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殖民社會的光與影

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  邱琡雯

 

兩年前開始,我就在亞太研究所開「亞太後殖民專題研究」的課,大多是從理論方面去講授與討論,內心卻一直有些遺憾。遺憾的是:對於所謂後殖民社會的實際狀況瞭解有限,甚至幾近全無。全世界70%以上的國家都曾歷經西方殖民帝國的統治,那麼,這些社會在脫離殖民者的直接軍事政治統治後,到底呈現出什麼樣的後殖民景象?身處後殖民社會的臺灣,該如何看待殖民主義所帶來的影響?肯定論(近代化層面)、否定論(去殖民反殖民之必要)之爭以外,文化變容(cultural acculturation)或許是一個較全面的觀點[1]

這學期在應用社會學系開「後殖民與現代社會」的課,就打算以此角度切入,由二十一位同學分別從二十一個被殖民過的亞非中東等國家著眼,以文獻資料去捕捉後殖民社會的光影。報告分成五個部份:

一、概況介紹該國的人口、自然地理、民族組成、歷史沿革等基本狀況。

二、殖民史敘述該國被殖民的過程,多數國家都不是被單一宗主國所殖民,而是先後淪為不同國家的殖民地。有些國家在殖民統治的當時並不存在,而是後來才成立的(巴基斯坦、孟加拉、新加坡、塞內加爾);有些小國只是「次殖民地」(緬甸、寮國),被編入鄰近大國的一省(以印治緬),連殖民地都不如,也沒受到宗主國的青睞;有些是半殖民地(伊朗),受到不同列強的競相略奪;有些不稱做殖民地,而是委任統治地(伊拉克)或分區佔領的托管國(土耳其)。然而共同的是,許多被殖民國家本來就是多種族社會,殖民者會利用族群對立進行「分而化之」「分兒治之」「挑撥離間」等政策以坐收漁翁之利。

三、殖民主所帶進的特定事件或制度:分別從政治、教育、經濟、語言、軍事、宗教、文學等角度切入。

四、特定事件或制度帶給殖民地的影響及其後續發展:殖民主義的遺產到底是正是負,必須在不同脈絡中加以剖析,可以發現,具有去殖民和反殖民色彩的民族主義是經常被提及地。然而,除了這個角度外,殖民主義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當事人的主觀認知也很重要,只是這份報告無法觸及到這個層次。

五、反思臺灣:請同學寫出臺灣特定的事件或制度與之對照並反省。

 

二○○三年元旦

 

英國殖民下的印度民族自覺運動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系  陳儀穗      

一、概況

印度人口目前約為1027億(2002年7月22日統計資料),其民族組成有10個大民族和許多小民族,以印度斯坦族佔多數(46.3%)。境內以印地語及英語為官方語言

。地理位置位於南亞次大陸,北鄰中國、尼泊爾和不丹,西北部是巴基斯坦,東北部和東部同緬甸和孟加拉國接壤,南瀕印度洋,西部和東部分別瀕臨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西元前2000年前後創造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西元前325年建立了孔雀王朝,形成了統一的國家。8世紀起,阿拉伯人開始入侵印度,引進了伊斯蘭文化。16世紀初,建立了莫臥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757年爆發了印度和英國的普拉西大戰,印度戰敗,逐步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英侵佔印全境。1857年爆發歷時近兩年的印度人民反英大起義,1947年6月,英公佈了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的「蒙巴頓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實現獨立。1950年1月26日宣佈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仍為英聯邦成員國。

 

二、殖民史

在英國人到來以前,印度已一次又一次地被雅利安人、希臘人、西徐亞人、土耳其人和莫臥兒人所侵略。這些侵入者都給這塊巨大的次大陸留下了自己的印記。直至英國人到來,其歷史作用是分裂並改造了這一傳統社會。印度是英國最大的一個殖民地,被英帝國主義份子稱為英國「皇冠上最明亮的寶石」。是印度人民的汗珠、眼淚和鮮血,培植了英國資本主義和英國的世界霸權。英國對印度的侵略和吞併,首先是先建立貿易公司,以商貿交往為形式謀取暴利。繼之則要求得到經商特惠,建立商館或居留地;進而更組建武裝,侵占地盤,拉攏封建王公,介入內部爭端,直至確立他們的最高統治權。顯而易見,商貿不過是為了掩蓋侵略而置的面紗,公司則實為統治階級擴張的工具。第二,英國人在印度的一切活動,簡單來說是發展致富,為此他們有意保持其外國性,按本國的模式生活,並使印度保持純粹的附庸地位,英國人在印度建立的政權,只是英國政府的下屬機構,什麼命令都要聽英國人的。直至印度人長期艱苦鬥爭的結果,才於1947年8月15日獨立,英國女皇皇冠上一顆最明亮的寶石終落了下來,從此結束了英國對印度近兩百年的殖民統治,揭發了印度歷史的新篇章,印度獲得了重生。

 

三、印度民族意識的啟發

英國將他們的教育制度帶進印度,無論在英國之政治、文學,都充滿了自由主義色彩。印度人讀了英國人的文學、歷史後,也同樣教育了印度人具有民主及民族意識與愛國情操。而英政府也毫不保留地宣佈自由主義,民主制度是其政治之理想。甚至,英國政府還鼓勵印度人及其他英國屬地的人民爭取民權,並給予一種民主制度之教育。自英國殖民印度以來,英國政府即公開宣佈,其對印度之統治採取自由政策。1813年的授權法案就已明白指出:「將快樂與幸福實現在印度領土的人民是本國的責任。」且女王伊麗莎白亦於1858年,在其詔書中宣佈:「我們對印度領土上的人民所盡的義務,也正如我們對待所有其他的人民一樣。」英國人當時教育印度人一些民主、自由思想之目的,主要在宣揚英國人之統治,是自由、公正的。其實這是英國統治印度的手段。目的是使印度人信任他的統治,以鞏固他們的政權,然而,英國卻已啟發了印度的民族意識,印度人漸漸拆穿英國的騙局。

除此之外,由於英國人的「優越感」所產生的對立,即在軍隊和官僚機構中,印度人不論其條件如何,不可能升遷到某些等級以上;在社會生活中,印度人被拒絕在某些旅館、俱樂部和公園之外。在這些情況下,一種對立的文化、民族意識也不可避免地漸漸地發展起來。英國人還由於他們強加於印度半島的前所未有的統一而促進了民族主義。整個印度首次處於一種統治之下。英國人用他們的鐵路、電報和郵政設施鍛造了一種有形的統一。更採用英語作為受教育者的共同語言之後,出現的前所未有的語言的統一。以上所有原因,都足以使印度的知識份子產生民族自覺的革命意識,且立刻轉變為如火如荼的革命風潮。

這時,正發生一件偶發事件:即般尼伽案。原因是印度人般尼伽考取了文官考試,而獲准派任印度民政官員而又被解職了。但後來上訴到最高法院獲勝,般尼伽又奉派為民政官員,可是不久,他的職務又被解除掉,說他的資格無效。雖然做不成英國政府官員的機會,卻成了理所當然的民族運動領袖。他首先創立加爾各達印度協會—該協會教育印度中層的知識份子,使他們去領導群眾製造輿論。其二是組織印度國大黨的加爾各答會議—促使印度擁有更大規模的集會遊行示威。而成功的示威活動,也讓往後類似的請願都能一次又一次的發展。

    繼般尼伽案之後,接著而來的是武裝法案與地方新聞案,這兩個法案都是由李頓總督所提出的,目的是以武裝部隊控制地方上的新聞事業,並實施壓制印度民族的措施,但此結果卻更激發了印度的民族主義。

歷史告訴我們,「反動的統治者,常常是偉大運動的真正製造者」,沒錯,總督李頓的做法激發了印度的民族主義。並影響到艾爾柏特法案—該法案是由副王行政委員會中之委員艾爾柏特於1883年提出,法案的內容主要是要撤銷英國人在印度所享有的一切特權。但是這一法案提出之後,受到在印度的英國人與本土的英國人的反對。法案最終未通過,所以激起了印度高級知識份子的憤慨,並聯絡各組織掀起了民族自覺運動。這一波的革命風潮促使了許多民族自覺會議,包括印度國民大會黨舉行成立大會,以及在加爾各答所舉行的國民會議。這兩個會議都是不約而同的獨立舉行,學會之間並無關連,可見印度統一運動的時機已經成熟,組織之間的理想與目的也是一致的。不久,這兩個組織也合併了,開始著手喚醒印度人對政治的關心。

 

四、一波波印度民族自覺運動的發起與影響

由於以上之因素,促成了印度人的民族意識,印度民族統一運動的時機已經成熟,印度人普遍的民族自覺,也讓一些組織相繼產生。首先是1885年印度國民大會黨的成立。主要訴求是要求政府挽救印度的貧窮,並供應人民充足的生活必需品及作一些有效的改革。該組織是以較溫和的方式推動印度民族運動。影響:制憲運動—在印度與英國製造輿論,爭取同情,促使印度參政會議法案於英國下議院通過。不過因為此組織改革手段對英國較不具威脅,因此英國對其所提的許多建議都擱置不理,使得該組織在推動民族運動上的效力顯得非常薄弱。

再來是馬拉德人的急進派組織成立,馬拉德人在印度的歷史上一向以英勇好戰為名,因此藉由如此激進的民族性,在印度人中製造強烈的民族感情,成立勢力強大的民族運動組織。其成立的原因主要是英國長期對改革團體的漠視,而印度國民大會黨的手段又過於溫和,因此便希望用較激烈的方式促進印度的民族運動。他們專門反對官方所推行的社會工作政策,還創辦報紙-「開沙」,藉此宣揚民族復興與民族自決之政綱政策,對於印度民族自決運動有很大的影響。

最後是回教聯盟的成立,印度的回教徒對西方的文化教育一直採取著冷漠的態度,不像印度教徒有受西方教育的影響對於英國之國情、法律、制度都較為了解,知道如何在印度全國推行反英的民族運動。因此,回教組織所發起的民族運動進行的較不順利。但仍有受高等教育的回教徒發起了一些具影響力的民族運動,如:提倡以教育救國。

在早期時代,英國人為了統治上的便利,便在印度實施隔離統治政策,即印度政府於1905年通過了一條法令,把孟加拉劃分成兩個省:擁有1800萬穆斯林和1200萬印度教徒的新的東孟加拉與擁有4200萬印度教徒和1200萬穆斯林的賸餘的孟加拉。政府的公開聲稱的目的是要改善行政管理,因為原先的省太大了,恆河以東的地區已被忽視。對印度民族主義者來說,這似乎是英國人通過把孟加拉劃分成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分別占優勢的兩部分,正在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這一問題使全國的民族主義者團結起來。他們以口號「自治」(即英帝國範圍以內的自治)和「抵制外貨運動」(即聯合抵制英貨)來與政府作鬥爭。也因分治的原因在各方面對印度產生極大的影響。

    第一是蓄意造成印、回教徒的對立,牽制國大黨。在第一期的民族運動中,英國長期籠絡印度人,使印度教徒無法與英國人視之為敵人的回教徒合作,這使得回教改革領袖長期對和英國互動良好的國大黨持反對態度,進而使國大黨的民族運動有了反對的聲浪,而牽制了國大黨的民族運動推行。第二是造成印度「新民族主義」的興起,英國過去用宗教挑撥的手段,到了第二期的民族運動中(1905年開始)已被識破,印、回兩教的領袖以民族意識高於宗教意識的國家利益為優先考量,使印度掀起了「新民族主義」的民族自覺運動。這一波浪潮,也使得印度走向獨立的目標。我們所知道的甘地不合作運動便是在此時產生的。第三是喀什米爾的問題,分治的政策讓在印度佔有四分之一人口的回教徒,長期在印度教徒多數的統治下,成了弱勢。印、回分治所衍生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巴基斯坦獨立的問題。從印、巴兩國爭奪喀什米爾來看其歷史因素,便與殖民時期英國對印回兩教分治而產生對立有著極大的關係。

 

五、反思台灣

印度的印度教徒及回教徒之間,雖皆為印度人,也都曾為反殖民母國而相互合作。然而卻因彼此信仰不同,而產生對立。且兩教教義南轅北轍,回教不崇拜偶像,反對種姓制度,在印度的回教與印度教徒相互鄙棄,因而時常發生衝突。兩者之間彼此不滿的情緒,是兩大宗教之間一直無法解決的問題,這樣的衝突在回教人口佔百分之九時的喀什米爾愈加嚴重。印度教徒跟回教徒之間的合作與對立,讓我聯想到台灣光復初期,「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也曾因對立而發生了「二二八事件」。雖然同為台灣人,但卻因為省籍問題,使台灣的人不能同心,如同印度的印度人及回教人則因為宗教問題不能同心。尤其常在政治選舉中,某些候選人刻意挑起族群意識的衝突,實是一件不道德的事。生長在台灣,就應該認同及尊重在這個環境下的各個背景的台灣人,族群與省籍的問題不該再被刻意挑起,而造成對立與衝突。

 

六、參考文獻

李志夫譯,1981,《印度通史》下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安萍譯,1986,《印度》。台北:時代公司。

閩光沛、陶笑虹、莊萬友、周柏青等譯,1997,《印度文化史》。北京:商務印刷館。

李志純,1967,《印度史綱要》。台北:正中書局。

陳峰君主編,1991,《印度社會論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林良光主編,1995,《印度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http://history.udngroup.com.tw

http://archive.udn.com/2002/8/31/GB/NEWS/CULTURE/HISTORY/946455.shtml

 

                         

 

 

法國殖民對寮國民族主義之影響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系  周淑慧

 

一、概況

   地理位置:位於中南半島北部,北與中國大陸雲南接壤、東與越南相連、南臨高棉、西與泰國為臨、西北與緬甸交界。全境內山地和高原佔了80%,多集中在北部,高聳的地形將全國分為上、中、下寮三部分;湄公河則流貫寮國全境,平原主要分布於其沿岸。面積:236800平方公里。人口:約549萬人,華裔約4萬人(2000年),是中南半島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分佈:低地寮人70%,高地寮人佔20%,其他地區10%。種族:全國約有68個種族,其中以老撾族(又稱為寮族)人數最多、約佔2/3,其下又可細分為老龍族、老聽族和老松族三個族系。語言:官方語言為寮語,法、英、中、泰語及其他語言亦同時並存通用。宗教:全國90%以上信仰小乘佛教,少部份信仰天主教等其他宗教。政體:共產主義制度。

教育:佛寺是昔日人民的教育中心。在寮國成為法國的保護國之後,法國政府在當地推行殖民教育,先後設立小學、初中、高中,而大學教育則須到越南河內大學或法國留學。自寮國獨立後,政府深深體會教育的重要,因此也致力於教育之普及;然而國內教育設備缺乏,一般家庭亦不重視,教育水準普遍低落。經濟:農產加工業、林木業、礦業。因深處內陸而且人口稀少,僅被法國視為越南的衛星地區,因而在法治時期並未對寮國做有計劃之投資,直到 1965年以後才獲得美國經濟援助,使地方建設稍有改善,但今日的寮國則仍然是交通不便、商業不振的局面。

 

二、殖民史

西元14世紀時,在高棉協助下統一各個小部落建立王國,直到西元17世紀末期

時因爭奪王位繼承權,造成王國分裂;越南、緬甸與暹羅在18世紀則相繼入侵,王國內部一片混亂。到了西元1893年,泰國入侵寮國而越南無力保護,寮國遂淪為泰國藩屬。同年法國政府壓迫泰國、雙方簽訂法暹條約,法國由泰國手中取得寮國的控制權,將其設為法國之保護國,寮國隨即成為法屬印度支那聯邦的成員之一。法國在王家首都琅勃拉邦設立攝政政府後,迅速地和泰國簽立數個合約以擴展在寮國的版圖,於是寮國從湄公河一分為二,整個高原區(人口數約是法國佔領部分之3倍)都歸泰國管理。

到了西元1940年9月,日本佔領寮國,直到西元1945年日本戰敗宣布投降,東南亞各國掀起反殖民運動;寮國於同年10月組織臨時政府,罷黜當時由法國扶植的沙文旺國王、宣布獨立。西元1949年法寮簽訂總協定,法國承認寮國在法屬聯邦中可施行有條件的自治。而沙文旺國王在日本支持下,從西元1953年起開始一連串反抗法國帝國主義的運動,同年10月法國終於被迫承認寮國獨立。日內瓦會議前夕,法國在印度支那戰爭中大敗,簽訂日內瓦條約自寮國撤軍,結束法國在寮國之殖民統治。

 

三、民族主義與共產主義之發展

法國與國王權威 VS 自由寮國運動:西元1945年日本脫離法國統治後,急欲催促寮國跟進宣布獨立;然而此舉將撤銷寮國的法國保護國地位,首相瓦塔那拒絕。日本轉以費查拉親王取代之,國王沙文旺卻不承認其地位並宣布寮國仍為法屬保護國,針對法國及國王權威的挑戰勢力於焉形成。國王的舉動導致寮國宣布獨立,此事件促成「自由寮國運動」成立。此運動包含寮國所有受過西方教育的菁英份子(其中有許多人來自寮國王族與貴族),由費查拉之兄弟—扶馬、蘇凡努旺領軍成立臨時政府。國王因不肯放棄法屬保護國地位而遭臨時國會罷黜。西元1945年末,法國出兵擊敗「自由寮國運動」之部隊,於西元1946年先後佔領行政首都與王家首都,扶持國王復位,迫使「自由寮國運動」領袖流亡泰國。當時「自由寮國運動」尚未受共產黨支配。費查拉仍是流亡政府的名義首長,扶馬擔任副首相而蘇凡努旺則負責一支小部隊。扶馬政治立場較為溫和,流亡中仍試圖與法國政府談判;但是法國態度強硬,造成寮國民族主義者發生歧見,於西元1949年完全分裂。

「寮族之地」的反動:西元1949年時,法國承諾賦予印度支那三邦有限的自治,此讓步舉動直接導致「自由寮國運動」解散,除了費查拉親王外、所有領導人物皆返回寮國,扶馬並於西元1951年時成為寮國政府首長。當時蘇凡努旺已與越盟建立堅定關係,隔年即現身北越,宣布成立「寮族之地」游擊組織。法國的憲政讓步並無法滿足「寮族之地」的訴求,此游擊組織受到越共的影響日深。寮國共產黨終於在西元1952年成立,該黨幹部獲得越盟訓練,當日內瓦會議召開時,幾乎控制了北部豐沙利、山內瓦兩個行省。西元1954年日內瓦會議召開時,寮國成為一主權獨立、未分裂之國家。根據協議,「寮族之地」部隊在當時受其控制的北部兩行省進行重新整編,其軍事單位必須解散或與寮國國軍統合,組織成員則可自由參與政治。由於中立派的總理扶馬與親共派「寮國之地」領袖蘇凡努旺關係良好,人民高度期待全國協調;於是於西元1957年成立全國聯合政府,宣誓維持寮國中立與不結盟。

中立派、右翼與「寮族之地」之政治衝突:西元1958年寮國舉行增補選舉,右派

人士獲勝,引起親西方派與中壢派之警惕。在美國協助下,激進右翼人士成立「保衛國家利益委員會」,右翼運動導致扶馬辭職。新政府軟禁「寮族之地」的全體議員,外放扶馬,試圖強迫「寮族之地」的兩個營合併並監禁蘇凡努旺。西元1959年至西元1962年,寮國歷經數次政權更迭。西元1960年蘇凡努旺與「寮族之地」領袖逃出監獄;中立派則在行政首都永珍發動政變,宣布成立中立政府、擁扶馬為總理。此時中立派與右翼爆發全面武裝衝突,中立派被迫北逃加入「寮族之地」陣營。扶馬試圖談判組成包含「保衛國家利益委員會」、「寮族之地」的聯合政府。然而美國因不願與「寮族之地」談判而停止扶助扶馬,並要求泰國宣布封鎖寮國,改協助補給西元1961年成立的右翼政府,扶馬轉向蘇聯求助。

國際調停:寮國漫長的政治危機引起國際注意,並使涉及之外界深信軍事解決是行不通的。經國際調停於7月在日內瓦簽訂協定,寮國保持中立,並成立由扶馬為總理,蘇凡努旺為副總理之聯合政府。西元1964年聯合政府分裂,「寮族之地」獲中共、蘇聯及北越支助,勢力日漸擴張。西元1973年,寮國簽署恢復和平與民族和睦協定。隔年成立以扶馬為總理之新聯合政府和以蘇凡努旺為主席之政治聯合委員會。

失陷赤化,集權一統:西元1975年,美軍自南越和高棉完全撤退後,西貢和金邊相繼淪陷,寮共則攻克寮國南部三省省會,不久永珍失陷。經過30年的分裂和戰爭之後,同年12月宣佈廢除君主制,由共產黨重掌政權,更名為寮國民主共和國(LPDR),寮國人民革命黨(LPRP)為主要的政黨。600年來的君主政治毀於一旦,許多前政府官員被送往勞改營。

 

四、殖民下的影響

兩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以不同的方式助長了民族主義的發生, 加上由於國情、民情、文化背景、政治、民族組成…等多項歧異性的因素,各國民族主義的興起與猛烈程度也不同。相較於受到良好開發寮國境內幾乎沒有反法國情愫。在法國的統治之下,寮國受到無害的忽視與經濟的極度缺乏開發,其反帝國主義的回應展現的非常慢,幾乎要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後、受到日本的鼓吹才漸漸浮現。每一個民族都同時有權力和責任,將自己組成一個國家,這是民族主義者的信仰。在非洲和亞洲地區,民族主義的理念使那些想以本土統治者取代舊歐洲帝國殖民政權的政治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然而這些地區擁有繁雜的種族混居,殖民宗主國往往採取負面的種種策略去處理殖民地的種族歧異,鼓動遷移、並加強現有的個種族間業已存在的壁壘,忽略其間微妙的利害關係。

部落集團和歷史王國相互衝突、殺伐、掠奪、征服,後來的殖民宗主國只會不斷地從事鎮壓,以建立或保護他們口中所稱法律秩序。結果是殖民地人口增加,蛋萌芽中的本地行政與政治技能卻被扼殺壓抑。自作決定的機會被剝奪後,造成大多數東南亞國家發展領導、經理、行政人才,以及公私方面所需的組織技能與素養都顯得遲緩。

隨著西方支配力量的式微,從法國移來的變體代議制度政府所衍生的政治制度,也被知識份子所拋棄,轉而投效左派共黨的懷抱,因為那些制度在當地環境並無法運行。而當政府在處理危機的能力未能克服個人野心、政治利益、部落間同質性差異過大,原先的代議制度極為容易被中央集權一黨專政所取而代之。

 

五、反思台灣

在歷經日據時代日本高壓統治、光復後國民黨長期把持黨政的政治生態之下,雖然在西元1996年總統大選已出現政黨更替,然而長期下來台灣政治素養普遍低落,領導、經理、行政人才,以及公私方面所需的組織技能與素養的發展情況都顯得遲緩,可說是寮國政治情況的某部分翻版之一。

 

六、參考文獻

王助民、李良玉、陳思虎等著,1995,《近現代西方殖民主義史(1415-1990)》。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

朱建民譯,1984,《1980年代東南亞—歧異與發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錫鎮著,1999,《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

楊家偉,1995,〈寮國經濟近況及展望〉。《中國商銀月刊》148:48-63。

蔡百銓譯,2001,《東南亞史》。台北:麥田出版社

                              

英國殖民對香港政治民主化的影響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系  陳鶴文

 

一、概況

香港人口約6﹐725﹐000人(2001年),其中華裔佔總人口的95%。面積共約1100平方公里,主要由香港島、九龍、新界與離島四部分組成。

香港地理環境優越,是連接北美洲與歐洲時差的橋樑,與大陸內地和其他東南亞經濟體系聯繫緊密,又與世界各地建立良好的通訊網絡,不但是國際金融中心,並且也是個高度國際化的城市,素有「東方明珠」之稱,也是亞洲四小龍之一。

香港還會是個旅遊和購物的天堂嗎?香港還能自由的進出嗎?他將扮演怎樣的國際經濟體系角色?這一切的疑問都隨著香港在九七年主權回歸北京後成為各界矚目的焦點。對香港人而言,或許這是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結束,卻也是另一個不可知的開始。

