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現代奏鳴曲─我的子職經驗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王麗雅

 

    記:國小女教師依家庭生態學的觀點,從子職經驗中去探索自己與家人間的互動關係,及生態系統間交互作用形成的影響。從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反觀與自省及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化潮流下的信念所形成的衝擊與省思。

關鍵字:生態學、子職經驗

 

說在前頭∼

 

現在的我,對父母親說話總有著不耐,常常講沒幾句話脾氣就上來了。我很不喜歡這樣的自己,也知道這樣的態度對待父母是相當不對且不孝,但是,就是無法克制心中那股難以言喻的感受,於是臉色變得僵硬、凝重,口氣變得嚴苛、不耐...,這種種表現均非我所願。我想,唯有往內心去探索、去尋找答案吧!

 

看到父母親愈形佝僂的身影,百感交集於心,而鼻頭更是漸漸泛酸∼,再想到自己對他們的態度…,那份自責之情更是溢於言表,但,似乎總跳脫不了「不耐→苛刻→懊悔→自責」的惡性循環中。為何我的子職經驗愈陷入此種泥淖中?

 

憶起往昔,回憶童年∼屬於我們家的故事

 

我有一雙護我、疼我的父母,但他們的結合卻是受到環境所迫。一個是為了遵從父命、家庭,而放棄自己所愛的男子─我的父親,為了替清寒的家境省下「嫁」「娶」的費用,祖父從兄弟中選了父親娶從小分來的「童養媳」;一個是命運乖舛只能任由他人擺弄,從不識情愛的苦命女孩─我的母親,因相士之言,家境富裕的外祖父母,將年幼但其視為會剋雙親的長女送給祖父母當童養媳,環境使然、女性社會地位使然,母親成長的過程中只有不停的做事、工作…。這對為命運所操弄的男女,他們「成家了」,在親情與責任的基礎下,這個家,先後生下了三個女娃、一個男孩,最後又蹦出了一個小么女──就是我啦!屬於這個家的故事,很長,很長…,有辛酸、有苦澀、有甜蜜、有關懷…,更有著一家人共同成的回憶。

「…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我以為,媽媽本來就是這樣…」看到秘蜜甜心派的一則影片後,這句話不停的腦海中迴旋不去,淚水,也在眼眶中不停打轉,我的父母,就是這般無怨無悔的為我們犧牲奉獻,而我卻如此的苛責他們∼

由於算命先生的一句話「這個孩子以後會剋父剋母…」,媽媽從富有人家的長女變成了清苦人家的童養媳,從小,該做的、不該做的總有一份,該有的呵護照顧,卻是種奢求,所以,媽媽成了個不識字、只懂得任勞任怨、向命運低頭的女孩。及至年歲漸長,在環境的迫使下,媽媽和爸爸結婚了。

從小,家裡環境並不富裕,但是爸媽總是想盡辦法供應孩子們的需求,一心一意,只想讓孩子們開心、快樂。記憶中,小時雖然知道家裡很窮,但從不懂得什麼叫做”窮”,什麼叫做”吃苦”,原來這些苦爸媽都已替我們扛下了。還記得小時候曾經跟媽媽說:「以後我長大了,要買金子給媽媽、送媽媽出國去玩…。」當時雖是童言童語,但卻是懞懞懂懂的想要安慰辛勞的母親。隨著歲月的流逝,孩子們也漸漸的成長,在父母用心的栽培下,哥哥和我陸續為人師表,童年的赤子之語,終有實現的一日。

 

寫到這裡,雖是短短的數百字,腦袋中閃過的卻是無數個成長過程中的回憶…,淚水也隨著這些片段畫面而滴落。試著將這些情感訴諸文字竟是如此不易,停停寫寫,寫寫停停,現在在腦中停格的是對父母的另一個承諾─「…再唸一個學位回來,讓你們參加我的畢業典禮….」。我,該好好努力了。

 

我的家庭生態系統圖

小系統:

父親的價值觀、母親的價值觀、童年經驗、手足間的互動、經濟狀況。

 

父親、母親的價值觀:

回顧我的子職經驗,在小系統範圍內深深受到上述五點的影響。父母親是很傳統保守的農家子弟,日後雖然經營小本生意,但純樸的個性就是學不來生意人的嘴臉,所以事業一路平平,甚而勉強糊口度日。他們對待祖父母很孝順,只是仍偶而會有怨言產生,但也僅止於低下發發牢騷。

