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編纂與宗教閱讀~學術與宗教之間

 

南華大學出版所  康代育、林小玲、蘇秋文

目錄

 

壹、    前言

貳、    伊斯蘭教(回教)

一、回教的起源

1 穆罕默德 

二、回教的經典

 1《古蘭經》降示的社會背景

2《古蘭經》的章節

    3《古蘭經》的編纂

  4《古蘭經》的內容

三、今日的伊斯蘭

 

參、    基督教與天主教

一、基督教的時代背景

二、基督教之經典

三、基督教之儀式

四、基督教義的發展

五、小結

六、天主教的時代背景

七、天主教之經典

八、天主教之儀式

九、基督教與天主教之異同

 

肆、    佛教

一、      佛教的起源

   1背景

           2創始人2

3教義

    4 特點

    5大乘與小乘、顯宗與秘宗

二、佛教經典

1佛經的產生

2佛經傳入中國=佛教傳入中國6

3佛教在中國生根

4對中國文化產生影響8

5佛經的出版

伍、    結語

陸、    參考資料

柒、    同學課前心得與網站介紹

 

 

壹、前言

所謂的經典該如何定義?

是古代士人必讀的經書典籍?

還是被信徒們奉為圭臬尊重到底的宗教典籍?

不管是哪種,能被稱為「經典」代表它影響人類生活至深。

可是經典是怎樣形成的呢?

它又是如何的影響我們的生活呢?

於是就構成了這次的主題:

經典編纂與宗教閱讀。經典被編纂的過程和宗教閱讀流傳的歷史。進而探討到宗教與學術互相影響的前後因果關係。

我們組決定由全世界的三大宗教(西方的天主、基督,東方的佛教,以及回教)著手,去分別進行探討,以期能找到答案。

 

貳、伊斯蘭(回)教

 

一、伊斯蘭的起源

「伊斯蘭」這個名詞源自阿拉伯文,意為「順從」(to submit)或「投降」(to surrender)。公元七世紀初,伊斯蘭發源於今天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境內。當時當地人民崇拜許多神祇,也有許多廟宇和聖地可工朝覲。主要的聖堂則是麥加(Mecca)的卡巴(Kaaba)。「穆斯林」因而意指順從阿拉(Allah,上帝)意志以求平安(salaam,peace)的人士。一直到了最近,許多人仍稱穆斯林為「穆罕默德教徒」(Muhammadans),那是因為他們對伊斯蘭了解極為有限,以為穆斯林信仰穆罕默德。這當然是大錯特錯,穆斯林信仰阿拉,也只信仰阿拉。然而穆斯林非常尊敬穆罕默德,因為他是上帝的使者。    

(一)穆罕默徳:上帝的使者

1.早期生涯

穆罕默德(570~632)出生於麥加的可敬的古萊須部落(Qurayshtribe)的一個商人家庭,這個部落乃是麥加的聖地的監護者。穆罕默德以趕駱駝為業,後來和大他15歲的富有寡婦哈蒂嘉成婚,哈蒂嘉是他堅定的支持者。

2.穆罕默德的呼喚

穆罕默德四十歲時,逐漸遁居在麥加附近的山丘上沉思靜坐。從公元610左右,穆罕默德開始遭遇許多奇特經驗。第一次是天使長加伯列(archangel Gabriel)向他顯現,命令他「朗讀」(Iqra,Recite)!

 

朗讀!

奉你的主與珍惜者之名,

他以一塊血塊創造人類。

朗讀!

你的主是最慷慨的---

他教導人們使用筆,

教導人們所不知悉的。

                                    ---古蘭經96:1~5

穆罕默德首度遇見天使而陷入恍惚狀態,此事後來稱為「授權與卓越之夜」(the Night of Power and Excellence)。他清醒後說道,這些話語宛若寫在他的心版上。這種啟示持續了二十多年,日後記在伊斯蘭的聖典古蘭經上。穆罕默德原本懷疑自己是否神智清醒,再一段時間後才了解這個奇蹟的意義:猶太教與基督徒了解的上帝,遴選他作為他的最後使者,把起是帶給阿拉伯人民。起初他只與妻子、有人分享他的靈視,但是他立刻公開勸導人們順服唯一上帝阿拉。

 

3.「黑蚩拉」或遷徙

在忠實的妻子哈蒂嘉與叔父阿布‧塔利伯去世後,穆罕默德很難在麥加立足。住在雅斯里伯(Yathrib)的一些新穆斯林乃邀請他與其信徒前往,該城位在麥加北方大約480公里。這趟旅行稱為「黑蚩拉」(Hijra)或者遷徙(migration),開始伊斯蘭曆法新紀元。伊斯蘭在阿布‧巴克爾擔任哈里發(穆罕默德的繼承人)開始迅速擴張到整個中東。

 

二、伊斯蘭的經典:古蘭經(唯一未遭更改的經典)

穆斯林認為古蘭經是上帝對於人類的最後啟示。這本經典的原本存在天堂、稱為「聖典之母」(the mother of the Book),古蘭經是其真實的複製品。

「古蘭」一字源自阿拉伯文的「朗讀」(to recite )或「閱讀」(to read)。又譯《可蘭經》;。中國舊稱天經、天方國經等。西元570年,這個“口頭語言”的時代,穆罕默德40歲的時候,開始從天使長加伯列(archangel Gabriel)那裏得到阿拉啓示,穆罕默德奇蹟般地記住了每一次降示的經文,並陸續頒佈,爲其弟子默記或錄在獸皮、石版上。穆罕默德鼓勵他的撒哈伯去學習和傳授《古蘭經》,他說:“你們中最高貴的人是那些學習並傳授《古蘭經》的人”。

當今世界上活躍著許多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錫克教、印度教、猶太教、瑣羅亞斯德教、摩門教、耶和華見證教、奇那教、儒教等。每一種宗教都自己的經典。幾乎每一個宗教的經典都被貼上原制的標簽,但事實上,在朗讀系統和書寫體統中都未改動的經典只有獨一無二的《古蘭經》。

 《古蘭經》從降示到現在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了,它是穆罕默德最大的奇蹟,它現在已經成爲全世界包括中國穆斯林在內的各國穆斯林信仰和遵循的一部綜合性根本法典。它既是伊斯蘭信條的泉源和教法創制的依據,也是一切穆斯林的行動指南和道德規範的準則。


(一)《古蘭經》降示的社會背景

《古蘭經》降示的過程,也就是伊斯蘭復興和發展的過程。我們知道伊斯蘭復興于阿拉伯半島麥加城。當時半島和世界各地的狀況是:社會動蕩不安,各種矛盾日益尖銳,戰火連綿不斷,道德風尚極端敗壞,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因此,那時人們十分渴望和平安定和統一。《古蘭經》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下降的。穆罕默德也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開始傳播伊斯蘭的。

 

(二)《古蘭經》的章節
      《古蘭經》共有一百一十四章,六千二百三十六節,爲了朗讀方便又分爲三十卷。《古蘭經》章節的順序,並不是按著降示時間的先後編排的,如開端章並不是首先降示的,而世人章也不是最後降示的。其實第一次降示的是第九十六章血塊章中的一至五節。而最後降示的經文,則是第五章筵席章中的第三節:〝今天我爲你們完成了你們的宗教,也全美了我給你們的恩惠。我願伊斯蘭作爲你們的宗教〞。


      「古蘭經」各章節下降的原因,一般是根據穆聖在傳教活動中所遇到的各種具體問題和不同情況而下降的,都是有針對性的。如在對敵作戰、被人詢問、與人辯論、解答質疑、決定重大事件和處理重大問題的時候,穆聖陸續向人們宣佈阿拉的各項啓示。

 

(三)《古蘭經》的編纂

穆罕默德逝世後,第一任哈里發(穆罕默德的繼承人)阿布‧巴克爾曾搜集整理,校堪古蘭經;並且也交給第二位哈里發烏瑪爾。然而古蘭經是在第三任哈里發烏斯曼指派一個委員會監督下,按著阿拉伯語抄寫了七部「古蘭經」,並統一了標點符號。烏斯曼本人保留了一部,把其他六部,分送到麥加、大馬士革、也門、庫法、白薩拉、巴林等地作爲統一的標準本。現在世界上流傳的「古蘭經」就是這統一的標準本——烏斯曼定本。這是第三任哈里發烏斯曼於穆聖去世後的第十九年,完成的一項重要而神聖的業績,也是他對伊斯蘭最大的貢獻。

 

(四)《古蘭經》的內容

按體系來劃分,大致分爲三類:信仰、法律、倫理。從具體內容上可分爲四項:命令(即命令人們做一切應該做的好事)。禁止(不准做一切違主違教違法的事情)。警示(讓人們警惕一切懲罰的嚴厲性)。承諾(使人們瞭解一切善功都將獲得優惠的獎賞)。因此,「古蘭經」在穆斯林的心目中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它能引導人類走向正道,遵從「古蘭經」引導的人,能獲得兩世吉慶。在今世做一個敬主愛人的好穆斯林,在後世憑著阿拉的恩典進入天堂。

