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中的權力交換關係
黃瓊儀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二年級研究生
霍曼斯(Homans)認為,社會交往的過程可以被設想為:「一種至少是在兩個人之間的交換活動,無論這種活動是有形的或者是無形的,是多少有報酬的或有代價的。」[1]根據上述的觀念,我們不難在我們的生活週遭發現,社會交換這個行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頻率之高,小從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互動,例如:同學間交換討論意見、媽媽們交換彼此的育兒經驗等;大至國家與國家的合縱連橫、利益互惠,都脫離不了交換的範疇。透過交換,不論是有形的貨物、財富、具有經濟價值的東西,或者是無形的勞務、禮貌、精神上的安慰,都有助於建立友誼連帶和確立超過別人的優等地位。這也是社會交換的兩個普通功能。
「社會交換」(social
exchange)在簡單的直接交換中指的是一些人的自願行動,其動力是由於他們期望從別人那兒得到的,並且一般也確實從別人那兒得到了的回報。[2]例如:公司的新進職員比起其他的職員更加辛勤的工作,額外的加班,以取得升遷的機會,公司則因為提供升遷的機會而得到職員為它所付出的心力。當我們處在交換的機制底下時,我們以為我們是站在一個平衡的天秤上,彼此進行著互惠的交換,但其實並非如此,例如:公司與職員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明顯的有著不平衡的差距,當不平衡產生時,權力也就產生了。我們透過交換的行為來減少不平衡,以達到平衡。在現實世界中,此種交換互惠的行為不停的發生,那麼在網路的虛擬空間裡是否也是如此呢?
當我們想要展開我們的網際網路之旅時,通常,我們是以個人的方式與身分來開始這個旅程的,最簡單的方式便是坐在電腦螢幕前,連上網路,看著螢幕中發光的字體。若你想要在這個虛擬的空間中擁有一個棲身之地,或者是想要尋求一份歸屬感,首先,你要先輸入一個你想在網路上使用的名字,接著要設定密碼,以防止他人利用你的線上姓名進入網路世界。接著,你要輸入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基本資料,例如:真實姓名、出生年月日、居住地址等等,以換取一個最基本的進出許可。若是你想要更快速、更進一步地與網路上的虛擬個人和虛擬社群進行互動,那麼,製作一個詳細描述自己的名片檔,並且多多在你所常出沒的網站上發表文章,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在網路世界裡,個人若想要進入某個空間中,得先進行上述的申請、認證等工作,在得到這個空間的創造者或管理者的許可後才得以進入其中,如此的模式,在網路世界中,已經是約定成俗了。大家都如此做,將自己現實生活中的部分作為進入網路世界的一種交換,你付出越多現實生活中的自己,你在網路上得到的也就越多,因此,網路與現實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的交換關係。當然,除了以現實生活中的部分,例如:一些個人的基本資料等等作為交換之外,也有相反的以網路虛擬空間中的行為交換現實世界的利益的。當然,交換的行為和交換的物品、勞務也有可能是虛擬的,只會在網路中發生這樣的交換,並且所交換的物品、勞務只有在網路上有效,一但離開了網路空間,就什麼也沒有了。最近風靡台灣的韓國多人即時線上遊戲─「天堂」即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在這個遊戲中,玩家們所扮演的角色可以和其他的玩家交換所擁有的物品,如:武器、金錢、藥品等,但是這些交換的行為和物品的有效性只存在於「天堂」這個遊戲的虛擬空間中,一但離開了這個虛擬空間,這些交換的行為和物品也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根據研究者的分析,個人在網路中利用交換取得權力的方式有下列幾種:線上身分的塑造、虛擬階層以及網路政治許可下所擁有的資訊空間。
