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化管理應用於國民中學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
李芳旻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生
j5720823@yahoo.com.tw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運用「規範化管理」模式,建立班級經營制度,並探討此制度對班級經營的影響,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研究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名詞解釋,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分別詳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教師,尤其是滿腔熱血的新進教師,在教學現場常有的問題: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和尊重,對學生付出完全的愛心與關懷,但學生卻以製造麻煩、不服管教來回應。郭靜晃(2006)認為,學校對學童最大的影響是,提供社會化的環境與擴展其認知發展,而老師扮演著指引、協助的角色,對學習的情形進行評量、對行為給予管教並以身教給予模範。
研究者期望,學校教育能給予學生規範的指引,尋求一個適合的方法,以滿足學生現階層的需求為基礎,輔以管理理論為架構,建立規則與制度,使學生在清楚的制度、明白的標準與可達成目標的程序引導下,讓學生能產生成功經驗,並藉著制度引導學生成為能自制自律、友愛互助、積極學習的孩子,研究者在參考眾多管理理論後,考慮本地學生的特質,選擇了二十世紀末,於中國大陸興起的「規範化管理」來進行研究。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探究「規範化管理模式」應用在班級經營的實施情形,觀察學生在規範化管理的制度下,是否能在班級經營的目標能力上有正向的影響;並在學生的表現中評估規範化管理制度以及制度操作上的可行性。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以上的研究動機,研究者將以「國中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以規範化管理應用在班級經營中的操作與成效,本研究將的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詳述如下:
一、研究目的
1. 探究以規範化管理的班級組織架構,應用於班級經營的情形。
2. 觀察在規範化管理實施中,學生的行為規範與組織自行運作的能力。
3. 分析班級經營的規範化管理,建立班級常規與規則的標準化程序。
二、研究問題
1. 規範化管理下的班級組織架構在班級經營的影響為何?
2. 規範化管理制度對於學生的行為規範與組織自行運作的能力如何?
3. 如何操作班級經營的規範化管理?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了使本研究所使用的名詞意義明確,研究內容更為具體,茲將本研究所涉及的重要名詞解釋如下:
一、常態編班
依照教育部令:訂定「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常態編班及分組學習準則」國中新生之編班得採測驗再依成績高低順序以S型排列,或採公開抽籤方式,或採電腦亂數方式為依據,分配就讀班級;本校採取的常態編班方式為入學時對新生進行國文、英語、數學的基本能力學科測驗,再將成績統一送至屏東縣教育局電腦中心進行編班作業。
二、班級經營
班級經營為導師對班級事務所做的一切行為,包含了從教室內的人際關係、課程與非課程的學習活動到硬體設備到教室外對學校、家庭、社區等,所涉及的範圍廣大,本研究以班級的管理制度、常規管理、學生的學習管理以及班級氣氛與師生關係為主要研究向度。
三、規範化管理
企業規範化管理,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於中國大陸興起的管理理論,在企業組織中到學術單位裡,規範化管理被視為組織品質提升的良方,其特色為以西方流程管理理論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際關係特質,建立一套管理的模式與操作工具,除了制度化與標準化等科學管理外,更強調在管理的過程中,重視人的特性,引發組織內所有成員的價值,尊重與瞭解組織內成員的本質特性,建立一套價值觀念體系與操作規則來引導成員進行組織運作的目標。
四、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就是結合「行動」與「研究」,根據研究者在教學現場所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以問題解決的觀點,研擬問題解決的策略方案,透過策略方案的實施、評估成效、修正回饋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將針對研究內容、研究工具、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來說明本研究之範圍分別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內容
研究者以「國中七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以「規範化管理」應用於「班級經營」之情形。在本研究中所觀察的班級經營面向分為班級管理制度、班級常規管理、學習管理以及人際管理四個層面;班級經營制度以班級事物操作情形為觀察重點;班級常規分為規則制定與班級事件處理流程兩部分;學習管理分為課業學習、服務學習與互助學習三部份探討;人際管理分為同儕關係、師生關係與班級氣氛。
(二)研究工具
研究者以規範化管理理論為基礎,制定班級經營的規範化管理制度,在班級經營的各項指標下制定各種標準流程以及檢核表,進行班級經營,並在操作的過程中以實際狀況修改各標準流程及檢核表內容。
(三)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是屏東縣里港國中七年級的學生,研究者為研究對象的班級導師,研究實施的時程分為:1.導入期:第一學期,對研究對象的基本行為做紀錄,作為班級團體目標的基線設定。2.正式操作期:第二學期起為期十週,正式實施規範化操作。3.檢討期:從第二學期第十一週起做檢討評估報告。班級中共有29位學生,包含17位男生和12位女生。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式,以觀察日誌、深入訪談、問卷、以及蒐集各項檢核表及相關文件資料分析等方法進行研究,探討規範化管理應用於班級經營的歷程。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以屏東縣里港鄉里港國小七年級某班的學生29人為研究對象,利用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針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晤談、問卷等操作,以探討「規範化管理」應用於班級經營的實施狀況,其研究結果應用在其他班級進行班級經營時,應斟酌地方民情與學校風氣做適度的調整。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為探討規範化管理的適用性與操作情形,本章針對本研究的幾項重要的概念,做進一步的文獻整理與探討。本章分別就國中生的身心發展特質、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規範化管理,分節敘述如下:
