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雙薪家庭之社會支持、夫妻婚姻係與親子關係

沈秀貞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所研究生

 

壹、前言

近年來由於資訊與交通科技的蓬勃發展,造成社會變遷快速,對家庭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廖永靜(2000)提到目前台灣家庭實際變遷情形,例如:每十對夫妻有四對是雙薪,隨妻之教育程度提高呈增加趨勢、婦女就業促使傳統性別角色行為調整,但女人仍為家務工作重心、父母較關心學齡前子女健康狀況,沒有足夠時間照顧小孩是最大困擾、親子關係與管教逐漸採民主式,母親扮演親職角色的重心。由於社會的變遷,台灣家庭正面臨家庭結構的轉變,衝擊著家庭中的婚姻與親子關係。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3年臺灣地區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統計結果摘要分析,十五至六十四歲已婚女性之婚前工作比率為80.8%;目前有工作者的比率為50.5%,而目前夫妻雙方均就業的雙薪家庭則占44.17﹪(行政院主計處,2003)。現代雙薪家庭(dual-earner family)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已成為現今台灣社會的主要家庭結構類型。

夫妻均外出工作,對家庭產生重要影響,根據相關的研究發現,很多雙薪夫妻都想為家庭多盡點心力(李正傑,2000;李思亮,2001;李寬芳,1994;楊碧芬,2003)。然而卻因為投入工作的時間增多,使得他們對於家庭生活的涉入程度減低,包括:家庭活動的參與、家務的分擔以及子女的照顧等時間上的不足(楊琳,1998;藍茜茹,1994),雖然夫妻雙方均有意願多為家庭付出心力,但沒有足夠的時間參與家庭活動(Townsend, 2002)。在時間不足、有親子教養壓力的情況下,雙薪家庭可能需要相關的社會支持,否則夫妻的婚姻品質與親子關係會受到影響。

對必須兼顧家庭與事業的雙薪家庭夫妻而言,最大的考驗在於時間與精力上的不足,而可以改善此狀況的最大利器莫過於週遭的社會支持,所以,周遭支持系統的運用相形就顯得格外重要。社會支持被認為當個體面對壓力、挑戰或困難時,可以幫助減緩壓力對個體所帶來身心健康上的危害(Caplan & Killiea ,1976;吳靜吉,1984;周月清,1994;徐靜芳,2003;張毓凌,2004。此外,社會支持能增進婚姻品質,維護婚姻關係;因為社會支持不足可能會增加婚姻衝突與不滿(Cummings,1994)。因此,支持系統對於當今社會的雙薪夫妻而言是重要的,除了可以協助解決雙薪家庭所面臨的壓力與困境之外,更可補足其在現實情境中時間之不足,何委娥(2002)提到若缺乏因應的資源將造成家庭系統的瓦解。可見支持系統對於雙薪夫妻的重要性,而其對親子關係亦有影響。

 

貳、雙薪家庭的探討

一、雙薪家庭的意義

雙薪家庭,是指擁有兩份薪水的家庭,這兩份薪水分別來自夫妻雙方(高淑清,2000)。雙薪家庭夫與妻在外工作的動機很相似,包括金錢、自我實現、個人獨立和擴張人際網絡(Rnox & Schaht,1991,引自徐一帆,2000)。

二、雙薪家庭的特質

(一)優勢

1. 經濟優勢:因有雙份薪水收入,可提升家中可利用資源,讓家庭經濟、物質生活及家庭環境獲得改善(劉秀玉,2004)。

2. 個人優勢:工作本身對婦女的自尊心和榮譽感有很大的幫助(高淑清,2000),可見,婦女可從工作中得到自我價值感與成就感。

3.社會優勢:許多研究指出,母親外出工作對婚姻的影響正面多於負面(Strong & Vault,1992),此外,父母皆外出工作有助於他們社會地位的提升(Steven & Ivonne,1994)。

(二)工作與家庭的雙重壓力

      對夫或妻而言,最大的壓力莫過於得同時兼顧家庭與工作,但時間卻是不足的。綜覽雙薪家庭所面臨的課題中,認為夫妻在試圖均衡工作與家庭需求時所感受到的最大壓力是工作與家庭的多重角色,在面對工作與家庭的雙重壓力下,夫妻雙方均感到有許多的任務要去履行,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可用(Hansen,1991;高淑清,2000)。