 

二、殖民史

香港,原是中國的領土,鴉片戰爭以後,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開始了長達約150年的英國殖民時代。1937年7月中日戰爭爆發,大量難民湧入香港。中日戰爭期間香港曾於1941年12月被日本人佔領,直至1945年8月太平洋戰爭終結,香港才再度被英國統治。1982年9月至1984年9月,中英兩國政府就解決香港問題舉行了長達兩年之久的談判。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正式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確認中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英國並於同日將香港交還中國。

香港可說是英國殖民地中的異數,因為香港天然資源相當匱乏,無法替英國提供任何資源,因此英國當初租借香港的目的在於掠奪遠東的經濟利益。不過由於香港本身的地理環境優越,使得殖民期間吸引了許多英商前來投資並做長期發展的規劃,讓今日的香港有著蓬勃的經貿發展。此外,英國的各種政治制度與民主也在香港播種生根,讓香港人對民主有了進一步的自覺。然而,香港在正式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後,卻有別於其他被殖民國走向獨立建國的模式,香港最終無法獨立建國,而是由中國北京當局接手,形成了所謂的「內在殖民」,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另一種殖民情境。香港的未來,勢必在中共的「一國兩制」與殖民所遺留的政治民主制度中,產生某些不可避免的衝擊。

 

三、有限的民主制度

     英國的殖民地政策一向以其重視殖民地的獨特性與尊重當地的傳統為名。當英國宣布自治或甚至獨立是其殖民地的長遠目標後,英國便會因應各殖民地特殊情況來設計其憲政發展的進程。因此,各殖民地的非殖化過程也並非一致,其速度也不盡相同。但英國對殖民地所採取的方式仍以「西敏寺模式」(議會政體模式)為主線,也就是將立法機構演化成為權力中心。不過由於香港最終無法走向獨立建國,因此英國在1982年之前便排除了將西敏寺模式於香港落實。所以香港無法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期間獲得完整的民主政治制度推行。不過,在混合了利他主義、理想的和實用主義的動機驅使下,英國仍在香港實施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並且將改革的重點放在讓權力下放,進而發展出一個更具參與性的政治制度。

     在英國的影響下香港發展出了一個高度自主的政治體制,政體內的主導制度是一個用人唯才的官僚架構。這個架構主要對英國效忠,而非效忠殖民地人民。不過由於香港社會長期缺乏得到人民信任的領袖與強大組織,所以官僚架構只得到有限的政治挑戰。然而在這樣的架構下,香港也形成了所謂的「純粹的官僚政體」,例如:權力集中於港督一人身上,其行政局與立法局之建議對港督不構成任何法律上的制約。此外,官僚架構聯繫著委任組織,也使得港人無法實施直接的民主制,而且香港本地的政治力量並未能從以間接選舉為主的選舉制度中鞏固成為一個強大的力量,反而讓中共以再併合的方式將散碎的權力集中。

     不論如何,有限民主制度的產生,都和英國因為香港最終無法獨立建國而對政治制度民主化的推展有所保留,以及中共強力反對民主力量恐會顛覆中國政治安定這兩個主要的因素有關。不過,英國有限的民主也是維持香港經貿發達與各式文化自由豐沛的重要關鍵。

 

四、「有限民主」機制在主權回歸中國之前及其之後的影響

     香港政權的高度自主性使其能有效的駕馭一個充斥著眾多互相競爭的私有利益的資本主義社會,也就是有力的維護了社會內的公共利益。另一方面,香港殖民地政權也有其獨特性。如:殖民地政府自願地限制了它的政治權利的應用範圍,所以那些很容易便會被政治化的社會與經濟爭議,便被排除在政治事項之外,而不再對政府構成威脅。同時,殖民地政也對經濟與社會採用不干預政策,使港人可以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追求其私自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目標,並可以享有高度的社會和經濟自由。

英國殖民期間後半期,來自中共的負面阻嚇作用支撐,使得殖民地政府不需像其他專權政權一般需要專權工具來維持穩定和有效的統治。因為殖民地政府的威權已經受中共的削弱,他能夠採用嚴峻的控制措施的能力也相當有限。因此這個來自中國的負面因素,讓香港原有的民主化方向被溫和的專權主義所取代。

香港主權回歸中國之後,中共接管香港的方式大抵承襲英國殖民時期「有限民主」的機制,並有延宕香港實施西方民主的企圖。背離了港英政府遺留下來短暫執行的「責任制」(responsible system),而把這個「責任制」扭轉朝向「商人為主 」的「代表制」(representative system)。此外中共接管香港後,已就香港民眾的自由權利作成較嚴格的法律限制。如:中共透過「臨時立法會」廢除的法律,目的是要將港英政府賦與港人完整的結社自由、集會遊行自由、工人暨工會的權利取銷,而把港英政府原本限制港人自由權利的備而不用的規定全都恢復。這些措施已對港人自由權利形成潛在約束,對未來香港民主化的進展構成障礙。然而在1998年5月,香港舉辦首屆的「立法會」選舉中,選舉結果令人印象深刻,因為香港選民投票率達到歷史上新高,民主派侯選人在直選獲得壓倒性勝利。這些選舉結果不僅扭轉了香港的民主前途,也對中共預設的「專制籓籬」措施有了致命的打擊。

 

五、反思台灣

     香港回歸後,「一國兩制」的口號響徹雲霄。中共也開始不停地叫囂將以「一國兩制」套用於台灣。所謂的「一國兩制」從中共政經辯論思維的習慣來看,「一國兩制」是「政治一國」與「經濟兩制」的合併。然而,社會主義政治的「一國」實際上已經明顯的圈限經濟「兩制」的運作範疇。或許以香港人的立場來看,港人的各種資源較少,難以與中共抗衡,因此,兩害之下取其輕,仍然不是不能全然接受中共主導的階段性「一國兩制」。從台灣人的角度來看,「一國兩制」合宜的宣傳伎倆或許可能令人迷惑,但我們不得不對「一國兩制」的暫時權宜之計有所理解與警覺。台灣人有自由與民主的理想,台灣人也有能力讓民主與自由落實於這片土地上。因此,台灣人應該對中共非常有豐富想像力的「一國兩制」採取不信任的態度,甚至自覺其對香港強行植入的「一國兩制」,完完全全的不適合台灣這個寶島的土壤。

 

六、參考文獻

立法院圖書資料室編,1998,〈香港一九九七〉,《立法報章資料專輯;第63輯》。台北:立法院圖書資料室。

辛延彥,2002,〈兩性角色與殖民論述--香港三部曲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英明,1997,《香港學》。台北:揚智。

李怡,1996,《香港一九九七》。台北: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兆佳,1988,《香港的政制改革與政治發展》。香港:廣角鏡出版社。

蔡榮芳,2001,《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端木來娣,1995,《香港的昨天‧今天‧明天》。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Miners﹐Norman J.著、伍秀珊等譯,1982,《香港的政府與政治》。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

 

 

                                                                                                      

 

法國殖民塞內加爾的政治過程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系  王美惠

 

一、概況

    塞內加爾位於西非,是非洲大陸最西端的國家。西臨大西洋,北與茅利塔尼亞接壤,東與馬利相鄰,南與幾內亞、幾內亞比索相連。塞國人口約960萬人〈2002年〉,其主要民族以沃洛夫族為最〈占全國人口的40%〉,其次為頗爾族、謝列爾族。而在宗教信仰方面,90%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5%信奉拜物教,其餘信奉天主教。其首都為達卡爾,塞國貿易多由此進出。官方語言為法語。               

歷史概況方面:西元10世紀,圖庫列爾人建立泰克魯王國,西元14世紀和16世紀先後並入馬里帝國和桑海帝國。自西元1444年葡萄牙航海家踏上此地後,先後淪為葡、英、法等國的殖民地,尤以法國的殖民對塞國影響最為深遠。直至西元1960年才真正獨立為塞內加爾共和國。

 

二、殖民史

    起初法國殖民塞內加爾只在商港達卡爾與聖路易一帶。1864年塞國淪為法國殖民地,1884到85年的柏林西非會議〈Berlin West Africa Conference〉,乃是歐洲列強的領袖視圖對已在進行的非洲瓜分運動,添加一些歐洲國際協議。總督費德伯上溯塞內加爾河谷,推廣法國的控制,並建立一支紀律嚴明的塞內加爾軍隊,成為1880與90年代法國征服西非的主力。到了1909年塞國劃入法屬西非洲,1958年12月在巴馬可討論成立馬里邦的事宜。1959年3月與馬里(蘇丹)結成聯邦。當時桑戈爾當選為馬里聯邦議會主席,但法國拒不承認馬里聯邦的存在。1959年年底以前,聯邦領袖們曾決定盡力脫離法國而獨立,卻要求獲准仍留在共同體內。

在長期談判後,法國允許馬里聯邦在共同體內部於1960年4月獨立。1960年6月馬里聯邦宣告獨立。然而聯邦內部的壓力、思想的差異、以及各種迫切的社會與經濟難題,使得塞國於1960年8月退出馬里聯邦,成立獨立的共和國。塞內加爾國慶日爲4月4日。獨立後的塞國仍與法國維持著傳統的特殊關係。法國是塞國主要的貿易伙伴,塞國則是獲得法援最多的國家之一。

 

三、在法國政治體制的運作下影響塞國的政治過程

    在二次大戰結束後,法國為了維繫殖民地與法國本土的關係,先後在第四共和(1946~1958)憲法中創建「法蘭西聯盟」、在第五共和(1958~)憲法中建立「法非共同體」,此兩階段的體制影響塞國深遠。法國殖民塞國實施高度中央極權制,最高層是法國總統和國民議會,塞國的地位只有諮詢的功能,並無實際權力。直至第五共和時期成立「法非共和體」,塞國在法國同意法非共同體成員所提出的職權移轉後,塞國才正式脫離法國殖民地的長期統治,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下列圖表為法蘭西聯盟與法非共同體的政治地位之比較:

 

 

第四共和〈1946~1958〉

第五共和〈1958~〉

法國本土政治體制             

       內閣制

國會權力大,行政權弱

準總統制

總統職掌國防與外交

和塞國等殖民地聯繫方式與架構

   法蘭西聯盟〈1946~1958〉

主席:法蘭西共和國總統同為法蘭西聯盟主席,由國民會議與理事會產生

最高委員會:法蘭西共和國代表與法蘭西聯盟主席指派組成

議會:1/2由法蘭西共和國國民議會與參議會組成;1/2由海外屬地、省及協作國家議會組成,僅限於諮詢及建議的功能

   法非共同體〈1958~〉

主席:法蘭西共和國總統同為法非共同體主席

行政理事會:由法蘭西共和國總理、共同體成員國總統與共同體事務部長所組成

共同體參議會:由法蘭西共和國議會與成員國議會推選產生

仲裁法院:7名法官組成,由共同體主席提名,以解決會員國的法律紛爭

塞國等殖民地在憲法之地位

殖民地議會僅具諮詢功能,和法國本土關係既非聯邦亦非邦聯,排除殖民地獨立的可能性,法國仍掌握殖民地主權

不排除成員獨立之可能性,成員得以簽署協定移轉職權與公民投票方式為之,達成獨立法國在共同體內仍有優越地位,法國議會在立法程序中擁有最後決定權

非洲殖民地菁英的參與(如:桑戈爾)

參與法國議會、成立政黨

成立憲法諮詢委員會,法國代表與非洲殖民地菁英密切磋商討論未來關係架構

法國與塞內加爾的關係

1956年法案綱領通過,進行去集中化的變革

桑戈爾認為認為在法屬非洲應建立一個或兩個聯邦國家,與法國成立邦聯國家,並維持彼此協作關係,反對非洲成為各自獨立的國家而成為巴爾幹化〈balkanisation〉

1959年3月塞內加爾與蘇丹共組馬里聯邦

馬里首先提出共同體職權移轉,要求建立獨立國家,在「創新共同體」法律通過後獨立,與法國簽定諸多合作協定

資料來源:參考〈范厚祿,2001〉   

對塞國而言,合作協定對其國家的初期發展亦有實質上的助益。塞國並無意破壞前宗主國法國過去強權的意象,透過合作協定,塞國的領導者得以維持其權力的基礎,亦可在法國外交政策中的擬定過程中爭取若干發言地位,並獲取若干影響力。如桑戈爾於1948年要求從法國社會主義黨獲得更多自主權,因而成立「塞內加爾民主集團」,1951年贏得法國眾議院兩個席次。在這時期,桑戈爾已成為由法國會議的代表所組成「海外獨立黨」的主宰人物,主張聯邦主義,反對與法國的政黨結盟。並於1958年建立「塞內加爾進步聯合」,作為跨領土的非洲重組黨的當地機構,其目的為反對法國的政治控制。

 

四、法國實施「同化政策」對塞國之影響

    塞國在獨立的前後,其去殖民化具有其特殊性可歸納為兩點:(1)法國本土對塞國實施「同化政策」機制的特殊性:法國在去殖民化過程中所創設的法蘭西聯盟,並未明確表示授予塞國獨立的可能性。反以昔日帝國時期所推行「同化政策」〈lassimilisation〉的方式,將政治菁英納入法國政府與議會當中,參與法國戰後行政與立法機構運作。〈在塞國只限於達卡爾、聖路易、戈瑞、魯費斯格四個城鎮進行同化,同化的人民將獲有法國公民充分的法律與政治權利。〉直到第五共和建立的法非共同體中,方才表明不排除獨立的可能性。在共同體架構下以職權移轉的方式,准許塞國獨立。

   〈2〉塞國不傾向採全面獨立的主張:桑戈爾認為去殖民化的達成,應在法國巴黎中央行政與立法程序中完成,寧可採取漸進式的手段,而非使用革命的激烈途徑。僅管在非洲內部有聯邦與邦聯之爭議,但基本的態度是友善的,並未意圖全然的斷絕和法國之間的聯繫關係。因此桑戈爾主張成立非洲聯邦並與法國共建邦聯,和法國維持聯合關係。

    在法國殖民主義不斷略奪下,塞國去殖民的過程中,雖不時爭取在政治上的地位,保有政治權力。但獨立後的塞國在桑戈爾的帶領下並未採取全面獨立的手段,仍和法國維持特殊關係,與法國共建聯邦,並與之進行貿易往來,其原因在於塞國在法國的殖民過程中,同化程度最為高的國家。加上塞國在桑戈爾〈同化程度高〉的帶領下,使得塞國在去殖民的過程中仍殘留法國的影子,亦可說是法國在統治塞國的期間,塞內加爾人民接受法國文化薰陶,使之影響塞國人民相當深遠。

 

五、反思台灣

    過去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期間〈1895~1945〉,日本曾在台灣實施「內地延長主義」,此一政策的實施是在日本統治基礎穩固後,主張台灣人應該同化成日本人,並採取溫和漸進的方式進行。「內地延長主義」與法國統治塞國所實行的同化政策相比有異曲同工之妙。到了1937年後日本在台灣改實施「皇民化政策」,於是從1937年~1945年台灣便進入「皇民化運動」時期。日本此一政策的實施仍在於考量台灣會反抗日本的殖民體制,改採取強制的手段對代台灣人民。強迫台灣人民必須更改姓名、穿著日本和服、改吃日本料理、改說日本語等等,符合以上標準,稱之為「國語家庭」。此一政策的最終目的則是希望台灣人民全面接受日本文化,慢慢融入日本體制之下,並配合日本政策,共同完成「大東亞戰爭的聖戰」,打倒歐美國家,成為世界霸權。台灣雖對此一政策反彈,但在政策實施的過程中,台灣人民的足跡已殘留有日本的腳印了!如今台灣能保有日本古蹟、日本建築等,說台灣完全去殖民,並非全然!

 

六、參考文獻

吳秉真、高普元主編,1993,《非洲民族獨立簡史》。北京:世界知識。

范厚祿,2001,〈去殖民化運動之研究 以前法屬非洲殖民地為例〉。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岱,2000,〈殖民主義的終結及其影響〉。《世界歷史》1:18。

高岱,2000,〈英法殖民地行政管理體制特點評析〉。《歷史研究》4:93。

迪特馬‧羅特蒙特,2000,《殖民統制的結束》。台北:麥田。

Basil Davidson著、蔡百詮譯,1995,《非洲現代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Harry Gailey著、蔡百詮譯,1995,《非洲史》中下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Kevin Shillington著、蔡百詮譯,1995,《非洲通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http://www.suntravel.com.tw/zone/africa/senegal-119.htm

http://www.ces.org.tw/mission/country/africa/senegal.htm

http://www.mofa.gov.tw/mofa1010/chinese/2 3 sg.htm

http://content.edu.tw/junior/geo/ty cg/10133521.htm

http://www.ncltb.edu.tw/hem20.htm

 

 

                                                        

英、俄、美對伊朗內政的干涉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系 楊琇琳 

一、概況

伊朗,史稱波斯,我國漢史稱安息。正式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首都位於德黑蘭。國土面積共有164.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數為6,390萬人(2000年),伊朗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以66%的波斯人佔大多數,其他還有25%的塞拜疆人、5%的庫爾德人、及阿拉伯人、土庫曼人等少數民族。官方語言為波斯語。

伊朗是世界上古老的國家之一,是中東地區的文明古國。伊朗地貌複雜,多漫漫沙漠,周圍環繞著雪山和零星翠谷。除嚴寒酷暑以外,還時常受地震的毀滅性襲擊,夏季則常有塵暴席捲大地。這種乾燥且難以忍受的環境,反映了伊朗屢遭入侵和征服的動盪的歷史。在入侵過這這個國家的民族中,7世紀中葉阿拉伯人的擴張,具有深遠的影響,因為正是阿拉伯人使波斯人民改信了伊斯蘭教。今天,伊朗人多屬於伊斯蘭教什葉派,這也是伊朗的國教。根據什葉派教義,先知穆罕德的侄子阿里的直系後裔才是回教的真正領袖,而遜尼派伊斯蘭教徒則信奉伊斯蘭教的傳統教規。

 

二、殖民史

  伊朗並無被特定一個國家殖民過,他不過是英、俄的半殖民地,以及其他列強競相爭奪的目標,如德國、比利時,也都在伊朗內憂外患之時,將勢力滲透到伊朗境內。不過這些強權中,以英、俄、美對伊朗內政的干涉就為嚴重,亦是影響今日伊朗國家政策走向的主要原因。

伊朗由於戰略地位重要且資源豐富,成為列強的爭奪目標。19世紀初列強對其軍事威脅和奴役性條約,加上封建王朝--愷加王朝的統治已腐敗、反動。當時伊朗政府外交方面都過分依賴外國勢力的行動,更讓列強有機可乘。列強對伊朗的攫取多半是政治和商業特權,在眾多列強的勢力中尤以英、俄為甚,英國對伊朗進行貿易滲透,俄國從伊朗割去了高加索地區,伊朗逐漸淪為英、俄的半殖地。1907年英、俄與伊朗簽署屈辱條約的目的就是阻止伊朗的立憲運動和伊朗國家協商議會。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奧地利、匈牙利、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的影響日益下降之後,英國將自己視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唯一贏家,並展開努力企圖將伊朗尤如埃服與阿富汗那樣淪為自己的保護國,當時英國在中東地區推行的政策就全面控制伊朗,在伊朗建立一種英國所倡導的政權即間接地將伊朗做為英國的保護國。

  繼之,美國的勢力愈來愈強大,其勢力也漸漸的滲透到伊朗國內,美國對伊朗的內政干涉亦相當嚴重,美國勢力入浸的手法與其他的國家不同,美國以維持正義者之名自居,卻是行帝國主義之實,不像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是以赤裸裸的、直接的方式表明對伊朗的豪奪、強取。

  

三、內憂外患:腐敗的專制王朝與列強的干涉內政

  伊朗是一個多民族的封建專制國家,國王是最大的封建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國王、高級阿訇和封建主幾乎佔有全國的全部土地,他們濫用職權,對人民進行敲榨勒索。封建主之間經常發生爭奪土地牧場和水源的混戰。由於伊朗政治腐敗,使其國家積弱不振。也由於它資源豐富,因而成為帝國主欺爭奪的目標。從19世紀開始,伊朗成為英、俄的爭奪對象。他們強迫伊朗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奪取了領事裁判權和各種政治、經濟特權。奴役性的條約使伊朗逐漸淪為英、俄的半殖民地。當時的愷加王朝對內實行封建專制,對外依賴強權、屈辱投降、出賣主權,完全成了英、俄帝國的走狗。由於封建統治者的腐敗和殖民掠奪,農民、手工業者紛紛破產,農業連年歉收,社會矛盾非常激烈,在此情況下各層人民的反抗運動迅速高漲起。伊朗人民不斷地進行反對殖民侵略和反封建的鬥爭,終於在1905~1911年,伊朗發生了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革命」運動。這次革命延續六年之久,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1905年首都和各大城市立即掀起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任命民族主義者納斯羅拉汗為首相,宣佈實行立憲,頒佈選舉法,召開議會,規定伊朗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對王權作了很大限制,革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1907年,革命進入第二階段,英、俄兩國為干涉伊朗革命,因此在8月簽定了協定,正式在伊朗劃分範圍。由於封建王權不甘心失敗,遂與英、俄聯合發動反革命政變,伊朗革命者立即掀起了保衛革命成果,所以反革命政變失敗。1909年,革命進入第三階段,前兩階段的革命取得一定的勝利,建立起君主立憲政體,但在國內和英、俄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持續六年的「資產階革命」仍告失敗。封建王朝--愷加王朝復辟。

1921年英國干預伊朗內政,發動「禮薩汗政變」推翻愷加王朝,1925年建立傀儡政權「巴列維王朝」。巴列維王朝後期的對外政策上實行親美政策,從美購入大量西方技術、設備和武器,對內則繼續實行專制統治,組成御用的「伊朗民族復興黨」,實行一黨專制。國王的施政的確帶給伊朗新的契機,而且國王還揚言,在25年內伊朗一定要成為世界五大強權。但國王侵吞數十億美元的石油收入,伊朗人民擔心歷史重演,專制王權會再度出賣主權,成為美國的走狗。因此,才會有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的誕生。

 

四、國家政策急轉彎的「伊斯蘭革命」

雖然「資產階革命」運動被扼殺了,但是它揭開了反帝國主義、反封建鬥爭的新頁。因此,伊朗在面對後來美國勢力入侵的壓力的時,才能有由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的產生。由於巴列維王朝實行親美政策,使得過多的西方價值滲透到伊斯蘭教法中,導致伊斯蘭信仰中心出現價值危機。在這樣的情勢下,促成反美精神宗教領袖霍梅尼為代表的伊斯蘭教什葉派上層的強烈反對,國內政局動盪不安。持續地爆發大規模的反國王、反美運動,要求廢除君主制。1979年便開始了「伊斯蘭革命」,此革命由霍梅尼領導。要求恢復中世紀純潔的伊斯蘭道德,並建立伊斯蘭共和國,把西方的殖民主義統統趕走。在對外政策方面,霍梅尼政權支持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扣押美國使館人員作為人質,要求引渡流亡在美國的前國王巴列維和收回巴列維家族在美國的財產,釀成「人質危機」。在阿爾及利亞的斡旋下,伊美雙方才達成釋放人質的協定,美國將巴列維家族在美財產歸還伊朗政府,伊政府則釋放美國人質。

霍梅尼宣佈,全世界「所有伊斯蘭國家應當覺醒,團結起來,在真主的旗幟下,成立一個大伊斯蘭政府」。「伊斯蘭革命」成功後,伊朗才獲得獨立,人民對國家擁有了自主權。伊朗對內實行政教合一政策,對外則獨立、不結盟。並且開始向伊斯蘭世界輸出革命。

基本教義派的崛起是伊斯蘭復古的文化復振運動,是面對現代化的反彈思維,因此才會出現鄉村教士的神學士教團模式,這也是異文化衝突後自我封閉的行為。雖然有人批評伊朗愈革命愈依附帝國主義,認為伊朗在革命過程中不乏使用了帝國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但我們不妨將之視為伊朗「以夷制夷」的一種方式。至少這場由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促使伊朗在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均有重大發展。並且人民擁有對國家的自主權,往後在面對強權的壓力時,人民能團結一致的抵抗外敵,國家領袖不再依附在外國勢力的腳下,外交政策奉行獨立、不結盟的對外政策,宣佈「不傾向東方,也不傾向西方」,反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積極發展同伊斯蘭、第三世界和不結明國家的關係,重視同西歐、日本等國的交往與經貿聯繫。除美國、以色列和南非外,願同所有國家在互利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發展關係。堅持輸出伊斯蘭意識形態,伊斯蘭在其外交政策中高於一切,被置於一切國家利益之上。

 

五、反思臺灣

  從伊朗近代的歷史感覺他們的政治制度一直受列強的干涉,並且一直在反反覆覆的重演。人民不斷地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度過。在伊斯蘭革命中,他們確立了自己國家想走的路線,儘管列強總是對其虎視眈眈,但伊朗仍堅持自己的國家路線。反觀台灣,在外交政策上一直受中國大陸打壓,友邦持續減少中。例如:前些日子,陳總統原定到印尼進行「渡假外交之旅」,但卻在中共的打壓下告終。每當台海發生危機時,我國都想在美國身上尋找辟護,如此只會導致我國對美國日益加深的依賴感。其實許多國人也都清楚,美國之所以會介入兩岸複雜的關係中,無非是想鞏固自己的國家利益。如同其對待伊朗的方式般,披著助其現代化的外衣,行略奪、壓榨之實。伊朗在面對強權的打壓下,終於確立了自己國家路線,台灣是否也應引以為鑑,早日尋求我國的國家路線,確立我國的國際地位,不要再被邊緣化。但一直以來我國的國際地位模糊,可說是無法與中共並存,這樣與中共折不兩立的形態,只會使我國在國際上愈來愈封閉,這樣如何談與「國際接軌」呢?

