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內在動機的社群遊戲教學對英語學習的效果探討

 

黃久倖

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研究生

josing.huang@gmail.com

 

. 研究動機

一、研究動機

    「聽說讀寫」是英語學習模式所強調的英語能力,也是英語訓練的主要方向。這些年來,英語教學的工具多元化成為英語教學主流,不同的英語教學模式也相繼引入。所以如何對學生,提出更有效率的英語教學模式,讓「聽說讀寫」能確實落實於教學模式,同時若是能讓學生產生自主性的內在動機去學習英語學習教材,練習英語對話與加強聽力,應該可產生更大的學習效果。

    因此,如何產生這種學習環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在動機,讓學習與學校英語教學或市面上英語教材結合,產生整合性教學效果,是個人對這份研究報告的動機。

   因此,若是能在網路遊戲加入英語學習的功能,利用網路功能激發出學生的內在動機,以遊戲功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使其與正規學校英語教學結合,相信應該可以創造更大效果。

    研究動機可歸納如下:

()探討如何建構一個具備英語學習環境之網路遊戲。

()探討影響英語學習之網路遊戲參與學生之內在動機的因素。  

()探討影響英語學習之網路遊戲的內在相關因素。

二、重要性

    過去學生接受「聽說讀寫」學習多因為留學考試等原因,學習地點亦在英語補習班或托福補習班,相關英語教學模式以短期內提升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因此最後終將走向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淪為考試領導教學的型態。

    現今學生接受網路訊息的時間以自小開始,例如藉著臉書與同學聊天,同時不僅同學,連父母也會藉著臉書和學生互動。

    所以我們若能利用臉書為平台,建構英語學習平台,將可以提供現有教育制度的一個輔助教學模式。這個輔助教學模式可以藉著類似開心農場的遊戲設計,將一些生活化的題材放入活動設計,其效果將比課堂學習的效果為長。

    有鑑於此,若是我們可以建構一個融入內在動機設計機制的網路遊戲教學平台,預期將對英語學習的效果有所提升,而相關內在動機的影響因素的探討與關聯性便顯得相當重要。

    就其重要性而言,將可分為兩方面來敘述:

(一)   這些學生心理因素的狀況可以作為未來英語教學的設計模式的基礎理論。

() 藉由本研究的探討,可以作為國中或高中以上學生的英語教學經驗基礎。

 

. 文獻探討與社群教學遊戲架構之關聯性

  本研究依照下列四大項文獻探討設計教學架構,() 內在動機之行為與社會互動的探討,() 內在動機與學習方面之探討,() 內在動機與人格特質之探討,() 父母管教方式與教師教學等概念與內在動機的關聯性。

,各項內容闡述如下。

一、內在動機之行為與社會互動的探討

    所謂動機(motivation),係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促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歷程」(引自張春興,1989)

學 習 動 機 分 為 內 在 動 機 (intrinsic motivation) 與外在動機(extrinsicmotivation)Covington (2000)將內在動機解釋為因內在需求而產生的學習動機,是個體為了非強迫性的理由去學習; 而外在動機則是受到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所產生的學習動機。

   陳麗鳳(2006)、引自Covington(1992)Raffini(1996)Stipek(2002)等文獻結論皆強調相同論點,認為內在動機與勝任感、自主性、自尊等呈現正相關。而這些勝任感、自主性、自尊皆屬於個體與社會行為互動過程所產生之自我認知。

內在動機與運動表現亦呈現關聯性。引自BakkerWhiting,與 Brug(1990)研究認為影響個體維持行為強度的重要因素包含有內在動機,特別是在運動的情境中,它是一種自發的內在動力。引自Deci Ryan (1980)的認知評價理論(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其指出內在動機是建立在自我決定和個人對自己能力的感覺上,當一個人勝任感及自我決定愈強時,其學習的控制信念就會從外控轉移到內控,其內在動機亦隨著增強;反之,勝任感及自我決定愈弱時,其學習會從內控轉移到外控,因而降低其內在動機。

