲劇動作,期待提供演員在詮釋角色前,做演員功課時的參考;當然,文本分析只完成了角色塑造的一半,這只是開始,剩下的一半要交給排練場,但沒有這個開始,角色在台上的一言一行是不可能踏實的,唯有透過紮實的剖析,才能找到處理角色更多的可能性,才能創造出史坦尼一再強調的真實:「一種比我們周遭現實生活更深刻、更吸引人的生命」。
參考書目
史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y)著,鄭雪來譯,《演員自我修養》,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
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著,鄭雪來等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精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
姚坤君著,《演員功課》,台北:書林,2007。
英瑪•柏格曼著,鴻鴻譯,《婚姻場景》,台北:唐山,2000。
烏塔•哈根(Uta Hagen)著,陳佳穗譯,《演員的挑戰》,台北:書林,2011。
崔小萍著,《表演藝術與方法》,台北:書林,1996。
愛德華•賴特(Edward A﹒Wright)著,石光生譯,《現代劇場藝術》,台北:書林,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