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orgCyborg SocietyGlobal Brain

蘇健華

南華大學社會所研究生

 

資訊時代是有關人類未來的一種流行的科技傳說。[i]

創新是由人們的想像而來,在電影與小說的創造了無數的科技想像;今日,科技的發展讓人們美夢成真;無論是機械科技、網路科技、生化科技都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向前推進,藉由科技的補強,人類的能力已比從前增加許多,一個新的概念Cyborg也因應而生,Cyborg概念雖源起於人類個體,但隨著所謂的虛擬入侵,網際網路與整個社會的結合,使得Cyborg的概念似乎可以引申至整個人類社會,亦可用來說明與預測人類世界的現在及未來;以下便從CyborgCyborg Society以及Global Brain等概念來逐步討論科技發展對個人、社會與未來的影響、衝擊。

Cyborg-a hybrid of machine and organism

Cyborg這個名詞是Manfred ClynesNathan Kline1960年所提出,指的是採用輔助的器械,來增強人類克服環境的能力。[ii]而在傳統的討論上,通常就是指整合有機的和人工的系統於一生物體上;如同cyborg的始祖,1950年代後期一隻實驗室中的白老鼠[iii],當時實驗者在老鼠的身體中移殖一個可以精確地注射控制化學藥品微小的滲透幫浦。而當我們將它運用到人類身上,從光學運用的眼鏡、補綴器材(假牙、義肢)的使用,一直到較為精細的人工器官的移植;諸如此類,原本的「人」都將演變成一「cyborg」。而在電影或是電視影集中更有如同機器戰警、魔鬼終結者等各種不同程度人類與機械合體的角色想像,因此cyborg的中譯名詞就有將其譯為「生化機器人」、「機械有機體」或是「人機器」;這些譯名其實都代表了科技器械已經而且將持續增強人類的能力。

科技上的修補已經開始將我們從身體的限制中「解放」出來,而且可能性是無窮的。.在我們下一代的一生之中,將人類的神經系統直接連上電腦,讓人類的意識下載(download)到隨取記憶體(RAM, random access memory)之上,以某種人工的狀態保存下來,這些都是可能的。在可預見的未來,自然與科技間的那條界限將被抹滅。[iv]

然而,Donna Haraway在針對女性議題進行努力之時,也採用cyborg這個概念,並且提出「cyborg宣言」(A Cyborg Manifesto[v],其中她將cyborg視於突破界限的綜合個體,包括人類與動物(human and animal)、人類與機器(human and machine)、自然的與非自然的(physical and non-physicaltranslation)、空間的界限(between spaces[vi]。以當今的科技運用來說,Haraway所指稱的綜合體的確快要或是已經來到這個世界上;生化科技的進步,使得人們可藉由動物來產生人類的器官,也就是人類與動物的關係起了變化,甚至於產生界限的模糊,誰能保證將來受精卵的培育場所不會是豬的子宮呢?!再者,由於科技帶來的便利,人們對人工輔助器材的依賴日增;另一方面由於人工智慧的發展,機器人已具自行複製的能力,虛擬人物也可能具有思考的能力;此時cyborg可能就更像是諸多中譯之中的「動物機器人」或是「動物--機器」;但是無論如何,還是沒有任何的譯名可以代表這一全新的概念,或許就暫時將它稱為「賽伯格」吧!

對人機合體而言,內在與外在的的界限將成為鬆動的一條線,自己與他人的差異隨時可以重新建構,差別將變成暫時性的。[vii]

如同引言所述,由於許多人類與其他物種的界限會有所模糊,個體的特質也可能隨意變動;此時,對於科技的想像不免再度產生;是不是在不久的將來,人們身上的所有「零件」都將可以替換?人們的記憶都將可以被「format」?思考速度以及思考內容也將隨「中央處理器」與「應用軟體」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那麼,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在這個時代又代表些什麼呢?

