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與網路世代

 

南華大學社會所 陳雅君、黃雅慧

 

 

壹、網路世代整理資料

社研所黃雅慧

 

 

一、   何謂網路世代:

「網路世代」(Net Generation,簡稱N世代)這個名詞,所指的是一九九九年時,二歲到二十二歲間的孩子們,所以不僅僅是包括了目前正活躍於網際網路空間者。故其所稱的乃是受到網路及科技影響,發展而成的新世代。在台灣,「N世代」年齡在30歲以下,正好是一般所謂的「六年級」(民國60年次)和「七年級」(民國70年次)。但「N世代」的勢力範圍,並不限於「六年級」和「七年級」。「因為科技與網路的進步一旦開始就不會停,」東海大學社工系主任彭懷真強調:「N世代未來的範圍,將會拉得很長。」 只要網路與科技影響所及的人都將會納入到網路世代之中。

 

 

二、   網路世代青出於藍

從前的人往往將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的思想差距與行為模式的不同稱之為代溝,但在網路世界之中這種情況會逐漸演變為世代超越。因為這些網路世代從小就習慣於電腦與網路的操作,反觀對於上一代的人卻是重新學習,甚至於與原先的學習邏輯完全相反。因之在這種情況之下,孩子成為首度掌握主導權的一群。

 

然而這些代溝的形成原因是不同於一九六0年代的,而這些新代溝的四大主題為:

 1.長一代的人對孩子所擁抱的新科技感到不安

 2.長一代的人對已進入年輕人文化核心的新媒體感到不安

 3.舊媒體對新媒體感到不安

 4.與過去不同:數位革命無法僅由成人掌控

 

 

三、   網路世代的互動文化

        網路世代的互動方式可以透過同步式的討論,例如在聊天室裡,無論是誰都可以在任何時間投入自己的觀點。也有使用非同步的討論,例如電子佈告欄與論壇,它的內容比較像是社區的公佈欄,人們可將想法或是通知事項張貼在佈告欄上,其他人可以隨時去讀取,也可作回應。然而人人皆可在此發表其言論與看法,因而產生在網路上一個既有文化最明顯的法規,就是成員間的倫理規範,稱之為網路禮節,網路上由參與者彼此默許並普遍接受的法規系統。縱使網路禮節是否能徹底為網路社群所認同,但它仍有存在的必要性。

 

除此之外,網路世代的溝通語言,文字的表達無法看出一個人的表情,但是也因此發展出透過標點符號形成圖形,表現出面部表情的溝通。如:-)微笑與:-D大笑等。

 

網路世代文化的十大主題:

1.          尖銳的獨立自主性:網路世代擁有強烈的獨立性及自主性。在虛擬社群中試圖建立自我認同及角色的努力,也有助於他們在其他社會情境中確認本身的人格。

 

2.          情緒及智力的開放:網路世代一旦上網,就會暴露出自己。會在聊天室中將自己心中最深處的想法說出。但是他們也知在網路上分享個人的地址與電話號碼的危險性。

3.          包容性:他們的全球的意識使人類更能彼此包容。網路世代在聊天上網時,不在乎對方的外表與膚色,而是注重這個人的人格特質。甚至在網路上的談話出現偏見時,許多人就會群起攻擊。

 

4.          自由表達與強而有力的主張:網路世代在互動式的環境之下強化了每個群體的語言及表達想法的能力。

 

5.          創新:網路世代在網路創新的環境之下,不斷尋找能將事情做得更好的方式。所以網路世代的創新文化,通常比孩童資訊網製作者及軟體開廠商領先一步。

 

6.          早熟:有使用網路的孩子比未使用者還要成熟多,因為其強調自己擁有某一程度的獨立性及自主性。此時成人就該重新評估這些與數位科技共同成長的孩子,不可將其視為童言童語。

 

7.          深入探究的精神:網路世代在開始使用科技時,最初關心的重點並非它如何運作,而是如何使用它-亦即如何將訊自心布告在網路上、使用模擬程式及查詢資料庫等。

 

8.          立即性:在網路世代的文化生活中,上網與他們最喜愛的體育或電影明星交談,其反應則是立即的。

 

9.          對於企業利益保持高度敏感:網路的互動文化使得原先由媒體的獨占性漸漸消逝。而這些網路世代認為企業的議題政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0.      認證及信賴:因為網路上的匿名性、可自由存取、多樣性及獨特性,使得網路上的訊息的可靠性存疑,所以網路世代對於訊息的正確性有賴於彼此間所建立的互信基礎。

 

四、   網路世代的心靈

網路世代的人格特性為其一接受歧異性,他們擁有超凡的容忍力;其二他們是好奇的世代,充滿好奇心,其三具有獨斷及擁有強烈的自我主張。

 

就網路世代的心靈其他面向也可說是叛逆的世代,因為他們手中握有可以充分質疑、挑戰及表達不同想法的工具,構成了一個具有批判思考的世代。

 

由於在網路中具有同質性的虛擬社群中的彼此互動,有時會使得在現實社會中的某些弱勢族群在網路中找到自信。

 

多重自我的特性,在真實世界的傳統情境中,人們是進出各種角色;但在虛擬空間中,經過不斷的延伸,人們成為各種身分相互平行而共存的自我及生活。

 