第一節 國中生的身心發展特質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國中七年級的學生,年齡在12~13歲。按發展心理學的分期為青年期前期,在心理分析學派的發展理論裡,此時期為兩性期,近年心理輔導與教育學界在描述中學生年齡階段行為特徵時,稱此期間的群體為「青少年」,青少年期介於兒童期與成年期之間,是從不成熟進入到成熟的過渡時期(李惠加1997)。本節針對本研究對象的身心發展特質做文獻探討。
一、青少年身心發展的主要學說
(一)青少年的身體發展與教育問題
青少年期在體質上由一個兒童的身體,轉變為可以生育孩子的成熟個體,世界上有許多地方,很多人不到13歲就擔負了成人的地位及責任,在這樣的社會,並沒有「青少年期」這段人生歷程中的特殊時期(James W. Vander Zanden, 2008)。然而現今台灣社會如同許多進步的國家的情形,教育政策導向學校教育越來越延長,孩子約12歲左右進入性成熟期到大學畢業畢業時23歲左右進入社會,由於缺少人生歷練,使得心理的成熟延後;童年期到成人期之間的過渡時期,我們稱之為青春期長達十來年,在這期間,個體成熟的身體內存在著尚未成熟的心智,產生的狀況就是青春期開始後的性生理成熟展生的性驅力,無法獲得滿足,又理性發展尚未成熟,沒有適當的方式克制或化解,產生身心發展失衡而產生情緒困擾。
(二)青少年大腦發展與荷爾蒙影響
由於醫學科技的進步,科學家得以用更精密的儀器與技術研究人類大腦,發現大腦的決策中心「前額葉」在青春期還在發展中,因此青少年會有衝動,做事不顧後果的情形(David Walsh,2005);從神經影像術發現,青少年腦部變化,在美國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研究指出,青少年的額葉前皮質、胼胝體、顳葉組織大小增加,使得理解、計畫及衝動控制能力都提高(James W. Vander Zanden 2008)。
(三)青少年心理發展理論
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青春期人格發展,主要學說有生物論、心理分析論、認知論、行為與社會學習理論(賴保禎 1999),得到青少年期是蛻變的時期,是影響個體未來發展關鍵的時期。
1. 生物論
生物論強調個人內在、遺傳與生理因素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美國青少年心理學家赫爾(G. S. Hall)認為,遺傳因素對個體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他也主張,個體的發展是在復演物種經歷的發展階段,赫爾認為,青少年對應的階段為現代社會,其充滿壓力、變動與不安定感,因此他將青少年期定位為風暴與壓力及狂暴與衝突的時期。
2. 心理分析論
(1)精神分析論
佛洛伊德認為六歲以前的兒童期是人類發展最重要的時期,在孩童早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教養方式的適切與否,對孩童日後人格發展的型態有很大的影響,六歲到十二歲時孩童對性的趨力隱藏,到青少年時進入兩性期,性的趨力再度復甦,開始對異性到興趣,在這段期間,佛洛伊德注重認同作用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他認為青少年藉由認同作用,對於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特質與價值觀有淺移默化的影響能力(李惠加,1997)。
(2)「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艾瑞克森將人生各階段會遭遇的心理困境(稱為發展危機)分成八個階段,研究對象處於第四階段,進入了青少年期,正是要脫離父母的束縛,投向同儕團體的懷抱,協助青少年找到一個能滿足他們的社會需要,並提供團體的歸屬感,便能幫助整合此時期的發展任務,此時期青少年在自己所處的團體中,進行自我評價的過程,在這個階段若發展順利,個體則具有明確的自我觀念及追尋的方向。
3.認知發展論
皮亞傑在觀察兒童遊戲,從兒童如何推論遊戲規則的過程中發現,到十至十二歲左右,大部分的兒童進入皮亞傑的第二個道德期「道德相對主義或自律性道德」,這時候的兒童明白社會規則是一種協定,他們能根據一套規則進行遊戲,也能了解規則的意義,在這個階段個體脫離了兒童時期所形成的自我中心主義,朝個未來的事物方向發展,對個體人格、智力以及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杜聲鋒,1988)。
第二節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人的一生中所經歷的教育歷程包含了定成形式的學校教育以及非定成形式的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個體在生活中的經歷所形成的經驗,或是為了適應環境所做的一切改變都稱之為學習,目前主流的學習理論包含了行為學習論、社會學習論、認知學習論以及晚近興起的人本學習論,在此篇論文中,基於研究對象的特質,採取行為學習論的觀點進行行動研究,以下針對行為學習論做文獻的分析與探討。
一、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的代表性學者為創始人華生(John B. Watson, 1878-1958)、新行為主義代表斯肯納以及新的新行為主義代表班杜拉,在20世紀之初,華生以俄國生理學家巴夫洛夫(Ivan P. Pavlov, 1849~1936)所設計的條件作用實驗,作為他所提倡的學習理論的根據,解釋了動物的學習行為,延伸至人的學習行為,甚至擴大用來解釋人性,在1913年發表了<行為主義者對心理學的看法>論文,認為在行為的基本成分中,人與動物是沒有區別的(巴夫洛夫,1927,引自高峰強、秦金亮,2001,頁380),此後行為主義在美國心理學界引起風潮,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影響甚鉅。
(一)行為主義心理學具備之特徵
以條件作用的控制實驗為方法,以動物學習的刺激-反應聯結為基礎,達成其建構學習理論為目的,並強調在客觀與外控的情境下,觀察測量個體的外顯行為以達到控制或改造個體行為為目的,華生認為,心理學是行為的科學,以人的活動及行為當作研究的對象,以系統的觀察和實驗,來敘述支配人類動作的法則和原理(Watson,1973)。
