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教學及學生在遠距教學中產生的學習無助感
蕭淑華
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
遠距教學至今已行之有年。觀察整體研究方向可發現,遠距教學由早期以科技為重的研究,逐漸轉向以學生學習為主的研究取向。遠距教學似乎由科技轉向人性,更能提供當代社會實際所需。下列大綱首先簡略介紹遠距教學之發展概況,後以個案研究,探討學生在遠距教學中產生的學習無助感。期盼此大綱能幫助大眾對遠距教學作基礎認識。
定
義
1.遠距教學
(1)
藉電子媒介突破空間限制而實施的教學。分「同步」、「非同步」網路教學。
(2)
教育部電子計算中心訂出以電腦網路之網路教學的基本規格為:「必須由老師、助教、同學整體所達成的教學體系為範圍,非僅止於教學系統軟體所達成的功能。」
(3)
必要要件為教學、時程、評量、於師生交流管道中學習、教學系統使用說明及解惑。
2.學習效果
客觀的測驗成績、完成進度、學期分數。主觀的學習滿足、成就及偏好。
背景介紹
網路虛擬的無限資源,提供以質問為學習的方法,並解放資訊(information),並取代先前單向的電視系統或其他昂貴的科技學習工具。其歷史沿革如下:
1.
因應軍事的需要,冷戰末期開始網路的發展。
2.
1958年,教育發展中心(EDC)成立。
3.
1970年,EDC應用於科學、數學、兒童發展的社會科學研究、健康、兩性關係及跨文化問題。
4.
1980年,EDC應用於特殊領域(如藥物濫用、AIDS、暴力防制等)。
5.
1990年,遠距教學由理論家、教育者、學習者共同建構,以平衡分歧觀念,並發展創新的課程。
台灣發展概況
1.
教育部首先帶頭發難。自1994年,國家資訊通信基礎建設成立,教育部著手規劃「遠距教學先導系統」至今。
2.
1995年,中正大學心理系與資訊工程系兩共同執行國科會計畫「心智模式取向之智慧型電腦輔助學習系統」,嘗試建立人性畫與知識化的電腦輔助診斷學習系統。其中結合視訊會議系統、全球資訊網及人工智慧,發展出三系統:及時群播教學系統、全球資訊網整合式教學系統、智慧電腦輔助教學系統。
(http://ical.cs.ccu.edu.tw/)
網路使用概況(以美國人為調查對象)
1.90%的網路族使用E-mail,年輕族群使用聊天室。
2.網路為公共圖書館,可供查詢一般性知識,具娛樂及商業功能。
3.40%網路族為受過良好教育。年齡平均為25歲,延伸至65歲即出現斷層。
4.65%網路族每週花超過10小時的時間在網上。
5.使用者減少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機會,並在線上完成消費及購物活動。
理論基礎
l
Piaget
學習理論learning theories)
學習是經由積極的探索而來,學習發生於發現與自己既有知識不相符合的事實,Piaget的理論由Bruner(1962)發揚光大。
l
Vygotsky社會學習理論(1978)
學習發生於與老師、同儕體組合而成的社會情境中。
l
Von
Glaserfeld(1994)
人們由個人經驗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l
Resnick
(1996),分散式建構主義(Distributed Constructionism)
強調在設計與建構的活動中,有多人共同參與,把認知和智慧視為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產物。共分三層次:(1)討論建構。(2)分享建構。(3)合作建構。
l
教學的目標為主動學習、模擬學習、互動學習、累積學習。
l
以社會建構、新行為主義的角度建構ICT的認識論。
遠距教學帶來的改變
l
對學生的改變
1.資訊自由化:學生可自由取用資料。
2.積極的學習:學生不再只是旁觀者的角色,而必須積極參與課程。
3.真正的活動:學生依個案為基礎,作問題解決和實習演練的課程活動。
4.一般的技能:可訓練學生吸收資訊、策略管理、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l
對老師的改變
遠距教學並無挑戰教學策略及老師在專業學科上的地位,其改變僅在下列四點:
1.老師成為教練:課堂的傳授部分較少,大部分以學生為主的互動時間。
2.學習的設計者:老師像是導演,將授課內容以最佳方式呈獻給學生。
3.強調應用層面:過去以教授內容為主,現以授課內容的強調實用價值。
4.評量呈多元化:評量方式多元,並能讓學生在測驗中學習。
l
對行政單位或提供服務者的改變
1.