 

六、參考文獻

貝達棣,1974,《伊朗》。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應鐘,1988,《中東•近東》。台北:錦繡。

郭 希,1996,《西亞•中亞》。台北:錦繡。

http://www.chinesenewsweek.com/82/Globe/6139.html

http://www.irib.com/worldservice/chinese/zhuanti/rezahan.htm

http://www.allworldno1.com/IR/ael05.htm

http://zhenyuan.sdedu.net/Resource/Book/Edu/JXCKS/TS009002/0006

 

                  

法國殖民對摩洛哥元首制的影響

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  葉亮緯

 

 

一、概況

摩洛哥王國的人口3,039萬(2001年),土地面積: 698,670(平方公里),其首都:拉拔特。在語言方面:阿拉伯語、法語、西班牙語。宗教信仰以回教為主。其政府體制是君主立憲制。貨幣拉巴特:德瑞、國民所得約3,260美金。其地理位置:西臨大西洋,隔直布羅陀海峽與西班牙相對;正南與西撒哈拉為鄰,東南與阿爾及利亞連接。

 

 

二、殖民史

摩洛哥最早的居民是柏柏爾人,從15世紀起,西方列強先後入侵。1904年10月法國和西班牙籤訂瓜分在摩勢力範圍的協定。1912年3月30日淪為法國保護國,同年11月27日,法國同西班牙籤訂《馬德里條約》,摩北部狹長地區和南部伊夫尼等地區劃為西班牙保護地。1921年2月,摩北部裏夫地區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1924年成立“裏夫部落聯邦共和國”後遭法、西聯軍的殘酷鎮壓。1947年摩蘇丹穆罕默德五世要求獨立,改變保護制度。1953年8月法國廢黜穆罕默德五世,另立阿拉法為蘇丹。1955年11月法國被迫同意穆罕默德五世復位。1956年3月2日法國承認摩洛哥獨立,同年4月7日西班牙也承認摩洛哥獨立,放棄它在摩洛哥的保護地。1957年8月14日正式定國名為摩洛哥王國,蘇丹改稱國王。1961年2月穆罕默德五世逝世,3月其子穆萊·哈桑王儲繼位,稱哈桑二世。哈桑二世在平息了1971年和1972年兩次政變後,經過與各黨派的多次對話和協商,於1972年透過選舉組成由主要政黨參加的議會(代表院)和政府,近年來摩國內政局比較平穩。1999年7月23日哈桑二世因病去世,他的長子西迪·穆罕默德繼承王位,稱穆罕默德六世。

 

 

三、殖民前與殖民時期摩洛哥的元首制度

西元7世紀時,阿拉伯人進入摩洛哥,並於788年建立阿里王朝。至12世紀,阿爾摩哈德王朝的哈里發阿布德‧阿里‧穆明又將11世紀進入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東部的阿拉伯部落希拉爾人移居到摩洛哥,使摩洛哥的柏柏爾人進一步與阿拉伯人發生融合。爾後又不斷吸收外來成分,逐漸形成今日的摩洛哥人,成為北非阿拉伯人的一個重要部分。

摩洛哥從西元7世紀起成為伊斯蘭世界的一員,此後經過多次王朝更替,到了西元1640年的阿拉維王朝就一直持續至今(現今在位的穆罕默德六世是該王朝的第22代君王)。在摩洛哥國史上雖然歷經法國及西班牙的殖民侵略,而法國與西班牙的殖民在各方面或許帶來某種程度的西化,但是這並未改變其回教國家的定位,摩洛哥仍然有許多傳統制度遵照伊斯蘭的文化而走,例如其元首制度。

在伊斯蘭文化圈中,對於回教國家君主均統一尊稱為蘇丹(sultan)。摩洛哥自古以來就是回教國家了,所以摩洛哥國王也稱為蘇丹。蘇丹身為國家領袖、宗教領袖,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伊斯蘭文化也是屬於政教合一的模式之一,所以蘇丹在回教世界中也帶有神聖而不可侵犯的意涵,簡而言之,蘇丹在回教世界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法國殖民初期有別於其他國家的殖民,法國乃是採取直接統治,其他國家大都是採取間接統治。直接統治乃指統治權不假手他人,直接由宗主國來統治,其最終目的是同化摩洛哥,使摩洛哥也變成法國的一部份。第一次大戰後,法國的殖民才漸漸趨向於間接統治。

雖然法國初期採行直接統治,不過倒也不是全面性的,例如在宗教信仰自由、民間風俗、甚至是歷史傳統文物等方面法國都採取維持原狀而不加以干預的政策,而這也是摩洛哥王國現在能在許多方面新舊並存的最主要原因。(因為法國會佔領摩洛哥其最主要考量並不是當地的資源,而是其戰略位置,所以法國殖民所帶來的西化,也僅僅散布在幾個大都市中,而非全面性的。)

如同前面一點所說的,雖然摩洛哥在1912年淪為法國的保護國,而在1917年法國更逼迫摩洛哥簽署了一個企圖讓其王室傳承消失的條約(為了同化摩洛哥使其成為法國的一部份),但是法國在摩洛哥的元首制度上並未做太多的干預,法國沒有逼迫其蘇丹下臺換上自己的行政人員,有所干預的僅是治權上的要求。(簡而言之,要讓摩洛哥蘇丹變成一個傀儡)綜合來說,法國會佔領摩洛哥絕大部分的因素是其戰略地位重要,所以在殖民部分只有點的殖民,而非面的殖民,這一點摩洛哥比其他曾經被殖民的國家好很多,因為這樣對其原本文化所受到破壞是最小的。

 

 

四、反殖民風潮與法國殖民對摩洛哥元首制度的轉變及影響

西元1947年,因為摩洛哥蘇丹穆罕默德五世要求獨立,改變保護制度,而引來法國的不悅,到了1953年法過甚至罷黜他而改立阿拉法為蘇丹。原本早在法國剛殖民時(西元1921年時)就有反法的運動了,但是都被鎮壓住,法國現在此舉更是一舉把摩洛哥人民反法的情緒推至高潮,只在短短的兩年內法國就被迫同意蘇丹穆罕默德五世復位,隔年(1956年)法國只能承認摩洛哥獨立而結束了法國的殖民史。

第一點的時空背景正值二次大戰後,國際間鼓吹民族自決的風氣,所以一些殖民地紛紛起來反抗殖民國的統治而要求獨立,摩洛哥也不例外再加上法國罷黜蘇丹穆罕默德五世的導火線,摩洛哥人民反法的情緒達到最高點,馬拉喀什、卡薩布蘭卡、拉巴特等主要城市都爆發了抗議的示威和武裝起義,最後摩洛哥人民把握住此次機會而獲得最後的勝利。

獨立後的摩洛哥改國名為摩洛哥王國,逐一收回當時被法國跟西班牙佔領的土地,為了迎合世界民主的潮流並於西元1972年通過該國憲法,所以摩洛哥現在是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不過雖然是君主立憲,摩洛哥仍然照著伊斯蘭世界的傳統,君王擁有極大的權力,摩洛哥有議會機構但是國王也享有立法權;再者摩洛哥君王仍然是政治跟宗教上的領袖,獨立後的摩洛哥也是政教合一的制度,君王也享有行政決定權,所以擺脫法國殖民後,摩洛哥的君王重新回到了至高的地位。

 

綜合前面3個時期之後,我們可以探討出法國對於摩洛哥元首制度的影響為何,法國征服摩洛哥之後,所做的殖民幾乎都只是點的殖民,而非面的殖民,法國對於摩洛哥的民俗風情及其他方面幾乎都是保持原狀、不加以干涉的原則,從我所探討的摩洛哥元首制度3個時期的變化上即是最好的例證。法國成功掌控摩洛哥後並未以法國的行政人員去替換摩洛哥原本的行政人員,所有的行政體系幾乎都沒變動,其中包含了摩洛哥的元首,仍然一樣是由該國蘇丹擔任元首,而法國所做的只是以強大的武力來讓蘇丹乖乖聽話,並且架空蘇丹的權力,還企圖把摩洛哥徹底的同化成法國的一部份。(法國曾逼迫其蘇丹簽下諸多不平等條約,其中甚至還干涉王位繼承問題)所以法國殖民對於摩洛哥元首制度的影響,我覺得應該是影響到其權力的高低,而非真正的讓摩洛哥元首制度產生重大的改變。

 

 

五、反思台灣

從前面可以知道摩洛哥在法國的殖民下其元首制度並無產生重大的變化,法國只是操控其元首權力分配;台灣也曾受到日本長達50年的殖民,日本對於台灣的統治是採取總督專制的統治體制。1986年日本政府以台灣為新取得之殖民地,發布「法律第63號」(簡稱「六三法」),採委任立法制度,授權臺灣總督頒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臺灣總督為最高長官,擁有人事任免權、法院管轄權及臺灣陸海軍統率權,可以說總攬行政、立法、司法及軍事大權。相較之下,摩洛哥與台灣被殖民時的元首相同的是均是集大權於一身;相異的是摩洛哥的蘇丹是法國的傀儡,沒有自主權,而台灣的總督是日本指派專任,擁有極大的自主權。

在獨立後,摩洛哥採行君主立憲制,但國王仍然享有極大的權力,同時掌握行政、司法、立法等大權,所以摩洛哥只實行部分民主;台灣則是採行總統制,期間歷經了國民大會代選到現在的直接民選,這顯示出台灣已經成功的趨近於成熟民主制國家了。一樣都曾是被殖民的國家,或許文化背景的不同有所影響,但是在實行民主體制經驗上,台灣的經驗相信可以做為魔洛哥很好的借鏡。

 

六、參考文獻

白亞儒編,《世界地理雜誌》。台北:雙域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吳宗錦編,1982,<世界旅行全集9>。《非洲之旅》。台北:北屋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蕭淑美主編,1996,<放眼新世界9>。《北非、阿拉伯半島》。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必權,1981,《世界列國誌》。川流圖書公司。

劉鴻喜著,1991,《非洲地理》。台北:三民書局。

arry Gailey,Jr 原著,蔡百銓譯,1995,《非洲史》中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Kevin Shillington著,蔡百銓譯,1995,《非洲通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https://www.wordpedia.com/search/cpedia.asp?keyword=

 

http://www.kyaz.com/islam-education/18.htm

 

http://www.suntravel.com.tw/zone/Africa/Morocco-116.htm

 

http://www.suntravel.com.tw/zone/Africa/Morocco-116.htm

 

http://www.worldlanguage.com/ChineseTraditional/Countries/Morocco.htm

http://archive.udn.com/2002/9/26/NEWS/TRAVEL/OVERSEA_TRAVEL/1005950.shtml

MOOK

http://archive.udn.com/2002/9/26/NEWS/TRAVEL/OVERSEA_TRAVEL/1005950.shtml

 

http://archive.udn.com/2002/9/26/NEWS/TRAVEL/OVERSEA_TRAVEL/1005950.shtml

 

http://www.ces.org.tw/mission/country/africa/morocco.htm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sc/2002-08/15/content_526039.htm

 

http://211.167.234.132/chiVersion/world/general/general/ma.html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sc/2002-06/19/content_447438.htm

 

http://www.china-ns.com/sjgggk/feizhou.htm

 

http://www.angelibrary.com/real/world/018.htm

 

 

 

英國對伊拉克的軍事制度之影響

 

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 徐偉翔

 

一、概況

     伊拉克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中東地區之中心位置,北臨土耳其、東界伊朗、南臨科威特及波斯灣、西南與沙烏地阿拉伯及約旦接壤、西北與敘利亞為鄰。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自西北向東南貫穿全境,兩河在庫爾納匯合為夏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灣。東北部山區屬地中海式氣侯,其他為熱帶沙漠氣侯。          

     人口約2310萬(2000年)。阿拉伯人佔73.5%,庫爾德人佔21.6%,另外,還有少數土庫曼人、土耳其人、伊朗人、盧爾人、徹爾克斯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等。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居民中95%信奉伊斯蘭教,少數人信奉基督教(佔全國人口3.6%)或猶太教。伊斯蘭教為國教。90%左右的庫爾德人居住在北部山區的五個省(稱為庫爾德斯坦)中;百分之九十七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穆斯林2,078萬。佔人口總數97%。阿拉伯伊斯蘭國家中,伊拉克是唯一的十葉派佔多數的國家。十葉派佔全國穆斯林總數的60%,遜尼派佔40%。           

     伊拉克有悠久的歷史,兩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西元前2000年起先後建立被譽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和後巴比倫王國。西元前550年為波斯帝國所滅。西元7世紀時被阿拉伯帝國吞併。16世紀受奧斯曼帝國統治。西元1920年淪為英國「委任統治區」。西元1921年8月宣佈獨立,成立伊拉克王國,在英國保護下建立費薩爾王朝。西元1932年獲得完全獨立。1958年「自由軍官組織」推翻費薩爾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國。

 

二、殖民史

伊拉克在歷史上原本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現在的伊拉克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時期,曾是三個不一樣的國家,三軍事力量都受限於當時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之下,軍事力量薄弱,當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衰弱時,三國也是內戰不斷,而在外又受到殖民帝國的覬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三國遭英軍入侵,1920年淪為英國「委任統治地」,也硬把這三小國拼湊成現今的伊拉克,1921年成立伊拉克王國,立費薩爾為國王。1921年獨立後在英國幫助下建立王國軍隊。20世紀30年代先後建立陸軍、空軍、海軍。

 

三、英國託管伊拉克所帶動的軍事改革

西元1921年獨立後在英國幫助下建立王國軍隊,西元1932年獲得完全獨立。1958年7月14日以阿卜杜勒‧卡裏姆‧卡賽姆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費薩爾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國。西元1963年2月8日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推翻卡賽姆,建立以該黨為主的政權,但由黨外人士阿裏夫任總統。西元1968年7月17日,以艾哈邁德‧哈桑‧貝克爾為首的復興黨軍官集團聯合阿卜杜勒‧拉扎克‧納伊夫青年軍官集團推翻了阿裏夫,復興黨再度掌權,貝克爾出任總統。西元1979年7月貝克爾因病辭職,薩達姆·侯賽因接任其職。

     共和國成立後,改組了軍隊。武器裝備主要來自前蘇聯,並從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巴西等國購買了大量先進武器裝備。兩伊戰爭停火後,伊優先發展軍火工業,花鉅資引進高科技和購買外國尖端技術設備,努力使武器裝備國產化。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伊軍隊和武器裝備損失慘重,大部分軍事工業和設施被摧毀。戰後,聯合國透過銷毀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決議。在聯合國的監督下,銷毀了一些導彈、生化武器和核設施等。由於聯合國的制裁,其武裝部隊50%的武器缺少零配件。薩達姆總統任武裝部隊總司令。伊拉克復興社會黨地區領導機構軍事局是國家最高軍事決策機關,它在武裝總司令的領導下工作,負責制定國防政策、戰略方針等重大事宜。國防部是最高軍事行政機關。總參謀部是最高軍事指揮機構。國防部和總參謀部在武裝力量總司令和軍事局的領導下各負其責。武裝力量由正規軍、預備役部隊和准軍事部隊組成。正規軍分陸、海、空三個軍種。全國分3個軍區:第1、第2、第3軍區,也稱北部、中部、南部軍區。
    
領導人物有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總統兼武裝力量總司令薩達姆‧侯賽因(西元1995年10月連任)。國防部長蘇爾坦‧哈希姆‧艾哈邁德上將(西元1994年5月上任)。武裝部隊總參謀長阿卜杜拉‧謝南上將(西元1995年7月)。
    武裝力量有現役部隊42.9萬人。陸軍 總兵力37.5萬人。海軍 約2000人。空軍 
約3.5萬人。防空部隊約1.7萬人。

 

四、軍事改革對國家的影響

     因為總統為國家元首並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和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伊拉克是屬於軍人掌握實權的國家,總統任武裝部隊總司令復興社會黨軍事局是最高軍事決策機構,國防部是最高軍事行政機關,總參謀部是最高軍事組織機構。伊拉克復興社會黨軍事局是在武裝總司令的領導下工作,負責制定國防政策、戰略方針等重大事宜。國防部和總參謀部在武裝力量總司令和軍事局的領導下各負其責。

     由復興黨地區領導成員組成的革命指揮委員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有權解散議會,直接頒布法律和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決議,決定國家對外宣戰和媾和,批准國家預算、決算以及對外簽署條約、協定等。其主席有權任命副總統、總理、部長和其他高級軍政官員。議會稱國民議會,由250名議員組成,其中30名由總統任命,任期為四年。每年春、秋召開兩次會議,遇有特殊情況可召開特別會議。它有權審查由總統和革指會提出的法律草案,討論透過國家預算、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條約與協定等。而英國在託管伊拉克時,期間所推動的軍事改革也造成了現今國家以軍人軍事為國家發展的核心,但是英國才託管了短短的幾年,雖然在期間奠定了伊拉克的軍事基礎,但是如此的發展走向也與伊拉克的地理位置與歷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五、反思台灣

     西元1624年,荷蘭人在台南安平一帶登陸,隨後西班牙人也佔領了東北角海岸的淡水、基隆、宜蘭一帶,至於東瀛島國的日本,更是覬覦台灣已久,在明清兩代曾數度發兵攻打台灣。荷蘭殖民台灣之後,創設了東印度公司推廣農牧,生產稻米、蔗糖、鹿皮等,並利用台灣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台灣成為中國、日本、南洋、歐洲等地貨物的轉口集散中心,荷蘭人在台經營的38年中,使台灣奠定了接受近代文明的基礎,在300年前就顯現了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社會雛型。

     甲午戰爭之後,清朝將台灣割讓給日本,自西元1895年起,開始台灣長達半世紀之久的日據時代,日本殖民政府為了達到全面有效的統治,著手建立戶警合一制度及精密的土地登錄制度、統一度量衡及貨幣、興水利發展農業、建立公醫制度及改善衛生制度、興建西部縱貫鐵路及高雄、基隆兩大港,以暢通物資運輸,並壟斷台灣的商業、糖業,引進日本的大企業,開辦電力、機械、肥料、水泥、採礦等工業,日本殖民政府雖採取高壓統治,並奪取台灣資源,但也使台灣在短期間內改變鬆散統治的面貌,建立工商社會的基礎規模。

     臺灣受到其他國家統治殖民期間,所發展的大多是與臺灣地理位置有關的經濟發展,雖然在日本的統治期間有短期的建設軍事基地還有徵招人民參與戰爭,但最主要的還是掠奪臺灣的經濟資源,雖然與伊拉克的情況大不相同,但都在某一方面建立起了相當的基礎。

 

六、參考文獻

劉必權,1981,〈伊拉克〉。《世界列國誌》2:812-818。

http://www.mofa.gov.tw/newmofa/index.htm 

http://www.islam.org.hk/iraq.asp

http://www.tripshop.com.tw/index/map01.html

http://www.skl.com.tw/About/main-07-1-1.htm

http://cksairport.gov.tw/c/s1-6.htm

 

 

英國對埃及的經濟殖民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系  陳佩君

 

一、概況

埃及全名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首都位於開羅。面積100.2萬平方公里跨亞、非兩洲;西與利比亞為鄰,南與蘇丹為界,東鄰紅海與巴勒斯坦接壤,北鄰地中海。全境96﹪為沙漠,而尼羅河貫穿南北,蘇伊士運河是連接亞、非、歐三洲的交通要道。埃及人口約6521萬人(2000年),其中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佔87﹪,基督教的科普特人約佔11.8﹪,希臘東正教、天主教等其他基督徒25萬人,還有少數的猶太教徒。伊斯蘭教為埃及的國教,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

埃及為四大古文明之一;被波斯、希臘、羅馬、阿拉伯、土耳其、法國、英國先後佔領過。1798-1801年法國拿破崙入侵並統治三年時間。在1882年,英國軍隊佔領埃及,埃及成為英國殖民地;1914年,英國宣佈埃及為英國保護國;1922年,迫於埃及民族運動的壓力,英國被迫承認埃及為獨立國家,但保留國防、外交、經濟與少數民族等問題的處置權。1956年,納塞爾總統宣佈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英國軍隊正式撤出蘇伊士運河區;1971年,埃及改名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二、殖民史

埃及地處歐、亞、非三洲的交匯點的地理位置,使其在18-19世紀成為英法殖民擴張爭奪的焦點。18世紀中期,埃及的一些大城市已經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但由於戰亂和經濟不振阻礙了當地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當時,穆罕默德‧阿里任命成為駐埃及總督,開始改革政策;在經濟改革上,改善灌溉系統、擴大播種面積、發展新的經濟作物等;阿里的改革促進了埃及經濟的發展。但是埃及的強大是西方不願見到,而它的獨立和擴張更是西方列強不允許的,所以,此改革並不足以遏制資本主義殖民侵入埃及,反而讓英法更激烈的爭奪埃及。1838年埃及對土耳其作戰時因為英法干預而敗北,而使埃及被迫與英國接受了「英土商約」;此「英土商約」無疑為英國開起了埃及的大門,也為英國工業品在埃及傾銷與掠奪埃及的原料的開始。結果埃及工業在失去保護和財政支持下的工廠,與外來商品衝擊下一蹶不振,而使工業原料被恣意掠奪;最終,阿里的改革還是失敗,喪失完整獨立主權的埃及,在經濟上開始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而在蘇伊士運河方面,蘇伊士運河的開墾在埃及近代經濟史和資本主義殖民史上是一大事件。它反映了英法對埃及的激烈爭奪,而且把埃及的經濟進一步推向殖民地化;1869年運河的建成是埃及歷史發展的轉折點,它是一條連接東西方交通的捷徑,可是對埃及來說卻是引狼入室的孔道;而埃及為了修築運河而債台高築,從此埃及走向破產之路。運河與國債對埃及的殖民化的過程,無疑起了加速作用。

 