 

Cyborg society

1Cyborg society的意涵:

Cyborg society可能代表兩種意義[viii];其一是指社會中住著cyborg的公民,其二就是指整個社會結構就是cyborg。現今的社會已經可以稱得上是Cyborg Society了,因為廣義來說,一些增強生活功能的輔助器材,已經成為現代人類社會所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而這樣的情況就已符合前者的定義。然而,在這部分我們所要討論的則是其第二項定義,也就是將這個概念由個人身上延伸到整個社會結構上。

Cyborg society的人機介面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增強與替代、侵入的機器介面、一統。[ix]

1、增強與替代(Augmentation and Replacement

與個體Cyborg同樣的,在一開始一切的發明與創新都是為了功能的增強,電報、電話的發明,逐漸地替代了人們長久以來用以維持遠距情誼的書信;電視媒體的發明使得人們的視野能夠無遠弗屆,達到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電腦的發展經由真空管、超大型電腦一直到個人電腦的發明使得一些複雜的運算得以快速達成,電腦成了最佳的計算和資料處理的工具。這些個別的發明都將人類人際、訊息取得、知識等需求的達成,有了更快、更廣、更好的方式。

2、侵入的機器介面(Invasive Machine Interfaces

增強與替代通常是片段的與部分的,但是當邁入這一個階段,其影響將會是全面的、整合的;網際網路的發明之後,世界掀起一股網路熱潮,沒有人感忽視,沒有人願意被拋在後面,所有增強與替代的發明都朝向網路生活,此時,網際網路與我們的社會結構進行整合,所有正式與非正式的溝通互動人際關係與生活都將網路化或稱之虛擬化,虛擬公司、虛擬商店、虛擬貨幣等,都在實際的生活中被運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說:虛擬入侵真實,虛擬不再只是虛擬。

3、一統(Unification

一統,或許有人會認為第二階段部分,所有事物都朝向網際網路的發展,就已達成所謂一統的階段;但是,其實這樣還不足以稱之為一統,一統應該還包括了精神或是文化層面的部分,樂觀者可以說它將帶來更新、更好的世界,悲觀者將有可能將其視為更加冰冷的宰制。

簡言之,Cyborg Society的發展即是從達成方式的革新,進而到整體量的改變,最後將可能會是整體本質的變革。

2、虛擬城市:

在此,將提出Cyborg society的具體例子虛擬赫爾辛基(Virtual Helsinki ):

所謂的虛擬城市,其實就是想要透過寬頻網路的相關技術,在網路上建立一個完整城市的複製版,讓部份的城市生活可以在這個虛擬空間上以零距離的方式來進行。「虛擬赫爾辛基計畫(Helsinki Arena 2000)」[x]便是企圖朝向此一理想的具體實現。

「虛擬赫爾辛基計畫(Helsinki Arena 2000)」是隸屬於一個更大規模的網路發展計畫[「單一歐洲訊息城市(Infocity)」[xi]計畫中的一部份,從199711日開始執行第一期的發展計畫,它企圖透過政府、民間企業以及其他組織的共同努力,利用3D虛擬實境技術在網路上建立一個完全虛擬的赫爾辛基,藉以提供現實世界中的赫爾辛基居民人們可以透過網際網路相互溝通。

整個虛擬城市計畫企圖透過3D技術「虛擬標記語言」Virtual Reality Modelling Language (VRML)),打造一個完全虛擬的立體網路城市空間,各種忙碌的城市活動都可以在這個虛擬空間中舉行,包括文化活動、購物或者是開會等等。人們可以透過網路在虛擬的赫爾辛基的街道上活動、拜訪朋友,或者是透過影像電話來彼此聯繫。所以如果這個計畫普遍實施,可以預見它將使現實生活中的赫爾辛基的居民生活方式大為改變,以後各種現實城市生活中的參觀活動、排隊洽公或是辦公活動都可以改由透過家裡的電腦與網路系統來完成。