(三)家務分工

     由於夫妻雙方皆在工作,時間有限,而家事在家庭中又屬較吃重繁瑣的事務,所以,家務分工對雙薪家庭而言又是一重要課題。而有研究更指出夫妻對分工的公平感受是家務工作影響家庭幸福的主要中介原因之一,當然,丈夫分擔家事也可增加婚姻的幸福及家庭的滿意度(唐先梅,2001)。

(四)托兒問題

      雙薪家庭的日增,隱含著托兒的需求與照顧職責的移轉,但即便現今托兒機構林立,但在社會新聞中出現不法托兒機構疏忽照顧行為者,如:幼兒受傷、受疏忽甚至死亡的種種案例仍時有所聞,可見,托兒機構對雙薪家庭而言雖然相當重要,但如何在上班之餘能夠慎選托兒機構,讓幼兒可受到良好的照顧,而家長亦可放心上班更顯重要。貝爾斯基(1991)曾建議應該注意以下三點:1. 師資方面:誰是幼兒照顧者,及老師與幼兒互動情形如何?2. 溝通:家長能否和老師進行雙向溝通交流,以便互相了解幼兒在家與在校的情形。3. 父母在孩子嬰幼兒階段不要常換照顧者,因此舉會給嬰幼兒帶來莫名的壓力。

(五)需要外在資源的協助

      雙薪家庭還是極需要外在之協助以減少壓力。當夫妻雙方均外出工作時,家中子女的照顧成為一件需要靠外力協助才能完成的工作,此時外在資源的運用是不可或缺的,而可運用的社會保育資源包括保姆、托嬰中心、幼稚園、祖父母、親戚與朋友等(徐一帆,2000)。

(六)情緒控制與壓力紓解

      雙薪家庭在生活中需應付多重角色,若再加上個人與社會價值不一,以致無法符合社會期望時,壓力因應而生,張耐(1997)提到雙薪家庭由於生活忙亂,容易產生壓力,影響家庭成員的情緒與身心健康,所以情緒調適與壓力紓解的需求很高。

(七)婚姻調適與夫妻平等

      雙薪家庭最大的障礙在於夫妻關係不平等,所以需要倡導兩性平等、互信互諒、彼此協調溝通,且應抱持合理實際的期望(張耐,1997)。

(八)時間分配與管理

      雙薪家庭往往有時間分配的壓力,除了自己的家庭需要、自己的工作生涯、休閒生活等,所以學習時間規劃、計畫實施是很必要的。如何彈性統籌可用的時間?高淑清(2000)歸納出三點:1. 設定目標並理出優先順序。2. 合理的時間規劃。3. 規劃的實施。

 

叁、親子關係之探討

一、親子關係的意義

「親子關係」-依據社會工作辭典(2000)的解釋,指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態度與親子之間的心理交互反應,此交互反應是一種互動的關係。親子關係是人類關係中最早發生且維持最久的關係,任何一個家庭中,只要有小孩出生,親子關係便馬上成立,而在中國的社會裡,親子關係更是一個影響既深且遠的親密連結關係(吳美玲,2002)。

關於親子關係的定義,Thomas與Chess(1977)主張親子關係為父母與孩子間相互影響的取與關係。王淑娟(1994)認為親子關係是一種人際關係,經由父母與子女之間互動所形成的。吳永裕(1996)認為親子關係是父母與子女間相互對待的態度與方式,透過交互作用的歷程相互影響,也就是說父母對待子女的行為方式,影響子女對待父母的態度;相同的,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也被子女對待父母的行為方式所左右。張佩韻(1999)認為親子關係是一種彼此感覺到的氣氛,更是一種雙向的互動歷程。陳春秀(2001)也持類似看法,認為親子關係是一種雙向的互動過程,因此,需從親與子雙方的立場去看待。而李玟儀(2002)也認為親子關係是父母與子女間的互動關係,且更進一步說明彼此的互動模式,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事件中,會以不同的型態表現,例如:父母對待或管教子女的方式與態度、親子間情感交流的反應與支持,以及親子間的交談與溝通等。