 

五、   網路世代的學習

由於使用「全球學習」網路世代,已開始處理資訊和學習,新的媒體工具使新的學習模式有更好的發展,此學習模式是建立在發現與參與之上。然而在知識型經濟中學習,人類將成為社會經濟最重要的資產,因此網路世代不會只成為生產工具,他們也將成為社會力的主體,不僅改變經濟活動,也改變了我們的社會結構、環境和人類生存的方式。

 

在學習上也由傳統的單向傳播式學習到互動式學習,這也是網路世代對學習的基本要求。應用多媒體的互動式科技,讓其學習更有成效。

 

 

六、網路世代消費者五大主題

網路世代在消費時有其要求,第一要有選擇權,給予他們足夠的選擇權,可以買到他們對產品的忠心。第二要求量身訂做,他們已習慣有高度彈性、能獨立自主的消費環境,所以他們更需要高度量身訂做的服務和產品。第三要能改變心意,若有任何錯誤,是可以立即改正的,也可以立即創造出一些情境來的。第四要求先試再買。第五網路世代科技不會眩惑網路世代,功能第一,他們只在乎現在能如何使用,而不是以後能有什麼作用。

 

 

七、就業的網路世代

在網路世代因為其文化之故,創造出新工作文化如下:

1.分子化:網路世代對於溝通與資訊處理採取主動,因此擁有很高的獨立自主性。因此在知識型經濟中,所有大量的事,都變成分子。大量的生產也變成一次生產一件。

 

2.智慧開放:由於對感情和智慧的開放態度,會帶來更開放的企業,人們在其中會全心分享觀念,不是去壓迫他人藉以出頭。

 

3.合作、集體領導:因為包容性,使得網路世代將其觸角延伸到網路上認識新的人與新的觀念,因此會彼此尊重對方在個別領域的守業或權力,這比較適合同儕式的關係,而非階級式的。

 

4.組織為意識的網路智慧:數位時代人類透過網路,整合智慧、知識和創造力,在財富創造及社會發展上一定有所突破。

 

5.事事創新:創新是網路世代文化的品質保證。

 

6.以貢獻評斷人:早熟是希望被當成大人,要能夠受到尊敬,被評斷的標準是個人的貢獻。

 

7.主動探索:網路世代事事探索、質疑既有假設的精神,會讓網路世代在新經濟環境中適應良好。倘若企業經不起檢驗,就會變得不恰當。

 

8.立即性和即時公司:要能持續而立即性地隨顧客要求、供貨者能力和公司情況做調整。如此方可降低庫存,並允許企業由大量生產轉變為分子式的網路生產。

 

9.網路世代資產:想要吸引新世代的公司必須被視為是講求倫理、注重環保,且有助於社區利益。許多網路世代願意成為創業者,而不是幫某個人做事。

 

11.      可信度和信任:信任是虛擬社群的必要條件,也是網路企業的基礎。

 

既然網路世代的特性為此,那麼未來主管又該有何條件呢?最主要的要具備的三大必備條件,一為視豐富網路世代為資產,人力資本應列入公司的收支平衡表中,公司必須好好對待網路世代資本。其二為視數位工具為工作生活的表現和品質,網路世代的就業者會要求完全網路化的環境,這對他們而言,比一張桌子重要的多。其三要小心世代交替,在思想、溝通、知識和工作技能上,沒有什麼特殊長處的人小心將會板一波有媒體智慧、自信、同儕合作,有創新頭腦的網路世代所淘汰殆盡。

 

 

八、網路世代家庭-開放的

在未來的家庭中,網路世代一定會掌握主導權,如何使家庭更加和諧呢,打掉世代之間的牆,必須家庭成員間彼此分享數位媒體經驗。而起步在於父母要了解新媒體潛能,並接受孩子的文化,成員彼此充滿好奇心,採取雙向式的互動模式,相信一定可以使網路世代的代溝消彌的。

 

貳、六年級與網路世代

社研所陳雅君

一、             「六年級」的來源與定義:

        自從一群民國五十幾年次出生的男生,開始在網路上寫文章回憶青春歲月,並出書《五年級同窗會》後,「五年級生」這個經歷學運歲月的一代,頓時成為熱門議題。而現在,社會討論的焦點已經從「五年級生」延伸到「六年級生」,泛指民國六十年到六十九年間出生的一代,因為這一代年輕人,年紀正好在二十到三十歲,正陸續進入職場服務,成為社會第一線的新生力軍[i]

 

二、             六年級生的特質與評價:

1.         特質 [ii]

 

*   特質一:無厘頭語言

        這群對於上網就像呼吸一樣自然的N世代,有著和以往世代不同的思考邏輯。政大企管系副教授別蓮蒂認為,N世代的邏輯觀念常是跳躍式的,永遠都可以有『超連結』的模式,對其它世代的人而言,那就是「無厘頭」。奧美互動行銷副總經理李志敦,將這種跳躍式邏輯稱為「選單式思考」。李志敦表示,N世代的思考模式,就彷彿在3D空間裡有一張張的menu(選單),「其實每張menu之間還是有他們的邏輯。」他強調,企業若想對N世代賣東西,應該要把這種很複雜的邏輯用很單純的方式處理。李志敦建議,最好的方法,就是也要用menu的思考去設計,解構每一張menu,並瞭解各張menu間的連結關係。

