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品德教育論教師信念與教學行為之關係
黃瑋琦 國立台東大學文教行政碩士班學生 vikyhung@yahoo.com.tw |
摘要
品德教育是學校課程的本質,學校亦為品德教育實行的主要場所。Noddings(1992)曾提及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在於「促進學生成長為健康以及道德的人」。教師應肩負品德教育推動的重責大任,運用身教、言教與境教的多重形塑,提昇品德教學成效,助益學生正向發展,透過教育的力量,根本改善社會的品德問題。教師的教育信念表現在教師期望與行為上,會影響師生間互動品質,進而影響學習成效。由於在九年一貫課程中品德教育面臨邊緣化的危機,可能導致教師對品德教育缺乏認識或忽略。因此,在規劃有效可行的品德教育方案之前,必須瞭解教師品德認知、透視其價值信念,才能據此規劃出適合現場教師推動的品德教育方案,具體落實品德教育。故深入地探討教師的教學信念,將有助於了解教師教學時的思考以及釐清教學時的想法,使得教師能在實際的教學中達到最佳的成效(王恭志,2000)。本研究旨在藉由文獻分析法探討教師品德教育信念與品德教育行為的概念意涵,瞭解兩者的影響因素與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一、 教師品德教育信念為教師在實施品德教育時,所持有一種確信且不疑的觀點、評價、意念及判斷等心理傾向,此種態度會影響與決定其教學行為。而品德教育信念之內涵分為「教師角色」、「師生關係」、「課程與教學」及「教學評量」等四個層面。
二、 教師品德教育行為是指教師依其品德教育信念,在實施品德教育的師生互動歷程中所表現於外的實際教學行動。依據教師品德教育信念的內涵,將其的因素層面轉化為具體教學行為,分為「教師角色」、「師生關係」、「課程與教學」、「教學評量」四個層面來探討品德教育行為。
三、 影響教師品德教育信念與行為形成的因素有:先備個人因素、養成教育因素、任教經驗因素等三大類。
四、 教學行為即教學實踐,是從事教學工作實際行動的綜合,為教師思維、教學信念的外顯形式,是教師一連串的教學實際行動。故教師品德教育之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表現間有密切的正向關係,且教學信念對教學行為有顯著的預測力,顯示教學信念對教學行為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關鍵字:品德教育、學校環境、教學信念、教學行為
壹、前言
品德教育是學校課程的本質,學校亦為品德教育實行的主要場所。Noddings(1992)曾提及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在於「促進學生成長為健康以及道德的人」。換言之,學校應透過課程的設計與活動的安排來形塑學生良好品德,培育學生倫理心、關懷情感與具有責任感等人格特質,並具備尊重、包容、誠實、公平、愛心、勇氣與仁慈等美德(連廷嘉、鄭承昌、廖本裕、王泳貴,2006)。因此,品德教育能強化現代公民應有之核心價值、行為準則與道德文化素養,可兼顧知善、樂善與行善之全人教育,亦是對當代社會文化持恆思辨與反省之動態歷程(教育部,2009)。唯有根基穩固的品德教育,才能提升學生素養,成為健全的國民。
然而,國民小學現行的九年一貫課程卻是「十足缺德」的課程,學校出現了品德教育推動的空窗現象,也導致學生品德逐漸低落(王嘉蘋,2004;李奉儒,2004;羅瑞玉,2005)。此時,教師應扮演更多的輔導角色,協助學生品格的成長。因為教學的本質即是道德(Chang,1993),教師扮演培育學生品德操守與引領學生實踐品德行為的關鍵角色。尤其是國小學生正位在從道德他律期轉換為道德自律期的重要階段,個人的道德判斷與行為發展尚未成熟,在身心方面皆會產生重大變化,想要脫離父母師長控制,容易受到同儕朋友的左右。教師應肩負品德教育推動的重責大任,運用身教、言教與境教的多重形塑,提昇品德教學成效,助益學生正向發展,透過教育的力量,根本改善社會的品德問題。
換言之,現場教師如何知覺學校品德教育策略、詮釋品德教育的內涵,及其對教學行為的影響,實為提升品德教育的要項。因此,檢視並澄清教師本身品德教育的教學信念與行為的概念意涵,瞭解影響兩者的因素以及之間的關係,是本研究亟欲探討的主題。其次,相較於其他學程和學科領域的教師信念和教學行為的研究,對於教師在品德教育的教學信念和教學行為之研究明顯不足。因此,從品德教育觀點進行較深入的探究確實有其必要性。
一、品德教育信念的意義
