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家庭建構之探討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陳冠蓉

壹、前言

 

家庭發展分為八個階段階段(Duvall,1997),而父母是家庭生命的工程師(吳就君,2000),因此父母親在每個階段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也影響著家庭成員的發展,其實個人在年幼時所受到父母的薰陶和教養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足以影響我們一輩子(Hurlock,1978),親子關係的培養更是關係著孩子未來的發展。Stinnett及DeFrain(1986)提出健康家庭特質強調承諾、感謝欣賞和讚美、溝通良好、齊聚一堂的時間、精神慰藉、危機壓力處理能力,父母既然是家庭的靈魂人物,若能依據這六項特質來建構健康家庭,則家庭各階段的發展及親子、夫妻、代間關係的維持必定良好,對本身、對每一位家庭成員都會獲益無窮。

 

貳、健康家庭之建構

 

健康家庭並非與生俱來的,它是經由學習和訓練中求得的(Noller & Taylor,1989),至於健康家如何建構呢?將做以下的說明。

健康家庭的建構大約可以從以下兩大方面著手:

 

一、  家庭外之建構

 

「健康家庭」由字面上來看,就是一個家庭健健康康的,其實除了字面上的意義還包含許多內在涵意,我們就先從家庭外的建構談起:

(一) 由政府宣導推動

家庭是社會安定的源頭,國家穩固的根本,因此家庭能健康則使許多的社會問題自然解決,因此再推動健康家庭的建構,政府的宣導需站在第一線。

在二00三年所頒佈的家庭教育法第十四條中提出「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對於適婚男女需接受至少四小時的婚前教育課程,培養正確的婚姻觀念,促進家庭美滿;必要時研訂獎勵措施,鼓勵適婚男女參加。」,並透過各縣市家庭教育中心進行推廣及宣導活動,讓還未踏入婚姻地毯另一端的每對新人給予正確家庭觀念,讓其在未來家庭建構上能更順利,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衝突發生。

(二)學校配合推廣

    在每個鄉鎮中至少都有一至二個學校,以學校為推廣宣傳據點是在合適不過了。

在二00三年所頒佈的家庭教育法第十二條中提出「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每學年應在正式課程外實施四小時以上家庭教育課程及活動,並應會同家長會辦理親職教育活動。」,家庭教育觀念需從小培養起,透過學校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利用融入教學,將家庭教育完整觀念教導給學童,建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學校常是社區的中心所在,也是家長最熟悉的地方,透過家長會與學校共同舉辦親職教育活動,來傳達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

(三)積極建立資源網絡

     家庭內外充滿資源,但我們常不知覺,透過資源網絡的建立,讓家庭成員能充分的利用資源,在建構家庭的過程中能有諮詢、模仿的對象。

     資源網絡是以一種契約方式為結合基礎的動態連結體(高淑清,2000),對於家庭生活教育方案的推廣成效良好,同理可證透過資源網絡的推廣,將健康家庭的觀念深植人心,則家庭成員在建構的過程終究可避免許多不必要的衝突。以學習型家庭的社區資源網絡為例,乃以家庭教育中心為核心組織,負責統籌協調中心與社區各相關組織之間的關係和活動,如社區中熱心於家庭教育推展的民間組織、福利團體、宗教團體、學校機關、企業團體、社團組織與大眾傳播媒體等進行合作生產的以服務家庭需求,此類型的網絡組織是一種以家庭教育中心服務推廣的「多元網絡輸送模式」(台灣地區家庭教育中心,1995)。

    透過以上三項家庭外的建構,由政府強而有力的推動,學校的輔助,資源網組織使所有的家庭訊息普及傳送給社會大眾,使每一位家庭成員具備基本的健康家庭知識,對於建構一個健康家庭的目標就不遠了。

 

二、  家庭內之建構

 

 父母是家庭中的核心人物,因此父母親在健康家庭的建構中,必然擔任重要領導人物,在以下所提出的項目中,皆是由父母親帶領全家成員一起完成的。

(一)                                    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氣氛

「家庭氣氛」廣義的解釋,「家庭氣氛,包含兒童對父母教養方式的的知覺、父母的管教態度、親子互動中與其他成員互動所產生的家庭氣氛。」( 黃淑娟,1999)

Martin(1992)認為「父母管教態度」是任何一個家庭是否和諧的關鍵,也是家庭氣氛的核心;意指家庭氣氛的好壞,最明顯的就是表現在父母對子女的態度上。包倫德氏將父母的管教方式分為三類型:專制型父母、威信型父母、寬容型父母,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威信型的父母比較能夠教養出獨立、負責任、勤奮的人格特質的孩童,威信型的父母親願意與孩子做溝通,家庭規矩由親子間共同訂立,對於孩子的管教以身作則,對於親子間的爭執,則以說理的方式解決,讓子女充分表達意見,由以上的說明可知,瞭解孩子的發展過程並使用彈性的管教方式將會使家庭氣氛更為和諧。

