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網路教學之現況

陳惠玲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在89年初感慨地說到:「網路上只有資訊而沒有知識。」而然我們要問的是,在網路上真的沒有知識建構的可能性嗎?

在目前浩瀚的網海中,有許許多多的網站及教育工作者,投入到網路教育的行列中,為的也就是希望能實現教育最終的理想-人人都有機會的終身學習教育。之所以會稱之為理想,代表著這仍是一個朝向未來的目標,仍是目前要努力發展的方向。因此,接下來將對當前網路中的教學狀況做一簡單的描述。

「網路教學」的定義較為廣泛,泛指一般利用網路來從事教育工作者,皆可涵蓋其中。目前國內的教學網站種類眾多,約略可分為以下幾種:

 

正式教育

非正式教育

J      大專院校開辦的遠距教學如:台大、清華、元智

J      研究或大型機構所架設的綜合教育網站如:亞卓市、清蔚園

J      個人教學網站如:網路CAI、邱老師網頁設計大全

J      商業性質網站如:標竿學院、資策會教育訓練處

 

還記得在九月份,虛擬學校「亞卓市」舉辦的「全民開課」比賽,頒獎給優秀的網路教師時,有位深受矚目年僅13歲的小老師,呂康豪。他教授「程式設計與應用」,學生多達2百多人,幾乎都比他年長。在1029日到他的課程中參觀的一下,發現雖然號稱擁有2百多個學生的虛擬教室,老師上線次數為:286次,參觀人次:1397,學生人數:245人,然而在討論區的討論篇數居然只有『19』篇。這個發現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於是又繼續的前往其他的課程中參觀。於是我挑選最熱門的「資訊科技」類別課程中最多人開設課程的「網頁設計」,共開設了41門相關課程。接著我又選取了人數最多的一門課「網頁製作」進入參觀。老師的上線次數為108次,參觀人次有3388人,學生人數共301人,而討論篇數為『33』篇。接著有逛了幾個不同的課程,都發現相同的情形,就是,學生人數都很多,但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機會卻很少、學生的參與率十分的低;但是我卻也發現,來這邊開課的老師,真的都是充滿了熱誠來幫助想要學習的同學,從課程材料更新、討論區中的問答都可以看出老師們的用心。只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而當天晚上6~11點之間,亞卓市站上人數統計,大概都維持在10~20人之間,真的感到滿冷清的。

另外,在這次到清華大學所發展的卓越計劃中的一個分計劃:網路教育園區(teens)為例。這項計劃的源出設計之出發點是非常深具意義性的,目標是為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給下一代,而構思出來的一系列相關主題,如古典文學館,清蔚園網路知識園區等。然而當我們實際去網站瀏覽時會發現,似乎過於正經八百,反而缺少了時下年輕人的活潑性,這是非常可惜的。雖然是以web的方式來呈現內容,但是仍多以文字為主,將課本的形式搬到網路中,利用其hyperlink的特性而已(例如將詩詞的註釋利用超連結取代原本的翻閱書本),並無善加的利用到網路多媒體的聲光互動性效果。因此計劃主持人也提出目前的主要瓶頸就是來參這邊參觀的人數一直無法有所突破,甚至他們會認為網路社群是冷漠的。但是我想要提出的質疑是:他們是否有真正的是想到青少年們要的到底是什麼呢?是否就是老師們想要強加到學生身上的那一套嗎?如果真的要說網路社群是冷漠的,那為什麼網路中有些商業化經營的網站不論是上網參觀人數,會員人數等等,都可以遠遠超越清蔚園呢?商業網站他們是否抓住了那些年輕人真正想要獲得的東西呢?其實中華傳統文化不見得一定得要是冷冰冰的呀!他也可以用活潑輕鬆的方式來表現,不是嗎?想想!如果我們邀請『阿』來教導大家唸一段詩詞的話,相信光是下載、轉寄這檔案的人一定會得到原先所預料不到的效果的。