母親身為童養媳的身份,讓她養成了許多事不敢言、怕被否定、怕被責難的個性,但卻又是個非常傳統的婦女,在家庭裡,完全沒有自己,只有家人。

 

童年的經驗:

記得小時候看到父母與親戚間的互動,有的親戚一付有錢人嘴臉,看在眼裡,讓我在小小的年紀時就立下志願─我以後要揚眉吐氣,要讓看不起我們的親戚刮目相看。

 

手足間的互動:

    身為老么的關係,我與大姐相差十一歲,從小,就是兄姐們的小嘍囉、小跑腿,穿梭於父母兄姐之間,讓我為自己攢了不少零用錢,也相對的讓自己培養出小鬼靈精的個性,常會見風使舵,有時還會耍賴、任性的裝小。

 

經濟狀況:

    家裡的經濟狀況不好是從小就知道的,但實際上卻不是那麼清楚「沒錢」會有什麼影響。因為日子照過,飯照吃,書照念,父母提供的物質總也不曾少過,只是隱約知道,有錢很好,於會希望自己日後能多賺點錢,所以曾立志要當個賺很多錢的女強人。

 

 

中系統:

家族信念、同儕團體、同事、親友、學校教育、西方個人主義、

 

家族信念:

    我們王家,不是個團結的家族,總是要有特別的事情發生時,家族人群們才會有所聯繫,才會聚在一起。這一點反射到我的家庭,亦如是。從兄姐更自成家立業後,對父母雖然會常有探望,但是手足間的橫向連繫上總是很薄弱,這點直到最近才被重視到而有所打破,只是,和他人家庭間的互動相較,可以成長的空間仍很大。

 

同儕團體:

不是我愛比較、愛計較,好像人都有這種天性,看到人家有什麼、沒有什麼,總會在心裡有一番思量∼我比人家好、我不如人家…,好的話會受到激勵而發奮強,不好的話,不快樂於焉產生。當有人買了車子,同儕裡陸陸續續就會有人購置新車;當有人有了對象論及婚嫁,就會有人開始急著要找對象。而我,是看到原沒打算考研究所的人都比我先上了,一刺激,就認認真真的準備。

 

同事:

每週上班四天,除了學生外,互動最多的就是同事們。有些生活上的困擾會和同事們探討。有時同事間討論的話題、採買的東西…大家都會相邀,在工作職場,這成了另一種的次文化,而我,有時雖然不喜歡,但還是會迎合他們…,我不喜歡這樣的自己。

 

親友:

有些親友們如果看到父母或遇到我就會問:什麼時候結婚啊?有沒有對象啊?要不要介紹啊?聽了真的很不喜歡。如今,我真的要結婚了,他們的話題又變成:嫁哪裡啊?對方是做什麼的啊?怎麼認識的啊?…,好像祖宗十八代都要向其交待清楚一樣,很煩人。因為煩,所以不喜歡出席親友間的聚會,這點讓父母頗失望呢!

 

學校教育:

從小學唸書迄今,求學過程中累積的一些觀念深深的影響著我:要有科學化實事求事的精神、要有運動家努力不懈的精神、要有邏輯思辯的判斷能力。所以在宗教信仰上,著重於心性的修養與內在的提升,不喜歡人家提”神蹟”,事事以”神諭”為依歸,而偏偏我未來的夫家很相信這些∼,這,該如何溝通呢?以後面對子女教育問題上,該如何與他們取得共識呢?

 

西方個人主義:

有時,我會希望自己能夠自私一點,學習歐美那一套個人主義,先顧好自己,其它再說,不要老是對自己好一點時就要背負良心的譴責,好似把錢花在自己身上、縱容自己一點就是不孝順、不懂事∼,這樣的包袱常讓我希望能出生在西方國家,可是,若真能如願,我想,應該又會有不同的想法出現吧!

 

外系統:

    社會主流文化、中團傳統價值觀、宗教信仰、經濟政策

 

社會主流文化:

誰掌權?誰執政?可以從社會流行的主流文化嗅出端倪。現在社會上的主體價值觀是金錢至上、權力至上…,為了追求名利,其它的都好商量。在這樣的環境中,要擇善固執還真不容易,誰要去當個默默付出卻被當呆子的人?在凡事求快求速的速食文化裡,有許多的美德都被淹沒了。有時家人間會為了一些小事、一些經濟上的問題不愉快時,自私的社會論述觀念就會鑽進腦袋裡,於是,心頭上的小氣變成了怨怒,這下慘了,家人之間的互動又要受到考驗了。

