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同性戀者的謬誤印象
廖玉琴(南華應社系)
對於同性戀者的謬誤印象探討,我想先簡單介紹我所看過的一部有關於同性戀的電影:「男孩別哭」。再說明對同性戀謬誤的印象,一開始這部電影就被媒體大幅的報導和廣告,但我是經過一段時間後才接觸到這部電影的,就像老師說的,同性戀本身不是一個對錯的問題,但是,在這個異性戀結構的社會下,很多時候同性戀是不被接受,更會遭來許多異樣的眼光和誤解,有時我常想,若這個社會能百分之百的接受同性戀,或許我現在也是同性戀。
以下就簡單的介紹電影的內容部分,這是一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蒂娜布萊登是一個在自我認同和追求愛情的路上跌得傷痕累累的社會邊緣人,有竊盜前科,總以可以亂真的男裝和布萊登的名字出現。偶然間她來到一個小鎮,認識了頹廢、克藥、懵懂度日的女孩蘭娜,她以男孩的身份和她相愛,真心真情而溫柔的對待,重燃彼此了追求夢想的決心。
然而她的真實身份揭穿後,在視同性戀如洪水猛獸的環境中,蘭娜的真情救不了她,她受到唾罵、排斥,蘭娜的前男友及其同夥甚至毆打、輪暴她。在之後訴諸法律的過程中,她又遭到調查人員言語上的羞辱及二度傷害;兇手反而保釋在外,以致於他們有機會持槍闖入收容她的朋友家中,槍殺了她和朋友.。
全片許多場景在黑夜中進行,似乎象徵著主角無法見光的真相和黑暗的宿命。布萊登在與蘭娜一群人相識之初,就在蘭娜男友(也就是後來奪去她生命的人)半強迫的指示下,錯誤走上塵砂路上險些喪命,事後卻遭致指責;對照她最後終於也必須被迫承擔責任,為旁人的無知和偏見付出代價。
超越性別與世俗的相愛相惜解不了社會體制和命運的結。布萊登在生命的公路上顛仆前進,漫天雲霞下,即使公路彼端是她和蘭娜想望的夢土,最終,蘭娜也只能獨自前往。結局不是美好的,一種壓抑卻無法以言語表達的感覺,久久不去。
對同性戀謬誤的印象
(1) 同性戀是癖不是病
早期專業的文獻,認為同性戀感情與行為是異常的,是阻撓心理社會發展的一個象徵。之後,許多精神醫學專家改變他們的態度,在1974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 ( APA )決定將同性戀自心理疾病診斷分類中剔除,並明白指出,同性戀只是常態性行為的差異。只有自厭性同性戀(
無法認同自己是同性戀者 ),才需要治療。
(2) 同性戀不等於換裝癖者
根據研究,80%的換裝癖者是異性戀,10%~20%的男同性戀者,會打扮成女性模樣。女同性戀中有換裝癖者,更是少數。
(3) 同性戀不等於變異性症
許多人常常會將性取向( sexual orientation )與性別認同( genderidentity )淆,因此把同性戀者想成不當的性別認同。一般人以為,男同性戀者一定像女性般嬌柔,而女同性戀者一定像男性般陽剛。其實,這只是少數現象,異性戀中也存在。,就可以反駁大家對同性戀的錯誤刻板印象。基本上,同性戀者認同自己的性別,這跟變異性症的人,否定自己的生物性別,心理是異性戀,而想變性是不一樣的。
(4) 同性戀者不等於戀童癖
猥褻孩童的罪行大部份乃是異性戀者所為,尤其是有關男老師猥褻學生的案例上,絕少是由同性戀傾向的男老師所為。根據紐約時報的估計,全美國的男老師中有十二萬到二十四萬是同性戀,而在紐約所發生老師對學生的性騷擾案例中,無一是男同性戀者所為。
(5) 同性戀不見得會憎恨異性