我一直相信,經營一個網站最要緊的就是你必須盡量的去掌握你的市場(及潛在可能的市場)對象,或是你想要吸引的目標群體為何?這是非常非常關鍵此網站能否順利經營的主要因素。目前許多的遠距教學網站的設計多由老師們來規劃為主,但是他們的思考脈絡中大都仍依賴著傳統歷史生活經驗的影響,因此往往會以他們主觀的想法來設計網站的內容。如果說我們假設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下一代能夠學習更多的知識與技能來適應未來社會的話,這樣的思維是否就應該受到質疑呢?常常我們忽略了,如果線上教學設計過程中,能夠邀請青年學子加入其觀點的話,是否能夠見夠出一個更符合他們所需要的教育網站內容呢?

然而在其他的網路教學部分,有的受限於網路傳輸頻寬問題,導致VOD隨選視訊並無法發揮其最大功效;亦或有些需要收費的網站,就沒能進入參考其教學方式如何;還有一些個人性的教學網站,仍大多只是將書本來原有的教材放入到網路中,以供網友們參照之用。這樣的教學方向,似乎仍缺少了許多的元素。一個以教學為目的的網站,若沒有考量到教學目的、環境、學生本質、互動情形、教材的使用,那這些充其量只能做為資源的提供,而無法提昇教學的效力。

因此依據上述的一些簡單的觀察,有下幾點發現:

(一)、         教師與學生界線的模糊化。

(二)、         分散式專業知識在網路上可見其雛形。

(三)、         教育與生活相結合的趨勢。

(四)、         目前仍在摸索如何利用網路的特性,來設計研發可利於以教學目的方法,並找尋網路教育的定位所在。

(五)、         教學網站需注意方向有:

 

(1) 對學習者的影響:如何吸引學習者目光,產生動機,能主動參與網路學習活動、如何有系統規劃,

       才不會導致學生漫無目的的瀏覽、如何讓學生獲得一有系統的知識架構

(2) 教師應注意方面:注意學生本質及程度的考量、使用教材是否能夠讓學習者充分學習、

       師生互動關係的注意、多加注意學生學習挫折問題、教師是否積極參與為其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

(3) 科技硬體方面:傳輸速率頻寬問題、網站設計是否能夠讓學習者一目了然、運用網路多媒體之特性

       來呈現活潑,多元性的網頁設計

 

網路教學目前發展仍屬摸索階段,它一直有個備受重視的問題:究竟遠距教學或線上教育,它的效果及實行成效在未來是否可行呢?是否真正能夠取代或輔助傳統教育之不足呢?我認為,對未來發展的思考層面我們不見得一定得要想的很遠很長,或許可以從較近較淺的角度來看。也就是說,若可以將目前的狀況投射到未來的某一適當的距離,以便做最後決定前能夠檢驗並評價可供選擇的各種行動方向,並能預先從事實驗性的決定(蔡伸章譯,1994[1]。所以若當前所進行的思考及規劃之相關層面能夠依此面向去實行的話,相信對於將來發展上會有一定助益的。社會心理學者辛吉(Singer)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目前的架構,是由未來所朔造的。」^_^ 滿深奧的一句話,是吧!

讓人們對於未來抱有熱忱,並且可以做好周全的準備以因應快速變遷之社會,相信這就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創造出人們的這股好奇心及警覺性。網路教學也一樣,我們要做的就是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合作,讓受教育的管道增加,由普及性、方便性來著手,共同攜手完成這教育的最終理想,這就是目前最大的目標。就如同翟本瑞老師書上所提的(翟本瑞,2000[2],未來遠距教學中,老師角色不必然就是被取代的,而可能是一種轉化,由一般知識的傳道,轉而為作學術研究、進階課程的指導、或對個別學生的教導等等,這都是未來種種可能性之一。如果未來真的會是這樣的話,則我們將會一步步朝這方向邁進的。


[1]艾文•托佛勒《未來的衝擊》,蔡伸章譯,1994,台北:時報文化。

[2]翟本瑞《教育與社會》,2000,台北:楊智。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