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論文提綱發表會」後的一些感想:
跟研究生談學術生活二三事
楊靜利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負責這期E-soc
Journal 的編輯來向我邀稿。我手邊實在沒有東西,可是邀稿的編輯邀功一流,像我這種對推銷員一向不假辭色的人,竟然還是跟她點了頭,答應了一件我不擅長的事。上了大學以後,除了作文課之外,我再也沒寫過非研究性的文章(應該說研究論文比較恰當,有些人認為情書也是文章,偶爾還是需要寫寫情書),而我一向從事量化研究,從文獻考察、資料搜集、到資料分析,沒一年半載的時間是擠不出來三、五頁文字的,可是截稿日期轉眼即到,我只好揚棄那些我已習慣的八股論文,寫些其他的東西。
今年十月中旬,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和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有一場很熱鬧的研究生論文提綱發表會,大家除了在會場上對每一篇文章提出質疑與建議外,會後還有許許多多的意見交換,包括對會議的形式、功能,以及報告人對於上台報告這件事的事前準備與事後反應等,我想也許我可以談談我的看法。其實我要談的東西不是「我的」看法,這些看法在隨便一本科學哲學的書裡面,或者任何一個老師的課堂上都會談到。只是許多同學因為研究及參加會議的經驗不多,所以看了書也沒感覺,如果有感覺,大概也是覺得昏昏欲睡;而課堂上老師談到這些事的時候,常常伴隨著罵人,同學心裡有的淌血,有的不爽,也沒聽進去多少。我雖然資淺,在會場上受到的流彈可多得一塌糊塗(我得強調一下,學術論文裡不可以用這種形容詞),看到書上所談的那些學術界的規範與習慣,就會覺的於我心有戚戚焉(你非得心有戚戚焉不可,要不然日子就難過了)。既然我也曾經滄海,也許我可以轉述一下這些瞌睡書裡的內容,看是否比較能夠於你心有戚戚焉;而聽說我罵人的時候,有人還會覺得有趣,也許你可以聽進去比較多。
在我開始之前,我想強調一點:這是一篇感想,而不是學術論文。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因為我教研究法,我告訴同學許多研究與論文寫作的規範,而大家會發現這篇文章可一點規範都沒有。
所有的研究都等著被推翻
我想先談一件事情,就是「所有的研究結論都等著被推翻」。老實說,我們心裡想的其實是「推翻別人的研究結論」,而不是「研究結論被別人推翻」。不過這是同一回事,如果所有人都想推翻別人的研究結論,當然就所有的研究結論都等著被推翻了。學術界是個富而好禮的社會(你可能會說如果學術界是個富而好禮,為什麼還用「推翻」這麼強烈的字眼?好吧!如果你不喜歡「推翻」這兩個字,你也可以用「修正」來代替,不過我覺得用「推翻」跟好不好禮沒關係),所以我們訴諸白紙黑字的就是「所有的研究結論都等著被推翻」,而不是「所有的人都想推翻別人的研究結論」。想要推翻過去的研究代表我們追求進步,而不是想要否定前人;期待自己的研究結論被人家推翻,是我們知道這代表進步,而不是「總統不在家」(就是欠扁,我從報紙上學來這個詞的)。想想看,牛頓的運動定律最後淪為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一個特例,可是誰談到牛頓不立正站好呢?我相信愛因斯坦死的時候,牛頓也一定站在天堂門口張開雙臂迎接他,說不定他變成天使,還揮動著一對翅膀呢![i] 我想說的是:「存疑」和「不確定性」是科學的本質,推翻和被推翻是天天發生的事。
用批評來聚沙成塔