三、英國殖民埃及的經濟政策

1882年,英軍全面佔領埃及,埃及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全面控制埃及的政權,是英國加強殖民掠奪、加速埃及經濟殖民地化的保證。1883~1907年英國駐埃及代表兼總領事--克羅默,他專橫跋扈、詭詐陰險,有「東方暴君」著稱。克羅默一上台推行「英國的智慧,埃及的手」政策,而在這體制之下,埃及完全被英國所奴役。經濟上,克羅默規定:1.英國對埃及的政策,首先是要求埃及向英國出口棉花,然後在進口紡織品;換句話說,埃及成為英國紡織工業的原料供應基地和英國工業品的銷售市場。2.埃及政府緊縮開支,集中資金發展農業,調整農民在上下埃及修築水壩、疏浚河渠,以增加灌溉面積;甚至不顧埃及人民的生計,削減糧田,擴大棉田。而在此期間,棉田擠掉了甘蔗、大麥、小麥等糧食作物的種植,而自此以來,「尼羅河糧倉」成為全球馳名的缺糧國。3.藉口埃及因缺乏燃料、技術和資金而不宜發展工業,指示「必須停止一切防礙或減少農業生產的措施」,力圖扼殺埃及當時民族工業。而埃及政府被迫廉價出售紡紗廠和織布廠、關閉造紙廠;對進口商品,不論是發展民族工業的必需品還是埃及工業已能製造的產品,一律加收關稅;因此,各國洋貨充斥埃及市場,民族工業深遭摧殘,手工業日趨凋敝。

1914年,英國宣佈埃及為英國保護國。英國在埃及實行「保護制度」是在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狀態下的殖民制度,主要控制了埃及的繼承權;在經濟制度上,使埃及更進一步殖民地化。1918年,英國發佈關於壟斷全部棉花收購的法案。第一次大戰後,埃及人民掀起了革命浪潮;在1922年,英國被迫宣佈取消埃及的「保護國」名義,承認埃及「獨立」。可是,外國殖民者在埃及的一切特權仍被保留下來。在保護英帝國權益的藉口下,英國佔領軍繼續留駐埃及,埃及仍為英國殖民部所控制。在經濟上,英國資本控制了埃及一系列關鍵性的部門和領域;例如:控制了埃及經濟基礎棉花的生產與銷售的整個過程;而英格蘭銀行控制埃及財政金融與外匯市場,大大提供了英國壟斷資本對埃及的搜刮能力,具體操縱埃及的外貿及一系列生產、運輸部門。

 

四、英國對埃及經濟殖民的影響與殖民的加深

1882年英國佔領埃及以來,從此埃及成為英國的農業---原料附庸,埃及經濟走向單一經濟作物制(棉花)發展,沒有取得實質意義上的經濟發展,在整個英國佔領時期,技術、農業和工業的增長緩慢,並沒有跟上人口的增長。而棉花的片面發展,使它成為埃及經濟唯一支柱,棉價的波動直接牽動著埃及的經濟命脈。在外國商品重炮攻擊下,除製糖、榨油、肥皂、煙草、水泥等小行苦苦掙扎外,其他工業普遍落後;民族工業飽受摧殘。這個時期,大量外資湧入埃及,控制了埃及工業、採礦、航運、鐵路、水利灌溉、公用事業、銀行、土地經營等主要經濟部門,除農業和商業外,幾乎一切部門均被外國控制,埃及成為外國殖民地國家,完全依附於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資本主義市場。

1936年「英埃條約」,保持了英國在埃及的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特殊地位。兩次大戰間,外國壟斷資本繼續控制著埃及的國民經濟命脈;外資的增長及其對埃及經濟命脈控制的加強,是這個時期埃及經濟進一步殖民地化的標誌。在外國資本控制下,埃及農業片面發展單一出口作物--棉花,致使糧食生產長期不能自給,這是埃及經濟殖民地化加深的重要表現之一。棉花是當時埃及最重要的出口作物,在對外貿易和整個國民經濟中具有決定意義;而為了讓英國大量出口棉花,埃及政府大量種植棉花;此棉花片面性的發展,影響了穀物播種面積,造成埃及長年糧食不能自給。1930年以後,因危機嚴重,埃及當局不得已採取擴大穀物播種面積,並進行土壤改良政策,到1938年終於實現了基本糧食的自給。

而在兩次大戰間,近代工業有較快的增長,其中民族工業也有一定的發展。而這個時期埃及工業增長較快的原因,一方面是外國公司擴大了對埃及工業的投資;另一方面是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有利的條件。雖然埃及的近代工業有一定的發展,但卻明顯的具有殖民地性質。首先,埃及近代工業中民族資本有限,外國資本仍然佔據著統治地位;其次,埃及工業發展是片面的、畸形的,因為埃及工業技術裝備普遍相當落後,而全部機械設備依賴進口;第三,當時埃及一些近代工業部門中,少數大型企業的生產和集中程度相當高,並已形成壟斷。

在此,埃及當時的對外貿易仍具有殖民地性質,埃及經濟是以英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農業--原料附庸。出口總值幾乎都是農畜品和原料,而其中棉花佔絕對的優勢出口商品,主要輸往英、法。

 

五、反思台灣

台灣位於亞洲大陸與西太平洋之間,由於天然資源及地理位置特殊的關係,是近世紀初期為重商主義時代爭奪殖民的地方。而在日本佔領台灣期間,對於台灣糖業有決定性的影響。台灣糖業在日本政府深厚的保護、獎勵之下,急劇發展,但其實際的經營者是日本資本家。台灣糖業的發展史,也就是台灣資本主義的生產,完全是由具有新式機械設備的資本家企業所征服的過程。日本在對於台灣的製糖業企業中,形成大資本家獨占與市場獨占的地位。在運輸工具上,日本興建鐵路,提供原料甘蔗的運送、製糖材料、製品及從業人員的運送,方便控制。

 

六、               參考文獻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1985,《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

宋則行、樊亢,1998,《世界經濟史 上卷》。北京:經濟科學。5(3):156-159,10(3):367-370。

宋則行、樊亢,1998,《世界經濟史 中卷》。北京:經濟科學。18(4):358-361

吳秉真、高普元,1993,《非洲民族獨立簡史》。北京:世界知識。:1:46-62

鄭家馨主編,1999,《殖民主義史 非洲卷》。北京:北京大學。8:318-346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sc/2002-04/05/content_348655

 

                                                                                 

 

 

 

 

 

 

美國對菲律賓的經濟侵控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系三  林仙凡

 

 

一、概況

菲律賓,全稱菲律賓共和國,首都位於馬尼拉,地理位於西太平洋赤道與北回歸線之間。全國由7107個大小島嶼組成,總面積30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18500多公里有許多良港,海上交通運輸比較發達。因地處熱帶季風區,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足,土壤也肥沃,作物可全年生長,故農業發展潛力很大,而全境覆蓋森林面積約40﹪,木材供應充裕,礦產也相當豐富,這些都是經濟發展的良好資源條件。菲律賓北與台灣相望,南與加里曼丹和蘇拉威西隔海相對,西瀕南中國海,東臨太平洋,正當亞、澳兩洲大陸和太平洋之間、東亞和南亞之間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全國人口8008萬人(2001年),聯合國在1998年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把菲律賓列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而種族中,馬來族佔全國人口的85﹪以上,包括他加祿人、伊洛戈人、邦班牙人、比薩亞人和比科爾人等;少數民族有華人、印尼人、阿拉伯人、印度人、西班牙人和美國人,還有為數不多的土著民族。菲律賓有70多種語言。國語是以他加祿語為基礎的菲律賓語,英語為官方語言。國民約84﹪信奉天主教,4.9﹪信奉伊斯蘭教,少數人信奉獨立教和基督教新教,華人多信奉佛教,土著民族多信奉原始宗教。

 

二、殖民史

探險家麥哲倫於1521年即到達沙瑪島,但他卻在宿霧島被菲律賓人殺害。西班牙政府隨即派遣遠征軍到菲律賓,數度與菲律賓人發生戰爭,一直到1571年才征服馬尼拉,從此正式統治菲律賓。在長達三百多年的統治間,西班牙傳入天主教,讓菲律賓人普遍信仰天主教,異於亞洲其他國家之信仰。1898年,西班牙與美國發生戰爭,西班牙戰敗,與美國簽訂巴黎和平條約,其主要內容就是美國付予西班牙二千萬美元,而西班牙則將菲律賓、關島及波多黎各割讓給美國,至此結束了長達327年西班牙的長期統治,隨之開始美國另一種殖民方式的統治。美國統治菲律賓其間,把美國的民主政治理念引進菲國, 大力培植菲人的自治政府,因此菲律賓成為東南亞最早民主化的國家。1942年初菲律賓為日軍佔領,並煽動菲人反美之情緒。1945年,美軍重返菲律賓,並將行政權正式移交菲律賓共和國政。1946年,菲律賓正式脫離美國,成為一獨立國家。

 

三、美國殖民菲律賓時的經濟控制與掠奪

美國對菲律賓的經濟政策,旨在迅速變菲律賓為它的原料產地、產品銷售市場和投資場所,而美國壟斷資本興盛了糖廠、榨油廠等出口加工企業、進出口貿易公司,並購置了土地,控制菲律賓的主要經濟部門。

在貿易上,美國極力排斥其他國家在菲律賓進出口的貿易,為了壟斷菲律賓的對外貿易,美國在菲律賓推行「免稅貿易」,規定美國商品輸入菲律賓完全免稅,數量亦不限制。菲律賓的原料和製成品在一定限額內可以完全免稅輸入美國。從此,美國在菲律賓進出口貿易中的比重迅速增長,美國商品大肆向菲律賓傾銷。而美菲之間的貿易以這種「自由貿易」為旗號,它一方面,刺激了菲律賓的經濟作物(如糖、煙、麻、椰干等)出口產品的生產和加工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它卻使菲律賓的經濟嚴重依附於美國,使菲律賓的經濟發展日益畸形、片面;雖然美菲的「貿易免稅制」帶來了菲律賓對外貿易的繁榮,但大量美國工業廉價品的傾銷又嚴重阻礙了菲律賓民族工業的發展,使菲律賓的手工業者和民族工商業者陷於貧困、破產狀況。

在農村方面,美國保留了西班牙人留下的「大地主土地佔有制」,並保持農村的前資本主義剝削方式,繼承了曾經屬於西班牙王室的的全部土地。1902年,美國殖民當局制定了「土地登記法」,這項法令只是對地主有利,因為大部分土地所有者,並不持有地契,而頒發土地證的法庭,掌握在地主手裡,他們不僅能夠通過法庭來確定他們所擁有的那部分土地,並把西班牙統治時期他們僅擁有收稅權的土地也劃歸己有。後來,殖民當局還通過一個公有地法令,實行所謂「分配自耕農地」制度,允許每人免費得到24公頃土地,但在實行中,也只有那些富裕的申請者才能得到這份土地,因為要找尋一塊空地和弄好佔有這塊土地權力的手續,需要不少費用,而許多需要得到土地的人,卻在各種藉口下遭到拒絕。美國當局雖聲稱將這些土地分別出售給佃農,但終究大多數都落入美國資本家殖民史官,和菲律賓的大地主的手中,掠奪了菲律賓農民的土地和公有地,使得菲律賓的封建土地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反而加強了土地兼併和兩極分化日益嚴重。

 

四、美國對菲律賓獨立後經濟的改革與影響:殖民的延續

經濟的擴張,美國把菲律賓作為自己獨占的商品銷售市場、原料場地和投資場所,把菲律賓變成美國的經濟附屬國。但是美國再給菲律賓注入了資本主義的經濟因素的同時,並沒有讓菲律賓工業化,使得菲律賓仍然是一個以落後的農業為主的殖民地,而且讓菲律賓的經濟完全從屬於美國,依賴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尤其是美國市場,這造成了菲律賓的經濟發展處於單一片面的狀況。       

所以,菲律賓政府先實施了有利於民族中小企業的經濟政策,使得私人的中小企業有了較快的發展,但主要侷限於鄉村工業、民族傳統工藝品、手工業等加工工業,且是以個體經營為主,主要面向國內市場。但中小企業的生產方式仍相當落後,所以政府後來採取了放鬆國家控制,減少政府干預的「支持 性政策」,使得私人的中小企業發展近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政府也引進外資,鼓勵外國企業發展,使得菲律賓的農礦資源部門、製造業部門、石油採集和服務業企業部門都有擴大和增加,而成為菲律賓市場經濟的有利補充。

儘管菲律賓在經濟上有了較大的發展,但在民族工業上仍有一些顯著的弱點:1.工業結構的不健全,菲律賓的工業集中在輕工業,尤其是加工業,因而結構上的不健全與脆弱,妨害了菲律賓工業進一步的發展。2.對外國的依賴性,

不論是在資金、管理或技術方面,菲律賓的工業都嚴重的依賴外國,尤其以美國勢力最大。

在農村方面,土地制度也仍是殖民地時期制度的延續,因為政府每次要進行改革,都會造成上層分子和寄生性利益的阻撓,而無法進行有效的改革。

而由於美國在殖民期間實施了「菲律賓化」和「美國化」相結合的政策,且吸納了許多親美的上層人士和知識分子,使得獨立後的菲律賓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處於依附美國的地位,且依然保留了美國的許多制度和色彩,結果仍無法擺脫殖民經濟的影響。

 

五、反思台灣

在土地分配方面,在日本殖民時期,先透過「土地調查」整理隱地,並因經濟關係,確定土地權利關係,使土地的交易獲得安全。而殖民時的台灣,耕地所有及經營的集中,即土地獨占的程度相當顯著,日本資本家對土地發展的支配即以各新式製糖會社來支配土地的擁有,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製糖會社一再設法擴張所有地,一方面,土地集中與農民無產化的程度日益加深,使得耕地支配權越被擁有資本力的日本資本家所侵蝕。而後台灣推行了一連串的土地改革,施行了「耕地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措施,獲得很大的成功,使得土地不為少數人所獨占和壟斷,更帶動了經濟起飛與爾後的持續發展。相較之下,這與菲律賓的情況卻有大大的不同,我們不但擺脫殖民時期的影響,還成功的實施土地改革;而菲律賓卻仍然延續了殖民地時期的「大地主土地佔有制」、「分配自耕農地」制度,使得土地仍分配不均,真是令人惋惜。

 

六、參考文獻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1985,《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

金應熙,1990,《菲律賓史》。河南:河南大學。

金應熙,1989,《菲律賓民族獨立運動史》。河南:河南大學。

馬加力,1995,《東南亞國家市場經濟》。北京:時事。

殷章甫,1984,《中國之土地改革》。台北:中央文物。

梁志明,1999,《殖民主義史 東南亞卷》。北京:北京大學。

http://vm.nthu.edu.tw/southsea/people3.htm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sc/2002-06/18/content_445771.htm

 

 

荷蘭牽引印尼的經濟發展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系  衣懷安

 

 

一、概況

印尼地處赤道兩側,屬熱帶雨林型氣候,高溫潮濕,常年如夏。印尼領域西起蘇門達臘島,東至西伊立安島,橫跨五千公里,南北跨一千六百公里面積廣達一九二萬餘平方公里,居太平洋與印度洋之要衝,堪為亞洲與大洋洲的橋樑。印尼為一以農立國的之開發中國家,天然資源甚為豐富,惟迄未充份開發,早期產業是以熱帶經濟作物木材為主,近年則多以石油掛帥。印尼目前約有二億二百七十多萬人(2000年),是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人口多半集中在五個主要島嶼和三十個較小的群島中。這些人民來自不同的種族,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和語言。而這些因素的相互激盪,則豐富了印尼的藝術發展,也使得各種族的古老傳統得以交相流傳。例如充滿各地色彩的音樂,優美的印尼舞蹈、精緻的蠟染、奇麗的繪畫風格以及各種傑出的雕刻作品等。然而印尼雖有著這許多相異的文化和習俗,但人民之間卻有其共同點,他們都十分以自己的國家、宗教和和歷史為榮。這些相異及相同點則巧妙的形成今日印尼這個多樣文化的國家。

 

二、殖民史

十五世紀時,歐洲人航海事業發達,加上歐人對亞洲抱持著很大的興趣,於是開始了對東方文化的探險旅程。印尼因產經濟價值高的香料,遂成為各國競相侵略的目標。印尼的殖民國荷蘭,一開始在亞洲並無太高的權力地位,直到荷蘭取代了葡萄牙在麻六甲海峽的重要戰略地位之後,才逐步站穩了它在亞洲的霸權地位。隨著東印度公司的成立(西元1602年),更加強了荷蘭的統治勢力,荷蘭靠著在印尼境內各個王朝間製造王位繼承上的糾紛,挑撥君王與下屬間的不合,配合其強而有力的侵略手段,蠶食鯨吞了整個印尼島國,荷蘭開始了其長達150年的殖民統治,逼迫著印尼的老百姓踏入了帝國主義如火海般的深淵中。西元1942年,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荷蘭在印尼的殖民統治權雖然遭到亞洲軍國主義盛行的日本所奪,但荷蘭在失去了三年半的統治之後,捲土重來,又重新將它的鐵蹄踐踏在這片和樂的土地上。此時,印尼百姓們的民族意識已被開啟,他們已不再允許外人的欺凌,各地抵抗荷蘭為民族而努力的戰役如火如荼的展開。直到1949年在聯合國圓桌會議的決議下,印尼才正式的擺脫荷蘭的統治,但荷蘭所帶來的衝擊,卻仍然影響著獨立後的印尼。

 

三、               慘無人道的「強迫種植」與帶動經濟的「新殖民政策」

     每個殖民國在佔領一塊殖民地後,都會掠奪其殖民地的資源以為己用,此種現象在荷蘭的身上尤其顯著,因為荷蘭所採取的態度是為「商業殖民」。因此荷蘭更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壓榨著印尼的人力、物力。荷蘭統治印尼後,為了獲取最多資源,於是施行了「強迫種植制度」,所謂「強迫種植制度」是規定人民的各個產地,每次收成要有一定比例的產量出售給荷蘭政府,不可售與他人,荷蘭政府則以非常廉價的標準買進農民辛苦的結晶。這種慘無人道的制度實行,使得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熱當中,為了達到荷蘭政府與養家活口的雙重標準,人民唯有更辛勤的工作。荷蘭政府不管收成的好壞,只問人民該賣給政府的產量有無達到,若是碰上了各地大規模的乾旱,人民的日子就會過的痛苦不堪,此制度對農民造成巨大的負荷,農民辛苦的工作也無法得到回饋,因此農民極力反彈,各地都發生暴動反抗。再加上在印尼境內的荷蘭商人也不支持政府的「強迫種植制度」,因為此項制度規定人民的產物只可售予政府,荷蘭政府壟斷了所有的利益,商人們得不到任何好處。

各方的壓力使得荷蘭政府取消了「強迫種植制度」,在西元1870年,實施了新的政策,稱為「新殖民政策」。「新殖民政策」分為土地法與糖業法。其中土地法將人民現有的土地區分為四大類,詳細的規定各種土地種植與其租用的範圍,讓人民有法可尋;而糖業法也允許私人經營甘蔗種植園及糖業。強迫種植制度的取消,使得印尼的人民生活壓力降低,生活品質逐漸改善,人民的生活重心得以移往其他不同的生產領域,旺盛的生命力開始展現。印尼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使其成為世界各國的原料輸出地,各國都受惠,相對的各國的外資也大量的湧入了印尼。印尼在整個大環境的外力衝擊之下,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在其雄厚的資源下,民族輕工業也開始展露了頭角,整個印尼社會頓時一片欣欣向榮。

 

四、               化阻力為助力,經濟再次起飛

     荷蘭的「新殖民政策」雖然成功的帶動了印尼的經濟發展,但印尼的經濟尚未站穩腳步時,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場景中遭到了無情的摧毀,亞洲的大丈夫日本因為統治歷時甚短,所以並未帶給印尼太大的經濟改變。等荷蘭又重新執掌印尼的殖民統治權時,印尼已不再乖乖的受荷蘭的擺佈,開始邁向獨立之路。獨立戰後,印尼的經濟遭到嚴重的打擊,急需盡快恢復戰前的經濟水平。獨立初期(1945~1956),荷蘭的各項制度雖被推翻,但許多大產業仍掌控在荷蘭的手中,荷蘭仍擁有龐大的外資,充分的掌控著印尼的經濟命脈。

印尼總統蘇加諾為了擺脫荷蘭,讓印尼靠自己的力量成長茁壯,因此推行了各種的經濟措施,其中包括了(1)對外資企業進行國有化(2)扶植民族私人資本,給印尼民族私人的特權或優先權(3)依靠政府和私人資本實行工業化等種種政策。其中的各項政策目的不為別的,就是希望能排除荷蘭的經濟勢力,全力支持本國的企業發展。但是由於獨立戰後,政局動盪不安,印尼政府又過分強調本國力量限制和排斥外來資本使國內資金短缺技術落後,在種種的不利因素下,經濟復甦計畫宣告失敗。

到了獨立後期(1965年後)蘇哈托總統就任,改變了與以往不同的限制及排斥政策,採取了恢復和穩定的經濟措施,其政策如下(1)把糧食生產作為穩定的首要目標(2)控制通貨膨脹(3)調整外資,充分利用外來資本(與荷蘭、英、美) (4)著手制定四個5年國家建設。由於印尼政府採取了與外資合作的態度,在經濟發展上資金充足技術發展快速。正確的發展策略,為印尼的經濟再次創造了奇蹟1981~1995年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成長率為8%印尼是其中成長快速的國家蘇哈托的政策成功使得印尼與荷蘭成為各種合作的關係經濟步上了軌道。

 

五、               反思台灣

日本在統治台灣的期間,對於地處亞熱帶的台灣島國,所產的各種日本所沒有的產品也有濃厚的興趣,香蕉、甘蔗等都是日本極力培植的台灣傳統產業。日本因為要種植甘蔗,而幫台灣所建設的鐵路、工廠、及引進的較先進技術,同樣的為台灣的經濟帶來了正面的意義。值得慶幸我們不同於印尼的是,台灣回歸中國,並未在台灣本土造成太大的衝擊,很多日據時代所留下來的建設及制度,都得以保存,甚至繼續使用,讓這片福爾摩沙土地上的人民不用回到原點重新打拚。一個強權的殖民,必定會為這塊土地帶來些許東西,若是可以妥善的利用這些產物,或許是殖民地在未來發展的一個轉機

 

六、               參考文獻

王助民,1992,《近現代西方殖民主義史》2:45-53。北京:中國檔案出版。

許鍾榮,1994,<印尼篇>。《港.澳.印尼 旅遊指南》121-143。台北:文庫。

溫北炎,1997,<經濟與社會發展>。《印度尼西亞經濟與社會 》3:45-69。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馬樹禮,1953,《印尼獨力運動史》。台北:新聞天地。

郭陸興,2001,《印尼暴亂與菲華心聲》181-185。慈橋基金會。

http://www.wtcc.net/invest/id_default.asp 

http://www.chinatravel1.com/ exotic/ya/yz-1.htm

http://www.crystaltravel.com.hk/ hotel/

 

                                                                         

 

 

法國殖民查德的經濟過程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系 王正宇

 

一、概況   

查德位於非洲中部,介於利比亞、蘇丹、中非共和國、喀麥隆、奈及利亞及尼日之間,為一內陸國。該國面積1,284,000 平方公里,人口約8,424,504人(2000年)。其中44%信奉伊斯蘭教33%信奉基督教23%信奉原始宗教全世界20個貧窮國家之一,百姓主要以農、漁業維生,主要出口也以漁獲為主,近年來漆樹的種植有成長的趨勢。這個國家的整個領土,是座落在南部黑非洲和北部回教非洲的交接線上,即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由南到北約1700公里間,包括三個顯著不同的區域,其間雨季的長短,大氣蒸發、植物分佈、人口密度和人民活動等都各不相同。恩加美納(N'Djamcna)為查德的首都,是全國政治、文化、經濟和交通中心,此都市交通頗為便利,飛機可與鄰近各國通航,國內各大城市間亦有民航機營運,陸上交通公路甚為發達,可與國內各大城市聯絡。

西元9至17世紀先後建立加涅姆—博爾努、瓦達伊、巴吉米爾等穆斯林蘇丹王國。1902年淪爲法國殖民地。1910年劃爲法屬赤道非洲的一個領地。次年法國以赤道非洲換取德國承認法對摩洛哥的保護。一次大戰後,赤道非洲重歸法國。1946年成爲法海外領地。1957年初成爲半自治共和國。1958年11月28日成爲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1960年8月11日宣告獨立,國號查德共和國。1975年軍事政變成立軍政府,此後查德政權幾經變更,政局持續動蕩。官方語言為法語、阿拉伯語。北方通用查德化的阿拉伯語,南方居民通用蘇丹語系的薩拉語。

 