家庭氣氛的營造父母是關鍵人物,以學習型家庭為例,要家庭中充滿學習的氣氛首要就是由父母領導,若父母都不願意配合,什麼事都做不成。陳淑雯(2002)以地球的構造來做比喻,「大氣層就是一個家庭成員所共同醞釀出來家庭氣氛所形成的,它環繞、罩蓋著整個家庭;地層則是一個家庭運作親子關係的大園地,有時肥沃鬆軟有彈性,有時候卻乾涸裂縫,它應是一片由關愛、情感滋潤而成的、綠意盎然的大地;地心,則是一個家庭權力和管教方式的統籌核心,它的溫度是否過高、過低或適中,都控制著整個家庭是否能邁向健康的未來。

      歸納以上說明,家庭氣氛的營造雖與每一位家庭成員都有關係,但是主要取決於父母親,父母親採取良好的溝通做為解決問題的方式,試著傾聽孩子的心聲然後做溝通,並不吝惜給予鼓勵及讚美,至於其他成員皆能以互相尊重的態度作為相處的準則,相信家庭氣氛必定和諧溫馨。

(二)                                    建立相互關懷、尊重之系統關係

美國學者Ausubel指出:理想的親子關係如同衛星與恆星之間的運轉。比喻的理由是:

一、                                                    衛星隨著恆星運行,其中有它的自身的自轉,還圍繞恆星的公轉,表     示在一個正常的親子關係,子女是圍繞著父母為核心,但是子女本身仍有很大的發揮和圓通的餘地。

二、                                                    衛星和恆星當中,有一定的吸引力,兩個星球永遠不會相撞,表示子女對父母互相依賴,父母對子女的管制與犧牲,但是彼此間又是互為獨立的。

以上的說明是一種理想的親子系統關係,其實每一個系統關係,如夫妻、手足…等,都可以以此做比喻,但是往往現實是殘酷的,在實際生活中每一個次系統間,並不可能完全不碰撞、不摩擦,此時就需要家庭成員間彼此互相尊重,藉由溝通瞭解彼此間的情形,以溫和冷靜的態度來做調解,利用幽默感化解家庭成員間緊張的氣氛。其實,每一個次系統間平時就要花時間相處,充分瞭解每位家庭成員的個性及價值觀,藉由相處的時間培養解決問題默契,透過共同解決問題培養相互關懷的心。簡春安(1996)更明白指出一個健康的家庭,父、母、子、女均各司其職,各盡本分,父母除扮演好父性、母性角色外,夫妻關係是平等的,他們感情深厚,能夠互相體恤、溝通,且各次系統-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兄弟、姊妹之間亦能和諧相處。

套句廣告詞「再忙,也要和你喝杯咖啡」,現代人常以「忙」為理由而忽略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也因為這樣而失去家庭成員間彼此瞭解的機會,相處的時間越少,溝通聯絡情誼的機會就越少。再建構健康家庭的過程中,每位家庭成員雖然忙,但是要學著去調配自己的時間,安排家人相處的時間(Phylis,1994) 。家人相處的時間有時需要刻意去營造、事先計畫,例如:規劃休閒的時間、計畫旅行的行程、安排聽音樂會、欣賞舞台劇等。也可透過家庭會議的召開,刻意的將家庭成員聚在一起。有時並不是刻意要做什麼,重要的是家人相處在一起的感覺(Phylis,1994)。

(三)                              再創家庭功能

家庭功能的式微,由層出不窮的家庭事件中可以發現,青少年犯罪、家庭性侵害、家庭暴力、未婚生子、外遇、自殺…等案件,每天新聞媒體不斷的報導,到底我們的家庭出了什麼問題?傳統的家庭功能:生育、社會化(教育子女)、提供服務(經濟)、分配地位角色、建立親密關係、相互承諾、危機處理能力…等(藍采風,1987)到底發揮了嗎?。傳統的家庭功能相當重要,但是需意識到社會變遷的力量的改變,將驅使家庭不斷的變化產生,因此,求新求變的能力在家庭更顯重要,每位成員創造力的培養,尋求幫助的能力,都是家庭功能再創的重心所在。

    家庭內求新求變功能的發揮,是將傳統的家庭功能再造、賦予新生命。就以教養子女為例,傳統認為子女就應該聽父母的,父母說的話都是對的,小孩子「有耳朵沒有嘴吧,儘量不要多說話」,在現代的家庭裡,要讓孩子能夠充分表達出自己的意見,說出心中的感受。父母親需要改變觀念,放心的孩子讓發揮自己的能力,給予成長的空間。Phylis(1994)指出一個健康家庭其家庭成員能充分表達他的意見,且成員間不會互相扁損。透過清楚明瞭的訊息表達讓家庭成員間達到充分溝通的效果。

家庭的保護功能是家庭最基本功能,對每一位家庭成員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家人間彼此互助、分擔責任,個人依賴家庭提供身體保護、情感支持、物質提供、家務分擔(彭懷真,1996),人人認為家是一個「避風港」,一個安全的庇護所,現在因社會的變遷,許多的家庭功能也跟著調整,但保護的功能需繼續存在且是愈顯重要的。