(二)行為主義所倡導的行為學習論,對教育影響最大的理論
1.經典條件作用
華生採用巴夫洛夫的理論,認為人類的行為構成的基本要素是反應,一切的反應表現只是多種反應的組合,而這些反應除了少數是與生俱來的反射之外,全都是個體適應環境時與環境中的刺激所產生的關係,只要能了解刺激與個體的關係,就可以設計適當的刺激以達成預期的反應行為,也可依據條件作用法則,消除個體已有的行為。
2.操作條件作用
斯肯納對行為主義後期學習心理學的影響最大,他繼承了華生所強調的科學研究方法也參照了桑代克(Thorndike Edward Lee,
1874~1949)的學習理論,建立了操作條件作用學習理論。
(1) 桑代克的學習理論
桑代克根據動物行動實驗研究建立學習理論,不同於巴夫洛夫的刺激替代,而是從動物的多種反應中,選定某預期行為,當該反應出現及給予獎賞,以加強其行為以後重複出現的機會,雖然桑代克的學習理論也是將學習歷程解釋為刺激與反應之間新關係的建立,但他的理論不稱為行為主義,稱為聯結主義(connectionism),他所提出的系統學習理論主張,學習的歷程是經由試誤而來,在過程中主要影響刺激與反應的建立有練習律、準備律、效果律三大法則。
(2)斯肯納的新行為主義
斯肯納認為,行為是環境所決定的;而行為被它的後續結果所塑造與維持(Skinner,1974)。他的觀念中,有兩個重要的前提,人只是有機體,他不承認有自主人的存在,一切的行為都只是環境和生理因素交互影響而來,他的研究目的在於對人的行為做預測和控制,進而改造社會,建立一個美好的社會(樂國安 2001)。
a.操作條件作用學習理論
斯肯納將條件作用(或制約作用)的學習歷程依反應的類型分成兩種類型:一為經由刺激替代的反應性行為(respondent behavior),另一為根據個體在刺激情境中自發的多各反應中,選擇其中一個給予強化,稱為操作性行為(operant behavior)。
在操作性行為的條件作用中,安排增強物(包含正增強物:獎賞、副增強物:懲罰)建立預期反應的出現頻率,讓個體藉由操作條件作用的概念來建立正確的反應與好的下場,反之則有懲罰這樣的因果關係,稱為後效強化,此為個體學得某種特定行為的關鍵。
3.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由於學習的難易度除了與遺傳因素有關以外,外界環境的因素也佔了很大的影響,而學習的速度也和學習歷程的經驗累積有關,社會學習論認為行為是經驗與生理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結果,與其將行為歸類為學得的或是天生的,還不如去分析行為歷程的構成因素(廖克玲,1982),而行為的結果除了能傳遞訊息,行為本身的價值可以誘發人們的動機並能自動強化某些反應,班杜拉稱這樣的自動強化為「調適」,但完全利用增強使個人學習到某種行為是很困難的,因此社會學習理論中認為,人類大部分的行為是經由觀察別人的行為而產生的學習過程。
第四節 規範化管理
一、規範化管理的源起
規範化管理興起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其內容是融合目標管理、平衡記分卡、關鍵績效指標法等三種管理技術和中國傳統文化中協調人際關係方面的思想理論,所創建的管理理論體系與系統的技術工具與方法。
舒化魯(2008)指出,許多管理理論推陳出新,從建立企業文化、學習型組織、全面品質管理等,若能在企業組織內部真正「全面貫徹落實」,都會在企業發展上達成永續經營的理想,要達到「全面貫徹落實」的假設,需要是用的技術工具和方法;楊成賢(2008)認為,真正優秀的領導者,能在管理過程中建立合理可行的制度、並應用制度達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專職、辦事有準則、工作有檢查、獎懲有依據的管理體系。
二、規範化管理的特徵
規範化管理常與科學管理理論、或標管化管理(或稱為制度化管理)相提並論,以下對此三種理論做比較分析:在標準化管理、泰勒科學化管理與規範化管理中,相同的部份為對於效率的要求,組織內之工作皆做精確的分析與分配,以達到工作最佳化的程度,但在標準化管理與泰勒的科學化管理中,強調機械化的操作模式,組織中的人力致力於達成組織的要求,忽略了人的意志,讓工作成為產出產品的過程,如此的工作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只能達到低階的生理的與安全的需求,在歸屬感、自尊與自我實現並沒有得到重視,而在規範化管理中除了在制度化、標準化的工作要求下,同時重視人的價值,讓組織的目標與組織中的成員的目標作連結,也就是所謂的企業文化的概念。
三、規範化管理的六個系統
在周坤(2006)的企業規範化管理實務中提到,規範化管理的流程,依循著六個系統的建立:
一、戰略為組織的核心價值與目標,是一個組織的認知與定位,有明確的定位和價值,讓組織內的個體能了解自我的價值、自我在組織中的定位以及自我與他人的關係,建立團隊的精神以及組織文化的建立;二、流程設計的作用在於將工作清楚分析,將常規性的工作能夠有條不紊的進行,能使突發性的狀況能夠臨機應變;三、組織結構的目的在於分工合作以支持戰略的規劃,達成組織的目標;四、部門及崗位描述用於權責的區分,以達成法治的管理系統;五、規章制度設計是所有成員須遵守的遊戲規則,訂定了就必須堅決執行,若是隨意性太強,最後則形同虛設;六、管理控制系統是組織運作最重要的一環,再好的戰略與制度缺乏執行力最後的結果還是失敗,對於一個系統來說,管理控制絕對是成敗的關鍵。
在教育現場中,每個老師都是充滿理想與抱負,而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在於目標的設定地適當性、工作流程的設計與引導、以及執行面的管理成效,所有的制度若能徹底落實,其成果應能接近目標。
四、規範化管理在教育應用的層面
規範化管理在大陸地區的應用遍及工業、礦業、製造業、餐飲業、醫藥與教育事業,坊間關於企業各部門的規範化管理工具書更是琳瑯滿目,規範化管理似乎為近代大陸地區追求企業健全發展的有利策略。
對於規範化管理的內容,管理者需有明確清楚的教育理念,學校是學習的殿堂,開放的思維與有教無類的態度是教師基本的信念,而班級規範化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提供學生規則的遵循,若班級管理中存著較大的隨意性,容易讓學生無所適從,班級的常規無法落實,教師的經營管理就難以開展。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題為規範化管理之下的班級經營模式,探討學生在規範化的制度中,是否能讓學生遵守規範,發展自我能力,提高班級經營的效能。
設計施行的制度與策略的各種表格、觀察日誌,開始進行操作原始資料的搜集、分析觀察,從觀察行為結果進行反省修正,再重新規劃,期望在一連串的規劃、行動、觀察到反省修正的過程,能設計出一個適合班及特性的制度,讓學生的學習有成就感、老師的班級經營有效率。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ㄧ、研究設計
