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寫作與部落格
南華政策所
從1997年開始,部落格(Blog,或稱網誌)的風氣就在世界各地開始蔓延,一直到2004年中左右,這股浪潮終於也席捲了台灣的網路世界,一直延燒到2005年,部落格儼然是接替電子郵件、BBS、MSN最火紅的網路工具。雖然它的基本型式和傳統的個人網站沒有太多不同,但部落格在操作維護上的簡單易用,讓人們大大省去了研究程式、撰寫HTML的煩惱與時間,可以把更多的精神花在內容創作上;而它迴響或留言的機制,透過RSS進行互相引用的特性,更讓每個人的部落格有機會串連在一起,形成一個綿密而龐大的虛擬網絡。
Blog 創作門檻低,只要能上網就可以擁有。支援文字、音樂、影像的多媒體日記較傳統文字日記更加活潑;而私密心情分享的特殊魅力,則是名正言順的將偷窺與被偷窺搬上開放場域。極具自我風格的個人主義,因此在網路大行其道。不必長篇大論,也許只是幾句話,隨性讀寫顛覆了傳統認知,更加自由的自我表達加入網路交友功能之後,成為了與過去迥異的創作誘因。以往的創作可能是基於對藝術的堅持,又或許是為了名利雙收;但是寫 Blog 的原因卻大多是單純分享心情,增進人際關係,或是網路交友,而系統提供者則可從中取得無限商機。Blog 版面經常同時穿插廣告橫幅或跳出式廣告視窗,私密日記與商業廣告並存的有趣現象,印證了商業與創作間緊密的共生結構。閱讀的同時,廣告被夾帶進入讀者意識當中。因此,雖然 Blog 沒有直接被販賣,卻仍然成為了廣告曝光的間接媒介,作者的私密記錄與公開播放的廣告在相同版面並置發聲,形成相當微妙的對話關係。
有趣的是,過去的文化商品如電影的票房、小說的銷售量往往直接與市場產生關聯;然而 Blog 內容卻可以暫時與商業脫鉤。Blog 並不需要被販賣,它旨在吸引人潮,但日記本身卻並非商品,因此 Blog 無須刻意迎合市場品味,系統業者仍然可以透過播放廣告賺取利潤,一種「各取所需」的創作模式具體浮現檯面。對於文學創作而言,脫離市場機制與商業考量而獨立存在,對於未來的藝術觀念將掀起重要改變。
網路寫作、BLOG
高振發
南華政策所
傳統的寫作往往都要透過投稿或經由出版社出版才能發表自己的作品,因此也不是人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作品與人分享,但現今流行的部落格與其他各種形式的網路發表卻讓人們有了皆可寫作的場域,而且作品也能在網路上立即得到其他讀者的回應,讀者也能輕易與作者互動。
在網路的世界中,發表自己的文章大多是純屬於個人的喜好。而在書寫的過程中,有的是日記、心情雜記、小說等,大部分的人都是想把自己喜歡的文學文藝作品藉由此種方式跟他人分享,如果有越多的人閱讀文章,也在無形中加諸了一種成就感,無形中給他一種肯定,這樣他就會越來越投入網路寫作,甚至視為一種習慣與動力的來源。也有一些人透過網路寫作來宣洩自己的情緒,如八卦、個人日記等,在利用越來越多人的點閱與回應來獲取滿足感與認同感的同時,相對之下,這也是一種個人的宣洩管道與手段。
在部落格自我專屬的空間裡,自己當主人,自己決定要擺放什麼作品,也由於創作不拘泥於文字、文體、主體等,因此這是一個美好的世界,可以讓自己盡情的享受空前的創作快感,在網路上寫自己想寫的,而且透過網路以最快的速度傳到讀者的眼裡,以確使作品不會失去鮮度。也因為沒有市場機制的考驗,網路上的分眾型讀者彼此互相包容,因此會出現懶散的情況,加上追求即時性,速度很快,使文字往往會鬆散化。
資訊社會與網路文化
邱琮凱
南華出版所
【中廣新聞網 】
「部落格 不可小覷的網路新興力量」(葉柏毅報導)
先讓我們想想下面的幾則新聞事件:前CNN副總裁兼新聞總編「伊森喬登」,上個月據透露,在「世界經濟論壇」中,曾經說過「美軍槍口朝著記者」,而被迫辭職;此外,CBS新聞主播「丹拉瑟」,在新聞節目「六十分鐘」裡,引用機密文件,指稱美國總統布希的兵役紀錄有問題,結果又被發現,他所引用的文件,極有可能是偽造的;還有最近異軍突起的網路瀏覽器「火狐狸」,短短時間之內,創下極高下載率,備受各界矚目;這幾個新聞事件,有什麼共通點呢?它們的共通點之一,就是:它們都是由網路上的「部落格」所揭發,或是傳播的。