信念(belief)是一種不必加以驗證便可信以為真的觀念、主義或教條,有賦予情感的心裡傾向,對個人具有引導思考與行為的作用(Borg,2001;Houston,1984)。王恭志(2000)指出教學信念(teaching belief)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課程、教學、學生、教師自己角色、學校環境、以及評量等等的因素所持的一種內心的思想。這種教師內心的思想會對於教學歷程中所有的相關因素及變項所持有且信以為真的觀點,進而影響教師本身對教學的評估、知覺、計畫,並且決定教學活動的進行。(林進財,1997,1999;湯仁燕,1993)。綜合上述,教學信念是教師在教學歷程中,對於歷程中所有的相關因素及變項所持有且信以為真的觀點。這些觀點是由個人所持各種信念單位組織而成的系統,其內涵包括對自我概念、課程發展、教材教法、教學理論、教學方法、教師教學活動、學生學習活動等方面的信念(林進材,1997,1999)。
本研究中的教學信念係指教師對於品德教育的信念,稱為「教師品德教育信念」。粘舒愉(2006)指出教師品德教育信念係指教師對於品格教育之教學歷程與學生學習過程中相關之教學目的、教學方法、課程教材、教學評量、個別差異、師生角色與責任等相關因素之看法,具有接納贊同的心理傾向與態度,並能依據信念、評估、計劃、決定其教學行為及過程。張蕙蘭(2008)的研究中所稱的「教師品格教育信念」,是指教師在實施品格教育時,所秉持既有認定的觀點、評價及判斷。蘇苓娟(2009)認為「品格教育教學信念」係指教師對品格教育的課程認知、教學方法、個別差異、師生角色與責任、評量方式等方面,所持有一種確信且不疑的意念或想法。依據上述研究對於品德教育信念的看法,歸納本研究「教師品德教育信念」之定義為教師在實施品德教育時,所持有一種確信且不疑的觀點、評價、意念及判斷等心理傾向,此種態度會影響與決定其教學行為。
二、品德教育信念的內涵
教師信念包括了教師對於學科的呈現方式、以及呈現方式間的變化、與對學生學習狀況之瞭解和自己的角色扮演等面向(莊淑琴,2002)。教師對於品德教育的信念內涵組成要素是本研究探討之標的,亦為研究工具發展的基石。以下摘述國內研究對於品德教育教學信念的內涵,並歸納如表1所示。
1. 粘舒愉(2006)的研究將教師品格教育信念內涵分為「品格教育課程」、「師生關係」、「品格教育評量」、「教師角色」、「學生學習」等五個層面來探討:
(1)品格教育課程:指教師對於品格教育課程內容的計劃及對於教材之編選呈現,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各項教學活動之安排及對學生學習之教學方式等信念。
(2)師生關係:指教師在品格教育中對於學生差異性的看法與輔導、激勵策略之運用、與學生互動等信念。
(3)品格教育評量:指教師對於品格教育課程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活動之安排及對學生學習之評量與回饋等信念。
(4)教師角色:指教師在品格教育過程中對教師的角色與責任的認知,以及對學習者應學得之成果的預期、對教學效果的信心等信念。
(5)學生學習:指教師在品格教育過程中對於學習者角色與責任的認知,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表現、同儕之互動方式等信念。
2. 王苓如(2007)的研究將「品德教育知覺」劃分為「理念認同」、「價值形成」與「行動策略」三個層面來說明教師的信念:
(1)理念認同:旨在了解教師對品德教育概念之認知與贊同程度。
(2)價值形成:旨在了解教師對品德教育核心價值形成的看法。
(3)行動策略:旨在了解教師對實施品德教育策略之看法。
3. 張蕙蘭(2008)的研究認為品德教育信念不僅僅包含對品格教育歷程上的專注,亦包含在工作中所接觸的人、事、物。所以包含了對學校方面(如:學校行政事務觀點、學校環境利用與配置)、教材選用、教學方法、師生角色與互動、親師溝通等相關層面的觀點與態度。
4. 許易萍(2009)提出教師對品德教育的覺察情形應包括「教師德育信念」、「課程與教學」、「班級經營」等三方面:
(1)教師德育信念:在瞭解教師自身對品德教育的信念與認知程度。
(2)課程與教學:在瞭解教師對於品德教育課程的安排與教學概念。
(3)班級經營:在瞭解教師在班級經營中推動品德教育的態度與觀念。
5. 蘇苓娟(2009)的研究中提到教師的品格教育信念區分成「課程與教學」、「教師角色」、「師生關係」及「教學評量」等四個層面的心理傾向為研究基礎。各層面內容描述如下:
(1)課程與教學:指教師對品格教育課程內涵、教學策略的應用與教學活動進行的看法。
(2)教師角色:指教師在品格教育上所擔負的角色、責任與教學能力的認知及看法。
(3)師生關係:指教師為提升品格教育,培養學生適應班級團體的社會能力,包含了師生相處、學習氣氛、管理方式等。