好吧!如果你真的不喜歡「推翻」這兩個字,我也可以用「修正」來代替。大部份的時候我們不會想要推翻過去的研究結論,而是在既有的典範下從事研究,進行小幅度的推廣或修正,聚沙成塔式地堆砌我們對某一主題的瞭解。[ii] 既然是聚沙成塔,就看人家沙子堆到那裡,你再加一瓢上去;如果你看到堆得凹凹凸凸不太像樣,那就幫忙磨一磨吧。再加一瓢上去的時候,你一定會說你為什麼要加這一瓢,那就是以前的研究還有不足的地方;要磨一磨之前,你也得告訴人家為什麼要磨,要磨那裡,那就是以前的研究有不對的地方。這些工作,用我們文謅謅的話來講,就是文獻回顧。所以文獻回顧裡要有兩個項目:1充分的文獻搜集,以了解相關的研究進行到那裡,2指出現有研究的缺失或不足處。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的研究的定位。
第1點似乎花苦功就可以了,第2點你可能會覺得很困難。我也覺得很困難,但那是必需的能力,你得養成。如何養成?這需要長時間的培養,不過你可能很急切地想要一些速成的方法。我建議你抱著雞蛋裡挑骨頭的態度看報紙、聽新聞!要看報紙文章不順眼,聽電視新聞不順耳,沒毛病也要為批評而批評。到了課堂上的時候,反駁老師同學的每一句話。你一定想:「別鬧了,你以為我會傻傻聽你這種天真幼稚的建議?」別急嘛!我話還沒講完。我又沒叫你要出聲,你可以在心裡反駁啊。青春期的孩子不都如此嗎?什麼事都反對,而且一定有他的理由,雖然大人們覺得他們無理取鬧。你只要找回你青春期的一點叛逆就可以了。不知道有沒有人擔心自己最後淪為無理取鬧,我的看法是:別傻了!你以為你還年輕啊?無理取鬧不是隨便做得到的,那需要特種賀爾蒙協助才能成功的。
你知道我想說什麼嗎?聚沙成塔要有工具,批評就是最好的工具。
用研討會來互相幫忙
充分的文獻搜集,再加上一些批評,就是很棒的文獻回顧。你想要藉此找到你研究的定位,而那些作者們當然也一直在等著別人談論他的文章(雖然學者天天告訴自己要能夠自甘寂寞與自得其樂)。雖然大家都了解:所有的研究都等著被推翻,但每個人都想撐久一點。怎麼撐久一點?吃威而鋼?某些時候是啦,但我們現在不是要談這個。
你知道寫完一篇論文的感覺嗎?先是長噓一聲,心裡想我總算寫完了。然後,有兩種可能:第一、你覺得自己怎麼這麼厲害,竟然可以寫出這麼美妙的內容,於是你迫不及待想要奇文共欣賞。第二、你覺得自己已經江郎才盡了,雖然不滿意,可是你也無能為力做得更好。怎麼辦呢?找人幫忙吧,請你的朋友幫你看看,給點意見。可惜很多時候,你的好朋友沒空幫你看,或者看不懂你寫的東西,這時候,只好請那個有空、看得懂、但可能不是你的好朋友的人來幫忙了。可是他不是我的好朋友,他為什麼要幫我看?好吧!那我們規定他一定要幫你看。你也許會問,大家憑什麼規定他一定要幫我看?其實也不是規定啦,跟他商量一下,結果他就答應了。為什麼答應?因為他自己也碰過相同的問題,他想我們應該互相幫忙。於是大家就開始撮合你們兩個,爾後又發現另外兩個、再兩個、再兩個…,我們乾脆來個大聯誼好了!結果就辦了一場研討會。你和其他寫文章的人報告你們文章的內容,那些幫你們看文章的人提出他們的批評與建議,那些還沒輪到他們報告或評論的人,或是已經完成報告或評論的人就坐在台下七嘴八舌參與討論。你的評論人仔細的看完你的文章,有些他看不懂,他就請教你;有些他看得懂而且知道你錯了,他就告訴你那裡錯了;他還覺得你可以再多討論一些東西,他就告訴你未來研究的方向。
我好像就假設你寫完文章、噓了一口氣之後,一定是第二種可能。沒有啦,我現在就要談第一種可能:你覺得自己實在太厲害了。建議大家養成這種反應的習慣,因為如果你一開使就覺得沮喪,通常你會沮喪到底,可是如果在一開始自戀一下,你至少有一小段快樂時光。單單完成一篇論文這件事就值得親自己一下了,不是嗎?言歸正傳,即使你覺得自己寫得很好,但請記得我一開始講的:「存疑」和「不確定性」是科學的本質。所以呢,學者都會先存疑,然後準備雞蛋裡挑骨頭。這樣的態度好不好?我覺得很好,連愛因斯坦都會錯,你我怎麼可能毫無瑕疵。我的經驗是:一篇我已經報告過好幾次的文章(也就是改過好幾次了),在我投稿送審時,評審意見還是兩大串(一般有兩個審查人)。我想順便講一下研討會中的評論內容或聽眾所提的問題。