*   特質二:強調「個人化」

        網路上,經常有許多N世代的個人網頁,內含資訊從個人星座、嗜好、年齡,甚至照片, 顯示N世代具備講究「個人化」、敢愛敢秀的特質。N世代強調「個人化」,其實和家庭結構、社會環境有關。別蓮蒂分析,N世代因為家庭兄弟姐妹較少,自小就有長輩搶著看他(她)的照片;而奧美互動行銷副總經理李志敦也認為,因為科技發展,讓諸多媒體和網路造成資訊爆炸,N世代因為接收多元的資訊,而有各自不同的主張。「在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主張被看見的情況下,」他說,在街頭就常可以看到許多N世代的裝扮是多元且惹人注意的。

*   特質三:擁抱免費經濟

        與網際網路發展密切相關的另一個特質,就是N世代習慣「免費經濟」的模式。 在E-ICP針對不同年齡世代因科技發展而產生的生活形態調查中,年齡為13~29歲的族群,有63.8%表示「我經常透過網路來蒐集資訊」,30~49歲族群的比例只有33.2%。 政大企管系副教授別蓮蒂指出,習慣在網路上蒐集資訊的N世代,也很習慣網路「資源共享」的特性。「因為網路上大同世界的思想,」她舉例,很多N世代擁抱下載MP3,質疑為何要有智慧財產權保護。免費,也產生出一種「曲折」的經濟模式。別蓮蒂舉例,很多N世代會將自己設計的軟體或作品放在網路上「共享」,等到因為流傳廣泛而紅了之後,他們就有機會透過實體作品的發表或演講邀約而真正獲利。「這是因為網路才有的觀念,他們不在乎免費,」別蓮蒂說。

*   特質四:容易喜新厭舊

        科技的發展速度,使N世代更容易於嘗試新鮮的事物,也強調產品要「新、更新、最新」的變換節奏。在E-ICP的調查中,以「使用新型手機或個人數位助理等新型科技產品是很炫的的事」為題,結果屬於N世代的13~29歲族群中,高達56.2%的人贊成這項說法,高出整體受訪族群的42%許多。東海大學社工系主任彭懷真認為,N世代會不斷追尋新的事物,在同類產品當中,也要找更新、功能更強、更被認同的。這也是為什麼,有的手機廠商的產品開發,會想出讓手機也可以換機殼「變裝」的訴求。

*   特質五:崇尚酷炫包裝

        酷炫包裝,當然也是吸引N世代目光的重要焦點。智威湯遜廣告公司副總經理王佐榮強調,產品可以是「老牌」,但要賣給N世代,就一定要有「酷炫」的成分。他以自家公司為EPSON這個客戶做的廣告為例指出:印表機通常給人的印象只是電腦周邊硬體,但掛上「科技享樂主義」的廣告口號後,「就給產品帶來酷炫形象和年輕的消費者。」博偉電影公司行銷經理兼暢銷作家王文華也舉例:有51年歷史的黑松沙士,不久前與日本知名線上遊戲「夢幻之星」合作,將「夢幻之星」的人物肖像印在瓶罐上,「這很明顯就是要搶佔N世代的市場。」王文華認為,要打進N世代的市場,第一要務就是得「說他們的語言。」奧美互動行銷副總經理李志敦也半開玩笑表示:「N世代會喜歡你把杯子稱做『隨手解渴器』。」

*   特質六:習慣虛擬世界

        7月中旬,在台北舉辦的「世界盃電玩大賽」會場,100多位N世代擠在只有教室大小的房間,聚精會神地盯著參賽玩家面前螢幕裡走動的小人,一會兒驚呼,一會兒鼓掌。現場有一位年紀約40歲的男性跑來看熱鬧,但待了不到3分鐘,就搔著頭離去。對N世代來說,虛擬世界已經是他們生活的一部份。在同樣探討新世代消費行為的《Y世代新商機》一書中,作者珍寧‧洛琵亞諾-密絲德姆(Janine Lopiano-Misdom)等提到,目前的網路和對打電玩,「全方位座艙」(Holodeck,一種個人虛擬實境遊戲設備)已取代電腦,只要戴上影像顯示眼罩,就可以在其中悠遊流連,甚至累積自己在虛擬世界中的哩程數。如果企業洞悉N世代習慣同時擁有「現實+虛擬」雙重身份的特質,自然能讓他們掏心掏肺掏口袋。以線上遊戲「笑傲江湖」著稱的昱泉國際遊戲事業部執行副總謝幸子舉例,7月中,昱泉在網路舉辦一場為遊戲人物競標衣服的活動(沒錯,純粹只是遊戲人物的衣服,而且只有炫耀功能,並不能增加玩家在線上遊戲中的體力和經驗值),結果引來3,000多人參與,最後的得標價還竟然高達2萬元(不是虛擬的,而是現實生活中的新台幣喔!)