(4)教學評量:教師在品格教育採用不同的教學措施和評量方式,以適應學習上的個別差異。
本研究綜合歸納教學信念的相關文獻,擬將品德格教育信念之內涵分為「教師角色」、「師生關係」、「課程與教學」及「教學評量」等層面。茲就四層面所探討的內涵說明如下:
1. 教師角色:係指教師在品德教育上所擔負的責任,專業能力與發展的認知等之信念。
2. 師生關係:係指教師對於品德教育融入班級經營、輔導管教、師生互動、生活教育等之信念。
3. 課程與教學:係指教師對品德教育的課程設計與安排、教學策略與方法之信念。
4. 教學評量:係指教師對於運用多元評量落實品德教育,藉由評量反省教學,以適應學生個別差異之信念。
表1國內外研究者教學信念層面摘要表
研究者 |
教學信念內涵 |
||||
教師角色與 |
班級經營與 |
知識 |
教學方法與 |
教學評量與 |
|
粘舒愉(2006) |
* |
* |
* |
|
* |
王苓如(2007) |
理念認同、價值形成、行動策略 |
||||
張蕙蘭(2008) |
* |
|
* |
* |
|
許易萍(2009) |
* |
* |
* |
* |
|
蘇苓娟(2009) |
* |
* |
* |
* |
* |
本研究採用層面 |
教師角色 |
師生關係 |
課程與教學 |
教學評量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彙整
三、品德教育信念的影響因素
教師品德教育信念所呈現的內涵可能受到過去的教學及學習經驗、教學環境、或宗教信仰、社會文化等內外在因素的交錯影響(張蕙蘭,2008),也是本研究中探究重點之一,因此研究者歸納國內研究找出影響品德教育信念的因素有:1.任教地區與學校、2.教學年資、3.工作職務、4.養成教育、5.進修研習、6.宗教信仰、7.性別、8.年齡等八項,詳如表2所示。
表2教師品德教育信念影響因素摘要表
研究者 |
品德教育信念影響因素 |
|||||||
任教地區與學校 |
教學年資 |
工作職務 |
養成教育 |
進修研習 |
宗教信仰 |
性別 |
年齡 |
|
粘舒愉(2006) |
* |
|
|
* |
* |
|
|
|
王苓如(2007) |
|
* |
|
|
|
|
|
* |
張蕙蘭(2008) |
* |
* |
* |
* |
* |
* |
* |
* |
許易萍(2009) |
|
|
* |
|
* |
|
* |
|
蘇苓娟(2009) |
* |
* |
* |
* |
* |
|
|
|
參、教師品德教育行為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一、品德教育行為的意義
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系統的行動,教師通常會不斷的評估教學情境以及處理教學情境中所發生的訊息,以決定下一步要做的事情,並依據這些決定引導教學行為(林進材,1999)。Borich(1996)從教師有效教學的角度來說明教學行為,提出關鍵行為(key behaviors)及輔助行為(helping behaviors)兩種分類來說明教學行為:1.關鍵行為:係指講解的清晰度、教學的多樣化、教師的工作取向、參與學習歷程的程度、學生的成功比率等五項;2.輔助行為:則是可協助教師有效地展現上述各項關鍵行為,包含善用學生的理念與表達方式、結構化的教學活動、發問、深入探索、教師情感等五項。就概念而言,教學行為是教師在教學情境中,經由思考後所表現的行為,會依其教學信念而表現出來(湯仁燕,1993)。
教學行為即教學實踐,是從事教學工作實際行動的綜合,為思惟、信念的外顯形式,是教師一連串的教學實際行動(李錦雯,2010;孫志麟,2001)。綜合上述,本研究參酌粘舒愉(2006)與蘇苓娟(2009)對「品格教育教學行為」的名詞釋意,將「品德教育行為」定義為:教師依其品德教育信念,在實施品德教育的師生互動歷程中所表現於外的實際教學行動。
二、品德教育行為的內涵
教學行為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因受教師個人教學信念不同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實際行動。由於不同學者對於教學信念的內涵劃分則各有異同,教學行為的內涵構成層面亦不盡相同。以下簡述國內學者對教學行為的內涵分析。
1. 粘舒愉(2006)的研究中指出「品格教學行為」係指教師在品格教學過程中所表現的行為,其主要層面包括對品格教育課程之教學行為、對師生關係之品格教學行為、對品格教學評量之教學行為、對教師角色之品格教學行為、對學生學習之品格教學行為等五個層面。
