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應用於科技教育的探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   林慧如

ru5036@yahoo.com.tw

、前言

在現今資訊爆炸的年代,各式各樣的媒體充斥,如何善用媒體進行科技教育的培育,相互交流的專業技術成了研究未來人才培育的必備基本能力之一,針對中小學科技教育,由現有的教材中,清並建構媒體認知學習的主要影響因素,建構成為發展未來中小學媒體認知學習之新挑戰。

 

二、何謂媒體

根據維基百科對媒體的定義:媒體指傳播信息資訊載體,即信息傳播過程中從傳播者到接受者之間攜帶和傳遞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質工具,如電影電視廣播印刷品書刊雜誌報紙),可以代指新聞媒體大眾媒體,也可以指用於任何目的傳播任何信息和數據的工具。

媒體其實是經過複雜的篩選、包裝和組合而成的,媒體行塑並控制人類關係及行動的規模和形式,因此媒體即訊息,而在我們生活周遭的媒體,亦影響人類社會的表達,甚至構成了社會的本質。

 

三、科技教育

美國國際科技教育學會(ITEA)曾針對科技定義如下:「科技是人類行動的創新,意指人類為了解決問題與延伸自身的能力,因而運用知識及改良過程而形成系統,進而延伸自身的能力。」科技是運用科學、材料和人力資源,以達成人類期求目標的歷程;可說是人類運用控制與改變自然環境的方法與手段,以提升人類生活品質。

根據Savage &Sterry在「概念架構」對科技教育所下的定義是:「科技教育乃在研究科技及其對個人、社會和文化的影響。科技教育的基本任務則在使每個人了解他們所生活的科技社會,進而能在其中奉獻心力。」(引自羅大涵,1992

科技教育的目標係培養學子瞭解科技、使用科技與評價科技的基本素養,讓學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充實科技社會的生活知能,成年後能共同促進科技社會的發展(江文鉅,2010)。科技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曾琪淑,2010)。

 

「國際科技與工程教師學會」(Th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Educators AssociationITEEA) ,該學會的研發重點著重在科技、創新、設計、與工程。該學會更指出,科技教育是利用數學、科學及科技原理的問題導向學習。(引自張玉山,2010

所以科技教育可培養個人問題解決能力,對社會可提升生活品質、促進科技、文化發展。

 

四、媒體與科技教育

美國喬治頓大學「兒童數位媒體中心」主任卡佛特博士主張:「知道如何使用互動媒介是未來學習的基礎,尤其是讀科學與科技入口。」(引自李秀美,2007媒體教育和孩子所接受的任何教育一致,「從做中學」是最有成效的學習方法。科技教學最大特點即是透過實際的「動手做」教學與練習活動,從活動中學習各式各樣的能力(曾琪淑,2010)。

資訊與通訊的普及,是推動教育與科學結合最主要的力量。科學與科技的概念,透過豐富多元的載體,傳達給閱聽人,不論是科學雜誌、影片、電視節目、網站、博物館的陳列,科技教育的管道更多元,使科技教育的地點不再被限制於課堂及科學實驗室,傳授的方式不再是講授式,而有更有趣的方式選擇。

 

五、媒體應用於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課程在課堂的講授上無法完整呈現,如製造過程不能以口述或圖片就一一呈現,為打破這樣的限制,善用博物館、科普電視節目、網路多媒體等媒體應用於科技教育,作為科技教育的媒介,相信傳授、學習科技教育更有「如魚得水」之優勢。

現今資訊發達,資訊的載體已不再是傳統的紙本,電影、電視、廣播、電腦、網路、平面印刷出版品(甚至也電子化),都能迅速的將訊息、知識傳播出去。馬英九總統在中華民國百年元旦祝詞中提到:為因應數位時代的挑戰,我們將推廣數位高畫質電視,並全力投入寬頻網路的基礎建設,使網路的速度更快、品質更好、價格更低,讓數位生活成為國民的基本權利。(總統府,2011)所以利用此一國家極度重視的政策推廣及硬體提升的順風車,利用電視、電腦網路多媒體來推展科技教育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