研究證據顯示,大部份的同性戀者滿意自己的性別,也不排斥異性,他們只是寧可與同性維持性或情愛關係。同性戀者大部份與異性關係良好,甚至廣受異性青睞。有些人會覺得奇怪,同性戀者與異性相處融洽,卻無法接受異性愛。然而,這跟異性戀有許多同性密友(不排斥同性),卻不會發生同性戀的道理是一樣的。
(6)AIDS不只是由同性戀傳染
性氾濫是性開放社會的現象,異性戀也不例外。當初,AIDS被認為是上帝對同性戀者的處罰。如今,大部份的患者是經由異性傳染。前不久查獲一位剛來台灣的外籍賣春女感染AIDS,來台兩個月,接客人次達五百,便可知道異性戀的性關係不見得較單純,而且感染AIDS有等高的機率。
(7)「肛交族」不等於男同性戀的代名詞
同性戀者的性行為,肛交不是絕對,更多的時候,口交、手淫、摩擦反而是較習慣採用的方式。相反的,男女間的性行為,也會採用肛交方式,當作是一種增添情趣的姿勢。
(8) 女同性戀者是無性者
大多數的異性戀者,對於性行為的概念常被侷限陰莖插入陰道的單一模式。因此。不具有陰莖的女同性戀者,享受性愛能力,倍受質疑。有不少人以為,女同志們可以拉拉手、看看電影、逛逛街、親親嘴,就是不會做愛。事實上,女同志同於其他人,對性有慾望、有需求,也能夠擁有良好的性愛關係,享受性愛的歡愉。
(9) 同性戀並非不自然與違反道德的
有人認為同性之間的性行為,是不自然的。如果同性之間的相戀或是性行為,是自願的,是歡愉的,有何不自然? 一般認為自然的異性性行為,如果是強迫的,又有何自然可言? 道德觀是社會化的結果,不同時期,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認定。處於多元化社會的我們,更不應該以自己的價值來加諸他人。例如天主教認為自慰、避孕是違反自然而不道德,我們是否也如此認為?
宗教性的態度,歷經空間和時間改變,也會出現不同的看法。因此,美國聖公會,開始聲援公開承認是同性戀的男女牧師,許多教區也雇用他們。
(10) 社會上的同性戀恐懼症
衛道人士認為,承認同性戀,會鼓勵青少年模仿,也許會有這種狀況存在。但是,一個人的性取向,是否這麼容易被動搖?值得探討。至於軍隊、監獄、或是男女分校等特殊環境產生的「情境同性戀」並不能視為真正的同性戀。這些人一旦恢復到日常環境,這種同性取向的情愫便會消失。況且,軍隊、監獄的雞姦事件,大部份只是發洩性慾,並不含任何感情。也有人認為,若同性戀者愛上自己,會危害自身的安全。以男性來說,面對的是跟自己一樣,甚至比自己更強壯的同性,比起柔弱的女性而言,似乎一下子由強者角色變為任人宰割的弱者。說實話,這是十分沙文的大男人想法。同性戀喜歡上異性戀的同性,並不代表這樣就會有什麼性侵犯。
(11) 同性戀者並非全都生活在社會黑暗角落
早期由於缺乏交友管道,加上社會排擠,同性戀者,似乎與社會黑暗角落的邊緣人劃上等號。其出沒的地點,不是三溫暖就是晚上的公園。然而隨著資訊發達,由網路上,或是同志社團來認識朋友,互相交流,有越多的同志走出黑暗角落。
(12) 異性戀的伴侶關係不一定比同性戀穩定
由於缺乏法律與子女等等的約束,同性戀有更寬闊,更自由選擇適合伴侶的空間,並不代表同性伴侶就較不穩定。反觀異性戀,常常因為婚姻、家庭或子女因素考量,而維持表面的伴侶關係,這種穩定的伴侶關係,毫無愛情意義可言。
看完這部電影再做這樣的分析後,「男孩別哭」的主角明明是個溫柔體貼的男子,只是有個女人的身體,便受到無情恐怖的對待,「有問題的是那些使用暴力和異樣眼光的人」,對於這部電影何春蕤教授也說到,希望透過「男孩別哭」,台灣觀眾能多給一些跨性別、無性別者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