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框住孩子的創意

盧姿雯

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 研究生

 

壹、前言

    在孩子的活動中,可以常見其發揮不可思議、奇妙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如在遊戲、繪畫、音樂等方面。就美術活動而言,孩子天生就喜歡塗鴉,因為繪畫對孩子而言是一種遊戲的形式、情緒的抒發;有時孩子拿著繪畫作品指著一團東西並對成人說那是車子,但對成人而言,那些線條並不是其所認為的車子型式,然而對孩子來說,那是他的想像與創作,也是他所認為的車子。

    成人常以自己既有的概念來衡量孩子的繪畫作品,也因種種因素將孩子送到美術班學畫畫,希望孩子能成為天才小畫家;而這樣的作法,對孩子的創造力有何影響呢?以下就幼兒繪畫與創造力的相關性、繪畫教學對幼兒創造力的影響及教師在繪畫教學上的相關建議,探討繪畫教學對幼兒創造力之影響。

 

貳、幼兒繪畫與創造力的相關性

一、幼兒繪畫

    在此所指的幼兒為四到六歲的孩子,此階段的幼兒屬於繪畫發展階段中的「前圖式期」,其認知發展上的特徵是屬於直覺階段,是以自我為中心地看這世界,充滿著想像力、好奇心與幻想力 (范瓊芳,2002);在繪畫方面,往往表現的是其內心的意象,而非真正他們所見,所以常常以幻想來陳述其圖畫故事,或是從一個簡單的物體之外觀或形狀,而能有一連串圖畫式的想像反應。

二、創造力

創造力是腦的重要思考能力之一,腦力的訓練能夠提升創造力,增強創造性的思考 (陳奐宇,2005)。黃武雄(1994)指出,創造力是人的自然能力,它是一種掌握複雜事務整體特徵的能力。而本文之創造力是指非語文方面的思考,如音樂、美術、建築、雕刻、舞蹈等。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曾經歸納國內外各家學者所提出的理論,並整理出八項有關創造力概念的定義,如下表:

 

1

各學者對創造力之概念及定義

      

時 間

學 者

                 

一、創新未有的事物之能力稱為創造力。

1957

Osborn

創造產生對本身有價值的新構想或新領悟之能力。

1969

Barron

賦予某些新事物存在的能力。

1971

Sanderlin

創造力是一種無中生有的能力。

1985

Guilford

個體產生新的或融合現有的觀念或產品之能力。

二、創造是一種生活的方式,能夠具有創造性生活的能力是創造力。

1959

Maslow

創造在求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的創造力表現於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均具有創新的傾向。

1963

Hallman

創造與其說是一個人可能生產新事物,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方式。

三、創造是一個問題解決的心理歷程,創造力也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1910

Dewey

將創造視為問題解決的心理歷程,所以創造力是一種問題解決的能力。

1962

Torrance

創造是對問題形成新假設、修正或重新考驗該假設,以解決問題。此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即為創造力。

 

四、創造是一種思考的歷程,在思考過程中運用創造力,在思考結果表現創造力。

1910

Dewey

創造是運用創造思考以解決問題的過程。

1957

Polya

1967

Parnes

1969

Torrance

創造思考是一系列的過程,包括覺察問題的缺陷、知識的鴻溝、要素的遺漏等,進而發覺困難,尋求答案,提出假設,再驗證假設,最後報告結果。

1972

Jone

創造力是學生運用變通力、獨創力與敏覺力,將常用的思考方式改變成不尋常及生產性的思考方式。

五、從分析的觀點提出有關創造力的主張。

1956

Guilford

創造力因素應包括對問題的敏感力、流暢力、創新力、變通力、综合力、重組或再定義的能力、複雜度、評鑑力。1968年重新修改為包括流暢力、變通力、獨特力、再定義和精進力。