綜合上述,研究者對親子關係的定義歸結如下:親子關係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在情感上、心理上與行為上彼此互相影響的一種雙向人際關係。此種人際關係是由親子間雙向互動所形成的,即父母的行為與態度會影響子女的行為;相同的,子女的反應也會影響父母的行為與態度。

二、親子關係的內涵

親子關係是親子互動所構成的人際關係,特別強調互動過程中彼此所給予的感覺,羅國英(1997)將此概念歸列在親子關係中的「關係」裡,他認為「關係」包含了許多成份,可以分為「籠統的整體感覺」和「特定知覺」兩類。「籠統的整體感覺」:包含了「知心感」與「負向情感」兩種成分。「知心感」是指子女知覺父母了解其感受與想法的程度;而「負向情感」則指子女和父母相處時所感受到的焦慮、緊張、不耐煩等感覺。「特定知覺」:是指「敬佩感」、「依附感」、「缺乏自主感」、「回報壓力」、「被重視感」、「一體感」和「工具感」。

由此可知,良好的親子關係的建立有賴於親子間「特定知覺感」的覺察與培養、「負向情感」的覺察與避免、以及親子間「知心感」的增加,親子間正向感覺的培養與掌握,將有利於良好親子關係的增進。

有關親子關係向度的分類,學者看法各有不同:Schaefer(1959)將母親與子女互動的資料加以因素分析成自主關愛、控制關愛、控制敵意與忽視及冷漠與孤立四種類型(引自廖培格,2004)。Gongla和Thompson(1987)依據家庭成員身體間互動與心理互動的程度,將親子關係分為「聚頻-心繫」、「聚疏-心繫」、「聚頻-心離」、「聚疏-心離」四種類型(引自廖大齊,2004)。林妙娟(1989)將親子關係分為親子之關愛、情感與溝通三個向度。黃春枝(1980)研究發現一般青少年的家庭關係適應,主要取決於青少年與父母之「友誼性交往」、「情感交流」及「相互信任」三個變項,若青少年知覺與父母的相處就像朋友一樣,並有良好的情感交流,且彼此亦能充分的互信,其親子關係愈佳。吳永裕(1996)則將之分為關懷支配、關懷包容、忽視專制及冷漠放任四類型。陳春秀(2001)將親子關係定義為相互信任、情感交流、友誼性交往及獨立四個向度。鄭碧招(2004)則將親子關係分為親近感、欣賞、溝通三類型。張瑛(2004)則將親子關係分為相互信任、情感交流與友誼性交往三個向度。

各個學者對親子關係的分類向度雖各有不同,但內涵卻是大同小異。親子關係是父母與子女間的雙向互動關係模式,強調親子間彼此對情感的雙向知覺,包括父母與子女間相互對待的行為與態度及情感的交流與支持,可見,良好的親子關係有賴於父母對子女適切的教養、親子間充分的情感交流以及良好的溝通,當溝通愈順暢且愈正向時,親子關係亦愈佳。

 

肆、社會支持之探討

一、社會支持的意義

      社會支持是社會網絡的一環,然而,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造成社會系統的改變,也形成家庭在結構、倫理、權力、人力資源、物質資源的變化(高淑清,2001)。因此,在雙薪家庭已成為家庭變遷下的家庭型態之一,對於忙碌的雙薪夫妻而言,社會支持系統就更顯重要。有關社會支持的定義,每個學者依其研究主題不同所下的定義也略有不同。