除此之外,虛擬城市計劃發起人Risto Linturi提出,因為人類可能極不希望將晶片植入自己的腦中,所以同樣的晶片就以植入行動電話來取代,行動電話將是十分重要的工具,行動電話具備一組 ID,所以行動電話的ID就代表身分,可以利用它打開大門,不需要鑰匙和門鈴裝置。當身在超級市場的時候,你可以透過大哥大螢幕看到家中冰箱食物的剩餘狀況,然後馬上就知道你該購買哪些東西,在購買時,還可以利用行動電話連線銀行直接付費,不需要現金,信用卡當然更不需要。

當然若將虛擬城市的建構以及個體晶片的運用作結合,無論是任何生活所需的活動,都可同時在實體街道或是虛擬都市中進行選擇,或是整合運用。這是一個趨勢,是許多高科技發展國家的共同努力方向,就前述的單一歐洲訊息城市計劃中就已包含了曼徹斯特、巴塞隆納、赫爾辛基、維也納等國家,都在進行不同程度的類似計劃。在理想的虛擬城市中,網路如同街道般連接著每一個人們所能前往的任何地方,虛擬即是真實,真實生活亦因虛擬通路而更加便利;此時,虛擬赫爾辛基目標的達成,可以說Cyborg society已經正式邁入「侵入的機器介面」(Invasive Machine Interfaces)階段。

網際網路是一種工具、一種媒介,在Cyborg society中是一個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然而對於未來的展望來說,應當不在於去建設網際網路的基礎架構以及技術的進步,而是如何去使用它,或是如何去建立使用它的價值:讓這個社會活起來,也就是讓網路成為社會的血脈。

 

Global brain

If society is viewed as a super-organism , communication networks play the role of its brain .[xii]

社會有機體的概念發源甚早,從史賓塞到涂爾幹,都將社會視為如同生物一般的有機體,尤其是涂爾幹於《社會分工論》中所提出有機連帶的概念,當社會分化至極為複雜的程度,藉由連結產生集體意識,而使得社會外在於個人,形成先於個人而運作的有機體。在視訊媒體的發明之後,曾經有人提出地球有機體或是超級有機體的說法,其將整個地球視為如人體一般,其中電視媒體即如同人類的眼睛,廣播媒體就如同耳朵,然而地球上的各項連結都是維持有機體生存的重要器官;這樣的比喻雖然不錯,但也僅只能比喻為不具學習思考能力的低等生物罷了,因為此有機體缺少了「腦」。

然而「全球腦」乃是Peter Russell於其1983年出版著作(The Global Brain)中所提出,認為經由科技的發展,電訊線路、光纖、衛星等,可將地球的各個部分連結起來,並且認為由一百億個個體的連結,地球整體將可視為一個如人類有機體所擁有的「腦」。[xiii] 然而,根據Nielsen//NetRatings表示:在第一次的全球網路人口普查中,超過20個不同國家裡,共有接近3億的網路人口。[xiv]經由電腦網際網路短期倍增的擴張速度,達到百億連結的時日不遠;若以腦的類比來說,網際網路的互動、思考(運算)以及記憶(儲存)等特性,似乎更甚於Peter Russell當初所採用的電話與視訊媒體的想像。

網路具有強大的記憶儲存能力已在資料的多元性與豐富性中可以得到證實,但是它所連結的還僅是幾個主要的網頁儲存空間的伺服器;前些時日受到全球矚目的Napster便是將所有網路上個人用戶電腦中所儲存的mp3檔案作集結,整個網路真正的達到個體間的連結,更加符合集體記憶的精神。

積沙成塔的概念也已經受到世人的重視,雖然電腦晶片體積的縮小以及運算速度的發展仍舊快速,但是終究會有其限制,端對端運算的架構將可開拓出另一條出路;英特爾於822日在加州聖荷西(San Jose)第七屆開發者論壇(IDF)中表露其對推動端對端運算(peer-to-peer computing)網路基礎建設的強烈企圖,並認為這將是第三波的網路革命。[xv]端對端運算架構最大特點是網路資源共享,包括檔案共享、網際網路群組與分散式運算等,此架構可集結許多用戶端間的運算資源,以達成複雜的工作,而不再需要client-server架構網路功能強大的伺服器,也可說是「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包含了以上的記憶與運算功能,可以說是具備了類似腦的條件;近年來,人工智慧的發展已正式朝自我修正與自我複製的方向努力,假以時日,電腦的代理程式將能自我管理與運作,因此若配合上為了人類便利性所設計的代理程式,全球腦可望真正的活起來。