完善的服務:需提供虛擬圖書館設備供大眾使用。
2.
後設的支持:必須提供穩定、有效率、可信賴的溝通網路。
3.
老師的訓練:必須加強老師使用遠距教學的專業訓練。
4.
公平為基礎:必須提供公平、無特權的網路結構。
價
值
l
遠距教學的功能:
1.
發展溝通及收集資料的科技能力。
2.
瞭解網路無國際的特質。
3.
學習隨時變化的新資訊。
4.
學習評鑑何為有效資訊。
5.
將資料(data)轉為資訊(information)。
6.
瞭解如何使用瀏覽器、及使用搜尋引擎。
l
遠距教學的貢獻:
1.能容納更多學生修課。
2.累積學生作業資料,建構為資料庫,以利日後查詢。
3.有充分資料進行網路教學相關的研究,並發表論文。
²
網路資料庫,另形成虛擬圖書館的網路體系。目前台灣出版社已致力朝建立資料庫收費機制的方向發展。
l
現今遠距教學相關研究的瓶頸:
1.只談及科技和網路的結合,少談及以教學為主的研究。
2.少談及學生學以致用及學習挫折方面的研究。
3.較少針對互動性虛擬環境作進一步研究
4.教學模式一直在變,有關學習的本質亟需探討。
5.遠距教學是否發揮高等教育自主、多元的特質,值得深究。
當今現況
1.
教育導向:2000/10/31教育部長曾志朗與英特爾總裁及執行長貝瑞特簽訂教師培訓計畫。
顛覆教學
網路衝擊百年大計,. 中國時報社會綜合版
891028 http://ec.chinatimes.com.tw/scripts/chinatimes/iscstext.exe?DB=ChinaTimes&Function=ListDoc&From=4&Single=1
曾志朗:國外大學遠距教學
學分承認擬放寬,中國時報社會綜合版891105
2.
商業用途:鎖定個人、企業及想經營線上訓練的人員。營收來源來自會員收費、課程註冊、買賣教材、販售題庫、線上授權光碟、線上廣告。(與遠距教學的性質有所偏差)
聯考模擬網站
常春藤電訊K-bar考試網
http://www.k-bar.com.tw
題庫網
http://www.t-cool.com.tw
線上電腦課程網站
龍門課站 http://www.good2u.com.tw/
教育家資訊 http://www.eduhome.com.tw/
語言網站
EF
English Town http://www.englishtown.com/
Justtalk
http://www.justtalk.com.tw/
英文Go
study http://english.gostudy.com.tw/
經營管理網站
為智學習網 http://www.wits.com.tw/
博士博 http://www.pospo.com.tw
龍門課站 http://www.good2u.com.tw/
兒童網站
三毛學習網
http://www.3maokids.com/
科學小芽子 http://www.bud.org.tw/
阿毛成長樂園 http://amau.interserv.com.tw/default.htm
影響遠距教學品質之因素
老師對遠距教學態度受下列因素影響:
l
在科技方面的概況
1.性別(男優於女)。
2.年齡(年輕人優於老年人)。
3.科系(管理、醫學、機械、應用科學優於教育、倫理學、神學、哲學)。
²
網路展書讀是以詩詞小說為內容的教學網站,由元智大學所建置。
網址:http://cls.admin.yzu.edu.tw/home.htm
4.專業地位(教授優於講師)。
5.對電腦的熟悉程度(在家就使用電腦者優於在工作上才使用電腦)。