    郭香雲與黃崇儒(2002)探討內在動機、自信心、及狀態焦慮之間的因果關係,以108 名選修桌球課的大學生為受試對象,以及黃英哲、季力康(1994)的賽前狀態焦慮量表,結果發現:內在動機與自信心呈現正相關,自信心與狀態焦慮呈現負相關。自信心越高,焦慮越低,自信心越低,焦慮則越高。引自Weiss Chaumeton(1992)的勝任動機理論(competence motivation theory),指出當人們感到有價值和勝任感時,這樣的認知就是動機最主要的成份,有控制感的知覺,例如對自己學習動作或運動表現覺得有控制感,並且伴隨有自我的價值感,這種自我的評價會去影響其動機。

    本研究可採用之觀點,希望遊戲設計的獎賞與難關必須相對應,英語的「單字à句型à文章&段落」的「點線面」難易度設計,搭配過關卡的設計模式。由簡單到難度適中以提升自我的價值感,進而影響學習動機。

 

二、內在動機與學習方面之探討

   引自Stipek(2002)認為學習動機為個人一種被激發追求成長及成功的過程。所以學習動機可以由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所激發,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的差別於內在動機是沒有外在獎賞的情形下,本身所引發的學習興趣及意願;而外在動機就包含外在的獎賞,如工作的取得、學習證證明等因素(引自Raffini,1996;Pintrich & Schunk,1996)

    陳琬如(2010) 以台灣國小五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一班為實驗組,另一班為對照組,其中實驗組的英語單字教學活動加入內在動機的教學活動,探討內在動機對英語單字教學的效果,英語學習量表之編制原理以陳麗鳳(2006)的學習動機量表為基礎,加入引自Raffini (1996)的五項內在需求,發展為七項分析層面,包括自主需求層面、自我表現層面、隸屬感層面、聯繫感層面、自尊需求層面、學習興趣需求層面、降低學習焦慮需求層面等。陳琬如(2010)的研究發現實驗組的英語單字之學習動機與學習能力皆高於對照組。因此提高學生的安全感與隸屬感時,可以降低學習焦慮,因此對於學生之學習動機與學習能力皆有所提高。

    英語閱讀策略近年來對英語教學探討主題,依閱讀方式的改變可以強化學生後續自我調整與增加勝任感的資訊來源如下資料。董毓蓉(2010)以八位台灣國小五年級學生為研究樣本,針對Transactional Strategy Instruction (TSI)策略教學進行探討,其研究結論發現TSI英語閱讀策略教學對英文學習興趣、閱讀英文故事書的動機、閱讀策略的認識、閱讀時學生對英文讀本之提問型態、英文閱讀理解能力等均有正面影響。   

     本研究可採用之觀點,希望網路教學遊戲互動規則中加入英語閱讀策略之教學資料,讓學生可以接受個別閱讀策略之指導,同時將學生學習績效之考核分為許多小觀察點,讓學生可以累積「積小勝成大勝」之闖關經驗,延續初期對社群活動的好奇與興趣。

三、內在動機與人格特質之探討

   內在需求理論始於馬斯洛需求理論,其認為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為自我實現之需求。自我實現的概念被定義為一種需求;具有「想要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習性的需求 (Maslow, 1970)

    林保良(2010) 針對人格特質、內在動機與開心農場之使用意圖做研究。藉由台大批踢踢實業網的BBS系統發出問卷,針對實際有使用開心農場的台灣Facebook會員,進行問卷調查,共計取得904份有效問卷。其研究結果顯示:(1) 使用開心農場的動機與人格特質的不同有呈現差異,開放型人格特質對於娛樂需求與自我實現具有正向影響 (2) 使用開心農場的意圖而言,歸屬需求及自我實現低於娛樂需求的動機 (3) 性別影響人格特質與內在動機的關係,男性是外向型人格特質者內在動機的娛樂需求、歸屬需求、及自我實現皆具有正向影響,而女性則沒有顯著影響。   

不同人格特質所顯現的行為反應內在動機與內在需求,其經驗可以作為本研究之網路教學遊戲設計架構參考。同時,藉著遊戲平台的角色反射出現實社會的內在動機與行為變化,所以擬人化的角色設計,例如玩具總動員型態的電影角色加入,並利用遊戲過程的集體行動使命與個體行動使命,引入生活中英文相關句型與旅遊性英語節目的教材,希望可以展現寓教於樂的效果。