在國外學者方面:Caplan(1974)認為支持系統是個人在面臨具有壓力的情境時,家庭成員、朋友、鄰居和其他人所能夠提供給個人的各種不同形式之援助與支持,這些援助包括了各種訊息與資料的提供,給予引導和適當的安慰與庇護。Ohnson與Sarason(1978)對支持系統的定義是當個人在其生活當中面臨了壓力情境時,會向其所擁有的社會網絡中尋求支持,藉以減輕壓力情境帶給人的負面影響(引自鄭雅娟,2000)。所以,當個體在面臨壓力情境時,即會對其週遭的資源提出需要協助的訊息。而House(1981)認為社會支持是一種人際的交互作用(interpersonal transaction),包括情感的關懷(喜歡、愛及同情)、工具性協助(福利或服務)、訊息和評估。Sarason(1983)則認為社會支持乃指週遭可信賴支持的人之多寡、可以提供協助的多寡及獲取實質上的協助或精神上的支持感到滿意的程度。Cutrona(1996)認為社會支持是人們為了滿足某些特定基本需求所需的資源。可見,個體週遭的人是社會支持裡的要項之一,對己身有幫助的人即是社會支持的一環;透過人,個體可以獲得協助、滿足基本的需求(引自張毓凌,2004)。Lopez(1999)提到社會支持係指支持者在特定地方,直接提供個體實質性物品、服務、社會介入及指引。

在國內學者方面:張笠雲(1986)認為社會支持是個人與他人互動,透過情感性協助(如:喜愛、同情、了解、接納、認可與信任)或工具性的協助(如忠告、提供訊息及財務上獲得援助等),而得以滿足其情感、自尊、讚賞、歸屬、認同及安全感等基本需求的歷程。單小琳(1987)認為社會支持包含「社會」和「支持」兩個概念,社會是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支持則是指情感和工作性的支援活動,故社會支持乃是來自於親密者、社會網絡、社會人士三者所提供的情感性和工具性的支持活動。

劉仁釧(1989)認為,所謂支持系統,是在人際互動過程中,由他人所提供的各種資源,可使人免於壓力之害並保持身心健康。井敏珠(1992)認為社會支持是個體透過互動而使其週遭的任何人或有關機構的成員,提供各種情緒上、實質上或訊息上的支持、回饋,尤其是在有壓力的情境下,滿足其需求或增進其適應能力。由此可知,社會支持包括不同類型(工具、情感),可以給予個體帶來正向支持,而在互動的過程中,除了可以減輕壓力與負面影響外,更可以得到愛與隸屬感。

綜合上述看法,社會支持是指個體從其所處的社會網絡中,透過人際的互動所獲得的各項支持,包括情緒上、實質上、訊息上的支持,此種支持有助於個體減輕壓力、順應環境、提升幸福。

二、社會支持的來源

Brown(1974)將社會支持的來源分為:(一)非正式的社會支持來源:包括初級團體裡的個人,如家人、親戚、朋友、鄰居及社團朋友、同事等。(二)正式的社會支持來源:指提供服務性支持的學校、衛生機關、政府或民間福利機構的工作者,和公共政策及非營利的服務機構等。Thoits (1986) 認為提供社會支持是由個體的「重要他人」,包括家人、朋友、鄰居、同事、親戚等,所提供有益的因應助力(引自李金治,2002)。Horse(1985)將社會支持的來源分為:(一)初級支持體系:係指由家人、朋友和認識的人透過接納、服務和情緒支持,以幫助個人維持生活的功能。(二)次級支持體系:係指由非私人所組織的正式支持體系,如:醫療機構、社會團體、宗教團體、職業輔導機構等。

張笠雲(1986)在研究國內社會變遷中的人類社會支持系統功能時曾指出,一般人在工作或學業上遭遇困難時,大多會與自己的配偶、父母或兄弟姊妹商量,以尋求他們的支持。Pender(1987)認為社會支持的來源有:(一)自然的社會系統:指家庭為一主要的支持團體,家庭成員若欲提供適切的支持,必須能察覺其他家庭成員的需求,建立有效溝通,尊重成員的獨特性以及建立相互協助之期待與幫助對方等。(二)同儕支持系統:個人可透過人際間互動和知識的傳遞,滿足其他方面的需求。(三)宗教組織或宗派:是最古老的社區支持團體,教堂或宗教團體可提供個人定期聚會的處所,藉由經驗分享連結對神學的忠誠,制定生活指引,提供個人遵循的方向。(四)專業支持團體:當個人無法由家人及親友處獲得協助的資源,或資源中斷、耗竭時,健康專業團體才會介入提供服務。(五)、非專業組織的支持團體:包括志工團體及互助團體(引自李金治,2002)。

