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九十二學年度第二學期課程教學綱要
科目名稱: 布爾迪厄研究專題
科目代號:501200908
英文名稱: Seminar
on Bourdieu
授課教師:蘇峰山
開課單位 |
教育社會所暨社會所 |
上課教室 |
S216 |
||||
學
分 數 |
3 |
授課時間 |
星期四567節 |
修別 |
1必修
2必選
3■選修 |
||
教學目標 |
布爾迪厄是20世紀最重要的社會學家,更是影響深遠的教育社會學者。布爾迪厄曾經說自己研究的領域即國家社會學、文化社會學與教育社會學,足見教育社會學對其理論建構上的重要性。像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等影響現在教育社會學研究的重要概念,都是其教育社會學研究發展出來的理論概念,而其經典作品《教育、社會與文化中的再製》自1977年英譯本出版後,即迅速成為SSCI的引用經典(citation
classic)。而所謂再製(reproduction)也成為教育社會學,乃至社會學研究的重要主題。由此可知布爾迪厄教育社會學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影響。 布爾迪厄著作等身,但本研讀會將集中探討其教育社會學研究的重要,其中主要有早期的《學院論述》(Academic
Discourse),《繼承人》(The Inheritors),以及最重要的《教育、社會與文化中的再製》(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 Society and Culture),還有後來的《學院人》(Homo
Academicus )及《國家菁英》(The State Nobility)。本課程將以這些作品為主,並輔以布爾迪厄其他與教育社會學研究之相關論文,深入研讀,希望能對其教育社會學研究有一深入且全面的掌握。 |
||||||
課程綱要:(含每週授課進度) 1. 導論 2. Grenfell與James導讀I 3. Grenfell與James導讀Ⅱ 4. 研讀A Lecture on the Lecture:一個反思的教育社會學者 5. 研讀The Logic of Practice I 6. 研讀The Logic of Practice Ⅱ 7. 研讀Academical Discourse 8. 研讀The Inheritors 9. 研讀Reproduction I 10.研讀Reproduction Ⅱ 11.研讀Reproduction Ⅲ 12.研讀Reproduction Ⅳ 13.研讀Homo Academicus I 14.研讀Homo Academicus Ⅱ 15.研讀State Nobility I 16.研讀State NobilityⅡ 17.研讀Pascalian Meditation I 18.研讀Pascalian MeditationⅡ 19.期末聚會 |
|||||||
|
1■課堂講授
2 ■分組討論
3實習
4參觀訪問
5其它 |
||||||
課程其它 特色(可略) |
|
||||||
主要參考 書
籍 |
(Ⅰ)P.
Bourdieu 相關之論著、期刊、中文資料 一、博士論文 邱天助 1993《Bourdieu文化再製理論之研究》,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二、碩士論文 王經武 1991《論布爾迪厄的攝影社會學》,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吳宗昇 1996《布爾迪厄的關係性階級新模式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蕭芬芳 1996《日常生活的社會(再)團體化:對布迪厄(P.Bourdieu)品味觀之探討與反省》,東吳大學社 會學研究所。 陳柳朱 1996《論布爾迪厄和紀登斯關於行動與結構的理論》,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王信惠 1997《布爾迪厄的語言象徵性權力概念之探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李芳森 1998《布爾迪厄科學場域的社會學分析》,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蕭旭智 1999《從實體到關係Pierre Bourdieu實作理論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黃哲上 1999《布爾迪厄關於文化場域自律性分析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張俊陽 2000《論語言協調性與策略性:哈伯瑪與布爾迪厄的語言實踐觀比較》,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三、專書 包亞明譯 1997《布爾迪厄訪談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上海:人民出版社。 蔡筱穎譯 2000《布赫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 許鈞 譯 2000《關于電視》,沈陽:遼寧教育。. Bourdieu, Pierre & Hans Haacke 1996《自由交流》,桂裕芳譯,北京:三聯。 Bourdieu, Pierre &Loϊc J.D.Wacquant 1992〈文化再製與社會再製〉.張輔軍譯,收於厲以賢主編,《西方教育社會學文選》.台北:五南。 1993〈社會空間與象徵權力〉.王志弘譯,收於夏鑄九、王志弘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譯自“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Power”.in In Other Words:Essays 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 1990,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區分:鑑賞判斷的社會批判〉,黃偉、郭于華譯,《國外社會學》,1994年5期。 1996〈理論理性批判〉,蕭草譯,《國外社會科學》,1996年 4 期。 1997〈藝術品味與文化資產〉,林明澤譯,收於Jeffrey C.Alexander & Steven Seidman(eds),《文化與社會:當代論辯》,吳潛誠總編,台北:立緒。 1998《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9〈論符號權力〉,吳飛譯,收於賀照田主編,《學術思想評論》,(第五輯),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譯自“On Symbolic Power”.in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1991,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倡導普遍性的法團主義:現代世界中知識分子的角色〉,趙曉力譯,收於《學術思想評論》(第五輯)。(譯自“The Corporatism of the Universal:the role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modern world.”in Telos(1989)No.81:99 – 110。 1999〈學究觀點〉.吳飛譯,收於《學術思想評論》(第五輯),(譯自“The Scholastic Point of View.”in Cultural Anthropology(1990)No.5(4):380 – 391。 1999〈《學術人》英文版序〉,鄭戈譯,收於《學術思想評論》(第五輯),(譯自“Preface to the English Edition.”in Homo Academicvs . 