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民小學負責品德課程演變之探討

 

高麗華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研究生

lika38@tp.edu.tw

壹、前言

教育部在2004年公布的「品德教育促進方案」中提及學生應培養「關懷、尊重、責任、信賴、公平正義、誠實」的六大美德。根據教育部訓委會2009年度統計,全省共有23個縣市制定了品德核心價值,其中包括臺北縣市、高雄縣市等19個等縣市皆有「負責」此一核心價值,並明定其定義及其行為的實踐供學童遵行(教育部,2009)為推廣品德教育,國內上游出版社特地蒐集了全國各縣市、各中小學訂定的品德教育出版了《品德教育書》一書,其中「負責」是主要德目之一(上游,2009)。1992年,美國「品德至要聯盟」也提出「品德六大支柱:尊重、責任、公平、值得信賴、關懷和公民責任」,作為現代公民應培養的基礎品德特質(周慧菁,2003)。Gibbs Earley1994)提出十種個人與群體必須共同建立的核心價值,做為品德與道德教育的基礎,負責任包括在內黃德祥、謝龍卿,2004Lickona1991)認為責任與尊重是自然品德法的重要價值,兩者是構成普世、公共品德的核心,責任是尊重的延伸,可見「負責」在國小階段是非常重要的品德。

 

貳、研究範圍

 

本研究擬探討1975年修訂公布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及1993年修訂公布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在1993年所實施的《道德與健康》課程,因政府開放教科書為一綱多本,由各家出版社依循教材綱要自行編輯適合各年級學童的教材。本文僅分析國立編譯館(簡稱部編)、南一、康軒、翰林等四個版本。本文

僅就其中有關「負責」德目的教材分析。在2001年實行九年一貫課程中,由於品德不再單獨設科,因此本研究僅針對學者所提及與教學有關之教學方法及評量,以進行分析與審視。

 

參、研究內容

  一、品德的教學方法

   《生活與倫理》及《道德與健康》教學指引中所建議的L.Kohlberg等人品德教學的道德兩難方法及L.Rath S.Simon的價值澄清教學法等方法外,國內外學者在品德教學方法的研究方面各有其見解。歐陽教(1987)認為道德教學有三個主要模式,道德事實的教學、道德實踐的教學及道德規範的指導。溫明麗(1998指出品德教學的一般性教學方法,適用於各種情境及一般學童,能培養兒童的批判思考能力與適切的生活態度、能力與價值觀。其實施的步驟包括:質疑、反省、解放與重建等四個過程。在品德教學上要營造民主的學習方式提供學童反思、辯論機會,並鼓勵兒童發揮想像力及安排輕鬆愉快的學習情境,更重要的是讓品德的教材內容盡量能與兒童的生活經驗結合,且能提供學童機會練習並內化成自己的能力。

    近年來國內也開始引進的美國品德課程的教學方式。如美國波士頓大學教育學家瑞安所提供品德教育教學的五個「E」,有:榜樣(Example)、解釋(Explanation)、勸勉(Exhortation)、環境(Environment)、及體驗(Experience)。(引自周慧菁,2003

    教育部參考美國五E教學方式提出創新教學方法,並結合順應我國國情及社會環境的需求,以期五E的教學方法能更適合應用在我們的教學之中,也在2009年提出創新品德教育六E教學方法(教育部,2009),其內容如下:

     (一)典範學習(Example):鼓勵教師或家長等學生生活親近人物成為學生學習典範,發 揮潛移默化之效果。

    (二)啟發思辨(Explanation):品德教育不能八股、教條,或只要求背誦規則,而要對話與思辨。可鼓勵各級學校對為什麼要有品德、品德的核心價值與其生活中實踐之行為準則進行討論、澄清與思辨。

    (三)勸勉激勵(Exhortation):鼓勵各級學校透過影片、故事、體驗教學活動及生活教育,常常勸勉激勵師生實踐品德核心價值。

       (四)環境形塑(Environment):鼓勵各級學校透過校長及行政團隊發揮典範領導,建立具品德核心價值之校園景觀、制度及倫理文化。

    (五)體驗反思(Experience):鼓勵各級學校推動服務學習課程及社區服務,實踐品德核心價值。

    (六)正向期許(Expectation):鼓勵各級學校透過獎勵與表揚,協助學生自己設定合理、品德目標,並能自我激勵,不斷追求成長。

    王金國(2010)則應用教學理論,參與學校品德教學的合作計畫,提出下列四種品德教育的教學方法,臚列於后:

   (一)以「兒童文學作品」進行品德教育。其實施的步驟是1.慎選兒童文學作品。2.作品分析並提出品德核心價值。3.擬定討論題綱。4.實際教學。5.反省與修正。

   (二)以「體驗學習法」進行品德教育。特徵有:1.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2.重視學生直接體驗、 做中學3.重視內省活動4.重視真實情境的營造5.重視學習者的主動參與及主觀性6.重視經驗的統整。

   (三)以「服務學習法」進行品德教育。其特徵是1.以服務為學習的手段。2.學習由學校擴展到社區裡。3.以實際情境為學習素材。4.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增加。5.重視反思活動。

     (四)以「合作學習法」進行品德教育。其特徵是1.合作學習是兩人以上互助的學習型態2.小組成員之間具有積極互賴的關係3.合作學習存有共同作業4.小組成員彼此會表現出合作行為5.重視個別責任。據JohnsonJohnson研究指出,比較相對競爭式學習與個別式學習,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更常使用高層次的認知與品德推理策略(引自王金國,2010)。

 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品德教育教學方式非常多,其目的是培養兒童的批判思考能力與適當的日常生活態度、生活能力與正確的價值觀。品德的教材更應和日常生活相結合,且提供機會讓學童多加練習,俾能確實轉化認知為實際能力且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而設計良好的品德課程,則需能兼顧到認知、情感、意志與行動,使學生終能知善、樂善、行善。還要以學生為主體,依學生的需要,教師為引航之舵手,學校則為資源整合之平台,結合教師、家長與社會資源種種力量的結合,以營造出一個人人有品的社會。在教學方法上,除了價值澄清法、道德兩難法、参與行動模式的多元的經驗教育與「做中學」、關懷模式、服務學習、角色扮演、故事教學、繪本教學、戲劇演出、思考批判等多元方式及美國五E教學方法或教育部所訂的六E教學方法,國內有許多學者與教師運用理論與實際教學的結合,為品德教學帶來活水,更多元的教學方法,都是能讓學生能夠實踐品德教育的多元學習方式。

  二、品德課程的教學評量

1975年公布《生活與倫理》成績考查包括有:一、觀念與知識方面的日常考查與定期考查兩種。二、行為與知識方面的教師考查及兒童反省兩方面。其中教師考查包括:日常觀察的記錄、依據本科實施項目和規條的考查(黃其注,1976)。在教育部1993年公布《道德與健康》課程標準中評量方法:(一)兒童自我評量。(二)兒童交互評量。(三)家長評量。(四)教師評量。何秀珠歸納《道德與健康》課程標準中的六種教師評量的方法:1.觀摩法。2.檢核法。3.軼事記錄法。4.問卷法。5.晤談法。6.測驗法(引自黃建一.余作輝,1996

李景美、顧瑜君(1997)指出教學評量有主觀及客觀兩種評量。主觀的評量方法包括觀察法、檢核法、軼事紀錄法、面談法、自我報告法、小組討論法、態度量表法、問卷法等,較適合用來評量學生的態度、習慣與技能。客觀的評量法是紙筆測驗,較適用於評量學生的認知與技能。教師應運用兩種評量方法,可更有效的進行教學評量。

莊明貞(1997)則認為教學評量的方法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為非紙筆式的評量方法,另一種是客觀式的評量方法。非紙筆式的評量適用於動作技能、行為與情意態度方面的評量,在認知及知識方面則可採用客觀式的評量。傳統的客觀式或標準化的評量通常只能測量到測試的技巧,而非生活上技能的真正應用。而諸如觀察法、軼事記錄、評定量表、檢核法、班級語言分析、角色扮演、訪談法、自我陳述法、討論與同儕評鑑法等實作性或真實性評量,可以有效的評量兒童是否知行一致,並分析教學結果是否能增進而同行為的改進。所謂真實性評量是強調班級在真實活動中,直接評量兒童在教室活動中執行或操作的一項工作,以建構有意義的學習經驗。

王金國(2010)在與學校合作實施過品德教學後,建議可同時採用以下方法 進行教學評量一、觀察法;二、訪談法;三、紙筆測驗法;四、學生自我評量法;五、同儕互評法; 六、檔案評量。

   品德評量方法從1975年公布實施的《生活與倫理》成績考查分為觀念與知識方面的日常考查與定期考查兩種紙筆測驗及行為與知識方面的教師考查及兒童反省兩方面,再到《道德與健康》課程標準中評量方法:一、兒童自我評量。二、兒童交互評量。三、家長評量。四、教師評量:(一)觀摩法。(二)檢核法。(三)軼事記錄法。(四)問卷法。(五)晤談法。(六)測驗法。也有主觀與客觀的評量方式,主觀的評量方法包括觀察法、檢核法、軼事紀錄法、自我報告法、小組討論法、態度量表法、問卷法、班級語言分析、角色扮演、訪談法、討論與同儕評鑑法等實作性或真實性評量等,較適合用來評量學生的態度、習慣與技能;客觀的評量法是紙筆測驗,較適用於評量學生的認知與技能。到了九年一貫的品德評量方式除了沿襲以上兩時期之評量方法外,又加上了檔案評量法。更將各種評量方法加以解釋與細分,並建議教師可以運用多種評量方式進行評量,以期達到更真實及更具體的評量。