被稱為「部落格」blog的「網路日誌」,已經被美國「韋氏大字典」選為去年最具代表性的英文單字。什麼是「部落格」呢?簡言之,「部落格」是一種可以讓用戶在網頁上輕鬆發表意見,並提供讀者回應的網路平台;使用者不必具備太多電腦知識或網頁撰寫技巧,就可以輕鬆做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個人站台,這似乎和傳統的「bbs」,也就是所謂的「電子告示板系統」差不多,但它比「bbs」功能更強的地方在於,它是「全網頁作業」方式,使用者可以在網頁上輕鬆地張貼文章、上傳圖片、自訂版型,或引用文章,它最吸引網友的,除了是滿足網友的「書寫」與「發表」欲望之外,更重要的在於它的全個人化功能,用戶可以自己設計出獨具個人風格的網路日誌形式,「部落格」可以讓一個即使是對電腦完全一無所知的使用者,也可以「三分鐘輕鬆搞定一個個人站台」,並且還可以迅速找到相關主題的文章與留言;也就是說,它同時具備「網頁」和「bbs」的功能,因此一推出,馬上受到網路用戶的熱烈歡迎,大多數的用戶,通常都拿它來寫日記用,因此而造成部落格的「網頁日記」特別盛行。「部落格」真正興起,不過是這四五年來的事;「部落客」們除了可以網誌園地上自我發揮之外,也可以把自己認為有趣、有價值的一些文章,藉由自己的網路日誌推薦給網友;而隨著後來內容越來越多元,部落格也逐漸從個人日誌轉變成為抒理念,乃至於做另類記載報導等用途,「部落格」的功能,也因此而轉向另一方面。
對於一些認為部份主流媒體只是採取固定面向觀看世界的人來說,部落格上的新聞與評論,無異是為他們打開了另一扇窗,找到了另一個發聲管道;當某些言論可能因為不符合媒體的特定立場而無法受到注意時,用部落格臧否時事,或是揭發所謂的真相,成為用戶們接近使用媒體的另一種最佳管道,這種接近使用媒體方式,甚至比媒體的民意論壇,或是公共電視更有效;熱愛部落格新聞的人認為,部落格新聞回歸到民主的最原始本質,就是民眾參與,降低了接近媒介的門檻,把觀看事物,以及詮釋世界的權利,還給平民百姓。
但部落格這種另類媒體的崛起,卻讓主流媒介懷抱著相當的敵意;例如前述的CNN新聞總編「伊森喬登」被迫辭職事件,雖然由部落格所揭發,不過演變到後來,竟然成為主流媒體與部落格的戰爭,許多美國主流媒體開始正視到部落格的力量,並且認為伊森喬登的離職並不值得,因為沒有具體事證能夠證明他的確指控過美軍,而開始怪罪部落格「搧風點火」;此外,三月七號,美國白宮發出了第一張「部落格採訪證」,給知名部落格的主編「葛拉夫」;但是據葛拉夫表示,他到白宮參加新聞簡報或記者會的日子,並不好受,因為幾乎沒有記者把他視為同業,而他是去採訪的,不過每次卻都成為記者們詢問的對象,他最常被問到的三個問題就是:「什麼是部落格」、「你為什麼穿短褲進白宮」,還有「你確定你頭腦清醒嗎?」此外,最近在美國加州「聖塔克拉拉郡」高等法院也判決,三名在部落格上透露蘋果電腦機密資訊的三名部落客,不能被視為記者,因此不適用加州的新聞記者保護法,他們必須對他們供出他們的消息來源和相關資料,這項判例一出,立刻引發民權團體的高度關切,認為是對網路時代言論自由的一大打擊,從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正視部落格的傳播力量,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有學者就認為,藉著越來越多針對著部落格報導而來的案例,其實正可以讓傳播學界與業界再度反思,到底要如何去確立新聞記者的專業性與專業地位;媒體的氾濫,已經大幅降低了媒體進用人力的門檻,這裡有兩點可以去質疑的,其一是媒體是依據什麼標準來認定某個人可以或不可以從事新聞工作;其二是如果進入主流媒體工作的人,不一定要唸過新聞或傳播,而且主流媒體報導新聞的一些觀點與方式,也頗受到傳播學者的批判,那麼這些主流媒體,又怎麼能認為部落客報新聞就不適合呢?
所以,問題似乎又回到了那個老迴圈:媒體有「第四權」之稱,監督行政、立法、司法三權;而在不滿媒體主導言論的情況之下,部落客挺身而出,以監督媒體自許;然而,誰又能保證部落格新聞不會犯下主流媒體可能會犯的錯誤,而當部落格新聞惹出事端時,又有誰能來監督部落格言論呢?事實上,「權利」和「責任」是分不開的;如果部落格新聞,或部落客寫手們,認為自己能夠一定程度上顛覆主流媒體的偏頗言論,那麼也應該負責應負的言責;新聞與言論自由固然應該維護,可是當某個論壇,也犯下了侵犯他人權利的錯誤時,要如何處理,相信應該已經到了學界、法界、業界與網路用戶們共同開始思考的課題了。
網路寫作、BLOG
俞錚蓉
南華出版所
何謂 BLOG?