按所在地域時期分“麥加篇章”和“麥地那篇章”兩大部分內容包括: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和基本功課;對阿拉伯半島社會的種種主張和倫理規範:爲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確立的宗教、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和法律制度。仔細推敲,麥加時期所獲的章節與麥地那時期所獲的章節風格不同,反應穆罕默德的角色從先知變成行政首長。麥加時期的九十章強調的主題包含上地對人類的憐憫、人類對於上帝之禮物不知感恩與濫用、上帝彰顯在大自然的力量,上帝的審判與獎懲。其中有些章節符合猶太教與基督徒在穆罕默德來臨前已知的訊息。

 

三、今日的伊斯蘭

當代許多穆斯林國家企圖推行伊斯蘭法,結合國家與宗教,因而堅決抵抗西方影響力。伊朗是這類國家最極端的,其革命導致教士(如已故的何梅尼)掌握政權。另一個國家是巴基斯坦,也於1979年推行伊斯蘭法。如今伊斯蘭分裂為遜尼派(Sunni)與什葉派(Shia Islam)。遜尼派約佔87% 多數,再信仰與實踐上相當團結與同質,儘管遜尼派伊斯蘭在不同的國家理受到當地穆斯林社群領受的統治。什葉派約佔全體穆斯林的13%,主要分部於伊朗與伊拉克、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部分地區。印尼是如今穆斯林最多的國家。

 

 

叁、基督教與天主教

 

東正教,天主教,新教三個教派統稱基督教。330年君士坦丁一世遷都拜占庭,東西教會分裂為東正教和天主教。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新教出現;我們說的基督教是指新教或三個教派的統稱。天主教的〝專制、獨裁〝是歷史的產物,
正如所謂的〝開明,民主〝的新教也是歷史的產物一樣.
  歐洲的歷史,尤其是中世紀以前的歷史,從文化意義上來說是temple到cathedral的歷史,是基督教從精神上和意識形態上統一歐洲的歷史,是多重世俗力量在擴 張的過程中難以一山獨大而与宗教力量互相借重的歷史:同理,歐洲民族在世界的擴張則是企圖借重基督教從精神上和意識形態上同化世界並支配世界。

 

基督教

「基督徒」(Christian)這名稱最初是大約公元40年,在敘利亞的安提阿喀使用的,指稱追隨「基督」(Christ)的人士。「基督」這名詞源自希臘文的Christos,而此字又是譯自希伯萊文的「彌賽亞」(Messiah,譯按:意為救世主)。

 

一、時代背景:
基督教是公元第一世紀,在巴基斯坦從猶太教分離出現的。當時的巴基斯坦是羅馬帝國的一部份,正處於激烈的社會與文化變遷時期。巴基勤斯坦分為三個地區,猶太人在羅馬人統治下,羅馬人對於他們的宗教幾乎不了解與同情。猶太人對於應該如何回應外來統治意見分歧,紛紛成立政黨。當時的情況:

撒都該人(Sadduccees)準備與羅馬人及當時支配的希臘文化妥協。

法利賽人(Pharisees)的這種傾向非常低,但是反對激烈抵抗。

奮銳黨人(Zealots)主張積極反叛羅馬統治。

以色尼人(Essenes)完全退出政治,實行非暴力抵抗,並且靜候世界結束與彌賽亞來臨。

 

二、基督教之經典:
在探討早期基督徒信仰之前,先了解早期信仰文獻是有用的。這些文獻後來集為新約(New Testament)。基督教經典包含兩個部份:「舊約」是指猶太聖經,包括39部書;「新約」包括27部書,是指特別處理新基督徒對於事物的了解的經典集錄。在基督徒心中,「新」約必須先有、並且完成猶太人的「舊」約聖經,因而才有「舊」與「新」之別。新約因而經常引述舊約,並以耶穌基督的觀點加以詮譯。介紹如下:

舊約:

舊約可分為4部份舊約是以希伯來文寫成的,只有部份被擄時的作品用亞蘭文來寫, 寫作的過程前後約經過一千年(1400 B.C.-400 B.C.),由三十多人執筆。 原先經典的保存是分卷存放,當後期「書」的形成出現時, 各卷先後次序才需要固定。至於各卷作者是誰,什麼時候寫的, 如何傳遞,如何收藏,舊約本身提的很少,我們所知也非常有限, 只能根據一些零碎的資料來加以推測。

猶太人把舊約分成三部份,律法書、先知書和聖卷,其各卷的編排順序和我們現有的舊約略有不同。 耶穌曾提到「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凡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路加福音 24:44b) , 其中所說的詩篇就是代表第三部份的聖卷,因為聖卷以詩篇為首。 我們將依猶太人原先的分法來探討舊約如何寫成:

(1)律法書:亦即摩西五經

(2)先知書:猶太人把出自先知手筆的,不論其性質是歷史或預言或宣告,都稱為先知書。

(3)聖卷: 除了律法書和先知書之外,所有其他有價值的作品都歸於第三類聖卷。

2、新約:

新約27部可分為:

(1) 四部福音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

(2) 使徒行傳:描寫早期基督教社群的成長。

(3) 21部書:即信函,由不同作者撰寫。

啟示錄:也是以信函形式撰寫,是對未來的想像。

3、基督教對聖經的基本立場:

    (1)否認旁經:主耶穌時代,已有成文的舊約(正典)存在。當時猶太人所用的舊約聖經,沒有旁經在內。福音書的作者常引用舊約聖經,以証明主耶穌便是那彌賽亞,但他們只引用被公認的舊約聖經,而未引用任何「旁經」的語句。

  (2)唯信聖經:基督教秉承改教運動時對聖經態度的原則,主張只有聖經才是我們信仰的唯一準則。教會不應規定聖經所教導的,只有聖經才能規定教會的教義。

  (3)唯只聖經:基督教只信聖經才是上帝所默示寫成的。人絕對不能再從聖經以外,再得到甚麼超過聖經所講的所謂「啟示」,所謂「救恩」。

 

三、基督教之儀式

洗禮:代表獲得信徒社群接納。

感恩禮:代表基督之死與教贖

 

四、基督教義的發展

1、「與父一體」:

「我信聖靈,為主,並賜生命的根源,從父子出來的,與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榮,並藉著先知傳言。」摘自尼西亞信經。

此經總結基督教對於基督的本性爭論兩個世紀的成果。此即homo-ousio,意為(與天父)一體的。

2、「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

進一步詮譯與闡揚尼西亞信經,主張在上帝裡面只有一個實質,卻有三個人物:聖父(Father)、聖子(Son)、聖靈(Holy Spirit)。他們表示這不是說有三個上帝存在,而是只有一位上帝。這位上帝可在聖父、聖子、聖靈裡找到。

3、「即未分裂,也未分離」

在查爾希頓信經中說明「道與耶穌的人身之間關係」。基督的人性並無自己的人格,道才是它的人格。

 

五、小結

如今在世界上的不同地區,基督教的各個團體仍然互相爭執。然而近數十年來,基督教團體愈來愈能互相傾聽與學習。這個廣泛的運動稱為「全基督主義」(ecumenism,意為「涉及全世界」。

 

天主教

六、時代背景

正當基督教日愈盛大時;西方與東方的基督教之間的裂痕逐漸加深,終在1054年正式分裂,乃因準騰數世紀的有關聖靈的嚴重歧見使然,西方(羅馬)教會主張聖靈是從聖父與聖子流出的,東方教會則反對從聖子流出的附加說法。

如今東正教在東歐諸國最盛行,涵蓋許多區域或國家的教會,諸如俄國、希臘與亞美尼亞的教會。

 

七、天主教之經典

天主教與基督教一樣有新約二十七卷(部);但在舊約;除現在的三十九卷外,另又增加了七部「旁經」,而共有七十三部。七部「旁經」的名稱為:

友弟德書

多俾亞書

巴路克書

德訓篇

智慧篇

瑪加伯(上)書

瑪加伯(下)書

台灣的天主教房志榮神父,對七部「旁經」的解釋為:

舊約末期所用的希臘文,就是使舊約的某些書不被接受的原因。

七部旁經都是藉希臘文流傳下來的書,因此,都未被留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列入希伯來文聖經裡。

一五四六年特利騰大公會議中,三十九部被定為主經,七部較晚受欽定的書為旁(次)經。

基督教在舊約方面隨從希伯來人,只認定三十九部希伯來文的著作為聖經,而天主教的所稱謂的七部次經,基督教則稱之為偽經Apocrypha。

 

八、天主教之儀式

中古時期的基督教發展七種聖禮的體系,旨在伴隨基督徒度過各個階段的塵世生活,迄今天主教仍舉行如儀:

洗禮:乃是第一項聖禮,包含奉聖父、聖子、聖靈名義,把水灑在入教身上。它象徵著洗滌罪愆、獲致新生命、融入信徒生活圈。

堅信禮:是對信徒表示宗教成年,包括由主按著手與塗抹膏油。

懺悔禮:是在教士告解罪愆之後,由教士基於上帝的權威化解罪愆,並且赦免永恒的徵罰。

婚禮:是束縛一對男女於永久的一夫一妻婚姻的聖禮(天主教不允許離婚)。

聖職任命禮:是奉教皇的權威,任命教士得以傳教、並且授權教士得以主持聖禮的儀式。

最後抹膏禮:包含以神聖的油塗抹軀體、為靈魂準備死亡與來生。

彌撒禮:是中心的聖禮,它的正式名為「感恩」,追憶基督訂死在十字架之前的最後晚餐。

 

九、基督教與天主教之異同

 

經典方面

聖禮

最高權力中心

基督教

共六十六部(舊約39部及新約27部)

1、洗禮

2、彌撒禮

無一定(故衍生出許多分支教派)

天主教

共七十三部(舊部39部、新約27部及旁經7部)

1、洗禮

2、信禮

3、懺悔禮

4、婚禮

5、聖職任命禮

6、最後抹膏禮

7、彌撒禮

教宗

 

 

肆、佛教

 

一、佛教的起源

1 背景

佛教產生在西元前六世紀至前五世紀的印度。當時印度是奴隸社會。全印度並不統一,經濟發展也不平衡。原來的印度是婆羅門教,他們把人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祭司)、剎帝利(武士、軍事貴族)、吠捨(農牧民和工商業者)、首陀羅(奴隸),另外還有「賤民」。婆羅門為永保自己的特權地位,規定種性的地位不可以改變,還製造了他們自己祖先是從神的頭上生出的神話,以欺騙人民。但是伴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祭祀的地位下降,婆羅門的地位隨之動搖。

由於國家機器加強,剎帝利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地位越來越高,他們對於婆羅門的特權感到不滿。其次是吠捨種姓,他們有的人淪為奴隸,但是其中也有一部分人變成工商業奴隸主和農村中佔有土地的人,他們經濟上富有,就要求相應的社會地位;最低層的奴隸所受的剝削奴役有增無減,他們想方設法與奴隸主爭鬥。除此之外,國與國之間的攻伐與兼併也使社會動盪不安。

這種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影響到思想領域,就產生了與傳統的婆羅門思潮相對立的「沙門」思潮。據佛經記載,當時有九十六種「外道」,「外道」就是佛教對自身以外的思想體系或宗教派別的稱謂。其中著名的「六師」分別代表六種沙門思潮,他們主張各異,所代表的階級、階層的利益也不相同,但是他們都反對婆羅門教關於大神創造世界的說法,都反對「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的三大綱領。佛教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宗教。

2 創始人

創始人釋迦牟尼,本名悉達多,生卒年約西元前五六五年至前四八五。剎帝利種姓,其父為淨飯王。通常佛教徒稱他為佛祖或佛陀。釋迦牟尼從小受到良好的傳統教育,長大後被立為太子,並結婚生有一子。悉達多,雖然生活富裕、地位顯赫,當他看到人世間有生老病死之苦和種種不平,決心學道,以救世人。悉達多首先向婆羅門高僧求教,未能如願以償,再去尼連禪河邊的林中修苦行之道,長達六年之久,仍一無所獲。最後渡河而過,在一棵菩提樹下靜坐成佛而得道。此後從事傳教活動四十五年,足跡遍及恆何流域許多國家和地區。他建立了佛教僧伽生活制度。有弟子五百人,有名的「大弟子」十人。八十歲那年在兩棵娑羅樹間涅槃。他所創立的佛教在印度經歷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階段,到西元十二世紀便在印度本土消失。但佛教早就傳到國外,成為至今仍然影響著廣大人口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的起始原是為了避開婆羅門教的世襲階級制度和獻祭儀式,同時也修改因果循環報應和再生的觀念,它認為生命是循環不斷的,一個人的一生不是以生為始、以死為終,而只是人生輪迴中的一個環節,每個人都有前世及來生。因與果的循環使人聯想到自己和貪慾的結果招致痛苦,相反地,憐憫與關愛帶來快樂和幸福。因此只有戒除慾望才能得到心靈上的平靜,經由涅槃圓滿。

3 教義

  佛教的教義為:人生疾苦皆出自於欲,人若能清心洗欲,苦則一去不返,佛教的「因果輪迴說」還認為,人的行為將自為因果,自得報應,因而人人都應行善,廢除戰禍,殺生等惡事。佛教的「四聖諦」為人們消除日常的痛苦提出準則,為人的存在作了解釋,為來世再生帶來了希望。由於泰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以善良為宗旨,故佛教的傳入,很容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並堅定不移地信仰下去。「四諦」包括「苦諦」(苦的內容)、「集諦」(產生苦的原因)、「滅諦」(苦應該消失,達到涅槃)、「道諦」(消滅苦的方法)。

  為什麼會有苦?佛教認為是由「業」決定的。人的思想言行會產生身業、口業、意業,前生的業決定來世的果報。

4 特點

  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有哪些特點呢?

首先是「中道」觀。佛首次說法時就明確指出:「有兩邊行,諸為道者所不當學。」所說的兩邊就是指「享樂」和「苦行」,他認為這兩者都是過份的行為,不能學,只能「捨此兩邊,有取中道」,不僅和傳統的婆羅門教劃清界線,也與當時的其他「沙門」思潮劃清界線。實際上他的學說就是在取捨各派學說的基礎上建立的。正因為他的宗教不偏不倚,適應性強,所以很快得到廣泛的支持。

  第二是它的「緣起」觀。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起」,「緣」是指「條件」、「因果關係」的意思,是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互為條件、互為因果、相互依存的。「緣起觀」貫穿在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中。

  第三,佛教的解脫觀──涅槃。「涅槃」梵文的原意是「火的熄滅」,佛教的意思是指通過修息熄滅生死輪迴而達到的神秘的精神境界,是佛教的最高理想。

  第四,佛教的種姓平等觀。佛教主張「四姓平等」,業報輪迴方面平等,不管是高級種姓還是低級種姓,都根據自身的業報參加輪迴。佛教認為種姓是社會分工造成的,不是神造成的。但是佛教並不主張取消種姓,對於社會上的不平等也是承認的。但其「四姓平等」的主張無疑是對「婆羅門至上」的一大打擊,自然受到其他三個種性的歡迎。但它的主張並不徹底,反而提高剎帝利的社會地位,所以佛教會受到國王的大力扶持。

  第五,佛教的僧伽制度。僧伽即僧團,是出家的佛教徒的組織形式,有組織的生行生活是佛教的特點。釋迦牟尼為僧伽制定戒律,同時還規定了雲遊乞食、雨季安居、犯過懺悔等制度。佛教還有在家的信徒,稱為「居士」。

5 大乘與小乘、顯宗與秘宗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在那裡? 

  所謂小乘佛教完全根據佛佗所說的禮理行事,沒有任何修改,故稱之為「原始佛教」,小乘佛教盛行於錫蘭、緬甸、泰國、故也稱「南傳佛教」。大乘佛教起源印度北部,流傳至西藏、中國、朝鮮和日本,故大乘教也稱為「北傳佛教」。

  大乘教與小乘教的最大差別是,小乘教重視自度,只求自我解脫;大乘教則重視度他,以眾生皆得解脫。小乘教主要供奉「人天教主釋迦牟尼佛」;而大乘教供奉「人天教主」 外,還有「毗盧舍那佛」、「五方諸佛」;至於「觀世音」也是大乘教派最喜歡供奉的大菩薩。

佛教的最高思想是通過修行而最終涅盤成佛。而修行成佛。小乘佛教只修羅漢行,大乘佛教則修菩薩行。由最原始的佛教,可分為兩大門派是『小乘』﹝Hinayana﹞ 與『大乘』﹝Mahayana﹞之別。乘是『運載』之義,能載人至彼岸之意,小乘在先,大乘在約西元一世紀,大約從古代小乘部派中產生。根據漢譯佛經的資料顯示,最初可能流傳於中亞細亞,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主要流行於中國內地、西藏、蒙古、日本、韓國等。

對於傳統佛教而言,表示它能渡化更多的眾生。對佛陀及其教義採比較開明和創新的解釋,要求佛教徒勿汲汲尋求個人的解脫,應致力菩薩的實踐。現存的大乘宗派,主要有淨土宗、禪宗和天台宗。小乘是相對於大乘以成佛為最終的理想境界而言。