在科技教育與終生學習的時代,增進國人各項科技與科技教育的發展,使國人科技與生活結合,促進國人個人生存發展、社會科技進步及國家科技遠景的達成,是國家設立科學博物館,推動科普教育的目的。科普場館和設施是面向社會公眾進行科普宣傳和教育的重要場所。而中國為了提升大陸人民的科學素養水準,縮短科技教育的城鄉差距,2002 年中國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這是世界上首部「科普法」,未來中國約還有百來座科技館將建設(黃俊夫,2010)。可見以科技建國,廣泛建立科技館將視為文明城市必需走的道路。

 

(一)博物館應用於科技教育

博物館展示是一種資訊傳遞的方式,運用多重媒材,在特定的空間中,創造出促進學習的最佳情境,使參觀者得到感動與理解,進而發現問題並探索解答(吳淑華,2001)。允許學習者對週遭環境自由表述的學習環境,有助於學習成效的提升(蕭瑞棠,2004)。經過良好設計的博物館展示所提供的,便是自由開放的知識建構、協議場地,友善的解說人員,開放式的提示問答,多角形便於多人同時操作觀察、引發討論的展示座設計,輕鬆自由參與,沒有答案對與錯的環境氛圍,提供了創意發想的支持環境,雖然無法像課堂中能進行包括類化、逆向、歸納與衍生四種思考的完整歷程(張玉山、張育禎,2008),但還是成為老師進行學生科技創新能力訓練的優質教學資源。

博物館的物件展示及科技教學活動,都是體現「動手做」、「做中學」的精神,透過科技概念的傳達,動手操作體驗科學原理,引發學習興趣。況且現在博物館的展物除了靜態展示外,更結合多重媒材,如影片播放、電腦遊戲操控、3C產品的結合….,使得展示內容更加豐富、有趣,對於科技教育的推展也更貼近參訪者。

國內設置不少博物館,都有利於科技教育的推廣,如台中的國立科學博物館、高雄的科學工藝博物館、台北市立科學教育館、台北機器人博物館…..,從大型國立的博物館,到小型私人成立的博物館,國內的博物館實在不勝枚舉。民眾透過博物館參與科普教育活動,教師善加應用博物館設計科技課程,更有助於科技教育的推行。

(二)科普電視節目應用於科技教育

電視是最容易獲得資訊來源的媒體,只要一個按鈕就能開機,連三歲孩童都能使用。無論教育程度為何,都享有看同樣電視節目的機會,利用電視這一普及的媒體來進行科技教育的前哨,是有其便利性與普及性的。但是很多的文獻都顯示,電視對孩童腦部發展的影響很大,若能善用此一家中多有的媒體,將有助於孩童的正向發展,也能成為很好的教育工具。

有段流行語說:「沒有知識也要有常識,沒有常識也要常看電視。」很多孩童甚至大人的常識、知識的建構是由電視節目而來,利用其豐富的聲光效果,傳遞知識的訊息,甚至寓教於樂,讓知識的學習更為愉快,善加利用此一優勢,藉由科普教育的電視節目來從事科技教育。

公共電視台的流言追追追Discovery頻道和國家地理雜誌頻道製播的記錄片,都是優良的科普節目。

很多的研究顯示,以教育為出發點,且具有娛樂吸引力的兒童節目,對兒童的學習很有助益。如「流言追追追」節目的主題都是以網路上是而非的流言當作子,經由專家的建議及設計實驗,以小心求證的方式,來檢驗流言是否為真,而年輕的主持人輕鬆有趣的引發動機及做實驗過程,且清晰有條理的做歸納,寓教於樂的科普教育方式,非常適合闔家大小觀賞。