·
Peter Merholz 在 1999 年四、五月間開始把 Weblog
唸成 We Blog。
·
從此 Blog 不祇是 Weblog
的簡稱,更成為一個動詞。
·
網路上書寫個人資料。
·
個人資料的搜集與整理。
·
記載、內省及分享。
·
Blog的中文翻譯 : 部落格、網誌(tw), 博客(cn)。
Blog(中文稱為「部落格」)是一種常被更新、便於編寫的日記式個人網站。
Blog的內容可以是輕鬆的個人日誌、隨想雜記或文章發表。
一旦申請此服務後,即可擁有個人專屬的創作站台,在網路世界裡得以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想、心情記事及得到互動。
Blog最大的特色,就是把整個過程簡化到讓一般使用者都能自行創作自己的網站,
所以不需懂任何html、程式語碼或frontpage、dreamweaver等需要長時間學習的軟體,只要會編寫電子郵件,就能輕鬆使用Blog服務來建立自己的風格網站。
一般來說,如果使用者有以下需求,就會需要Blog的服務:
1.想擁有與眾不同的個人網站。
2.想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體驗、心情點滴。
3.想在網站上寫日記、散記、發表文章、自由言論、個人評論、心得記實。
4.想讓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與情感,有個可供抒發的出版空間。
5.想記錄人生重大經歷與過程,如:旅遊隨筆、婚禮籌備、懷孕日記、寶寶成長記錄等。
6.不想花費時間編輯網頁及撰寫程式,而想快速架站的使用者。
網路寫作
在這個插電時代,一台連上電話線的電腦就可以讓你進去「衝浪」,網路寫作的範圍以最快的速度走過每一台電腦,每一台電腦都像變形蟲體,透過超連結、以及超文本將連連秘密的整合起來。網路世界裡,人們往往比在真實生活中更魯莽、惹人厭、不體諒、不寬容。時常很多網友張貼訊息,主要是為了要製造摩擦。……人身攻擊是尋常的。
只要會上網,只要具備與讀者清醒而平等交流的權利,同時又有一定創作能力,就有可能成為一個網路作家。網路寫作的自由和大眾性,往往使得一切個人真實的感覺得到最充分的展現,把故事還原成最真實的生活。“這樣表面放肆而又天馬行空的表達方式,實際上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網路寫作花木繁盛,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反映作者對當下文化的理解,並衝擊傳統文化。網路blog、聊天工具等嶄新模式的蓬勃發展證明了網路正在走向大眾。網路是對情緒的表達,不是對情感的表達。表面上看似自由,實際上網路寫作只有最後終結到傳統寫作後,才能找到最根本的出路。
網路正在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作為傳統的寫作模式勢必也會受到衝擊。在文學史上從來沒有一個這樣的時代:讀者和作者地位平等,讀者是仲裁者,也是評判者,更是閱讀者,而傳統寫作必須經過嚴格的選拔機制層層選擇,這本身就具有不合理性。網路寫作固然已經有了極大的發展和規模,但網路寫作仍然只是傳統寫作的準備階段,網路寫作不可能替代傳統寫作。看電視是“站著睡覺” 網路寫作是“坐著睡覺。” 網路文學還缺少真正能給人震撼的美的東西。雖然也不缺乏智慧,也充滿了思辨和真實,但不能回避其中存在的問題。文學不能只寫慾望,而應有精神上的力量和愉悅。
網路寫作、BLOG
余佩穎
南華出版所
何謂BLOG?