 

中團傳統價值觀: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對父母要盡孝…;重男輕女;女孩子還是要有個歸宿;女兒嫁出去就是人家的…,傳統的價值觀束縛著家人,也束縛著我。有些觀念明知不合理、會抗拒,但最終總會照著走。是幾千年文化下來的包袱?抑是身為華人的宿命?我不懂,但我會努力搞懂。

 

宗教信仰:

因父母的關係,從小就求道,入了一貫道的門。隨著年齡漸長,接觸的程度愈多對其認同亦愈深。相信人本自具有佛性、相信人本自俱足圓滿、相信人都有向善的本能…,而”慈悲”是佛性的一種顯現,所以這部份成為自己心中很柔軟、很純善的一個部份,也因此,當心中的小惡魔出現時,會有一種制衡的力量。這些信念支持著自己走過生命中的低潮,讓自己能夠真誠的面對自我。有時遇到一些過不去的挫折時,在經典上看到的辭彙、在道場上聽到的善語,會成為解藥,讓自己能渡過…,人生所為為何?宗教信仰給了我答案,祂成了我人生中很重要很重要的部份。

 

經濟政策:

公教人員要課稅的議題不停的被提出來探討,家中的成員開始分配著日後報稅時,撫養人口─父母部份,該由手足間誰來填報是最有利的,此外,只要是相關的資訊報導,家人總是特別留意。

三通政策、大陸台商政策雖然對小老百姓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卻影響到許多人賴以維生的廠商。姐夫的工作隨著廠房的遷移而一度陷入危機,憂愁的姐姐每次回到家總會讓善感的父母也為其憂慮:如果工作真的沒了怎麼辦?孩子怎麼辦?平常要省一點,多存一點錢…。

 

大系統:

    資訊傳播媒體、政府政策、國家政治、國際局勢、全球化

 

資訊傳播媒體:

提到社會的亂像,有時覺得資訊傳播媒體要負很大的責任。媒體就像一把雙面利刃,可以讓訊息無遠弗界的傳達,但其濫用,亦造成了許多的問題。從幾乎戶戶均有的電視、網際網路談起,許多的犯罪、誘惑由此而生,家庭問題、社會問題、國際間諜…,其影響力真是「無遠弗界」。

 

政府政策:

環保政策的推動,讓我們家裡興起了一陣革命∼。母親習慣做什麼事都要用到塑膠袋,這個習個讓我非常不能習慣,後來藉由政府政策的推動,母親不得不做個調整了,從此以後,家裡可見的塑膠袋大量減少了。

 

國家政治:

國家政治的不安定讓我們對待在這塊土地上的信心受到動搖。對政府的沒信心,讓我們對於其提出的政策總會持保留的態度與質疑。國家定位不清,讓人民沒有根的感覺,有時候,會讓人蠻無奈的。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孩子要怎麼教?自己年老後日子要怎麼安排?很不安,也很無奈呢!

 

國際局勢:

國際局勢隨著恐怖份子的活躍而愈形緊張,而海峽兩岸間的互動亦常令人捏把冷汗,國際原油價格的提高對民生造成的影響…,老百姓的生活,再也不是關起門來那麼簡單的事了。

 

全球化: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距離不再是人際互動的問題,而隨著跨國集團的增加,國與國之間的界域不再是那麼強烈,「地球人」的觀念早已生根。同樣生活在這顆星球上,環保的問題也不再只是國家內政上的考量,如何讓我們的下一代能生活在一個乾淨美好的地球上,是地球人共同的課題。

 

 

從「生態學」角度總說我的家∼

 

以生態學的觀點來檢視我的子職經驗,發現了與父母、手足間互動模式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改變、能力強弱的態勢、家庭責任擔負的程度…,有著奇妙的關係。

個人試著從「共存共榮」及「共貧共存」的角度來詮釋「我們家的故事」。

 

「共貧共存」的危機:

小時候家庭經濟狀況不好,父母靠著經營小本生意來養活全家,然而隨著孩子一個接一個的出生,經濟狀況也受到明顯的改變,再加上初生的二姐帶著宿疾,父母四處奔波花費了不少的金錢,讓原本就不甚寬裕的家庭更顯捉襟見肘之窘況∼。不穩定的收入、愈形沈重的家庭擔子,讓家庭經濟一度陷入危機,於是父母在心力交瘁下,興起了將么兒─我,送給人家撫養。為了避免重蹈母親的覆轍,父母很謹慎的選了一戶家境寬裕而渴望有女兒的家庭做為收養家庭,決定後再向其他的子女們說明這麼做的原因與苦衷,後來在其他子女們的極力反對下─「再窮、再苦,我們一家人也要在一起,不要把妹妹送人」,么兒─我,被留下來了,但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浮現了─既有的有限資源下該如何讓一家人順利的過日子?「以債養債」及伴隨而來自親友間的蔑視遂成了父母最大的夢魘。而「宗教信仰」的信念,則成了家裡最主要的思想核心及支持父母撐下去的主要動力。