線上身份的塑造
線上身分的塑造指的是謹慎的扮演一個線上角色,並且積極的參與討論,成功地將此一線上身分在網路上公開展示,隨著此線上身份的塑造,越成功,則其在網路中所擁有的影響力也就越大,其所可能獲得的利益也就越大。例如:在萊因詬所研究的某個虛擬社區中,有個男孩需要一筆錢上私立大學,他在他所處的虛擬社區中發出這樣的訊息,告訴大家他的困難,結果,虛擬社區中的成員發動集資,幫助男孩順利的入學就讀。[3]為什麼大家要如此的幫助男孩呢?可能是因為他很可愛,是虛擬社區中的開心果,社區成員都很喜歡他,不忍讓他傷心失望,於是大家一起幫助他。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在社區中的表現,參與討論時的發言、發表的文章,讓網友們認為他是一個潛力無窮的孩子,若不上大學繼續深造實在是太可惜了,於是網友們一起幫忙,讓他進入大學就讀。男孩在虛擬社區成員的幫助下完成其心願,順利入學,這一切都得歸功於其對其所屬的線上身分所做的成功塑造,因著這個身分,使他可以得到某些好處。這些好處並非男孩憑空得來,而是以男孩對其線上身分之塑造所付出的時間、心力,交換而來。他必需要長時間的連線和那些虛擬社區中的成員相處進而熟識,他必須要融入他所處的虛擬社區中,若他所扮演的是一個開心果的角色,則他說話要帶些幽默感,常常為虛擬社區中的成員們帶來歡樂;若他在虛擬社區中扮演的是其他個性的角色,男孩還是要做一些符合其角色個性並且是對虛擬社區中有好處的事,以交換其他成員對其之回報。當然,其他虛擬社區中的成員,除了因為從男孩的線上身分中得到好處,為了回報而幫助他之外,也有著被回報的期待。男孩也會因為得到好處,而對其參與的虛擬社區做更大的貢獻。交換的行為將如此不停的循環下去,直到有一方停止為止。若我們將權力廣泛的定義為:「人與人之間,或團體與團體之間的各種影響,包括在交換交易中受到的影響,在這些交易中,一個人通過這樣的方法給別人報酬而誘使其他人答應他的願望。」[4]則在此一例子中,當虛擬社區中的成員因為男孩的線上身分所帶給他們的,而四處奔走,聯合集資的達成男孩上大學的願望時,男孩的手中已經掌握了權力,使得他的願望得以實現。因此,一個成功的線上身分可以為我們帶來實現願望的權力,相反的,一個失敗的線上身分卻可能讓我們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虛擬階層
社會階層存在於傳統的封建社會,在現代民主開放的社會中,我們也可發現階層的存在。所謂的社會階層,說的是個人在社會中所屬的地位和權力。地位指的是個人的聲望,而權力則是指個人控制或影響他人行為的能力。社會階層這個概念主要探討的是人類社會在資源分配後所呈現出的地位高低狀態。
在現實社會中,禮物和服務的交換不僅用來形成夥伴間的友誼和信任連帶,而且也用於產生和鞏固高等人和低等人之間的地位差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下屬送禮給上司、晚輩服侍長輩、學生為老師服務等等,處在社會階層裡較低地位的人,對處在社會階層裡較高地位的人做出貢獻,以換取處在社會階層裡較高地位的人的報答,藉機會來使自己的地位提昇,相對的,高階地位者也藉此一交換,更加的鞏固其優勢地位。
在網路的虛擬空間中,有些人認為雖然圖表、照片甚至電影片段已經在網際網路上出現,但網際網路仍然是以文字媒體為主,使用者仍然主要通過文字在電腦螢幕上彼此交流。網際網路提供的交流方式豐富的令人驚訝,從電子郵件到線上交談,每一種方式都擁有共同的特點:使用者人人平等。任何人都可以參與,而參與者被剝去了財富、容貌和身分地位等種種外在裝飾,只憑他們的思想和表達思想的能力被認識。在網上,如同《紐約客》(New
Yorker)的漫畫所畫的,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5]
因此,這些人認為階層制度在網際網路中是不存在的,因為不論你在真實世界中的身分是貧是富、是卑是尊、是男是女,在網路的匿名性下,是人人平等的,但果真是如此嗎?讓我們先看看以下關於如何在bbs站上升級的一段敘述[6]:
為鼓勵網友踴躍發言,促進本站之繁榮,本站採行升級制度,共分下列等級:
1.
