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樂,談婚姻溝通及教育介入策略
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陳建澄lc0426kimo@gmail.com
壹、前 言
溝通,原義是指開通水路,讓水由一處流到另一處,現在多指彼此間意見的交流,或訊息的傳遞(教育部,1994),所謂「有話好說」,尤其是夫妻相處,更是要把「話」好好的「說出來」。有些夫妻以為「愛」是節結合最大的理由,認為對方如果愛自己,就會知道心理的一切,往往會「如果你是愛我的,你就應該知道…」,或是「你這麼愛我,一定知道我心裡所想的」,所以夫妻間會以間接、不清楚、不坦誠或曖昧不明的方式,測試彼此的相愛有多少(張燕滿、2002)。殊不知如此的愛情迷思,正將彼此推向溝通的陷阱之中,如未能及時妥善處理,更是引發夫妻衝突的導火線。
自古以來前人告誡我們「家和萬事興」,一個家庭若是和樂,家庭成員間互動良好、溝通順暢,則在面對家庭以外的人、事、物時,也將能有圓融的相處情況(陳美如,2009)。因此和諧的家庭關係,不僅是表面的無事,重要的是要互動狀況良好,而且要溝通順暢,有些家庭為了維持表面的和平,以為不說就可以減少衝突,因而彼此相敬如賓,不願說出真實的想法與感受,以致彼此相互猜忌,到最後暴發衝突,一發不可收拾的起因,可能僅是因為少說了幾句話所產生的問題。
夫妻是家庭中主要的小系統,夫妻如果產生衝突,對於家庭的穩定與和諧會造成嚴重的影響。而溝通,是親密關係之基石,要發展一段親密關係,首要任務必然要透過溝通的培養與增進(陳美如,2009)。由David Olson及其同僚所提出的婚姻與家庭量表(Couple and family map)中(引自陳美如,2009),為衡量婚姻與家庭的關係動力,其中有三個評量面向,包括凝聚力、彈性和溝通。凝聚力為測量與他人情感親密之感覺;彈性為在測量領導、角色關係及規則上所能容忍改變的程度;溝通則是家庭成員間衝突的潤滑劑。以此可知溝通可以緩和衝突的破壞力,更是親密關係的基礎,同時透過溝通強化、肯定自己的感受及擴展自己的內在世界,並藉由溝通強化關係的維持與擴展關係的親密(吳就君,1998)。
貳、文 獻 探 討
一、溝通的要件和型態
(一)溝通的要件
溝通的意義乃源自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關係的建立、修正以及結果都是透過溝通造成的。Robbins(1998/1993)認為溝通的目的是在藉由傳達雙方的資訊(information)、觀念(ideas)、態度(attitudes)、知識(knowledge)與意義(meanings)等訊息以達成特定的目標,訊息交換過程中的不特定因素會影響溝通的效果,Goodman(1995/1993)就認為溝通包含了五個要件:訊息、背景、闡釋、型式及干擾,而人們再藉由觀察、思想、感覺、需求等不同的訊息表現方式來進行溝通解讀。由Goodman的溝通要件中,我們發現一些溝通的程序會影響溝通(張恆瑜,2004):
1. 溝通主體 – 發訊人與收訊人:溝通需要兩人或兩人以上始能形成,當收訊人對發訊人做回應時,兩者的角色即互易,此為雙向溝通之要件。
2. 溝通信號 – 編碼與譯碼:發訊人希望將某種意念、觀念、情感或事實傳遞給收訊人,這些原意需由編碼動作將原意變為符號或文字等方式,使收訊人獲得後經由譯碼動作將文字或符號轉為原意,方能了解其意。
3. 溝通路徑 – 管道與噪音:溝通路徑是訊息傳遞之必備管道,為使信息有效傳達並接收,需透過傳遞工具始為之,而噪音則是溝通管道中會阻礙信息傳遞的種種因素。
4. 回饋作用 – 反應與回饋:溝通過程中收訊人對發訊人的反應及回送訊息作用稱之為回饋;此時溝通角色易位,即成為雙向溝通以達到意見交流之目的。
以上的程序缺一不可,且在溝通的過程中,傳達者能否正確明白的將自己的意思清楚表達,而不至於因為錯誤的訊息及表達方式扭曲了本意,以及接收者是否能夠正確解讀接收到的訊息並且作出適切的回應,是有效溝通的主要關鍵(徐敏容,2008) 。
(二)溝通的型態
對於溝通型態的區分,多位學者以不同的面向進行說明,以下就常見的模式類型提出討論。