大乘佛教徒稱那些以證得阿羅漢果為終極理想的佛教宗派為小乘。大乘小乘雖有修佛果的深淺之分、但都是以歸與空寂涅槃而得覺悟的。

佛教分大乘小乘,大乘佛教中又分顯宗和密宗。其中密宗較為興盛,提倡顯密共修,先顯後密。顯宗又稱顯教,其教義被說成是釋迦牟尼(應身佛)公開宣說(即「顯」)之教,故稱。密宗又稱密教,密乘,真言宗,金剛乘等。密宗受大日如來(法身佛)深奧教旨秘密傳授(即「密」),乃「真實」言教,故名。

十三世紀初,佛教在印度泯滅後,唯有藏傳佛教保留了密宗四部修習的完整型態。藏傳佛教密宗有自己傳承,在所重經典、修習次第、儀軌、制度等方面也有其獨具的特點。因此,傳統上把藏傳密宗特稱為「藏密」或「西密」,以區別漢地佛教密宗和日本的「東密」。

 

二、佛教經典

1 佛經的產生 

  釋迦牟尼雖然傳教四十五年,但一般都是針對具體的人、具體的事說法,或應弟子及其他人的要求就某一具體事情發表觀點,沒有留下成文的專著。

  公元前四八五年,釋迦牟尼死時身邊只有少數幾個弟子,不少弟子聽到釋迦牟尼逝世的消息都忍不住失聲痛哭。但這時有一個比丘說:那有什麼可悲傷的?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規矩太多了,現在他死了我們可就自由了。迦葉聽到這話十分生氣,認為釋迦牟尼雖然「逝世」,但他生前的教導不能拋棄,萌發了把釋迦牟尼的教導彙編起來的想法。

  第二年夏天,迦葉便把大家召集起來舉行集會,彙編釋迦牟尼的遺教。具體的方法是由一人將他所聽到的釋迦牟尼教誨複述出來,複述時必須先說明釋迦牟尼的這一段教誨是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情況下,當著哪些人講的。然後由參加集會的其他弟子們共同審定真偽,大家共同認可的,便作為釋迦牟尼的遺教正式確定下來。由迦葉主持的這次集會在佛教史上被稱作「第一結集」。所謂「結集」就是弟子們在一起會誦經典的意思。

  最初的佛經雖然從第一結集時就產生了,但是,當時只是口口相傳,沒有紀錄為文字。這樣在傳播的過程中,難免發生訛誤和理解的不同,這也是後來佛教分裂為許多派部的原因之一。至於把佛經寫為文字,那是很久以後的事了。早期到中國來傳教的西域僧人,一般都不是攜帶佛經前來,而是把他們記憶的佛經背誦出來譯為中文,反映了古印度佛經流通的傳統。

2 佛經傳入中國=佛教傳入中國

  現在學術界一般認為佛經最早是西漢末年傳入中國的。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二年)大月氏國派了一個名叫伊存的使者出使中國。當時佛教大約已經傳到大月氏國,而這個伊存是個佛教徒。到了中國之後,他向漢朝的博士弟子景盧傳授了佛經。

  據史料記載,最早傳入中國的這部佛經名叫《浮屠經》。「浮屠」是梵文Buddha的音譯,後世也譯作「佛陀」,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佛」。所以,所謂《浮屠經》實際就是《佛經》。這部經主要講述釋迦牟尼的故事,也講了一些佛教的基本教義。

 伊存向景盧傳授《浮屠經》時採用的是口授的方式,因為當時印度師徒相授時一般都是口授。但景盧卻依照中國人的習慣把這部經筆錄下來了。後來這部佛經傳得很廣,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抄本,各抄本之間往往互有差異。據學者考證,一直到西晉時,這部《浮屠經》還在流傳,但東晉道安編寫的《綜理眾經目錄》中沒有著錄它,以後的經錄中也未再見過它的名字。因此它很可能亡佚於西晉、東晉之交的戰亂當中。《浮屠經》是最早傳入中國的佛經,也是第一部被譯成漢文的佛經。它說明佛經的傳播與佛教的傳播在中國最初是同步進行的。

  後來,西域僧眾東來傳教,中國僧眾西行求法,佛經陸續譯出,中華佛教撰述也不斷湧現。佛教在中國由附庸到獨立,最終成為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與這一過程相呼應,漢文佛典也逐漸發展、成長,最後形成一部龐大的漢文大藏經。

3 佛教在中國生根

佛教傳來中國近兩千年,思想體系發展演變成十多個派別,可謂是學術成果燦爛輝煌。

A 天台宗:這一宗創立於隋初,創立人是智顗。智顗十八歲出家,曾受教於慧思禪師,西元五七五入天台山。由於他久居此地,人稱他為天台大師,稱他所創立的的宗派為天台宗。智顗的著作很多,據《大唐內典錄》載,共有十九部八十七卷。其中《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和《摩訶止觀》被稱為天台三大部。這三大部是代表智顗佛學思想的重要著作。

B 唯識宗:唯識宗是唐代建立起來的宗派。它的開創人和奠基者是玄奘和窺基。玄奘十五歲出家,到過洛陽、長安、成都、相州、趙州等地,遍訪了當時的名僧,幾乎讀遍了當時傳譯過來的印度經典。他感到這些佛典都講得不透徹,而且說法也不一致,他認為這主要是翻譯不準而造成的。所以他決議去印度親自研究原典。西元六三一年,玄奘終於到達印度著名文化古國摩揭陀國。他在那裡向所有有學問的人學習。在他回國前,他的佛學學業已經是印度的最高水平。他在戒日王為他舉辦的辯論大會上,贏得最高榮譽。西元六四五年,玄奘回到長安。自此以後,便一心從事佛典翻譯工作,共譯出佛典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奘回國後便開創了唯識宗。窺基拜玄奘為師,深受玄奘賞識。玄奘主要從事翻譯,本人著作很少,窺基則發揮玄奘思想寫了大量著作,宏揚唯識學說。唯識宗以《成唯識論》為主要典籍,此外他們也很重視《佛地經論》。

C 華嚴宗:這一宗的實際創始人是法藏,十七歲投身於智儼門下。武則天曾招他入長生殿講經,還授他三品官銜。華嚴宗以《華嚴經》為根本經典。其實,法藏的佛學思想受《大乘起信論》影響很大。法藏的著作很多,僅講述華嚴思想的就有四、五十卷。其中比較能集中表述他佛學思想的是《華嚴金師子章》。

D 禪宗:這一宗是唐代建立下來的。過去以為禪宗的始祖是菩提達摩。本世紀初,在敦煌發現不少禪宗資料,許多學者研究,得出新看法。他們認為,禪宗的真正創始人應該是慧能和神會。傳說慧能二十四歲時曾投奔弘忍門下。弘忍以為他最能領會佛法深意,便把作為一代宗主的憑證──袈裟秘密傳授給他,並讓他逃走隱匿。弘忍死後他才繼承弘忍事業,宏揚佛法,成為禪宗第六代祖師。但這些傳說都不太可靠,很可能是他的弟子神會為了爭正統地位而編造出來的。神會為宣揚慧能學說花費很大力氣。慧能的六祖地位也是因神會受德宗之寵而確定下來的。神會雖然自稱他宣揚的是慧能學說,但難免加入自己的觀點。因此,慧能和神會的學說很難截然分清。他們之後,禪宗學說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最好把慧能、神會學說稱為原始禪宗學說。慧能有《壇經》流傳於世,但屢遭後人修改,不完全可信。慧能死後,王維曾給他寫了《碑銘》,這是比較可靠的。神會有《語錄》留下來,這也是比較可靠的。《壇經》、《傳燈錄》等可做參考。

  隨唐是佛學發展的黃金時代。宋之後,佛學雖還流傳,但已無新成就。佛學中的閃光思想被儒家吸收,納入儒學體系。

4 對中國文化產生的影響

  自從東漢初年佛教傳入,經歷了近兩千年的歲月,它已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並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A 哲學

  研讀中國哲學史的人,都會發現宋、元、明理學家們,如周、程、張、朱、陸、王諸大家,在青少年時期都有「出入於佛老」的治學經驗。理學家自我標榜是儒學正宗,自稱得到孔孟真傳,表明自己對佛教、道教持反對立場。但仔細考察,會發現宋、明諸儒並沒有真正反對佛教,倒是可以認為他們是佛教的直接繼承人。也可以說,他們是接著佛教的一些中心問題,沿著他們的路線繼續前進。

  宇宙論→本體論→玄學(人性論=心性論=佛性論)→宋明理學

  佛教和儒教有著直接繼承的關係,特別在心性論這個問題上。佛教的宗教修養方法,特別是心性之學的修養方法在儒教中合法化。我們不應在字句上找儒和佛的異同,要從他們共同關心的思想方法、修養目的、修養方法,以及他們研究的問題上著眼,更容易看到宋以後,三教合一的思潮已深入學術界的各個領域。儒學以自己為主,吸收了佛教與道教。佛教、道教也走上三教合一的道路,向儒教的綱常名教靠攏,共同為封建宗法制度服務。