英文原文是「BLOG」、台灣稱為「部落格」、大陸則稱之為「博客」,是一種幾乎沒有門檻、讓每個人在網路上隨時自由發表文章的機制。
不過簡單的定義:blog這個字是從web log上衍生出來的,變成we blog,blog變成一種網路行為、bloger則是這些使用者的泛稱。
補充:什麼是維客?維客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衝破了博客一統天下的局面,成為一些網路寫作愛好者和技術愛好者的新寵。維客的原名為wiki,據說來源於夏威夷語 “wee kee wee kee”,意思是“快點快點”。維客就是一種文化,象徵著協作、共用、開放,表現一種比較自由的文化理念。
Blog是近年在美國出現,並迅速風靡全球的一種新的網路媒體形式。所謂Blog,即是Web Log(網頁日誌,簡稱“網誌”)合併演化而來,主要是以日記的形式發佈文章,並可以附加評論的個人網頁。
Blog是一種可以常被更新、便於編寫的日記式個人網站。其內容可以是輕鬆的個人日誌、隨想雜記或文章發表。可以在個人專屬的創作站台,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想、心情記事及得到互動。
Blog最大的特色,就是把整個過程簡化到讓一般使用者都能自行創作自己的網站,所以不需懂任何html、程式語碼或frontpage、dreamweaver等需要長時間學習的軟體,只要會編寫電子郵件,就能輕鬆使用Blog服務來建立自己的風格網站。
Blog 通常是指某種定型化的網路平台,讓使用者能夠非常輕鬆地張貼文章、設計版型、與網友互動,並且可累積成一串可以追索、可以回顧的歷史。台灣最有名的 blog 是「明日報個人新聞台」。
一般來說,如果使用者有以下需求,就會需要Blog的服務:
1.想擁有與眾不同的個人網站。
2.想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體驗、心情點滴。
3.想在網站上寫日記、散記、發表文章、自由言論、個人評論、心得記實。
4.想讓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與情感,有個可供抒發的出版空間。
5.想記錄人生重大經歷與過程,如:旅遊隨筆、婚禮籌備、懷孕日記、寶寶成長記錄等。
6.不想花費時間編輯網頁及撰寫程式,而想快速架站的使用者
全民寫作運動
當在網路資源普及部落格的寫作在全世界已形成風潮,更多的分享、紀錄、討論、交叉引用,與串連的特色,鋪陳出生活周遭更多話題,促進更具觀點意識的巨型網上書寫交流。
新媒體眾聲喧嘩
Blog發動網路書寫潮
Blog是近幾年來發展最快速的網路應用,可謂早期個人網頁的進化版。它在1999年被提出,起初由業餘的網路玩家自行開發架設,慢慢形成使用規模,到了2005年,這股熱潮席捲全球,幾乎達到顛峰。國內外的網路業者,包括各大ISP、入口網站、新聞網站等幾乎都提供了相關服務。只要使用者提出申請,就能擁有一個便捷的個人專屬發聲管道,它以日期編年紀事,方便閱讀同好回應,既可收納長文,又可結合照片與影音串流的特性,使它一躍成為網路社群的絕佳串連工具,更是企業行銷的全新武器。
以台灣的發展為例,提供Blog服務的網站從早先由學生架設廣受歡迎的「無名小站」、新浪網的新浪部落,到去年年底微軟的MSN Space,國內的Blog使用人口已經慢慢累積擴張。到了2005年中,蕃薯藤與樂多日誌合作、中華電信推出Xuite,UDN的社群服務—「網路城邦」也提供相關應用、ETtoday則推出Bloguide,年底PChome、Yahoo奇摩也爭相投入,一時間Blog的服務如雨後春筍冒出。
Blog早就不算是新玩意了,但肯定是最熱門、成長最快速的網路服務。接續各種以Blog為名,由Blog延伸的服務也一一出現,包括以手機上網傳送文字、圖檔進行更新與瀏覽的手機部落格(Mblog),甚至是以影像紀錄為主的影像部落格(vlog)……等。
Blog開啟了眾聲喧嘩的新媒體紀元,將網路發聲的權力下放給更多非專業的使用者,翻轉了以往資訊流動的方向,並強化網路社群的互動與連結性。
Blog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獲得資訊、消費產品、使用媒體的習慣;過去,我們每天閱讀的是來自專業製作人的報紙、雜誌、電視節目,內容由於立場或篇幅的關係,多半經過篩選編輯;由於這些傳統媒體掌握了大多數人的「眼球」,所以擁有值得高價位的廣告效果,能夠建立讀者與廣告客戶之間的商業循環。