二、殖民史

1897年另一法國探險家桑蒂率隊抵達境內,和曾經受過拉巴威脅的巴吉美酋長加呂朗簽訂條約。拉巴一怒之下,就和法國探險隊開戰,經兩年苦戰,於1900年終被三路法軍圍攻而亡,從此法國就佔領了查德全境。法國殖民勢力於19世紀末介入查德始廢除奴隸制度。法國人主要經營天然資源較豐富之查國南部,從事棉花生產;天然資源較貧困之查國北部則為法國人忽略,使得該區教育、經濟程度皆不如查南。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查德北部邊界Aouzou被利比亞併吞,兩國因此長年陷入邊境紛爭,直至1998年衝突才有改善。

1913年波庫和查德結合,使查德成為赤道非洲中領土最大和人口最多的一個地方,這時已變為法國的海外殖民地,由法國派總督治理,並以當地民選的45人議會協助。1940年8月16日在原為非洲人後裔的艾布埃總督主動下,使查德成為法屬黑色非洲的第一片領土,並和自由法國結為一體,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中戴高樂自由法軍的主要軍事據地。

二次大戰結束後,依照1946年法國憲法和布拉薩市議會的建議,查德為法國的海外領土,查德自己另有一「領土會議」。1960年7月13日獲得獨立協議,同年8月11日正式宣佈獨立,並定為國慶日。

 

三、法國對查德的經濟影響

西元13世紀,伊斯蘭教統治該區,奴隸交易於當時非常盛行。在19世紀時,歐洲的探險家出現在查德湖濱,從事販賣黑奴及收集象牙、鴕鳥羽毛,將奴隸運往東非一帶。後來因內戰關係,於19世紀末期,已變為蘇丹土酋拉巴的囊中物。1897年另一法國探險家桑蒂率隊抵達境內,和曾經受過拉巴威脅的巴吉美酋長加呂朗簽訂條約。拉巴一怒之下,就和法國探險隊開戰,經兩年苦戰,於1900年終被三路法軍圍攻而亡,從此法國就佔領了查德全境。

法國殖民勢力介入查德後廢除奴隸制度。主要經營天然物資充裕的查國南部,從事棉花等第一級產業的生產,以及簡單對外貿易,大多是以輸出農產品為主,輸出對象主要是鄰近國家與歐洲國家;天然資源較貧困的查國北部則為法國人忽略,只經營些簡單的農作,只要求能夠自給自足,其大多物資還是由查南運送過來的,使得該區教育、經濟程度都遠落後於查南。

 

四、法國經濟制度對查德的影響及其後續

由於法國在該國奠定了相當的經濟及貿易基礎,再加上查德原本物資豐富的物資,使其在獨立後經貿發展相當快速。對外貿易主要輸出品有棉花、花生、牲口、肉類及皮革等,主要輸入品有石油產品、紡織品、食品、化學品、醫藥、運輸配備、電氣設備、通信器材、玻璃製品、建築材料、成衣、紙張、菸酒、日用消費品、茶、糖及機械等。其勞動人口大多數從事農作及游牧活動,主要糧食作物為小米、高梁及玉米,經濟作物棉花、花生等之生產多集中在查德南部,棉花年產量可達23萬噸,係唯一具經濟規模之經濟作物,為主要外銷產品。畜牧約佔該國國內生產毛額13%。工業以煙草、啤酒、機器腳踏車、碳酸飲料、食糖及棉花等為主。近年在國際貨幣基金等國際援助機構協助下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計畫。2002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貸款查國680萬美元,以提振查國因全球棉花價格低落而疲弱的經濟情勢。該國石油儲量估約九億桶,查德政府視石油生產為國家未來主要財源,自1974年首次發現後,一直為美國石油公司所控制。

     目前重要產業:棉花、阿拉伯樹膠(為世界主要生產國之一)、畜牧業(毛皮)。目前主要貿易國家:法國、葡萄牙、喀麥隆、奈及利亞、德國。

 

五、反思台灣

滿清末年,當全中國在列強的欺凌下,一窮二白時,只有台灣是當時唯一外貿出超的省分,出超原因在於台灣外銷出大量的稻米、糖、鹽等農產品到日本。

這種情形直到日本殖民台灣,推動殖民經濟後才告結束。日本殖民台灣時在農產業方面,主要致力發展台灣的糖業,由於日本經營得當,奠定了台灣經濟基礎。

「蔗田萬頃必萋萋,一碧籠蔥路欲迷」,蔗園與稻田交錯、糖廠、糖業鐵道,已成了台灣人記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這個儼然是「台灣圖騰」的甘蔗卻是來自東南至印度的舶來品,但它竟成為台灣橫亙四百年來的出口貿易的人氣商品,日本殖民台灣的主力產業,台灣近代工業的源頭,甚至是國民政府來台後創造「經濟奇蹟」的原動力。近百年來的台灣糖業,尤其是日治時期的糖業,其不但是日本殖民台灣的主要方針,也是台灣近代工業的基本雛形,台灣甘蔗糖業的歷史,就是台灣殖民歷史,我們了解甘蔗外來移植的性格。

台灣由農業社會轉變成高度密集的工商業社會,工業產品的出口已經超過百分之九十六,商業、服務業的發展更是未來的趨勢。農產品雖然並非出口的主要項目,但卻是維持基本糧食,安定民生的基礎。

    法國殖民查德時主要經營棉花產業,也奠定其農業基礎,使其獨立後棉花產業成為該國最有潛力的重要產業,並帶動其工業發展,影響甚深。

 

六、參考文獻

劉必權,1981,〈查德〉。《世界列國誌》3:1268–1276。

http://www.mofa.gov.tw/newmofa/index.htm 

http://www.ocac.gov.tw/index.asp 

http://home.kimo.com.tw/evanflags/country/chad.htm  http://www.icdf.org.tw/chinese/c_index.asp 

http://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index.html 

http://www.lonelyplanet.com/

http://allafrica.com/

http://www.countries.com/

http://fen.com/

http://www.eia.doe.gov/

http://www.president.gov.tw/2_special/visit/country6.html

   

 

                               

                                                                      

         

 

 

 

英國在孟加拉的經濟略奪

 

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 王珊富

 

一、概述

    孟加拉(Bangladesh)共和國,英文的正式名稱為The People’s Republic of Bangladeslhr,這個回教國家即是原來的東巴基斯坦。它的位置是在印度洋東北的孟加拉灣內,西面和印度的西孟加拉省相連,首都達卡,人口1億2450萬(1994年),面積14萬3998平方公里,語言主要是孟加拉語,主要信奉回教(85%)和印度教(14%),在它脫離巴基斯坦獨立後,就定名為孟加拉。紀元前雅利安人就來到這個地方,相繼成立了婆羅門教,佛教和印度教,並發明了梵文。到了八世紀,回教徒自阿拉伯侵入,此後波斯人,土耳其人和阿富汗人都曾佔領過這個地方,自1526年起,孟加拉被蒙古人蒙兀兒帝國長期統治,之後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等西方國家的勢力也相繼入侵。到了1858年,孟加拉直接被英國人所統治,一直到1947年8月15日,才被併入巴基斯坦,成為巴基斯坦共和國的東巴基斯坦部分。東西巴基斯坦除了在宗教上有相同的信仰外,其他部分如種族,語言,地理環境,經濟,人民生活習慣等各方面來看,都不盡相同,並且在巴基斯坦獨立後,無論是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教育等方面的待遇上,都有不平等的存在。西巴基斯坦較東巴基斯坦來的優越,東巴基斯坦人民的收入平均是西巴基斯坦人民收入少百分之三十二,因此引起了東巴基斯坦人民的不滿,於是努力尋求其某種形式的自治或獨立,但是都被巴基斯坦中央政府所拒絕。1968年到1969年間,東巴基斯坦曾發生多次暴動。

1970年12月,巴基斯坦舉行全國普選,東巴基斯坦拉曼(Sheikhmujibur Rahman)所領導的人民聯盟黨(The Awami League Party)得到了壓倒性的勝利,巴基斯坦的總統看情形不對,就一再延期招開新的國會,用以阻止拉曼的當政,因此引起了東巴基斯坦人民的憤怒,就在巴基斯坦的境內發動不服從和罷工運動,工人們示威遊行並要求獨立,巴基斯坦政府下令採取鎮壓行動,同時宣佈人民聯盟黨為非法組織,拉曼為反判者,並將之逮捕。巴基斯坦軍隊在東巴基斯坦用武力鎮壓人民的反抗,前後殺害東巴基斯坦人民一百萬人以上,所以東巴基斯坦人民人人自危,有八百多萬人逃往印度境內,東巴基斯坦要求獨立的人士,也由正面的對抗轉為游擊戰,流亡份子組成孟加拉臨時政府,任命獄中的拉曼為總統。印度政府對東巴基斯坦採取同情和支持的立場,所以巴基斯坦和印度就不時在邊境上發生衝突。到了1971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終於爆發了一場全面性戰爭,短短13天內,巴基斯坦軍隊兵敗求和,孟加拉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獨立,以卡達為首都,由強調社會主義政策的孟加拉之父-拉曼為第一任總統.而依憲法規定,總統是國家的權利重心,不但是國家最高元首,同時也是政府的最高行政首長,任期5年,採內閣制,軍隊採募兵制。   

 

二、英國殖民下的經濟發展

拉普賽戰役:1757年的拉普賽戰役,英人肯定第在孟加拉建立了優越的軍事地位。趕走了騎敵對者法國人,消除其競爭能力,而壯大了自己的軍事武力,獲得領土,又利用這些領土再次擴張武力,尤其是打敗拉瓦布釋道烏拉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後,更增加了英國的威勢和聲望。普拉塞戰役之前:歐洲對南亞次大陸的興趣高漲,而孟加拉擁有高度發展的紡織業,水路深入到內陸之中,為對外貿易提供了理想的條件,導致英國在孟加拉獲至政治上的統治權之後,建立了第一個印度殖民地-東印度公司,即獨占了孟加拉對外的貿易。自孟加拉出口的貨物以棉花,絲織品,生絲,糖,鹽,黃麻,硝及鴉片等為大宗,尤其以達卡回教徒知細布可說是風行全世界,孟加拉是食糖工業的主要產地,黃麻工業也在18世紀中期開始發展。精明的英國政府,在1756年即看出,卡諾曼德爾海岸與馬拉巴,波斯灣與紅海,甚至馬尼喇,中國與非洲沿海案都對孟加拉有著大量的貿易。

    普拉塞之戰(The Battle of Plassey),不僅是孟加拉在政治上的轉戾點,也是其經濟歷史上之轉戾點。孟加拉喪失了有利的統治權,因而導致社會和政治之混亂,其結果是工業不振,經濟蕭條,貿易衰退,原來孟加拉之富庶與繁榮,完全消失在普拉塞一役之中,如加以分析,約可分為四點:〈1〉大量的支出,造成經濟財力上的枯竭:密伽法(Mir Jafar)與密卡西(Mis Kasim)兩人為了要求保持他們在孟加拉的王位,所以他們不得不付出大量的金錢給英國的東印度公司,而且賄絡該公司職員每年消耗亦極為可觀.自1765年東印度公司接受了帝旺尼(Diwani)一職,孟加拉的歲入盈餘反而倒過來要像英國東印度公司購買從印度出口的貨物,政府負債已高達1000萬,孟加拉政府耗盡了國庫得一切財力,最後致使工商業欲振乏力,趨向衰敗。〈2〉東印度公司達斯塔克之荒謬::1656年,東印度公司自迦罕沙(Shah Jahan )之子夏伽(Shuja)手中得到協議,原定由東印度公司所付給孟加拉政府之2.5%的關稅,改為每年繳納盧蓖3000,但後來被否定,改為達斯塔克的護照,不能使用在對孟加拉內之貿易及商業來往,唯一能使用在海上進出口隻貿易上,但結果出乎料想之外,一是該公司職員私自使用達斯塔克做進出口之私人貿易,其二,他們尚轉手給印度商人,以逃避關稅。後制止無法成功,結果更使英國人獨占了孟加拉的內陸貿易。〈3〉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之商業獨占:為了應付印度棉織物市場上大量的需求,東印度公司要求工人每天要完成很重的工作量,如果不能在時間內完成工作,該公司職員則對公人們加以凌辱迫害,甚至使用暴力嚴行拷打,他們收購印度人的貨品其價格往往低於市價很多,有時甚至低於成本,壟斷市場,使得大量工人逃亡,孟加拉一向繁榮的絲紡與棉紡工業走向完全衰敗。〈4〉英國的競爭:孟加拉紡織業的傾敗完全是在於英國國內工廠參與了這一區不公平的競爭。當東印度公司出口到英國之絲織品級棉織品佔有優勢時,英國國內之廠商則會群體攻擊,要求立法加以保護,這不僅使得孟加拉出口物的滯銷。英國棉織工業也因為有立法的保護,有了一連串的發明,更改進了英國紡織品的品質,而致使孟加拉的紡織品無從競爭因而衰敗。

 

三、普拉塞戰爭之後

孟加拉的國內貿易落入英人之手中,由於孟加拉最基本的工業都受到了破壞無遺,沒有資本,財源枯竭,在英國統治之早期,政治不安定,英國只好從最基本的土地開始規劃起,從新評估土地,實施以定稅則之政策(一種土地稅收制度)而刺激了農業的發展,凡可用的資本大多轉到土地上,而失業的工人,也多轉到農業上從事生產。英國也慢慢建立商業及銀行制度,在這一時期英國所建立的工商業制度至今還在孟加拉保存著。孟加拉工商業一直到18世紀末期被英國人直接或間接地予以破壞,原因即是英國國會之政策就是帝國主義之政策,機器工業取得了大量生產,廉價傾銷知覺對優勢競爭能力,孟加拉無力無勇氣,也無此意願改進或保護孟加拉人民的工商業。

 

四、殖民後的經濟轉向

最後,要指出的是,英國政府為了要在印度建立統治權,以圖久治,他們必須先削弱國勢,破壞其工商業,這是英國的夙願。由次可見,英國自私地謀取英國人自身的福利,使得孟加拉的工商業遭受到如此重大的浩劫,也因此使得孟加拉轉向農業生產,主要以農業產品為國內經濟重心。但由於近年來天災頻繁,所以大多數的人民還是過著貧苦的農村低水準生活,由於孟加拉地狹人稠,土地貧瘠,在經濟上和教育上都算是一個落後的國家。英國政府的殖民,使得孟加拉由工商業繁榮轉而衰敗,國勢靡弱,造成的影響深遠,值得我們好好省思。

 

五、反思台灣

回顧前面孟加拉被殖民史,可以發現英國長期控制孟加拉的經濟;台灣也曾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同樣長期控制了台灣的經濟。日本獨占的經濟政策利用「同化關稅」,就是台灣和日本之間貿易不課關稅,而外國貨和中國貨因有關稅負擔,自然競爭不過日本商品,台灣市場漸漸被日本商品壟斷。日總督府實施專賣制度,把洋行的獨佔權全部由政府收回獨佔,再委託三井、三菱等日資獨家販賣。重要行業,從香蕉到鴉片,都由日本獨佔銷售。此獨占模式與英國的差異不大。

可是台灣與孟加拉在獨立後的經濟發展卻是天壤之別,原因除了殖民國的經濟殖民重點不一樣之外(孟加拉重農;台灣先重農,後期轉變重半農半工),孟加拉依賴英國程度太深,所以獨立後需要長期時間來恢復;台灣能善用日本所留下來的農業加工技術,並且進步到商業社會,這段經濟發展的過程被國際間稱為「台灣經濟奇蹟」,我想這可以提供給孟加拉在經濟方面做個借鏡。

 

六、參考文獻

R.C. Majumdar,H.C. Raychaudhuri,Kalikinkar Datta著,李志夫譯,1981,印度通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王曾才,1991,世界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                                                                               

劉必,1981,世界列國誌。台北:川流出版社。                                                                               

郭希,1997,放眼新世界-中亞西亞。台北:錦繡出版社。                                                                            吳繼德,黎家斌,1993,《西南亞概論。中國:雲南大學出版社。                                                   

王助民,李良玉,陳恩虎,1995,《近現代西方殖民主義史  (1415-1990) 》。北京:中國檔案出版。

William,Durant著,1972,幼獅編譯中心譯,《印度與南亞》。台北:幼獅。

                            

 

英國殖民巴基斯坦時的教育制度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系  張書綺

 

一、概況

巴基斯坦的國土面積為八十八萬平方公里,其首都為伊斯蘭馬巴德。人口有

一億三千一百多萬人(1998.3),其中旁遮普族占總人口的63%,其次爲信德族佔18%、巴丹族佔11%、俾路支族佔4%。而巴基斯坦的人民96%信仰伊斯蘭教,只有少部分人信仰印度教及基督教。其國語為烏爾都語,英語為官方語言。而巴基斯坦男人冬天愛戴真納皮帽,婦女穿寬大長袍,戴面罩。愛吃香辣食品,習慣用右手抓食吃,平時愛嚼檳榔。見面必須先說「真主保佑」。

  西元前3000年,在現在的巴基斯坦境內已出現灌溉農業、青銅冶煉技術以及城市的雛形。西元8到10世紀,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攻入,伊斯蘭文化得到迅速傳播。巴基斯坦與印度原屬一個國家。19世紀中期淪爲英國殖民地。1906年全印穆斯林聯盟成立。1940年該盟通過建立巴基斯坦的決議。1947年英國公佈「蒙巴頓方案」,按居民宗教信仰實施印巴分治。同年8月14日宣告獨立,成爲英聯邦的一個自治鄰,由東、西兩部分組成。1956年3月23日成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1971年東巴宣佈獨立,成立孟加拉國。

 

二、殖民史

15世紀由於西方通東方的新航線發現。西方人前來東方貿易,初期是豎立宗教旗幟,要消滅野蠻的回教勢力,宣揚基督教。而英國東印度公司也在1600年在印度成立,此後兩個半世紀之間,擊敗西班牙及法國等國,漸次蠶食印度,至1858年滅亡印度,建立英治政權。在統治初期英國為了傳教並擴大其影響,引進英語,更為了培養殖民統治的幹部,灌輸效忠英皇的思想觀念,乃進一步設計一套殖民地的教育制度。

  20世紀初期,英國為了強化對印度的控制權,所以強迫實施地方自治主義,如此則挑撥原來和平相處共存的教派,使其相互對立,尤其改變了印度教和回教的處境。英國卻利用這種複雜的關係,以發揮其分割統治的妙才。並且施展剛柔兼施的統治。在這種無止境的惡性循環中,終於使印度的民族主義萌芽而生。

 

 

三、英國殖民下的教育政策

英國為了能更加統治印度,因此在印度實施英式教育,其目的是改造印度人民的思想,使他們樂於接受英人的統治,提高英國人控制印度的效率。而英國在印度所實施的教育政策可以分為四個時期:1.自由放任時期的教育政策(1698~1813):此時東印度公司對於印度的教育及文化,可以說是完全不關心。然而到18世紀中葉,英國戰勝了法國的勢力,在印度建立起獨占的地位,並在孟加拉地方建立政權,才漸漸開始關心印度當地民眾的教育及文化。2.殖民地教育政策的摸索期(1813~1845) :到了19世紀前半期,英國與印度殖民地之間的關係,產生了本質性的變化。英國由於產業資本勢力的飛躍性的成長,使得印度殖民地一變其性格。為了要確保印度,使之成為產業資本家的原料資源的供給地及產品市場,於是在1833更新了東印度公司條例,將印度的實質統治權收回於英國政府手中,而強化了對印度的經營。而此時的教育政策的目標觀念為:a.一般目標,在高等教育方面應傳授東方的知識與教養,獎勵其學術研究,對於一般民眾則應普及西歐的知識與科學。b.英語及印度語,在中等教育上享有相同資格。c.英國政府在財政上不負擔印度在教育上的全部要求。教育普及應由教會或印度私立學校負責。d.印度政府應先集中全力於培養優秀分子,使將來能負起教育一般民眾的責任。

3.教育政策的確立期(1854~1900)英國資本主義向印度滲透,是在此一期間加強,英國之低廉的機械製品,竟破壞印度的村落手工業,使印度失去村落經濟的平衡。英國為了回復印度的經濟能力,因此努力建設與開發市場。然而此舉卻使印度人的封建統治階層帶來不安,因此爆發抵抗運動。因此英國在平息此運動之後,斷然對印度實施直接統治。而此時的教育方針強調英式教育,主要內容如下:a.教育英國化,一切內容都要以英文傳達。b.學校教育擴充基於整頓教育行政機構。c.課徵教育稅作為教育經費來源。d.創立教育行政人員制度。4.殖民地教育政策的成熟與崩潰期(1901~1947)此一時期的印度,充分表現出帝國主義時代的殖民地的色彩。而在這期間印度人民也漸漸萌芽出自己的民族主義,也了解到教育可使一個民族文化消失不見,而逐漸地站起來宣揚反制西方文化保留自己的文化。因此此期的教育方針內容如下:a.寇松總督的「印度大學法案」、「印度政府對於教育政策的決定」。b.教育行政地方分權化。c.民族教育獨立要求(甘地的基礎教育構想)。d.使用現代印度與作為教學工具(向民族主義屈服)。

 

 

四、獨立後的教育情況

在英國統治之前,印度的教育情況並不普及,幾乎大部分的人民都是文盲,

只有少部分上層統治階級有接受教育。然而到了英國統治時期時,雖然英國有為印度設計一套殖民地教育,但是其目的只是為了培養文官以便統治印度。並沒有真正使教育普及化,但是其過程則是使印度人民產生了民族的意識。並且離間了印度教和回教之間和平的關係。造成之後印巴之間戰爭不斷,連帶者近年來的回教恐怖行動也是結果之一。

1956年成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1978年宣布了新的教育政策,強調巴基斯坦教育應遵奉伊斯蘭教的原則和民族文化傳統,適應本國社會經濟的需要和要求,促進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各級各類教育的教育內容應符合《古蘭經》和伊斯蘭教教規的教導。傳統的伊斯蘭學校得到承認和支持﹐並逐漸制度化。然而伊斯蘭教育體系下的教育,由於過於強調宗教信仰和灌輸敵視其他信仰的觀念。因此培養出許多激進回教恐怖份子。

 

五、反思台灣

  皇民化制度:日本為了徹底統治台灣人民,因此推動了此政策。此制度的內容則為說日語、穿和服、過日本節日等等。等於就是把日本本國裡的生活、教育、制度等,完完全全植移到台灣。目的就是使台灣人認為自己就是日本人。

  而此制度確實也影響很深,即使已經脫離殖民時代多年。依然有老一輩的長輩認為自己就是日本人。而在生活中大家依然對日本的文化接受度很高,甚至有點崇日的傾向。我想這就是皇民化制度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六、參考文獻

沈鈞傳,1994,<巴基斯坦政爭的回顧與前瞻>。《問題與研究》,33(5)。

李智純,1967,《印度史綱要》。台北:正中書局。

吳俊才,1990,《印度史》。台北:三民書局。         

林本,1960,《世界各國的教育制度》。台北:教育部中等教育司。

喬一名,1991,<中共與巴基斯坦關係之探討>。《中國大路研究》,34(5)。

http://gizi.dote.hu/~mazhar/pak/pakistan.html 

http://www.wordpedia.com 

     

 

                          

 

英國殖民斯里蘭卡下的教育制度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系  林家興

 

一、概況

斯里蘭卡人口約當3500萬人(2001),亞洲南部印度洋島國。扼印度洋北部東西航道要衝。地形以平原為主,約占國土的80%。中、南部為高原山地,最高峰皮杜魯塔拉格勒山海拔2524公尺。河流以中央高地為中心,呈輻射狀分佈,主要有馬哈韋利河等。境內還有多條運河和湖泊,最大湖泊為巴蒂卡洛湖。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7,年降水量1000~2500毫米,由東北向西南遞增。

在斯國的種族之中,僧伽羅族佔總人口的74%,其他有泰米爾族、摩爾族、布格爾族、維達族、馬來族等。

島上最早的居民是維達人。公元前5世紀,僧伽羅人在此建立第一個王國。16世紀初起,先後淪為葡萄牙、荷蘭、英國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從英國殖民者手中取得了「內部自治」權。