2. 許易萍(2009)提出教師對品德教育實踐的覺察情形如同品德教育認知情形,包括「教師德育信念」、「課程與教學」、「班級經營」等三方面。
3. 蘇苓娟(2009)的研究界定「品格教育教學行為」係指教師因個人不同的教學信念,在品格教學過程中所表現的實際教學行動。其涵蓋範圍如同教學信念亦包括「課程與教學」、「教師角色」、「師生關係」及「教學評量」等層面。
由上述可知,多數研究將教學信念轉化為實際之教學行為來說明其內涵,其內容的探討諸如:教師角色與自我概念、班級經營與師生關係、知識與課程、環境轉化、教學方法與、活動、學生差異、學生角色、親師溝通、教學評量與結果等層面。此種分析方式,基本上是從教學信念的觀點來說明、觀察或評估教師的教學行為。而有關教學行為的內涵,亦與教學信念所構成的要素相互呼應。
由於本研究的重點在檢視教師品德教育的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的關係,因此將依據教師品德教育信念的內涵,將其的因素層面轉化為具體教學行為,分為「教師角色」、「師生關係」、「課程與教學」、「教學評量」等四個層面來探討品德教育行為。茲就四層面所探討的主題說明如下:
一、教師角色:係指教師在品德教育上所擔負的責任,專業能力與發展的行為表現。
二、師生關係:係指教師對於品德教育融入班級經營、輔導管教、師生互動、生活教育等之行為表現。
三、課程與教學:係指教師對品德教育的課程設計與安排、教學策略與方法之行為表現。
四、教學評量:係指教師對於運用多元評量落實品德教育,藉由評量反省教學,以適應學生個別差異之行為表現。
三、品德教育行為的影響因素
影響教師教學行為的因素相當複雜,包括教學信念、過去的相關經驗、以及任教環境的教學情境和支持系統(陳淑琴,2007)。Archer (2000)於研究中談到影響教學行為的因素有三:1.師資養成課程,即教師養成教育、所修習的課程、所在環境等;2.教師任教學校,即教師有時受制於現實生活中所任教學校而改變其教學行為,忘卻之前師資養成課程所習得的教育理論;3.國家課程綱要、政策指導方針與學校行政措施,諸如: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友善校園…等。由於本研究僅在探討教師對品德教育的教學行為,故研究者摘述國內研究企圖找出影響品德教育行為的因素。許易萍(2009)指出:不同性別、職務、研習進修經驗、學校經歷的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品德教育的實踐程度有所差異。粘舒愉(2006)表示幼兒教師整體品格教學行為趨向積極主動取向,且受教師的年齡、任教年資、任教地區、擁有合格教師證、機構性質、參加品格教育研習等因素影響。王苓如(2007)指出在品德教育實施內涵方面,學校區域、年齡、任教年資等三個背景變項達顯著差異。蘇苓娟(2009)的研究顯示,不同服務年資、最高學歷、工作職務、是否參加過品格教育相關研習、不同學校規模的高雄縣國小教師在品格教育教學行為有顯著差異。
綜合上述,研究者歸納影響品德教育信念的可能因素有:1.任教地區與學校、2.教學年資、3.工作職務、4.養成教育、5.進修研習、6.性別、7.年齡等七項,詳如表3所示。
表3教師品德教育行為影響因素摘要表
研究者 |
品德教育行為影響因素 |
||||||
任教地區與學校 |
教學年資 |
工作職務 |
養成教育 |
進修研習 |
性別 |
年齡 |
|
粘舒愉(2006) |
* |
* |
|
|
* |
|
* |
王苓如(2007) |
* |
* |
|
|
|
|
* |
許易萍(2009) |
* |
|
* |
|
* |
* |
|
蘇苓娟(2009) |
* |
|
* |
* |
* |
|
*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彙整
肆、結語
一、影響教師品德教育信念與行為的因素: 先備個人因素、養成教育因素、任教經驗因素
張蕙蘭(2008)在研究教師品格教育信念時指出,教師每日身處的教學環境是影響教師信念的直接因素,尤其學校的教師在彼此互動與激盪之下,會有著接近或更多不同的教學信念。而學校同儕人員的「身教」對教學信念的影響是非常深刻,而學校教師及行政人員帶給孩子正面的影響,對教師而言是一股正面的力量。粘舒愉(2006)的研究發現,幼稚園關懷氣氛與品格教育信念分數間呈正相關,即幼稚園關懷氣氛越高,其教師品格教育信念也越高。