6.對多媒體器材的使用熟練度(使用網路者優於僅使用單機電腦者)。
l
在教育方面的概況
1.教學能力來自於教學內容的多元性及老師個人教學經驗。
2.E-mail減少師生特定情境互動,並增加其他場景的互動機會。
3.智力的個別指導為虛擬環境的特色。
學生在遠距教學上的學習表現
1.學生讀寫能力高低與學習滿意度成正相關。
2.學生的學習態度僅限於下載列印老師給的知識。
個案研究
研究時間:1997-1999年。
研究範圍:老師網路教學的經驗值、學生的選擇、老師的準備、溝通的技巧
研究對象:第一次作遠距教學的老師、在校生與校外學生(電腦能力不均)。
資料收集:觀察、訪問、探討與研究相關文件
1觀察:在多使用者、文本取向、超現實MUD取向的環境中觀察要求受試者將想法說出來(think
aloud)。
2.訪問:會後訪問受試者的心情。
3探討與研究相關的文件:
課表、閱讀材料和課程描述等文件。
資料分析:分組間、組內兩方向探討。(所記錄的文字皆經受試者同意)
研究結果:
1.科技問題有:
銀幕跳動態太快、沒人看見學生發出的訊息、連線速度太慢、搜尋引擎不好用、查詢網路發現沒有符合要求的資料、所搜尋的網頁未更新、必須懂HTML、必須有伺服器才能上網、壓縮檔解不開、必須熟知網路和ISP以解決因硬體產生的問題。
2.學習問題有:
看銀幕兼熬夜真的很累、訊息太多造成眼睛疲憊、E-mail又臭又長看都看不完、沒跟上大家的進度,垃圾信件太多、看不到對方的臉(產生溝通焦慮),不能以點頭表示「懂」、課表不具彈性,學生要在一定時間內跟上進度、老師沒有正面回應學生的問題、抓不到老師給的問題及方向、沒有知識架構幫助學生切入問題、老師的回應很模糊、不清楚老師的人格特質,容易會錯意、學生自認太笨,所以不敢再提問題。
3.老師的反應:
學生學會解決電腦問題、學習本來就是充滿挫折與失敗、老師與學生的溝通管道良好。有社群的感覺。
結論:
1.老師不認為學生有習得無助感。
2.學生沒衷心表達自身學習困境。
3.三個資料的矛盾處幫助研究者從不同的觀點看事物。
4.老師無線上教學經驗是常態。研究者認為以往研究沒考慮生態效度。
5.遠距教學與傳統教學相較,確實不能給予學生完整的回饋。
6.少有文獻探討網路的複雜性。
問題討論
一、
選擇傳統教學?還是遠距教學?我們還有回頭路可以選擇嗎?學習的本質為何。我們為何走到遠距教學的地步。
|
內容 |
活動 |
成就 |
傳統教學 |
固定、線性、結構性 |
老師是專家、個別學習 作業間的關係不大 |
|
遠距教學 |
彈性、結果導向、非結構性 |
老師是教練、合作學習 作業具整合性 |
二、
學習是社會制約?是習慣的養成,亦是自然發展的結果?請說出你認為的最佳學習模式。
參考資料
The more time people spend using the internet at http://www.stanford.edu/group/siqss/Press_Release/press_detail.html
Noriko Hara & Rob Kling(1999),Students’
Distress with a Web-Based Distance Education Course at http://www.slis.indiana.edu/CSI/wp00-01.html
On-line teaching and learning:New roles for