評量方式《生活與倫理》到九年一貫的現在,改變的其實不多:在學校需要透過師長經由教學過程中的指導知識與課後行為觀察指導、學校環境的型塑、同儕的評鑑;在家庭中父母應擔負起榜樣與身教的則認;而學童自身的自我的反省與實踐尤其重要。綜合以上,學童將其行為表現於所處的環境中,透過長期的觀察,這些整體且長期的行為實踐,才算是一個真正而完整的評量,可見品德教育的評量是要經過努力與時間的淬煉才能看出結果的。

 

  三、《生活與倫理》、《道德與健康》負責的教學方法與評量

 

    () 《生活與倫理》舊版本的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教學活動的呈現,舊版本三課教學活動的過程是以想一想、看一看、讀一讀、報告、討論、反省與實踐、嘉言、反省與實踐記錄呈現。評量的呈現中可以歸納出其評量的方法有:1.報告:針對閱讀課文的心得或感想,報告出來。2.討論:針對所提問的問題,共同討論研究。3.觀察。4.反省和實踐。5.反省實踐記錄表填寫的考核(國立編譯館第二冊,1980;國立編譯館第四冊,1980,國立編譯館第六冊,1980)。

 

    () 《生活與倫理》新版本的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三課教學活動的呈現有:1.想一想。2.讀一讀或看一看。3.討論:先分組討論、提出報告,再全班討論。4.角色扮演:根據劇本,選定角色,表演短劇中的情節。5.經驗分享:例如請擔任角色扮演的同學發表感想。6.反省與實踐及反省與實踐記錄。歸納出其評量的方法有:1.報告。2.討論。3.角色扮演。4.經驗分享。5.反省和實踐項目、檢討與改進(國立編譯館第二冊,1996;國立編譯館第四冊,1996;國立編譯館第六冊,1996)。

 綜上所述,歸納新、舊兩版《生活與倫理》有關「負責」三課的教學與方

法中,可以發現其特色如下:

    1.新、舊版本的教學法都是以道德討論及價值澄清法為主,新版本加入道德兩難問題及角色扮演及經驗分享三部分。

    2.舊版本以教師講述為主體,新版本逐漸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3.反省和實踐是《生活與倫理》教學活動最重要的部分,藉由反省改進自己的行為,藉由實踐讓好的習慣變成好的行為,能在日常生活中重複實踐。

    4.《生活與倫理》新、舊版本的教學評量都採用多種的教學評量方式。

    5.新、舊版本都採用紙筆評量。

    6.舊版本的報告是學生閱讀後感想,新版則以討論方式為主,討論能集思

廣益,增長學童思考批判能力。

     7.新版的反省與實踐加入家長的簽章,表示家長已開始參與學童的學習。

 

    () 《道德與健康》版本的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分析歸納南一版、部編版、康軒版及翰林版《道德與健康》有關「負責」教學方法主要呈現的活動,彙整成下列幾項:1.示範及演練。2.報告。3.討論。4.經驗分享。5.角色扮演。6.兩難困境討論。7.反省與實踐。綜合南一版、部編版、康軒版及翰林版有關「負責」的教學評量活動有:1.演練。2.檢核表。3.實踐與反省。4.發表。5.觀察。6. 經驗分享。7.角色扮演。8.報告。9.討論。(南一;部編;康軒;翰林:一上、二上、四下、六下)

  綜前所述,《道德與健康》的教學與評量方法之特色彙整如下:

 1.《道德與健康》各版本已呈現多元的教學方法,無論是教育部建議的六種方法歐陽教等學者所提出多樣化並能與生活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從實際參與中,學習到有思考、分析、驗證、反思判斷及能做決定的能力。

 2.《道德與健康》各版本的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因版本的開放,而以不同的樣貌出現,可提供教師有更多的選擇,也更能符合其教學目標。

 3.《道德與健康》教學的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多元且生動;評量的方式採非紙筆測驗且無壓力的多元評量,較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4.《道德與健康》所提供的品德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實為九年一貫後在品德教學上奠下雄厚的基礎。

 

