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社會學需要您的支持
翟本瑞
南華大學副教授兼社會科學院院長
10月27日在清華與張維安、曾淑芬兩位朋友暢談,交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其中,關於資訊社會學的興趣,是大家共同的關懷,維安兄對於目前台灣學界在這一領域研究不足,以致於學生沒有較好參考資料有所感觸。由於資訊社會學是個新興的研究領域,雖然許多朋友都有興趣,但總是沒能進一步凝聚出合作的機制。
清華社會所正進行關於資訊對社會影響的研究(卓越計劃的一部份),元智資訊社會所是台灣唯一的資訊社會學教學研究單位,而本所的E-Soc
Journal則是目前唯一「希望」以資訊社會學為部份研究領域的電子期刊。還有許多有興趣的朋友分在各個不同學門,或研究或開課,對資訊社會學的發展都關心也有貢獻。但是,由於分散在各處,所以好像都不存在,總是依附在不同角落中,無法為建立台灣資訊社會學而努力。
我個人與台大賴曉黎、黃厚銘、陳東升、元智羅家德、世新郭良文、南華孫國祥等人都有些接觸,大家對於此一領域也都有所期昐,一方面資訊社會來臨速度遠比以往任何領域都要來得快,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就會受到資訊社會的原則所左右,另一方面是台灣學界對此主題研究嚴重不足,只能借助片斷資料來分析。有鑑於此,維安兄提議朋友們一起合作,先將可用資訊彼此交換,以期能在此基礎上,增加大家的基本常識。短期間,先以南華社會所的E-Soc
Journal為交換資料中心,進而擴充成討論區,讓有興趣的朋友有一個共同的空間(不論是真實的或虛擬的)來交換心得;清華社會所則提供人力與物力,將資料與相關研究整理成可參考的檔案或資料庫;元智資社所則可在學生訓練及相關研究上發展出此一領域的一些主題來。
說做就做,為響應大家的號召,南華社會所E-Soc Journal從這一期(第十期)開始,將資訊社會研究主題獨立出來,以期拋磚引玉,引導學界對資訊社會學研究有進一步的貢獻。初期文章水準不一定要很高,那怕只是基本的常識,都能對此一新興領域有所貢獻。長期而言,我們當然希望E-Soc
Journal每期都能有幾篇深具學術價值的文章,以利學術累積發展。職是之故,我們歡迎關於資訊社會學已發表及未發表的資料。誠如賴曉黎對資訊公開、傳播的堅持,我們也希望本刊能本著Copy-left的原則,為推廣資訊社會學而努力。
如果您願意成為本刊會員,請E-mail(society@mail.nhu.edu.tw),主旨寫Be
a member,內容註明姓名、服務單位、研究興趣即可,關於本刊討論資訊社會學的文章,如果您有寶貴意見,亦歡迎您以E-mail告訴我們,我們會將意見彙整,針對會員單獨寄送整理後的意見與資料。當然,時機成熟的話,我們也會另設討論專區,以服務大家。
去年,在發表〈虛擬社區的社會學基礎〉一文時,我提出的呼籲是:資訊社會學不是社會學的一個章節,它終將獨立,成為與社會學平行的另一學科,而傳統社會學所討論過的所有主題,在資訊社會學中,都將會被重新提出檢討。今年,發表〈虛擬社會學的虛擬社會基礎〉時,我提出更基進的呼籲:資訊社會學終將逐步入侵,將社會學消融於其間,最後,社會學將會成為資訊社會學的一章。
E-Soc Journal先將自己的觸角拉開,並希望能夠匯集人氣,讓有興趣的人都能參與到我們的成長。本期嚐試將一些尚未成熟的想法放在裡面,目的就是帶起大家的關心。其中,有一些是年輕朋友的學習心得,雖然並不是嚴格意義下的學術論文,但對此一領域的初期發展,應該仍有正面積極作用,希望大家會喜歡。
從南華社研所創設開始,E-Soc Journal每月十五日出刊,預計每學期出刊四期,寒暑假暫停,每年共計8期。面對未來稿源的問題,並為提升品質計,我們開始積極向外邀稿。無論是Working
Paper、讀書札記、網頁推荐、生活小品、學術論文等,都在歡迎之列。雖然,資訊社會學是我們研究的一個主題,但是,社會學各領域討論也都是我們所期昐的,基於學術發展,本刊歡迎轉載,但請支會本刊並限定在學術用途。
我們的規模很小,但我們的志願很大,E-Soc Journal要能茁壯,唯一的條件是大家願意參與它。少了人氣,網際網路又有什麼意義呢?容或網頁中大部份的資料都是垃圾,容或許多E-mail都不值一讀,容或聊天對話室中的內容大多言不及義,但是,當所有東西加在一起時,就構成了網際網路,本身就相當有意義。
因為您的關心與支持,E-Soc Journal才能持續發展。期昐著,因為E-Soc
Journal的發行,能帶動大家對資訊社會學的關心,那麼,10月27日那頓飯就沒有白吃了!
【註】轉載自E-Soc
Journal第10期,2000年11月15日出刊。E-Soc Journal(http://www.nhu.edu.tw/~society/e-j/)是《教育社會學通訊》的姐妹刊物,前者由南華社會學所出版的電子期刊,後者則是南華教育社會所出版的紙本寄送期刊,都是每月15日出刊。希望大家同時支持這兩份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