participants at http://www.monash.edu.au/groups/flt/1999/online.html
The Internet in Education at http://www.techlearning.com/db_area/archives/WCE/archives/tripathi.html
洪明洲(1999):網路教學課程設計對學習成效的影響研究。遠距教學系統化教材設計國際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
孫春在(1999),遠距學習策略與網頁教材設計。遠距教學系統化教材設計國際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
討論部份
蔡超塵(南華出版所)
要討論遠距教學,我想到的是以電腦模擬飛行還訓練戰鬥機駕駛...電腦是否真能模擬出那樣的情境,讓駕駛員覺得他真的身在一個戰場之中,有著隨時會被擊落的危險,而同時又必須與戰友合作作戰......。
回到遠距教學的問題,電腦與網路是否真的能解決情境的問題呢?而在解決這個問題的同時,這個技術是否能夠普及化呢?至少我們知道現在模擬飛行器不是一般家庭買得起的。
這是吹毛求疵,但是,我覺得除非人一出生就習慣與機器一對一的溝通,否則,「情境」的問題會是遠距教學難以跨過的障礙,這不光是單純能不能看到老師,師生能不能溝通的問題。
除了師生間的互動外,學生間的互動也是一個問題,學生間的悄悄話怎麼解決?我有辦法輕易的觀望同學的反應嗎?這也涉及到所謂「多工」的問題,人在現實上課環境中是多工的,一邊聽老師講話,一邊可能再跟同學討論一個課程相關或不相關的問題,但是在人操作遠距教學系統的同時,即使只要按一個鈕「切換頻道」,這些本應可以同時進行的事情還是會被切割,對人的思考與解碼製碼勢必會有所影響。
此外當然還有其他問題,在此先打住,我想另一個可以關心的重點是「甚麼樣的課程適合使用遠距教學?」
不過這個問題我實在想不出一個不會自相矛盾的答案,例如我就會覺得資訊社會學的課程不適合這樣做,因為多人互動的環境仍無法營造,但同時我又會覺得這樣做也許不錯,因為大家對這個主題都有一定的認知(是否這也暗示了分級教育在網路上實施的可行性),透過電腦與網路互相資料交流,互相補充「資料庫」的不足,並且可以馬上透過電腦進行整合...我開始有些錯亂了,這個問題就先無解吧。
洪嘉培(南華傳管所)
資訊時代的教育與學習模式,在面臨電腦與網路科技發展的當口,教育改革風潮逐步醞釀,『遠距教學』夢想終能落地生根;然而,能否順利開枝散葉,許多人則抱持相當程度的疑問。近年來,許多國家對學校資訊教育的發展,皆投注龐大的建設經費,不少教育機構亦開始加入遠距教學的行列,甚至補教業在多元入學方案的衝擊下,亦創新採用線上教學新科技以為號召。但在同時,針對政府為學校資訊設備所投下龐大資金、與網路教學成效的質疑,卻也反映出這幅教學改革的美麗藍圖下,隱藏著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相對於硬體設備,目前的網路教學更應正視軟體質量、與參與人員專業素養不足等情形。在一般大學生透過一般管道尋找資料,皆常面臨來源不易取得與語言等門檻的現今,網路教學亦需面臨同樣情況,而問題似乎更為強烈。另外,經由人際相處所獲得之互動經驗,能否透過網路提供使用者相同的滿足?網路對於被動的學生是否真無用武之地?…種種問題正待我們思考。然而,或我們應先釐清網路教學的本質,它究竟應扮演傳統教育體制的輔助者,抑是取而代之的明日主流?!