本研究於研究班級入學起進行觀察,上學期為導入期,了解學生的背景資料與特質,與班級問題行為觀察,依據班級所出現的問題以及家長、導師的期望擬定規範化管理的行為目標,在下學期起進行正式的規範化管理活動,研究者觀察的項目包含制度、常規、人際與學生學習狀況四個方面,以現場觀察的日誌、學生訪談、行為紀錄表及學業成績統計作為觀察工具,進行分析。
二、研究流程與實施
本研究在上學期導入階段對學生的背景資料、學習情形與學習成就作觀察,了解學生的品格態度、人際關係、學習成就,分析研究班級發生的問題,研擬班級經營的行為目標,並藉由規範化管理的流程,從經營目標出發,對班級活動做流程細節的分析,設計管理的結構,將班級經營的項目做結構的分割,並明定各項工作的標準,交由各管理階層進行規範化管理,以適用的表格做數據化的管理,從下學期開始,進行十週的規範化管理,在過程中觀察並記錄學生的行為表現,並作學生的訪談與問卷填寫,最後將收集的資料加以分析,以學生的行為改變與實施情形的敘述,撰寫成研究報告。
(一)研究實施流程圖
第三節 規範化管理系統與班級經營
企業規範化管理不只是制定規章制度,在周坤(2005)的研究中,企業規範化管理系統包含六個子系統,分別為1.戰略目標、經營理念;2.程序流程、表格設計;3.組織結構、功能模塊;4.部門崗位、權責價值;5.規章制度、紀律規範;6. 管理控制、決策支持。在企業中,每個子系統環環相扣,組成企業穩定的結構。
一、戰略目標、經營理念
研究者的班級經營理念為培養學生負責任與團隊精神,且在德智體群美五育能均衡發展,因此發展出班級願景圖像,核心概念為自律與互助,發展出在五育的表現能有榮譽感、負責任、學習態度、團隊精神與同理心。
二、程序流程、表格設計
(一)工作流程的作用
將日常工作作一個良好的分析與設計,能使例行性的工作能有條不紊的進行,對於突發性的工作也能未雨綢繆。
(二)表格設計的作用
將日常工作做清晰的呈現與規範,使員工能清楚明白如何使工作呈現最佳化,因此表格必須精簡好用,能為企業的信息化與數字化管理打下好基礎,提供組織修正的參考。
三、組織結構、功能模塊
研究者的規範化管理中採用的是星狀結構,將班級事物工作分析歸類為德、智、體、群、美以及總務等六組,各組工作再由管理組統整。
研究班級依照星狀結構的分類,各負責部門於與週五中午,將登記表交給班長統計並登錄一週表現狀況。
四、部門崗位、權責價值
有了組織結構與功能模塊,接下來就是進行對部門及崗位的權責與價值做規範,透過準確、實用與規範性的描述,透過工作分配達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使學生能遵守規範,認真負責,期望能達成自律與互助的精神目標。
五、規章制度、紀律規範
在研究者的規範化管理中,違反一般規則,依照整週總表現的統計,以中午抬餐、打菜等勞動服務做彌補,若是突發的特殊事件需要則使用反省作文來處置,以標準化、簡單化為原則,讓學生可自行操作,減少紛爭。
六、管理控制、決策支持
在研究者的規範化管理中,最重要的推動關鍵就是管理階層,然而,好的制度也能訓練出會做事的幹部,只要是規則明確,操作容易,並配置適當的單位,在一個新的團體中建立一個制度是可行的。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的資料蒐集以規範化管理應用於班級經營設計之各式登記表、統計數據與教室觀察紀錄,對照師生訪談、問卷與班級學習成效等資料,以學習情形、常規表現以及人際關係三個向度來分析規範化管理應用於班級經營的狀況,見表3.14。
表3.14 資料蒐集分析表
分析向度 |
分析重點 |
分析內容 |
|
規範化管理制度 |
1. 規範化管理的核心概念 2. 規範化管理標準的制定 3. 各項紀錄表的設計 |
1. 規範化管理設計應用在班級經營的適合性。 2. 規範化管理標準的設計原則。 3. 紀錄表內容 |
|
規範化管理活動 |
1.規範化管理進行流程 |
1.規範化管理活動進行的流暢度。 2.記錄資料統計流程的便利性。 |
|
2.學生的回饋 (1)學生對規範化管理活動的喜好與理由。 (2)學生對規範化管理活動的反應。 |
1.問卷 2.訪談 |
1.規範化管理對於班級的影響與自己的改變。 |
|
3.任課教師的回饋 (1)對研究班級的行為表現的感想。 |
訪談 |
研究班級的學生狀況與其他班級有何不同。 |
|
研究者反思 |
1.研究者作規範化管理制度規劃的反思。 |
規範化管理應用在班級經營的制度設計、各項紀錄表的設計、困難與因應。 |
|
2.教師在規範化管理實施過程的反思 |
規範化管理活動進行的困難與因應。 |
||
學生成長 |
學生常規、學習、人際關係的改變 |
1. 研究者與任課教師觀察。 2. 各項登記表統計數據。 3. 學生的學習表現。 |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將規範化管理應用在班級經營的行動研究過程,分成四節敘述,第一節為導入期,說明行動研究的前置作業;第二節規範化管理,討論實施的過程與結果;第三節研究者反思,為研究者行動研究的心得;第四節學生的改變,將從學生開學時的觀察為基線與規範化管理後的比較。
第一節 導入期
本節主要討論研究班級學生的特質、班級經營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學期初用以了解學生的措施進行導入期的資料收集。
一、研究班級雙峰現象與家庭狀況分析
「小孩從他的家庭和週遭環境學來許多錯誤的文化習慣和思考死結,老師要花很大的精神和心血去改變它,不然的話就只有重複家庭的教育,但這是事倍功半的。」(Skinner,1992,頁125)
班上學生的常規與學習綜合表現來看有明顯的雙峰現象,以社會科的成績來看,研究班級分數的標準差超過20分,而且成績不好的學生是每科都不好,從學生的家庭背景分析並經過學生的個別訪談,發現學習成就較高的家庭,全都是健全的家庭,而且從很小就注重孩子的教育;反觀班上學習表現後半段的比例的孩子中,十四位同學中,有九位是屬於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孩子或具有低收入戶的條件,這些孩子在行為上也伴隨著偏差的情形。馬斯洛説過「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研究者期望能藉由規範化的管理,藉由對規範的不斷溝通對談,讓學生從內心建立對團體以及他人的尊重,進而發展正向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二、班級問題分析
以研究班級的情形,將問題種類略分為三種狀況:
(一)家庭結構健全,但缺乏約束
在結構健全的家庭裡,他們有一些特質上的共同點,行為態度上都有些幼稚,外觀上看來都還像是小學生,他們在家中都排行老么,他們對於功課或是自己的工作態度常常是懶散、不負責任的,經電話訪問家長們告知他們學生種種不良的情形,家長都表示從國小就這樣了,這類家庭並不是對孩子疏忽漠視,從連絡簿透露出的家庭狀況發現,家庭常有聚餐等玩樂的活動,其實是十分快樂的家庭,經過幾次溝通,學生的態度皆有得到改善。
(二)家庭結構不健全(單親),但家長對學生有緊密的關係。
這類孩子雖然家庭不健全,但從父親(或母親)身上仍能得到關注,從他們的身上沒有看到太多不滿的情緒,這些孩子再犯錯之後能面對自己的過錯,師長能透過與他們釐清是非,導正他們的行為,在校若有問題時,能從家長端尋求協助,學生本身也較能接受師長的建議,對自身偏差的行為作改善。