目前全世界有數千萬個blog網站,而且每天都以驚人的速度增加之中;即使僅以華文、甚至台灣的數量來計算,應該不下數十萬。在這麼多作者的貢獻和彼此閱讀、交流、分享、激盪之下,許多新的技術、發表、以及結盟方式也陸續出現,讓部落格圈變成今日許多人投入研究、想要發掘商機的熱門目標。
從媒體的角度來說,blog讓一般大眾擁有自己的發聲管道,原本每天退稿接不完的作者可能一夕成為明星,傳統媒體也不再是每件新聞的第一線。最重要的是,數千萬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係,在排列組合之後的可能性是天文數字。
早期網路出現的時候,網路成為人們繞開傳統出版體制的壓抑,隨意發表自己的作品的樂園。在網上的創作就是一種純粹的自娛自樂,一種充分個性化的活動。人們盡情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沒有人會去考慮要在現實的體制中獲得什麼利益。為此當時很多評論家旁徵博引,論述網路文學形式是更加純粹,更富自由精神的文學。
後來,事情就開始慢慢變化了,一些在網路上串竄紅的作家相繼被出版商相中,出書成名。網路寫手也逐漸被包裝成文化明星,到處享受FANS的追捧。網路寫作的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書的出版才能找到踏實的感覺,這恐怕已經是現在網路寫手們的共識了。
在一般的認定裡,網路文學風潮首先興起於當時年輕學子們廣為參與的電子佈告欄系統(BBS),一些在BBS站小說版張貼小說的作者先是引起版上讀者的共鳴,再被大量轉寄傳閱,這樣的小說在擁有了群眾基礎後被出版社相中進行實體出版,開創出「網路小說」此種新興出版類型,造就了痞子蔡和藤井樹這幾位至今仍引領大眾文學書市風向的的當紅炸子雞。
網路因為有即時性,所以最適合發表自己在每天邂逅的人、事、物、景等各種小小的感動。將網頁上的作品變成「平面」出版品,這對作者或是出版社而言都是新的實驗。有人說,將網路寫作納入傳統出版軌道,對網路寫作是一種促進。
平面作家在網上發表作品,是能回歸創作本心而且與時代接軌的最好方法,這也是日本作家所以如此做的原因。他們在網上與讀者的對話,後來也都編成書籍出版,作家因此隨時能吸收、擷取時代氣氛。 作家可以即時感受最新鮮、第一手的反應與聲音,而不會發生在象牙塔內創作的苦悶與閉塞,並且讓作家關心的角度與議題有無限增加的可能。
網路創作是一個無拘無束的自由開放空間,但是也反而有疏離性以及因為匿名而引起的非理性問題
網路上的版主是真正的主人,自己可以決定要放什麼作品上去,由於創作形式等不受拘束,文字﹑文體、主題等毫無限制,因此實在是一個極其美妙的世界,可讓寫手盡情享受空前的創作快感。在網上寫自己想寫的,而且以最快的速度傳到讀者的眼裡,作品不會失去鮮度。在不受束縛的同時,網路寫作也不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沒有市場機制的考驗,網路上的分眾型讀者彼此互相包容,這種祕密花園的疏離性會讓人很缺乏警覺,而出現懶散的情況;加上追求即時性,速度很快,使得文字往往會疏鬆化
其次,網路的匿名性很高,大部分的版主或網友都是匿名的,因此也會出現非理性的攻訐,或是不認真的創作。
網路文學 新興的文化現象
網路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早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了。物質決定精神,生活方式的改變必然帶來思維方式和寫作方式的改變。網路寫作在操作上有傳統不可比擬的便利:不需要前輩的吹捧提攜,不用擔心編輯的盲目盲心,發表的過程中幾乎不存在障礙。韓國網路作家可愛淘說:「我本來就喜歡一個人寫點東西給自己看,後來看到很多人都在網上發表自己的作品,也就萌發了試試看的念頭。」網路寫作使得製造精神消費品的不再限於過去高高在上的知識階層,我手寫我口,滿街都是作者…… 。
寫作變得容易了,讓自己的文字被人讀到變得容易了,成名獲利至少從表面上看也變得容易了。“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古代的讀書人要經受何等的艱難才能實現夢想。可愛淘說:「網路小說的出現顯所有希望成為作家的人提供了一個實現自己夢想的途徑。」
自從九○年代中期以後,伴隨著台灣社會的「網路化」,大大小小的文學社群/區相繼在網際網路上崛起,吸引大批年輕文學創作者聚集,在其中發表作品、互相品評、分享資訊,帶動了前所未有的網路書寫風潮。
到了網路化時代,數位媒體與網路社群一體兩面,對於文學人而言,它是發表媒介、閱讀媒介和同好交誼場所。網路讓我們能夠把一般傳統定義下的文學作品搬上網路,這是一種文學傳播革命,帶來了「發表的即時性」、「文學媒體的開放性及個人化」、「雙向互動性」等等新傳播特性。這樣的文學傳播環境,是開展新文學生活的重要場域,另一方面,網路本身不同於傳統平面的媒體特性,也有助於刺激新文學品種的誕生。