或許網路教育在發展臻於成熟之際,其定位不言而明。在這之前,過度炒作網路教學議題、投資過多而無用的硬體,恐使網路教育迎向揠苗助長的未來;不如投注心力,在探索網路教育方向的同時,為網路創造一個能夠整合豐富資訊、配合跨時空優點的成功教學環境。
吳適意(南華出版所)
根據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組織的預測,到二○○五年,全球線上學習的市場可達四百六十億美元︵約新台幣一兆四千三百億元︶。據資策會評估,國內線上學習的市場今年將可達一億三千萬元,比去年成長四成。於是,國內許多網路公司從今年初開始就先後投入國內的線上學習市場。
隨著網路科技的發達,尚處於起步階段的「線上學習」勢必會繼續發展下去,不過,我認為這種學習模式若從輔助教學角度來看,它的存在價值是可以肯定的,但若要全面取代傳統的教育方式恐怕引起爭議。
在傳統教育體制的過程中,數千年來一直有「教師」的角色,老師除了傳道、授業、解惑之外,這些或許電腦網路可以取代,但是,老師的身教言教對於學生乃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室裡的倫理、秩序、人際等其實也是學習的一部份。未來網路的普及與發展應該可以突破硬體與技術上的限制,讓每個學習者和老師可以輕易同時上線「上課」,這種方式或許具有傳統教學不及的優勢(如打破時空限制、節省成本、資料庫龐大…),但是傳統教學所具有的某部份效果可能是線上學習方式無法達到的。我認為「面對面」的溝通方式還是有其存在必要,就像現在電話普及率已相當高,可是為何人們大部份還是選擇面對面來談生意、談判。
較值得思考的是未來的「老師」這個角色將如何轉變?我覺得政府在發展遠距教學或是虛擬大學時,應該一併考慮師資培育的問題,才不會造成以傳統師資來操作科技的教學介面,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推薦閱讀:
http://www.bwnet.com.tw/bcontent/2000/675/675t138.htm
黑立言把老爸的事業版圖再延伸
網路父子檔,線上教EQ
劉智惠(南華出版所)
進入幾個遠距教學的網站,試著感受線上學習的臨場感,發現有幾個情況:
1.國內的遠距教學可分為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其中還摻雜著電子商務的網站。
2.內容的進行方式千篇一律都是純文字的形式。
3.互動的進行大都藉助e-mail。
4.往往面臨連線中斷的情形。
5.某些網站有試讀的機制,大部分沒有。
很努力的適應這樣的學習環境,最後還是對自己宣告:無聊透頂。從學習本身而言,有主學習與副學習,很明顯的,因為教學內容的設計平淡而貧乏,很難獲得主學習的效果。也許是受限於網寬及不熟悉網路這個新媒介吧,這是很值得加強的地方。而在學習中與同學之間的嬉鬧,甚至課堂上的講悄悄話的樂趣,更是無處找尋。
截至目前為止,我認為網路教學還是比較適合作為輔助教學,或是非正式的學習,純粹為了獲得知識,也許不會有那麼令人失望的感覺吧!
鄭君良(南華傳管所)
面對資訊時代的來臨,政府提倡網路教育可說是不遺餘力,現在國小學生就必須修習電腦課,記得我這個年代的學生是到高中才開始上電腦課,而且學的都是一些現在都不用的軟體,例如PE2、LOTUS
123,根本沒接觸網路,大一以前根本不知何謂網際網路INTERNET、視窗WINDOWS,現在是國小就在教上網。我認為網路是一種不錯的教學空間,網路的無屏障性與互動性的確是極佳的教學環境,學生也能得到一種新的教學方式,例如遠距教學,而且是不同以往的方式,是一種無國界的,多媒體的豐富介面。
但是,縱使有這些優點,不可否認的,網路教學還是會有不足。以我的國小表妹為例,她的作業是要去網上抓資料,可是她家根本沒網路,所以只得來我家做。這個例子突顯的是,雖然台灣的國民所得堪稱不錯,但貧富差距仍不小,我表妹的父親是工廠業務員,母親要做手工,所以有閒錢時,購買電腦絕對不是他們家的第一選擇,網路教育所突顯的貧富差距,我認為是第一個問題。
再者,由於台灣的貧富差距與城鄉差距,網路教育是否均能「向下滴」到所有的學生,也是我所非常懷疑的。