1971

Williams

創造力應包含流暢力、變通力、獨特力與精進力。

1980

Keating

本質上,創造力應包含內容知識、擴散性思考、批判性分析和溝通技巧四方面。

六、創造是一種人格傾向,具有創造傾向者更能發揮其創造力的效果。

1959

Maslow

自我實現的創造力直接從人格中產生,做任何事都有創新的傾向。具有問題解決或產出性特質,這是一種基本人格的特質。

1976

賈馥茗

創造性的人格傾向是具有自由感、獨立性、幽默感、堅持力、勇氣等特質。

1977

Rookey

創造行為表現的情感領域即為創造人格傾向,包括冒險性、挑戰性、好奇心和想像力等。

七、創造是將可連結的要素加以聯合或合成新的關係,這種能力即是創造力。

1962

Mednick

創造力是創造者為特殊需要或有用目的,將可連結的要素加以結合而成新的關係之能力。

1985

Wiles

創造是刻意將不同事物、觀念連結成新的關係,此種能力稱為創造力。

1987

Tayler

創造力乃是將零碎或無關的訊息組合成新產品的能力。

八、综合論:創造是一種综合性、整體性的活動,而創造力是個人整體的綜合表現。

1972

Gowan

創造力是從認知的、理性的到幻覺的、非理性的連續體,應該以整合的態度加以看待。

1983

Clark

創造力乃是思考、情意、感覺與直覺合而為一。

1985

郭有遹

創造是個體群體生生不息的轉變過程,以及智、情、意三者前所未有的表現。

:採自「創造力的涵義及其概念的闡析」,毛連塭,1994國小特殊教育171-7

 

    综合上表各學者所言,創造力可定義為:個體在其所處的環境下,結合個體流暢力、開放力、變通力、獨創力、精進力等特性,透過思考的歷程,使個體對於事物產生冒險性、好奇心、想像力、挑戰性的觀點發展出對原有事物獨特的新意義,不但使個體自己獲得滿足,同時也獲得所處環境中他人的認同,並且能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之能力。

三、繪畫教學與創造力的關係

    幼兒生來即有各種潛能,除了本能地喜歡遊戲外,對於大自然的美,有其獨特的敏感性。許多美術的題材與形式來自於大自然,而幼兒是天生喜歡美的,他們可以在美術活動中操弄色彩與形狀,這跟幼兒的創造力有密切的關係 (劉經典,2004)。此外,繪畫教學的活動可以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以孩子為主體,從內而外啟發並助長其發展,目的是在培養兒童的創造能力、理智與感情平衡及心理健全人格為目的。在歐美,他們認為美術是訓練孩子創造力最重要的工具,也是培養靈性的開始 (陳家詡,2004)

 

參、繪畫教學對幼兒創造力的影響

    創造力和繪畫教學是一體兩面,密不可分且互為影響的 (陳奐宇,2005)。生活中的許多事物不僅需要創造力,從事美術創作時也同樣需要創造力的幫忙,激發靈感,並運用各種思考方式和能力,可以發明新的或組合舊有的經驗,營造出不同的題材。此所以創造力爲何在美術教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藝術作品常求新、求變、求獨創的原因。

    黃作后(2000)陳惠英(2002)分別對幼兒及國小低年級學童實施「基本形狀創意繪畫訓練課程」,其研究結果皆發現實驗組在接受「基本形狀創意繪畫訓練課程」後,其創造思考力優於控制組,並且獲得以下結論:孩子的創造思考力可經由學習繪畫而增進,其學習繪畫有一系統的規劃,其學習效果最好。而實施「基本形狀創意繪畫訓練課程」來培養孩子基本形狀的繪畫能力,能明顯地提高幼兒創造思考力。

然而,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林千鈴認為,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希望成人能把創造的自由還給孩子,如果只懂得把畫畫得很好,或是在美術科目上有優等成績,都不算是真正的學會畫畫 (陳家詡,2004);且台灣藝術教育多半不是兒童創造力有問題,是大人教育觀念上出了問題,成人習慣以自己的品味來衡量孩子的作品,使得孩子們對於創造有很多挫折。其實若能透過專業安排的課程和專業的師資,培養孩子的藝術性,建立繪畫的專業性,並且加強趣味的部份,即可啟發孩子的創作能力,並喚起社會大眾對美術教育正確的認知。

 

肆、教師在繪畫教學上的相關建議

    繪畫課程與教學的設計,應涵括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激發他們的潛能,教導孩子如何能在藝術表現過程中充分發揮其創造力,進而將創造力充分運用於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培養及增進幼兒的創造力呢?相關建議如下:

一、成人觀念的改變

    成人有時以自己的想法來評斷孩子的創意作品,讓孩子在繪畫上不敢表現自己的創意,所以蔡典謨(1992)指出,除了要對幼兒的創造力發展有所認識並懂得欣賞方法外,成人首先必須要以身作則,勇於改變,不固守習慣,並且勇於嘗試,不停止思考。

二、學校與家庭的配合

學校與家庭要共同關心幼兒,安排能激發創造的環境,提供多樣化的刺激,獎勵創造性的行為,從孩子有興趣的活動著手,重視兒童的疑問,給孩子充分思考時間,讓孩子感到安全。另外,可讓幼兒從大自然中獲取美感經驗,並提供接觸和參與的機會,滿足DIY的慾望,尊重孩子的創作自由。

三、教師方面

對於教師該如何藉由繪畫教學培養幼兒創造力,徐巧蘭、陳淑芳與金瑞芝(1999)提出,除了提供幼兒基本的操作教具活動外,其他美勞性的活動也要提供多一些;教室環境的佈置要有彈性,以激發幼兒思考與想像,如教室中的用具及擺設皆可隨著教室教學活動做適當調整;老師可多鼓勵小朋友去使用美勞角,以便有比較多的創作機會,且材料的提供是要可以自由創作的;教學方法要更有彈性,讓小朋友可以有比較多主動的機會;在課程與作息的安排上,要多一些創作性的課程,讓小朋友去發揮創造力。

陳美惠與高淑清(2001)舉出一個實例,例如老師可以拿出一個圓形積木放在幼兒看得到的地方,請幼兒先想一想,除了積木之外,還有什麼東西是圓形的。接著,老師可以給幼兒一張畫有圓形的畫紙,讓幼兒自由發揮創意。在幼兒畫完之後,老師可以請幼兒先欣賞自己的作品,讓幼兒思考並進一步想出別的畫法,且讓幼兒說出畫中各圓形圖所設計的物品名稱,討論其異同,彼此可激盪出更多的想法。最後,請幼兒再畫一張圓形圖,不要重複,鼓勵、回饋幼兒的創作,並且反思或繼續延伸活動。

    綜上所述,教師在繪畫教學活動方面,應考慮教學內容與策略設計是否能激發出幼兒的創造力,並進而將創造力充分表現於繪畫活動中;且可藉由教育來提升幼兒的創造力,將創造力運用於藝術創作中,並利用創造思考的方式來設計課程與教學活動。

 

伍、結語

    鑑於我國傳統的學校教育,偏重邏輯思考訓練,強調知識與事實的記誦,而忽視了解決問題與創作思考的啟發 (陳英豪、吳鐵雄與簡真真,1982),再加上有些繪畫教學多強調技法的訓練及現實物像的臨摹,更扼殺了創新靈感的來源。因此,今後如何在繪畫教學中,運用適當的創造思考教學,幫助幼兒在繪畫方面發揮其創造力,加強創造力的運用,是教育者、研究者不能忽視的課題。

 

參考文獻

毛連塭(1994)。創造力的涵義及其概念的闡析。國小特殊教育171-7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范瓊方(2002)幼兒繪畫心理分析與輔導 (再版四刷)。台北:心理。

徐巧蘭、陳淑芳、金瑞芝(1999)。蒙特梭利教學法中幼兒創造性活動研究。1999行動

    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海報論文集109-119

陳英豪、吳鐵雄、簡真真(1982)創造思考情意教學。高雄:復文書局。

陳美惠、高淑清(2001)。啟動幼兒創造力思考:從幼兒家庭教育做起。國立台中師範

    學院幼兒教育年刊1349-68

陳惠英(2002)基本形狀繪畫能力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創造思考力影響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

陳家詡(2004)。蘇荷兒童美術館把創造力還給孩子。書香遠傳1032-35

陳奐宇(2005)。創造力在美術教學上的運用。美育月刊14566-79

黃武雄(1994)。兒童心智的河床。北縣教育312-14

黃作后(2000)基本形狀的繪畫能力培養對幼兒創造思考力的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劉經典(2004)。遊戲、美術與教育對幼兒創造力的影響。國教輔導43 (6)52-56

蔡典謨(1992)。如何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國教之聲26 (1)3-9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