B 文學:聲韻、訓詁

  佛典是在國外產生而後被譯為漢文的,其中有許多典章名物是中國所沒有的。佛典中又有許多疑難雜字,一般人既不知道它的讀音,也不明白它的意思。因此有必要對佛典中一些男讀難解的字、詞進行注釋。

  最初人們注釋那些字、詞時,往往採取夾註的方式,即在佛典正文中,將字音與釋義用小字直接註在該字、詞下面。後來便有人將這些字音與釋義匯聚抄集在一起,便於查檢,這就形成所謂佛典的音義著作。據有關記載,早在南北朝時期,我國就出現專門匯集佛典音義的專著,如北齊道慧撰的《一切經音》等,可惜均已亡佚。現存的音義著作都是唐以後的。

佛教的音義著作廣徵博引,搜羅宏富。它不僅對佛家經典字音字義的闡釋具有重要的價值,而且由於它保存了大批久已失傳的古代字音,對研究古代字韻、音韻、方言,研究梵漢的對音與翻譯均有重要意義。此外,由於它保存了大批已佚的古代文史典籍,對古籍輯佚、校勘、訓詁也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清代學者曾利用它來整理古籍,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成為當時的顯學。

C 目錄學

經錄

  經錄是佛經目錄的簡稱。隨著佛教在我國的廣泛傳播,翻譯成漢文的佛教經典越來越多,我國學者撰寫的佛教著作也越來越多。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個十分注意文獻資料搜集與整理的民族,面對著大量湧現的各種佛教文獻,就有一批佛教僧人出來進行搜集、整理,並把結果編纂成目錄,這就是經錄。經錄是研究佛典的重要資料。

  目前我國所知道的最早的經錄出現在西晉,那時候有個有名的翻譯家,是人稱「敦煌菩薩」的竺法護。他譯了很多經典,他的助手把他譯的佛經紀錄在一起,就成為一種經錄。可惜這部經錄已經亡佚。東晉時候我國佛教界出現一位巨匠──沙門釋道安。他曾致力於搜集與整理佛典並編成一部經錄,名叫《綜理眾經目錄》。可惜這部經錄也亡佚了。不過它的絕大部分內容都被南朝蕭梁僧人僧祐摘錄在自己的著作《出三藏紀集》中。如果要說現存最早而又完整的經錄,就是僧祐的《出三藏紀集》了。不但系統而全面地記錄了當時傳世的佛教典籍,還記錄了不少僧人的生平,搜羅了不少經典的序跋,是我們研究當時佛教典籍的重要資料。

 

大藏經

「藏」,指佛教大藏經。「大藏經」這個詞,在梵文中找不到相對應的詞,因此它是一個由中國人創的詞。

從現有材料看,「大藏經」一詞最早出現在隋朝灌頂所著的《隨天台智者大師別傳》中。文內說智者大師一生共造「大藏經十五藏」。當時還沒有發明雕版印刷術,造大藏經要一個字一個字地抄寫。要造成十五藏大藏經,是頗為驚人的數字。最遲在隋代,「大藏經」一詞已經被人們使用,但當時這個詞主要用來指中國人自己編輯的漢文大藏經。

漢文大藏經是漢文佛教典籍的總匯。它雖是佛教經典,卻涉及哲學、歷史、語言、文學、藝術、曆算、醫藥、天文等諸多領域。大藏經包括正藏與續藏,它是我國漢文佛教典籍的總彙。我國的漢文大藏經種類雖多,仍有不少與佛教有關的文獻散佚在藏外。例如:近代以來從梵文、巴利語、藏文、蒙文等各種文字翻譯的佛教典籍;敦煌藏經洞保存的大量佛教典籍;各地圖書館、博物館保存的未為歷代大藏經所收的古代佛教典籍;正史、地方史志、叢書、類書、個人文集中保存的佛教資料;與佛教有關的金石資料;近現代的佛教著作與資料。上述種種均可稱為「藏外佛教文獻」。文獻是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佛教文獻是佛教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所以,已經入藏的典籍固然重要,散佚在藏外的文獻也不容忽視,必須認真加以整理。應該說明的是,歷代正藏,均經多次校勘,一般質量較高;而續藏所收典籍,往往有較大隨意性,且缺乏版本的精選與校勘,頗有文字錯訛等情。因此,有的典籍雖然已經為某續藏所收,但如果新發現的傳本比已入藏本更加完善,則也應該成為整理的對象。

  現在尚流傳於世界、且自成體系的佛教大藏經主要有三種:南傳巴利語三藏;漢文大藏經;藏文甘珠爾、丹珠爾。梵文佛典雖仍有留存,且近年來不斷有新的梵文佛典被發現,但大抵均為單部殘頁。雖然它的研究價值不能低估,但畢竟已不足成為完整的大藏。另外,中國還保存有完整的傣文大藏經、蒙文大藏經、滿文大藏經、出土不少殘缺不全的西夏文大藏經,但上述佛藏基本是從前述三種主要的佛藏轉譯的。因此,巴利語三藏、漢文大藏經及藏文甘珠爾、丹珠爾等三種佛藏在佛教研究中的意義和價值是不言自明的。

  就上述三種主要的佛藏而言,漢文大藏經所收經籍的數量最多,其經籍所涉及的時代跨度最大,地區涵蓋面最廣,所包容的佛教派別也最多。因此,巴利語及藏文佛藏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的研究價值,漢文大藏經的價值顯然更值得人們重視。

D 其他:如語言、雕塑、繪畫

 

5 佛經出版?

A 佛經的書寫、裝幀方式

  古代佛經的書寫形式與古代其他書籍的書寫形式基本相同。

  東漢以後,紙逐漸成為我國書寫的主要材料。當時的書寫方式是:抄寫時,第一張紙起首空兩行,鮮血書名。另起一行寫正文。正文寫完後,末尾另起一行再寫書名、卷數。有時還寫上抄寫人的姓名、抄寫時間、用紙數、文章總字數,甚至校對人、審閱人、監視人的姓名等。不少還附有抄寫人的題記。一部用多張紙抄寫的書,抄完之後,便按照順序把這些紙黏接起來成一橫幅。橫幅的長短視書的內容而不等。為了保護紙張不至皺折、損毀,在最後一張紙的左端黏裹一根木棍,稱作「軸」。從左向右捲起成為一束,稱為「一卷」書籍的這種裝幀形式也就稱為「卷軸式」。

B 帙

  漢文大藏經的一大特點是數量龐大。南北朝時,一部大藏已達三千餘卷;到了唐代,數目擴展到五千餘卷。這麼多的佛經堆放在一起,即使利用軸、簽等來提示,仍然不便於檢索。再說,有的佛經一部就有幾十卷,甚至幾百卷,若是任其散置,則根本無法尋找。因此古代的僧人便仿造傳統書籍的方法,將佛經母十卷左右分作一個小單元,稱作「一帙」,用一塊帙皮包捲起來。帙皮又稱「書衣」,有用竹皮做的,考究的則用帛、錦等製成。

  早期所合的大約錦試一些多卷本的大部頭佛典。大藏經形成後,則按照大藏經的結構體系,將一些內容與性質相近的小經也分別合帙。

C 寫本vs刻本

  卷軸式的佛經一直到唐代末期(或稍早),才開始出現了方冊式的書籍。歐陽修《歸田錄》卷二:「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後有葉子,其後有葉子,其製似今冊子。卷軸難舒展,故以葉子寫之。」所謂「葉子」即指方冊式之散葉。我們從敦煌石室所發現的唐人寫本中即可得到證明,如兩本《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都是裝訂成方冊式樣的。這《壇經》是中國南方的產物,估計是由南方輾轉流傳至敦煌。所以可以推定,方冊本之起源,應在南方區域,而使用這種方冊形式,應該也是由佛教經籍最先設計出來的。

  卷子本流傳了相當一段長時間,雕版印刷發明了,抄寫經卷本來是相當麻煩的事,而雕版卻正解決這一問題,於是雕版刻經便取而代之。但在宋代開寶年間刻印大藏經,仍然採用卷子形式。卻是儒家書籍很快地採用了方冊式(也就是線裝書)。

  卷子本終究閱讀不便,但佛教徒又不喜歡方冊式,於是他們模仿貝葉經形式,採用折子本的樣子,創造一種名稱,叫做「梵夾本」,實際上就是把卷子加以折疊,翻閱起來頗像貝葉經一葉一葉的翻轉意味,也叫「經折裝」。他們使用這一形式,由宋代一直到清代,始終沒有改變,當然也有採方冊式的,但主要是使用梵夾式。歷代刻印大藏經中,只有《嘉興藏》是唯一的一部方冊式大藏經。

 

伍、結語

 

聖經、可蘭經、大藏經,伴隨著宗教傳播而被信徒閱讀。如果這層身分不在是否依舊被重視呢?