因此,網路資訊教育的最終目標應是使資訊平民化,普及一般大眾,提昇台灣的競爭力,但我認為一味追求資訊教育的表象,而忽略了它相對所帶來的問題,其結果只是加深了知識的不平等,造成對新傳播科技知識的「知溝」(knowledge gap)或吸收資訊的「資溝」(information gap)的隱憂,形成普通人難以跨越的「數位牆」(digital wall)。
何明純(南華傳管所)
在未來科技進步發達的情況下,遠距教學似乎是必然的。然而就像空中大學所面臨的狀況一樣,沒有人際間的參與感與缺乏管制成了最大的詬病。但到底有沒有需要遠距教學呢?我們知道有需求才有供給,就像空中大學的設立一樣,社會上有一部份的人需要就會有這樣的服務供給出現。然遠距教學與傳統電視教學最大的不同即在於它可以”雙向互動”;老師可以直接感受到學生的反應,而且比單向的傳播更具有參與感,但相對的老師無法同時管理人數眾多的班級,也許只能採一對一的教學方式或許該整個跳脫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的定位也得轉變,不再是權威的教授方法,取而代之應是一種管理者、帶領者、啟發的角色,這些在在都是未來必須被克服解決的。筆者以為遠距教學在醫學的領域上頗具貢獻,如偏遠地區手術教學等等,都是目前遠距教學成功的案例!
陳薇后(南華出版所)
「遠距教學」和「虛擬大學」,最大的相同點應該在於以「網路」連結人們,以單向或雙向互動、同步或非同步的方式,來達到教學的目的或要求。
以網路為教學的媒介,就近的現象來看,遠距教學是比較容易達成的目標;遠距,但基本上仍是以面授的方式,以網路、攝影機、投影機(或電視等播映機器)、麥克風等等工具,嘗試不用在同一間教室中面對面接觸就能達到上課教學的效果。大致上,遠距教學解決了距離、甚至時間所所帶來的困擾及問題。但是,它也同時產生了爭議:這樣子的教學所能產生的師生互動足夠嗎?教學效果能夠多好呢?基本上,遠距教學仍只是以網路作為輔助的工具,教學的概念、內容、互動方式仍與傳統教學所差無幾,除非撇開傳統的教學方法與內容不談,而另開創出一套新的教學型態,否則,仍難脫傳統教學的窠臼。
所以,就遠的方面來說,當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虛擬大學應該能夠發展出它一定的、嶄新的模式的。有人問到,虛擬大學中,教師要如何掌握每個同學的進度和反應?同學要如何上課討論、產生同儕感情?--網路社群不就這麼地出現了嗎,雖然網上的人際互動模式是和現實生活中有差異的,但同樣地,網路上自有一套約定成俗的溝通方式:譬如,同學之間不能傳真正的紙條--但可以用ICQ丟訊息啊,老師要規定作業、以規定上某一個網頁抓資料作為報告的一部份則學生不得不做等等。
甚至,如果是同步互動,虛擬大學可能比原來的教學更加嚴格。不但教學的資料豐富、整理起來也較為方便而不佔「空間」,教師更可以立即知道同學瞭解的程度,學生反而是被逼著馬上要與老師產生互動--沒有前面幾個「倒楣鬼」被點名先回答問題,或者,也沒有什麼機會可以打瞌睡了。
不過,我覺得這種虛擬的教學方式目前看來還是比較適合年紀稍微大一點的人,畢竟幼兒的觸覺、平衡等訓練、或者許多訓練體能及需要實際觀察的課程(如體育課、生物實驗課...等),是較不容易透過這種方式來教學的;另一方面,某一部份的專業或是特殊課程也不適合(譬如,捏陶?攝影?)。也就是說,網路媒介的學習,應還是較偏向於「大學教育」、「社會學習」等部分;當然,說不定也因新的網路教學、虛擬大學模式的產生與建立,而能夠有新的學科出現呢。
李佳純(南華傳管所)
關於本週討論網路教學的問題,腦中開始出現紛紛擾擾的畫面,首先閃過腦際的是一篇有關世代分析的文章,文章裡面提到的是各個世代的人在價值觀及生活態度乃至於因應生活變化上的差異。以電腦這個出現只有幾十年的科技產物觀之,它能夠在短時間內全面影響人類的生活,嬰兒潮世代的人是見證著這些從無到有的變化的,他們習慣了傳統媒體,對新科技的接受度興趣缺缺;X世代的人是跟著電腦的發展逐步學習的,與其說他們的適應能力強,不如說他們無力於抗拒這股媒體潮;Z世代的人就不同了,在成長過程中,新科技儼然成為生活中的玩伴,他們對新科技習以為常,哪知道阿公阿媽時代連電視都沒有,起爐灶煮飯的日子?