單小琳(1987)指出教師在不同支持項目會找不同的支持來源。在情感支持上找配偶或同事,在教學上找同事,行政支持上則找同事和校長。鍾明鈞(2000)在國軍官兵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不良適應之研究中指出:國軍士官兵服役期間家人的支持率最高,對家人所提供的需求與協助最滿意。熊曉芳(2000)認為社會支持的來源有配偶、子女親戚、鄰居和朋友。林佳蓉(2002)指出良好的家庭關係是幼稚園教師社會支持的重心與來源。謝菊英(2002)也指出女性校長感受到的社會支持來源,以學校同事、學生家長、家人的社會支持最多。

綜合上述看法,社會支持系統包括了家庭、同儕、社會機構及宗教團體。在家庭方面的支持系統有:父母、配偶、手足、親戚。在同儕方面的支持系統有:同學、朋友。在社會機構支持系統方面有:專業的醫護人員、志工團隊..等。在宗教的支持系統方面有:教會的教友、牧師或廟宇的住持……。

三、社會支持的類型

社會支持類型依國內外學者的分法可謂多樣,但其本質卻是大同小異。國內學者在分析社會支持的向度時,通常將支持類型分為「情感的支持」、「訊息的支持」和「實質的支持」等三類。各學者對於社會支持類型的分類如下:

Cobb(1976)將社會支持分為三類:(一)情緒支持:使個人相信,他是被在意、被關愛的。(二)尊重支持:使個人相信,他是被尊重及有價值的。(三)網路支持:使個人相信他隸屬於一種溝通網路、涉及相互的責任與相互的了解。

社會支持的類型可分為以下四種(Friedland et al 1992;蕭仁釗譯1997):(一)情緒支持(Emotional Support):藉由同理心或同情心分擔心理負擔、表達關懷、信任及喜愛,讓人在遭遇壓力時能感到舒適、安心、被愛及有歸屬感。(二)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 Support):

例如代理雜物,提供所需物品或服務,以及直接幫助,如提供金錢援助或幫助家務事。(三)訊息支持(Informational Support):例如給予有助於問題解決的建議、忠告、指引,提供訊息使接受者對未來更能預知,減少不確定感,如病患可由家屬或醫護人員處得知如何治療疾病的訊息。(四)尊重的支持(Esteem Support):指被尊重、被接受的訊息,經由個人間的溝通,讓人獲得重視。社會支持內容包括了提供滿足其心理層面的需求,同理個人情境的情緒支持,提供實質的工具性支持,提供外界資訊的訊息性支持,及建立自我價值感的尊重性支持。

Shumaker 與Brownell(1984),將社會支持分為三大類:(引自邱書璇,1993)(一)情緒性支持:給予或表示愛、關懷、同情、了解、傾聽、安慰等。(二)工具性支持:提供實際行動、物質或其他直接的協助、降低對方的負荷等。(三)訊息性支持:給予忠告、建議、提示或其他可求助的訊息。

另外,有些學者將社會支持的方式分為兩類:(一)實質性支持:指凡直接提供給被支持者的支持,或稱為工具性支持(Cohen & Wills, 1985),如物質提供、忠告、資訊金錢、食物、衣服或其他費用的協助、提供運輸、法律、生病照顧的協助等。(二)非實質性支持:則包括訊息性、情緒性或社會陪伴性,如心理、自尊、精神、情緒層面,使被支持者感受到親密、被愛、被認同等(Dean & Lin, 1977;張笠雲,1985;洪秋月,1987)。

Lopez(1999)依照Cobb的觀念,將支持分為四類:(一)社會支持:包括情緒支持、自尊支持、網路支持。(二)工具性或諮商性支持。(三)主動支持。(四)物質性支持。

綜合上述,社會支持的分類雖然仍多分歧,但卻不離以下三類,(一)情感的支持:包括關懷、尊重、陪伴等。(二)工具性支持:包括行動上、物質上的協助等。(三)訊息性的支持:包括提供建議、忠告等。

