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學與教育之研討-「符號」與「學校教育」關係為例

洪笙僑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壹、前言

在還沒有探究「符號」與「學校教育」的關係之前,我對於符號的認知還停留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規範作用上,例如:路上的交通號誌、大街小巷的招牌、各大品牌的商品標誌等等,比較屬於具體且通俗、較貼近生活的符號標誌。

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深究之後,對於符號的思維與意念,不再只是侷限在單純的表象結構之呈現,而開始注意符號背後的意識形態(ideology)以及深層的文化意義內涵。

因此,以下本文作者將初步的介紹符號的基本意義、符號與社會現象的關係、符號學的理論概述,最後並舉出校園符號的例子來檢視教育符號學建構的可能性。

 

貳、符號意義之界定

人類的社會似乎是一個充滿符號的世界,也可謂是各類「符號互動」的綜合展現(姜得勝,2005)。人類常藉由「符號」為媒介,不斷地進行文化的再製與更新,而文化的再製與更新,往往進而推動「符號」的差異化與層次化,造成文化與符號間的複雜交互關係(高宣揚,1998)。

因此,有對符號的意義加以界定的必要性。人類之所以和禽獸不同的原因在於人類擁有創制符號以及運用符號的能力,而人類卓越智慧之運用,主要乃是藉由「符號化」的歷程,以傳遞、溝通人類各種經驗(姜得勝,2004)。

Cohen1986)以人類學的觀點指出,「符號」可能是物體、行動、觀念或語言形式,它們往往模稜兩可的代表多種涵義,以喚起人們的「情緒」與「感情」,進而驅使人類採取行動。

因此「符號」不僅影響人類日常生活的活動與作息,而且還會深入地影響人類內心潛在的情意思想層面。所以凡具有「象徵」、「表情」、「達意」之制約反應意義功能者,不論其為有形無形、或直接間接、或有聲無聲,也不論其為自然者或人為者皆屬之(姜得勝,2004)。

 

參、符號與社會現象之關係

社會現象總括來說不外乎包含文學、電影、建築、傳播媒體、政治、語言,或者是任何以象徵符號或其他類型符號來表達的形式,建構一個龐大的複雜關係網路,所有這些關係皆用特定形式、象徵行為表現出來,形成多采多姿的人類社會(甘宗源,1990)。

人類社會現象的發展,似即是人類先天與生俱存及後天發明創造符號學一連串交互活動的歷程;尤其,以今日交通之發達、科技之創新、資訊之普及、教育程度之提昇、人際溝通之頻繁且複雜,使符號之巧妙運用更具活力與創造力;亦即「符號」不但沒有因社會變遷而失去其重要的社會意義,反而使我輩更珍惜此人類寶貴文化,且不斷隨「社會變遷」而靈巧運用與創新;具體而廣泛言之,「符號」具有分類、強化認知、增進思考、協助解決問題、凌駕時空限制、擴展想像力、超越環境、象徵、產生信仰以崇拜、促進溝通、激發群眾情緒、支配行為、凝聚態度、引起認同、激發知覺等等功能,然而,並非所有符號皆同時具有這些功能(姜得勝,2005)。

「符號」與「社會現象」關係極為密切。長期以來「符號」與「語言文字」、「藝術」、「政治」、「文學」、「傳播媒體」等相關領域之研究頗多似屬事實;除此之外,亦常見「教育」領域存有許多「符號現象」,但目前「符號」與「教育」相關研究尚屬萌芽階段,實具有開發的意義(姜得勝,2005)。

符號如同音樂的樂章擁有橫跨時空的傳遞性,不會因為時過境遷,而將其本質意涵根除或否定。例如以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來說明,我們都知道「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後學者對孔子言行思想的輯錄,是研究儒家核心思想的重要典籍之ㄧ。而其中「論語」裡面所提到的道德觀以及做人處事的基本品德,即使用在今日這個充滿多元價值觀、道德觀的社會,依舊存在其規範的準則性與必要性。

談到符號對社會的影響,不得不提到結構功能論(和諧理論)學派涂爾幹(Durkheim,1859-1917),其主要的概念為社會是一功能與完整的結構體、擁有和諧與依存的特性、以及知識技能與道德規範的重要性(陳奎喜,1998)。而他認為「社會」不僅不是個體行為的總和,亦不是精神偶然體現,而是基本的實體。冀期研究人類行為,就須承認此一社會實體,似乎等同於將「社會現象」視為「物理現象」,如此往往無法探索得社會現象之本質意義(姜得勝,2004)。

 

肆、符號學概述

符號學的流派有索緒爾、皮爾斯、卡西勒、艾柯流派以及現代邏輯學等等。而學者們一般公認現代歐洲符號學的鼻祖是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sussure,1857-1913),其洞察人類藉由各式各樣的符號系統,把人類的文化建構起來,並賦予這個世界意義而形成人類生活的總體(姜得勝,2004)。