*   特質七:先花錢再還債

        不論在街頭或在職場,許多N世代身上的行頭常令上一個世代咋舌:名牌服飾、高檔手機,外加好幾張信用卡。從量入為出,到量出為入。智威湯遜副總經理王佐榮認為,N世代比較有消費自信,「先花錢再還錢」的情況在他們身上很常見。「我就是有把握抓得準預支現金和還款的時間差,」王佐榮說出N世代的想法。 抓住N世代不怕「寅吃卯糧」的特質,預借現金信用卡應運而生。萬泰銀行的「George&Mary卡」,是目前最受歡迎的預借現金卡,市佔率已經高達8成。但負責幫萬泰銀行企畫廣告的王佐榮提醒,儘管N世代預借現金的市場很大,企業還是要作出市場區隔:「畢竟不少N世代不太在意信用,會有還不起錢就拉倒的心態。」他指出,萬泰還是會鎖定N世代的上班族為行銷對象。

*   特質八:溝通always-on

        要觀察N世代喜歡「always-on」連網、溝通的特質,可以從手機的普及率印證。 根據E-ICP針對各年齡層行動電話普及率的調查,以20~29歲(即N世代中消費能力較強的一群)來說,有高達92.8%的人擁有手機,是所有族群中,比例最高的一群。

特質九:流行無國界

網路無國界,N世代也因而養成「流行無國界」的特質。目前最當紅的韓劇,就是一個極佳的例子。奧美互動行銷副總經理李志敦認為,韓劇的行銷,就是跟著N世代的喜好走,當有一、兩齣韓劇被N世代認同,就要抓住時機,乘勢塑造韓劇就是N世代語言的文化,跟著請韓星來台造勢,再推出相關產品,「反正就是迎合N世代邏輯思考的方式。」頗受N世代歡迎的作家王文華也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跟他們一樣,不受國界限制,拋下自己主觀的框架,用網際網路式的無遠弗屆,迎接N世代。科技的進展不停歇,N世代在30、40歲,也可能繼續保有這些特質。從現在開始,針對9大特質,準備行銷N世代,「那是一定要的啦!」

 

2.         價值觀

圖表來源:http://www.cw.com.tw/pics/tables/A254132.jpg

 

圖表來源:http://www.cw.com.tw/pics/tables/A254134.jpg

 

圖表來源:http://www.cw.com.tw/pics/tables/A254136.jpg

 

3.         兩極化的評價:但皆是勇於追求自我

    六十到六十九年次的這一代,一方面會聽到讚賞,說他們比以往的世代更優秀、更國際、更早就知道規劃前程。另一方面,也會聽到批評,說他們比起上一代,對工作沒有熱誠、不負責,只想追求自由與享樂。

 

*   正面:自信、自我意識強、重消費、顛覆、反傳統、急於成功,並且不認為上一代一定比自己行,他們重享樂重於社會價值。六十幾年次的人,真的很不一樣,enjoy my life(享受生命)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   反面:新生代逐漸喪失吃苦耐勞、解決困難、承受壓力與挫折的能力。年輕人對工作的熱情不如以往,沒有戰戰兢兢的態度,一點都不怕丟掉工作。工作意志不強。也有不少主管抱怨,這一群職場新生力軍,愈來愈不能用未來願景、追求的理想來凝聚共識,因為新生代在乎的是活在當下,就在這種「活在當下」的價值下,變成新生代的特徵。也有人指出「六年級生」具創意強、自信心強、生活經驗多元化、語言及電腦使用能力較佳等優點。但是,他也不諱言地指出,「六年級生」的缺點是比較不容易管理。傑出卻不合群企業較不愛聘用。

 

4.         菁英化?與邊緣?

        在上述這一些特質中,我們不難去感覺到這些文中所描述的六年級生具有菁英化的傾向,但我們必須去思考的是:上述所提的這些特質到底具有多高的代表性?具有上述特性的六年級生,在人口統計中,究竟佔了多少比例?那些國中畢業就沒有繼續升學的六年級生在哪裡?那些因為家裡有慢性病患或高額負債而奔波勞碌的六年級生在哪裡?那些在家庭暴力或酗酒吸毒的環境中長大的六年級生在哪裡?特別想問問撰文讚揚六年級女生消費膽識與能力的作者,知不知道離島、海濱或山區有多少六年級後段班的女孩拖著二、三個小孩在做家事[iii]

 

三、             身處的背景

這一代六年級生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成長的?[iv]

1.          在經濟上:民國六十年以後出生的小孩,從一出生就適逢台灣的經濟起飛,國民每人每年所得從一千美元成長到一萬三千美元,幾乎從小就沒有經歷過貧窮。

2.          在政治、社會上:這一代在讀小學、國中的時候,台灣社會已經解除戒嚴(民國七十六年),媒體也解禁,電視台從三台變成一百台,報紙從三大張大量增版至十幾大張。因此六十幾年次的新生代,是台灣第一個從小就在多元價值下成長的世代。

3.          台灣第一個在成長階段,就擁有出國機會的一代:民國六十八年,開放國人出國觀光,搭配台灣逐漸成長的外銷、經濟實力,使不少現在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從小就有出國的經驗,見多識廣是以往世代從未有過的優勢。

4.          在家庭結構上:從民國六十年,台灣開始實施「兩個孩子恰恰好」政策,以抑制人口快速成長。因此,六十年次以後的小孩,平均家中兄弟姊妹數目,已經比以往世代少很多。也因為婦女勞動參與率愈來愈高,雙薪家庭增多。家庭對這一代的影響力,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強。

