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台灣小而美》
「腹地」一詞最普通的解釋有兩個(一般情況下並不混淆的)含義,一為相對於邊緣的「內地」,另一為「靠近中心的地區」。一九九四年的八月,行政院長在執政黨政務報告中首次提出「亞太營運中心以大陸為腹地」,在此「腹地」自然作為「內地」來解釋。兩年後總統要對「亞太營運中心以大陸為腹地」檢討,為避免「政策急轉彎」之「誤會」,總統府說,總統本意乃「亞太營運中心並非大陸營運中心」,顯然在此把「腹地」翻譯為「中心」,置身此情此景的各界愕然,不知道是真要向政策「開刀」,或僅僅是上下沒有圓場之官方文字遊戲。 閉上兩岸關係的雙眼,睜開國際經濟的第三隻眼睛鳥瞰這塊被爭論的「內地」,果真是門戶已開可見「內臟」的經濟大腹地,其胃納之大實令國際資本垂涎。在那裡每年有上千億美元的進口需求,又有幾千億美元的內部消費,於是國際上的跨國公司每年有三百億左右的美元投資設廠以圖其利;大陸不僅是台灣經濟的潛在腹地,而且是國際經濟活動中事實上存在的大腹地。 台灣要不要向大陸這塊腹地進軍,一直有政治和經濟兩方面的爭論,即便在經濟層面上也有兩極化趨向,贊成者認為在諸多的「腹地」選擇中,以大陸的機會成本最低,這是一種有利無害論。相反,異議者認為「貿易有利、投資有害」,這是一種利害綜合論。其中所謂的投資有害,主要包括兩點,第一、跨國投資獲利者為投資的接受國;第二、資本出走可能導致台灣經濟空洞化。對此,第三隻眼睛的看法並不完全相同,九○年代以來全球跨國公司銷售總額超過全球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總和,跨國投資的利益來源主要是投資接受國的內部市場,這個事實至少支持了跨國投資獲利的假定。 九四年全球海外投資總計三兆一千億美元(主要來自發達國的二十五家大跨國公司),佔該年工業國GNP總值的百分之十六,並沒有工業國經濟空洞化的質疑,相反,卻有許多觀點認為因此而「充實」了內需不足的工業國經濟。其實「空洞化」理論並不滿足要求,因為政府向來並不反對海外投資,只是希望多方位(不要只向西進),政府需要一種能說明資本出走本身並不堪憂,但資本出走大陸將導致空洞化之新理論。 這種遏阻台資西進的新理論應運而生,這就是大陸黑洞論,諸如銀行凍結說、台資沒收說等等。黑洞論的根據是中共的歷史,就此而言,應該是前提合理的,不過後冷戰時代的共黨連自己姓「社」還是姓「資」都搞不清楚,他們會繼承開山鼻祖的「共產」衣缽而不變化,難以說服見錢眼開的資本之心,更為主要者當今融資早已國際化,中共想在萬國資本遊戲中專門挑出台灣那張老K加以制裁,而不傷及其他國家實在不易,即使老牌世界警察美國的經濟制裁體系最為完整,現在不是到處碰壁就是乾脆放棄。 資本出走海外尋找獲利新機,誘因於更上一層樓,是為正常的外部拉效應;若是誘因於活不下去,是為不正常的內部推效應。可怕的是企業在推效應作用下的被迫性出走,他們無計可施,無可奈何只好以走為快,結果導致惡性循環,越走越多,越多越垮,結果是真的經濟空洞化;由此觀之,內部惡質化的推效應之遏阻遠比外部拉效應的腹地選擇更為重要,「腹地」之爭論不過是「內部危機」的外部化而已。 荷蘭國際集團霸菱證券公司台灣分公司經理寇茲說,與大陸通商通航能加速台灣的國際化,台灣應有自信,否則可能和古巴一樣遭到經濟孤立。雖然問題並非如此嚴重,但確實代表了一種國際商界的「以大陸為腹地」的國際觀。 (本文原載於一九九六年八月十八日《中國時報》) |
[ 上一篇 ] | [ 回《我愛台灣小而美》目錄 ]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