四、社會支持的功能

許多研究 ( Sarason,Levine,Basham,1983;Buvke&Weir,1978,引自李玉惠,1998) 發現社會支持在生理及心理健康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有研究主張社會支持在壓力和身心健康間扮演緩衝角色,確定社會支持與壓力交互作用緩和了壓力對身心的負面影響(趙傑夫,1988 ,陳皎眉,1988,井敏珠,1992 ,李玉惠,1998)。House和Kahn(1985)認為社會支持可直接滿足個人安全、受肯定、歸屬、社會接觸和情感上的需要,直接減少生活壓力而間接增進健康。

Sarason(1983)認為社會支持對個體的生活適應有四方面的助益:(一)對於個體所面臨的問題,可以依賴支持者提供直接的幫助;(二)個體能認知自己有一個良好的支持系統,在需要的時候,此系統能提供心理上的幫助;(三)可以協助個體,使其感受被接納與被愛;(四)支持系統對於個體的生理及情緒健康是有幫助的。

Cohen&Will(1985)將社會支持分為主要效果和緩衝效果兩種方式。主要效果是指無論生活壓力的大小,社會支持都能夠減低個體受壓力事件衝擊的程度,即使個體處於壓力的狀態下,亦能有利於個體幸福感的增加。緩衝效果則指只有在高壓力下才能發生作用的支持力量(引自蔡嘉惠,1998)。

單小琳(1988)的研究發現尋求較多社會支持者其教師職業倦怠較低。高迪理(1991)認為社會支持可以分成三種功能:預防、適應與治療三種功能。在危機或壓力發生前,社會支持會先產生預防功能。在面對壓力時,社會支持會緩衝壓力與挫折的適應功能;在問題發生後,社會支持會產生化解危機的治療功能。

鄭惠文(2000)指出社會支持的主要功能有:(一)經由他人的關心、尊重、鼓勵,可產生穩定、正面的情緒。(二)對於他人所提供有效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訊息,有助於解決困難情境、緩衝壓力負面影響。(三)因他人提供人力、物力資源,可克服財務危機、改善生活困境。

黃曼婷(2001)則從學者對社會支持的定義,歸納出社會支持的核心功能包括(一)情緒支持:即愛、同情、關心的表達。(二)尊重的支持:即尊重個人的特質、信任個人的能力、確認個人的思想、感覺或行動。(三)資訊的支持:即事實的灌輸、建議、評估情況。(四)具體幫助:即工作或物質上幫助,例如金錢或住所。

綜合上述可知,社會支持的效果除了可以預防小問題變成大壓力外,更可促進個體的身心健康;而當個體處於壓力情境時,也可以協助緩和壓力、面對與解決問題,減少壓力所帶來的衝擊。

 

伍、婚姻關係之探討

一、婚姻關係的意義與內涵

   有關婚姻關係的相關研究中,常見的名詞有:婚姻品質、婚姻適應、婚姻穩定、婚姻滿意、婚姻成功、婚姻快樂等概念。而曹中瑋(1985)認為婚姻滿意、婚姻適應、婚姻成功才是婚姻關係的內涵。而Spanier和Lewis(1980)指出在婚姻理論的架構中,婚姻穩定是許多因素下的「結果」,婚姻品質才是許多因素作用的過程。故,以下就針對婚姻滿意、婚姻適應、婚姻成功、婚姻穩定、婚姻品質等向度來說明:

(一)婚姻滿意

吳心芝(2003)指出婚姻滿意是夫妻對本身婚姻生活的感受及快樂或夫妻相互關係的特性。而Olson和McCubbin(1983)則認為婚姻滿意是個人對婚姻的需求與期望,在婚姻生活中達成的程度。在測量上,Snyder,Wills與Keiser(1981)最早發展婚姻滿意的測量向度,指出評量婚姻關係有幾個重點。如:情感表達、共同相處即是夫妻間親密的指標(引自蔡恒翠,2004)。一般而言,婚姻滿意可以從單一及多重向度來測量。單一測量可以用一個問題來檢測,而多重向度怎可以用類似DAS測量之,像婚姻中的互動、溝通、表達等向度(Sabatelli,1988,引自陳斐虹,2004)。