索緒爾生於日內瓦,瑞士語言學家。索氏是現代語言學之父,他把語言學塑造成為一門影響巨大的獨立學科。他認為語言是基於符號及意義的一門科學現在一般通稱為符號學。索緒爾曾說「符號是語言(在某一時間點上的某種語言)的基礎單位。語言是符號的集合。個體的發言是語言的外在表現。」,也就是說明符號是一切傳遞訊息與溝通的根本,沒有符號的存在,文化就無法遞嬗、科技就無法更新,因此確切說明了符號存在的價值性。

 

伍、校園符號之解析

根據姜得勝(2005)的研究結果發現,嘉義市立國中校園,確實存有許多靜態「室外校園符號」,而將校園符號主要分為九種,主要為:一、校名符號;二、校歌符號;三、校訓符號;四、校徽符號;五、校旗符號;六、銅雕石像符號;七、教具象徵符號;八、校舍建築符號;九、藝術造型符號。

因此從上述的各項校園符號種類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個體在求學階段裡,除正式官方規定課程的多方面學習外,學校的人、事、時、地、物等「校園符號」,也提供給學生反省與思考的文化感受、刺激,對學生有直接間接與有形無形之教化影響作用,是故,如何妥善運用昔日較為人所疏忽的「校園符號」,提升學校教育效能,進而彌補、強化各類課程之不足,以實現教育理想(姜得勝,2005)。

根據姜得勝(2005)的研究結果,整理提出下列三項對於校園符號的結論:

一、校園是一個充滿符號的小世界

杜威認為教育是生活必需的活動,而生活是教育的內容。生活的形成乃是人類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人類想要生存就會對環境作各種需求,在人類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自然會繼續不斷地重新適應環境(梁福鎮,2006)。

因此依照杜威的觀點,學校教育必須與社會脈動接軌,不能呆板守舊的封閉自我;因為校園裡面就像是個小社會,這個社會系統裡面充斥著許多微觀的「符號意向」,學校必須不斷在軟硬體設備、行政制度等具體與抽象的細節中做永恆的更新,這也符應了杜威所提出的教育的歷程即是生長的歷程。

二、「校園符號」具有其特殊功能

一般符號具有分類、強化認知、增進思考、協助解決問題、凌駕時空限制、擴展想像力、超越環境、象徵、產生信仰以崇拜、促進溝通、激發群眾情緒、支配行為、形成態度、引起認同、引發知覺等等許多功能(姜得勝,2005)。

三、「校園符號」是校園文化內在心靈的具體象徵

一個「校園符號」的產生,其背後潛藏著許多學校這個社會系統的組織特色,進而代表性的點出某個符號所彰顯的意涵。因此可見「校園符號」是某時空交會之學校「校園文化」內在心靈的具體表徵。進而言之,由學校「校園符號」的類型與內涵,似可某種程度、甚至相當程度理解該校傳統、校長辦學風格、組織氣氛、社區環境等意涵,融合孕育展現該校校園文化的特色(姜得勝,2005)。

 

陸、教育符號學建構之可能性

美儒杜威曾說:「學校是社會的雛型。」,係指學校的組織型態及其從事的教育活動,在於涵育學生為未來的社會生活作準備。質言之,學校本身即是一種社會組織,教育活動本身即是一種社會活動。教育符號學即是一門探究學校內外的所有符號互動的學問,包括具體的、抽象的、團體間的、個人內在本質的情感思想運作,因此學校是一個充滿人為的、以及潛在的符號組合,也是一種社會的結構(張淑美,1991)。

人不但本身是一種「符號」,而且是擅長運用先天與生俱存與後天人為創制符號的「特殊動物」,因此,探究「符號」的緣起、意涵、詮釋、類型、應用、形成規則、用法功能、認知理解與變遷轉換等等內外在相互結構關係的一門學問-「符號學」(姜得勝,2004)。其與人類關係非常密切,在可預知的未來,其與人類其它各領域,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之跨領域研究,將會經由日後學者的思索與探究,而將「符號」與「教育」兩者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的聯結與互動,形塑「教育符號學」的專屬領域系統結構,且深入地、微觀地視角去統整教育場域裡面師生互動、學校軟硬體設備、教師與家長期望等等具體與抽象的結合,進而提升整體教育的品質。

 

 

參考書目

甘宗源(1990)。政治符號之研究-以中國國民黨十三全會為分析實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政治作戰學校,台北,台灣。

姜得勝(2004)。「符號學」的意義之研究。台灣教育,0629),51-55

姜得勝(2005a)。校園符號之探究-以「國民中學」為例。國民教育研究學報,015),29-57

姜得勝(2005b)。校園符號與社會變遷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024),175-202

高宣揚(1998)。文化區分化與符號差異化。東吳哲學學報,3209-242

張淑美(1991)。社會心理學在教育上的應用。高市鐸聲,21),56-59

梁福鎮(2006)。教育哲學:辯證取向。台北:五南。

陳奎熹(1999)。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