我想,不管在價值觀上維持多麼高度自由派的想法,多麼「嘴硬」﹙這是筆者個人的「偏見」﹚得說109辣妹真是炫啊……處在世代交替處的我們,不免還是受到較多X世代的觀念洗禮,這種「青黃不接」的處境有時想想真是有點尷尬呢。
就拿網路教學這件事來說吧,面對新科技不斷地在技術上的創新突破,未來世界的藍圖都是可以大膽想像的。想想幾年前IBM廣告中,一個居住在深山古堡中的老者利用遠距教學取得博士學位,這種四海一家的人類崇高理想,確實令人動容。﹙小天使與小魔鬼的對話,小魔鬼版:對我們這些從小被聯考制度荼毒,發誓完成學業就不再碰書的不敢拒絕聯考的小子來說,就某個角度來說,不是一種夢魘嗎?﹚以網路提供的便捷而龐大的資料庫連結、搜尋功能,活到老學到老的終生學習理想有了更方便的路徑。
即使如此,筆者對網路教學仍然是持比較保留的態度,畢竟在龐大的教育體系之下,有諸多現實因素的考量,依教育資源的持有現狀,實體校園的師資、設備、人事、行政……等等還是很難替代的。同時,人對於學習一事已經被制約了,課程不依學期設計進度,不按日按時上課,不用老師面授機宜,對學生的學習是否會獲得比現在的教育制度相同或加成的效果,實在難以論斷。
另外,以目前國內放寬教育門檻的做法,各技職院校或大學進修推廣部的招生及施教狀況看來,大多數學校的做法傾向不為難「有心」以此途徑在職進修的學生﹙又可為學校增加收入﹚。另一種行之有年的空中教學則是利用傳統媒體,如電視、廣播、錄音、錄影帶,以取得空大或空專的學位。簡而言之,學生本身的求學意願是一大關鍵。
筆者不能否認傳統教學方式的確有其缺點,對於無心學習的人來說,目前的教育制度只能是一種實行憲法保障平等受教權的手段,網路的特質或許是更能激發學習意願的路徑,然而依筆者之拙見,科技的發展讓許多技術上的問題不再是問題,而人自身的問題有沒有可能才是一大關鍵呢?我們寄望於未來的無限可能,應該還有一段路要走才是吧。
遠距教學或網路線上教學的範圍涵蓋的非常廣泛,幾乎只要在網路上和教育扯上邊的我們都可將其歸類至其中。因此,以下所討論的主題將就這大範圍的教學來看。
目前許多的遠距教學網站的設計多由老師們來規劃為主,但是他們的思考脈絡中大都仍依賴著傳統歷史及生活經驗的影響,因此往往會以他們主觀的想法來設計網站的內容。如果說我們假設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下一代能夠學習更多的知識與技能來適應未來社會的話,這樣的思維是否就應該受到質疑呢?常常我們忽略了,如果線上教學設計過程中,能夠邀請青年學子加入其觀點的話,是否能夠見夠出一個更符合他們所需要的教育網站內容呢?
