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輟生輔導的諮商經驗

陳嬌芳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楔子

  法務部在各縣市推展「社區生活營」計畫,對象是偏差行為及中輟的學生,而我有幸在桃園負責推展這項計畫,成為這群青少年的輔導老師。

  依稀記得接受這份工作時,許多朋友、同學、家人都以不可思議的態度、疑惑的眼神看著我,異口同聲的說:「你瘋了?那很難耶!你不擔心自己的安危?你不…..?」言下之意是這份工作似乎會讓我命喪黃泉。但是,我依然進入了這個與青少年共享的生命世界,共譜生命的樂章。

  剛開始與他們建立關係,稱呼他們親愛的、Dear,他們覺得我有點三八,但是,確實讓我與他們有了良好互動的開始。如果人與人之間願意歡喜、願意分享與付出,那是多麼美妙與欣喜的事,我是如此期盼的。於是,從我這個人說起,談工作、談挫折、談情緒談理想與抱負,漸漸的他們也能敞開心胸分享生活中的苦悶與挫折,諸如課業的壓力、交友的的矛盾、異性交往的困難、休閒生活的無趣、家人的相處之道,當然,毒品課題也在我們彼此信任中浮出檯面,成為我們共同的話題。日後,這些孩子陸續回到學校,我特別在每天的第六、七節為他們安排學習成長課程,包括美工設計、撞球課、圍棋、氣功、溜冰、電影賞析、兩性課程….等,藉由成長課程的安排減輕課業壓力造成的挫折,也讓這群孩子對自己有不一樣的發現。

等待是值得付出的事

還記得有一次陪他們看電影,聽他們對談對性的疑惑與揶揄,著實讓人擔心,處在此時刻的我,多麼的忐忑不安,真擔心他們就如新聞中的各種案例,陷入危險情境當中,就在此時,奇蹟發生了,同學提出墮胎對女性的影響及對婚姻可能造成的傷害討論,這個討論是我們第六部影片之後發生的,我漫長等待了六次的團體閒聊才有這次這麼有建設性的議題討論。事後,我問他們怎麼願意談這麼深入的問題,他們的回答是:「老師,前六次是要暸解你是否真的願意接納我們,我們的壞是有目共睹,許多老師當我們是垃圾,現在願意談是你的福氣,我們可不是隨隨便便跟別人好的。」。在這裡我第一次領悟到面對偏差行為集中輟的孩子是更需要多一秒鐘的等待、多一分鐘的關懷、多一刻鐘的傾聽,就那麼多一點點,生命中就有不一樣的發現,這個發現是永生難忘的。

愛的需求與滿足

  有時候覺得自己像個開雜貨店的老闆娘,在任何時候都等著這群顧客上們,肚子餓了,「老師,有沒有餅乾」;口渴了,「老師,有沒有奶茶」;腳擦傷了,「老師,有沒有藥膏」,即使一片口香糖、一顆牛奶糖、都能令他們滿足,甚至忘了補貨缺糧的日子,用手比的也能讓他們滿意,因此,我的櫃子、抽屜都塞滿了各種補給食品,隨時等候這群饕客,日子久了我才發覺,原來他們不是要有形的物質,而是被重視、被疼愛、被關注的感覺,而由這份愛的感覺來填補心中的缺口,「愛」在這群孩子中是多麼的渴望,現在我能瞭解為什麼他們離家、逃學,只為了在網咖、撞球場、舞廳徘徊。當父母、家人、師長無法給予「愛」的滿足時,同儕的問安,相互傾吐煩惱過程中,這份傾吐成為心中的精神糧食,也是「愛」的表徵。

  溜冰課程的安排引發了他們對運動的狂熱,每次看他們在操場上搭肩並進的畫面、變換姿勢的技巧,都讓我眼睛為之一亮。趁著今年中壢市第一屆市長盃溜冰比賽,鼓勵他們參加這項賽程,勇於接受各種挑戰。「不可能」是最直接的反應,也是最安全的堡壘。有一位同學說:「老師,我覺得你很不切實際,你很會做白日夢耶!」。言下之意是他們在生活中不可能有突出的表現,會被很多人看笑話。由勸說、鼓勵、支持與讚賞,終於在九十三年五月十六日,帶著六名學生,得到十一面獎牌,回家的路上,一位同學說:「老師,我這一輩子第一次走路有風」。另一位說:「老師,我的人生最美有兩次,一次是你帶我們去福音園上探索教育,一次是今天,第一次能在一千多名的觀眾及四百多名的選中被歡呼的拿到獎,我一輩子都忘不了」。聽完他們的話,我怎麼視線變模糊,眼中有泉水,這一刻怎不叫我欣喜與感動。

生命共享與飛舞

  「聊天」是這群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此,個諮晤談對他們來說是寵幸。很多話不能在團體分享的,在個諮中可以盡其所能的傾吐;很多秘密不為人知的,可以在個諮中宣洩;很多牢騷不能講的,可以在個諮中述說個夠;很多時候可能會出現的自殘行為,可以在個諮中消失散去。原來當情緒有了出口,生命自然就能向陽開展,個別諮商的這一刻成為我與這群孩子共享生命飛舞的時光。

願景展望與期許

  面對三年級即將畢業的學生,在升學與就業之間的抉擇,協助他們規劃與安排是勢在必行的,帶領他們參觀職業學校之後的討論是有幫助的。我要上美容美髮科、資料處理科、汽車修護、餐飲管理,這份欣喜若狂的表達一一呈現在我面前。在對談結束時,我看到他們眉宇上揚、嘴唇裂開、面容可鞠的充滿著企圖心與旺盛的生命力,當然,我成為這場盛會中最大的贏家,美髮店、汽車修護廠、餐飲食品店,即將在十年後讓我持著終生免費的金卡,扮演VIP的絕對角色。

成長與分享

  各種報導幾乎對偏差行為、中輟生都以負面來評價,而造成這份評價的原罪是家庭。但是,在我實務工作中不乏家庭美滿、父母良善的人,這不禁讓我想到,Erikson的青少年階段是自我認同時期,那麼父母的肯定、師長的鼓勵、同儕的讚許、社會人士的支持,都是在青少年階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而我們又怎麼能夠將師長、同儕、社會等責任往家庭推卸,讓這些家庭被標籤化,隱忍著痛在過生活。這一篇文章的發表,希望能給那些不知所措的父母鼓勵,勇於尋找社會資源以促進家庭和諧;給在教育界的師長們回饋,肯定你們的付出對青少年會是終生的良藥;給從事輔導的老師支持,相信你們的努力會有意想不到的果實;給社會中有機會接觸青少年的朋友期許,給他們肯定、機會…..這些都是他們邁向生命里程碑的良善因子。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