5.          正好趕上電腦、網路普及到校園、家庭:六年級生是台灣在成長過程中,第一個資訊化的一代,同年齡層的溝通與相互影響比以往大很多。

6.          甚至這一代男生當兵,也是趕上軍中開始講究「人性化管理」的第一代,呵護有加,早已不再像過去當兵,必須經過魔鬼般的操練。

        研究家庭與人口變遷的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也分析,由於政治、經濟等大環境改革的議題都讓上一代完成了,因此比起過去世代,這一代較缺乏使命感,也較不願意扛責任、盡義務。在廣告、行銷調查公司的研究中,目前二十幾歲的這一代,反映出來的價值觀,是愈來愈重視活在當下與享樂主義。

 

四、           年級與網路世代:

 

     根據電腦在過去30年不同的重要進展,我們可以粗略根據個人的電腦化與數位化,區分成個人電腦前世代 (三、四年級世代)、個人電腦世代與(五年級世代)及網路世代 (六、七年級) 三個重要電腦世代[v]

 

1.         四年級生:個人電腦前世代,期待又怕被傷害 

        『四年級同學』的身上好像有一把鎖,將他鎖住,放不開的行為,縱使放縱也還是有一把鎖將他鎖住,猶豫不決的、該不該的個性在心中盤旋,表面看起來很快樂,其實內心掙扎許久,因為他們承接的是二、三年級的枷鎖,總是聽著別人的話走一步、算一步。

 

        回顧四年級生的專業學習期間,個人電腦尚未出現,三、四年級簡單說是所謂個人電腦前世代或是大電腦世代,雖然大概都學過BCC電腦基本概論 (Basic Computer Concept 、PASCAL、 COBOL或是FORTRAN,對於使用打卡機也一定很熟悉。但是對於數位技能仍然十分陌生,若以幾年前來說,不要說網路了,連MS WINDOW或是OFFICE都是十分陌生了,三、四年級的電腦技能,除了少數資訊工作者有機會接觸的電腦之外,大數缺乏電腦的使用經驗,個人電腦尤其是視窗Window的流行時,在社會上工作已經有一段時間,大都已經35歲以上,甚至已經40幾歲了,電腦技能多數是在電腦補習班與工作上需要被逼出來的,因此如果不是工作的需要,基本上其生活與電腦的關聯性不大,因此其學習電腦化的過程,大多數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對於電腦可能談不上喜愛,較多一些的感覺是工作技能的必須。對是數位時代是一種既期待又怕被傷害的一代。



2.          五年級生:個人電腦世代,站在數位世代的抉擇點

        『五年級同學』的身上沒有枷鎖,但是有一個小小框框,雖然會放縱,但是心中還是有個小小的框框將自己約束,雖然思想、行為開放,但是還是裹決不前、猶豫不定,希望別人給予他建議…,讓他可以 繼續走下去。

        五年級在數位發展歷程中,也如在其他世代區分方式中,所一貫扮演的過度世代的角色,五年級在以數位發展中,也是一個承先啟後與中間銜接的角色,大數的五年級生,比四年級生擁有較好的數位能力,但相較於六年級生,又是數位專業比較不足的一群。在其專業學習期,個人電腦剛剛出現,在校其間開始接觸到MS DOS的使用,大多數在研究所或是前三年的工作中才開始接觸學習微軟視窗MS WINDOW,因此五年級前後段不同班別的人,因為不同電腦學習背景,可以在細分為DOS世代或是視窗Windows世代,甚至可以細分Win 3.1、Win95 Win98世代來稱呼他們,但是五年級生的數位技能,常常因為工作產業或是個人專業或是興趣的區別,在數位化程度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是典型數位技能差異性很大的一個世代。在數位交替的現階段,五年級是快速竄起,迅速從三、四年級接班的一群,也將可能是快速被六年級超越,與三、四年級一樣淪為世代交替中,被替代的世代。

 

3.         六年級生:網路世代,網路是生活的一部份

        『六年級同學』的身上已經沒有枷鎖也沒有框框,是一個獨立自主 的時代,有自己的思維模式、自主的行動力,不喜歡盲目的聽從,別人的話只當作參考,不會全然的加入自己的思維。有一套自主的自我觀念。

        不可諱言的,六年級生在就學或是初出社會期間就已經是網路開始蓬勃階段,是標準的網路世代,隨著網路的興起而長大的六年級生,作研究寫報告甚至尋找生活資訊交朋友與同學互動,工作、生活與電腦網路常常是沒法區隔的,網路早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份。六年級生對於數位技能通常比較沒有問題,在數位化的歷程上,比較缺乏的是結合產業專業,應用於工作實務上的經驗與整合的能力。在知識競爭激烈的產業,如資訊業,六年級生已經扮演著重要的經營中堅的角色,整理六年級上段班的同學,已經逐漸站上知識經濟產業準接班行列,部分傑出同學甚至已經投入三、四年級迅速交班,所釋放出來的中高階領導位置,六年級上段班,挾持著網路第一代的數位優勢,快速累積的新知識,逐漸受到產業的重視,後勢數位接班態勢不可小看。

 

 

