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九十二學年度第一學期課程教學綱要
科目名稱:
比較教育專題
科目代號:501200002
英文名稱: Issues 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授課教師: 黃庭康
開課單位 |
社會科學院
教育社會學所 |
上課教室 |
S216 |
||||
學
分 數 |
3 |
授課時間 |
週二7-9 |
修別 |
選修 |
||
教學目標 |
從歷史比較(historical-comparative)角度及關係分析(relational
approach)方法探討國族主義、殖民主義及教育的關係。課堂以研討形式為主,鼓勵學生主動懷疑、主動發問。 |
||||||
課程綱要: 殖民主義理論 敏米(Albert
Memmi),殖民者與受殖者,《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一九九八,頁1-28。 薩伊(Edward
W. Said),東方論述,《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一九九八,頁29-88。 蘭迪(Ashis
Nandy),親內的敵人,《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一九九八,頁89-100。 彼埃特思、巴域(Jen
Nederveen Pieterse and Bhikhu Parekh),意象的轉移,《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一九九八,頁101-128。 國族主義理論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erson),《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一九九九。 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族群身份的建構,《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一九九八,頁129-46。 巴利巴爾(Etienne
Balibar),種族主義與國族主義,《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一九九八,頁147-90。 岩淵功一(Koichi
Iwabuchi),共犯的異國情調,《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一九九八,頁191-234。 歷史個案 方孝謙,一九二零年代殖民地台灣的民族認同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四十期,2000年12月。 周婉窈,台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析論日治末期的日語運動及其問題,《新史學》,六卷二期,一九九五年六月。 周婉窈,從比較的觀點看台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年),《台灣史論文精選》,張炎憲等編,台北,玉山社,一九九六年。 周婉窈,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認同---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第三期「國語」教科書的分析,《台灣史研究》,第四卷,第二期,一九九九年,頁7-53。 吳密察。從日本殖民地教育學制發展看台北帝國大學的設立。吳密察,《台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一九九四年。頁一四九至一七五。 蕭阿勤,1980年以來台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台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第三期,一九九九年,頁1-51。 陳光興,帝國之眼:「次」帝國與國族---國家的文化想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七期,一九九四年,頁149-222。 盧思騁,民族主義與殖民統治,《誰的城市:戰後香港的公民文化與政治論述》,香港牛津,一九九七,頁39-68。 孔誥烽,論說六七:恐左意識底下的香港本土主義、中國民族主義與左翼思潮,《誰的城市:戰後香港的公民文化與政治論述》,香港牛津,一九九七,頁89-112。 羅永生,以管理主義轉化殖民主義,《誰的城市:戰後香港的公民文化與政治論述》,香港牛津,一九九七,頁69-88。 許南村編,《《認識台灣》教科書評析》,人間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
|||||||
|
課堂講授及討論
|
||||||
成績考核 方
式 |
學期報告 50% 出席及課堂討論
50% |
||||||
備
註 |
1.主要參考書籍請依作者、書名、出版處所、時間次序撰寫。 2.講授大綱及成績評量方式請務必於第一週上課時向學生充分說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