首先依溝通者的技巧層面而言,可以分為口語溝通與非口語溝通:
1. 口語式的溝通:口語式的溝通指藉由具有共同意義的聲音和符號,有系統的溝通思想和情感的方法(劉秀娟,1998)。
2. 非口語式的溝通:非口語式的溝通指夫妻間透過非語言行為來溝通(邱秀貞,1987)。非語言行為包括肢體動作、音調、衣著、情境佈置。訊息接收的一方,一方面闡釋語言本身,一方面也體會非語言的行為。
另外Goodman(1995/1993)提出隱含式的溝通:部分人會故意使用非語言表情來傳達某些特殊訊息,這種情況就稱之為「隱含訊息(metamessage)」。邱秀貞(1987)指出,「隱含式的溝通」意謂著在夫妻溝通中,一方隱含著某種訊息未表達,或讓對方感受到話中隱含著另一層意思的溝通方式。
再者就互動的過程而分,分別是被動型、攻擊型、明確型三種(Olson & Olson,2003):
1. 被動型溝通:特徵為不願意坦誠分享個人的想法、感受與欲求。其目的在於避免傷害他人的情感或避免他人的批評,但會造成關係中的另一半感到生氣、困惑或不被信任。
2. 攻擊型溝通:特徵為責備和控訴,經常伴隨著「你總是」或「你從不」這類的話語,其目地在於使旁人對於他們的感覺負責。攻擊行為著重在人而非情境的負面特徵,結果讓兩個人都很受傷,且破壞親密感。
3. 明確型溝通:以健康、沒有防衛且不固執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明白、直接的提出想法與欲求,有正面而尊重的態度。
被動型與攻擊型溝通對於夫妻關係都會造成傷害,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惟有明確型的溝通可以用開放的心胸來表達與接受訊息,可以促進親密關係的和諧。
此外以溝通的效能而言,可分為有效的溝通與無效的溝通
1. 有效能的溝通方面,徐敏容(2008)整理多位學者的理論,認為包含下列幾項要素:(1)維持良好的氣氛:對於配偶的發言應該維持安全關係與良好的氣氛,不要讓對方感到壓迫或被威脅。(2)信任與自我坦露:將自己真正的想法呈現出來,而不隱瞞,有助於提昇雙方的信任感。(3)正確的自我表達:溝通是將自己的訊息傳達給他人,因此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感受與真實的感覺,是有效溝通的基礎要件。(4)專注傾聽與澄清:溝通除了自己傳達訊息給他人之外,同時他人亦會傳遞訊息給自己,因此傾聽他人,增強自我聽的能力,亦有助於有效的溝通(5)接納尊重不批判:在溝通的過程中,對於不相同的看法與觀點,應該與以尊重與接納,而不以批判的態度來回應。(6)面對實際問題:在一個安全關係與良好的氣氛下,不應該有任何禁忌的話題,即使有爭執或歧見,也有助改善彼此關係。
2. 無效的溝通形式:(1)責難:將溝通焦點擺在對方錯誤上,以踐踏他人來提高自己,使對方不時在抗拒或防衛。(2)懷柔:仔細傾聽與取悅對方,但不強調自己的看法,藉以規避衝突,可能使雙方都喪失自尊。(3)心不在焉:對於對方的問題答非所問,改變問題或不立即回應,使溝通主旨未能傳達出來。(4)理智化:說話過於理性、抽象、邏輯或毫無情感,使對方感到挫折與忿怒,而無法深入的溝通(Goodman ,1995/ 1993)。
溝通的目的在於訊息交流並期達成特定目標,惟以有效的溝通進行互動,為目標達成或問題解決而努力,避免無效的溝通,除了徒勞無功,更可能增加衝突的機會。
依溝通者之自我狀態而言,溝通分析學派(Transactional Analysis)的Berne所提出的「互補溝通」、「交錯溝通」及「曖昧溝通」(引自蘇佳玲,2008):
1. 互補溝通:指刺激與反應相互平行的溝通,這種溝通是適當、良好、合乎期待且能夠持續進行的正向溝通。
2. 交錯溝通:表示刺激與反應相互交錯,發出刺激的人並沒有得到預期的反應,使刺激者感到挫折,因此可能中斷溝通,造成彼此之間在溝通上的障礙或衝突。
3. 曖昧溝通:」除了表面上傳達的是社交層面上的明顯訊息之外,還隱藏著心理層面上的溝通訊息,在這種雙重交流中,真正對雙方互動有影響的其實是曖昧的訊息,甚至可能帶來不舒服的感受(李心荻,2008)