(三)家庭結構不健全(隔代教養),父母未盡責任
研究班級中這類孩子的父母完全沒進到父母的責任,他們由祖母扶養,沒有經歷過正常的家庭結構,他們在行為的表現上,比較不守規範,而且相當的固執,不易向師長透露內心的想法,常有不滿的情緒,不易說服、不易被改變,他們在面對自己的過錯時,總以否認、拒絕溝通以及推卸責任的態度,而且他們的家庭約束力也很不好,他們的祖母對於他們的行為皆無能為力。
班級內大部分的問題源自沒有遵守規定的習慣缺乏責任感,而這問題從家庭生活的失序必定會繼續延伸到學校生活的脫軌,歸咎其原因就是缺乏規範,相信有明確的引導,與有效的制度,定能改善這些缺點。
三、學期初用以了解學生的措施
用制度管人的第一關就是第一時間選對人,而研究對象為國小六年級剛升上國中七年級,這個時期對於學生而言可說是一個重要的關鍵時期,在課程學制上,雖說國小到國中是九年一貫課程,但在課業的深度與學習模式上有很大的轉變,另一方面,學生的生理方面正值青春期,心理的成熟也從此萌芽發展,他們正開始學習了解秩序與建立規範,是一段建立制度的黃金時期,在一個有制度規範架構的團體內,讓學生在進行學校活動時有規則可循,不但可減少因無知造成的犯錯而感到挫折,也可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領導與服從的能力,建立自律與互助的團隊氣氛。
研究者在開學的第一週,透過1.國小的學生輔導紀錄表、2.興趣專長調查表以及自我期許調查表、3.密集的教室觀察、4.各項臨時指派工作,例如領書、打掃工作分配、課桌椅領取等以臨時幹部或是自願服務以及指派服務的方式進行,在觀察他們工作時的情形與態度,在學期初作紀錄;5.為了快速記住學生的姓名與特質,以座號的順序作座位的編排,6.並在第一週刻意營造機會與每個學生有一些對話的機會,這些做法對於學生的認識很有效;7.家上師生關係促進利器---家庭聯絡簿,配合學校在開學後約三個星期舉辦的親師座談會,以及家庭訪問,對學生的背景資料就更加了解。
第二節 規範化管理制度
本節從規範化管理制度的核心目標的設定過程開始說明,接著敘述規範化管理進行的流程,並以規範化管理實際襙作後,對學生做問卷的調查統計表來說明實施結果。
一、規範化管理的核心目標
規範化管理首重目標設定,目標設定才能依照所設定的目標進行整體規劃,本行動研究的核心價值為「遵守規範、相互尊重」,在具體行為目標為:1.在常規上能建立遵守規範的習慣;2.在情意上能對同學相互尊重;3.在學習上能自律且能互助。
規範化管理在形式上是標準化、表格化的規則管理模式,但強調組織內部的價值,也就是被管理者的主體地位,換言之組織內的每一個成員共同成就組織,若沒有協調組織內部各成員的關係,結構及有可能潰散,這為規範化管理成敗的關鍵,在進行規範化管理實驗的過程,將研究班即呈現出的問題歸納出幾點關鍵因素:
(一)充分的溝通:
不斷的將導師的觀念以及規範的重要在導入期與學生做密集的討論,在要求同學進行行為的改善,先要做說服的動作,取得多數的學生共識並願意支持。
(二)建立標準作業模式:
規範化管理運作初期,非常需要幹部推行,尤其是第一批建立制度的幹部,因此在導入期除了對具有領導特質學生的觀察非常重要,接著進行幹部確實訓練,並且在制度執行的初期需長時間的觀察指導,避免制度錯誤執行產生失誤的情形,常見的失誤情形如幹部執法不公平,對待某些人特別寬鬆或是過當。
(三)堅持下去:
讓學生了解導師執行的決心,並隨時檢視制度執行的過程以及表格的適用性,進行簡化的動作,增進制度的可行性與效率,研究班級在下學期開始進行規範化管理,在行動研究進行了十週時,對同學做開放性的問卷,對於規範化管理有多有正面評價。
二、規範化管理進行流程
經過幾次的修正,各幹部在表格的使用上已能達到操作順利的程度,而且幹部對於自己所負責的工作也都能正確執行,班級的各項評分操作由各督導單位登記後,於星期五中午班長收集後進行統計,接著在下午公佈隔週抬餐服務的同學,而且全班同學皆能遵守並配合活動的進行,制度流程的進行順暢,研究者只要將空白的表格放置在資料夾內。
三、規範化管理實施結果
研究者從研究班級入學的第一學期開始進行教室觀察,針對教學現場發現的問題,設定這個階段的規範化管理的目標,將班級工作細分成個人的工作量,並設定學生須達成的目標,在實施規範化管理後,針對規範化管理在班級上的制度,讓研究班級作相關問題態度問卷調查:
表4.5規範化管理工作分配適合性問卷統計表
問題 |
同意
不同意 |
||||
5 |
4 |
3 |
2 |
1 |
|
1.我喜歡我在班上分配到的工作 |
30% |
22% |
33% |
11% |
4% |
2.我了解我在班上分配到的工作內容與工作標準 |
37% |
30% |
30% |
0 |
4% |
3.對於分配到的工作我會盡力做好 |
33% |
37% |
22% |
4% |
4% |
4.我喜歡班級的所有例行事務都有固定的人負責 |
26% |
19% |
41% |
11% |
4% |
5.對於班級例行事務的工作分配我覺得很公平 |
22% |
19% |
48% |
7% |
4% |
對於班上規範化管理的工作分配,可以看出大部分屬於正面的態度,大部分同學同意班級的事務須靠大家共同分擔與維護,再透過班上公告的工作分配表與作業流程,更強化同學們的責任感。
表4.6 規範化管理對於對人際關係的影響問卷統計表
問題 |
同意
不同意 |
||||
5 |
4 |
3 |
2 |
1 |
|
6.我喜歡為班級做一些事情 |
33% |
7% |
44% |
11% |
4% |
7.我認為共同分擔班級事務能增進向心力 |
26% |
22% |
33% |
11% |
4% |
8.行有餘力時我喜歡幫忙同學做事 |
11% |
33% |
33% |
11% |
11% |
9.對於班級事務有問題時,提出之後總能解決 |
7% |
26% |
44% |
19% |
4% |
10.在班上的事務有人負責,我覺得很有安全感 |
26% |
19% |
26% |
19% |
11% |
研究者從旁觀察,藉由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每個人或多或少在班上都盡到一份力,每個人也都有佔一席之地,在這個向度裡,除了同學們仍有中上的同意程度,在實際的人際互動中,研究者身為導師的立場從幾次班級活動能觀察到,他們對班級的認同,例如話劇比賽我們全員出動,每個人對於分配到的角色都盡力演出,準備道具也會互相幫忙;課業方面對於班上的弱勢族群,同學間也不吝伸出援手,沒有孤立、排斥同學的情形發生,研究者相信,每個同學若都能對班上有貢獻,同學之間以及班級的認同感就會跟著增加。
表4.7 規範化管理的懲罰制度適切性問卷統計表
問題 |
同意
不同意 |
||||
5 |
4 |
3 |
2 |
1 |
|
11.在班級我知道各種規則,而且了解如何做可以遠離處罰 |
37% |
15% |
33% |
11% |
4% |
12.我覺得班上常規的規則很明確,易於遵守 |
22% |
30% |
33% |
7% |
7% |
13.我覺得班上的幹部很公正,我願意服從他們 |
19% |
30% |
33% |
15% |
4% |
14.我覺得因為不守規則而被罰班級服務是應該的而且很公平 |
59% |
15% |
19% |
4% |
4% |
15.我覺得班上不守規矩的同學有得到應有的懲罰 |
30% |
7% |
41% |
15% |
7% |