 肆、結論

    在品德課程的設計中,從《生活與倫理》、《道德與健康》的主要教學方法中的價值澄清法與道德兩難教學法後,學者也主張運用各種多元的教學方法來指導學生的品德課程。國內也有許多學者更結合學校試驗許多教學方法,也得到很好的成效。在教學評量上,從早期的紙筆測驗為主,到九年一貫後以多元方式測驗的各種評量,更能了解學童在品德課程後的學習成效。

    負責是每一個人在生活中所必須盡到的各種責任,也經由負責任的對待生活週遭的每一件事才能完滿達成。在戰後品德的「負責」已單獨列入品德課程中,專家學者也一致肯定負責的重要,因此九年一貫課程後「負責」仍出現在各學校的核心德目中。根據教部2008年調查,有2910所學校比例為百分之七十八以上的學校認為「負責盡職」是未來五年各級學校所應優先推動之品德核心價值之一。

 

參考文獻

王金國(2010)。品格教育理論與活動設計213-21。臺北:高等。

李景美、顧瑜君(1997)。教學評量。載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    國民小學道德與健康科課程概說49-52。臺北:師大書苑。

李文林等(2003)。道德與健康教學-道德第十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吳娟芳、蔡秀錦(1996)。道德與健康教學指引第一冊(一上)。臺南:南一。

吳娟芳、蔡秀錦(1997)。道德與健康教學指引第三冊(二上)。臺南:南一。

吳娟芳、蔡秀錦(2000)。道德與健康教學指引第八冊(四下)。臺南:南一。

吳娟芳、蔡秀錦(2002)。道德與健康教學指引第十二冊(六下)。臺南:南一。

吳碧珠、鄭愛珠(1997)。道德與健康教學指引第一冊(一上)。臺南:翰林。

吳碧珠、鄭愛珠(1998)。道德與健康教學指引第三冊(二上)。臺南:翰林。

吳娟芳、蔡秀錦、蘇億珊、黃蕙蘭(2000)。道德與健康教學指引第八冊(四下)。 臺南:翰林。

林鴻仁等編(2001)。道德與健康教學第八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林詩齡、何文雀、譚文雄、曹麗娜(1996)。道德與健康教學指引第一冊(一上)。臺北:康軒。

周慧菁(2003)。品格要怎麼教?天下雜誌28759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道德與健康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931216日台訓(一)字第0930168331號函訂定。

教育部(2006。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95113日台訓(一)字第0950165115號函修訂。

教育部(2009)。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98124日台訓(一)字第0980210327A號函修訂。

教育部(2009)。98年度各縣市制定品德核心價值與行為準則一覽表100127日取自www.edu.tw/files/download/B0046/​980508各縣市品德核心價值

莊明貞(1997)。道德教學與評量-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臺北:師大書苑。

張水金譯(民90)(Rorothy Rich著)。大能力:奠定孩子未來成就的11種基本能力臺北:信誼。

黃奇注(1976)。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科課程之實施 。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黃建一、余作輝(1996)。國民小學道德課程與教學。臺北:師大書苑。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 35-43

溫明麗,黃奕清 (1998)國民小學道德與健康教材教法。臺北:師大書苑。

歐陽教(1987)。道德判斷與道德教學。臺北市:文景。

鄭石岩(2004)。中小學生道德發展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617~13

國立編譯館、汪履維、郁漢良、黃建一、歐用生(1996)。生活與倫理第二冊(改編七版)。臺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汪履維、郁漢良、黃建一、歐用生(1996)。生活與倫理第四冊(改編七版)。臺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汪履維、郁漢良、黃建一、歐用生(1996)。生活與倫理第六冊(改編七版)。臺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柯維俊、郁漢良、楊吉仁(1980)。生活與倫理(再版)。臺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柯維俊、郁漢良、楊吉仁(1980)。生活與倫理(再版)。臺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柯維俊、郁漢良、楊吉仁(1980)。生活與倫理2版)。臺北:國立編譯館。

賴奕吟、宣美娟、林穎、潘錦雯(2002)。道德與健康教學指引第十二冊(六下)。臺南: 翰林。

瞿德淵、何文雀、譚文雄、曹麗娜、高雅珠(1997)。道德與健康教學指引第三冊(二上)。 臺北:康軒。

瞿德淵、譚文雄、張芝萱、王湘栗(2000)。道德與健康教學指引第八冊 (四下)。臺北:康軒。

瞿德淵、譚文雄、張芝萱、王湘栗(2002)。道德與健康教學指引第十二冊(六下)。臺北:康軒。

Lickona,T.(1991). Education for character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and responsibility. NewYork, NY:BantamBooks.

Wood, R. W.,& Roach, L.2000.Administrators’perception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 1202,21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