交叉溝通與曖昧溝通對於溝通並無實質幫助,只是造成衝突的來源(徐敏容,2008),良好的溝通必須在發訊與回饋上有平行的互動,傳達的主題與反應才會真正的符合雙方的期待。
此外Olson、 DeFrain & Skogrand (2008)對於夫妻溝通提出了正向溝通及負向溝通的兩種循環系統:
1. 正向溝通尋循環「肯定性←→自信」:配偶一方越是出現具肯定性的溝通,另一方就越具自信,越具自信就越有正向回饋,持續良性循環的溝通模式。
2. 負向溝通循環「逃避性←→支配性」:配偶一方越具支配性,另一方就越有可能出現逃避的現象,在一方出現逃避現象後,另一方的支配意念就越高,如此一再循環。
負向的溝通循環需要適度的外力介入協助,因為需要打破原有的夫妻溝通模式,惡性循環才可能停止,在重新調整溝通模式的過程,可能會引起因適應新模式的壓力,又可能會習慣於原本喜歡或熟悉的模式,而又回到舊的循環中,但惟有將負向的溝通模式導引到正向的溝通模式中,婚姻滿意度才能提高。
二、溝通對婚姻滿意度的影響
我們已知溝通就是人如何與人來往以及和人來往的意義(Satir, V., 1994/2006),是人際關係的基礎(陳皎眉,1994),溝通也是人們從語言或是非語言行為中建立與分享意義的途徑。因此溝通的能力可以說是個人在維繫與他人的關係中所必須熟悉的技巧之一,更是夫妻關係成功的重要關鍵(Olson et al., 2008)。所以溝通的對於夫妻關係有重大的影響,從各種溝通模式中可見,有效、正向且明確的溝通模式,可以將訊息清楚傳達與接收,同時也使受訊的一方願意以同樣的模式再把想法、信念與欲求,表示出來,雙方才能往彼此的期待與目標前進。溝通是夫妻間相互瞭解的重要管道,夫妻藉由溝通傳送思想、情感、意見等訊息,在婚姻溝通中,雙方才有互為親密伴侶的感覺(謝銀沙,1992)。Bradshaw(1993)指出,功能良好的家庭,溝通是具體的,含有下列特點:(1)高度的自我察覺及對別人的敏感;(2)溝通是交換具體明確,且由感官可以察覺的行為資料。清楚的用「我」的訊息來表達「自我負責」的意願;(3)對於他人未察覺的行為及自己內在的感受,給予適切的回饋;(4)願意透露自己的感覺慾望和認知。所以在正向的溝通之下,可以明確的表達自己的訊息,清楚的了解他人的感受,更能正確的給予回饋與想法,如Olson等人(2008)所強調的,溝通就如夫妻與家庭關係中的潤滑劑,是減少家庭生活磨擦的良方。
在Olson & Olson(2003)引述Gottman的研究團隊對於超過二千對夫妻進行的一項長期研究發現,幸福的夫妻平均的正面互動與表達次數,是負面互動與表達的五倍之多。可見幸福的夫妻不是完全不會有負面互動,但正面的互動與行為往往大於負面,另外謝銀沙(1992)在「已婚婦女個人特質、婚姻溝通與婚姻調適相關之研究」中發現,對婚姻滿意度影響最大的變項依序是:支持性溝通、討論表達、敵意的溝通、子女數、家庭型態、就業與否,顯示溝通影響著婦女對於婚姻滿意度。此外Mace(1983/1992)認為美滿婚姻的三個條件為夫妻共同成長的承諾、有效能的溝通、創意化解衝突。所以夫妻要能共同成長,透過有效能的溝通減少衝突的可能,即使出現衝突,也可以藉由溝通化解困境。曹中瑋(1985)研究夫妻溝通型態與婚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發現婚姻滿意度與夫妻溝通間有顯著正相關存在,表示夫妻溝通情形愈好,婚姻滿意度育高,研究結果為:(1)夫妻溝通形態和婚姻滿意度間有顯著正相關存在;(2)夫妻溝通型態能有效預測女性受試者的婚姻滿意總分;(3)夫妻溝通形態對婚姻滿足有正向影響。以及在陳志賢(1998)的研究也發現婚姻溝通比婚姻信念更能預測婚姻滿意度,且婚姻溝通的各層面可以有效預測婚姻滿意度。
從以上的各位學者所發現的結果所得,溝通能力與模式可以說直接影響夫妻對於婚姻滿意度的知覺,其相關性在不同的研究中都有相同的結果,甚至具有預測的效果,證實夫妻間是否有良好的溝通,影響雙方對於婚姻滿意度。
三、婚姻教育介入模式之簡介
Doherty(1995)的「家庭涉入模式」(The Levels of
Family Involvement Model,
LFI),是給家庭教育工作者,在進行家庭教育活動方案設計時所參考,主張在不同條件下對家庭有不同層次的涉入:
層次一:對最少量的介入(Minimal Emphasis On Family)。
層次二:資訊與建議(Information And Advice)。
層次三:情感與支持(Feeling And Support)。
層次四:簡要且聚焦式的介入(Brief Focused Intervention)。
層次五:家庭治療(Family Therapy)。
高淑清(2002)就以層次四:簡要且聚焦式的介入,來釐清「介入」的定義與分際。所謂「介入」的是指針對當事人的特別需求或高風險處境,進行當前問題評估以及有計畫性的努力,藉以密集地幫助當事人改善問題的受困程度(Doherty,引自高淑清,2002)。當事者在受介入期間是知覺自己在其中的參與情形。此處所指的婚姻教育介入即是指教育者對某一婚姻議題的深入瞭解,提出一種簡短精要聚焦於某一議題的介入設計,以期在較短的時間內解決婚姻問題,所以「較短的時間」是指與家庭治療所使用的長期療程間的區別。
本文所用之婚姻教育介入模式即是高淑清(2002)所提出的教育介入模式,高淑清(2002)認為介入的模式在於「初級預防」與「次級預防」兩層次的專業協助。「初級預防」是提供當事人設計過的教育情境與教育方案,增進當事人因應問題能力與改善情境技巧,在漸進式的學習歷程中建立能力,使其可自行解決問題更可主動防患未然。「次級預防」則是處理初期問題的徵狀,以免問題擴展到嚴重程度,此模式的四階段十二步驟,就是提供預防性的策略,使受助者可以發展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下簡要說明此模式的內容
階段一:瞭解與澄清-探索並釐清夫妻的婚姻現況及問題。
步驟1.導引夫妻陳述其衝突情境與問題核心。
步驟2.協助夫妻挑戰個人盲點,並重新框視問題。
步驟3.協助夫妻聚焦在可使婚姻關係品質有所不同的議題上。
階段二:妥協與學習-探索需求與想望並藉以建構溝通與調適能力。
步驟4.協助夫妻發展提升婚姻關係品質的可能範躊。
步驟5.協助夫妻將其所想望的婚姻藍圖化做具體可行的目標。
步驟6.協助夫妻為自己所選擇的目標下承諾,並用心學習。
階段三:改變與再生-協助夫妻擬定修正自己與善待對方的行動策略
步驗7.協助夫妻腦力激盪出多項可達成目標的行動策略。
步驟8.協助夫妻選擇符合其需求與資源的行動策略。
步驟9.協助夫妻擬定執行計畫,以具體化步驟呈現預定的行動策略。
階段四:行動與成長-在生活中落實夫妻雙方共同抉擇的行動策略
步驟10.鼓勵夫妻於生活中執行先前所擬定的計畫及其行動策略。
步驟11.適時提供夫妻指導或諮詢,以協助夫妻能順利執行策略,增進行動力。
步驟12.繼續鼓勵夫妻記錄執行過程中的成長經驗,並適時分享,體認成長的喜悅。
本模式的特色在於幫助前來求助的當事人動察自我在衝突解決歷程中的價值感,還可以鼓勵當事人挑戰個人生活經驗的限制與盲點,突破困境且發展出解決問題的新關點(高淑清,2002)。
參、案例說明
先生與太太婚前原本都是上班族,雙方的收入相近,經濟也各自掌理。婚後不久因為太太懷孕,為了使子女有良好的成長過程,經過夫妻協商,太太就辭去工作,準備專心照顧小孩,由先生獨立撐起家計。在生產後因為生活支出增加,對先生收入的倚重也隨之增加,沒有經濟權的太太只能對先生言聽計從,只是先生似乎越來越想掌控家裡的一切,要求家中的大小事都要先生決定,如有不聽就惡言相向,太太漸漸不與先生正面接觸,減少說話的機會,但太太如此的反應,更令先生生氣,家庭氣氛越來越不安定。讓太太開始懷疑當初放棄工作當全職媽媽是否值得。
肆、婚姻教育模式之運用
我們運用高淑清(2002)教育介入模式的四階段十二步驟,討論如何幫助上述之夫妻,協助其發現與尋找問題改善的行動策略:
階段一:瞭解與澄清-探索並釐清夫妻的婚姻現況及問題。
步驟1.導引來談之夫妻陳述其在婚姻生活中面臨的衝突情境及問題核心。
先請夫妻就雙方所見的問題進行陳述,從結婚、一方離職,小孩出生到現在的簡要關係歷史,讓雙方檢視家庭發展過程彼此的經驗與感受。
步驟2.協助來談之夫妻挑戰個人盲點,並重新框視問題。
引導夫妻對問題進行探索,對於雙方在溝通上衝突是在何時出現、為何出現,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不再只局限於家中由誰做主。