換句話說,幼稚園全體師生及相關人員共同實踐並使園所蘊含公平、關懷與正義等氣氛,其幼兒教師之品格教育信念則較為開放多元。蘇苓娟(2009)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學校規模的國小教師在品格教育教學信念「課程與教學」、「師生關係」層面有顯著差異,且趨向積極正向。究其原因可能是學校班級數適中,教師間較有彼此溝通與經驗交流的機會,師生之間的互動也較密切;而班級數多的學校,教師間彼此不夠熟識,溝通與切磋的機會較少。因此,不同學校規模的國小教師在品格教育教學信念上有部分差異。
另一方面,在過去的研究發現,教師任教的教學情境和支持系統,是影響教師教學行為的因素之一(陳淑琴,2007)。蘇苓娟(2009)的研究發現,班級數適中,教師彼此互動佳,對學校認同度高,因此,學校推行的活動,教師多能配合實施,而且對學校舉辦的品格教育研習也會有較多的參與機會,在實際的品德教育教學行為上就會更積極。許易萍(2009)表示不同學校經歷的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品德教育的實踐程度有所差異。王苓如(2007)指出,不同學校區域的教師在品德教育實施內涵方面達顯著差異。粘舒愉(2006)的研究結果顯示,幼稚園關懷氣氛與品格教學行為間呈正相關,即幼稚園關懷氣氛越高,其教師品格教學行為也越高。換句話說,幼稚園全體師生及相關人員共同實踐並使園所蘊含公平、關懷與正義等氣氛,其幼兒教師之品格教學行為則較為積極。
綜合上述,在教師任教的環境中,包含學校文化、任職地區、學校層級、教學年級、教學科目、教學年資、教學能力、學生特性、家長期望、同儕互動、科層體制等因素對教師品德教育信念與行為教學信念的形成都扮演著一定程度的影響角色。綜合學者對於影響教師品德教育信念與行為形成的因素探討,提出本研究結論之一:影響教師品德教育信念與行為形成的因素有:先備個人因素、養成教育因素、任教經驗因素等三大類。其詳述如下
1. 先備個人因素:教師性別、人格特質、學生時代的學習經驗、家庭環境。
2. 養成教育因素:師資培育經驗、學科知識背景、實習經驗、學歷。
3. 任教經驗因素:學校文化、任職地區、學校層級、教學年級、教學科目、教學年資、教學能力、學生特性、家長期望、同儕互動、科層體制。
二、品德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的有正向關係
教師信念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影響甚鉅,教學的實際行動和表現、在課室內的決策,皆源自於教師的信念(陳淑琴,2007)。李錦雯(2010)表示:「教師會因為教學環境與學生狀況而作教學決定,但是教師如何決定當然是由其如何思考所決定產生的,因此教師如何面對教學情境的思考與其決定後表現出來的行為必有某種關聯性」。
粘舒愉(2006)的研究指出幼稚園關懷氣氛與品格教學信念、品格教學行為間有相關性存在。許易萍(2009)表示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品德教育的認知與實踐呈現顯著正相關,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品德教育的認知程度愈高,則對品德教育的實踐程度愈高。蘇苓娟(2009)調查高雄縣國小教師的品格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發現兩者間有顯著正相關。林欣毅(2009)的研究結果顯示國小教師的品德教育認知對執行效能感有顯著預測力。
綜合上述獻探討發現,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間有顯著正向關係,且教學信念對教學行為有顯著的預測力。顯示教學信念對教學行為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故提出本研究結論之二:教師品德教育信念對品德教育行為具有顯著之正向預測力。
參考文獻:
Archer, J. (2000). Teachers’ beliefs about successful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English and Mathematics . Retrieved October 15, 2011, from https://www.aare.edu.au/00pap/arc00325.htm.
Borg, M. (2001). Teacher’s beliefs. ELT Journal, 55(2), 186-187.
Borich, G. D.(1996).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Englewood Cliffs, N. J.: Merrill.