在這個觀察向度中,同學對於規則的設定大多持肯定的態度,尤其對於不守規矩的同學應該做些班級服務的態度上有很高比例的贊成態度,從懲罰規則的明確性與可遵守性,到執行人員的公正程度與同學的認同程度,到執行懲罰大多同學也認為不守規則的同學有得到應有的懲罰,這樣看來懲罰規則的可行性頗高,而從每週執行懲罰時,從未有同學耍賴不遵守罰則的情形發生。
表4.8 規範化管理懲罰與行為改變的看法問卷統計表
問題 |
同意
不同意 |
||||
5 |
4 |
3 |
2 |
1 |
|
16.我覺得班上不守規矩的同學經過懲罰後行為有改善 |
4% |
7% |
22% |
37% |
30% |
有大部分的同學認為班上不守規矩的同學並沒有因為被懲罰而改變,在數據上的確也有這樣的問題,觀察各週違規次數統計表發現,在十週內有9位同學被懲罰的次數高達8次以上。
對於規範化管理懲罰的看法,研究者透過問卷以及訪談進行了解,發現他們其實也知道自己是什麼原因被處罰,也期望自己不要被懲罰,然而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習慣也不是一時可改變,有正確的認知,即能向研究者所期望的方向修正。
表4.13對於常規的自律態度問卷統計表
問題 |
同意 不同意 |
||||
5 |
4 |
3 |
2 |
1 |
|
17.我認為遵守規則是應該的,不是因為怕被處罰而遵守 |
26% |
37% |
30% |
0 |
7% |
18.我會因為不想被罰抬餐打菜而遵守規則 |
19% |
15% |
56% |
0 |
11% |
其實大部分同學能認同守規矩是應該的,但對於懲罰還是有一定的嚇阻作用,然而,研究者多次的與同學溝通,懲罰的目的並不是要造成同學的痛苦,而是提醒同學在上一週沒有遵守規範,必定造成同學的困擾,因此要他們為此而做些班級服務的工作,藉此彌補一些過錯。
第四節 學生的改變
在導入期的觀察中,歸納了班級經營問題,研究者以上學期的行為表現為基線,分成常規、人際以及學習方面來觀察學生的改變,見表4.14。
表4.14 班級問題歸納表
項目 |
細項 |
內容 |
班級經營問題分析 |
常規 方面 |
早修、午休、上課前秩序欠佳。 基線:學校作息時間中,上課鐘響到老師來之前的秩序很糟,班級秩序亂糟糟,晚進教室的情形也很頻繁,班上氣氛很浮躁、靜不下來。 |
人際 方面 |
同學間相處較沒有同理心,人際方面的互動缺乏禮貌。 基線:同學間有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會用不好的語言訕笑或攻擊別人,上課與老師對話時有離題亂問、把老師當成平輩的說話態度。 |
|
學習 方面 |
約有三分之ㄧ的同學跟不上進度,一半的學生學習態度不良。 基線:作業缺交問題嚴重,學習態度散漫。 |
一、常規表現
國小剛進入國中時期,心態上還沒有轉換過來,因此國小不受規範的習性還很重,上課的規矩是研究者最頭痛的部份,幾乎每週開班會都在討論秩序的問題,但依舊未見改善,總是要研究者發火怒罵才會收斂一陣子,但大概一天半就又原形畢露,直到規範化管理後,幾週的處罰後,能在規範內的學生漸漸了解如何遵守團隊規矩,之後的幾週,被處罰的幾乎都是原班人馬,但漸漸的研究者不再需要對著全班抱怨常規的問題,只需針對幾個常違規的同學提出數據,並要求改善。
二、人際表現
人際間的應對進退是長期的生活教育所塑造,與家庭教育及社區文化關係密切,不是一時之間就能改變,然而並非不能改變,班上一些生活習慣不佳的學生在開學初期讓研究者吃足了苦頭,但研究者發現他們逾矩的行為並非是發自內心想使壞,而是玩耍到不知分寸、沒有節制,因此在面對同學的衝突事件,研究者總是要參與事件的同學一起處理,先把大家對事件發生的始末說清楚,避免各說各話避重就輕,其實將事件始末的釐清,並引導當事人再說出個人的感受,正常的孩子都能理解並接受,但沒多就又會再犯,就這樣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犯錯與糾正,發生的頻率有漸漸降低的趨勢,研究者發現,規範化管理除了執行設定目標的管理項目外,更重要的是營造規範化的環境,學生對於師長與同學間應對的方式慢慢的會有改變,然而在這方面還需繼續努力。
三、學習表現
研究班級在學科表現上從剛入學起就有明顯的雙峰現象,學科平均在九十分以上的學生有五個以上,而平均低於三十分以下有固定成員五人,社會科的標準差都在20分以上,排除學習障礙的因素後,研究班級的學習成就低落學生都是惰性使然,且大多來自不健全的家庭,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常有不滿的情緒,較自我為中心,不容易改變自己,研究者將開學以來的段考全校成績排名比較觀察,下學期開始進行規範化管理,成績也連帶著有些進步,研究者相信在行為方面遵守規範後,就能減少外務的干擾,班級常規對教學環境與氣氛有很深的影響,而規範化管理在研究班級中產生了一些效果,符合研究目標的方向,方向對就不怕路遠,堅持並確實執行的制度就能見到效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以研究者的導師班為研究對象進行「規範化管理應用在班級經營」的行動研究,目的在發展規範化管理的實施方法與操作的流程,並探究在操作過程中所遭遇的困境與因應方式,以及學生在規範化管理的操作下的行為改變。本章將對研究問題,根據第四章的研究結果與討論做歸納與結論,並由結論再提出一些建議給後續欲更深入探討班級經營議題或實施班級經營的教職人員做參考。
一、規範化管理的前置作業
(一)了解越多,籌碼越多
對於班級學生特質的掌控,除了可以設定幹部人選,也可對需要特別注意的學生做事先的預防規劃。
在開學前對學生的背景資料,包含家庭結構、國小輔導紀錄做了解,以研究班級的學生表現中發現,影響最大的為家庭功能,家庭功能不彰的孩子,不守規範的比例較高;其次為家長管教態度,輔導紀錄表為導師對學生表現以及處理學生事務的紀錄,若小學端有做好完整的紀錄則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第三為記住學生的名字,研究者讓學生先以座號順序決定上課的位置,在第一周就將能學生的名字記起來,這對學生的掌控有很好的功效,學生聽到老師能直接說出他的名字,才會認為老師認識他了,正常的情況下他在行為上就會較有所顧忌,不敢太過放肆。
(二)特殊狀況,專案處理
目前國中編班的方式除了教育局立案的各種實驗班外,都採常態編班,因此班上通常都會有特別令人頭疼的孩子,研究者從學生的入學資料中已略知ㄧ、二,從開學後即從旁觀察,更加驗證了這個結果,基於推行制度之初,將幾個行為缺乏規範的學生另成一組,先由行為相對穩定的同學分組以進行規範化管理,等到各組實施規範化管理的流程順暢了,再將這個特別組拆散分配到各組,如此對於制度的推行較能減少阻力。
(三)創造溝通機會
個別談話、問卷調查表甚至聯絡簿,都是創造溝通機會的橋樑,個別談話有很好的拉近師生距離的效果,與學生對話時透過觀察學生的表情態度與回應方式可以知道很多訊息,然而這需要時間與空間的配合,難度較高;將想要知道的問題以問卷調查的方式讓學生填寫,則是較簡易的訪談方式,而聯絡簿的互動則是最及時的溝通工具,但必須要求,研究者一開始要求同學每天寫30個字的心情隨筆,雖然每天要花1-2節的時間批閱聯絡簿,但可以認識學生,也讓學生、家長了解研究者的理念與要求,也較能得到家長的支持與協助。
二、規範化管理的實施
(一)規範化管理下的班級組織架構在班級經營的影響為何?