四、父母管教方式與教師教學等概念與內在動機的關聯性

    英語教育過程是學生與老師的互動過程。針對國中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的文獻,張雨子(2007)調查研究,以台北縣、市的國中生為對象,得到結論為國中生對父母管教方式有影響,包括不同性別與年級所受到的管教方式不同,學生的內在動機也會因為年級不同而有所不一樣,國中生的教師期望水準愈高,就愈容易產生內在動機。由此可知,提高國中生的內在動機中「教師的期望」具有影響力。

    綜上研究希望在教學活動中,善用教師及父母的期望,培養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以提高學習的內在動機並加入教師之輔導與觀察。

    回顧創意教學文獻,陳慧芬(2006)以南部國小師資培育生為對象,探討教師的幽默感、任教內在動機與創意教學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幽默感、任教內在動機與創意教學互為有相關,創意教學的態度因不同性別與有無接受創意教學課程的師資培育生是有所差異的。

    因此老師必須接受相關教學態度之再調整,多研修創造力相關的課程增加教師創造力的瞭解並培養其幽默感,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認知差距縮短。

 

. 綜合結論、教育實務建議

一、綜合結論

    整合文獻探討與本研究的社群教學遊戲架構,本研究所欲進行的英語教學社群遊戲平台將可以吸收過去文獻的論點,設計「角色扮演+電視電影劇情片段+閱讀策略學習+英語單字句型學習+英語作文」的遊戲教學關卡,教學過程中必須扣緊學生的情緒與認知,以及參與遊戲的感受,所以老師具有輔導學生個性認知與指導英語學習方向的功能,所以老師必須加以調整教學心態,認知學生的個別特質。

     希望利用臉書社群網站的平台,建立學生與老師在英語教學與學習的長久關聯性,所以初期效果會有缺失的地方,是包括對於學生的了解與狀況掌握有所差異,或者學生初期的英語程度並無法如預期進行,故其內在動機必須加以強化,老師也必須在遊戲教學關卡之學習過程中,加入鼓勵學生與分享特別成功學習經驗的楷模角色,使學生可以在挫折中,不斷在自我認知方面與英語程度方面皆有所精進,因此經驗的累積過程可以提供未來英語教學社群遊戲的設計,以及提供未來英語教學的借鏡。整體而言,本研究提供模擬的教學經驗,讓英語遊戲化教學活動邁向整合性與長期性的方式;至於本研究所可能需要改進的細節在於遊戲設計的技巧,必須考量學生的接受度是否達到預期效果,以及教學題庫與內容的深入化、生動化及生活化。

 

二、教育實務建議

    就目前學生接受網路資訊的模式速度,英語教學的活潑性及多元性相對慢於外在環境的變化。就所顯示的文獻探討,顯示英語教學應朝向激發學生內在動機的自主學習方向,所以英語教學網路遊戲化是可以深思的方向。然而國中與高中程度之英語教學必須要逐步進階,無法停留在學童時期的難易度,也就是實務上,英語訓練必須強調「聽說讀寫」之完整性訓練與全面性的訓練。

    在英語培育師資的教學課程上,廣設創造力相關課程,鼓勵教師研習,提升自我創意教學的態度,進而提升學生的內在動機學習。

 

三、未來可研究之方向

      英語教學的網路教學遊戲設計架構尚需要整合生活化的英語學習素材,以及藉由遊戲模式,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從某個角度,要提昇學生的勝任感與挑戰性,在這樣的過程,教師的輔導教學與對個別學生的反應模式是其成功與否的細節,所以這方面需要後續研究的投入與討論,也可以作為日後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林保良(2010)人格特質、內在動機與開心農場使用意圖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郭香雲、黃崇儒(2002)。內在動機、自信心、與狀態焦慮之間的關係。北體學報

    1093-101

陳琬如(2010)內在動機教學活動融入英語科單字教學對於提升單字 學習之研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慧芬 (2006)南部師資培育生幽默感、任教內在動機與創意教學態度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張雨子 (2007)國中學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內在動機相關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黃英哲、季力康(1994):運動動機氣候與自覺能力對賽前狀態焦慮和滿足感的

相關研究。體育學報18321-332

英文部分

Chen,L.F(2006).The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trinsically  motivated  activities in the elementary English classes.  (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Taipei,Taiwan.

Dong,Y.R (2010). Teaching reading strategies to fifth graders in Taiwan: The application and difficulty of using TSI model.( 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 Taipei Municipal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Taipei,Taiwan.

Maslow, A.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New York: Harper & 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