我一直認為,經營一個網站最要緊的就是你必須盡量的去掌握你的市場(及潛在可能的市場)對象,或是你想要吸引的目標群體為何?這是非常非常關鍵此網站能否順利經營的主要因素。以這次到清華大學所發展的卓越計劃中的一個分計劃:網路教育園區(teens)為例。這項計劃的源出設計之出發點是非常深具意義性的,目標是為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給下一代,而構思出來的一系列相關主題,如古典文學館,清蔚園網路知識園區等。然而當我們實際去網站瀏覽時會發現,似乎過於正經八百,反而缺少了時下年輕人的活潑性,這是非常可惜的。因此計劃主持人也提出目前的主要瓶頸就是來參這邊參觀的人數一直無法有所突破,甚至他們會認為網路社群是冷漠的。但是我想要提出的質疑是:他們是否有真正的是想到青少年們要的到底是什麼呢?是否就是老師們想要強加到學生身上的那一套嗎?如果真的要說網路社群是冷漠的,那為什麼網路中有些商業化經營的網站不論是上網參觀人數,會員人數等等,都可以遠遠超越清蔚園呢?商業網站他們是否抓住了那些年輕人真正想要獲得的東西呢?
其實中華傳統文化不見得一定得要是冷冰冰的,他也可以用活潑輕鬆的方式來表現,不是嗎?想想!^_^如果我們邀請『阿…貴…』來教導大家唸一段詩詞的話,相信光是下載、轉寄這檔案的人一定會得到原先所預料不到的效果的。
當然這就得要牽扯到宣傳策略及較進階的多媒體設計問題了。但…我要強調的是,這樣不就更加活潑化了嗎!
另外,還有目前的一個一直無法確立的爭議就是:究竟遠距教學或線上教育它的效果及實行成效在未來是否可行的問題?我認為,對未來發展的思考層面我們不見得一定得要想的很遠很長,或許可以從較近較淺的角度來看。也就是說,若可以將目前的狀況投射到未來的某一適當的距離,以便做最後決定前能夠檢驗並評價可供選擇的各種行動方向,並能預先從事實驗性的決定(摘自『未來的衝擊』一書)。若目前的思考層面可以觸及到此一面向的話,相信對於將來的發展應會有一定幫助的。就如同一位社會心理學者辛吉(Singer)所說:「目前的架構,是由未來所朔造的。」^_^
哈…滿深奧的一句話,是吧!
若能夠讓人們都對未來抱有熱忱,並希望在往後能得到更加周全的準備以因應將來受影響之社會的結果。相信『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創造出人們的這股好奇心及警覺性。^_^
網路教學也一樣,就如同翟老師書上所提的,未來遠距教學中,老師角色不必然就是被取代的,而可能是一種轉化,由一般知識的傳道,轉而為作學術研究、進階課程的指導、或對個別學生的教導等等,這都是未來種種可能性之一。如果未來真的會是這樣的話,則我們將會一步步朝這方向邁進的。
無論是遠距教學或虛擬大學的設立是未來必須實踐的替代教育方案,目前教育部已開放遠距教學三分之一的學分,日後應會放寬限制,反觀虛擬大學的學分或學位認證卻沒有非常明確,於是對虛擬大學持觀望的態度,國外對於虛擬大學發展已久,它們有一套系統教學模式,甚至已經有頒發學位證書。
對於虛擬大學而言大部分只是依附在傳統的大學,因此它並非是真正的虛擬,以致於它的互動模式、教師角色或學習方式可能與真實相去不遠,互動是單方面傳授,教師還是權威教學,學習說不定還是聽、說、讀、寫呢﹖其實這些都是有可能的。真正的虛擬大學應該完全是線上教學,教師角色應擺脫權威而轉向資訊學習領航員,互動更是多樣化,如此才可把網際網路的特色發展極至。
「框框外的活動」就好比是虛擬大學,如何跨入框內中也是值得深思。在正式與非正式的教育體制下,如何取得一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