看了以上的介紹,似乎將全球腦的生命性視為科技發展的成果。其實不然;以麥克魯漢(M.McLuhan)所說的「媒介即訊息」來看,媒介本身對整個社會、的建構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而當然更重要的是網路間流動的「訊息」;上述的諸多條件與科技的發展討論,為的就是「訊息的處理」,若是地球的網路連結以及人工智慧的結合使得整個網際網路具有外在於人類,而能獨立思考與記憶,並且能夠傳承與修正的特性,全球腦才能算是完整。

目前資訊科技發展,雖還不致於馬上建構完成具備智力的全球腦,但此一發展趨勢已是不可逆轉的了。布蘭德斯大學研究團體已經發展出可以自行設計、按照「物競天擇」法則,創造並複製「適者生存」的機器人,尤有甚者,被創造出來的機器人仍能將生存特性傳給下一代,改變了人們對機器的看法。電子書的設計人員已考量讓內鍵百科全書與字典的電子書具備自行建構內文與註解間超連結關係的智慧索引功能。事實上,人類與機械間的界限日益糢糊,類似CYBERORG的觀念與想法日漸增加,全球腦的時代終將在可預見的未來到臨。[xvi]

科技的發展與網路的擴張,對於人類來說是憂喜參半,喜的是經由科技與網路的發展,全球腦可代替人類的思考以及從事許多生活事務,人們的生活將更加便利與豐富。但是另一方面,人類為取得這樣的便利性,必須犧牲部分的個體差異,以使個體間流通的訊息能夠「相容」,並且提供足夠的訊息給代理程式;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一點一點的失去自我,而全球腦對人類的掌控也隨時間一步步的加強,甚至於到最後個人的意義就僅剩一組代號或是一片晶片;屆時,人們所塑造出來的資訊網,似乎漸漸固著、成型、不可控制,所有生活條件都受到這外在於人類的體制所制約,而成了網住所有人類的「鐵的牢籠」。[xvii]

 

 

小結

網際網路發展,將會類似資本主義擴張一般,逐步將各地區不同的文化與人類活動納入到其所建構出來的「地球村」中。十六世紀到二十世紀,若說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與擴展的世紀;此後,若說是網路世紀並不為過,網路地球村的整合速度將比資本主義的擴張還要快速。科技及網路的發展是不可逆的趨勢,生活在現代的個人沒有人有能力去對抗這個潮流:

網路空間系統的發展與擴張,將根本改變我們對物理空間、認同和社區的定義。它現在已經可以同時連接地球上各個地方的人們。不久的將來,連觸覺也是可能的。回饋技術將提供直達你神經系統的碰觸幻覺,和真實物體的感覺沒有分別。物理性的、真實的呈現是任人選擇的,有時甚至是一種裝模作樣的表現。而且,削減了物理性的自我之後,我們也會這麼處理社區;人類的演化亦將邁入新的境界,和身體分離之後,移植到電腦上的心靈能夠實現我們想像的內容,我們可以在其自身行為準則的電子生成空間中相會,最終,我們將至於人類物種演化的完全境界。[xviii]

人類本身與社會都將經由增強與替代進而不自覺或說是心甘情願地受人機介面的入侵;進而「演化」為一全新的物種及社會結構,社會是由人們集體創造出來,並且外在於人,並對個人產生限制。涂爾幹於《社會學方法論》書中提到:

凡百「動作狀態」,有定或無定,是由外界的強制力而使個人感受的;又或是一種強制力,普遍地存在於團體間,且有他固有的存在性,壓迫個人,而使個人感受的,叫做社會現象。[xix]