 

但是,隨著子女的陸續成長、就業,家中經濟的擔子逐漸轉移,這轉變的過程是父親所不能適應的,於是,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很失志、自己很沒用、到老了還讓孩子養...,這些想法讓他變的終日抑鬰寡歡,整天除了嗟歎,就是希望能發筆橫財,除了將錢看得很重外,似乎什麼都不在乎了。這樣的改變讓身為女兒的我非常的難以接受,童年記憶中,那頂著天、保護著我們一家人的巨人怎麼了?我的心裡好怨、好悲傷…,母親的苦更是無處訴說,因為不如意的父親稍有不稱心處,即對著母親大呼小叫,言語上的傷害更勝於其他。

 

唯一的兄長成家立業了,在他的認知裡,他自然要擔起家庭的擔子,可是他自組的家庭又有其問題要去面對,就在這樣矛盾的情緒裡,父母也對未來感受到不安…。而我,唯一與父母同住的女兒,心情上更是矛盾─一方面怨著哥哥,一方面又心疼他的壓力;一方面希望能以一己之力讓父母開心,另一方面又無法排解掉對父母心中的怨;傳統的孝道思想、在宗教裡培養出來的信念…,在心裡鞭苔著自己,苛責自己的不應該,許多不理性的想法都生出來了,所以,我不喜歡自己、我討厭自己。

 

在這樣的念頭裡掙扎,在這樣的家庭互動裡尋求解套之方,我困住了。

從生態的角度觀之,或許就順勢而為,接受這一切自然的演變吧!

 

「共榮共存」的展望:

    「危機就是轉機」,家人之間的問題、衝突點的凸顯,以衝突理論觀之未嘗不是好事,從生態學的觀點探討,更宜思解決之道,將家庭生態帶到共榮共存,而非走向共貧共存之路。

    現在的我,即將結婚,自組家庭了,這樣的改變對原生家庭而言未嘗不是件好事。兄嫂該好好正視父母年歲日增,家裡沒有妹妹可以代為照顧年邁雙親的事實;而父母也會好好思索「老伴,老伴」的意思,兩人之間應互相體貼扶持;而我,要試著去接受:「生命會為自己尋找出路。別將自己看得太偉大,好了他們少了我就不行…,即使沒有我,他們依然可以過得很好的。」的觀念。

    現在的我要將心中的不快樂、埋怨、不平…的情緒都整理乾淨,從念頭改起,用歡喜心來面對一切──家人之間是互相關懷、互相扶持、互相包容,彼此是相約而來要當家人,要共同成長的;用正向的信念來對待彼此,我相信不論是父母或兄嫂,他們一定都是這般期望的。

    隨著下一代的成長,兄嫂會逐漸取代父母的地位,完全擔負起家的責任,而父母也將可安養天年;我呢?就做好妹子的角色,然後好好經營自組的家庭,不再讓父母掛心。家人間互相分享著彼此的成就與喜悅,我想,這樣共榮共存的關係是我們一家人共同的展望吧!

 

 

終曲∼

這份作業終於完成了!說是完成了一份作業,倒不如說是好好的檢閱了自己的家庭、自己子職經驗一番,因為有了這番檢視,讓我更能正視到心中曾有過未解的結,讓我更能審慎的面對自己的未來,調整好自己的心念,不要重蹈覆轍。也該是好好善盡子職,當個真正成熟的個體,別再讓家人操心的「大孩子」了。

 

 

參考資料:

林淑玲(2003)。「受刑人家庭支持方案」執行成果專輯 。嘉義:嘉義大學。

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北縣:空大。

黃迺毓(1998)。由生態系統理論探討父母教養方式之影響因素。全國家庭教育研究會會議手冊(頁53-68)。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中心。

英文部分

Garbarino, J., & Abramowitz, R. H.(1992).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J. Garbarino, (Eds.), Children and familie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2nd)(pp.11-34). NY:Walter de Gruyter, Inc.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