參、同學的課前心得

 

中正大學電傳所 林承賢

        網路世代成長過程中擁有一個新的playground的一群,
        他(她)們並非在裡頭成長,但總在這兒可從事許許多多不同的活動,也許延續在其他地方做的事,也許是只在這兒能做的。這個playground永不打烊,也無需往返的舟車勞頓,隨時且立刻可進入。


       
虛擬如此美好,只因現實的不能!網路世界裡有的是真實的擬仿與轉化及延伸。新奇與美好、依賴與寄託都可以找到,這是網路對夢想的滿足,而夢想雖屬於每一個人,但總在青少年的身上最為昌旺,今日的網路世代恰為這些青少年。


        當網路世代隨年齡增長成為社會生產力的中堅時,網路在她(他)們心中的地位與其影響是否依舊?或如同
男人的犀牛化,網路僅為使用工具,失去其原有的意義?這是有趣的問題。


        如:
網路世代N世代雅痞,這些辭的創造與使用往往以第三人稱
的方式,即用以指涉他人,少有人關注此是否為一刻板印象的投射,其形成可能滲入了個人的扭曲,而被指涉的人們又究竟如何想呢?

 

南華大學出版所   鍾惠萍

各個世代的人有其所屬世代的價值觀和信念,由於成長背景的不同,往往會出現相當程度的差異。以行銷學的角度來說,瞭解這些世代的性格差異、信念變遷,有助於行銷策略的研擬,因此在此略微介紹嬰兒潮世代、X世代、Y世代以及N世代。 

 

嬰兒潮世代,通常用來指稱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六四年間出生的人。在大戰之後出生的這群人,現在正是社會的中堅份子,他們一手重建了戰後的社會經濟,深知而且肯定自己的價值,願意犒賞自己,懂得花錢享受。 

 

X世代,指的是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八○年間出生的人。在臺灣的X世代經歷過經濟起飛的榮景,也承受過石油危機的打擊,更直接面臨八○年代末期房價狂飆的衝擊,致使他們強化「有土斯有財」的傳統觀念,形成價值導向的消費習慣。  

 

Y世代,指一九八一年至一九九○年間出生者。由於「一男一女恰恰好,兩個不嫌少」觀念的提倡,出生率大幅下降,每戶家庭子女數至多為一、兩人,玩具用品都足以一人一份,因此這個世代的孩子並沒有機會學習「分享」,從而導引出「個人化」的消費趨勢。 

 

N世代(或稱e世代),用來指稱受網路影響、具有網路族群特性的世代,大多為一九七七年至一九九七年間出生者。這個世代由於深受電腦網路影響,所以擁有三個特徵:一是受Internet影響所形成的跳躍式思考,「沒有邏輯」就是他的思考邏輯,擁有不受限制的創意。二是比較不在乎錯誤或瑕疵,在講求速度的網路社會中,有了雛形就可以大膽嘗試,再邊做邊討論、修正。三是過度依賴虛擬空間,使得N世代與人的心理距離非常遙遠,不善於人際接觸,習於以電子商品填補心靈的空虛。對於強調個人特質的「Y世代」或「N世代」而言,「與眾不同」正是他們的基本信念及消費基本原則。 

 

隨著時代的腳步加快,同一個世代內的歧異處往往多過相同點,想要找尋世代共同點以便進行市場區隔已經愈來愈困難了,即便如此,在進行文化因素分析時,仍不能輕易忽略世代特徵與性格在消費行為上所造成的影響。

 

(本心得摘錄改寫自:【出版行銷學】之第二章「總體環境分析」報告,鍾惠萍,90學年度第二學期)

 

 

課前心得—六年級與網路世代

網路次文化的現象探索

南華大學出版所  郭宣靆

        大抵而言,六年級和Y世代是平行的,七年級則是和N世代類比的;更常聽見的說法或許是「新(新)人類」和「新新(新)人類」。Y世代的用法是相對於X世代而來的,據說和管理學的理論有關:「管理學裡的X理論(傳統的、系統的、物質的管理概念)與Y理論(當代的、彈性的、人性的管理概念),因為有X理論、Y理論,所以就有X世代、Y世代或X人類、Y人類的說法」(註1)。辭彙的最早起源已不可考,有人認為是從日本傳來的,也有人認為是根源於美國「戰後嬰兒潮」(baby boom)的分類延續。現在比較常聽(看)見的N世代則是「網路世代」(Net generation)的泛稱,也有少數人用D世代的「數位世代」(Digital generation)來指稱。一般相信,這樣的分類方式應該是從行銷學所衍生來的,也就是說,世代分類是「市場區隔」下的副產品。

        然而,無論名稱取得如何俏麗、聳聽、新鮮或懷舊,背後動機無論是商業、趣味或研究,不可忽略的是:伴隨著電腦網路的發展,新世代所形塑出來的另類信念、價值觀和生活型態,正逐漸從龐大、複雜的社會體系當中宛如脫韁野馬地瘋狂奔馳著。哈日、哈韓的文化風潮、追逐明星、名牌的狂熱、對嚴肅事物的反感、想法點子多、執行能力差、偏好物質享受、沉迷於網咖…等,是多數社會大眾對這些族群的印象。已有不少研究針對這類主題的次文化作剖析與探討,大多都與青少年有關,並時常有報導或以偏概全或特別突顯某類型的文化特質作為該世代的鮮明標籤。不難理解的是:媒體代表的是社會穩定階層的輿論觀點,其對該世代的文化解釋權力必然反映這樣的世代價值觀念之衝突。