1948年2月4日正式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定國名錫蘭。1972年5月22日改稱斯里蘭卡共和國。1978年8月16日議會通過新憲法,改名為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

 

二、殖民史

從十六世紀起,斯里蘭卡先後曾遭葡萄牙以及荷蘭殖民統治;直到十八世紀末,斯里蘭卡正式淪為英國的殖民地長達約一個半世紀之久。

斯國之中因為原住民僧伽羅人佔了很大人口比例,英國殖民者為了制衡僧伽羅人及發展經濟,採取了「分而化之」以及「挑撥離間」的民族政策;於是從印度南部引進了數十萬的泰米爾勞工,並將之安排到斯里蘭卡的中部及南部的種植園地。由於英國殖民者的支持,泰米爾人很快在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及文化等各領域居於主導地位;而僧伽羅人則處於被支配地位。最後造成了直到今日仍未真正結束的泰米爾人和僧伽羅人之間的矛盾內戰。

在經歷了西歐國家的侵奪與統治以及受到印度、阿拉伯等國家文化上的衝擊與融合,斯里蘭卡終成為一個多宗教、多民族、多文化國家。

 

三、殖民主義下的教育體系

十六世紀,斯里蘭卡淪為殖民地。殖民當局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且更進一步奴役當地人民,於是廣泛傳播天主教,開創教會學校。至獨立前,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殖民主義教育體系。

自古以來,佛教寺院便一直是斯里蘭卡的教育中心,而佛教僧侶則是最強大的知識階層。由於大部分斯里蘭卡人民都是文盲,若要脫離此身份,唯有成為僧侶或是向僧侶學習佛經,否則難以識字、閱讀。於是佛教寺院變成了傳授知識、識字的學堂。佛教僧侶也就成了知識教育的壟斷者。

為了打破此一僵局,且做到思想上的統治,英國殖民者除了開設教會學校之外,另外還實行了自己國家所實行的教育制度——雙軌制。

所謂雙軌制即是依照學童的種族、智力、能力來進行區別,並依此分別結果決定其學童就讀的學校及分級班級。

直到今日,即使脫離了英國殖民國的統治,斯里蘭卡的高等教育制度仍然沿襲了英國統治時期的一套教育體制;且由於傳統的種姓觀念對工業、職業上的偏見,重文科、輕理工的現象相當嚴重。

 

四、獨立之後的教育制度

斯里蘭卡獨立之後,50年代初開始掃蕩英國殖民的遺風,重建單軌制無階級差別的學校體系,並實行小學義務教育。給貧困階層的斯里蘭卡人帶來了一絲通向學歷頂峰的希望,儘管只有1.5%的同齡學子達到這令人羨慕的高處,而在幸運者中,中產階級子女卻占了很高比例,但是,這種制度在國民中留下了公平競爭的深刻印象。

60年代中這個國家小學入學率高達90%以上,但是100人中只有一人能達到那誘人的光輝耀眼的頂點,即學歷上的最高峰。1971年斯里蘭卡失業率高達15%,失業者的80%是25歲以下的青年,他們的學歷大多與他們憧憬的門坎僅差一步之遙。

獨立後的20年中,政府曾兩次企圖早期通過分流,來實行英國式雙軌制的教育體制,但都遭到了國民們強烈的抵抗。抵抗來自國民們對教育機會均等的信仰,家長們難以接受自己孩子過早地被從競爭隊伍中淘汰出來的現實,哪怕僅存一絲渺茫的希望。從金元帝國的美國到貧困的發展中國家的國民,都信仰教育是改變命運的一條確實的途徑,因為能力主義與血統、金錢相比,是比較「公正地」實現社會流動的「梯子」。

如今,斯國教育政策實行了免費教育,據1997年統計教育經費支出約240億盧比。人民識字率達88%;2001年達87.2%。

 

五、反思臺灣

日據時代政府採行雙軌制,日本人子弟與台灣人子弟就讀學校不同(日:小學校;台:公學校;原:原住民公學校)。1922年修訂台灣教育令,接受相同教育。初等教育階段依據學生能否使用國語(日語)能否使用做為小學校「共讀」的標準;中學教育以上採「日台共學」。於是雙軌制漸漸改行為單軌制

日據時代長期雙軌「台灣教育令」的頒布確立了台灣教育初期學制,並使得台灣的教育由雙軌制便成了單軌制。之後雖經歷二次修改,但就教育政策而言,始終以台灣子弟皇民化為其最高指導原則,惟在做法上稍有不同,初期之方式較為間接,而後期則較為直接。

日據時代長期雙軌化教育結果,開啟不平等教育之先例,造成不同族群間的和諧障礙。台灣光復以後,實施單軌教育制度,台灣教育始得以步入正軌,實現公平、公正之教育制度。

 

六、參考文獻

王家通,1984,《日本教育制度》。台北︰復文。

吳文星,1994,〈教育篇---始終未能與日本人平等共學〉。《日本文摘---太陽旗下的台灣》9:4。

何義麟,1986,〈皇民化政策之研究-日據時代末期日本對台灣的教育政策與教化運動〉。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德水,1996,《台灣政治、種族、沿革》。台北:前衛。

劉必權,1996,《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台北:川流。

蔡蕙光,2000,〈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之分析〉。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http://search.muzi.com/Culture/History/General_Information/index3.shtml  http://www.slemb.com/chinese/tour.htm 

http://www.mw.yn.gov.cn/

 

 

英國對馬來西亞教育制度的影響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系  許育豪

 

 

一、概況

     馬來西亞由馬來半島的西馬及位於北婆羅州的東馬所組成。在英國統治的時期,馬來半島都被稱爲馬來亞。其面積為330,434平方公里,人口約2,271萬人〈2000年〉。種族分為馬來人〈55%〉、華人〈33%〉、印度人〈10%〉,以及其他種族占全國2%。其宗教信仰方面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但允許其他宗教存在。脫離英國獨立為1957年8月15日。首都為吉隆坡。在歷史方面,馬來西亞是東南亞這個地區其中一個最早有人類居住的地方。大約50,000年前,東馬砂勞越州的古老尼亞(NiahCave〕洞裏,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了。在西馬,即馬來半島,內陸山區的原住民比馬來人更早就在這裏居住了。

位於柬埔寨的Funan王朝,於西元初期曾經延伸其影響力到馬來半島。到了第七世紀,蘇門答臘的室裏弗遜(SriVijaya〕王朝則在南中國海的區域崛起成爲最大的王朝。第十三世紀後半期,滿者伯夷(Majapahit〕王朝取代室裏弗遜,馬來半島也跟著落入滿者伯夷王朝的掌控中。室裏弗遜王朝的王子拜裏米蘇拉,於大約1403年逃出滿者伯夷王朝的勢力範圍後,落腳在馬來半島的馬六甲,並在這裏建立了歷史上聞名的馬六甲王朝。也是在這個時候,大約於十五世紀初,回教被引進馬六甲王朝。

 

二、殖民史

西方列強於十六世紀相繼而來,葡萄牙人於1511年消滅了馬六甲王朝,開始了馬來半島的殖民史。葡萄牙統治馬六甲到1641年,被荷蘭人所擊敗,馬六甲又由荷蘭人所統治。英國人於十八世紀開始展延它對馬來半島的控制。1786年,萊特首登檳城,1819年萊佛斯佔領新加坡,1819年英國人和荷蘭人的交換殖民地,使到英國人也獲得了馬六甲,並于較後成立了馬六甲海峽殖民地。

英國人和馬來蘇丹於1895年簽署的邦咯島協約,使到英國人的勢力進一步從馬六甲海峽殖民地延伸到內陸的馬來州屬。通過律政司(ResidentSystem〕的制度,英國人逐漸全面的控制了整個馬來半島及新加坡。

在英國人殖民的時期,英國人爲了大量開發錫礦及樹膠園,從中國及印度大量的引進勞工,使到馬來西亞的多元種族的社會特徵開始形成。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軍入侵馬來亞,把英殖民政府擊潰並統治了馬來亞三年零八個月。日本投降後,英軍回歸馬來亞繼續其殖民。

1940年代末期及1950年代所掀起的爭取獨立運動,終於使到英殖民政府讓馬來亞於1955年進行了第一次的全國選舉,由代表馬來人的巫統、代表華人的馬華公會及代表印度人的印度國大黨所組成的聯盟,橫掃了52議席中的51席。

1957年8月31日,聯盟主席東姑阿都拉曼宣佈馬來亞獨立。馬來文成爲國語,回教成爲國教。東姑阿都拉曼出任第一屆的首相,並被稱爲國父。

 

三、英國帶入的教育制度

英國從1895年簽署邦咯島協約,控制馬來西亞,並帶入了全然不同的教育制度。在從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父子相傳,子向父學,不出家門。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古蘭經》和宗教知識,道德觀念以及一些手工業的入門知識和簡單的農業知識。後來稍進步一點,出現了由伊斯蘭學者鳥力馬開設的私立學校——龐多克(Pondok),傳授伊斯蘭教的教育。那時,由於經濟落後和人們頭腦不開化,到這所私立學校就讀的學生很少。而英國人則帶入了較現代化的教育制度,統稱爲殖民地時期的教育。可以劃分爲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分離式的教育,第二個階段是趨向于萌芽的一體化教育。

1.分離式的教育─主要包括四種教育:第一種是由英國殖民者在馬來西亞辦的類似英國公學的英語學校,教育物件主要是馬來西亞的貴族子弟,主要是培養當地的低職官員。第二種是由馬來西亞人實施的伊斯蘭宗教教育,仍誦諸古蘭經,教授馬來語。教育物件是勞動人民的子弟。第三種是由華人移民所辦的漢語學校(華文教育),即按照中國的學校模式建立的小學和中學,用華語教學,並從中國聘請教師。直至馬來西亞獨立之前,華人教育非常發達。第四種是印度移民所辦的印度學校,設備簡陋,教育質量低下,只能提供低級的初等教育。

這些分離式的教育一直延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個時期的教育,是以滿足不同文化背景人的教育需求,各種族的教育自成一體。當局的、殖民政府並沒有意識到辦教育是政府的義務,更未想到把教育統一起來,以促進國民的發展。所以對這種獨立辦學的現象基本上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

2.趨於萌芽的一體化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洲民主主義高漲,馬來西亞的獨立已經是大勢所趨。1948年2月1日,馬來西亞聯邦成立。聯邦政府考慮並試圖實現教育統一。曾于1950年成立巴恩斯委員會。該委員會提出著名的“巴恩斯報告”。該報告通過考察馬來語教育制度,探討了用英語教學提高馬來人的教育水平,建議取消爲不同各族設立的各類民族語學校,代之以用馬來語、英語爲教學語言的國民學校。1952年的教育法令正式提出:逐步把英語引入馬來語學校,把馬來語和英語引入漢語學校和泰未爾語學校,以促進國家學校系統的發展。

1956年,馬來西亞的《教育委員會報告書》,即《拉紮克報告》,爲後來的教育一體化改革奠定了基礎。這個報告指出:馬來西亞聯邦的教育方針應該爲全民一致接受,並滿足全民的需要。這個方針把全體國民看成一個民族,以馬來語爲國語,同時保留其他凡居住在本國的非馬來族人民的語言、文化,允許他們的存在。這就爲馬來西亞教育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但馬來西亞當時還沒有獲得獨立,上述規定在執行上有一定的困難。因此,這一時期的一體化教育還處於萌芽狀態。此時,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發展是緩慢的,大學教育更是受到嚴格限制。1905-1957年獨立前,馬來西亞只有4所大學。據有關資料表明:在殖民地時期的馬來西亞大學,一直受英國殖民統治者的控制,馬來西亞政府沒有辦大學的自主權。直到1957年前,馬來西亞大學的水平很低,對教師的培訓和專業技術以及農業的培訓是有限的、簡單的。大學教育的發展水平和入學人數,到1957年前,除去在新加坡的馬來西亞大學和海外研究所可以統計外,其他的3所大學幾乎無人記載和統計。

 

四、逐步清除英國的教育模式

獨立後,馬來西亞的教育才得到了真正的發展。新政府重視教育,制定了本國的教育法規,逐步清除了殖民地時期英國的教育模式,尤其使馬來西亞本族人受教育的機會逐步增加。這個時期教育的發展大致可分爲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獨立後的教育政策(1957-1969年),這一階段教育一體化政策的重點是發展中小學。獨立後,馬來西亞的教育政策主要集中在兩個報告裏,一個是「拉紮克教育委員會的報告」,另一個是拉哈曼‧嗒林布委員會修定的教育報告,這兩年報告被認爲是這個國家獨立後建立教育制度的理論基石。拉紮克報告試圖建立起一個各少數民族均可接受的國家的教育體系,把馬來西亞巴赫塞作爲這個國家的民族語言,以保護本國的民族語言和其他團體的文化。允許華人和印度人使用本族語或英語教學,但要使用一個共同的教育大綱、課程表。後來委員會修定的教育報告對教育改革提出了進一步的建議。報告首次決定普及初等教育,實行免費的初等教育。還規定,設專科中學,提供兩年的職業課程,採用英語或只用馬來西亞巴赫塞語教學。1967年正式成立全國教科書管理局,力圖使馬來西亞的思想品德能夠貫穿到所有教科書和補充教材中去,強調教科書只能反映馬來西亞的思想和特色,也允許保留一部分對本國有益的、有參考價值的非馬來西亞本土的內容,以擴大學生視野。至1969年,初步建立了統一的教育體系和制度。1957年公佈的小學六年免費就讀制,這時又改爲九年一貫制的逐年自動升級的綜合教育免費制,而初三後通過參加初中教育文憑考試進入高中。高中課程(中四和中五)分學術性和技術性兩類,高中階段後可能還有兩年「第六學級教育」,即大學預科的學習,此後便是考大學。

第二階段:新經濟政策帶來了教育的飛躍(1970-1994年),1970年馬來西亞政府制定了新經濟政策,目的是消滅貧困,消除種族隔離,改造社會,各階層的經濟狀況趨於平衡。在教育方面,主要制定了新的教育文件,該文件首選考慮到爲新經濟政策培養所需的勞動力。爲此擴大教學大綱和課程內容,提高教學質量,改進教學過程;加強用馬來西亞語的教學活動。從1970年起,以英語爲教學用語的學校在小學一年級要用馬來西亞語教學。1970年5月成立了國民大學,它公開宣佈用馬來語是該大學唯一的通用語言。1983年其他高等學校也開始採用馬來語教學。與此同時,政府從政策措施到法律上保證馬來西亞人——布族上學的權利和機會。1971年個性的憲法提高了馬來人——布族學生在高等教育機構中的比例,同年頒佈的《大學法》還作出關於獲得獎學金的馬來西亞人——布族學生只要達到入學最低分數線就能上大學的規定。這樣,馬來人——布族的學生獲獎學金的機會多於其他民族的學生。1970年以後,馬來西亞政府爲了照顧馬來西亞人——布族的情緒,規定馬來語爲大學教學用語。

在政府全力培植下,原本最不被重視的馬來人,反而因為要確立馬來西亞人的主體地位,而提高其教育地位。但在實施過程中又有些過激的作法及後果,主要是重點發展了一個民族——布族,而忽視或排斥其他族的教育,其結果造成了民族間的不團結和社會不穩定。

 

五、反思台灣

台灣十年來大力推動教育改革,最近卻因弊端叢生而飽受批評。除了九年一貫課程導致教師陷入「教非所長」的反專業苦惱,建構式數學教學流於僵化,學生學習成就偏低,國小鄉土語言教學澀僻到連閩南語流利的行政院長都辨識不得。此外,國中英語過於艱深,乃至於教科書及參考書數量及價格激增,在在均加重了學生學習及家長經濟上的負荷。

平心而論,教改在打通升學管道方面,的確提供了比較多元的思維,也讓許多學生得以免於聯考的擠壓。這點貢獻,應該給予肯定。但是,教改最大的盲點,就是無視於台灣教育的習性及特質,一味企圖將西方──尤其是美國的教育模式,複製到台灣來。教改人士強調創意及開放,卻忽略了我們的師資養成缺乏類似的訓練,整個社會及教育體系也缺乏足夠的經驗及條件來支撐其想像。而馬來西亞初期以馬來人、馬來文為重點的教育制度,雖有些失之偏頗,但仍是培植本土文化的手段。台灣一味抄襲,缺乏一個符合國情的教育方式,值得檢討。

 

六、參考文獻

朱勃,1985,《中國大百科.教育卷》。大百科出版社。

吳文侃、楊漢清,2001,《比較教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寶武等著、鄧日才編,2001,《當代馬華文存.教育卷》。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

楊思偉、沈姍姍,1998,《比較教育》。國立空中大學。

http://www.ocac.gov.tw/ 

 

 

 

 

日本對韓國殖民教育的影響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系  陳茹卿

 

一、概況

韓國位居亞洲東北隅,是由大陸的東北向南部伸展的半島國家。韓國的所在地,普遍稱為朝鮮半島。半島南北長約1,000公里、東西最短距離216公里、呈細長型。總面積為222,154平方公里。韓國的領海與太平洋最西部的海域交匯。朝鲜半島北與中國東北、蘇俄相接,南有朝鮮海峽相隔,西濱黃海,東臨日本海,與日本南部的九州遙遙相望。除與大陸相隔的半島之外,韓國還擁有3000個大小島嶼。

將朝鮮半島上的人民稱呼為韓民族,是最近的事,在這之前大多稱為朝鮮族。韓國民族自古即擁有自己的語言,其語言係屬通古斯族之一的阿爾泰語系。散居在阿爾泰山脈的部落民族,在數千年前,逐漸向東方遷移,而諸部落中的通古斯族據傳定居於韓半島,為韓民族之始祖。韓國統計廳2000年11月28日發表的統計說,截至11月1日,韓國人口為4612.5萬名,居世界第25位。50%以上的人口信奉佛教、基督教等宗教。

 

二、殖民史

韓、日兩國的接觸早在三國時代,日倭寇常侵擾新羅、加耶邊境,且被高句麗與新羅聯軍所滅以來,可見韓日兩國的關係從早期就大多處在敵對關係,而鮮少有和睦共處的局面。日本剝奪韓國主權訊號的開始始於,韓國和日本在1905年簽訂保護條約,韓國將外交權讓予日本,且准許日本總督進駐漢城。1910年8月22日,以軍事力量強佔朝鮮日本又強迫韓國簽訂合併條約,但是實際公佈的日期是8月29日,韓國民族喪失主權,開始被置於苛刻的殖民地統治之下。

日本一方面對韓國進行奪取主權的陰謀,一面擴大成立憲兵57個管區,493個分隊、派遣隊、出張所,進行恐怖的憲兵統治政策,並以鎮壓、統治、懷柔等手段,以徹底阻止民族意識的成長,以及民族運動的發生,實施封鎖思想、高度技術學習的愚民政策,日帝更是以武力鎮壓義兵的抗爭。1919年的三一運動是其代表性的抵抗日本侵略的獨立運動。三一運動後,朝鮮有志之士在各地組織了以武力反抗日帝的獨立運動,持續進行了26年的獨立運動,一直到日本帝國於西元1945年8月15日向聯合國無條件投降,韓國歷經36年的日本殖民統治才終告結束

 

三、日本殖民所帶進的實用教育

1910年韓國完全落為日本殖民地以前,朝鮮半島境內的私學教育已十分蓬勃,全國私立學校已達3000所,但日本並不歡迎此類私學教育,因為此類私立學校除了傳達新知識,更是以民族運動之根據地而出名的,不儘在校內舉辦討論會、演講比賽、運動會等,以提高青年之義氣,有年齡大的人入學為主,亦有高級學校之學生當下級學校之老師而甚為活躍。

  所以,日本併合韓國後(1911年),即設總督府統治之,以取代統監府,總督府集韓國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及軍隊統帥權於一身,以高壓政策為統治手段,實施憲兵警察制度,其主要目的在壓制韓國人的思想、行動,並在此時期公布「朝鮮教育令」,改建立實用主義教育,這是顧慮到提高韓國人之知識後,會批評日本之殖民政策,主張獨立思想所致,日本所需要者不是領導人物,而是在行政、技術方面能聽從指揮之人物,因此日本之教育乃以普通教育和實業教育為重點。普通教育施以日本統治基礎之日語教育,而實業教育為無精神之技術性教育,但在此種彈壓中存續之私立學校,仍以民族教育之中心地而成為民族運動之基礎。

另外日本又設中樞院為總督府之附屬機構,由韓國人構成之,為協商、建議總督諮詢事項,但總督所諮詢事項竟與韓國之政治或經濟等重要政策無關,而為類似調查古有習慣等事項,因為日本期望於韓國人的,僅為統治韓國所必要之知識而已。由此可知,日本並不希望韓國人作政治性發言,並把所有關心政治之韓國人視為不穩份子或暴徒而處理,只想他們從事與技術層面有關的而已。

 

四、實用教育對韓國的影響

1930年代起,日本的教育方針以教育即生活主義為標榜,加重日語及實業系統方面之教育,這是因為軍需工業發達後,大量需要能懂日語並有技術基礎之勞工所致,迄戰爭末期採取抹殺民族政策,禁止學校講授韓文,規定日常生活要使用日語,簡而言之,日本之教育方針從頭到尾以順應其殖民政策為目標。

韓國人在日據時代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機會,以致光復以後,韓國人有一股很強烈的觀念,認為「只有受教育才能出人頭地」。於是,韓政府著手建立現代教育制度,體會到需靠著高度的教育儲備人才,來鞏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並不是單單只是在於有無礦產等資源,重要的是如何將高度的教育水準和人才開發能力的密集結合在一塊,因此,政府開始轉向重視實用教育,以應國家建設的需要,並且首先將學術與工業發展加以連結,此外,為了滿足對技術人員與專業人員的需求,獎勵加強以職業教育為核心的產業與教育合作體系,使設於沿海地區的大學,在漁業方面,而位於農業地區的大學,則在農業方面,分別發揮它們的作用。

而韓國現今能與中日並列為21世紀領先世界的國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即是注重發展與實用相關的教育,日本在殖民韓國時,以自己本國的利益為出發點,美其名的措施是帶進實用教育,但壓根兒是欲壓制其思想、活動,但日本可能始料未及的,這項舉動反而促進了日後韓國的發展。

 

五、反思臺灣

  日本人在臺灣或韓國的殖民教育方式其相似點,採行培養被統治者的技術層面。從1896年起,總督府在各地設立15個「國語講習所」,訓練本地人當通譯或公家的差役。1898年廣設「公學校」(小學),教育臺灣人(自費)。培養師資方面,有國語學校和師範學校。普通中學之外,還另設鐵路、電信、農業及商、工業學校,婦女也開始接受教育。總之,是為培養被治者的科技與低級行政人才而設立的。此殖民教育最大的特質是:(1)差別教育;(2)培養被統治者的技術人士;(3)不准有本土思想及文化啟蒙,以及對世界思潮的認識。臺灣人被迫學習統治者所賜與的技術教育,再為統治者服務。日據晚期盛行「皇民化」教育,在學校教育措施上,視台胞及日本學生一律平等,但這種政策只能達到表面上的效果,日本人不許臺灣人受高等教育中的文、法科,臺灣人在本地只能唸醫、農、商各技術科系。

 

六、參考文獻

嶺雄著、陳才崑譯,1986,《21世紀中日韓領先世界》。台北:渤海堂文化。

李基白著、林秋山譯,1985,《韓國史新論》。台北:國立編譯館。

朱立熙,1989,《漢江變》。台北:時報文化。

杜武志,1997,《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周惠民,1994,<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之互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11:189-202。

楊碧川,1996,《日據時代台灣人反抗史》。台北:稻鄉。

潘世偉,1993,《投身亞太新合縱的韓國》。台北:五南。

簡江作,1976,《韓國歷史》。台北:五南。

http://db.pccu.edu.tw/dept/crg_group/crrmok/k_dept_main.htm

http://www.hanliu.com.cn/tour/culture/geography.htm 

 

 

 

 

 

 

                                                

英國對新加坡的語言教育之殖民政策

 

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  吳莓瑄

 