步驟3.協助來談之夫妻聚焦於可使其夫妻溝通與家庭權力有所不同的議題上。
可以分析夫妻溝通與家庭權力的一般經驗,藉由別人經驗提供夫妻做為省思,使其得以學習並增進雙方對問題的處理技巧。
在此階段中,教育者應表現出主動積極的傾聽態度,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與建立一種互信的關係,使來談的夫妻可以明白的表達自己所看到的問題,並描述在問題中自己的經驗、感受及想法,讓教育者得以型塑完成的問題樣貌,以利判斷與處理,幫助來談的夫妻把握化解家庭危機的關鍵,解決問題。
階段二:妥協與學習---從需求與想望中建構溝通與調適能力。
步驟4.協助來談之夫妻發展較能提升溝通技巧與權力平等的可能範疇。
藉由探詢雙方對於家庭生活的想望、夫妻互動的理想,讓雙方思考現實與想望中的距離,如何拉進這個距離。
步驟5.協助來談之夫妻將其所想望的藍圖化為具體目標。
再來帶領雙方開始依理想的溝通模式、家庭生活等藍圖,以解決溝通與權力的問題取向,訂定出符合彼此能力與需求的具體目標。
步驟6.協助來談之夫妻為自己所選擇的目標做下承諾,並用心學習。
要鼓勵來談的夫妻為其所擬定的目標許下承諾,並付諸實行,勇往直前,在過程中用心學習改善溝通與平權的技巧。
在此階段中,教育者要導引夫妻探索自己真正的需求與想望,以真誠表達與相互尊重為基礎,討論能提升溝通技巧與權力平等的可能範疇。訂定可令雙方滿意、真實且可在合理時間內達成的目標,鼓勵雙方為此目標予以承諾,學習克服眼前困難,主動積極的達成目標。
階段三:改變與再生---擬定修正自己與善待對方的行動策略。
步驟7. 協助來談之夫妻腦力激盪出更多可以達成目標的行動策略。
請來談的夫妻跳脫原有的思考方式,協助他們尋求其他可能有助夫妻溝通與家庭權力的行動策略,但又必須是可行的方法,並讓雙方進行溝通協商,找到更多可能的解決方案。
步驟8. 協助來談之夫妻選擇改變自我的行動策略。
要提醒雙方不要再將焦點放在對方身上,應該要開始嘗試改變自己並善待對方,同時也教導夫妻要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學習由發洩或壓抑,轉變成冷靜與理性,減少衝突的發生。
步驟9. 協助來談之夫妻擬定執行計畫,以具體化步驟呈現預定的行動策略。
這時可以請雙方把行動策略轉化成具體的執行計畫,幫助他們把計畫內容詳細的描述出來,越具體就越能執行,也方便檢測執行成效。越糢糊、空泛的計畫,就越難以執行或困難越多。
這個階段的重點在於引導夫妻重視夫妻溝通上的問題,提醒雙方要將改變的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減少或停止對另一半的抱怨與指責。理性的把問題解決策略化為明確的步驟,呈現出未來達成目標的理想狀態。支持夫妻實踐行動策略,陪伴他們走過猶如再生的經驗。
階段四:行動與成長---在生活中落實共同抉擇的行動策略。
步驟10.鼓勵來談之夫妻於生活中執行先前所擬定的計畫及其行動策略。
此時計畫與策略已經可以付諸執行,所以要鼓勵來談的夫妻在日長生活中落實執行計畫的承諾,並對於執行結果給予肯定。
步驟11.適時提供來談之夫妻指導或諮詢,以協助其順利執行行動策略,增進行動力。
在來談夫妻執行其行動策略的過程,難免遭遇困難與阻礙,家庭教育人員此時要適度的給予協助與指導,使其不致於因遭受阻礙而退卻。
步驟12.持續鼓勵來談之夫妻記錄執行過程中的成長經驗,並適時分享,體認成長的喜悅。
到了最後的步驟,來談夫妻已經在執行策略的過程中,關係逐漸獲得改善,此時可以鼓勵他們將經驗記錄下,適時的分享,並且給予正向的回饋,藉由經驗分享與回饋的過程,加強執行計畫的決心,也讓他們更能感受改變所帶來的喜悅。
在此階段,主要著重於協助並支持當事者在生活中落實共同抉擇的行動策略,並讓他們從改變後的經驗來增能,使他們感受到成長的喜悅,與讓溝通增進婚姻生活的幸福感。此外,教育者需繼續與當事人保持夥伴關係,適時給予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與實質上的諮詢或指導,讓當事者增進行動力,由「他助」層次逐漸走向「自助」層次,最後能自行在經驗中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面對下一個問題時能可以防範危機的發生。