Discovery頻道和國家地理雜誌頻道常製播與科技或科學的相關影片,舉凡建築工程、運輸工程、製造工程,影片將過程作完整呈現,以動畫做科學原理的解說,讓製造流程與科學概念能以更淺顯的方式讓一般大眾接納,成功推展科技教育。

(三)網路多媒體應用於科技教育

資訊傳播科技(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的發展提供了教學的各種可能性,不論是媒體形式、網路訊息傳播、教學策略或師生角色等。文字、影像、動畫、影片、語音等多媒體的教材形式,豐富了內容的呈現方式,讓知識與概念的傳遞,變得更容易,至少多媒體提供了教師呈現教材時的多樣選項(朱耀明,2009)。麥克魯漢曾揭示「媒體即訊息」的觀念,而知識的傳遞與訊息的模式,給予「電腦」與「學習」的絕佳結合理由。運用電腦提供多媒體聲光引起學習者的注意;透過文字、聲音等檔案或網頁方式傳遞各類資訊;提供各種分析工具軟體進行資訊的分類與整理,將各種資料進行有意義的連結產生知識;透過概念圖或心像術等方式協助知識的記憶。故電腦成了協助學習的重要「工具」(Johanson, 1996; 王全, 2000朱耀明,2009)

由於資訊科技的進展,電腦、網路多媒體能夠透過文字、圖像、音訊、動畫等多元刺激來融入教學。網路同步學習具有打破距離限制、網路資源多元化、學習方式互動化、合作學習與匿名式學習環境等多項特性(張玉山、李大偉、蕭佩如,2009)。

電腦、網路快速的發展,已和生活密不可分,網路已取代傳統媒體,成為「強勢媒體」。網路的資源豐富且多元,使傳遞訊息的速度可說是「一秒千里」,傳遞的範圍更是無遠弗屆。網路的無所不在與便利性,已打破過去只能面對面教學的限制,網路的線上教學,不用出門也可以學習。透過網路數位平台如K-12Youtube平台與社會網絡來收集並強調所有的教育內容,讓豐富的課程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家也能接受教育。網路串起地球的每角落,網站就是「學術地球,完成「讓地球上每個人都獲得了世界一流的教育」的使命。

處於二十一世紀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活到老學到老的重要性更加顯著,透過網路學習,使學習不間斷,使學習的範疇更寬廣,這讓失學的人或對不同領域知識有求知慾望者,提供更方便的學習管道。

 

六、結語

媒體無時無刻存在於你我左右,對我們的影響甚巨,而實質上,我們的周遭充斥各種良莠不齊的媒體,身為閱聽人要有識讀能力,媒體是一刀兩,如何運用媒體帶給我們的善,從事正面的教育,將媒體內容化為生活教材,發揮「教育者」的角色,讓身為「學習者」的閱聽人,能更自在的利用媒體,吸取新知、擴展視野,不僅止於科技教育,更能廣泛用於其他層面,如生命教育、品格教育、科學教育、藝術教育

 

參考文獻

維基百科(201012)。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A%92%E9%AB%94

賴慧玲(2009)。發展我國幼兒媒體素養學習內涵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能木(2010)。談樂高組件導入科技創新教學活動設計。生活科技教育月刊,254-64

李秀美(2007)。陪孩子善用媒體。台北市:慈濟傳播文化志業基金會。

曾琪淑(2010)。博物館科技物件應用於科技創新教學之探析---以印刷銅模為例。生活科技教育月刊,227-38

張玉山(2010)。科技創新潛能的開發應是科技教育的重點。生活科技教育月刊,21-2

朱耀明(2009)。科技發展哲學的資訊融入教學推廣策略iEARN 熊跨國專案學習為例。生活科技教育月刊,521-33

黃俊夫(2010)。中國大陸科技館的科技創新與挑戰。生活科技教育月刊,247-52

張玉山、李大偉、蕭佩如(2009)。網路同步平台在科技創造力學習的環境特性分析。生活科技教育月刊,56-20

江文鉅2010)。 合乎時代需求的科技課程內涵。生活科技教育月刊,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