試用參觀者:ID為
guest的使用者,擁有一般基本權力,但不能post, chat, page,
也沒有投票權。ID
永久保留。
2.
一般使用者:為正常登錄之使用者,擁有一般基本權力及post,
chat,和page的權力。若超過一個月未
上站者,ID予以刪除。
3.
隱形使用者:擁有隱形及看穿隱形的權力,超過兩個月未上站者,ID予以刪除。升到此級條件為在討論
區發言(post) 250次以上,並有至少 10
次發言收錄在精華區中,即可向 SYSOPS 申請,
由SYSOPS
核准後升級。
4.
藏
鏡 人:擁有在 chat
room中隱形的能力,並且可 override 把pager 關掉的使用者,但被
page 的
人仍可拒絕
talk.超過三個月未上站者,ID予以刪除。升到此級條件為在討論區發言(post)
500次以上,並有至少
30 次發言收錄在精華區中,即可向 SYSOPS 申請,由 SYSOPS 核
准後升級。
5.板
主:擁有管理板務的資格,但要向 SYSOPS
申請管理討論區後才能擁有此能力。擁有隱形及看
穿隱形的權力,板主在未卸任前ID不予刪除。板主的職責為:管理討論區內的post,
討
論區內有保留價值的文章可用"m"
Mark起來,避免在Range delete時被砍掉,此外,需
製作精華區,將不當的post公布至Garbage
板,並且要以中立的原則,平息討論區內非
理性的爭論,必要時可向
SYSOPS 申請使用 Vote 功能。升到此級的條件,請見「本站誠
徵板主」一文,向
SYSOPS 申請,由 SYSOPS 核准後升級。
6.長
老:擁有管理使用者ID的資格,並可管理所有討論區,不過在行使權力時要尊重該板板主,
其他權力為編輯進站歡迎畫面,和管理vote功能,長老ID永久保留。長老職責為輔助站
長管理使用者ID,並參與站務重大事項討論。升到此級的條件為擔任板主成績卓越,由
SYSOPS
提名,長老會議半數通過後升級。
7.退休長老
:為長老和站長卸任後之等級,權力和一般板主相同,可參與長老會議,其發言可供參考,ID
永久保留。
8.站
長:這等級不用再介紹了吧! :-)
若對本站有重大貢獻者,升級個案處理,不在此限。
看完此段bbs的升級說明後,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在網路中還是有著虛擬階層的存在的。根據Tim
Jordan在Cyberpower一書中對虛擬階層的闡述,他認為在網路空間裡的虛擬階層和現實世界的階層關係是大不相同的,和現實世界的社會階層相比較,網路裡的虛擬階層是被建立在不同於現實世界的社會階層的基礎上,並且傾向於破壞現實世界的階層關係。
在現實世界的社會階層,其憑藉的標準可能是一個人所擁有的財富,可能是一個人的學歷,也可能是一個人的家世背景,更有可能是上述的總合。個人在現實世界中所擁有的財富越多、學歷越高、家世背景越好,則其在階層中的地位就越高、所掌握的權力也就越大。而在網路的世界中,它不問個人所擁有的財富多寡,也不問學歷高低、更不問外貌長相、家世背景,只問網路使用者對網路世界的貢獻。
在bbs的升級說明中,是以發表文章的次數作為升級的最基本標準,因為bbs網站是以文字媒體為主,所以網站使用者所發表的文章越多,代表的就是對網站的參與度和貢獻越大,以此交換在網站中擁有較高的位階,伴隨著較高位階而來的就是權力,例如:具有隱形的能力、具有看穿隱形的能力、砍文章、管理版務等權力。但是除了以發表的文章數量作為標準之外,文章的內容也是一個取決的標準,以免有人投機取巧的拼命灌水,儘是發表一些毫無內容和品質可言的文章來濫竽充數一番。因此,虛擬階層中地位的高低、權力的多寡,是以使用者發表了多少篇對網站有幫助的文章來作為衡量的標準,使用者對網站貢獻的心力越多,網站回報使用者的利益就越大。除了發表文章以交換等級之提高之外,也可以以版面之維持或精華區之整理、製作,作為提高等級之交換。