一、概況

    新加坡位於南洋馬來西亞半島的最南端,由新加坡島及鄰近54個小島所組成,為馬來群島之一。在水路上,新加坡位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交通往來的樞紐,由於商業活絡,使其人種、語言呈現複雜的狀態。在陸地上,新加坡與馬來半島隔著兩堤道連成一體,新加坡與馬來半島有唇齒相依的緊密關係,因此在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均深受其影響。新加坡位於赤道以北138公里,總面積為633平方公里,它的糧食與飲水不足,必須仰賴馬來亞大陸。1819年萊佛士(Sir Stamford Raffles)登陸新加坡時,島上只有120馬來人和30名華人。而在2000年的人口調查中,新加坡居民總數增加到300萬人,其中華族佔77.6%、馬來族佔14.1%、印度族佔7%、其他(歐美)佔1.7%。

新加坡的歷史尚短,原唯一人口稀少的漁村。1819年英人萊佛士登陸新加坡,把新加坡開闢為一自由港,成為英國殖民地,是其歷史的起源。由於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英國的自由港政策,因此新加坡迅速發展為東南亞的一個交通和貿易中心,1826年成為英屬海峽殖民地的首府。在英國侵佔馬來半島後,它又成為英屬馬來亞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新加坡成為一貿易自由港之後,吸引外地勞工前來,主要以中國、印尼、印度三地居多。其中印尼與馬來人本屬同種,因此新加坡居民以華人、馬來人、及印度人為主,號稱三大民族。

 

二、殖民史

英國人19世紀初登陸這個島嶼之前,新加坡已有不少馬來原住民和部分自南中國遠渡重洋前往拓荒的華人,卻由英人萊佛士在1819年登陸新加坡時才掀開其現代開拓史。在與星洲一水之隔的柔佛蘇丹天猛公締訂商約之後,英國殖民政府遂將新加坡連同檳榔嶼和麻六甲變成海峽殖民地。在英國前後長達140年的殖民統治期間(1821~1942和1945~1959),正式開始從事新加坡的開發計畫:(1)制訂大規模的移民方案;(2)宣布新加坡為一自由貿易港;(3)從各地不同地方移民過來的種族社群,殖民政府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依其各自的族群習慣自行管理。

新加坡也成了多樣種族的移民社會,島內充斥著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錫蘭人,其中華人是人數最多的族群。新加坡移民的時代高峰分別為1867年與1914年,都是由於開發急需外來的勞工,俾在錫礦和橡膠園工作,當時英殖民政府允許華工和印工大量的湧入,而當1931年新加坡人口已達50萬人時,英殖民地當局下令禁止移民活動。於是在1940年以後,新加坡幾乎已經停止接受外地大規模移民的遷居。英國殖民政府並採取以夷制夷和種族分離的政策,使得各族之間的衝突降至最低的程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新加坡一度淪陷於日軍之手,日人易名為昭南島。在3年半的日治時代(1942~1945),皇軍利用馬來人擔任警察壓制和欺凌華族和印族,是以夷制夷政策的極致,新加坡各族深受日本佔領軍的迫害,至今猶難忘卻這段腥風血雨的悽慘歷史。戰後英國企圖恢復昔日殖民風光,但氣勢大喪,於是在1946年正式結束軍管,也於1948年讓新加坡脫離檳榔嶼和麻六甲,另行管理。1955年英政府通過新加坡憲法草案,俾為新加坡自治政府的張本。1959年新加坡由殖民地躍升為自治邦。1965年8月9日吉隆坡和新加坡兩地同時宣布:新加坡脫離聯邦成為一個獨立而擁有主權的國家。

 

三、殖民時的語言與教育的政策及衝擊

    在英國殖民的期間,只要能聽、能講、能寫、能懂英語的人,在政府或公家機關或商社,總有任職與就業的機會,他們或任低級官吏、書記、秘書、或翻譯者。早年以印度人和海峽華人(The Straits Chinese通曉英語,生活方式洋化的「高級」華人)這兩批人為代表。海峽華人數目雖少,卻是新加坡主要的社群。這批影響力不容小覷的華人最早在英國人殖民新加坡之前,便由廖內(Riau)群島與馬六甲移入新加坡,他們根基的深厚,強於另一批馬來化的華人,也即所謂峇峇(Baba 男人)與娘惹(女性)。

    在英國的長期殖民統治期間,海峽華人高度英國化(Anglicization),這種高度英國化便是英語在其族群中的推動與擴大英語的學習不僅高度英化,還與馬來人通婚,而能使用峇峇的馬來語(Baba Malay)。這種語言本事遂被殖民母國的官吏看重,在新加坡的英國社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儘管他們仍然保留部分的中華習俗、語言與文化,但與其後由中國南方各省直接移入的華人無論在生活上、觀念上已儼然分離,而自成另一族群。

既然有這一大批的海峽華人與南印度移民可供英國官吏驅遣,英國殖民政府遂在偽裝要保護馬來文化與馬來語文的純淨的藉口下,對馬來人學習英語既未加以鼓勵,也未推行。於是馬來人只好摒棄工商,而以務農、捕魚、養殖等鄉下職業維生。英殖民政府推動這樣不均等英語教育的結果,也造成其他語文教育失衡的發展。由於學習英語的管道有限,其他語文學校反而不愁找不到學生來學習。但學習其他語文,不像英語在經濟上和社會上能夠獲得實利。結果受到英語之外的語文教育而長成的年輕一代島國居民,便會對英國殖民主義產生更大的厭惡、痛恨,他們終究成為反殖民主義、反帝國主義的民族鬥爭與國家建立的先驅。

新加坡在英國前後長達140年的殖民統治期間,新加坡成為了多樣種族的移民社會,英國政府採以夷制夷與種族分離的政策,使各族之間的衝突降至最低,但在日軍占領新加坡時,華人開始支持對抗日軍的馬共,在受到共產主義的影響下,許多華人甚至接受馬共的洗腦。英國殖民政府的反共和反華政策也延伸到不承認華校文憑的教育政策之上,而造成華人的反抗,直到1950年英國殖民政府企圖推行徵兵制度,卻引發華族中學一連串的暴亂。為安撫民心,1956年議會有關華文教育的各黨報告(The Report of the All-Party Committee on Chinese Education of the Singapore Legislative Assembly in 1956)所建議的辦法包括:(1)由於馬來族在馬來西亞居於優勢主導的地位,因此承認馬來語為國語,馬來文為國文。(2)承認馬來語、英語、華語和淡米爾語為公共行政和教育施行的官方語文。(3)各種不同的語文學校的官方補助和畢業生文憑一律平等對待。(4)小學採取強迫性的雙語教育,中學則為三語教育。(5)重編各級教科書,不管其文字究為華文、巫文、淡米爾文,其內容以強調各族認同新加坡為主,並對各族和歐洲歷史文化酌量介紹。(6)分區設置學校,避免各族形成的學校之競爭和對抗。反之,各校球隊、合唱團等的比賽,不是種族與種族的比賽,而是多元種族學校之間的比賽。以上的建議主要在消除種族的分裂,避免因為語文、宗教、文化生活方式等之歧異,而影響各族彼此的諒解合作,尤其在灌輸青少年重視族群與族群之響的和諧,消除主要民族對少數民族的歧視與不平等。

 

四、去殖民後新加坡語言與教育政策的方向

 新加坡獨立後,教育被當做國家發展中最重要的工具,亦是政府施政和公眾關注的重心。新加坡教育制度的三大目標為之首為減除不同種族的歧異,增強種族共同經驗,才能認同和效忠新加坡。第二才是提供知識、技能、價值給學習者。最後是增進各種族和各社群獲取教育的機會,締造受教育的機會平等。1956年議會對華文教育的6項建議,在去殖民後新加坡行動黨的政府對其建議幾乎照單全收,並把各黨調查報告付諸施行,但礙於當時教育經費短絀、政治領導無方,這一建議未能貫徹實行。直到1959年人民行動黨在新加坡贏得大選、並掌權之後,才提出五年計畫,對教育進行重大的整頓與改革。這五年計畫包括:(1)把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四種不同語文源流的教育予以平等對待。(2)以馬來語作為此一新興國家的國語;再把馬語配合其他三種語言宣布為官方語言。(3)強調數學、科學、技術的課程,俾為教育現代化鋪路。

尤其是在成立自治政府,然後與馬來西亞聯邦的分離、合併與遭受排斥,被逼迫走上獨立的政局動盪時期(1959~1965),新加坡朝野經歷了幾次驚心動魄的種族暴動之後,更增加推行種族和諧的政策之決心,視多元種族和平共存與和諧共處是獨立建國的不二法門,也是新加坡生存繁榮之道。在官方這種努力之下,學生入學率迅速遞增,至1965年新加坡獨立前後,全國已設有四種語文源流多達500所中小學校,學生人數多達50萬,算是朝普及教育邁進一大步﹐為了適應急速膨脹的學生群,新加坡政府特別設立教師訓練學院,培養各種語文的教師。而在語文政策方面,在獨立之後,官方的文件和電臺、電視也以英語、馬來語、華語、淡米爾語四種官方語文的形式來加以表達宣告。1966年教育部下令小學實施雙語教學(bilingualism),不過根據當年教育部長吳慶瑞在1978年的教育報告中指出,雙語教育以及新加坡歷史、地理、文化、政經、社會為題材的新教科書之採用,雖有利於消除各族紛歧、塑造新加坡國家意識,但也產生了兩項缺點:(1)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留級、落第、棄學的人數激增(2)雙語教育造成學生只精通英文,而對母語逐漸生疏,加上西方文化的衝擊,青少年盲目地接受西方物質文明和功利思想,從而追求個人私自利益、罔顧公共道德,而使代溝更形嚴重。

    目前新加坡是以英語為法定語言,除了受到英國殖民的影響之外,以內在因素考量來說:英語在新加坡中沒有英語裔種族的存在,所以是中立性的語言,不具種族成分,對三大種族比較不會引起不滿。而受殖民影響,行政、司法體系都以英語為官方語言,各種記錄與法律規範都以英語為主,因此使用英語有便利性。而以外在因素考量來說:新加坡因處的地理位置對國際貿易及交通依賴度高,加上地理位置優越,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交通往來的樞紐,因此英語對新加坡在國際貿易上便有著不可取代的便利性。而且在出口導向產業上,由於長期為殖民地的因素,其人才在英語上的優勢、英語在國際廣泛用的語言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知識、科技的交流上,也為一主要語言,因此新加坡政府在選擇進入國際的語言時,由於歷史經驗,自然會選擇英語,如此可以減少教育的成本。最後,新加坡政府在決定語言教育政策的關鍵時期,正值產業政策轉型,英語在就業市場上是最具優勢的,自然成為外國投資家所使用的語言。1979年11月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先生提倡「華人講華語運動」,其目標為在10年內使飯店、商場、市場等大眾交易的地方成為使用華語交流的場所,而在10至15年內,雖然華語果真成為新加坡華族主要的溝通工具,但依究無法取代英語在新加坡的地位。

   

五、反思臺灣

1966年之後,新加坡的中學生必須學習第二語文,並在1969年之後,凡中學畢業考試必須加考第二語文,到了1979年學生大學入學的先決條件為通過第二語文的檢定考試。由於家長認識學習英語文對其子女將來的就職方便和社會地位的爬升影響重大,於是進入英語源流學校的學生每年增加,政府不得不設置「浸濡班」(immersion classes),來協助那些自小家庭中不講英語學的學生,使他們聽講英語的機會增加,從而抬高其學習英語的信心與興趣。

新加坡對教育英語的重視與台灣相較之下,可以明顯看出台灣的學生在英語上的落後。英語在國際間是最重要的語言,但台灣學生的英語能力卻只是建構在寫和聽,即使從國中(現在是國小)就開始學英語,一直至大學期間從沒間斷,但為何全班能用英語交談的人寥寥無幾?為何去年在馬來西亞舉辦的國際佛光青年會議,代表台灣的佛青在和外國佛青交談時,一直支支吾吾、比手劃腳的?而反觀新加坡青年、香港青年與中國青年等都能交談的很愉快,唯獨台灣青年反之。是教育當局對英語不夠重視,或是英文老師只把重點放在文法和寫作,還是學生們自己的怠惰?我想這是值得深思的。因此我認為新加坡在實行雙語教育方面,實施的很成功,這點是台灣需要學習的。台灣的語言複雜度並不是很高,在世界各國中算是中等的,台灣若是要採取「多國語」的語言政策應該是可行的。語言權是基本人權,語言權的尊重可以確保每一個語族對國家資源有平等獲取(access)的機會。語言不應該一直把它看做是問題,應該看做是資產。語言產的維護,多文化社會的建立,雙語教育的推行相信是台灣要建立一個真正民主又有人權的國度應該要走的路。

 

六、參考文獻

洪鎌德,1997,《新加坡學》。台北:揚智出版。

亞力克斯.朱熹著,高登譯,1982,《新加坡第一》。台北:金陵。

唐青,1969,《新加坡華文教育》,台北:華僑出版。

黃敬恭,1969,《從開埠到建國》。新加坡南洋出版。

曾鐵忱,1962,《新加坡史話》。新加坡南洋出版。

薩德賽(D. R. SarDesai)著、蔡百詮譯,2001,《東南亞史(下)》。台北:台北田出版。

http://www.guoxinda-singapore.com/shihua/xjpjjlishi.htm

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17.htm

http://www.lidicity.com/ditu/sin.htm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l/li-khin-hoamm/rol-10.htm

 

 

 

 

 

英國殖民緬甸時期的文學思潮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系  潘朝文

 

 

一、概況

緬甸是多民族組成的國家,人口大約四千四百六十萬人(2000年)。主要的民族有緬族、珊族、吉仁族、欽族、孟族、卡欽族、勃奧族、若開族與吉耶族。此外,地理位置位於中南半島西北面的佛教國家,東與寮國毗鄰,東南與泰國接壤,北、東北和中國大陸交界,西與印度、孟加拉為鄰,西南濱孟加拉灣,南臨安達曼海。古時是通往印度半島和中國的門戶。西部的阿拉干山脈和東部的撣邦高原為其東西屏障,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為其古代文化的搖籃。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和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為緬甸人民賴以生息的「魚米之鄉」。緬甸介於印度和中國之間,上緬甸自古為中國通往印度、乃至歐洲羅馬的陸上通道,下緬甸又為中國古代航行到東南亞、南亞和西亞各國的海運中轉站,對溝通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各國間友好往來,起過重要的媒介作用。面積676581平方公里。緬人約佔總人口的65%,通用緬甸語,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全國8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約8%信奉伊斯蘭教。首都仰光。

 

二、殖民史

1824年英國蠶食緬甸起,到1948年緬甸獲得獨立,這一百多年的歷史,是英國殖民者侵略、奴役緬甸人民和緬甸人民反侵略、反奴役,為民族獨立解放而鬥爭的歷史。1924~1885年英國連續發動三次英緬戰爭,其間貢榜王朝雖進行了敏東改革,但也無法挽救其被英國滅亡的命運。英國佔領緬甸後,推行「以印治緬」的殖民政策,對緬甸進行政治奴役和經濟掠奪。政治上,先把緬甸並入印度,成為印度一個省。在殖民機構和軍隊中﹐招用大量印度人。利用他們欺壓緬甸人,有意製造民族矛盾,轉移緬甸人民的鬥爭目標。經濟上,把王田、官田和荒田都歸英國所有,並招來大批印度高利貸者,使緬甸農民遭受英國殖民者和印度高利貸者的雙重剝削。緬甸的所有資源都被英國五家最大的壟斷公司所掠奪,這些公司大多僱用印度工人,妨礙了緬甸本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和工人之間的團結。但是緬甸和印度人民同受英國的奴役,在鬥爭中認識到團結一致的重要,許多緬甸愛國領袖曾參加印度國民大會黨,而印度工人階級中的先進分子也有不少加入了緬甸共產黨,共同進行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這是緬甸民族解放運動中的一個特點。

 

三、英國殖民緬甸時的文學影響

這一時期,一些學者翻譯了不少外國作品,如敏巫法師吳奧巴達等人的十大佛本生故事的緬文譯本、妙瓦底敏紀吳薩從泰文翻譯的《羅摩衍那》劇和馬來亞傳入泰國的爪哇民間故事《伊瑙》劇等最為著名。許多英國著作也被譯成緬文。資產階級民主與科學的思想開始被介紹到緬甸,使緬甸的文學創作趨向活躍﹐要求變革的思想在作品中有更多體現。外國文學的一些文風與格調,進一步豐富了緬甸文學的藝術表現形式。

1904年緬甸律師詹姆斯拉覺根據法國大仲馬《基度山伯爵》中某些片斷改寫成緬甸第一部現代小說《貌迎貌瑪梅瑪》。它以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為題材,與緬甸流傳的充滿佛教因果輪迴思想的「講道故事」迥然不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從這一時期現實主義的作家隊伍擴大,先後湧現的著名作家還有:吳臘、列蒂班蒂達吳貌基、比莫寧、摩訶瑞、瑞林勇、達貢欽欽禮、德欽巴當等人。他們作品或多或少反映了當時社會現狀,體現了人們反帝、反殖、要求自由、民主、獨立的願望。吳臘的小說《瑞卑梭》,揭露了西方文化對緬甸社會,特別對某些青年的不良影響,表達了緬甸人民維護民族傳統文化的愛國情感。列蒂班蒂達吳貌基的歷史小說《那信囊》、《達彬瑞蒂》也充滿了民族自豪感。此作家們競相傚法,創作小說或根據外國小說改寫的風氣比較盛行。

1930年「我緬人協會」(即「德欽黨」)成立,號召熱愛祖國,提倡本國的文字,尊重本國的語言。民族獨立運動的激流席捲了文學界。不少作家加入了「德欽」的行列,創作出更富戰鬥性的作品。德欽丁的《我緬人歌》,回顧了緬甸的光榮歷史,鼓舞人民為獨立、自由而鬥爭。

此時,仰光大學一些師生發起了一場實驗文學運動。代表人物有德班貌瓦、德格多貌丹新(即吳埃貌教授)、佐基、敏杜溫等。實驗文學運動沒有強烈反殖民主義的性質,但這一派作家拋棄了傳統的創作方法,趨向浪漫主義。他們作品簡明、清新、樸實,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四、文學論戰

在緬甸獨立前後,作家達貢達亞、八莫丁昂、昂林、妙丹丁等提出創作「新文學」的口號。主張文學要為革命,為人民,要反映現實,反對為藝術而藝術。到60年代,緬甸作家協會的作家們主張進一步改革文風,提倡用口語體寫作。

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主要是小說。它們有的以反對英國殖民主義統治、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鬥爭為背景,描寫了緬甸各階層人民的革命鬥爭、生活遭遇及歷史人物;有的揭露資產階級的腐敗和虛偽,批判西方生活方式對青年的毒害,暴露地主、資產階級對工農的剝削;有的則力圖反映當今社會工、農、知識分子各個階層人民的現實生活。如:林勇迪倫的《公僕》(1954)表現一個僱農的兒子在生活中掙扎的困境;加尼覺瑪瑪禮的《不是恨》(1955)描寫一個婦女的不幸遭遇;吳拉的《監牢與囚犯》(1957)和《戰爭、愛情與監獄》(1960)則寫囚犯的命運;吳登佩敏《旭日冉冉》(1958)以緬甸獨立鬥爭為題材,描繪了1936至1942年間的政治鬥爭;八莫丁昂的《鄂奧》(1961)描寫1930年反英農民運動;納內的《緬甸北部》(1966~1967)描述民族獨立鬥爭時期緬甸北部人民的革命鬥爭;南達的《誓死保衛伊洛瓦底》(1969)歌頌各族的團結與反英鬥爭;敏覺的《江喜陀》(1971)講述江喜陀王重視民族團結建設國家的歷史;德格多妙盛的《瑙都》(1978)則反映緬甸民族音樂舞蹈界的情況,這些作品都深受「德欽黨」的影響,直到現在,以仰光大學師生發起的實驗文學運動與德欽黨之間仍然彼此互相攻擊批判。

 

五、反思台灣

台灣新文學是二十世紀的產物,也是長期殖民統治刺激下的產物。以台灣新文學發源的日據時期而言,新文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一環,更是民族運動的重要精神標示,新文學作家和他們的創作,與反日抵抗運動之間,無從明顯區隔,文學和歷史、現實的交融,已成為台灣文學的一種性格,無從撇開台灣的歷史命運來談台灣文學。而戰後台灣地區的文學運動,除了文學應和內在的律動,為求新求變而動之外;文學以外的非文學因素,尤其是政治、經濟對文學的影響,可說是直接而絕對的。戰後初期,時局的瞬息丕變,接連發生的政治事件,可以說把整個台灣的發展,擠出了軌道,台灣文學亦然,台灣作家無法在平穩、順直的軌道上發展屬於自己的文學,總有過多的曲折與傷害等著台灣作家去接受考驗,是台灣作家的苦與痛。戰前已然建立自己文學性質與風格的台灣文學,已然有一定方向的文學運動,戰後,重新經由沉思、探索、掙扎、爭辯、戰鬥的程序,走一趟時光的煉獄再尋求重生。

 

六、參考文獻

吳佩貌,1958,《緬甸文學史》。緬甸:仰光。

馮汝陵,1962,《緬甸史話》。香港:上海書局。

張奕善,1982,《東南亞洲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張奕善,1994,《東南亞史研究論集》。台北:學生書局。

顧長永1995,《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

http://www.cc.nctu.edu.tw/~myanmar/

http://www.wordpedia.com/tree/tree.asp?url=/logout.asp&root=131

 

 

 

 

 

 

 

中法殖民越南與書寫文字的變遷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系  蔡凱銘

 

 

一、概況

    國土面積有330363平方公里,人口7200萬,海岸線長達3260公里。越南與中國大陸、寮國、以及高棉等國家相連,成狹長的S形。北方有紅河(the Red River);南方有湄公河(Mekong River)流經。紅河流過安南山脈的東側注入東京灣,下游行成紅河三角洲。他念他翁山脈(Hoang Liwn Son Mountains)由北延伸到南部省份,中間是中部高地。主要的種族為越南人(Vietnamese),也就是安南人(Annamites),佔總人口數的95﹪。官方語言為越南話(Vietnamese)

    歷史上,越南地區曾經接受過中國、法國共達千年之久的統轄,這些外族的長期治理與壓制帶給越南文化深刻的影響;也進一步造成越南文化的獨特性。十九世紀末,越南從中國的藩屬變為法國殖民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收復獨立主權。但是獨立後的五十年時間,越南一向給人烽火連連的戰地印象,尤其是1964年至1973年的越戰,這一場震撼全球的戰事,有五十萬美軍參與戰爭。這場戰爭悲劇,卻也開啟的越南的知名度,也讓西方世界對越南有了初步的認識。越戰落幕後,越南仍以其不屈不撓的精神,迎向現代化的國際社會。

 

二、殖民史

中國統治時期(西元前111年西元939年):公元前111年中國漢朝的漢武帝出兵殲滅「南越國」,並在其地設「交趾部」,分為九郡。其中三郡「交趾」、「九真」和「日南」相當於現今「越南」之北部和中北部地區。從那時起越南第一次正式被納入中國的版圖。為了要教化越南人,駐守越南的中國官員教育人民使用漢語文,並且將政治組織、音樂、藝術、以及服飾帶入越南。公元939年,越南於唐朝末年時脫離中國而獨立。

半獨立時期(西元939年-西元1885年):在越南獨立、但稱臣於中國的期間,越南也和中國一樣建立起封建的社會制度;特別在李朝(西元1010-1225)和陳朝(西元1225-1428)時期,越南從中國引進各式政治、文物制度,尤其是「科舉制度」和「儒家思想」來穩定朝代的封建基礎。換句話說,雖然越南不再受中國的直接統治,但是中國對越南仍有極大的影響。

法國殖民時期(西元1863年西元1925年):西元1858年,法國利用傳教士受迫害做藉口而向越南出兵。越南末代王朝「阮朝」不敵法軍,西元1862年向法國割土求和。西元1885年中法戰爭後簽定「天津條約」,在條約中,中國正式放棄對越南之宗主國地位並承認越南改由法國保護。從此越南成為法國的殖民地,直到1945年胡志明宣布越南獨立。