        媒介形塑了人類的思維模式,也無可避免地創造出特別的文化現象。想當年「電視兒童」、「鑰匙兒童」的詞彙朗朗上口,各類的專家紛紛從社會學、心理學、親子關係的角度批判、研究電視媒體對人類生活造成的諸多影響,趕搭「電視熱」的列車,然後總是無可避免地興嘆起:「一代不如一代」的悲哀。果真如此的話,那麼進化論是否早就該扔進垃圾桶作廢?政治家高喊社會進步、改革的口號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聽起來十分弔詭,不是嗎!事實上,文化所牽涉、涵蓋的範圍本來就很廣,也不是斷然可切分開來的,加上網路成為新媒體而廣為流行的時間也不過五年多的光景,我們必須承認自己了解的太少,跟不上文化發展的腳步。更何況網路所帶動的次文化是有著強烈的「年齡」色彩存在,與老少咸宜的電視觀賞畢竟不同,兩者的閱讀、使用模式更是大相逕庭。

        「研究網路的不常參與網路的活動,參與網路活動的不了解網路研究的方法與規範」是當前網路次文化在論述形成的發展瓶頸。「正當性」的問題從媒體報導、學術規範的既有體制中爆發出來,也因此「後現代」的「游擊戰」風格依然獨領風騷、深獲人心不是沒有道理的。網路提供了人們(暫時?)脫離傳統社會控制的壓制,抵制傳統「大敘述」、「工具理性」的象徵(知識)暴力,彷彿獲得前所未有的解放;然而,於此同時,舊的價值觀因無法解決人們所遭遇到的當前生活難題,已經被為數不少的族群所拋棄,而新的價值觀又尚未形成一套多數人共同認可的遊戲規則,於是乎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四處充滿著「拼貼」的痕跡,一會兒喜新,一會兒念舊,一會兒認真,一會兒胡鬧,「實驗」性格一表無疑,總讓人有捉摸不定的感覺,既恨且愛,不知究竟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或是「上天開的大玩笑」?也許「人生如戲」的游離與混淆特質是對個世代的最佳寫照?!

1:〈E行銷品味論與N世代流行戰〉http://home1.8d8d.com/Recreation/Vogue/lingyf.hinet.to/bka1.html。2002/12/23

參考網站:

http://life.fhl.net/Culture/tend/theN_1.htm N世代、網路文化與後現代

http://www.brainnew.com.tw/Article/na2000/F_072000.asp教人驚訝的 Y 世代

http://www.ptl.edu.tw/publish/bookevlu/48/text_71.html從「蠟筆小新」的青少年消費文化談起《激盪少年時》心得報告

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park93.htm 宰制自主或兩者皆非「哈日」研究的方法論反思

 


網路世代的成長認同過程六年級後段班女生的心聲

中正電訊傳播所  余小玲
        「五年級」這個名詞出現之後,在台灣民國記年開始另有了「四年級」、「六年級」、「七年級」等類比詞彙的產生,民國50年到59年出生的世代稱為五年級生,民國60年到69年年次的就是六年級。除了幾年級之外,還細分成幾年幾班,譬如民國62年次的就是六年二班,不過還有一種說法是變化自台灣特有的能力分班,以65年次為分界,之前的稱為六年級前段班,65到69年次者則稱為六年級後段班,而我就是這所謂六年級後段班的女生。

        繼五年級生的成長回憶後,如作家王文華在聯合副刊上發表《五年級的悔恨》,六年級上雖沒有著作出現,但透過媒體形構六年級生的樣貌,似乎是人見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曾有個媒體做過研究調查《六年級女生》一文在網路上傳閱許久,或許這篇文章所闡述的一些現象是真實存在於我們生活之中,但令人質疑的是它原始的問卷內容設計、抽樣對象為何?因為看不到原來的統計資料,真令人懷疑它的信度和效度。

        至於在《六年級女生》指出:『六年級女生的月收入多在二萬到三萬之間。後段班的女生幾乎沒有人能突破月薪四萬,而前段班女生隨工作經歷的累積以及職業企圖心,月收入在四萬多和超過五萬以上的比例各有一成多。』我覺得這樣的現象很正常,不需要做調查也可以概括而論,現在六年級後段班的女生可謂為社會新鮮人,遇上台灣這一波的失業潮,要能突破薪水四萬元的女生,上那找?就算我那些師院畢業、剛實習結束的高中同學們,月薪也不過三萬五。

        而《六年級女生》也發現這個階段的女生工作內容多為「事務職」和「服務銷售職」,那是依照其學習專業項目而定,說的貼切一點,在這個年級的女生,選擇念社會組的人本來就比較多,在台灣現在是以資訊產業為首要發展產業的情況下,若非念理工、資訊,要這些社會或管理科學畢業的六年級生憑藉什麼去與人競爭呢?會提出這樣的疑慮,是因為這篇文章以偏簸的角度概論六年級女生種種違反一些主流價值中認定的上進、積極或節儉,其所刻板六年級女生的印象卻是不夠客觀。