網路政治許可下所擁有的資訊空間
英國著名的思想家培根(Francis
Bacon)曾經說過:「知識就是力量」。在進入後工業的時代後,即代表著知識社會的來臨。眾多的學者們預言,二十一世紀將是資訊爆炸的時代。網際網路的興起,不可否認的,已成為目前資訊取得的方法之一,而隨著資訊科技發展的腳步,網際網路所扮演的角色也越加的重要和多元。
網路空間是一個千百萬種資訊所構成的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集合了知識、訊息、基本的信任以及實體世界中的部分縮影。雖然,在網路世界中,有一些知識和資訊是不確實的,但是,在網路空間裡最重要的社會關係就是資訊的分享與交換。[7]
在網際網路尚未開始蓬勃發展的初期,有一些私人架設的最早期的bbs站,這些站本身是獨立的,使用者在A站註冊,就只能進入A站,使用者是無法自由的穿梭在每一個站與站之間的。由於在當時網路並不普遍,仍然是屬於專業的領域,因此,會進入這些bbs站的使用者都是對電腦和網路具備某些程度瞭解的人士,這些人進入網站中,是有目的的,他們想要取得一些檔案、程式或者是其他的資訊,在這類型早期的bbs站中,也是有著等級的劃分的,依照等級的高低來決定上站時間的多寡。上站時間的多寡會影響到使用者取得資訊的數量,例如:使用者想要的某個檔案需要四十分鐘的下載時間,而使用者的所屬層級只能再站上三十分鐘,於是,為了那個他所想要的檔案,使用者必須想辦法提高自己的層級,取得更多上站的時間,好得到足夠的時間來下載檔案。在此種類型的bbs站,想要提昇等級,擴大權限,使用者必須將自己所擁有的資源上傳給網站,上傳的資訊越多,達到一定的標準時,就可以提高等級,等級一提昇,可用的時間也就增多了,可以下載的訊息也增加了,等到使用者覺得上站使用的時間不夠時,他就會再進行上傳的動作以提昇等級,而網站也因著每位使用者所上傳的資訊、檔案和程式而日益擴大,每位使用者也藉著不停的上傳與下載的動作來達到資訊的流通與交換。
若培根所說的「知識就是力量」成立的話,那麼,在網路政治許可的範圍下,在虛擬社區自成的規範中,誰掌握的資訊空間大,誰就可以擁有較多的資源,也就是擁有較大的權力;擁有較多的資源、較大的權力之後,又可以取得更大的資訊空間,如此不停的循環下去,而這個循環是在網路政治、社群規範等合法性的許可之下進行的,而不是如駭客般的利用高超的電腦技術,採取一些反抗制度、鑽程式漏洞的行為。
非自願性的交換
在一個團體中提供必要的貢獻使某個個人能夠獲得別人對他的要求的服從(compliance),使用權力產生強制力。[8]若是將此力量有效的操作,可以使團體中的成員們在履行他們的日常義務時,不表現反抗並且心甘情願的服從上級的指示。
研究者曾到政大去聽了一場關於網路廣告與網路行銷的演講。演講中提到網路公司若想要了解某位網路使用者的上網習慣、消費取向等資訊,只需要check使用者的cookie檔案,就可以知道這位網路使用者最近上過些什麼樣的網站,而網路公司便可以利用這種方式來推估這位網路使用者的消費取向,向其推銷合適的產品,這樣子的一種方式,除了增加對網路上消費者的掌握之外,也不禁讓人聯想到關於網路隱私權的問題。