(二)婚姻適應

以婚姻適應為主的研究,使用的測量標準是夫妻之間意見的一致性、行動的相伴性、情感表達的多寡性等等(楊國樞、陳嘉鳳,1980)。而系統的研究觀點則將婚姻適應的定義重新詮釋,認為婚姻適應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引自陳斐虹,2004),從夫妻一開始,一直持續到雙方關係結束,是夫妻間不斷地衡定與改變之間來回得連續過程。謝坤鍾(1992)以高雄市的496對夫妻進行研究則發現,影響婚姻適應的這要因素是婚姻角色的衝突。

(三)婚姻成功

過去的相關研究常以夫妻間是否離婚、分離、分居等概念來作為婚姻是否成功的指標,但是,蔡翠(2004)指出,「是否離婚、分居、是否曾向諮商機構求助」似乎不能完整詮釋婚姻成功的狀況,有時候夫妻為了孩子、為了面子、或者家醜不可外揚的心態等,情願勉強維持痛苦的婚姻,也不願開口向機構求助,因此以離婚與否或求助機構作為婚姻成功的判斷標準,似乎稍嫌狹隘。故,現今有關婚姻關係的評量向度已漸漸的較少採用婚姻成功這個指標。

(四)婚姻穩定

吳心芝(2003)曾指出婚姻穩定是婚姻完整與否的概念、是否處在一個存續的狀態,並以法律上婚姻關係的有無作為判斷。而婚姻的不穩定是指夫妻已分居或解組的狀態,以離婚、分居等作為評估的標準。然而,陳一惠(1998)提出,婚姻關係包含婚姻穩定與婚姻品質,婚姻品質受到婚前與婚後各種因素的影響後。再影響婚姻穩定,因此婚姻穩定是結果,婚姻品質才是描述婚姻關係的重要層面。可見,除了考量婚姻穩定外,尚須衡量婚姻品質。

(五)婚姻品質

婚姻品質是配偶間關係主觀的評估,它由許多特質所呈現的連續現象組成,這些現象可能是溝通是不適當、有沒有幸福感、對關係滿不滿意等混合指標(Johnson,Amoloza&Booth,1992)。在測量上,強調適應過程的學者,在研究焦點放在夫妻關係的特質上,以夫妻溝通、衝突或關係品質作為衡量婚姻品質的指標,屬於多面向的方式;而強調個人感受的學者,則以內再對婚姻關係的整體感覺作為評估婚姻品質的指標,是屬於單一面向的測量方式(簡文吟、尹慶春,2003;Glenn,1990,1998)。

由以上的文獻可知,在測量婚姻關係的指標相當多,而李閏華(1993)曾綜合眾多文獻,以婚姻關係的親密度與和諧程度等兩個角度來探討婚姻關係:1.婚姻關係的親密程度:包含三個向度:(1)共同相處:指夫妻彼此的興趣、休閒、社交等方面共同相處的現象。共同相處的頻率越高,表示夫妻越親密。(2)情感表達:指夫妻間口語及非口語情感表達的行為。情感表達越多,夫妻越親密。(3)分離傾向:指夫妻分開、分離的現象。分離現象愈多,表示夫妻越疏離,亦即越不親密。

 

陸、結語

雙薪家庭已經成為現今主要的家庭結構,對於平日忙碌的雙薪夫妻而言,若能善加利用週遭的支持系統與資源,相信無論是扮演為人夫或妻、為人父母、及職場上的一員而言,將都不再那麼困難,身兼數職將可得心應手。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大教育研究所,台北。

行政院主計處(2003)。92年台灣地區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線上檢索日期:2006102。網址: http://www.dgbasey.gov.tw/

何委娥(2002)。變遷中的家庭教育—雙薪家庭壓力調適與因應策略。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台北:師大書院。

吳心芝(2002)。維繫婚姻穩定的歷程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結婚20年以上的女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台北。

吳永裕(1995)。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院國教所,台北。

吳美玲(2002)。大專學生自我知覺的親子關係與人格特質對自殺意念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桃園。

李玉惠(1998)。國民小學女性校長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教所,台北。

李金治(200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四年級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台北。