為了成本與效率的考量,也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最多的人參與,研討會的報告與評論時間都很短。因為時間短,報告人不能鉅細靡遺地暢所欲言,聽眾臨時拿到論文或者根本沒有論文,所以內容的掌握可能不是很好。而評論人雖然應該早拿到論文,但常常因為某些原因沒有拿到;或者雖然拿到,但沒有很認真地看;或者很認真地看,但還是無法掌握細節(他不是專家嗎?喔!這就說來話長了,簡而言之,鑿山洞的人才知道那一塊石頭鑿不進去,用看的都認為輕而易舉)。也就是說,你所得到的意見不會全部都是恰當的意見。一般來說,有三分之一的意見是因為沒有仔細看你的文章而產生的,有三分之一是根本無法解決的,剩下的三分之一才是你必需修改的。我怎麼知道這些各三分之一?我隨便寫的。你怎麼知道那些是那個三分之一?問你指導老師。
不管實際上你寫得好不好,評論人的話都可能讓你如坐針氈。你知道嗎?這些人實在一點都不溫柔(大部份的學者都不溫柔,你只好認了,溫柔不是學術訓練的項目):聲音不好聽也就算了,語調硬梆梆的真讓人不舒服,有些人更是天賦異稟,一副質詢的口氣,聽他開口就火冒三丈。我建議你當場面帶微笑,但心裡罵他三字經。不過人家總是辛辛苦苦幫你看了文章,還給了一些意見,我希望兩、三天以後,或者一星期也行,你能夠真心誠意的感激。
這一段的重點有二:1看別人的文章並提供批評是每一位學術工作者的義務,研討會是讓大家履行義務的地方。2為提出批評的人鼓掌,同時感激別人給你的批評,然後你會開始勇於批評。
碩士班研究生的定位
你可能覺得上述的內容是學術界的行規,可是你只是個小小碩士班研究生耶,又還不是個學者!那我們接下來談談研究生是什麼東西好了。也許你已經開始不耐煩了,恭喜你,這是最後一段。
碩士班是研究所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就是博士班,而博士班是為了培養「研究」人才。老實說,傳統的碩士班(如哲學、物理學、社會學之類,法律與醫學等是另外一類)是為了博士班而存在的,也就是為了舉才進入博士班。如果認為你不能進入博士班,就給你個碩士學位、請你走路(當然,前提是你也沒有太差勁,符合基本的要求)。有的時候,舉才的人認為你適合繼續深造,將來從事學術工作,可是偏偏你就不喜歡這個得自甘寂寞、還要自得其樂的行業,所以你就不待了,拿個碩士學位回家去。換句話說,我們花一點時間,評估你適不適合繼續深造,你也花一點時間,看你喜不喜歡呆在這一行。不論是別人評估你或是你評估你自己,總得實際滾一滾才能判斷嘛。怎麼滾?寫碩士論文。我相信閉門造車也可以寫出好的論文,但「以文會友」是學術生活的核心,發表論文、評論文章都是學術生活的材米油鹽醬醋茶;既然大部份的人都是這樣過活的,我們就希望營造一個類似的環境,讓大家也試試看你喜不喜歡、或適不適合這樣的生活。大部份的人不是不適合,就是不喜歡,所以如果你覺得不是很愉快,沒關係,那代表你是屬於大多數人,那可是某種定義下的正常人呢?(那就是你們的老師都是怪胎了?老實說,我是那樣想)
我想說的是,如果你能享受研究生的生活,那普天同慶;如果你不覺得享受,但還可以忍受,那與同學互相打氣,一起渡過難關;如果你實在不能忍受,那你也可以打包回家吧。我不覺得最後一點有什麼不好,留下來還得負擔機會成本呢!不過我希望你是真的嘗試過、努力過後,深思熟慮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