若我們非常注重自己在網路上的隱私,而將cookie檔案關閉,那麼,我們將會發現,網路世界將不再任我們自由自在的遨遊其中。因為大部分的網站在偵測到使用者的cookie檔案是關閉的同時,將會拒絕使用者進入其網站,除非使用者將cookie檔案打開。雖然使用者不願意,但是為了進入某網站而不反抗的將cookie檔案打開,以換取進入網站的資格,此時,非自願性的交換便在使用者與網站之間發生了,因為網站中提供了對使用者必要的貢獻,而使的使用者不反抗的去服從網站所要求的,除了cookie檔案的開啟之外,有時使用者還必須填妥一些個人資料,或者是依據網站的指示,去按一按廣告看板,才能得到使用者想要的。
間接交換
除了上述的直接交換與非自願性交換之外,讓我們來看看間接交換。根據字面上的解釋,我們可以瞭解,間接交換和直接交換之不同處在於它無法直接的獲得利益,但是它間接的帶來了其他利益。以下所舉的例子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清楚何謂間接交換[9]:
與那些把成籮成筐的東西帶給窮人,並接受他們感激與感謝的老式的慷慨女士們不一樣,在現代有組織的施捨活動中,個體的捐贈者與接受者之間並沒有任何的直接接觸和交換。富裕的商人和上層階級的成員們作慈善性的貢獻是遵從在他們的階級中佔據統治地位的規範性期望並贏得他們的夥伴的社會贊同,而不是為了贏得那些從他們的施捨中受益的個體們的感激。
透過承擔對窮人樂善好施的道德義務,上層階級確立了某種對道德正義性和優越性的要求,它在意識型態上辨明和加強了它的高級社會地位和權力。這樣的一個道德義務,意味著高貴者應有高尚行為,也意味著高尚行為是高貴者的一個標誌。它不僅鼓勵上層階級承擔起某些對於下層階級的義務,而且也使富裕者和有權者能夠通過履行這些義務在道德優勢的基礎上對尊敬提出某種要求。
除此之外,現實世界中還有許多的間接交換模式。在網路的虛擬空間中,間接交換的模式也出現在其中。某些網站製作精良、設計優美、資訊充足,每天都吸引了大批的網友進入其中瀏覽,網站中的計數器所展現出來的人氣指數居高不下,每位網友進入其中,可以盡情的享用網站的內容,卻不需對網站盡任何的義務,因為網站的設計者或管理者就如同上述的上層階級成員一般,他們花費心力將網站製作管理的盡善盡美,並非只為了贏得那些使用網站的網友們的讚美,而是希望藉著大量的網站使用人數,來得到更多的廣告收入。除了廣告收入之外,網站的設計者與管理者也希望從其網站所吸引的人潮,來得到其他網站設計者和管理者的讚賞和認同。因此,雖然網站的設計者和管理者施惠給網站的使用者,但是他們卻不直接從網站的使用者身上取得回報,而是間接的獲得其他好處。
不交換
網路空間中並非所有的一切都照著交換的原則來進行的,有些人就是不願意和別人交換,就是不願意盡義務,只想要權利,如:令網路族聞之色變的駭客一族,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們認為,資訊應該不受限制,最有能力的人有權力最充分的利用它[10]。因此駭客們根本不理會什麼交換原則和制度,只要他有能力得到,他便拿走;若他的能力不足,沒關係,回去加強一下,下次再來。
除了駭客之外,還有另外一種人,這種人在網路中的某一個網站可能是一個專業能力非常強的人,專門幫助其他的網友們解決困惑、難題,甚至是在網站中開班授課,在這個網站中,他贏得許多的讚美、尊崇和掌聲在這個網站中,他所付出交換而來的虛擬掌聲是掌聲嗎?但是,他在另一個領域的某一網站中,卻可能一竅不通,成為一個潛水者,進入網站中,不發表任何意見,只是默默地在一旁看著網站中的其他人互動,發表言論,他沉潛在此網站中,不對此一網站作出任何貢獻,但是卻不停的吸收此網站中的資訊,這樣的潛水者在網路中比比皆是,社會交換理論又要如何去解釋這種情形呢?