不信教的人們是否也有自己的經典呢?

秦始皇焚書坑儒,項羽火燒阿房宮,都造成許多中國學術典籍的葬生。但是我們相信,好的出版品既然被出版被閱讀了,就一定會有被流傳下來的方法。而未來的「經典」,也不會被埋沒的,將會有誕生的一天。

經典的一切,就留給時間去考驗吧。

 

陸、參考資料

1.比較宗教  蔡百銓譯  國立編譯館  民89

2.佛教、基佛比較與天主教  作者:龔天民牧師  道聲出版社

3.《佛教典籍百問》 方廣錩著、王志遠編 佛光出版社 民84

4.《佛教與中國文化》 趙樸初、任繼愈等著 國文天地雜誌社 民79

5. http://www.ctts.org.tw/cms/liang/law/law-002.htm

6. http://www.islamcn.net/liaojie/yas001.htm

7.http://online.cri.com.cn/275/2002-1-20/14@2193.htm

8.http://www.chinese56.com/0109/04/8.htm

 

柒、同學課前心得與網站介紹

 

═【徐程遠】════════════

宗教的形成,無非就是人心對於現狀的失望,以及對於未來的期待,期盼有一天能夠達到的理想世界的投射作用,而各個宗教也有不同的教義以及具有該教派理念的經典,經過時代的變遷,各時期的經典往往象徵著該時期人們心之所望,所以經典的文本往往隱藏著豐富的文化資訊,是故經典的蒐集和閱讀,成了當代文化研究者一項不能輕忽的工作。

單單就文化研究者的角度來看經典,可能可以用客觀、理性的思維來解晰,但對於芸芸眾生來說,「經典」如同其名,是神的言語,是皇上下的聖旨,不可被質疑,更不容許被挑戰,所以經典文集的客觀性跟理性,是非常需要受到檢驗的。尚且不論真實性,因為我個人認為各宗教經典的真實性………令人不敢恭維,但為了要讓廣大信徒接受該教教義,故事的合理性,人物的神話化,應該也是必要的吧!

【題外話】其實,所有正派宗教的教義都是勸人向善,期盼世界更美好,只是用的方法、寄託的對象不同罷了。但是我個人相當反對「迷信」這玩意兒,所有宗教活動的參與都應適可而止,別讓你的心靈寄託成為你現實生活中的負擔啊……

推薦網站:

http://www.cathlinks.org/bible.htm

 

═【張弘毅】════════════

弘毅苦行僧這週修行的心得:﹝不是化緣來的喔﹞

宗教是文化的搖籃,孕育生生不息,影響人類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很多時候人就是因為有信仰,我們才得以督促自己去嘗試、去堅持,愛因斯坦說:人類因為有夢想而偉大。從某個層面來說,宗教也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夢想,甚至讓許許多多的人常醉其中,不願夢醒。

    不論東西方的差異,很多的書籍編纂,都是從宗教的理由出發,宗教也成就了無數次文化的交流,不論是透過戰爭或是透過朝貢。宗教強調造物主、救世主,雖然它們可能無法賜我們衣食,可能不能讓我們得道升天,不過都的的確確淨化了我們的心。

    也許將來的人不再基於宗教的理念,不再虔誠地去奉獻人生美好的一部份,獻身給上帝、阿拉、佛陀、甚至是無極、梵天還是老母娘,對已經沒有所求、高度進步的人們是浪費生命的神聖的那一天,人們不再沉浸在神助方得自助,而是完完全全演繹到自助方得人助,方得神助的精神後,文章典籍關於末日、慈悲、懺悔的字眼開始消失無蹤的那一天,書的原罪,會不會也因為已經變成先知的人類不再需要神的慰藉,不再需要上帝的指示後,書,開始罪孽深重,書,從此罪大惡極。

書,不是應該是神的傳話筒,上帝的試金石嗎?

    在關於宗教的文章中,通常都蘊含大量的借諭和其來無自的野史,渲染了人的創造想像。我們對宗教的定義是教人為善的,稱之邪教歪道的或許曾經殘害人們,可能現在仍在世界的某處荼毒小朋友的心靈,然而對這稱作宗教的好書來說,輝煌寫了幾千年的這麼一大本,幾張不雅的插圖,我想是瑕不掩瑜的。

推薦網站:

http://home.kimo.com.tw/history_workshop/20011227A.htm

http://www.goldlamp.org.hk/big5/glb/101/10101.html

 

═【楊翔任】════════════

 

        宗教確實是可以帶給學術上的幫助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卻也可以限制學術研究的發展,而宗教的影響能力是影響著全世界,因此不論是國內或國外,宗教的威望是不容許任何人挑戰的,就像以前曾有學者提出宇宙是以太陽為中心的論點,卻因為與宗教的認知相違背而被認為是不尊敬宗教,最後竟然被壓抑了這個學說的發展,所以會有人排斥宗教,認為會影響到學術,事實上我並不這樣想,現今透過宗教的名義及力量才有機會發展學術,不受國家的限制,與頂著國家的名義去做交流時的觀點是不一樣的,總而言之,宗教與學術是一種相輔也相成的事情,宗教可以創立學校,幫助發展學術,也可以藉由學校發揚宗教的理念。

推薦網站:

http://iris.cs.ntou.edu.tw/web/exposition/e01.htm

 

═【王璿】════════════

有人說過:「宗教不是拿來懷疑的,是拿來信仰的。」的確,以歷史的、科學的眼光看宗教的真偽,宗教將經不起絲毫的檢驗。

宗教存在目的在於祖先崇拜,在於不數典忘祖。所有的神祇都曾經扮演過人的角色,並且是活在我們之前的古人,因此神祇便取代數不清的祖先,成為我們敬仰畏懼的對象。

然而宗教經典是由人所書寫、紀錄的,並非是神所寫的,其動機與正確性為何,值得好好思考。

 不論是古今中外,宗教與政治關係之密切,仍牢不可破。政治人物在宗教團體間所得施展的空間相當巨大,同時還能獲得其所想要的利益;反之亦然。

自古至今,經典的版本隨著時代變遷而遞嬗,正如同文明隨著技術的發展而有不同風貌。但是我們不該忽視其功能性意義所帶給我們的影響。

推薦的網站:

http://cults.gcc.org.hk/intro.html

 

═【康代育】════════════

經典的編寫存在在文學和時間的洪流中,是經得住時間考驗、歷久不衰的傳世之作。而每個宗教都有屬於自己的經典;佛教、基督教、回教甚至猶太教都有其經典(譬如基督教擁有聖經)。在中古時期,基督教大行其道時,出版品皆受宗教所影響甚至控制;當時基督成為羅馬帝國之國教,當一個宗教的力量增強時,週遭的事物容易受其所影響甚至控制。

  西方歷史的發展某些和宗教有關(中古時期),如著名的十字軍東征;而至今,耶路撒冷還是個多戰的城市。

  電視或廣播亦有關於宗教的節目,週末清晨打開電視,可以看到「天父與我」-基督教的傳教節目,另外還有廣播節目和電子報、書藉等等(可參考下列網站)佛教也有著名的大愛電視台……..。

  有人視宗教為精神支柱,有人漸漸的在宗教出版品的耳染下慢慢潛移默化;影響是一定產生的,只是或大或小吧。

推薦的網站:

http://www.ysljdj.com/index.htm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比較

http://www.cofe.anglican.org/   英國聖公會

http://www.catholic.org.tw/church11/share/cath/cath1.htm  天主教介紹

http://www.cap.org.hk/databank/databank.htm  基督教出版品

 

═【紀玉仙】════════════

在所有宗教的議題中,普世之人最想了解的是什麼呢?

信仰者從宗教經典去尋找答案,經典記載了宗教的源起、歷史、神旨、戒律、……..,儘管科學無法驗證宗教,然而確信的是:經典中找不到鼓勵恐怖和暴力的經文,那麼,因宗教議題而沸沸揚揚的仇視結局從何而來呢?