1988,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法律的力量:邁向司法場域的社會學〉,強世功譯,1999,《北大法律評論》,第2卷第2輯。 2000〈如何才能做一個體育愛好者〉,馬海良譯,收於羅鋼、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P.326 – 342。 邱天助 1998《布爾迪厄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高宣揚 1999《當代社會理論》,台北:五南。 四、期刊 王崇名 1995 〈從「階級態度」到「個人品味」的轉換:伊利亞斯(Elias)與布狄厄(Bourdieu)論西方日常生活特質之比較〉,《思與言》,33(4):171-192。 李琪明 1997 〈批判的觀點-波笛爾(P. Bourdieu)文化與教育思想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6:129-146。 林志明 1995 〈場域、體性、國家-布迪鄂(Pierre Bourdieu)的理論轉變〉,《中國時報:開卷周報》,民84.01.19.頁44。 邱天助 1992〈Bourdieu的複製理論〉,《社教雙月刊》,51:40-47。 1992〈Bourdieu複製理論的辯證邏輯〉,《社會教育學刊》,21:233-281。 洪鎌德 1995〈卜地蛾(Pierre Felix Bourdieu)社會學理論之析評〉,《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24:1-34。 高宣揚 1991〈論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29(3):21-26。 1991〈再論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29(4):295-304。 趙蕙鈴 1995〈布狄厄(Pierre Bourdieu)論「文化資本」的再生產結構-文化區辨與社會區辨的社會建構過程〉,《思與言》,33(1):161-184。 劉維公 1998〈習性(habitus)與偶成性(kontingenz):P. Bourdieu 與N. Luhmann的理論介紹〉,《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26:1+3-51。 劉維公 1999〈布爾迪厄與生活風格社會學研究:兼論現代社會中的社會學危機〉,《社會理論學報》,2(2):347-374。 蔡筱穎譯 1995〈電視已成為壓迫的機器-波笛爾(Pierre Bourdieu)訪問記〉,《當代》,109:87-93。 鄭文龍 1994 評Pierre Bourdieu,〈The Political Ontology of martin Heidegger〉,《香港社會學學報》,3:262-268。 (Ⅱ)英文書目 Bourdieu, P. 1962 The Algerians, Boston: Beacon Press. 1967 ‘Systems of education and systems of thought’,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9(3). 1968a ‘Structuralism and theory of sociological knowledge’, Social Research 35(4). Pp.681-706. 1973a ‘The three forms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12(1), pp.53-80. 1973b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R. Brown(ed.),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Social Change, London: Tavistock; in French 1971.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n French 1972. 1981 ‘Men and machines’, in K. Knorr-Cetina and A. V. Cicourel (eds.), Advances in Sociological Method and Methodology ,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a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pp.241-58 1987h Questions of Sociology ,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88 Homo Academicus ,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89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89a In Other Words: Essay 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v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6 The State Nobil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8 Practical Reason: On the Theory of Action,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L. Boltanski and M. de Saint Martin. 1978 ‘Changes in social structure and changes in the demand for education’, in S. Giner and M. S. Archer (eds), Contemporary Europe: Social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Patterns ,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Bourdieu, P. and J.-C. Passeron. 1977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 London: Sage; in French 1970. 1978 The Inheritors: French Student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Culture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n French 1964. Bourdieu, P. and Wacquant 1992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Althusser, L. 1971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Nash, R 1990 “Bourdieu on Education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Reproduction” i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431-447, vol. 11, No. 4 |
||||||
成績考核 方
式 |
■讀書報告:
%
平時作業:
%
期中考試:
% 學期考試:
%
其
他: % |
||||||
備
註 |
1.主要參考書籍請依作者、書名、出版處所、時間次序撰寫。 2.講授大綱及成績評量方式請務必於第一週上課時向學生充分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