        不過,六年級生卻也非弱勢的過街老鼠,透過網路傳達這些訊息只是為了警醒同樣身為六年級生的網路同儕們能夠自立自強。另外,別於傳統媒體的刻畫印象,也不須傳統出版業的吹捧,六年級生在網路上常常傳出一些兒時回憶的卡通歌曲、漫畫、童玩、零嘴等吃喝玩樂的圖片,共同的回憶塑造網路的六年級同儕,這所謂的網路同儕並非只是自己E-mail認識的好友,更廣義而言,隨著這些轉寄信的流送,網路同儕(cyberpeer)泛指一切在網路上所認識的朋友,只要雙方有情感上的支持,或資訊的交換、學習等經驗分享交流者,皆可稱為網路同儕。當然這裡的六年級生更是透過E-mail轉寄的過程,將對該E-mail內容有所感的所有六年級生的情感串連起來,成為一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以為保留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認同而努力。

        現在的七年級生,約估在現階段的高中生和國中生,對於他們而言,網路是與朋友同儕間溝通的重要工具,就像六年級生在中學時期喜歡用電話聊天一樣,而未來他們再將自己的成長過程做一番整理的時候,其影音效果應該比起現在的六年級生更為精彩,畢竟當以前我們還在玩超級瑪莉時,七年級生現在所沉迷的確是連線遊戲;當以往我們參加社團活動都是約在麥當勞開會時,他們直接在社團的網頁上透過聊天室召開社團會議,如此快速的生活型態轉變,真的很難預估未來的世代所面臨的資訊時代會是怎麼一個樣貌!

 

南華大學社研一  蔡長穎

網路世代所持有之特性:

(1)    自由性:不受節制,充滿想像與創造。

(2)    無結構性:擅長解碼的電腦世代,穿越層層結構,破解規範道統下之符號。

(3)    無足夠的生命經驗:在虛擬空間中次億徜徉,真實世界卻落入無法適應的地步。

而六年級生於接受教育或是踏入社會期間就已經是網路發展之期,應屬於是道地的網路世代,在寫報告甚至尋找生活樂子,或與同學作生活互動,皆是藉由網路而達到目的的,網路早已經六年級生生活的一部份。

漸漸的,當六年級生投入職場中,許多網路上的批評聲四起,對現今年輕世代的持續力不足及不能吃苦,各企業管理階層大喊吃不消,並對現今之年輕世代不敢輕易信任。相對地,六年級生展現了無窮的創造力,但卻無法彌平不被信任之命運。展現生命的韌性,及永續的續航力,是六年級生所應孜孜學習的。潛力是無窮的,共勉之!

 

南華大學社研一沈昱全

六年級生,是現今社會上較被注視的一個年齡族群,也由於六年級生在生活的各個層面上與四、五年級生有許多的不同的表現,所以處於組織結構中主要管理地位的四、五年級這個年齡族群,對於剛踏入社會職場的六年級生便有許多評比。

其中大多認為六十年次這一世代的人日子過的比較好便也較不能吃苦、抗壓性差、享樂主義、眼光淺短。的確生活在經濟起飛,政治上又解嚴的六年級非常的幸福,但是卻也有其更辛苦的一面。社會生活的多元化、經濟及產業的變遷、新科技與知識的爆炸性產生、這些因素使的社會上、生活上的競爭都比前面的世代要來的激烈,同時在觀念上受到不同於傳統思想的文化、風氣與思潮的影響,亦和前世代的人有許多觀念上的鴻溝。

或許四、五年級生會覺得六年級生這票新人類是怪胎,但是在強大的資本主義法則影響、文憑主義風氣興盛的素求及外來文化的浸染下長大的六年級,反而覺得上一世代的人才是古板的老怪胎。其實每一世代都有其時空背景,藉由兩個世代互相的評比可以看出社會變遷的軌跡,也可以看出彼此的缺乏。不過社會的腳步越來越快,世代的劃分也越來越細,現在5~10年會有代溝,可能七年級後段班開始或許每一年就有相當大的差異了。

個人與個人彼此間觀念與行動風格的差別也越來越大,如何面對這人與人的鴻溝?是否網路的興盛可以帶領人們跨越這溝榘亦或是加深?涂爾幹個人崇拜的觀念是否是個人在面對多元文化時,能夠尊重他人的基礎素養?這些問題都還有待探討。

 

 

 

 



[i] 摘自【天下電子報】六年級生,你懂多少?

  http://www.cw.com.tw/Files/article/frontend/sub.asp?key=2127&SubjectId=1004

 

[ii] 摘自 http://www.techvantage.com.tw/content/020/020001.asp

  e天下網站-行銷Next世代

 

[iii] 【中時電子報】六年級生的虛擬與實境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2071300162,00.html

 

[iv] 摘自【天下電子報】六年級生,你懂多少?

  http://www.cw.com.tw/Files/article/frontend/sub.asp?key=2127&SubjectId=1004

 

[v] 內容摘自:你是哪個電腦世代的?

http://www.nii.org.tw/cnt/ECNews/ColumnArticle/article_158.htm

 

 

E-soc 28期目錄         E-Soc總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