1.班級組織架構探討
規範化管理的班級組織架構來自班級經營的理念與目標,目標確定之後對班級內學生活動進行流程分析,進而將班級組織區分成各部門,如此的組織架構才是處理班級行政的架構,由於學校設定的班級幹部為協助學校行政,結合班級行政與學校行政,對班級幹部做清楚的職務分工能更有效率的處理學生事務,以研究班級的組織架構來說,目前的階段研究者設定的目標為班級學生常規方面的自律與自治,以基本的生活教育為主要的要求項目,班級組織以德、智、體、群、美及總務六個部門管理班級事務,每個部門有各督導人員,督導人員的工作有標準化的說明,以及督導準則,並將班級的組織架構與工作標準公佈在教室內,讓每個同學了解,也易於推行日後的職務交接,這樣的做法最大的優點為分工清楚,同學遇到問題也比較能夠尋求到正確的對象幫忙,發揮幹部的效能。
2.班級組織的運作困境與因應
班級組織的運作困境主要來自幹部無法確實執行,研究班級裡,秩序方面的管理一直很令人傷腦筋,依照研究者給風紀股長的標準作業流程是,上課時就到講台上宣佈開始登記,若是不服管教或屢勸不聽的學生就交給導師個別處理,但風紀股長總是要依照自己的方式大喊「不要講話」,卻不登記,然後再抱怨同學不聽他的,經過多次的溝通,研究者希望建立規範化的環境,漸漸培養學生遵守規範的習慣,因此需要督導者的數據資料,能藉此與違規同學溝通,幹部的鄉愿、沒有原則,是組織運作最大的困境,而因應之道就是明確地工作準則,工作、評分標準化,可以降低幹部與同學發生爭議的機會,也提供幹部執行任務的依據,但除了明文的規定外還要進行觀念的溝通,讓幹部了解規定的用意,與領導者有共識,團隊的力量就會很大。
3.組織架構圖公開的影響
將班級的組織架構圖公開,內容除了職稱以外還需將各職務的工作準則以條列式的方式公佈,如此具有宣示意味,讓各幹部的權力皆有所本,也讓同學了解班級的組織運作,研究班級更將班級內所有成員的照片拍攝沖洗,由於規範化管理強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因此每個人該做麼事除了有清楚的條文,加上旁邊有照片,因此責任歸屬清楚,也有助於同學對自己的職務負責,每學期擔任幹部的名單,以及執行任務的情形與遇到的困境都記錄在組織架構圖中,除了讓新任幹部能更快了解職務內容,若遇到困境也能尋求上屆幹部的協助,更能激發榮譽心與責任感。
(二)規範化管理對於學生的班級組織自行運作的能力與行為改變如何?
1.班級組織自行運作情形
目前班級的規範化管理已能自行運作,每週五班級幹部在午休時間前將登記表交由班長統計,並將結果登錄在小黑板上,全班同學也就依照每週表現的結果進行抬餐服務,自行完成一週的循環,新的一個循環則各督導人員及幹部也自行做新舊表格的更換,研究者就能根據一週登記表的統計結果對特定學生進行溝通,這樣的活動進行一段時間發現,大部分的幹部的工作能力都有進步,對於交辦的事情大多能積極完成,歸納出幾點可能的原因:1.幹部工作項目明確規範並做標準化的規定,利於規範化管理的操作;2.班級風氣,若是負責任、穩定度高的學生比例越多,班級管理的運作就能比較順暢;3.在班級獎懲管理方面,必須先將規則說清楚,依規定進行獎懲,學生的服從性便能提高。
2.規範化管理對學生的行為影響
首先,班級具有向心力、凝聚力、認同感,則較能進行班務推動以及營造班級文化,而規範化管理讓每個學生對班級都有一份責任,對於學生的表現有數據資料的呈現,學生就不會耍賴不認帳,研究者漸漸不用指責、怒罵,而是轉為問題解決的模式來看待學生所面臨的狀況,例如總是在登記表中被扣分的同學,就是不容易遵守規範的同學,他們總是需要做抬餐服務,研究者不會罵他們怎麼總是不守規矩,而是將數據呈現給他們看,詢問他們有什麼想法,有沒有什麼不滿或是認為不公平的地方,得到的回答是其實他們都知道是自己忍不住而違反了規定,而研究者也告訴他們,抬餐服務所代表的並不完全是懲罰,而是提醒,我們是一個團體,違反團體中的規範必定會造成別人的困擾,而抬餐的過程可以好好反省,也透過服務同學的工作來彌補造成別人的困擾,因此班上對於懲罰不會造成同學間或是師生間的對立,學生了解了規則,也漸漸成熟,在常規與日常生活的表現有漸漸進步。
3.策略是教育的手段不是目的
每個老師對於都有自己的教育信念,對於班級經營方面也都各具其專業與特色,但策略是教育學生某種觀念與行為的手段,規範化管理的目的在於建立學生在團體中需分工合作,各司其職,才能維持一個組織的正常運作,藉由班級組織自行運作的過程,讓學生藉由管理活動學會彼此尊重與自律自愛。因此,研究者對學生定義懲罰在班級經營的規範化管理內是一種提醒,因為個體在團體中無法遵守規範定會造成別人的困擾,因此懲罰的項目皆為班級服務,在作班級服務的同時須反省自我對他人所造成的不方便,並持續觀察其違規行為的改善情形,不是做了班級服務之後就一筆勾銷,以免造成學生認為接受了處罰就可以繼續違規的行為的誤解。
(三)規範化管理可以從簡單的目標再延伸
研究班級的規範化管理從最基本的生活常規與學習的作業繳交態度開始,有了操作容易的表格以及簡單易懂的規定標準,就能讓學生順利進行,漸漸的學生會習慣這樣的管理模式,尤其是數據的呈現,是很具有說服力的,國中生雖然荷爾蒙作祟,容易情緒化,但他們不能接受管理者(導師、幹部)情緒化,而數續的呈現能讓他們信服,學生們習慣被管了之後,管理起來就更容易了,之後還可以延伸,研究班級學生不寫作業的情形相當嚴重,以往登記或是處罰都沒什麼用,因此導師將他們缺交的作業打成表格條列出來,呈現在他們眼前,隨時監督了解他們的完成度,這樣子的方法讓寫研究班級的學生寫作業的狀況進步很多。
參考書目
一、書籍
Angela M. O’Donnell、Johnmarshall Reeve、Jeffrey K. Smith(2009)。教育心理學 為行動而反思(陳奎伯、顏思瑜譯)。台北:雙葉書廊。
Carol Cummings(2002)。班級經營的雙贏策略(李弘善譯)。台北:遠流。
David Walsh (2005)。為什麼青少年都衝動 (李淑珺譯) 。台北:張老師。
James W. Vander Zanden (2008)。人類發展學-青少年與成人發展 (周念縈譯) 。高雄:巨流。
Jean Piaget (1987)。兒童心理學 (吳福元譯) 。台北市:壽山。
J. B. Watson (1924)。行為主義 (李維譯 1998) 。台北市:桂冠。
Michael N. Kennedy(2008)。豐田導入記:ㄧ個貫徹產品開發豐田化的企業故事 (潘筱瑜、高子梅譯) 。 臺北 : 臉譜, 城邦文化出版。
Manning, M. Lee(2004)。班級經營的理論與實務 (單文經等譯) 。台北市 : 學富。
Niven, Paul R(2002)。平衡計分卡最佳實務 : 按部就班成功導入(于泳泓譯)。臺北市 : 商周出版。
Philip and Barbara Newman (1994)。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 (郭靜晃、吳幸玲譯) 。台北:揚智。
Robert J. Marzano(2006)。有效的班級經營:以研究為根據的策略(賴麗珍譯)。台北市:心理
Robert J. Marzano(2007)。班級經營實用手冊(賴麗珍譯)。台北:心理。
Richard M. Lerner(2006)。青少年心理學(黃德祥譯)。台北:心理。
Sigmund Freud(1985)。精神分析引論(葉頌壽譯)。台北:志文。
Skinner. B. F.(1995)。桃源二村(蘇元良譯)。台北:張老師。
史基納(1974)。行為主義的「烏托邦」 (文榮光譯) 。台北:志文。
王忠宗(2001)。目標管理與績效考核 : 企業與員工雙贏的考評方法。臺北縣汐止市 : 日正企管顧問公司
杜聲鋒(1988)。皮亞傑及其思想。台北:遠流。
阿爾伯特•班德拉(Albert Bandura)(1995)。社會學習理論(周曉虹譯)。台北:桂冠。
李威辰(2003)。父母社經地位、青少年緊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研究。在齊力、董旭英編著,台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頁169-197)。高雄:復文。
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
吳武典(1985)。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台北:
吳明隆(2003)。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台北:五南。
吳明隆(2006)。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林進材(2005)。班級經營=How to manage a class。台北市:五南。
林生傳(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周美智(2003)。家庭因素、子女道德觀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在齊力、董旭英編著,台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頁199-224)。高雄:復文。