(四)家庭環境的建構

我們常說家是安全的堡壘、家是避風港、家是社會地位的象徵、家是親人聚在一起互相傾吐痛苦與歡笑的地方、家是擺脫工作環境壓力使精神得以休憩的地方、家是我們出發點也是我們的終點(如Appleyard,1979;Despres,1992)。

「家」具有這麼多的功用,包含了有形及無形的部分,現在來談談有形的部分,首先在建構的第一要素就要能提供一個乾淨舒適的環境,讓每一位成員生活在其中能感到自在、舒服,讓成員們有想回家的感覺。在第一要素達成後緊接著就開始充實環境,儘量提供一個可以談天說地的空間,可放置一些吸引家人的物品例如茶具、書報、雜誌、象棋…等物品,讓家人在閒暇之餘都能到固定的空間而聚在一起。

在環境的營造上需特別注意到「餐廳」的布置,因為餐廳是家人每天必定到的地方,現代父母親忙於工作,孩子忙於課業,用餐時間(通常指晚餐時間)可能是家人在一天之中唯一可能會全部聚在一起的時間,因此要特別注意餐廳環境的擺設及吃飯時間氣氛的營造。在環境的布置可透過家人間的溝通協調後達成一致的共識,然後大家一起動手來擺設,如此一來,吃起飯來更別有一番風味。

   在空間的使用上要摒除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例如:常常父親的角色就與書房及客廳做連結,至於母親則與廚房及餐廳做連結(引自畢恆達、吳昱廷,2000),家庭中的每一個空間每一位家庭成員都有完全的使用權,父親也可以常到廚房幫忙煮飯、做家事,母親也可常在客廳看書報,健康家庭是彈性、是變通的,在環境空間的使用上也是彈性、變通的。

 

參、       不同家庭型態仍可建構健康家庭

 

隨著時代變遷,家庭的型態也不斷的再改變,已經不再是以前的大家庭、折衷家庭,小家庭反而是日益增加,更不同的是衍生出許多的單親家庭、雙薪家庭、同性戀家庭、打單家庭…等不同型態的家庭,但是我們一般的觀念都認為還是認為家中要有父、母、小孩,父母婚姻幸福美滿才是健康家庭,其實不盡然,Phylis(1994)指出「即使單親家庭只要家庭成員的需求能獲得滿足,面對家庭壓力以正向處理態度都可稱為健康家庭」,由此可知,健康家庭並不是單一型態家庭所擁有的,只要家庭能有效處理危機壓力事件及家庭每日需求能獲得滿足即可稱為健康家庭(Chen & Lin,1991;Curran,1983;Lin,1987a,1987b,1992,1993;Lin & Chen,1987;Lin et al,1992)。

藍采風(1986)也提出不同種族並不影響健康家庭建構的過程,因此我們不要被自己的家庭狀況侷限了。

 

肆、       結語

 

透過健康家庭的建構,重新建構家庭的價值觀、凝聚向心力,彼此建立共同目標,鼓勵家庭朝向更完美及豐富的生活邁進,提高加強生活的品質,且讓家庭在面對巨大社會變遷壓力下,能從容面對,並使得家庭能不斷的進步、成長。但須注意的是,健康的家庭並不代表百分之百的健全,日常生活中難免有矛盾、衝突、摩擦,或大或小的問題總會存在,但其成員皆願意共同面對問題,尋求解決之道,不要讓問題持續過久或惡化太深, Phylis(1994)特別指出一個健康家庭其家庭成員能充分表達他的意見,且成員間不會互相貶損。藍采風(1987)指出健康家庭有極強的適應性與整體性,能適應內外在環境的需求,能容忍家庭內每一份子的獨特性,亦能整合每個組成份子,再創造一個獨特唯一的「家」,最後與大家分享的是今日的家庭需要較往昔的家庭更多的努力來適應及維持,因此,每一位家庭成員都要多為家庭盡一份心力喔!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台灣地區家庭教育中心(1995)。家庭教育服務網絡計畫指引。台北:台灣地區家庭教育中心。

吳就君(2000)婚姻與家庭。臺北市:華騰文化。

高淑清(2000)家庭生活教育。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東華出版社。

畢恆達、吳昱廷(2000)男同志同居伴侶的住宅空間體驗:四個個案,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應用心理研究。

莫蔾藜、王行(1996)。對已婚男性家庭價值觀及其對家庭需求之探究。東吳社會學報,2,57-114。

陳淑雯(2002)親子共讀團體輔導對健康和家庭氣氛輔導效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與輔導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懷真(1996)婚姻與家庭,巨流圖書公司。

黃玲(1994)親子關係與子女生活適應,父母親月刊

黃淑絹(1999)國小學生家庭氣氛與社會科創造表現之關係。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采風(1987)健康的家庭生活,台灣:台灣省社會福利工作人員中心。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出版社。

西文部分

Duvall,E.M.(1977).Marriage and family development(5th ed.).Philadelphia:Lippincott.

Hurlock, E.(1978). Child development. (5th ed.). New York:McGrew-Hill.

Noller, P., & Taylor, R.(1989). Parent education and family relation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Stinnett, N.(1986). Six qualities that make family strong. In G. Rekers(Ed. ), Family building(pp. 35-50). Ve ture, CA: Regal.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