Chang, F. Y. (1993).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moral reason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Houston, J. E. (Ed.)(1984) .Thesaurus of ERIC descriptors. (10th Ed.). Phoenix: Oryx Press.
Noddings, N. (1992). Educating moral people: 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 NewYork: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王苓如(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對品德教育知覺與實施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王嘉蘋(2004)。九年一貫下,缺角的品德教育。學生輔導,92,96-105。
李奉儒(2004,12月)。品格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一些概念的釐清與可行的作法。論文發表於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與台灣國立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領導學系主辦之「E社會的公民倫理、公民素養與公民養成學術研討會」,129-142,台北市。
李錦雯(2010)。基層鋼琴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探討。藝術教育研究,19,149-180。
林欣毅(2009)。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之認知與執行效能感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林進材(1997)。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復文。
林進材(1999)。從教師教學信念與決定談教學實施與效能。中等教育,50(3),9-21。
孫志麟(2001)。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的關係—實徵取向的分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109-140。
張蕙蘭(2008)。一位國小教師品格教育信念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9)。品德教育促進方案。2011年3月8日,取自:http://www.edu.tw/。
粘舒愉(2006)。幼稚園關懷氣氛與教師品格教育信念、教學行為相關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莊淑琴(2002)。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信念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13,201-232。
許易萍(2009)。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之品德教育的認知與實踐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廷嘉、鄭承昌、廖本裕、王泳貴,(2006,10月)。品格教育融入課程對兒童利社會行為之效果研究。論文發表於實踐大學主辦之「全人教育與品格教育研討會」,p10,台北市。
陳淑琴(2007)。幼兒教師主題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1(2),27-52。
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瑞玉(2005)。品格教育實施與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探討。國教天地,159,30-42。
蘇苓娟(2009)。高雄縣國小教師品格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