伍、結論
溝通是建立親密關係的基礎,若想要婚姻關係美滿、家庭幸福和諧,有效能的溝通是家庭必備的要件。溝通能力則是個人在維繫與他人關係中所必須熟悉的技巧之一,更是成功夫妻關係之鑰(Olson et al., 2008)。夫妻溝通與婚姻滿意度的關係在眾多研究中都有顯著的關連,夫妻間的問題很多是由溝通不良所引起,夫妻若能敞開心胸將心中的感受清楚的表達出來,也願意用心體會的聆聽,接納並尊重彼此的意見,相信可以讓夫妻關係和諧幸福的維繫下去。而婚姻教育的介入,是讓夫妻在溝通的衝突,引導雙方對衝突有所認知,把問題公開化、澄清彼此的看法,使雙方願意為美滿生活願景所努力,尋求溝通的共識、建立特有的溝通模式, 解決問題的困境,同時更培養夫妻在婚姻生活問題解決能力,在受「他助」後產生「自助」的能力。
陸、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吳就君(1998)。家庭動力學。台北:大洋。
李心荻(2008)婚姻關係的溝通介入模式。諮商與輔導,268,43-47。
邱秀貞(民76)。夫妻溝通與婚姻滿足之研究--以台中市黎明社區及台中縣國宅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台中。
徐敏容(2008)。家庭溝通與介入模式之探討。諮商與輔導,265。30-33 。
高淑清(2002)。從夫妻溝通的本質談新世紀之婚姻介入、內涵建構與推展模式。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頁197-227)。台北:師大書苑。
張恆瑜(2004)。領導者口語溝通內容、領導行為與部屬信任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
張燕滿(2002)。家庭系統理論對夫妻溝通的啟事。諮商與輔導,204,13-14。
曹中瑋(1985)。自我狀態、夫妻間溝通型態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台北。
陳志賢(1998)。婚姻信念、婚姻溝通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
陳美如(2009)。家庭溝通與親密關係—談婚姻與家庭介入。諮商與輔導,284,30-34。
陳皎眉(1994)。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臺北:教育部社教司婦女教育叢書。
劉秀娟(1998)。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揚智。
謝銀沙(1992)。已婚婦女個人特質、婚姻溝通與婚姻調適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
蘇佳玲(2008)。溝通在婚姻中所扮演的角色-家庭溝通與婚姻滿意度。諮商與輔導,272,42-46。
二、西文資料
Bradshaw . J(1993)家庭會傷人(鄭玉英、趙家玉譯)。臺北:張老師。
Goodman ,
N.( 1993 )婚姻與家庭 (陽 琪,陽
琬 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95)。
Olson,D.,Olson,A (2003)。 共創活力的婚姻:親密關係的十大指標(林秀慧,莊璧光譯)
。愛家文化基金會:臺北。
Robbins, S. P. (1998)。組織行為 (林財丁、林瑞發譯)。臺中市:滄海。(原著出版於1993)。
Satir,
V. (2006)。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吳就君譯)。臺北: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1994)。