部落格
劉得臣
南華出版所
Blog,也有人說是WebLog,網路日誌,台灣譯為部落格,一種管理網站內容的軟體介面,讓使用者隨時隨地可以上網更新文章的日記型態網頁,也有人說部落格是一種全新的網上表達方式,可用來做個人出版及代替個人網站,用白話口吻來說,部落格就是口語上所稱的流水帳。部落格能夠讓您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步驟簡單,只需登入後開始打字,上傳圖片、設定版型還是引用文章,號稱「3分鐘搞定」,使用者完全不用了解Html程式碼或是Dreamweaver,人人都可使用,記錄的內容可以是資料交換、商業網頁、正式文件、輕鬆的日記或任何時候的感想。
根據「科技暨自由教育國家研究所」(Nitel)的普查,全球目前有1911225個部落格,其中有1178186個使用英文;第二多的是葡萄牙文,共有78464個;使用中文(包括簡體及繁體)的則有8302個,且部落格文章每四秒就增加一篇。目前最廣泛使用的兩種部落格工具是「Radio」和「Manila」由溫拿(Dave Winner)所開發。溫拿是美國矽谷一家以研發網頁開發為主業的軟體公司「使用者樂園」(User land)的創辦人兼執行長,在1994年時,他就自己開始嘗試部落格的網路書寫形式,但許多人對於溫拿的創作,只當作是科技狂的異想世界,過了九年,這個溫拿的異想世界成為引領網路生態的新力量,溫拿甚至被哈佛大學聘為顧問,研究如何透過部落格型塑另類哈佛文化。
部落格的功能
部落格的型態有點類似明日報的個人新聞台的概念,但比新聞台多出了一些較便利的功能,如「Rr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技術的串連,使用者將喜好的網站的連結加到自己的網站後,電腦會隨時抓對方更新的Rrs檔,就像即時更新一般,不必連到對方網站,就得知喜好網站的最新文章資訊,達成交換日記或共同出版的目的。還有「迴響」(Comment)功能,也就是當有網路閱讀者在看了某篇的文章後,可以在每一篇文章之後發表自己的感想,並非像一般我們在瀏覽網站後必須回到大家一起發表的留言版或討論區留言,這樣的迴響串列,其實就等同於電子佈告欄(BBS)看板中,相同討論列串的文章,對於網路重度使用者來說,迴響功能是一個不需要公開電子郵件信箱或私人聯絡資訊,卻又能讓網路讀者們發表想說的話。
最後提到的是「引用」(Track Back)功能,當A讀者在回一篇迴響文的時候,就能夠引用回你原本的那一篇文章,A讀者的文章照樣被儲存、顯示在他的網誌裡,就跟以前一模一樣,但是你的部落格在A讀者發表文章的時候,會收到一個來自A部落格的引用通告,這個引用通告不只是用來通知有人引用這篇文章了,它還會挾帶許多其他的資訊,包括A讀者的文章標題、文摘、靜態鏈結,以及A讀者的部落格名稱,這些資訊將可以被顯示在你的部落格上,而且即刻更新。之後,對於其他讀者來說,當他們讀過你原本的文章後,不但能夠看到直接附加在那一篇文章後面的迴響,還能夠看到前來引用的文章,他們甚至能先讀到這些文章的文摘,在決定要不要,連到其他的部落格或站台去,「引用」功能提供了一個跳板,讓部落格使用者通往更為寬廣遼闊的世界。
部落格每篇文章所佔的網域空間也比新聞台少對電腦設備和網路頻寬的要求都不高,所以更新速度也較快,被認為是真正體現網路自由精神的應用。就如同新聞台的愛好者一般,每一個人都想在不同程度上創作、寫作、分享,它讓每一個人都可以輕輕鬆鬆的在網上創作或出版,因為部落格是超級簡單的,所以才會嗆紅。
行動部落格介紹
隨著美伊戰爭戰況部落格、木子美情慾部落格和白宮國會助理的部落格被大篇幅的報導後,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前一陣子併購了PyraLabs,這家公司的主要業務內容就是提供免費部落格空間,而哈佛大學與史丹佛大學相繼提供全校師生免費的部落格系統,CNN自2003年3月10日開始報導關於部落格的新聞。當大家開始正視部落格這個新興的傳播科技所帶起的新型傳播型態時,舉辦第一屆行動部落格會議的是全球電信業最為進步的日本。
Moblog,行動部落格,大陸譯為「移動博客」,一個由Mobile加上Blog的新傳播型態,在第一屆行動部落會議中被廣泛的提出,更有不少的部落客們開始注意到這一個新的趨勢,並且在網路上實作他們行動部落格的計劃。行動部落格就是行動加上部落格,行動的界定以創作者所使用的工具和創作時所處的時空型態為主。工具包含了筆記型電腦、個人數位助理(PDA)、手機和其他可以在行動中處理數據通訊的新科技產品,以台灣來說,筆記型電腦和個人數位助理,為兩個最有潛力的工具,簡言之,行動部落格就是部落客們解除空間上的障礙,即時的上傳新文章。