在今後,網際網路所生成的全球腦將是人類與現代社會所共同創造出來的,它同樣產生會支配與控制的力量,而其支配的範圍不僅是個體,在之前由人類所創造出來的社會都將在其控制之內;或許,駭客任務影片中頭戴大腦聯結器以產生幻象與人來往的繭化式生活會是未來人類的生活描寫吧?!;記得有人說過,科幻小說與電影寫的就是未來的歷史。

資訊社會的發展是必然與快速的,若依此脈絡來發展,傳統社會學在未來是資訊社會學中的一章並不令人意外,但值得令現代人擔心的是,在這一人們、電腦、網路間共同創造的「智力整體」[xx]的世界中,「人」是否還有能力與資格來替社會進行評論。

我們是CyborgCyborg不是「人」;所以,我們不是「人」!


[i] 賴曉黎(2000, 〈資訊的共享與交換-黑客文化的歷史、場景與社會意涵〉,台灣大學社會所博士論文。

[ii] The Bady and Technology II Cyborgs〉(http://www.wsu.edu/~fa331/cyborg.html,2000/8/21

[iii] Hari Kunzru1997,You Are Cyborg〉(http://www.wired.com/wired/archive//5.02/ffharaway.html?person=donna_haraway&topic_set=wiredpeople,2000/10/16

[iv] 馬克•史洛卡(Mark Slouka)(1998,《虛擬入侵-網際空間與科技對現實之衝擊》,張義東譯,台北:遠流,24

[v] Donna Haraway, "A Cyborg Manifesto: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alist-Feminism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in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pp.149-181.或見(http://www.stanford.edu/dept/HPS/Haraway/CyborgManifesto.html

[vi] <The Body and Technology II-Cyborg>http://www.wsu.edu/~fa331/cyborg.html,2000/8/01

[vii] 米契爾(William J.Mitchell)(1998)〈人機合體公民〉,《位元城市》,陳瑞清譯,台北:天下文化。

[viii] What is a Cyborg Society〉(http://www.rpi.edu/~tellec/fit/main.html,2000/8/21

[ix] Cyborg Societies : The Human / Computer Interface〉(http://www.rpi.edu/~tellec/fit/hci.html,2000/8/21

[x] arenanethttp://www.arenanet.fi/index.html,2000/8/6

[xi] Infocityhttp://www.infocities.eu.int/,2000/8/6

[xii] Francis Heylighen & Johan Bollen ,The World-Wide Web as a Super-Brain : from metaphor to model,http://pespmc1.vub.ac.be/papers/WWWsuperBRAIN.html,2000/7/5

[xiii] Peter Russell1995,The Global Brain…An Over View〉(http://21net.com/online/russell.htm,2000/10/8The Global Brain Concepthttp://www.santafe.edu/~gmk/MFGB/node14.html,2000/11/7

[xiv] 〈世界網路人口數接近三億人〉(http://news.kimo.com.tw/2000/09/13/technology/zdnet/602585.html,2000/9/13

[xv] 〈英特爾網路革命睡獅醒〉(http://news.kimo.com.tw/2000/08/24/technology/digi/556206.html,2000/8/24

[xvi] 翟本瑞, 〈虛擬社會學的虛擬社會基礎〉,「第二屆社會科學理論與本土化研討會」論文,2000106-7,嘉義:南華大學。

[xvii] 韋伯(Max Weber,《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于曉、陳維綱等譯,台北:唐山。

[xviii]馬克•史洛卡(Mark Slouka)(1998,《虛擬入侵-網際空間與科技對現實之衝擊》,張義東譯,台北:遠流,25

[xix] 涂爾幹(Emile Durkheim, 《社會學方法論》,許德衍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xx] M. Brooks, "New Scientist: Global Brain," (http://www.newscientist.com/nl/0624/global.html),2000/ 9/19。引自翟本瑞, 〈虛擬社會學的虛擬社會基礎〉,「第二屆社會科學理論與本土化研討會」論文,2000106-7,嘉義:南華大學。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