閱讀經典與詮釋經典之間,及加諸其上的政治權力、經濟因素,是為盤根錯結的難題。

『經典』在不同宗教傳統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意義,是藉以修行成就的依靠。在『經典』的編纂過程,常常是先經過口傳的時期後再編輯成訂本。

基督教【聖經】的舊約、新約在章節的先後次序上仍經過一番的更變;

穆斯林則認為【可蘭經】是直接從造物主那裡下降的真經,從古至今只有一種版本;佛教衍生的支派眾多,所宗的【佛經】也會因地制宜編纂。編纂經典意味著宗教勢力的上揚,人為處理的編纂過程,更寓意有經典傳播的考量。

在面對經典閱讀的初期,信徒常是透過詮釋者--中介的僧侶,來了解神的意旨,在印刷術未發明前的歐洲,只有僧侶和貴族才能收藏與宗教相關的書籍,印刷術發明後人們發現無須透過僧侶也能由閱讀中了解,於是新教(基督教)與舊教(天主教)的詮釋爭議,宗教革命於焉發生。

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中,雖曾數度遭儒道二家所抵制,但佛教「 本土化」適應了中國文化,甚而影響宋明理學、中國的藝術建築、小說話本。

經典的編纂歷程呼應了傳播方式或工具的變遷,而相關於經典的詮釋卻時與政治的權力傾軋,擺盪其間的經典閱讀者,終究能以學術或宗教觀之?信仰的是真理抑或權力呢?縱使經典可以換化成多種語言,傳播八方,如果沒有愛,充其量只是一個會響的鑼罷了!

推薦的網站:

http://www.yhm.org.tw/newyhm/txt1222.htm

http://www.humanity.com.tw/182/cultrral.html

 

═【林小玲】════════════

人們藉著神祇來慰藉安撫心靈上的不安,因而發展出宗教。許多宗教都是引導人們向善的,不論是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中國的佛、道教,甚至是阿拉伯半島的回教。但是近幾年來,由於恐怖行動不斷的發生,如最近在巴里島及菲律賓發生的爆炸案,人們都認為是回教的恐佈份子所為,因而令人懷疑宗教究竟是勸人向善抑或是心靈恐懼的來源?

“魔鬼詩篇”是最近出版界有關宗教的熱門話題,因為這本書1988年在英國問世以來,引發的「事件」從歐美、印度到日本,造成的死亡人數已超過60,傷者數以百計。其中有譯者、出版者、燒書者,還有更多不相干的人。這樣的事件發生,真的是因為宗教狂熱所造成的或者是一些恐佈份子藉宗教之名行屠殺或政治迫害之實?

宗教的興盛,使得我們可以藉由宗教活動,來達到學術文化的交流,也可以藉宗教來提升我們的心靈層次,因此我們都要張開胸懷去接受及尊重任何宗教,不論我們是否信仰它?畢竟每個宗教都有別於不同宗教的重要性。

推薦的網站:

http://www.mwr.org.tw/世界宗教博物館唷…大家有興趣可以上去逛逛

 

═【蔡坤哲】════════════

「經典」一詞在東、西方的文化下有著根本性的差異,經典在中國來說分別指的是「經」-紡織時的縱線,引伸為重要且綱領的事務,「典」-開創性的律令規章;有如中國的《周易》、《尚書》、《詩經》、《禮記》、《論語》、《孝經》、《爾雅》、《孟子》等等,內容多為本身道德修養、處世哲學或建功立業的準則;再看西方的經典,多富有宗教意味,多是「神」所講的話、所做的事,有著神聖不可侵犯的特性。

   而經典本身的來源、可性度有著一定程度的疑慮,首先,如「聖經」與「詩經」都不是由內容創始人所親自撰寫,多為弟子、信徒依記憶、經驗再述,其次,歷經各朝各代、時空的轉移下,所流傳的內容經過不斷的編纂、詮釋、翻譯下,其中對書中義理不免有稀釋、失真、脫誤的情況發生。

   「宗教」(religion)一詞,源於拉丁文「religare」有聯繫之意,也就是說人們對於超自然與自然中的現象給予人格化,而與之接觸、互動,在西方宗教的力量遠大於中國,以「教」領政的狀況比比皆是,在國家組成結構裡,國王之上還有教宗、教皇的存在,國王的施政處處還得受他們的牽制;在中國,宗教的地位卻不如儒家的教化,他是中國長期的主流思想,「仁」與「禮」影響了中國數千年之久。

    然而不管其何地的每一個宗教而言,其經典的內容都是當地文化的重要文獻,文中的教條,有時為當時人們心理所能接受的程度而調整,反映出社會狀況及人們的內心思維,自然成為後世流傳的重要資料;經典的存在不只教化了人們,也使得其宗教能生生不息、恆久流傳,無論本身有無信仰宗教都應尊重、包容才是。

推薦網站:

http://www.cbooks.org/readbook.asp?job=1&typeID=11

 

═【楊坤潮】════════════

不久前看到一個新的出版品,正好與這次主題有關,因此介紹給大家,也算是心得啦~~

 一本由「宗博出版社」所出版的宗教學報──《新世紀宗教研究》(New Century Religions Study),以書籍的形式出版了,這不僅是一本跨越宗教領域的研究書籍,也是台灣第一本跨宗教的學報。
這份學報第一卷第一期的主題以「宗教學的多元面向」為探索焦點,內容包含黃懷秋教授從女性神學的立場解讀聖經的婚姻教導,按著舊約──新約的先後順序剖析聖經社會的婚姻教導與婚姻實況的〈聖經之婚姻觀念、制度與教導:女性神學的解讀〉、林淑玲副教授以「靈異經驗」為社會文化之隱喻,具體分析癌末病人及家屬如何在充滿死亡禁忌的台灣社會中,繞彎取道,藉由靈異經驗發聲,籲請醫療相關單位重視瀕死過程的呼喚,深思適切的醫療照護,以為生死教育之重要參考的〈癌末病房靈異經驗的隱喻〉、以及更多專家學者的論點,由以上所列舉的內容摘要,不難窺出這是一本具有足夠的專業性,卻絕對不流於艱澀的出版物,所探討的內容不僅與時勢相呼應,同時也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它不僅是一本提供給研究者閱讀的書籍,也是一本適於大眾閱讀的書籍。
這份宗教學報在此刻出版,時間上正是適合,台灣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對於不同宗教(當然政黨也不例外),一向有著極強大的包容力,我們尊重每個宗教的不同信仰,因此較不易引起紛爭,自然具有納百川而成大海的胸襟。
宗教一直是人類主要的救贖力量之一,理解並認識不同的宗教,想來正是人類探索神祕生命領域的一個重要管道,而此份學報的出版,正為一塊敲門磚,為我們敲開一扇通往智慧之路的大門。

推薦網站: 

http://www.sinica.edu.tw/~etyue

 

═【黃珍妮】═══════════

根據史料的記載,宗教在原始社會產生之後,隨著人類社會有不斷地發展,不同的地域、人種、語言造成宗教信仰的差異。目前世界的三大宗教,即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產生於公元前543年的古印度,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大藏經》是佛教典籍的叢書,以經、律、論為主,並包括若干印度、中國等其他佛教撰述在內。佛教原始的經典屬於口語時代,釋迦牟尼佛入涅盤後,各地僧人匯集一處,口誦三藏,並處理佛法成統一的佛教經典,才開始書寫時代的佛教經典,當初的經典記載「具葉經」內,到印刷時代逐漸發展記載紙書,迄今佛教的經典各國都有不同的編輯系統。譬如北傳佛教、南傳佛教就有不同的出版編輯模式等,不同的閱讀模式,產生了不同的閱讀行為選讀,因而導致文化的差異。

        想要理解各個宗教,免不了要閱讀其經典,因為它不祇編纂宗教的教誨,而且還包含古代的教育過程、歷史、政治、社會、文化等等。每個宗教都以經典當教誨的引證,它是閱讀的一項文本,不同宗教的讀者,造成閱讀風貌和選擇的差異,再加上亦會影響到閱讀工具與輔助工具:書籍的封面設計、書架以及閱讀的環境,甚至網頁設計,現代的經典不只是紙書的形狀,而它發展成現代的工具,如光碟經典、CD-ROM、電子經典等。

人們和宗教之間的關係從古至今非常密切,實際上經典是宗教的教誨演變下來,從口說時代經過印刷時代到網際網路時代,經典記載的工具逐漸發展,跟著世界的科技發達,未來的經典會轉成為何種趨勢,大概我們都知道方向了,最重要的是經典內容中一定要保持各個宗教的教誨。

推薦網站:http://www.gaya.org.tw/magazine/47/main2.htm

 

═【陳盈秀】═════════════

說到經典與宗教,最先讓我聯想到的關鍵字是佛像,以下幾行就先行說明這三者的概念。在佛學的角度上,"經典"比"佛像本身"來得尊貴,今天如果以擺放位置來說的話,經典要放在最上層,而佛像本身放其下。這是根據在佛陀涅盤之後,經典本身代表的就是佛陀道德風範,並以激發學佛者的堅定心。

禮拜佛像只是讓你觀想的而已,並不是基督徒所言的拜偶像,而經典的存在,除了傳承中心思想之外,不也可以窺探出當時的宗教生活倫理規範。

      你如果常看電影的話就知道,在早期歐洲基督徒的佈道大會上,牧師都是站在高高在上的地方,除了得以讓台下的人能遠遠就看得到牧師講道之外,就經典的形式來說的話,也是站在尊敬的角度去接受它。其實,如果就以西方聖經與佛經來說的話,東方的宗教經典,比較偏的是道德上的哲學。

