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與詮釋學 授課大綱 |
南華大學九十一學年度第二學期課程教學綱要
科目名稱:中國哲學與詮釋學
科目代號:00671
英文名稱:Chinese Philosophy and Hermeneutics
授課教師:林維杰
開課單位 |
人文 學院 哲學系 |
上課教室 |
S233 |
||||
學
分 數 |
3 |
授課時間 |
星期二第10-12節 |
修別 |
1□必修 2□必選
3■選修 |
||
教學目標 |
在哲學論文的撰寫上,詮釋學除了以一項專門的論題被提出之外,也經常作為一種詮釋方法或詮釋進路而為撰寫者所援引。這樣的方法或途徑是否恰當,很值得比較哲學的工作者關注,也是論文撰寫者應該注意的。本課程的設計即是建立在這樣的需求上。 |
||||||
課程綱要:(含每週授課進度) (1)詮釋學導論(一):Schleiermacher (2)詮釋學導論(二):Dilthey (3)詮釋學導論(三):Heidegger (4)詮釋學導論(四):Gadamer-A (5)詮釋學導論(五):Gadamer-B (6)詮釋學導論(六):Hirsch (7)詮釋學導論(七):Betti (8)徐復觀:《研究中國思想史的方法與態度問題》 (9)傅偉勳:《創造的詮釋學及其應用》 (10)林鎮國:《朝向辯證的開放哲學》 (11)傅偉勳:《老莊、郭象與禪宗─禪道哲理連貫性的詮釋學試探》 (12)勞思光:《哲學方法與哲學功能》
(13)黃俊傑:《孟子思想史論》 (14)潘德榮:《理解中的原義與原意:朱熹與施萊爾馬赫的理解觀之比較》 (15)潘德榮:《東西方詮釋思想之比較:文字與詮釋》 |
|||||||
|
1■課堂講授 2■課堂討論
3□實習
4□參觀訪問
5□其它
|
||||||
課程特色 |
理論與實踐兼具 |
||||||
教材教具 |
|
||||||
參考書籍 |
1.帕瑪(著),嚴平(譯):《詮釋學》,桂冠出版社,台北,2002。 2.潘德榮:《詮釋學導論》,五南圖書,台北,民88。 3.其餘單篇散見各雜誌與書籍。 |
||||||
成績考核 方
式 |
■讀書報告:
60 %
□平時考試:
%
□期中考試:
% □學期考試: %
■口頭報告:
40 % |
||||||
備
註 |
1.主要參考書籍請依作者、書名、出版處所、時間次序撰寫。 2.講授大綱及成績評量方式請務必於第一週上課時向學生充分說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