周坤(2006)。企業規範化管理實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洪儷瑜(1997)。青少年社會行為之多元評量。台北:師苑。
高峰強、秦金亮(2001)。行為主義奧秘透視-華生的行為主義。台北:貓頭鷹。
高申春(2001)。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台北:貓頭鷹。
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4。頁85-113。
陳羿足(2003)。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家庭因素研究。在齊力、董旭英編著,台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頁111-137)。高雄:復文。
陳奎憙、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1996)。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台北:三民。
黃德祥(2005)。青少年發展與輔導精要。台北:考用出版社。
單文經(1994)。班級經營策略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民杰(2005)。班級經營學說與案例應用=Classroon management:theories
and cases edg。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台灣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7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文景。
郭靜晃(2000)。少年身心與生活狀況-台灣地區調查分析。台北:紅葉。
郭靜晃(2006)。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市。紅葉。
舒化魯(2008)。企業規範化管理實施的18個模板。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揚成賢(2008)。用制度管人。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廖克玲(1982)。社會學習論巨匠-班度拉。台北:允晨。
劉安彥、陳英豪(1997)。青年心理學。台北市:三民。
鄭玉疊、郭慶發(1994)。班級經營:做個稱職的教師。台北市:心理。
樂國安(2001)。從行為研究到社會改造-史金納的新行為主義。台北市:貓頭鷹。
二、論文
王玉珍(2011)。國中優良導師班級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靜宜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鳳儀(2010)。國中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秀如(2009)。國中生家庭環境、家庭教育參與、學習態度對學業成就之影響-以桃園縣某國中為例。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慧媚(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導師之教師信念與班級經營策略關聯性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欣怡(2009)。「那方小小講台是阿拉丁的魔毯」---國中經驗教師有效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敏慧(2007)。國中生學業表現知覺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威廷(2004)。國民中學教師信念、教學行為與其學生學習結果之關係探討-以雲林縣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文(2005)。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的快樂學習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瑋(2008)。台中市國小級任教師班級經營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佳鈴(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學習風格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明德(1999)。國小教師自我效能、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琪媚(2005)。國中生父母親管教方式、制握信念、學習壓力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芬(2004)。國中常態編班的教學困境與教學策略之研究-以八位教學優良教師的成功經驗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淑美(2010)。臺中市國中生學習動機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閔澤(2009)。初任教師重塑教師信念的行動敘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秉宏(2009)。教師信念量表之編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旻容(2010)。台灣南部地區國中生親子依附、自主導向、接觸偏差同儕與偏差行為之關聯。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欣如(2007)。影響國中生學習動機強弱之個人、父母及家庭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雯惠(2007)。國小教師領導風格對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之影響。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汝卉(2010)。國中導師人格特質、實用智能與班級經營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資料
李彩芳(2012)。提高規範化管理績效的思路與策略。廣東教育-粽合,1。民101年6月8日取自http://www.qikan.com.cn/Article/gdjg/gdjg201201/gdjg20120105.html
林珊如、黃芳銘、黃國彥(2007)。2007年台灣學生身心發展研究初步報告。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4)。民101年9月11日取自
http://journal.naer.edu.tw/uploadfiles/0vol011_03vol011_03.pdf
邵宗波(2008)。關於學校的規範化管理。現代教育探索,17。民101年6月8日取自http://www.qikan.com.cn/Article/xjyt/xjyt200817/xjyt20081755.html
莫忌華(2006)。標準答案及規範化管理出了什麼。書摘,12。民101年6月8日取自http://www.qikan.com.cn/Article/shzh/shzh200612/shzh20061225.html
孫立新(2012)。科學規範管理追求優質高校。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1。民101年6月8日取自http://www.qikan.com.cn/Article/xixz/xixz201201/xixz20120104.html
錢亮(2012)。班主任工作規範化管理的實踐與探索。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4。民101年6月8日取自http://www.qikan.com.cn/Article/xkjs/xkjs201204/xkjs20120445.html
魏皓(2011)。對初中班級規範化管理的幾點探究。學生之友(初中版)下半月,11。民101年6月8日取自http://www.qikan.com.cn/Article/xszd/xszd201111/xszd20111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