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名稱:質性研究方法

英文名稱:Methods of qualitative studies 授課教師:齊力


 

開課單位

   人文學院生死學研究所碩士班

上課教室

 

學 分 數

3

授課時間


修別

 

課程綱要:

一、 導論:課程安排、參考書目
二、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概論:質性與計量
三、 質性研究的詮釋學基礎:詮釋學、現象學方法
四、 質性研究的詮釋學基礎:符號互動論、俗民方法論
五、 民族誌研究法與參與觀察法
六、 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討論
七、 歷史研究法、歷史社會學與口述史法
八、 紮根理論研究法
九、 質性研究設計、分析與論文撰寫
十、 女性主義觀點
十一、 批判理論觀點
十二、 後現代主義觀點
十三、 實踐取向的研究法、行動研究、多元方法
十四、 質性研究的效度、信度與倫理問題
十五、 綜合討論

















[第一週] 課程介紹
[第二週]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概論:質性與計量
1.<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一、二章
2.<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6章
3. 胡幼慧主編,< 質性研究>,一、六章
4.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1-49頁

[第三週] 質性研究的詮釋學基礎:詮釋學、現象學方法
1. <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7章
2. <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三、四章
3.「深描:邁向文化的闡釋理論」,Gerrtz著,<文化的解釋>,3~36頁,上海人民,1999
4. 胡幼慧主編,< 質性研究>,二章
5.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93-133、183-238頁
6.殷鼎,<理解的命運>,台北東大,1990
7.Weber,顧忠華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台北遠流,1993


[第四週] 質性研究的詮釋學基礎:符號互動論、俗民方法論
1. <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16章
2. 胡幼慧主編,< 質性研究>,四章
3.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135-182頁
4.N.K.Denzin,張君玫譯,<解釋性互動論>,台北弘智文化,1999

[第五週] 民族誌研究法與參與觀察法
1. <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15、23章,或<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Materials >,3章
2. <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十四章
3. 胡幼慧主編,< 質性研究>,九、十章
4.D. M. Fetterman,賴文福譯,<民族誌學>,台北弘智文化,2000
5.D. L. Jorgensen,王昭正等譯,<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1999

[第六週] 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討論
1. <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2章,或<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Materials>,2章
2. 胡幼慧主編,< 質性研究>,十一章
3. D. W. Stewart & P. N. Shamdasani,歐素汝譯,<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台北弘智文化,1999
4.M. Q. Patton,吳芝儀、李奉儒譯,<質的評鑑與研究>,七章,台北桂冠,1995

[第七週] 歷史研究法、歷史社會學與口述史法
1. <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19章
2. <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十五章
3. 胡幼慧主編,< 質性研究>,十三章
4.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65-306頁
5.F. Braudel(劉北成譯),<論歷史>,27~103頁,台北五南,1988
6.高承恕,「布賀岱與韋伯-歷史對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的意義」,收錄於<理性化與資本主義-韋伯與韋伯之外>,台北聯經,1988
7.S. Kendrick & P. Straw & D. McCrone (ed)(王幸慧等譯),<解釋過去/瞭解現在:歷史社會學>,台北麥田,1997

[第八週] 紮根理論研究法
1. <質性研究概論>。徐宗國譯,臺北巨流,1997
2. <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17章
3. 胡幼慧主編,< 質性研究>,三章

[第九週] 質性研究設計、分析與論文撰寫
1.< 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1~4,9章
2. <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五、十三、十六章
3. < 質性研究>,八章

[第十週] 女性主義觀點
1. <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10章
2. 胡幼慧主編,< 質性研究>,第三部分,實例篇
3.G. Greene & C. Kahn(ed)(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板橋駱駝,1995
4.P. Abbott & C. Wallace(俞智敏等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1996

[第十一週] 批判理論觀點
1.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335-367頁
2. 黃瑞祺,「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社會批判理論的基礎----哈伯馬斯學說的旨趣探索」,收錄於《批判社會學》,第五、八章,台北三民,1996
3.林中沂編譯,<公共政策與批判理論>,台北遠流,1991
4.阮新邦編,<批判詮釋論與社會研究>,香港八方文化,1993

[第十二週] 後現代主義觀點
1. <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8章
2.P. M. Rosenau(張國清譯),<後現代主義與社會科學>,上海譯文,1998
3. H.L.Dreyfus & P.Rabinow(錢俊譯),《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五~九章,133~266頁,台北桂冠,1995
4.B. Smart(蔡采秀譯),傅柯,台北巨流,1998
5.C. Norris(劉自荃譯),<解構批評理論與運用>,一~三章,板橋駱駝,1995

[第十三週] 實踐取向的研究法、行動研究、多元方法
1. <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0章
2. 胡幼慧主編,< 質性研究>,五、十二、十四章
3.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307-333、369-393頁
4.C.Argyris,R.Putnam & D.M.Smith,夏林清譯,<行動科學>,臺北遠流,2000

[第十四週] 質性研究的效度、信度與倫理問題
1. <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十七章
2. 胡幼慧主編,< 質性研究>,七章
3.張維安,「韋伯論社會科學之『價值中立』」,收錄於翟本瑞、張維安、陳介玄,<社會實體與方法>,第一章,台北巨流,1989
4.A. J. Kimmel(章英華譯),<應用性社會研究的倫理與價值>,台北弘智文化,1999
5.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祕密-研究倫理>,台北三民,1998

[第十五週] 綜合討論

 

主要參考書籍

1.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揚智文化。(W. Lawrence Neuman 原著,Social Research Methods :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2.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臺北:巨流圖書。
3.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巨流圖書。
4. Denzin, N.K.&Y.S. Lincoln, 1994,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Sage.
5. Denzin, N.K.&Y.S. Lincoln (eds.), 1998,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Materials. Sage.
6.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
7. Strauss, Anselm L., 1987,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Cambridge Univ. Press.
8. Marshall, Catherine & Gretchen B. Rossman, 1989,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Sage.

成績考核方式

研究報告: 65% 平時表現 35%
* 每人選擇一種方法實際應用,撰寫研究報告一篇。平時請多參與討論。

  

1.主要參考書籍請依作者、書名、出版處所、時間次序撰寫。

2.講授大綱及成績評量方式請務必於第一週上課時向學生充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