    這又讓我聯想到,一本側寫有關早期歐洲歷史"像童書"的成人書。

前一陣子,台灣從日本翻譯了---令人戰慄格林童話一書,原文女作家桐生操,是根據格林童話初版(註一)加上中古歐洲的歷史生活宗教,以貼近當時流傳的民間故事。其實,從這本書裡面,你除了可以窺視歐洲的瑰麗,還可以嗅到當時宗教歷史一股濃濃的血腥味。

        (註一)今天我們所看到天真無邪的格林童話,其實是經過好幾次的改版才得以的"純真"面貌。

 參考網站

http://ccbs.ntu.edu.tw/DBLM/index.htm     法鼓山連結的佛教經典資料庫

http://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ind_01.htm   佛典小故事

 

═【蘇秋文】════════════

不管你信不信教,宗教都隨時在影響我們、改變我們。

   世界三大宗教,代表西方的基督教、代表東方的佛教、來自第三世界的回教,他們的教徒人數加起來就幾乎是全球人口了。於是不管我們信不信這個宗教,都會受到它們的影響。像是促進文化交流的十字軍東征、引起人類恐慌的聖戰,或者是不痛不癢卻在中國三教合一深深影響文化發展的佛教傳入。

   如果是念中國文學史或中國哲學史,都免不了要讀到佛教。因為佛教實在是影響中國人太過於深遠了。同學們可以參考以下列表的第三個和四個網頁,裡面分門別類的提出佛教對中國的貢獻。

  暫且不提我們因為居住在東方所以受到佛教的影響。今日地球村的世界,只要是有人信、有人傳播的宗教都能影響到我們,因為我們輕而易舉地就會接觸到了。像是已經向大眾傳播邁進的「慈濟大愛台」、「Good好消息頻道」、「ICRT電台」,或是教材文宣之類的如彭蒙惠的「大家說英語」、「空中英語教室」等等。不管是主動被動,我們都被改變了。前一秒的你已經不是後一秒看見這篇文章的你了,因為經過了思考,你已經不同了。

  雖然我們可能都會有自己的信仰(「無神論」何嘗不也是一種信仰?),總也會好奇在這世界上發生的其他事情吧!《魔鬼詩篇》出版了,假設你不是回教徒你會不會想去閱讀呢?或許運用宗教作為出版品的行銷噱頭也是個好主意。

 參考網頁:

1 http://www.mwr.org.tw/library/ch.htm
  世界宗教博物館裡面有詳細對台灣宗教、民俗的介紹

 2 http://alumni.nctu.edu.tw/~sinner/think/part_1/chinese/page1.htm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特徵

 3 http://ccis.nou.edu.tw/culture/item01-8.htm
  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簡述

 4 http://ybamswk.cdc.net.my/ebook/faq2/co65.htm
  佛教對於中國的貢獻是甚麼?

 

═【李致賢】════════════

在傳統宗教經驗中總覺得有很多的思想及許多的教派,不太容易在宗教經典中表達完成,彼如說:『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種穿透人性,看清諸相皆空的智慧,然後能夠以所有生命為解脫成慈悲。在生活中常聽見看見:『神愛世人』如此的寬愛與包容存在我們週邊。在不同時空背景下宗教的真理為何正確性如何沒有人能夠確切的表示,一個經典的傳遞與教化其關鍵為閱讀後的解析,目前尚有許多不正統宗教存在,為何能夠生存在在引人省思那怕明知是違法或錯的,所以就看解析的人。反之編寫宗教相關學術書籍與典籍也是如此。因此智慧的判斷才是建構經典存在的方法、而清楚了意才是宗教閱讀的途徑。

特別推薦相關網站

http://www.liuli.com/index01.htm

 

═【陳淑萍】════════════

文化內涵,其中的兩大要素─文學與宗教,深刻的牽動、涉入我們的生活與思維。同時,我們也發現它們是互為發凡、關係緊密的。荷拉斯曾提出文學的兩大功用─娛樂功能與實用價值。站在宗教的立場,文學最好是要有“教化功能”;但站在藝術創作的角度,文學是用來“欣賞“的。當然,許多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經典」,都是同時兼具上述的功能,譬如《聖經》、《可蘭經》、《詩經》,或是佛教經典及禪宗思想等。這些經典,從宗教的視野,依藝術的形式呈現,最後成為具人生意義與珍貴價值的文學。

在《文學與宗教》中李達三寫道:「聖經紀錄猶太基督教徒的生命經驗。一般都認為,上帝賦與聖經作者寫作故事的靈感,這些作者用說明文體、哲學或神學的對談,來敘說天啟的玄秘事蹟。更有甚者,他們運用一系列的短篇敘述故事﹝比如:寓言﹞,用戲劇的手法﹝比如說:生動的對話﹞,以及抒情詩﹝比如聖詠詩篇﹞等等,來紀錄各種神話傳說。結果,整部《聖經》有三分之一以上,都是詩的語言!」不管世界各大宗教,他們的經典是以何種體裁呈現,其中的宗教意義與文學意義是如此的密不可分。一本的宗教經典,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座信仰的寶庫。在這信仰寶庫中,作者用文學語言表達出經驗、儀式紀錄、神話傳說等等,文體形式常是言簡意該,卻也寓意深長,我們可看作這是人類嘗試探討、發掘生命最深刻真理與奧妙的作品。

基督光芒的文學見証人—遠藤周作

http://life.fhl.net/Literature/ja.htm

 介紹一位作家遠藤周作,在日本文學中具承先啟後的地位,

其文學範圍極為廣泛,有以探討宗教信仰為主的小說,

且發表了多篇關於文學、宗教、藝術等方面的論文,

遠藤周作超越了狹義天主教作家的領域,深深的觸及日本文化。

 節錄其中一小段:

他曾在〈天主教作家的問題〉評論文章中提出自己獨特的文學觀:人擁有選擇神或放棄神的自由,而將此自由投射在文學上的便是天主教文學; 亦即天主教文學也與其他文學一樣以凝視人為最大的目的,亦絕不能放棄這凝視人的義務

 

═【陳應強】════════════

隨著美國911事件和最近一連串的恐怖攻擊,使得宗教和經典的議題再度在人們的腦海重新被憶起。

    信奉伊斯蘭教的狂熱教徒,藉著伊斯蘭教之名,在全世界犯下種種罄竹難書的罪名,不禁讓人懷疑,宗教到底是引領人走向極樂世界,抑或是推人進入萬丈深淵?

    遠古時期的人們由於對於自然現象的懵懂無知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於是藉著對神的崇拜來得到心靈的安慰,終究發展出宗教;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經典的編纂,更加速了宗教的發展,造就了現今宗教百花盛開的局面-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宗教。

    其實,宗教和經典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也有其貢獻。早在三千五百年前,聖經即指出地球是圓的,是會旋轉的等字眼,對後代的科學有很大的啟示。在回教的社會中,古蘭經便是其主要的法律來源之一,而古蘭經也是詩文的最高標準,它的文字是最精純的阿拉伯文,極具文學藝術價值。再回頭看看我們遠古的中國,由於對道教的信仰,在方士煉丹的過程中,獲得大量關於物質變化的經驗知識,造就了化學的發展。上述的舉例,在在都說明,宗教和經典在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有其舉足輕重的地位。

    人類文明發展至前所未見的巔峰,正是不同宗教相互輝映的結果。任何一個宗教,都有其獨特性和重要性,不管我們信仰與否,我們都應該開放我們的胸襟,試著去尊重它!

推薦網頁:

http://deepskies.virtualave.net/deepskies_home.htm

 

═【鄭迪元】════════════

關於經典的生成,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的霸權觀念,獨尊某家學派以及觀念傳承,會使得經典的概念成為如傅科所認為的深層結構的權力場域,經典落實在生活中,在觀念上,形成了文化,而經典的編纂更是一場行加在既定權利架構的基礎上,成為當權者,或者握有替歷史下定調的史官手中,另一場的權利加冕遊戲,編纂過程中的歧異解讀,個人的主觀意見以及當代情境氛圍下,所編轉出來的,不僅只是編攥者自身手中握的那隻權力的筆,更是當時社會環境下權力意識的再體現.
而當透過宗效形式行而出現的教化力量,更賦予經典書籍無上的神權,人類的正當性藉由透過解讀經典文本而來的使命,會使得民眾稍有喘息的空間,但經過一再注釋過的加料經典,顯現出來是一套有限度的開放文本,讀者能在其中獲得的自由游離空間亦是微乎其微.
行筆自此,不禁要問每天誦經念佛的信徒們,單純的誦經是否比深研佛意的法師們是否來的更近捻花微笑的生活禪更具深義。

 

E-Soc 28期目錄         E-Soc總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