目前部落客們仍多使用固定一處的個人電腦作為書寫的工具,然而我們可以藉由觀察電腦和網際網路的歷史發展脈絡意識到行動部落格的新生,進一步來看,行動通訊和手機的普及可以興起一股更大的行動部落格潮流,部落格的書寫範圍不限於新聞報導,很可能當下有什麼新的點子出現,必須以書寫的方式記載以供後續運用,筆記電腦顯然更能發揮行動的特質。在台灣,長期書寫部落格習慣的使用者多擁有筆記電腦,可是對於大多數的網路使用者而言,筆記型電腦並不普及,因此由手機來更新部落格正是目前發展的方向,手機具有通訊的特質,可以連上網路、傳輸文字檔(簡訊),簡單的介面讓使用者不需經由繁雜的電腦軟體設定,直接做更新的動作,未來手機可能比筆記型電腦還要低的價格和普及性,再加上攜帶方便這個因素,於是有不少部落客們開始嘗試各種方法,使用手機來書寫部落格文章。
歐洲是另一個行動部落格的發源地,英國的政治權益促進團體Vox Politics由Garvin Sheridan的領軍下,開始將行動部落格的書寫運用在監督國會運作上,在風行之前時,剛開使幾個檯面上的部落格有不少是以政治為訴求,並適時把出版、監督、詮釋和記載嘗試以行動部落格來執行,此舉獲得英國衛報的注意,並且在部落圈激起不少迴響,這個事件可以說是行動部落界首度有組織的大規模政治動作。
部落格對傳播的衝擊
在外國部落格已流行很久,而在台灣每日出刊的社運電子報「烽報」能夠維持圖文並茂的高產量,就是拜部落格的簡易之賜,而「破報」推出「台灣部落格」更是部落格社群的推手。
部落格有兩個特性:1.個人主觀性:有人曾經指出「部落格就是新聞寫作」,實際上部落格的確是一種以作者為中心的媒體,寫的是作者的觀感見所,在部落格的元素中,「時間戳印」暗示著這一格(文章)的時間背景,「彙整方式」影射著作者對於這一格的態度,而「時序標題」又更進一步地鋪陳了這一格的時空背景。這些元素,正都強調著這種個人主觀性,畢竟美一篇文章都是某人在某個時間點上從某個方向切入後的思緒痕跡,這令人想起殷尼斯傳播的空間和時間的偏移,行動部落格在空間和時間都佔有極大的優勢,隨時隨地可以傳播新事務,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出版。2.跨人際性:多數部落格都有一個現象,也就是隨著時間的累積,會產生固定的讀者群─而且這群人其實會去閱讀彼此的部落格,這種現象就像一種環狀甚至識網狀的結構,每當一有人在自己的部落格上提出了甚麼有趣的東西,連帶著會有一群人也在自己的部落格上開始撰寫相關的題材,而未來行動部落格更可能帶動及時性新聞報導的功能,SNG車的速度永遠比不上就在事件發生地點旁的行動部落客。
這兩個特點使得部落格形成類似部落的生存狀態,這種部落是鬆散、去中心化的,每個成員有各自的生活要過、各自有擁有自己的獨特看法,但是這可以觀察到一個虛擬社群的出現,部落客們有共同關切的議題、也常會彼此對話或呼應,這種長期累積而產生的社群雖無組織的意識形態,但其組織向心力量是相當縝密且堅韌的,部落格的靜態鏈結使得每一段文字和圖片都有永久不變的公開連結網址,任何人都可以引用,這是部落格虛擬社群中對話和討論能夠成立的基礎,也是讓資源可以在諾大的網路世界中得以被定位尋找的指標。
網路使用者眼中部落格更棒的特質在於它的簡易民主性、使用低門檻,降低了技術差距,並將使用網路的「權力下放貧下工農」的革命,填平知溝的數位落差,將「網路書寫還諸平民百姓」,不再專美於高階知識份子間。然而,這樣的特性對未來的新聞產製過程有相當大的衝擊,例如我今天在路上看到某一個正在發生的事件,希望馬上作即時的寫作,那麼我可以不必等到返回工作崗位後才開啟電腦做書寫的動作,只要有網路,只要有個人數位設備,我可以將事件做簡單的報導後,即時的發布在自己的部落格上,這個情境對現今許多部落客而言,並無不可能。進一步而言,如果當場有攜帶數位相機(照相手機也可),那麼甚至可以比擬電子報的記者,並做更快速的影像傳輸。因此,在將來台灣行動設備普及化和平民化後,及時書寫好一篇短文介紹部落客身邊發生的事件後,將影像傳回至部落格上,那麼一份即時的新聞,也就快速的被產製出來了。
行動部落格改變新聞產製過程,傳統媒體開始注意到這些行動部落客的威脅,雖說大部分的部落客看好未來新聞記者可能會被行動部落客等取代,但是仍有幾點疑慮待解決:1.行動部落客和閱聽人對新聞價值的評斷上觀念不同,行動部落客可能有辦法比新聞記者更早得到新聞事件的過程和圖像,但是事件是否有新聞價值或只是行動部落客個人主觀性的觀感呢?2.在不久的將來當個人數位設備普及後,行動部落客成為最大宗的新聞事件報導者,我想媒體可以增設一個屬於新聞報導中心的部落格,當這些行動部落客將第一手的新聞事件回傳到媒體的部落格,新聞中心可以由專業的新聞代理人將部落文章改為較具有新聞觀點的角度再次產製。