 

三、中國與法國的文字引入

漢字在越南的使用大約開始於趙佗的「南越國」時期。在中國直接統治的時期也一直延用漢字為書寫系統,是作為官員教化一般人民的工具。即使在10世紀越南獨立後,由於越南封建朝廷大力推廣「儒學」與建立「科舉制度」,使得漢字的正統地位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漢字在越南也叫做「字儒」,意思是儒家所用的文字。一般來說,漢字用於行政、教育(也就是配合科舉的考試教育)、學術著述和古典文學之創作。

越南在借用漢字後,發覺漢字無法完整表達越南的日常用語,於是民間慢慢發展出具越南特色的【字字】喃。所謂的「【字字】喃」是指南方(相對於中國)的文字的意思;因為缺乏標準化,它也可以寫作「【字宁】喃」或「【字字】 【字南】」等。據推測,【字字】喃大概是從十世紀越南脫離中國的直接統治後才開始發展出來。早期的【字字】喃主要做為漢字的輔助工具,用在記錄地名、人名及地方特產等。在累積數百年使用的經驗後,在十三世紀才有一些【字字】喃的文學作品出現,而於十六至十八世紀達到高潮。【字字】喃的使用者大致為平民、落魄文人、僧侶、及少數具強烈民族意識的精英。概括來說,【字字】喃主要用在紀錄民間口傳文學、創作純越語文學、翻譯佛經、及替漢字作註解。

    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時候,歐洲傳教士逐漸到越南來傳教。傳教士們為了容易學好越語並與當地越南人溝通,於是利用歐洲人熟悉的羅馬字來替越南語設計一套新的書寫系統。在19世紀後半段之前,越南羅馬字主要只在教會之中流傳;隨著法國殖民者的到來,羅馬字才逐漸提升地位與普遍被使用。譬如,法國殖民者將羅馬字列入學校課程,而且於西元1865年在越南南部由當時的官方發行第一份羅馬字報紙「Gia Dinh Bao」(嘉定報);越南羅馬字也從這時起叫做「Chu Quoc Ngu」(國語字)。另一個例子是,南部越南總督於西元1882年簽定一份規定所有越南語的公文必須用羅馬字的議定。

 

四、漢字與羅馬字的影響:

  漢字的影響:漢字的傳入對於越南而言,並不是只有紀錄工具而已;隨著漢字傳入的,還有代表中國的文化、制度、科技等等文明產物。藉著學習中國的事物,越南在從中國的直接統治說離後,也建立一套與中國政治制度相似的統治機器,甚至引入中國的科舉制度來作為官僚的來源。因此,透過漢字,越南學到的是中國的政治制度及其運作。

除了政治方面,越南的民族文字【字字】喃也是在學習漢字後才產生的。在前段也有談過:【字字】喃是越南在借用漢字後,發覺漢字無法完整表達越南的日常用語,於是從民間慢慢發展出來的。也就是說,為了因應越南本地的需要,民間在漢字的基礎上逐漸的創造出配合所需的文字-【字字】喃。但是,在漢字依舊為官方通行,並作為科舉的書寫文字之情況下,【字字】喃的使用與其書寫就僅限於民間;演變到最後,就形成了上等階層使用漢字,中下階層使用【字字】喃的情況。

羅馬字的影響:若說漢字的影響是使越南進一步漢化,從原始時代進入封建時期,則羅馬字就是使越南脫離封建與被殖民,進入獨立自主時期。值得注意的是,原先法國殖民政府在推行越南羅馬字的主要用意,是為了要切斷越南與中國的臍帶關係,也就是漢字;在取代漢字後,藉由羅馬字的推廣,使得一般人民更容易從越南語轉換到法語,是法國殖民主的最終目標。但是,歷史的弔詭就在於此,追求從法國統治下獨立的民族主義者,把羅馬字本土化成為對抗法國統治的利器,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羅馬字簡單、好學、是教育民眾的好工具。比起【字字】喃雖具有民族特色,但是字體無標準化,其結構比漢字更為複雜的特性下,羅馬字反而是推廣革命思想,建立獨立自主意識的最佳選擇。最後,在越南獨立後,羅馬字進一步成為越南人普遍使用的「國語字」。

 

五、反思台灣

同樣曾身為殖民地,越南藉由羅馬字擺脫漢字的限制,走向獨立自主的道路,但是台灣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獨立自主?

從最近的拼音爭議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一個問題,就是漢字系統是否該走向拼音文字化?不可否認的,漢字系統的限制在於文字的書寫不易,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完全學到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字,於是在教育成本上的花費也就相當大。反觀拼音文字,簡單、易學,所讀即所寫,光就成本上的考量,拼音文字就有利的多了。另外,不論是中國、日、韓或越南,都是建立一套自己的拼音系統與書寫文字,同屬於漢字文化圈之中的台灣,莫非要死抱著漢字的大腿不放?

台灣的漢字將要何去何從,越南的經驗也是一個不錯的參考對象。

 

六、參考文獻

黃典誠,1953,<越南採用拼音文字的經驗>。《中國語文》16。

陳越,1954,<從越南的掃盲、出版工作看我國文字改革的必要和可能>。《中國語文》27。

蔣為文,1997,<語言、階級、與民族主義:越南「去中國化」之啟示>。宣讀於「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中山大學主辦,1997年4月26日。

蔣為文,1997,<漢字文化圈的脫漢運動>。宣讀於「北美洲台灣論文研討會,柏克萊加大主辦。

Tran Trong-Kim著、戴可來譯,1992,《越南通史》。北京: 商務。

http://travel.mook.com.tw/global/Asia/Vietnam/country_index.html

 

 

附註:下頁的附圖是越南史上三種字體的範本,提供讀者作為參照

 

法國殖民柬埔寨的佛教文化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系  吳亭臻

 

一、概況

柬埔寨的人口:12,212,306人(2000年)。地理位置:位於中南半島南部。東和東南部同越南接壤,北部與寮國相鄰,西和西北部與泰國毗鄰,西南瀕臨暹羅灣。歷史概述:西元1世紀下半葉建國,歷經扶南、真臘、吳哥等時期。9至14世紀吳哥王朝鼎盛時期國力強盛 、文化發達,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吳哥文明。1863年淪爲法國保護國。1940年被日本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再次被法國殖民者佔領。1953年11月9日柬埔寨王國宣佈獨立。居民:有20多個民族,高棉族占80%,其余為占族、普農族、老族、泰族、斯丁族等少數民族。高棉語為通用語言,與英語、法語同為官方語言。佛教為國教,80%以上的人信奉佛教。占族多信奉伊斯蘭教,少數城市居民信奉天主教。

 

二、殖民史

柬埔寨從西元1863年,就被外來政權所統治,1863年是由法國人統治高棉,一直到1953年柬埔寨才宣布獨立。所以在柬埔寨國內,迄今仍然充滿著相當濃厚的法國色彩。法屬殖民地時期:1887年法國把印度支那半島上的法國侵佔地區合併,稱為印度支那聯邦。法國為鞏固殖民統治,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在不同地區採取不同形式的殖民統治制度。柬埔寨劃為「保護領」,名義上部留柬埔寨王朝的封建統治,實權則操在法國總督手裡。法國不斷在越南、柬埔寨、老撾之間及各個國家內的各民族之間,挑缽離間,煽動愁恨,破壞各國、各族人民之間的團結,轉移鬥爭目標,以便各個擊破,防止他們團結起來共同反抗。

而法國的管理方式:柬埔寨受法國控制,隸屬於法國在越南的殖民團體,但是法國只重物資上的掠奪,極少直接干預其內政。法國一方面將西方政治制度的主權觀、領土觀、行政制度及法律制度引進柬埔寨,另一方面又對維持柬埔寨舊有的王室制度加以控制。法國對柬埔寨人民的教育並不重視,因此,柬埔寨人民的識字率很低。

 

三、法國披著宗教外衣的侵略

古代強盛的柬埔寨在湄公河流域建立了偉大帝國,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到了12世紀的吳哥王朝為極盛時期,現今列為東方四大奇觀的吳哥窟,就是這段輝煌歷史的見證。但是到了十三世紀,泰人暹羅帝國的興起,吳哥帝國在它的侵奪之下,漸漸走向了衰敗,後來,暹羅和越南不斷的對柬埔寨進行爭奪和瓜分,使得其版圖更加的縮減。到了19世紀中葉安東王登位時,與兩國協議,分別割讓了大塊的領地,越南得到了交趾支那,暹羅則得到柬東北部領地,於是雙方承認安東為柬埔寨國王,柬埔寨此時程了暹羅和越南的共同保護國。

就再此時,法國的傳教士米希主教來到柬埔寨,憂心於國力積弱不振的安東國王將希望寄託在其身上,國王相信法國人會動用強盛的軍事力量支援他收復失地,加上米希主叫的身分是一位傳教士而非政治外交官,因此安東國王對其並沒有軍事上的防備,還對其十分的信任,因此,法國人就藉著這個橋樑,成功的侵入了柬國的王室,不久之後,法國就擬了一個不平等條約,要求柬埔寨簽字。簽下保護國條約,其實就是簽下一份賣身契,從此之後,柬埔寨就了法國的殖民地,開始了一連串抵抗不平等待遇的反抗。

 

四、柬埔寨佛教的茁壯

柬埔寨早期的宗教信仰,除了原始的拜物教和精靈崇拜外,在西曆紀元前後,即深受婆羅門教和佛教的影響。5~6世紀時,大小乘佛教開始傳人。由於同中國和印度的貿易往來頻繁,大乘佛教得到較大的發展。其間高僧眾出。碩學沙門到中國傳教、譯經者不乏其人。9世紀後,已成為東南亞的佛教中心,其次印度教也並行,9世紀末創建、12世紀完成的吳哥城以及以後建立的吳哥窟大伽藍;即為兩教混合在寺廟建築上的反映。

《太平御覽》引萬震著《南州異物志》稱:林陽在扶南西七幹餘里,地皆平博。民十餘萬家,男女行仁善,皆侍佛。以南傳上座部為主的佛教,據有關史料記述,西曆紀元前後,已在東南亞流行。過去柬埔寨的傳統教育由地區性寺廟執行,由和尚擔任老師,大部份的年輕小孩都是學生。十世紀以後,上座部佛教受到推崇和提倡,並加強了同錫蘭(今斯里蘭卡)的聯繫,互派僧侶留學,根據巴利語音序創立本民族文字,用以寫定音譯巴利三藏典籍,確定了摩訶尼迦耶和達磨育特兩派僧王制度,佛教被尊為國教 。進一步將部分經卷譯為本民族文字,使上座部佛教得以更加廣泛地流傳。

雖然法國的殖民將外來宗教帶入柬埔寨,但是因為以下的因素,柬國非但沒有逐漸被法國同化,反而在殖民的過程當中,強化了佛教文化的信念,讓這個原本就存在於柬埔寨社會內部的宗教更加強大,茁壯出屬於柬國歷史文化的民族意識。法國對柬埔寨的剝削,不斷引起人民激烈的反抗,從1863年到1945年,其間爆發無數次的反法運動。尤以僧侶帶領為主,最有名的為1863~1867高僧巴昆波率領佛教徒抗爭,遭到刺殺身亡,以及二次大戰前,高僧阿查汗鳩向人民宣導愛國思想遭到逮捕,數千名佛教徒在金邊市遊行抗議,激烈要求釋放之。

20世紀初葉,柬埔寨人民在反抗法國殖民主義的民族解放鬥爭中,雖然許多佛寺受到破壞,但佛教仍有一定的發展。很多僧侶參加反殖民主義的鬥爭,創辦了巴利語學校、西哈努克大學和佛教研究所,出版了高棉字母的巴利語三藏典籍和高棉文譯文的部分上座部經論。而因為殖民期間的苦難,佛教更加為人民信仰中心,僧侶的偉大犧牲以及人民冀求和平的想望,讓佛教成為不可動搖的信念。

獨立後執政的施亞努國王力主非同盟的外交中立主義,內政則提倡佛教社會主義,確立佛教文化的鞏固地位。

佛教目前為柬埔寨國教,全國有80%以上的人信奉佛教,為大多數主要信仰,僧侶教育盛行,佛寺廣建,生活起居多照佛教儀規,以小乘佛教為主。其他少數宗教有:占族多信奉伊斯蘭教,以及少數城市居民信奉的天主教。

 

五、反思台灣

日人統治臺灣,長達五十一年之久。舉凡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各方面均對臺人差別待遇,唯獨宗教信仰採信教自由主義。臺灣人民以大陸移民居多數,宗教信仰亦與大陸內地相同,儒教、佛教及道教相互錯綜,其中尤以道教為大多數移民之信仰。此外,傳自日據以前,基督教亦人民信仰之一。日據時期,由於臺灣總督府積極提倡日本神道,獎勵各種日本宗教進入本島,日本佛教及神道遂相繼傳入,致使臺灣宗教信仰較前尤為複雜。日據時代台灣佛教最具爭議性的特質,乃是其信仰內容的駁雜不純,這不僅是佛道混合的問題,而是包含了日本佛教的影響,以及「齋教」信仰的大量融入,使得台灣佛教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日本統治之後,呈現出與原來的中國佛教有著截然不同的樣貌。因此與柬埔寨不同的是,台灣宗教在日據前後呈現複雜化的趨勢,將多種亦文化融入而非排斥。

 

六、參考書目

邵敏之,1970,《柬埔寨風物》。香港:益群出版。

賀經達,1996,《東南亞文化發展史》。雲南出版。

張奕善,1982,《東南亞洲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D.R SarDesai著、蔡百詮譯,2001,《東南亞史》。台北:麥田出版。

http://www.geocities.com/putisato/1712.htm

 

 

 

 

 

 

 

 

 

 

西方對土耳其伊斯蘭教性別的影響

 

  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  曾怡菁

 

一、概況

土耳其的正式國名是土耳其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Turkey),民族組成80﹪為土耳其人,國家元首是總統,立法機構是大國會,面積為780567平方公里。國界北為黑海,東北與俄羅斯為鄰,南接伊拉克、敘利亞,西鄰愛琴海。人口有6650萬(2001),首都是安卡拉,主要信仰的宗教是伊斯蘭教(99﹪),其餘是基督教、猶太教。土耳其在一次大戰戰敗後,被英、法、義等國分區佔領,時間只有短短的五年左右,加上當時盛行民族自決,土耳其民族意識很強烈,沒多久就驅逐佔領國,自行獨立。基本上土國只是被列強短暫分區佔領,算不上是被殖民國,應是托管國。但這西方思潮使得土耳其的社會變得非常開放,像是有戴頭巾的女人,也有開敞篷車的女人,這也是其他信仰伊斯蘭教保守的國家所看不到的。突厥民族是土耳其的祖先:興起於六世紀中葉的突厥,發源於阿爾泰山山麓,到了六世紀末葉時,已經行成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草原帝國。到了六世紀末葉,因突厥內部分裂為東西兩部。8-15世紀,西遷至小亞細亞。西突厥同化於一伊斯蘭教,成為西亞伊斯蘭世界的一部分,也就是日後土耳其帝國的根源。

 

二、殖民史

西元十三世紀,突厥人後裔的一支,在其領袖鄂圖曼的領導之下,在小亞細亞建立國家,就是的後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他們並且於西元1453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結束了拜占庭帝國一千多年的命運。鄂圖曼帝國在十七世紀起,國力日衰,同時歐洲經地理大發現,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歐洲軍事實力遠超過鄂圖曼帝國。加上其控制地區,乃兵家所爭的軍略要地。因此帝國所統治的地方,也成為歐洲新帝國主義侵略的目標。新帝國主義中的列強英、法、奧、德與俄國展開激烈角逐,爭奪焦點是巴爾幹半島及對土耳其海峽(包括博斯普魯斯、達達尼爾海峽)的控制權。經巴爾幹諸國的若干民族起義,兩次俄土戰爭、克里米亞戰爭等。鄂圖曼實際上成為歐洲列強的附庸,並在歐俄爭奪中,充當歐洲列強的炮灰,形成屬國失控,本土難保的局面。

第一次世界大戰土耳其加入同盟國,但不幸在一次大戰戰敗後,簽定停戰協定,土耳其被迫把西色雷斯割讓給希臘,希臘又由色佛條約中,從土耳其手中獲得東色雷斯。而達達尼爾海峽到馬摩拉海的海峽要非武裝化。領土被英、法、義、希臘分區域佔領,1919年隊佔領了伊士麥。受當時民族自決的影響,軍人出生的凱末爾推動安那托利亞人民的抵抗。並於1920年拉成立新政府,1921年改名為土耳其,並要求修改和約。1922年凱末爾率領土耳其軍隊奮力抗敵,將侵入的希臘軍隊驅出境外,並且收復了伊士麥。此役之後,法、義軍隊都迅速撤退,但英國軍隊仍屹立不搖,衛戍伊斯坦堡。並於1923年簽定洛桑條約,土耳其重新又由希臘取回東色雷斯。並通過海峽非軍事條款,承認土對黑海海峽的控制權。土耳其共和國於1923年10月29日宣告成立,凱末爾當選首任總統。他具有巨大的決心和勇氣,面對當地的反對,引進西方文化,廣泛多項的改革,涉及人民生活的每一方面,將土耳其從宗教國家,變成一個世俗化國家。頒佈一系列解放婦女的法律,並規定男女平等。凱末爾的改革砸碎了土耳其人民千百年的封建和宗教精神枷鎖,帶給土國未來的社會、文化巨大的改變。

 

三、伊斯蘭教殖民對當地男女產生的制約

鄂圖曼帝國滅了拜占庭帝國,除了對少數民族擁有宗教自由的寬容,其餘本國的民族,在小亞細亞的領土上,開始展開伊斯蘭教的殖民,其中又以《古蘭經》對於當地男女,在社會生活上,產生了極大的制約力。休妻制和離婚制度:休妻制─伊斯蘭教男女雙方都有提出離婚的權利。《古蘭經》對於夫婦關係:「你們是他們的衣服,你們是她們的衣服」。但實際上離婚的主權屬於男方,女人沒有選擇的自由。伊斯蘭稱這種叫永無回轉的離婚,先生盛怒之下,太太犯了大錯,只要公開大喊三聲「我不要妳了」,就能離婚,但這不可再後悔,不可破鏡重圓,教義要他們不可隨便賭氣休妻,必須三思而行,經過慎重的考慮。離婚制度─如果女方不願做男方的衣服,她可以拿出一定財產,如原來的聘金。至於退多退少,根據雙方的同意,以此贖取自己的自由。向男方提出離婚的要求,在伊斯蘭教稱作「脫衣」。

男女權地位對等的關係:伊斯蘭教在中世紀早期,就坦率的表明了:「男人的權利,比她們高一級」「你們的妻子好比你們的田地,你們可以隨意耕種」。教法還要求妻子服從丈夫:「賢淑的女子是服從的」。如果她們「執拗」,他「可以勸誡」,也可以「打她們」。對於男女日常生活的限制:男性─禁止男子與非直系親屬以外的女性單獨私會。至親以外的女性,就是既不是妻室,也不是母親、姐妹、姑媽、姨媽。禁止的原因是認為,凡一男一女相處一室,無第三者在場,容易引起慾念。女性─婦女與非直系親屬以外的男性,如堂姪、表兄弟等,也不可單獨私會他們。男性與女性:《古蘭經》中宗教的指示,「降低視線」和「遮蔽羞體」,同樣是針對兩性。禁止男子凝視女子,或者是女子凝視男子。禁止看異性羞體,即使男性看男性,或是女性看女性的羞體,也不論是否出於性慾,都一律在禁止之列。

傳統服飾的規定:男性─禁止穿戴金飾、絲織品。在伊斯蘭教看來,奢侈導致衰弱,預示一個民族即將滅亡,他們不要有軟弱和衰微的表徵,所以禁戴金飾、絲織品這些奢侈品。女性─禁止穿稀薄、透明的衣服,暴露肉體,特別嚴禁穿露胸、腰、髮全部蓋住,面部用薄紗遮住,只露出雙眼,然後再纏以長袍直至雙足。蒙住身體的裝束只限於外出時,在家裡允許她們穿綢,又允許顯現金銀飾品,更可以卸去頭蓋、面紗,讓丈夫盡情欣賞自己的美貌。還規定在父親、兄弟、兒子、姪子、外甥及無性慾的男子,天真兒童面前,頭和面部可以不必遮蓋。男性與女性:禁止婦女模仿男子,以及男子模仿婦女。

 

四、西方現代化思潮對伊斯蘭傳統社會的影響

1〉受西方影響的開端:鄂圖曼帝國於17、18世紀受到歐洲列強威脅與侵襲,19世紀初期試圖用西化來挽救帝國的命運,具體辦法就是改善軍事機構效率。〈2〉歐洲列強對凱末爾的影響:凱末爾受西方軍事訓練,接受過西方的思想。為了讓獨立後的國家重新站起來,主張將土耳其從伊斯蘭教國家,轉變為世俗國家。凱末爾改革的決心,除了受西方教育影響外,在一次大戰戰敗後,被歐洲列強分區佔領時,受西方現代化思潮的衝擊有關。這些改革的項目,由對男女制約的解放,即可看出。

3〉新的土耳其民法:廢除多妻制和傳統休妻制─從傳統多妻制改為一夫一妻制。一切有礙婦女自由的古老禁令包括婦女可解開面紗、頭蓋,行動自由不再受限。建立世俗的男女自由平權:女性可選擇任何職業和任何教育的權利。離婚制度:女性有了結婚、離婚的自主權,女性意識抬頭,不須依附在男性下生活。允許穆斯林女子嫁非穆斯林男子。成年男子有自由選擇宗教的合法權利。男女享有平等財產繼承權和處置權。傳統伊斯蘭教社會,亡者的女兒,只得遺產的二分之一。現今男女財產繼承權則是各分一半。婦女有選舉、被選舉權:1934年土耳其人民第一次選出了大國民會議女議員,地方各級機構也選出了一批女議員和官員。也曾出現過女性總理。使土耳其參政、議政步伐走在一些歐洲國家前面。

 

五、反思台灣

台灣對於兩性平等的改革,就如同土耳其婦女的面紗,是經年累月的漸漸改善,從交通便利的城市推展交通閉塞的鄉村。台灣在清代統治時期,纏足風氣很盛。經由甲午戰爭後,激起有志之士尋求更進一步圖存之道。至此婦女問題受到真正廣泛的注意,不纏足才成為有言論、組織、行動,在社會才引起較多的回響運動。1911年的革命,造成許多傳統價值的崩解,小腳為美的觀念逐漸消逝搖動。不纏足以強種強國的理念,加上外國宣教士倡導,以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台灣在被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日本便下令將此一纏足陋習禁止,使台灣婦女擺脫傳統束縛。至60、70年代經濟快速的發展,國民教育的普及,女性地位的提升更為顯著。儘管女性在家庭、職場上仍有不平等待遇,但經由婦女團體的呼籲,引起了社會的省思。到近期2002年3月8日實施的「兩性工作法」的實施,婦權越來越被要求重視,同工同酬,婦女得以申請育嬰停職留薪、請生理假等。此法案未來成效仍是個未知數,但畢竟對婦權來說,使婦女排除工作上性別的障礙,已算是跨出了一大步。

 

六、參考文獻

光復書局,1995,《大美百科全書27》191­-215。

定中明,1988,<回教多妻制的討論上>。《中外雜誌》43:(1):10-13。

定中明,1988,<回教多妻制的討論下>。《中外雜誌》43:(2):20-22。

格蘭特.藤柏里著、劉光炎譯,1960,《西洋現代史》。台北:正中,596-609。

努爾.穆罕默德.鄭勉之,1996,《伊斯蘭教常識問答》。江蘇:古籍。

郁蘇福.格爾則威著、哈吉穆罕默德.艾敏馬恩信譯,《論伊斯蘭教律中的合法事物與非法事物》,出版地、年代均不詳。

彭樹智,1997,《伊斯蘭與中東現代化過程》。西安:西北大學。

http://www.chinaembassy.org 

                                                                        

E-Soc 28期目錄         E-Soc總目錄



[1] 邱琡雯<文化變容的取徑:殖民史研究的另類觀點>《當代》2000年6月號106-1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