結論
在現實社會中,若我們敏感一些,我們到處都可以看到交換的行為;在網路的虛擬空間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交換行為的存在。以現實社會為依據而完成的社會交換理論,在網路中是否適用?網路中的虛擬世界是否也是樣樣秉持著交換的原則來進行?我們發現,若要將社會交換理論完全的套用在網路的虛擬空間中並不是完全的適用,因為,網路世界雖然複製了部分的真實世界,但是,它本身的獨特性使得它產生了不同於真實世界的部分,當我們在網路中檢視了以真實社會為依據的社會交換理論之後,希望能對網路中的交換與非交換的行為作一更深入的討論。
參考書目:
王孟平(1998),《通訊革命》,台北:中華徵信所。
賴鼎銘(1999),《資訊科學的思考》,台北:文華圖書管理。
Mark Slouka著 張義東譯(1998),《虛擬入侵》,台北:遠流。
唐.泰普史考特著
陳曉開、袁世珮譯(1998),《N世代》,台北:麥格羅希爾。
雪莉•特克著
譚天、吳佳真譯(1998),《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份認同》,台北:遠流。
Manuel Castells著 夏鑄九等譯(1998),《網絡社會的崛起》,台北:唐山。
Earl Babbie著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William J.Mitchell著 陳瑞清譯(1998),《位元城市》,台北:天下文化。
華特•威克、吉姆•泰勒著
甄晏、威兮譯(1998),《預約五百年》,台北:時報文化。
馮建三(1992),《資訊、錢、權―媒體文化的政經研究》,台北:時報文化。
林志鴻(1994),《三千年大贏家》,新店:書華。
John Naisbitt&Patricia Aburdene著 尹萍譯(1990),《2000年大趨勢》,台北:天下文化。
Michael G.Zey著 程嘉安譯(1997),《掌握未來》,新店:書華。
Peter M.Blau著 孫非等譯(1998),《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台北:桂冠。
米爾斯著、王逸舟譯(1994),《權力精英》,台北:桂冠。
梅奎爾著、陳瑞麟譯(1998),《傅柯「Foucault」》,台北:桂冠。
David
C.Moschella著、蘇昭月譯(1999),《權力狂朝:全球資訊科技趨勢大預測》,台北:麥格羅希爾。
葉啟政(1996),〈資訊科技與社會研討會:對資訊科技社會來臨的一些思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加爾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著 劉北成譯(1992),《權力的剖析》,台北:時報。
黃學碩(1997),《網際網路公共傳播內容的分析─以交大BBS站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泳、范海燕著(1997),《Internet網路為王》,台北市:捷幼。
翟本瑞(2000),《教育與社會:迎接資訊時代的教育社會學反省》,台北市:揚智。
丹尼斯.朗著,高湘澤(1998),《權力它的形式、基礎與作用,power:it
forms、bases and use》,台北:桂冠。
Tim
Jordan(1999).〝Cyberpower: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Cyberspace and the Internet〞,N.Y.:Routledge.
[1] Peter M. Blau著 孫非等譯,《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1998台北:桂冠,頁109。
[2] Peter M. Blau著 孫非等譯,《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1998台北:桂冠,頁112。
[3] 翟本瑞,《教育與社會》,2000台北:揚智,頁226。
[4] Peter M. Blau著 孫非等譯,《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1998台北:桂冠,頁141。
[5] 胡泳、范海燕著,《Internet網路為王》,1997 台北市:捷幼,頁23。
[6]
Bbs站等級和權力介紹
http://bbs.ee.ntu.edu.tw/boards/SYSOP/2/8.html摘自台大椰林bbs站
[7]
譯自Tim
Jordan(1999).〝Cyberpower: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Cyberspace and the Internet〞,N.Y.:Routledge,p.85.
[8] Peter M. Blau著 孫非等譯,《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1998台北:桂冠,頁241。
[9] Peter M. Blau著 孫非等譯,《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1998台北:桂冠,頁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