部落格或是行動部落格對傳播科技帶來的新衝擊就好比當初電子報出現時般令人驚艷,新科技的出現總是會讓傳播重新省思最基本的要素,不論資訊有多快速的被傳遞和新聞的即時性等,回歸基本面,傳播新科技必須要帶給閱聽人除了及時外,更正確也更深入的報導才是要件。
參考資料
http://piper.2friend.com/archives-2004-6--.html
網路寫作
寫作是一種古老的活動。從文藝復興時期起,寫作擺脫了純粹的職業活動色彩,它成為生活中詩意的見證與發現者;而作家開始被認為是靈魂的呵護和具有創造性的天才。
但是,與工業革命緊密相關的機械複製,卻直接導致了寫作偏離單純的藝術生產和消費,開始向普通消費物品過渡,並進而加盟到大眾文化的生產之中。
隨著電子媒介的播散,特別是網路的興起,寫作已經不可能存在於一個擺脫了其他存在的領域之中。作家的獨創性正衰弱和消耗在與大眾文化世界的接觸之中,作家由於失去最後的體制屏障已經淪為了普通寫手。如今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寫作成果在“文化超市”中肩並肩地等待著各自的消費者,速朽的審美體驗正在侵蝕寫作活動與寫作成果的穩定性與永久性,正在侵蝕創造與欣賞的美學體驗中的深刻性與真實性。
網路使得廣大民眾擺脫了代言人的鉗制,可以相對自由地發表文字和相互交流,網路出版的門檻也幾乎降低到大眾鹹與的程度,網路同時也消解了寫作與閱讀的界限,實現了發表與交流的即時性。網路寫作使民眾最終擺脫了對於傳統知識份子的依賴。網路雖然不可避免地深刻影響著寫作活動及其成果,但是網路時代的人們仍然需要回答薩特在《什么是文學》中提出的三個經典問題:什么是寫作?為什么寫作?為誰寫作?從這個意義上說,網路寫作並沒有完全真正脫離寫作的傳統。
但是,網路寫作使得薩特50多年前的問題獲得了全新的認知,使得我們時代的回答具有了全新的資源。比如說《數位化瘋狂》就是傳統寫作與網路寫作、印刷物與網路之間搖擺的產物,作為圖書它是1997年在加拿大和美國出版的;作為網路的成員,它是每周一期的電子雜誌CTHEORY印刷形式的選本。CTHEORY源於網路又服務於網路,但有時也與網路不一致。它的編輯隊伍是世界頂級的,它的寫作工作又是開放性的,沒有統一的立場。每天當太陽從舊金山的漁人碼頭升起,當伊拉克的戰火暫作停息,當黑客正在阿姆斯特丹、維也納和布加勒斯特之間進行網上交談時,CTHEORY網覆蓋了全球,正給它的網路讀者們發送不斷更新的媒體分析資訊。理論來自於沒有圍墻的大學。在那裏,當今最優秀的計算機哲學家正站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在流動的人群中,用戴在他們頭上的無線電通信系統把各種事件及其思考傳送給正在急切等待的CTHEORY全球網路社團。CTHEORY將硅谷工程師、電子藝術家、小說作者、雜誌編輯、政治家、社會學家、網路主管以及世界各地的人們聯繫在一起。因此,網路寫作在瓦解傳統知識份子權力的同時,有可能催生一個以超現實方式寫作的新知識份子群體。
文/包亞明
部落格
江鳳凰
南華出版所
近來,越來越多的大眾媒體開始提起部落格這一個新興的網路個人出版平台。也有越來越多的使用者投身到部落格之中,他們在部落格上書寫自己的生活、抒發心情、發表評論。部落格是作者在讀者面前展現自我的舞台,藉此作者可以傳達想要的印象給他的讀者。
部落格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媒介,在部落格中,作者以書寫的方式來表達各式各樣的意見和紀錄,閱讀的觀眾經由這些文章與紀錄,可以在心中形塑一個關於作者的形象,而作者也會在意別人眼中的所反映出的自我,而在有意或無意之間對於文章題材或字句組成等加以選擇。部落格呈現出許多的個人資訊也反應出作者的信念與價值觀。
另一方面,部落格的作者在部落格中大多會放上他們喜歡或是推薦的部落格連結,也會經常去瀏覽及閱讀他們所推薦的部落格並在那針對文章留言或發表感想,部落格的作者同時也是社群中他人的觀眾,張秀敏(2004)的研究認為部落格的個人書寫除了日記式的心情記載外,「對話」才是他的最大特色。經由這樣相互連結與留言的行為,我們可以看到在部落格社群之中一個個的社會網絡因此成形,同一個社會網絡中作者會經由連結相互的推薦,也常看到的作者在同伴的部落格中留言。Weber(1992)說,人在可以被認出來的情境與不易被認出來的情境中,所從事的行為可能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