李玟儀(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關係與其情緒調整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李閏華(1993)。父母關係對子女婚姻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未婚在學學生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中。

周麗端、曾慶齡(2002)。雙工作家庭的家庭教育—以近十年台灣工作與家庭研究分析。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台北:師大書院。

林妙娟(1988)。鄉村家庭親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台北。

邱書璇(1993)。已婚職業婦女之社會支持、內外控取向與壓力適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家政學系,台北。

唐先梅(2001)家庭生活教育。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婚姻關係中的家務分工(頁211-236)。台北:師大書苑。

徐一帆(2000)。雙薪家庭中性別、家庭生命週期與家庭教育需求及阻礙之相關研究 : 以屏東縣雙薪家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張毓凌(2004)。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台北。

張瑛(2004)。警察人員婚姻態度、親子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高淑清(2000)。雙薪家庭:角色分擔的開始。載於主家庭教育學(頁131-154)。

台北:師大書苑。

高源令(1991)。國小學生日常生活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曹中瑋(1985)。自我狀態、夫妻溝通型態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台北。

梁鳳儀(2004)。再婚者對離婚的反省實踐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陳一惠(1998)。父母婚姻關係、兒童性別角色與兒童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台北。

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陳斐虹(2004)。老年夫妻婚姻生活經驗:關係的互動與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彰化。

單小琳(1987)。國中導師專業倦怠與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調適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大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

黃春枝(1986)。青少年親子關係適應與父母管教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第9期,8396頁。

黃曼婷(2001)。家庭主婦志願工作者社會支持、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政大學社會學系,台北。

楊碧芬(2003)。配偶同質性與婚姻品質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廖永靜(2000)。社會變遷、家庭變遷與家庭教育需求。載於主家庭教育學(頁35-74)。

台北:師大書苑。

熊曉芳(2000)。社區獨居老人健康狀況, 社會支持及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台北。

劉秀玉(2004)。雙薪家庭母親家庭背景變項、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婚姻衝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蔡恒翠(2004)。國中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鄭惠文(2000)。失業青年之生活壓力、休閒支持、休閒決心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

鄭碧招(2003)。親子共讀對親子關係之研究~以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家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藍茜茹(1994)。雙生涯夫妻重要生活角色特質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謝坤鐘(1992)。職業婦女婚姻角色衡突、婚姻適應與婚姻滿足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臺北。

鍾明鈞(2000)。國軍官兵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不良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台北。

羅國英(1997)。青少年至成人前期之親子關係測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之成果報告。

教育部統計處查詢時間20061229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ebooks/edusta/primary.xls

行政院主計處台灣人口就業按教育程度分http://www.stat.gov.tw/public/Data/612221612171.xls

行政院主計處主要國家女性勞動參與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411116155771.doc

英文部分

Brwon, G. W. (1974). Meaning, measurement and stress of life events. In Dohrenwend, B. P. (Eds.), Stressful life events: Their nature and effects, 313-332. New York: John Wily & Sons.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Lecture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Over time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 474568-576.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5), 300-314.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1), 310-357.

Cummings, E. M.1994. Children and marital conflictThe impact of family dispute and resolution. New York: A Division of Guilford Publications.

Cutrona, C. E. (1996). Social support in couples: Marriage as a resource in times of stres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Horse,J.1985Stress and Social System, California, 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House, J. S.(1981).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Johnson, D.R., Amoloza Booth,A., 1992.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al chang in marital qualityA tree-wave panel analy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54,583-594.

Lopez, R. A. (1999). Las comadres as a social support system. Affilia: Journal of woman social work, 14, 24-41.

Sarason, I. G., Levine, H. M., Basham, R. B., & Sarason, B. R.(1983). Assessing social support: The social support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127-139.

SnyderD.K., WillsR.M., keiser,T.W.1981.Empirical validation of the marital satisfaction An actuarial approach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49,262-268.

Spanier,G.B.,Lewis,R.A.1980.Marital qualityA review of the seventie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42,825-839.

Stevan, E. H., & Ivonne, H. H. 1994. Work won’t love you back: the dual career couple’s survival guide.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Thomas, A. & Chess, S. (1977). Temperment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Brunner Mazel.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